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氣地球化學復習資料題_第1頁
油氣地球化學復習資料題_第2頁
油氣地球化學復習資料題_第3頁
油氣地球化學復習資料題_第4頁
油氣地球化學復習資料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三章生物的類型與化學組成名詞解釋:1 .浮游植物:指在水中營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2 .浮游動物:指沒有運動器官或具極不發(fā)達運動器官,對水流等不發(fā)生作用,而只能隨波逐流的一類水生生物,浮游動物大多骨骼不發(fā)育體積小。3 .碳水化合物:是多煌基的醛類或酮類化合物,有C、H、O3種元素組成,其中H、O原子比例數為2:1,與水分子中H、O比例相同。4 .蛋白質:是由氨基酸單體通過肽鍵組成的生物大分子多聚體。5 .脂類:指所有生物組成的不溶于水而溶于乙醍氯仿苯等非極性溶劑中的生物體組分。6 .蠟:是不溶于水德固體,是由高級脂肪酸與高級一元醇和番醇形成的酯。7 .高等植物:苔群植物,蕨類植物,種子植物的合

2、體。一.概述油氣成因理論的四種學說無機成因說:油氣是由無機化合物經化學反應形成的。它們或是由地球深部高溫條件下原始碳或其氧化態(tài)經還原作用形成;或是在宇宙形成初期已存在,后隨地球冷卻被吸收并凝結在地殼的上部,有這些碳氫化合物沿裂隙溢向地表過程中便可形成油氣藏。按照這一學說,無機成因油氣不僅存在而且遠景巨大,將有可能比有機成因的油氣潛力大的多,其蘊藏量幾乎是取之不盡的。油氣的早期有機成因說:石油是由沉積物(巖)中的分散有機質在早期的成巖作用階段經生物化學和化學作用形成的。這一學說認為石油是在近現代形成的,是許多海相生物中遺留下來的天然燒的混合物,即它僅僅是生物體中煌類物質的簡單分離和聚集。由于此時

3、的有機質還埋藏較淺故也被稱為淺成熟。經分油氣的晚期成因說:認為并入沉積物中的生物聚合體首先在生物化學和化學的作用下,解,聚合,縮聚,不溶等作用,在埋深較大的成巖作用晚期成為地質大分子一一干酪根。之后,隨著埋深的繼續(xù)增大在不斷升高的熱應力作用下,干酪根才逐步發(fā)生催化裂解和熱裂解形成大量的原石油(或稱為瀝青,包括煌類和非煌類)。在一定條件下,這些原石油從生成它的細粒巖中運移出來,在儲層中聚集成為油氣藏。與早期成因說相同的是,它也認為油氣源于有機質。但不同的是,它認為石油不是生物燒類的簡單分離和聚集,而是先形成干酪根,之后在較大的埋深和較高的低溫條件下才在熱力的作用下轉化形成。它也被稱為深成說(此時

4、有機質的埋深已經較大)和干酪根成煌說(有機質先形成干酪根,干酪根再生油氣)現代油氣成因說:無機成因說+油氣的早期有機成因說+油氣的晚期成因說2 .脂類、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木質素的結構和元素組成有何異同?脂類(C,H,O):包羅廣,結構差異大,但有共性,既不溶于水而溶于低極性的有機溶劑,如氯仿,乙醛。蛋白質(C,H,O,N):蛋白質構成了生物機體中大部分含氮化合物,結構復雜,種類繁多,功能各異,是細胞最重要的結構成分。碳水化合物(C,H,O):是一切生物體的重要組成之一,是光合作用的產物,包括單糖,多糖(淀粉,纖維素,殼質)。木質素(C,H,O,N):是植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其性質十分穩(wěn)定,不

5、易水解,但可被氧化成芳香酸和脂肪酸,含側鏈很少,故生油難,但含-OCH3,可生氣。3 .與油氣關系密切的有哪幾類生物,其化學組成有何異同,能否解釋這幾類生物為什么會與油氣關系密切?浮游植物:糖類富集,蛋白質含量較低,含木質素,脂類含量僅高于高等植物。浮游植物可能始終是世界上有機碳的主要來源。浮游動物:糖類含量較低,蛋白質含量較高,脂類含量較高。其數量受浮游植物產率的控制,而且越是高等動物產率和貢獻浮游動物的產率及其對有機質沉積的貢獻遠遠低于浮游植物,越小。細菌:糖類,蛋白質含量較高,脂類含量僅次于浮游動物。據稱是有機質的第二大來源,也是生物界的先驅,在世界上分布最廣,繁殖最快,可與其他生物共生

