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格律簡述_第1頁
唐詩格律簡述_第2頁
唐詩格律簡述_第3頁
唐詩格律簡述_第4頁
唐詩格律簡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唐詩格律簡述(1)唐詩的種類唐詩有兩種,一類是古體詩,顧名思義是指唐代詩人繼承唐代以前的詩體而寫的詩;一類是今體詩,顧名思義是唐代詩人按照當時新興的詩體而寫的詩。唐代的古體詩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五言古詩,又稱五古。五言古詩字數不限,但每句五個字(一字稱“一言”)。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別”,盡管每首都有幾十句,但句句五字。而孟郊的游子吟,一共只有六句,每句也都是五個字。另一類是七言古詩,又稱七古。七言古詩字數也不限,但每句七個字。例如白居易的長恨歌全詩長一百二十句,但每句都是七個字。而柳宗元的漁翁一共只有六句,每句也都是七個字。古體詩中還有一種雜言詩,詩中三字句至九字句互為參雜。例如李白的夢

2、游天姥吟留別全詩四十五句,除了三字句、八字句以外,其他字數的詩句都有。因為雜言詩更多的是七字句,一般把雜言詩歸入七言古詩一類。唐代的今體詩(近體詩)也分為兩類。一類是律詩。律詩又分為兩種,一種是五言律詩,也城五律。五律的每句五個字,每首八句。例王維的山居秋暝;一種是七言律詩,也稱七律。七律每句七個字,每首八句,例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律詩中還有一種五言長律,或稱五言排律。五言排律每句五個字,但句數超過八句,一般十二句,有的更多。例如韓愈的學諸進士作精衛(wèi)銜石填海就是十二句。近體詩另一類是絕句。絕句也分為兩種。一種是五言絕句,又稱五絕。五絕每句五個字,每首四句。例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一種是七言

3、絕句,又稱七絕。七絕每句七個字,每首四句。例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絕句比律詩起源早,而且唐以前的絕句在用韻、平仄方面不太講究,沒有規(guī)定,因此后人把沒有規(guī)定的絕句稱為“古絕”,把有規(guī)定的絕句稱為“律絕”,但古絕中也有不少用的是“律絕”中可以變通的句子,因此兩者界限不是十分清楚,一般統稱為絕句。唐詩的種類如下表所示: 五言古詩(五古)古體詩 七言古詩(七古) 雜言詩(可歸七古) 五言律詩(五律) 律詩 七言律詩(七律)今體詩(近體詩) 五言長律(五言排律) 絕句 五言絕句(五絕) 七言絕句(七絕)(2)唐詩的平仄平仄是古人對漢語平、上、去、入四種聲調的進一步歸類。平就是四聲中的平聲。平聲和柔圓潤、尾

4、音較長、起伏小。仄就是四聲中上、去、入三種聲調的總稱。仄是側、不平的意思。仄聲起伏大,音尾短,甚至沒有。律詩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安排平仄,使平聲仄聲互為調節(jié),產生高低變化,充分表現了漢語聲調的和諧性。下面試以王維的五律山居秋暝和杜甫的七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為例,介紹一下律詩安排平仄的三條主要規(guī)則:山居秋暝王維空 山 新 雨 后,天 氣 晚 來 秋。明 月 松 間 照,清 泉 石 上 流。竹 喧 歸 浣 女,蓮 動 下 漁 舟。隨 意 春 芳 歇,王 孫 自 可 留。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杜甫劍外忽聞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

5、陽向洛陽。從上面兩首詩中可以看到:第一,句中相錯。即一句中的偶數字(稱音步或節(jié)拍、節(jié)奏點)平仄要交錯。前平,則后仄;前仄,則后平。第二,句間相對。即單句與雙句的偶數字平仄要對立。單句平,則雙句仄;單句仄,則雙句平。第三,聯間相粘。即上兩句的雙句與下面兩句的單句中的偶數字平仄要相同。上句平,則下句也平;上句仄,則下句也仄。律絕可以看作是律詩的截取部分,因此同樣必須遵守這些規(guī)則。五律和七律各有四種平仄句型,以及各由這四種句型錯綜變化而成的四種格式都與這三條規(guī)則有關。另外,律詩調平仄主要看偶數字,即五律看二、四字、七律看二、四、六字,即所謂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不過律詩中還有些其他的平仄規(guī)則

6、,如果影響到這些規(guī)則,那么“一三五”也要“論”的,“二四六”也無法“分明”了。由于這些內容比較專業(yè),也比較復雜,我們這里就不展開了。讀者如果有興趣,可以從古漢語教材及一些介紹格律的書中進一步了解。最后講一講普通話的四聲與古代四聲的聯系與區(qū)別。普通話的四聲是由古代四聲演變而來的。普通話不管是陰平字,還是陽平字,大部分來自古代的平聲字;普通話的上聲字大部分也來自古代的上聲字;普通話的去聲字大部分來自古代的去聲字,一部分來自古代的上聲字(但無論是來自古代的去聲字,還是來自古代全濁聲母的上聲字,也都屬于仄聲)。僅從以上的情況來看,以普通話的四聲來了解平仄格律是不會產生矛盾的。問題是普通話陰平、陽平、上

