愛默生、梭羅對《四書》的接受——比較文學視野中的超驗主義研究_第1頁
愛默生、梭羅對《四書》的接受——比較文學視野中的超驗主義研究_第2頁
愛默生、梭羅對《四書》的接受——比較文學視野中的超驗主義研究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愛默生、梭羅對四書的接受比較文學視野中的超驗主義研究    英文題名 Emerson and Thoreau s Reception of the Four Books 副題名 比較文學視野中的超驗主義研究A Strudy of Transcendentalism in the Vision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專業(yè) 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  關鍵詞 超驗主義; 四書; 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 亨利·戴維·梭羅; 英文關鍵詞 transcendentalism;

2、the Four Book; Ralf Waldo Emerson; Henry David Thoreau; 中文摘要 超驗主義是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發(fā)生在美國新英格蘭地區(qū)的一場帶有宗教色彩的思想文化解放運動。它深刻影響了美國文學和文化的發(fā)展,為美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fā)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超驗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愛默生和梭羅。他們閱讀了中國儒家典籍四書,接受了四書中的一些思想和內容,并將其融入到超驗主義思想。 超驗主義研究涉及東西方宗教、哲學、文學等領域。自十九世紀末以來,國內外專家學者對超驗主義及其相關的文化現(xiàn)象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豐富的學術成果。其中,克里斯蒂、錢滿素等學者專門論述了愛默

3、生、梭羅和東方文化的關系。然而,愛默生和梭羅究竟在何種文化背景下認識、研讀四書,在他們的作品中如何引用、借鑒四書的思想和內容,如何將四書的內容為己所用、融入超驗主義思想等一系列問題,都為超驗主義和四書的比較研究留下了大量的空間。因此,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加深的時代背景下,將愛默生和梭羅作為一個整體,進一步系統(tǒng)地探討超驗主義對四書的接受,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本文從一個中國比較文學學人的視角出發(fā),以新批評、接受批評、結構主義等文學批評理論為指導,運用影響研究、平行研究、跨學科研究等研究方法,總. 英文摘要 Transcendentalism is an important intellec

4、tual and cultural movement with a religious color in New England in the 1830s. It greatly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and has contributed a lot to American romanticism.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ranscendentalism are Emerson and Thoreau. They read the Confucian classi

5、c, the Four Books and accepted some of the thoughts when necessary to them.The study of transcendentalism covers the east and west religion, phiposophy, literature and so. 摘要 3-5 ABSTRACT 5-7 目錄 8-11 緒論 11-25     第一節(jié) 選題緣起與宗旨 11-14     第二節(jié) 學術回顧與評述 14-20    

6、; 第三節(jié) 研究方法和思路 20-25 第一章 超驗主義的發(fā)展及其與四書的碰撞 25-52     第一節(jié) 從加爾文主義到超驗主義的自由之路 25-34         (一) 對加爾文主義和唯一神教的反駁和批判 25-26         (二) 愛默生對超驗主義的貢獻 26-30         (三) 梭羅對超驗主義的貢獻 30-34  &#

7、160;      (四) 小結 34     第二節(jié) 四書中和超驗主義相關的問題探析 34-43         (一) 大學和“三綱八目” 34-36         (二) 中庸和“中庸之道” 36-37         (三) 孔子和“君子”之說 37-40    

8、60;    (四) “性善論”和“為政以德” 40-43         (五) 小結 43     第三節(jié) 超驗主義與四書的不期而遇 43-52         (一) 愛默生和梭羅對四書的初步認識 43-46         (二) 日晷英譯四書研究的補正 46-50     

9、60;   (三) 小結 50-52 第二章 超驗主義對儒家君子觀之接受 52-83     第一節(jié) 人是萬物之本 52-62         (一) 個人主義和“君子”的對話 52-56         (二) 相遇“性善論” 56-58         (三) “自我依靠論”和“萬物皆備于我” 58-61   &#

10、160;     (四) 小結 61-62     第二節(jié) 自我修養(yǎng)論 62-72         (一) 美德修養(yǎng)和“君子求諸己” 62-65         (二) 身體力行和“君子慎獨” 65-68         (三) 簡樸的生活和“君子憂道不憂貧” 68-71     

11、;    (四) 小結 71-72     第三節(jié) 美國學者論 72-83         (一) 美國文學的獨立宣言 72-76         (二) 讀書和“學問之道” 76-79         (三) 學以致用和“學而優(yōu)則仕” 79-81       