6、,但其對成油貢獻不詳。高等植物:糖類富集,蛋白質含量較低,木質素含量高,脂類含量較低??傊∮沃参?,浮游動物和細菌含蛋白質,主要組成元素為C,H,O,N,有利于形成成油母質;與高等植物相比,其類脂化合物含量較高,相反高等植物以碳水化合物和木質素為主,主要元素為C,H,O,是成煤的主要先質。4 .解釋圖5-6的地球化學意義1 .作為有機質的演化產物,石油相對富氫貧氧,煤化作用早期的泥炭相對貧氧富氫,而高階煤相對富碳貧氫。與此相比各類生化組分中,脂類在元素組成上相對富氫貧氧,與石油最為相近,而碳水化合物(纖維素),尤其是木質素,與泥炭最為接近,蛋白質則介于兩者之間。由此不難理解,脂類只需要經過少

7、許變化即可成為石油,因而應該是最為有力的成油先質,而碳水化合物和木質素可能主要傾向于成煤,但它可以成為重要的生氣先質。蛋白質則可能因為易于分解,丹寧等則可能因為數量較少而成煌意義有限。2 .就各類生物體與石油的元素組成的比較來說,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和細菌易于成油,而高等植物更易成煤。第四章沉積有機質名詞解釋:1 .沉積有機質:來源于生物的沉積巖(物)中的有機質2 .陸源有機質:由水盆外搬運而來的通稱,主要是高等植物3 .分散有機質:將有機質按分散程度劃分的一種,是分散在沉積巖或沉積物中未聚集的有機質,如煌原巖中的有機質。4 .可溶有機質:凡是被中性有機溶劑從沉積巖(物)中溶解(抽提)出來的有機

8、質稱為可容有機質,或可抽提有機質,也稱為瀝青。1 .說明生物的發(fā)育與沉積環(huán)境的關系?能解釋原因嗎?1)海洋是最大的生物生活空間,從古至今接受了地球上最大量的有機質沉積。濱海帶由于位于波浪作用、潮汐進退的高能氧化環(huán)境不利于有機質的沉積和保存。淺海陸棚浪基面以上由于具適宜的溫度、陽光、豐富的養(yǎng)分使其生物出產率高,而下部水體則為靜水、低能還原環(huán)境,同時,沉積速率適中,可使有機質得到較為迅速的埋藏,保存條件良好。沉積特征為:富含有機質的細粒沉積物分布廣、厚度廣,有機有機質總量大;由于以水生生物的貢獻為主,有機質性質較好,傾向于產油,在路表海由于陸源有機質的貢獻,可能有混合型的有機質。大陸斜坡及其臨近的

9、深海盆地,其有機質主要來自上部的浮游生物和濁流、重力流沉積從大陸架和三角洲地區(qū)帶來的有機質。濁流不僅搬運來大量的沙體,同時也有富含有機質的泥質物,使大陸斜坡沉積物中具有較豐富的有機質。遠洋盆地,雖然環(huán)境特征為靜水、低能的還原環(huán)境,但遠洋盆地由于營養(yǎng)物質缺乏、關照度極低、生物不發(fā)育、沉積速率緩慢,有限的有機質在下沉過程中,被水中的溶解氧或某些深海生物所消耗,形成有機質沉積的貧瘠區(qū)。2)過渡環(huán)境既受海洋的潮汐、波浪作用,也可受河流的影響,營養(yǎng)物質一般較海洋和淡水更為豐富,因此,生物比較發(fā)育。因此,陸源、水生生物、高等植物、浮游植物、細菌、浮游動物皆有發(fā)育。3)湖泊環(huán)境濱湖相由于受河流注入的影響陸源

10、和淺湖相2 .以湖泊為例說明影響生物類型及沉積有機質發(fā)育的因素。湖泊是大陸上地形相對低洼和流水匯集的地區(qū),也是沉積物和有機質堆積的重要場所。同時還由于琥珀的規(guī)模比就有機質的供給來說,湖泊沉積環(huán)境出了本身產出的水生生物外,海盆小,受陸原有機質影響較大,從而造成有機質來源的二元性。此外,湖泊被大陸所包圍,入湖的河流可以從四面八方帶來有機質,造成陸源有機質來源的多方向性,使得其沉積物中的有機質具有二元多向性。陸源有機質影響的大小,一方面與陸源有機質的發(fā)育程度(取決于氣候條件)有關,同時還與湖盆的大小有關。但總體上講,越往湖盆中心,陸源有機質影響越?。ㄖ亓α饔绊懗猓>陀袡C質的保存條件來說,盡管不同