7、聲、去聲字中還有一小部分來自古代的入聲字。其中普通話中來自代入聲字的上聲、去聲字,因為同屬仄聲,我們可以不去分辨,但普通話中來自古代入聲字的陰平、陽平字就不得不加以識別了,否則將會影響我們對平仄格律的認識。比如“當春乃發(fā)生”句中的“發(fā)”字,唐代是入聲字,與“春”字平仄相錯,但普通話讀陰平,顯然與平仄格律相抵觸。識別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用吳語或粵語等依然保留入聲的一些發(fā)音特征的方言讀讀看,如果發(fā)音短促急收的一般就是入聲;二是從一些古漢語書中的入聲字表中去查找。(3)唐詩的押韻押韻就是詩詞中在句子的末了一字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調和諧優(yōu)美,富有音樂感。押韻的那個字就叫韻腳。近體詩在押韻上也有一定

8、的規(guī)則:第一,押韻句必須是偶句。首句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例如王之渙登鸛雀樓只押偶句,首句不押;而李商隱夜雨寄北則句首也入了韻。第二,押韻的字必須是平聲,不押韻句子的末尾的字必須是仄聲。所以看某一詩句是否是韻句,不僅要看末尾的字是否韻相同或相近,還要看是不是平聲字。比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第一句“空山新雨后”,盡管末尾的“后”字與下面詩句的韻腳“秋“、“流”、“舟”、“留”韻腹、韻尾相同,但因為它是仄聲字,所以就不是韻腳了。第三,壓韻的字必須一韻到底,中間不可以換韻,除了首句押韻的字以外,臨近的韻不可通押。唐代古體詩的押韻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第一,韻句并非一定是偶句,單句也可以押韻。例如李白將進酒

9、的最后幾句“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薄棒谩?、“酒”、“愁”為韻腳,二、三、四句都押韻。第二,韻腳可以押仄聲韻,也可以平仄互押。例如上詩中“裘”和“愁”為平聲,而“酒”為仄聲。第三,不必一韻到底,中間可以換韻。如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共十八句,用了九個韻,其中有兩處是臨韻合押的。不過古體詩中也有一些作品在押韻方面追求格律詩的形式,有一定的規(guī)則,如杜甫的垂老別,全詩一共三十二句,偶句押韻,一韻到底。唐詩的用韻有專門的韻書,韻部分得很細,但讀者大多數是和普通話對應的。(4)唐詩的對仗對仗,顧名思義就是兩個詩句就像古代儀仗隊一樣,兩兩相對。對仗是律詩必須遵守的一條規(guī)則。五律

10、或七律一共八句,每兩句為一聯,共四聯。第一聯稱“首聯”;第二聯稱“頷聯”;第三聯稱“頸聯”;第四聯乘“尾聯”。沒聯單句為“出句”,雙句為“對句”。按近體詩規(guī)定,律詩的中間兩聯必須對仗。那么如何才算是對仗呢?如名詞與名詞相對,動詞與動詞相對,形容詞與形容詞相對,副詞與副詞相對,等等。第一, 指詞性相對。第二, 指詞組結構類型相對。第三, 指內容意義相對。第四, 指平仄相對。如偏正結構與偏正結構相對,動賓結構與動賓結構相對,主謂結構與主謂結構相對等等。對仗有工對與寬對之分。所謂工對,就是對仗工整,嚴格遵守以上的規(guī)則;所謂寬對,自然是指對仗不太嚴格,沒有完全按照以上的規(guī)則。一般第二聯要求可以寬些,第

11、三聯必須工整。對仗偶爾也可以出現在第一聯或第四聯。對仗還有流水對、借對等等。如果能進一步了解,會對吟誦的語調設計大有裨益。律詩中也有不遵循上述對仗規(guī)則的作品,因為被詩評家稱為佳作,而冠以“變體詩”歸入其中。例如崔顥的黃鶴樓第二聯兩句后四字都不符合對仗格律,由于語言運用、寫景抒情有特色,被人譽為“唐代七律第一首”。前面我們講過,絕句可以認為是五律和七律的截句。因此可能截的是八句中的第一聯和第二聯,也可能截的是第三聯和第四聯,也可能截的是第四聯和第一聯。因此對仗的情況應該視上面的四種可能而論了。那么唐代的古體詩用不用對仗呢?對這一形式應該說在唐以前的古體詩中就早已存在了。唐代的古體詩也用對仗,但與