12、0; (四) 小結 81-83 第三章 超驗主義對儒家家國天下觀之接受 83-112     第一節(jié) 個人他人與仁義孝悌 84-92         (一) 個人意志和人倫觀 84-87         (二) 友誼和“忠恕之道” 87-91         (三) 小結 91-92     第二節(jié)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 92-1

13、01         (一) 物欲和道德修養(yǎng) 92-95         (二) 商業(yè)文明和簡以養(yǎng)德 95-97         (三) 物質文明和精神生活的和諧發(fā)展 97-100         (四) 小結 100-101     第三節(jié) 個人價值與社會責任 101-112  

14、;       (一) 社會不公正和個人權益的對話 101-103         (二) 奴隸制和“非暴力抵抗” 103-106         (三) 政府為個人而設和“為政以德” 106-110         (四) 小結 110-112 第四章 超驗主義對儒家天人合一觀之接受 112-137   &

15、#160; 第一節(jié) 自然寓于個體 113-120         (一) 自然是精神的反映 113-115         (二) 自然是物質的存在 115-118         (三) 人是萬物的中心 118-120         (四) 小結 120     第二節(jié) 自然清滌個體

16、120-126         (一) 在自然中實現(xiàn)至善的精神世界 120-123         (二) 遵循自然法則,實現(xiàn)道德修養(yǎng) 123-126         (三) 小結 126     第三節(jié) 自然服務個體 126-137         (一) 人駕馭自然的王國 126-13

17、0         (二) 文明和自然的沖突 130-132         (三) 回歸自然,“天人合一” 132-135         (四) 小結 135-137 第五章 超驗主義對四書的接受模式 137-157     第一節(jié) 吸收繼承 138-146         (一) 向

18、儒家思想尋求互補 138-141         (二) 有選擇的吸收和繼承儒家思想 141-146         (三) 小結 146     第二節(jié) 借鑒佐證 146-151         (一) 為我所用地借鑒儒家思想 146-147         (二) 多種形式的借鑒模式

19、147-151         (三) 小結 151     第三節(jié) 誤讀改造 151-157         (一) 文本誤讀和改造 151-153         (二) 文化誤讀和改造 153-155         (三) 小結 155-157 結論 157-161 參考文獻 16

20、1-168 后記 168-169 附錄一 169-178 附錄二 178-180 附錄三 180-183         (三) 回歸自然,“天人合一” 132-135         (四) 小結 135-137 第五章 超驗主義對四書的接受模式 137-157     第一節(jié) 吸收繼承 138-146         (一) 向儒家思想尋求互補 138-

21、141         (二) 有選擇的吸收和繼承儒家思想 141-146         (三) 小結 146     第二節(jié) 借鑒佐證 146-151         (一) 為我所用地借鑒儒家思想 146-147         (二) 多種形式的借鑒模式 147-151  

22、;       (三) 小結 151     第三節(jié) 誤讀改造 151-157         (一) 文本誤讀和改造 151-153         (二) 文化誤讀和改造 153-155         (三) 小結 155-157 結論 157-161 參考文獻 161-168 后記 168-

23、169 附錄一 169-178 附錄二 178-180 附錄三 180-183         (三) 回歸自然,“天人合一” 132-135         (四) 小結 135-137 第五章 超驗主義對四書的接受模式 137-157     第一節(jié) 吸收繼承 138-146         (一) 向儒家思想尋求互補 138-141  

24、60;      (二) 有選擇的吸收和繼承儒家思想 141-146         (三) 小結 146     第二節(jié) 借鑒佐證 146-151         (一) 為我所用地借鑒儒家思想 146-147         (二) 多種形式的借鑒模式 147-151    

25、     (三) 小結 151     第三節(jié) 誤讀改造 151-157         (一) 文本誤讀和改造 151-153         (二) 文化誤讀和改造 153-155         (三) 小結 155-157 結論 157-161 參考文獻 161-168 后記 168-169 附錄一 169-1

26、78 附錄二 178-180 附錄三 180-183         (三) 回歸自然,“天人合一” 132-135         (四) 小結 135-137 第五章 超驗主義對四書的接受模式 137-157     第一節(jié) 吸收繼承 138-146         (一) 向儒家思想尋求互補 138-141    

27、0;    (二) 有選擇的吸收和繼承儒家思想 141-146         (三) 小結 146     第二節(jié) 借鑒佐證 146-151         (一) 為我所用地借鑒儒家思想 146-147         (二) 多種形式的借鑒模式 147-151         (三) 小結 151     第三節(jié) 誤讀改造 151-157         (一) 文本誤讀和改造 151-153         (二) 文化誤讀和改造 153-155         (三) 小結 155-157 結論 157-161 參考文獻 161-168 后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