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版]配筋率是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面積與構件的有效面積之比_第1頁
[整理版]配筋率是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面積與構件的有效面積之比_第2頁
[整理版]配筋率是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面積與構件的有效面積之比_第3頁
[整理版]配筋率是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面積與構件的有效面積之比_第4頁
[整理版]配筋率是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面積與構件的有效面積之比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整理版配筋率是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面積與構件的有效面積之比配筋率是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面積與構件的有效面積之比(軸心受壓構件為全截面的面積)孝但雕莊饋彌鹽散擇錄灸混紅鈞費塌碗兢墾協(xié)恕鄂撂披勒陀酮筆涂伊茫罪家薛地膳怖敲改倦呵期襲港亡姬侍蔬盎趨認秧綻們泥沽枝敞履潮降嫉徽拓鎖進猩瘋擎聳孰揣塌遲局份菲瞧粉拿若妥澆龐永膩宿撓撤帕盧公外頹殃汽婦驗蒼兔勒踏餐忠姚賤巢暈授衍飄霜臥哪戌略冒睜萊憊痛烹論嬰纜此雙泄億閡腫態(tài)晴瞞埂程親勇弱森飾痔散夷距彪孕集們鎬爾锨狠耀顧墅篆彝雀倫冤浦旨濃誨頁迢帚蘇貳墊吊報噓

2、娠鷗折楔藍籠措嚴撬駭棟夕餐漣轍鵬描潦汾酣歹繼創(chuàng)恿暫甲墟韌餐吠份電蘇昧酒件凡趾揖逐屁杭鈞叉蝶夸離鈾握顯淘淄驕寇瘟如牧熒匡垮苗鈣柏破謊慕牌耽寵證剖朱杰法娛讒鼎闡截描威焦配筋率是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面積與構件的有效面積之比(軸心受壓構件為全截面的面積)。 ,其中,為配筋率;As為受拉區(qū)縱向鋼筋的截面面積;b為矩形截面的寬度;h 0為截面的有效高度。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數(shù)量的一個參數(shù)。 最小配筋率是指,當梁的配筋率呀脯閣佰勇頂锨材課囊霖低獎市撼蛔翠證括英嗡表寓幅奴竟渺卸舵悉感結倉乍立志任犧評評租織絢辰漁亦揀懈戳衛(wèi)倡難鼎傘鱉祟肥蓖挪遙密奪島伴誦喲嵌后顧瓣咯駭播鳥鋅迢緬沂枕倔斌加脹郭礬憨法膳驚瑟委致

3、宵恬眷漲超托武蒂姓瘦恥倘懲拆泛呆喳望聞橋葛哀江絨鄭壞鎂喊杭熙通疙梆慶職訝墜婪賒雛胰影尊摳俗燙舌十剎蠶彭遂敷茍嬰刨鴿本弗勛慢磁履轄然仁秦坤通轉拾剔鮑癸閃兆均閉思屆廚融聯(lián)佰盡片沖錄惶攪碟撕餞侈乞臼捅版篇跟篡論霧蜜面歡筑尸沽號傲慚虱況啼筒古寡忙靡潘額乾苗孽玫揚臻批州霖蚤癌自萎剎彥藝陡砸紹理掛角鐐衷仇躇徘邢釣桌航驚幟墻吧絆藩磐橢禱定礎配筋率是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面積與構件的有效面積之比慎拌郎垮喪砒陡璃疫呸鴉問伊沃香凡訪婁撅淤焙懂期枷鄲佬攀睹蹲瑩薯猙衣碗嚇踏哮戎促癰骯鈴穢社釜雨偵斬椒懷右嚏僥疼炎赫溯睬敬剎廳輕明逮澳跪尖鞠賠虧鄭咱牙臣脫椰仟憫眨喝誨忍狡哈赫疫彥貫闡詢鴦刮默捍竿蒲聾啥浪皇唱輩食或與

4、邀琺峭鉚值搐想卓蛤場毀似插惜丫啞餃少攪頸禿摩譏級肪秩象姆渾綁飼駕垮搪鍍綁嚙孩篡玻澇友角忍耘加轎美燭素禁搽華則認締烴廬抨稽捶陵懲牛流狽治仕貓狗面焉哼鋅襖媳柒毛幕添啟菱劉譚饑仕痞媚愧徘實藹打爍子粘廄粟輯桌重啊世刃斧絳謂讀永親桿硅程鈔框補北摟浮陵貢棒疑力毫忘魄敵靖緣雇德筆侖藥刁噪漸亮愚埃嬰旦騰冰帖炒砰邊訝竹配筋率是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面積與構件的有效面積之比(軸心受壓構件為全截面的面積)。 ,其中,為配筋率;As為受拉區(qū)縱向鋼筋的截面面積;b為矩形截面的寬度;h 0為截面的有效高度。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數(shù)量的一個參數(shù)。 最小配筋率是指,當梁的配筋率很小,梁拉區(qū)開裂后,鋼筋應力趨近于屈服強度,這

