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秋水》教案(共5頁)_第1頁
莊子《秋水》教案(共5頁)_第2頁
莊子《秋水》教案(共5頁)_第3頁
莊子《秋水》教案(共5頁)_第4頁
莊子《秋水》教案(共5頁)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莊子的秋水P225一、莊子及其思想參見教材P225注解。莊子,名周,宋國蒙城(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老子之后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稱“老莊”。莊子家貧,但鄙棄功名利祿。其基本思想是:主張順應自然,清靜無為,追求精神上的絕對自由。莊子的思想既有唯物的一面,又有唯心的一面;既有批判現實的一面,又有逃避現實的一面。莊子的文章在先秦諸子散文中最具有浪漫主義色彩,也是文學價值最高的。正如教材的“評析”(P226首句)所言:“在先秦諸子散文中,莊子的散文寫得最生動、最奇瑰、最浪漫,是諸子散文創(chuàng)作的顛峰之一?!彼恼碌奶攸c是:善用寓言說理,想象豐富,比喻

2、生動,言談機敏,思想深邃,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二、莊子的著作即莊子。今存郭象注本33篇,其中內篇7,一般認為是莊子自著,而外篇15、雜篇11被認為可能出自其門人后學之手。盡管外篇、雜篇的思想觀點與內篇多有出入(如:政治上不僅主張絕對的無為,有時還主張上無為而下有為;在處世態(tài)度上,有宣揚混世的,也有贊成避世的;在人生觀上,有提倡寡欲的,也有鼓吹縱欲的;在對待不同學派的態(tài)度上,有堅持混合齊同的,也有針鋒相對的)。這些分歧或曰矛盾,表明了莊周之后,莊周學派也在發(fā)展、分化。反映了從戰(zhàn)國中至秦漢間的社會變革及各種學派間的相互滲透。但只要不違背天下篇所表述的莊周觀點,都應歸屬于同一體系。因此可以說,莊子是

3、以莊周思想為主體,從戰(zhàn)國中至秦漢間莊周學派的總集。它上承老子,下啟淮南子,是道家的一部主要著作。從全書的基本傾向看來,完全體現了在野派的政治態(tài)度,抒發(fā)了對當時社會的極度仇恨,尤其在哲學領域里,廣泛而深入地闡明了作者的見解,完成了一個博大精深的道家思想體系。研究中國哲學,不能不讀莊子;研究中國文學,也不能不讀莊子。魯迅先生說過:“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保h文學史綱要)它那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創(chuàng)造性的寓言,辛辣的諷刺筆調,生動逼真的描繪,靈活多樣的句式,豐富的詞匯,在中國古代的散文史上,是很少能夠與之倫比的。莊子對后世的影響是深遠而又復雜的。知識分子幾乎都愛讀它,連封

4、建帝王也很重視它。唐天寶元年,還詔號莊周為南華真人,莊子為南華真經?;蛉∑錈o為寡欲,保命養(yǎng)生;或取其不滿現實,鄙棄功名,或學其悲觀厭世,自我超脫,自我陶醉。從現存的晉人郭象莊子注算起,評注莊子的數以百計。有的說莊子與法家同源,有的把莊子與儒家合流,有的說莊子等同佛家,有的以陰陽家、神仙家的觀點去解說莊子。雖然各有所見,但總未能揭示出莊子的實質,近幾十年來,人們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理論,開展了對莊子新的研究和評價,而且對莊子進行了多種注釋,出現了大批的研究論文,形成了歷史上的一個莊子熱。但關于莊周其人,莊子各篇的寫作年代,莊子在哲學、美學、文學、自然科學等方面的問題,還存在不少分歧、對立的看法

5、,需要進一步深入討論。三、秋水分析1、解題秋水篇,主題思想為討論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扒锼奔辞锾煊辏ㄒ娬n文注解最后一句)。取篇首二字作為篇名。秋水由河伯與北海若的七次對話構成。它根據“萬物齊一”即相對主義的觀點,闡述道家清靜無為的人生觀。課文節(jié)選的前兩次對話可以看作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寓言,給人頗多啟迪。第一番問答,寫河伯的自我中心心境“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河伯的自以為多,和海若的未嘗自多,恰成一鮮明的對比。第二番對話,述時空的無窮性與事物變化的不定性,指出認知與確切判斷的不易。2、課文翻譯第一段(P225)【原文】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音四,岸)渚(音主,水中陸地)