11、的湖盆有明顯的差異,但總體上講,從湖泊邊緣到中心,隨著水體逐漸加深,湖盆從濱湖,淺湖逐步過渡到深湖半深湖相,水體的攪動程度逐漸減弱,沉積物逐漸變細,環(huán)境的還原性逐漸增強,有機質的保存條件逐漸變好。總體上看,從湖盆邊緣到中心,有機質的豐度逐漸升高,陸源有機質的貢獻逐漸減少,有機質類型逐漸變好,且復雜,一般在大型湖泊的深湖相,由于遠離陸源有機質的影響,基本上以產煌能力強的水生生物貢獻為主,有機質類型好。3 .影響有機質沉積和保存的因素有哪些。水體能量:能量過高則含氧量增加氧化作用強,有機易被氧化,又加之有機質難以埋藏,如濱海、濱湖、河流顯然有十分充足的光照也不行。陸源供給情況:陸源供給一方面帶來了

12、陸生高等植物;另一方面,陸源河流帶來的水體中有機質為水生生物的生存提供了食物。光照:充足的光照為浮游植物和大部分動物所必須古氣候:溫暖、濕潤有利于生物的發(fā)育地質時代:受時代的影響不言而喻,從生物發(fā)育史可以明顯地看出,4 .解釋圖6-1被搬運和沉積的碎屑粒徑受水流流速的控制。水流速度越快,水體的搬運能力越強。只有當流水速度逐漸降低時,水中攜帶的各種有機質、無機顆粒才會由粗到細逐步沉積。以顆粒形式存在的有機質,由于密度較低,易于搬運而難以沉積,僅當水流速度非常低的時候,有機碎屑才能與細小的粘土礦物一起沉積。事實上,有相當部分的有機質可能是被無機質礦物,尤其是被粘土礦物吸附后沉積下來的。礦物顆粒既可

13、以吸附顆粒狀有機質,也可以吸附溶解狀有機質。被吸附的有機質因為可以更快的通過水體沉淀下去,被氧化和微生物破壞、降解的可能性減少。因此,礦物顆粒的吸附作用可能是沉積有機質聚集的主要原因。另外,水體呈膠態(tài)分布的有機質,如底棲生物和微生物提供的有機質,他們在沉積物沉積過程中直接被掩埋在沉積物中。由于有機質顆粒一般較小,同時密度小,加上越細的礦物顆粒,比表面積越大,吸附能力越強,因此,沉積物(巖)中,有機質豐度與碎屑粒徑成反比,亦即與水流流速成反比。第五章干酪根與油氣的生成1 .干酪根是如何形成的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源于生物體的生物聚合物,即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木質素和類脂等,首先部分被降解成單體

14、化合物,如氨基酸、單糖、脂肪酸、酚等,這些單體化合物或者被微生物利用、消耗,或者被溶解帶走,剩余的則在微生物的進一步作用下,與尚未完全分解的生物聚合體通過活潑官能團反應縮聚成為相對分子質量較大、溶解性較差的多聚體有機質(腐殖質),隨后,在微生物的進一步作用下,有機質的聚合程度不斷升高,多聚體表面的親水官能團逐漸減少,從而導致有機質的水解性和在酸堿溶液中溶解性逐步降低(不溶作用),而演化成為聚合度、穩(wěn)定性更高的地質聚合物一一干酪根。一些類脂或燒類也可不被分解直接形成腐殖質,再經不溶作用形成干酪根,也可直接形成干酪根。2 .解釋圖8-3的地化意義可以劃分干酪根類型及劃分類型的有效范圍:在In出線的

15、附近是相應的干酪根類型,一般的I型干酪根H/C>1.5,O/C<0.1;型H/C:1.0-1.5,O/C:0.1-0.2;出型H/C<0.1,O/C:0.2-0.3。在干酪根演化程度不高時劃分類型方案有效。指示演化路徑和推測演化方式:隨深度的增加演化程度增加,演化方式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H元素含量緩慢減少,O元素含量減少很快,C元素含量增加,O/C比值迅速下降,H/C比值略有降低。第二階段:以H/C比值迅速下降為特征,O/C比值變化不大,大量的H元素因形成燒類而排出。第三階段:H/C和O/C比值降到了最低值,從元素組成看,干酪根的熱演化是脫氧去氫相對富集碳的過程。刻畫演化