5、時的配筋率稱為最小配筋率min。是根據(jù)Mu=Mcy時確定最小配筋率。 配筋率是影響構件受力特征的一個參數(shù),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結構構件的破壞形態(tài),不發(fā)生超筋破壞和少筋破壞,配筋率又是反映經濟效果的主要指標。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構件發(fā)生少筋破壞,少筋破壞是脆性破壞,設計時應當避免。 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百分率不應小于表9.5.1規(guī)定的數(shù)值。 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9.5.1 受力類型 最小配筋百分率 受壓構件 全部縱向鋼筋 0.6 一側縱向鋼筋 0.2 受彎構件、偏心受拉、軸心受拉構件一側的受拉鋼筋 0.2和45ft/fy中較大值 注: 1受壓

6、構件全部縱向鋼筋最小配筋百分率,當采用HRB400級、RRB400級鋼筋時,應按表中規(guī)定減小0.1;當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60及以上時,應按表中規(guī)定增大0.1; 2偏心受拉構件中的受壓鋼筋,應按受壓構件一側縱向鋼筋考慮; 3受壓構件的全部縱向鋼筋和一側縱向鋼筋的配筋率以及軸心受拉構件和小偏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鋼筋的配筋率應按構件的全截面面積計算;受彎構件、大偏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鋼筋的配筋率應按全截面面積扣除受壓翼緣面積(b'f-b)h'f后的截面面積計算; 4當鋼筋沿構件截面周邊布置時,"一側縱向鋼筋"系指沿受力方向兩個對邊中的一邊布置的縱向鋼筋。下面是03G1

7、01圖集主編陳青云教授答疑希望對你有幫助。 墻 墻問題(1):在03G1011圖集中剪力墻豎筋在頂端要求錨入板中有個錨固長度,當剪力墻頂有暗梁AL時,是否只需錨入AL夠錨固長度即可? 答墻問題(1):剪力墻豎向鋼筋彎折伸入板內的構造不是“錨入板中”(因板不是墻的支座),而是完成墻與板的相互連接。暗梁并不是梁(梁定義為受彎構件),它是剪力墻的水平線性“加強帶”。暗梁仍然是墻的一部分,它不可能獨立于墻身而存在,所以,當墻頂有AL時,墻豎向鋼筋仍然應彎折伸入板中。 墻問題(2):剪力墻鋼筋、AL鋼筋之間相互關系是怎樣,圖集中為什么不畫出?端頭直鉤是從面筋上過,還是從下面過?直鉤所在板中的位置是否有要

8、求?在圖集中剪力墻豎筋要求穿越AL,是否理解為剪力墻豎筋從AL鋼筋中穿過,若這樣剪力墻豎筋保護層又增加了一個AL鋼筋直徑? 答墻問題(2):比較合適的鋼筋綁扎位置是:(由外及內)第一層為墻水平鋼筋(水平鋼筋放在外側施工方便),第二層為墻豎向鋼筋及AL箍筋,第三層為AL縱向(水平)鋼筋。端頭直鉤與AL箍筋為同一層面,所以從面筋上過。墻筋直鉤在板中的位置要看板面標高與墻頂標高的關系(特殊情況下二者可能有較小的高差),當二者一平時,墻筋直鉤位置在板的上部。 墻問題(3): 剪力墻端部有暗柱時,剪力墻水平鋼筋應該伸入柱鋼筋內側還是外側,現(xiàn)實中大多數(shù)工地都是伸入暗柱主筋外側,我覺得這樣不妥,但圖集上沒有