12、近體詩的對仗有所區(qū)別,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都可以看成是上下對仗的句子。但這些對仗的句子,可以在詩中隨意出現。另外,律詩按規(guī)則對仗句中的詞不能重復出現,古體詩中卻沒有這條限制。 中國的詩歌發(fā)展到唐朝,形成了一種新的詩體律詩和絕句。因為它對每首詩句數、字數和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故稱為“格律詩”;因為它產生于唐朝而有別于前代的古詩,故又稱為“今體詩”或“近體詩”。 絕句亦稱“截句”、“斷句”。每首四句,以五言(每句五個字)、七言(每句七個字)為主,簡稱為五絕,七絕。律詩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朝初年。每首八句,四韻或五

13、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分五言、七言兩體,簡稱五律、七律。每首有十句以上的,則稱為“排律”。 在近體詩中,單句稱出句、雙句稱對句,相加稱一聯。在律詩中,第一到第八句,分別稱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在律詩中,頷聯、頸聯、必須對仗。對仗首先要求句形一致,此外要求詞性相對。另外根據對仗的嚴密與否又有“工對”和“寬對”的區(qū)別。出句的平仄和對句的平仄必須是相反的,叫“對”;下聯出句的平仄和上聯對句的平仄必須是相同的,叫“粘”。所謂平仄,是指字的聲調。平指四聲中的平聲,仄指四聲中的上、去、入三聲。舊詩賦及駢文中所用的字音,平聲與仄聲相互調節(jié),

14、使聲調諧協,稱之為“調平仄”。這里所說的“四聲”,與現代漢語中的“四聲”是有區(qū)別的。大致上說,古代的平聲,大約相當于現代漢語的陰平聲和陽平聲;上聲和去聲,大約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上聲和去聲。普通話沒有入聲,古代的入聲字分別歸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之中,如“六”歸去聲,“八”歸陰平,“十”歸陽平,“百”歸上聲。入聲字的特點是:音長短促,有塞音韻尾。在部分方言中,還保留著入聲,如廣州話、長沙話、上海話。假如我們用上海話讀“一、七、八、不、黑、白、國、哭、獨”等字,就能很好地體味到古代的入聲字。用(押)韻是作韻文時于句末或聯末之稱。唐詩的用韻,依據隋朝末年陸法言所著的<<切韻>>

15、;?!扒许崱钡搅颂瞥臑椤疤祈崱??!疤祈崱惫灿?06韻,但唐朝規(guī)定,有些韻可通用,所以實際只有112韻。到了宋朝,“唐韻”改為“廣韻”,又有幾個韻同用,實際只剩下108韻(作為宋代詩詞押韻的標準)。到了元末,把同用的韻都合并起來,另外又合并了幾個,于是只剩下106韻,就是通常所說的“詩韻”。一直沿用至今。 唐朝的格律詩,有一定的體式,下面是唐代格律詩常見的格式。 五 言 絕 句 A  式仄 仄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平   平 平平 仄仄    仄 仄 仄 平平詩例:白 日 依 山 盡,黃

16、 河 入 海 流。欲 窮 千 里 目,更 上 一 層 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B  式仄 仄 仄平 平  平 平 仄 仄平    平 平 平仄仄   仄 仄 仄平 平詩例:向 晚 意 不 適,驅 車 登 古 原。夕 陽 無 限 好,只 是 近 黃 昏。(李商隱 登樂游園)  C  式平 平平 仄 仄   仄 仄仄 平平   仄 仄平 平仄   平 平 仄 仄 平詩例:鳴 箏 金 黍 柱,素 手 玉 房 前。欲 得周 郎 顧,時

17、 時 誤 拂 弦。(李 端 聽 箏) D  式平 平仄 仄 平   仄 仄 仄 平平   仄 仄 平 平仄   平 平 仄 仄 平詩例:江 南 淥 水 多,顧 影 暫 通 流。落 日 秦 云 里,山 高 奈 若 何。(李嘉佑 白 鷺) 七絕平仄格式A式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詩例: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下江陵) B  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

18、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詩例: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C 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詩例:歧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D 式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19、仄仄平平仄仄平詩例: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 對近體詩,有一種理論認為:絕句是截取律詩的一半而成。所以我們可以把律詩看成是絕句的疊加。如五律中的第一式就是五絕A式的疊加;第二式就是五絕C式的疊加;第三式就是五絕B式和A式的疊加。 五  律  第  一  式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詩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

20、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混欲不勝簪。(杜甫春望) 五  律  第  二  式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詩例:空山新雨后, 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 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王維山居秋暝) 五  律  第  三  式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21、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詩例: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 況乃未休兵。(杜甫月夜憶舍弟) 七 律 第 一 式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

22、平平詩例: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