16、程度與階段:根據H/C、O/C原子比可以判斷出鏡質組反射率及干酪根演化階段,R0越大,干酪根演化程度越高,在圖中可以化出演化階段:成巖作用(R0<0.5)、深成作用(0.5<R0<2)、變質作用(R0>2)。3、評價干酪根的元素組成、顯微組分組成有何意義元素組成:干酪根是一種復雜的高分子縮聚物,它不同于一般的純有機化合物,因此沒有固定的化學組成,只有一定的組成范圍。干酪根元素分析表明,它主要由C、H、O和少量的S、N這五種元素組成。其中含碳量為70%-85%,含氫量在3%-11%,含氧量在3%-24%,含氮量小于2%,S含量較少。但不同來源的干酪根元素組成有所不同,源于

17、水生生物富含類脂組的干酪根相對富氫貧氧。與原油的平均元素組成(C、H、O分別約為84%、13%、2%)相比,干酪根明顯貧氫富氧。由此得知,相對富氫貧氧的干酪根將會生成更多的石油。干酪根中各元素含量的變化,既與干酪根的來源和成因有關,也與干酪根的演化(向油氣的轉化)程度密切相關。所以干酪根的元素組成為劃分干酪根的類型,判斷其生油氣能力的重要指標。顯微組成:干洛根按顯微組分分為腐泥組(藻質體、無定形體)、殼質組(抱粉體、角質體、樹脂體、木栓質體、表皮體)、鏡質組(結構鏡質體、無結構鏡質體)、惰質組(絲質體)可以由下面公式判斷干洛根的類型:TI=100a+80b1+50b2-75c-100da腐泥組

18、bl樹脂體b2殼質組中其它組分c鏡質組d惰質組顯微組分的應用:藻質體和以藻和細菌為主形成的富氫無定形體,生油TII>80nA4080nb040m<0潛能最大;殼質體及部分富氫無定形體次之;鏡質組及貧氫無定形體生油潛能差,以生氣為主;惰質組生油氣潛能極低。4、圖9-1,生煌模式圖有何意義答:左側的圖中表示不同深度有機物經歷的地質作用階段以及從生成物角度劃分的各個帶,中間的圖中顯示的是不同深度地層中各物質的累積含量,右側的圖中表示不同深度各種物質、各種煌類的碳原子數、環(huán)數。淺層中有機物主要經過成巖作用形成生物成因氣帶,大部分為地球化學化石,小部分為氣。中層中有機物經過深成作用上層為油帶

19、,下層為濕氣帶,殘余部分地球化學化石,隨深度增加油的含量先增加后減少、含氣量逐漸增加。深層中有機物繼續(xù)經過變質作用形成干氣帶。有機物繼續(xù)向其轉化,大部分為氣,油含量很少。即:隨時間增加,有機物由從有機質直接繼承而來的可溶有機物(即圖中地球化學化石)逐漸轉化為油,而油又向其轉化,直至全部轉化為氣。剛開始時:地球化學化石中含有的正構烷燒中的碳原子數主要集中在25左右且有明顯的奇偶優(yōu)勢。直鏈烷燒含量較多,環(huán)烷燃中碳環(huán)環(huán)數集中在4左右。芳香煌中碳原子數集中在13-20、25-30兩段。C數前移且奇偶優(yōu)勢小。直有機物剛向油轉化時:地球化學化石中含有的正構烷煌主峰鏈煌含量增加,環(huán)烷煌的含量減少,主峰位置不

20、變。芳煌中碳原子數分布在25-33,集中在30左右。油中含有的正構烷燒中碳原子數分布在15-28,集中在17左右。大多為直鏈煌,環(huán)烷煌的環(huán)數不超過2。芳煌中碳原子數分布在13-27,集中在17左右。當地層中大部分為油時:地球化學化石僅為小部分芳燒,其碳原子數分布在26-33。油中正構烷煌主峰含量增加,C數繼續(xù)前移,分布范圍增大。直鏈煌含量增加,環(huán)烷燒中環(huán)數擴展到6,但含量不多。芳煌含量增加,主峰C數前移。即:地層中正構烷煌隨深度增加,主峰C數前移,奇偶優(yōu)勢減??;隨深度增加,直鏈煌含量增加,環(huán)烷燒含量減少,環(huán)數前移;芳煌隨深度增加,主峰C數前移。5、舉例說明”A"/TOC、總煌/TOC