6、崖(高的河岸)之間不辯(同“辨”,分辨)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向東)行,至于北海,東面(即面東)而視(眺望),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改變)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虛數,很多,各種各樣),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而且)我嘗聞少(以為少)仲尼之聞(學識)而輕(輕視)伯夷之義(義舉、義行)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參見注解14,指學識淵博且品性高尚之人?,F在該詞的意思是:見過大世面的人,或某一領域的行家)?!薄咀g文】秋天的雨水按季節(jié)如期而至,無數條江河的水都匯入黃河,黃河的水流大得在兩岸

7、洲島之間分不清是牛是馬。于是河神洋洋自得,以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到自己這里了。它順著水流向東而去,來到北海邊,臉朝東眺望,看不見大海的盡頭。于是河伯才改變了自得的面容,仰視大海對海神若感嘆道:“俗語有這樣的說法,聽到了各種各樣的道理,認為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呀。而且我還曾聽有人小看孔子的學識,輕視伯夷的義行,先前我還不信,如今我親眼看到了大海您的難以窮盡(浩淼博大、無邊無際),我如果不是到了您的家門口就危險了,我必定會永遠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嘲(恥)笑?!钡诙危≒225226)【原文】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同“墟”,處所,居處)也;夏蟲(指夏生秋死的昆蟲)不可以語于

8、冰者,篤(固,拘限)于時(時令)也;曲士(窮鄉(xiāng)僻壤的讀書人)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才)知爾丑(淺陋),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傳說大海東邊排放海水的地方;神話中排泄海水的地方。)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察覺。海之所以對水災旱災渾然不覺,是因為它們對它毫無影響,其水量既不會因水災而增多,也不會因旱災而減少,故云“不知”。)。此其過(超過)江(長江)河(黃河)之流(流量),不可為量(估量)數(計算)。而吾未嘗以此自多(多,贊美,自負。自多:自我夸耀。)者,自以比形(比,并列;形,身形。比形:存身

9、)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正)存(抱有的想法)乎見少,又奚以(何以,怎么)自多?計(盤算,下同)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蟻穴,小孔穴)之在大澤(湖)乎?計中國(中原)之在海內(世界),不似稊(提音)米(稊米:小米粒)之在大倉(讀“太倉”:儲糧的大倉庫)乎?號(稱)物之數謂之萬(稱物的數量叫做“萬”),人處一焉(處:居,占。人只是萬物中的一類);人卒九州(卒:盡。九州:天下。本句的意思是:九州都有人。也可譯為“人遍布九州”),谷食之所生(谷物生長的地方),舟車之所通(車船通達的地方),人處一焉(個人只是天下人中的一個。這里是以個人對天下人而說的,上文的

10、“人處一焉”是以人類對萬物而言的);此其比萬物也(指個人與萬物相比),不似豪末(毫毛的末梢)之在于馬體乎?五帝【通常指黃帝、顓頊(音專旭)、帝嚳(音酷)、堯、舜,教材持本種說法;另一種說法指: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恐B(連續(xù)統治),三王(指夏禹即治水的大禹、商湯、周武王。教材注解所說“周文王”值得商榷。因為周文王姓姬名昌,雖因仁義而受天下諸侯推崇,但并沒有當過國君。后他的兒子姬發(fā)也即周武王擁有天下,成了周朝的開國國君,追尊其父為“文王”按現在的說法只是榮譽稱號,并非實職。而夏禹、商湯、武王則分別是三朝的開國國君。)之所爭(奪),仁人(指儒家)之所憂,任士(賢能之士)之所勞(操心),盡此

11、(指九州)矣!伯夷辭之(辭讓君位)以為名(即以之為名:博取名聲),仲尼語之(談論天下)以為博(顯示淵博);此其(他們)自多也。不似爾向之(剛才)自多于水(因河水上漲而自多)乎?”【譯文】北海若說:“井里的蛙,不能跟它談論海,因為它被狹小的居處所局限;夏生(秋死)的昆蟲,不能跟它談論冰,是因為它受時令所局限;窮鄉(xiāng)僻壤的讀書人,不能跟他談論道,是因為他被所受的教育所局限。如今你走出河岸之間,看到了大海,才知道自己的淺陋,這樣你將可以參與談論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沒有比海更大的了,千萬條江河流歸大海,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停歇,但大海不會滿溢;從尾閭把海水泄走,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停止,但大海不會變空;大海

12、的水量一年四季都不會改變,水災旱災都對它沒有影響。海的水量遠遠超過長江、黃河的水流,無法對它測量。而我從不因此而自滿,這是因為我認識到自己是從天地的賦予中形成了形體,又秉受了陰陽之氣。我存在于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小塊石子、一小塊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存有見聞太小的想法,又怎么會自我夸耀呢?我盤算著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間,不就像蟻穴在大湖中一樣嗎?盤算著中原在四海之內,不就像小米粒在大糧倉里嗎?我們稱物的數量叫“萬”,人類不過是萬物中的一種;人遍布九州,這里是五谷生長的地方,車船通達的地方,每個人只是眾多人群中的一員;個人與萬物相比,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個馬體嗎?五帝所續(xù)連統治的,三王所爭奪的,

13、仁人所憂患的,賢才所操勞的,只不過是這小小的九州啊!伯夷以辭讓它(天下)來博取名聲,孔丘以談論它而顯示淵博,他們這樣自我夸耀,不就像你剛才因河水上漲而自我夸耀一樣嗎?”3、內容要點(1) 主旨寓言通過黃河與大海、天地與毫末的對比,說明了物外有物,天外有天,時空無限,變化不止的哲理,強調人生短暫,知識有限,人不能自我滿足。(2) 層次第一段:寫景思考:是怎樣寫景的,對表達主旨有何作用?本段景物描寫很出色:先展示了一幅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河水浩蕩,以至于兩岸不辨牛馬的壯觀景象;然后又用簡介的筆墨描繪了大海蒼莽浩瀚的景觀,令人為之一振。寫景的作用是:以河水與海水景象的大小比照,來陪襯河伯與海若兩種不

14、同的認識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認識是有限的”這一主旨。第二段:海若對河伯的開導。分四個層次(見原文上的層次劃分符號“”)第一層,說明人的認識必然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第二層,說明大小、多少都是相對的。與天地陰陽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所以海若自己也不敢自滿。第三層,進一步闡述世間萬物大小、多少都是相對的:四海和天地比、中原和四海比都是小的;人和萬物比、人和九州比也都是小的。第四層,認為儒家所尊崇的五帝、三王、志士、仁人所從事的事業(yè)都是小的。并以此為據,對伯夷、仲尼的“自多”進行嘲笑。4、寫作特點(1) 善用寓言,將抽象的哲理化為具體的形象莊子散文善用寓言。秋水篇就是一個生動的寓言故事。它假托河伯

15、與海若這兩個虛構的人物的對話展開說理,闡明觀點。海若是莊子思想觀點的化身,河伯則代表所要批判的思想觀點。這樣,就把抽象的哲學觀點寓于具體可感的寓言形象中。不直接說出道理,而讓讀者自己從中去領悟,將深刻的哲理說得富有藝術趣味。(2) 援譬設喻,表達深微玄奧的哲理本文很能顯示莊子散文“善于援譬設喻”的特點。且譬喻常連類而及,層見疊出,令人目不暇接。如用井蛙、夏蟲、曲士來比喻那些因環(huán)境所限而不能與之與大理的人;用小石小木之在大山,四海之在天地,空之在大澤,中原在海內,小米在太倉,萬物與人,九州與人,毫末之在馬體這一連串的比喻都是用來說明世間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對的,人的認識是十分有限的,因此自我夸耀是愚

16、蠢可笑的。這些比喻以一個個具體生動的形象,把深奧而抽象的哲理表達的淺顯易懂。(3) 逐層推進的論證方法本文的論證方法頗有特色,先是由小到大:由河水上漲,兩岸不辨牛馬,到海水不可測量。盡管大海無比浩瀚,但海若未嘗以此自多,因為他懂得“大小是相對的”道理,海之于天地,猶如小石小木在大山。接著是由大到?。核暮V谔斓?、中原之于海內、人之于萬物,都是微不足道的。這樣,經過逐層推進,最后把結論自然地推到讀者面前。(4) 運用排比、反詰等修辭手法作者大量運用排比句和反詰句,且連貫而下,造成文章宏大的氣勢。如寫自己的渺小,就用了一連串的排比反問:“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

17、?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這些反問,語氣堅定,對大小關系的對比闡述一清二楚,增強了文章說理的藝術表現力。四、研習與思考P2261、秋水中共設了多少譬喻來說明人類的無知?答:(1)河伯與海若(第一段);(2)海若所舉的部分包含若干則(第二段)。2、莊子第一篇逍遙游中有這樣一段反映“小大之辯”的譬喻: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秋水正是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更深一層的推衍。請從莊子一書中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