21、隨深度變化趨勢線的地化意義答:書中圖8-12的意義:在干酪根的含量、組成、性質、分子結構等隨埋藏深度的增大(溫度升高)而發(fā)生有規(guī)律變化的同時,其演化產物的含量及組成也在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因此,對于有機質的演化,也可以通過研究其演化產物的分布特征和規(guī)律來加以認識。瀝青和總燒含量隨深度變化的趨勢線顯示了明顯的低值-高值-低值的完整三段式特征。書中圖8-14為杜阿拉盆地白堊紀地層中的飽和燒和芳香煌隨埋深的變化,它們均可以劃分出3個變化帶,并可與沉積有機質演化的3個階段進行對比。(1)在淺于1200m時,飽和燒的濃度很低,且與現代沉積物和未成熟的生油巖中相當低的烷燒值一致。此深度相當于沉積有機質演化的成

22、巖作用階段。(2)在深度為12002200m時,飽和燒的含量迅速增加,在2200m左右達到了最大值。這種情況的出現大部分是由于可溶有機質中的極性分子失去官能團或由于干酪根側鏈脫落引起的。飽和燒的大量出現說明,沉積有機質的演化已達到深成作用階段,石油大量生成。(3)在深度超過2200m時,飽和燒的含量又迅速下降,至3000m以下降至最低值。熱降解率低,只生成短鏈燒,而前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干酪根上的側鏈已基本脫落,期生成的長鏈煌受熱,C-C鍵發(fā)生斷裂形成輕質燒和甲烷氣所致。與沉積有機質演化階段對比,它相當于變質作用階段。6、教材中圖9-5說明了哪些問題答:此圖給出了國內在外不同研究機構或研究

23、者所發(fā)表的代表性的生煌模式。從圖中可見,不同顯微組分、不同類型的有機質成燒的氣油比、成燒量、成煌門限、高峰、油窗寬窄都有或多或少甚至是很大的差別。隨著有機質類型的變差,有機質的生油、生氣能力降低,所生成產物的氣油比升高,但生燒門限、高峰不一定單調變化,并且不同學者得到的順序不完全相同。如Tissot的模式中,n型有機質的生煌門限和高峰都遠遠早于I型有機質,但另外兩個模式則有所不同。這些都反映了母質來源和組成對生煌模式的重要影響。因而,不同沉積盆地或者不同沉積單元中,顯微組分組成的千差萬別也會造成有機質生煌模式的千差萬別。第六章有機質的成煌模式及階段劃分名詞解釋:1 .顯微組分:2 .鏡質組:是

24、沉積有機質中顯微組分的一種,來源于高等植物的木質素和纖維素,由縮合的多環(huán)芳煌化合物組成,有光澤,隨著地質條件下時間的增加和溫度的增加,其反射率增加;相對其他顯微組分,反射率增加幅度大,因而是良好的成熟度標志,而且不會出現退化現象。一、簡要說明沉積有機質的演化階段及其產物特征1 .生物化學生氣和非干酪根生油階段Ro值在0.3%0.6%之間從有機質堆積到盆地之后開始了這一階段,一般溫度在10-60攝氏度,深度小于1500米,生物作用為主,厭氧細菌活躍,部分有機質完全分解為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氫,水。部分生物體被選擇性分解生成小分子量化學單體,如苯酚,氨基酸,單糖,脂肪酸等,這些化合物還會進一步縮合

25、成為干酪根,這一階段可以生成生物甲烷氣,若有機質中含有活化能較低的生物組分,如樹脂體等還可以生成低熟油。2 .熱催化生油氣階段Ro值在0.6%1.3%之間微生物作用已基本停止,溫度成為影響有機演化的關鍵因素,粘土礦物等對石油的形成有催化作用,這一階段的主要生油物質是干酪根。這就是所謂的晚期干酪根生油學說,這個階段的煌類已經成熟,主要標志是正構烷煌的奇偶優(yōu)勢消失,主峰碳數明顯前移,奇偶優(yōu)勢消失這一特征在巖心抽提物和原油中都能得以體現。3 .熱裂解生凝析氣階段這一階段的Ro值約為1.3%2.0%,這一階段發(fā)生兩類反應,一是干酪根的繼續(xù)降解;二是同時存在的原油的熱裂解。之所以成為凝析氣階段有兩個因素

26、:第一煌類組分有利于凝析油氣形成,干酪根降解產物的分子量也明顯減小即干酪根降解物中低分子煌量增加,同時也伴隨生氣量增加,原油的熱裂解又使氣體和低分子量煌進一步增加;其二溫度,壓力條件有利于凝析油氣形成,這一階段埋藏較深,溫度壓力較高,有利于形成凝析油氣藏。4 .深部高溫生氣階段這一階段Ro>2.0%,液態(tài)燒已基本無法存在,高溫是最主要的特征,無論是液態(tài)煌還是煌源巖中的未排出得殘留煌都發(fā)生熱裂解,有機碳出現甲烷化和石墨化,干氣是這一階段的典型燒類產物。二、說明什么是Ro值,有何地質意義?鏡質組反射率(即Ro值):是沉積有機質中顯微組分的一種,來源于高等植物的木質素和纖維素,由縮合的多環(huán)芳煌

27、化合物組成,有光澤,隨著地質條件下時間的增加和溫度的增加,其反射率增加;相對其他顯微組分,反射率增加幅度大,因而是良好的成熟度標志,而且不會出現退化現象。鏡質體反射率代表了有機質所經歷的最高成熟度。地質意義:地質上常常依據鏡質組反射率作為有機成熟作用的指標來劃分有機質的演化階段。三、Ro用于表征沉積有機質演化程度的原理鏡質組反射率的測定不受成分變化的影響,與有機質成熟之間有著良好的相關性,又易精確測定,因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煤的顯微組分中,鏡質組反射率變化幅度大,規(guī)律明顯。大多數煤的顯微組分以鏡質體為主,在測定過程中容易識別,且便于橫向對比。沉積巖中分散的鏡質體具有和煤相似的有機分子結構,即

28、以芳香環(huán)為核,具有烷基側鏈。熱成熟過程中側鏈裂解作為揮發(fā)分析出,干酪根本身的芳構化和縮聚程度不斷加大,形成更加密集的結構單元,從而使透射率降低,反射率增高。因此,鏡質組反射率自然就成為生油巖經歷的時間古地溫史,即有機質熱演化程度的指標。實驗和實踐證明,鏡質組反射率隨埋深(溫度)的增加呈指數增長。(1) Ro<0.5%0.7%為成巖階段,有機質未成熟。(2) 0.5%0.7%<Ro<1.151.3%為深成階段,有機質從低成熟到成熟,為主要的生油階段。(3) 1.151.3%<Ro<2%為深成階段后期,有機質達到高成熟,主要產濕氣和凝析油。Ro>2%為有機變質階

29、段,有機質過成熟,主要產干氣。干酪根則經強烈的芳構化、縮聚而趨向于形成僅含碳元素的石墨。第十到十二章名詞解釋:1、生物標志化合物:又稱分子化石,化學,是原油及沉積有機質中,來源于活的生物體,具有明顯分子結構特征的有機化合物。2、oep:奇偶優(yōu)勢參數。3、13c:值一一系指樣品中穩(wěn)定同位素比值相對于某一標準的對應比值的千分偏差。4、分子標志物:凡是在地質和當代環(huán)境的樣品中,借助分子立體化學結構或構型,同系物的組合形式,同位素的組合特征,可表征有機物所經歷的生物、化學、物理和地質相關的有機分子叫分子標志物。5、瑞利分儲:分離前不同物相間保持著熱力學平衡,并處于封閉體系狀態(tài),但分離后相物質不斷離開體

30、系,不再與另一相保持平衡,這種在開放體系中進行的過程稱之為瑞利過程,瑞利過程中發(fā)生的同位素分儲稱之為瑞利分儲。6、熱力學平衡分儲:可以包括許多機理很不相同的物理化學過程,但這些過程最終都能達到同位素分布的平衡條件,一旦同位素平衡狀態(tài)建立后,只要體系的物理化學性質不發(fā)生變化,同位素在不同的物或物相中德分布就維持不變,這就是熱力學平衡分儲。7、Tmax:是由Rock-Eval熱解儀分析所得到的S2峰的峰頂溫度,對應著實驗室恒速升溫度的條件下熱解產煌速率最高的溫度。8、氫指數:IH=S2/TOC*100(S2干酪根,TOC總有機碳)反映有機質生煌能力的高低。9、氧指數:IO=S3/TOC*100(S

31、3有機氧)10、庚烷值:庚烷值=正庚烷/(環(huán)己烷-甲基環(huán)己烷之間的微分和)*100%11、異庚烷值:異庚烷值=(2-甲基己烷+3-甲基己烷)/1順3+1反3+1反2)-2甲基戊烷12、甲基菲參數:MPI1=1.5(2-甲基菲+3-甲基菲)/(菲+1-甲基菲+9-甲基菲)MPI2=3(2-甲基菲)/(菲+1-甲基菲+9-甲基菲)13、管烷成熟度參數:三芳管烷/(三芳管烷+單芳管烷)14、總燒:氯仿瀝青“A”中飽和煌和芳香煌之和稱為總煌。15、氯仿瀝青“A”:是指具有氯仿從沉積巖(物)中溶解抽提出來的有機質。16、有機碳:指巖石中存在于有機質中的碳。17、RO:(鏡質體反射率)鏡質體是沉積有機質中

32、顯微組分的一種,來源于高等植物的木質素和纖維素,由縮合的多環(huán)芳香燒化合物組成,有光澤,隨地質條件下時間的增加和溫度的增加,其反射率增加,是良好的成熟度標志。18、族組成:石油的族組成包括飽和燒、芳香煌、非燒、瀝青質19、生燒潛量:S1成為殘留燒,S2成為裂解燒,S1+S2成為生煌潛量,也稱生燒勢20、生物標志物:指存在于地殼和大氣圈中的有機化合物,其分子結構必須與某種特定的天然先質化合物之間具有明確的聯(lián)系。一、生物標志物的化合物分類,在地化研究中有哪些用途?正構烷燒、無環(huán)異戊二烯型烷燒、二環(huán)倍半菇、覆烷類、雙菇、五環(huán)三菇、多菇、管烷類、各種芳香燒化合物以及含氧、氮化合物等。1、在生源輸入及有機

33、質類型判識中的應用許多生物標志化合物都有特定的來源,成為示蹤生物輸入的有效指標。2、作為沉積環(huán)境的指標如具奇偶優(yōu)勢的正構烷煌和Pr/Ph比值與環(huán)境的氧化還原性有一定的對應關系,高豐度的C35升覆烷一般與油相的碳酸鹽巖或蒸發(fā)巖有關。3、作為油氣源對比指標正是由于不同生物輸入、不同沉積環(huán)境、不同巖性、不同時代的生物標志化合物既有不同的特征,使生物標志化合物成為在油、氣源關系研究中應用最廣、同時也最為有效、成功的指標。4、在原油生物降解評價中的應用由于不同的生物標志化合物對微生物降解具有不同的抵抗能力,這使得它成為描述原油經歷微生物降解過程及程度的最佳指標。5、在油源成熟度評價中的應用生物標志化合物

34、一方面具有特征穩(wěn)定的碳骨架,這使它成為有效的母源環(huán)境對比、降解等方面的地化指標。但另一方面,它在地質演化過程中也會發(fā)生一定的變化從而成為被廣泛應用的成熟度指標。6、在油氣運移評價中的應用7、在油藏描述及儲層合采油層產能配分中的應用三.簡述研究原油母質類型和沉積有機質類型常用方法1、氣相色譜技術:主要用途有:母質類型劃分;油氣運移;成熟度;生物降解;油源對比;油氣層檢測。主要參數有pr、ph、pr/nC17、pr/nC18,其次主峰碳數(C28+C29)/(C22+C21)2、干酪根顯微鑒定鑒定技術:鑒定煌源巖、通過鑒定類脂體和鏡質體的含量反映干酪根的類型。3、煌源巖快速評價技術:鑒定煌源巖、在RockEval圖譜中的三個面積S1,S2,S3分別對應游離燒、熱解燒、和有機氧的含量,通過IO、IH、IHC(煌指數)、p(生煌量)、S2/S3(熱解參數)等參數反映母質類型。4、Gc-Ms技術(色譜-質譜技術):通過探測生物標志化合物的結構類型反映母質類型,可由C29%,C27%等參數反映。其中C29表征高等植物來源,C27表征水生生物來源。5、干酪根有機元素分析:主要利用范式圖分析。通過H/C和O/C來反映沉積物的埋深,干酪根的類型等信息,從而反映出有機質母質來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