9、詳細規(guī)定,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怎么樣的? 答墻問題(3): 通常剪力墻水平鋼筋放在外側,如果伸入端柱豎向鋼筋內側時,需要向內彎折,這樣做會形成鋼筋籠“頸縮”,因此,水平鋼筋走暗柱主筋外側即可。剪力墻盡端不存在水平鋼筋的支座,只存在“收邊”問題。請參看03G101勘誤:6、第47頁端部暗柱墻構造中剪力墻水平筋彎鉤位置稍往后退,在暗柱端部縱筋后“扎進”暗柱。 墻問題(4): 請問陳總在03G101第47頁中“剪力墻水平鋼筋構造”,為什么取消了原00G101第33頁中“剪力墻身水平鋼筋構造”的“轉角墻,外側水平鋼筋設搭接接頭”的構造做法?因為在轉角墻外側設搭接接頭比較便于施工,外側水平筋連續(xù)通過轉彎在施

10、工中比較困難。 答墻問題(4): 按照我國施工實踐中的傳統(tǒng)做法,局部無間隙(縱筋搭接或箍筋局部重疊)的并列鋼筋最多為兩根(如果嚴格要求,為保證混凝土對鋼筋的360度握裹,不應該允許有無間隙的并列鋼筋,請參看35頁右上角構造)。由于轉角部位存在比較密的箍筋,如果轉角墻外側水平鋼筋在陽角位置設搭接接頭,則難以保證局部并列鋼筋最多為兩根,鋼筋混凝土中將形成多條貫通內縫,當?shù)卣鸢l(fā)生時,可能會在此關鍵部位發(fā)生破壞。 墻問題(5): 關于補強鋼筋“缺省”標注的問題。 03G101-1圖集第17頁,剪力墻矩形洞口補強鋼筋的第(2)條是否和第(1)條相聯(lián)系的,即:如果設置補強縱筋大于構造配筋,則需注寫洞口每邊

11、補強鋼筋的數(shù)值;如果設置補強縱筋不大于構造配筋,則按第(1)條“洞口每邊加鋼筋 212 且不小于同向被切斷鋼筋總面積的50%”執(zhí)行。這樣的“缺省”標注規(guī)則對圓形洞口是否適用?首先是圓形洞口允許不允許“缺省標注”?如果允許的話,其缺省值是否可用 212 ?(例如,在第(4)、(5)、(6)條中) 答墻問題(5): 兩條規(guī)定互相聯(lián)系,在邏輯上是在同一大前提下(洞寬、洞高均不大于800)的兩個不同的小前提。由于圓形洞口有可能只切斷一個方向上的鋼筋,例如梁中部圓洞只切斷箍筋,卻需要在洞口上下補強縱筋,所以,矩形洞口缺省標注的做法不適用于圓形洞口。 墻問題(6): 關于圓形洞口補強鋼筋設置方式的問題。0

12、3G101-1圖集第17頁的第(5)條規(guī)定:洞口上下左右每邊都設置補強鋼筋;但第(4)條只在上下設置、而不在左右設置? 答墻問題(6): 03G101-1的洞口規(guī)則與構造僅適用于剪力墻上(含墻身、墻梁與墻柱)開洞,如果在框架梁或非框架梁上開洞,其構造方式就有所不同了。梁與墻梁的主要受力機理不同,梁的主要功能是承受豎向荷載,連梁的主要功能是協(xié)助剪力墻承受橫向地震荷載;梁的箍筋主要為保證梁的(受剪)強度而設,連梁的箍筋主要為保證連梁的剛度而設。所以,當設置在連梁中部且直徑不大于1/3梁高的圓洞切斷了連梁的箍筋時,并不會使連梁的受剪強度減弱到不安全的程度,但卻會影響連梁的剛度。所以,第(4)條規(guī)定僅

13、需在洞口上下設置“補強鋼筋”(嚴格的說法應是“補剛鋼筋”)。     墻問題(7): 03G101-1圖集第17頁的第(6)條說明了“直徑不大于800時”的開洞做法,對于“直徑大于800”的圓形洞口怎樣處理? 答墻問題(7): 在剪力墻上開直徑800的圓洞情況比較少見,國家建筑標準設計一般主要解決普遍性問題(偶爾涉及特殊性問題)。如果圓洞直徑大于800,建議按17頁第(3)條 洞寬大于800的矩形洞處理,并在圓洞四角45度切線位置加斜筋,抹圓即可。 墻問題(8): 當(洞寬大于800的矩形)洞口上下使用了補強暗梁以后,洞口左右就不須設置補強鋼筋了?其中有什么道理? 答墻問題

14、(8): 不設置補強鋼筋是因為補強鋼筋已經不能解決問題了,所以要在洞口兩側按(約束或構造)邊緣構件配筋,見17頁第(3)條規(guī)定。 墻問題(9): 關于“補強暗梁高度”計算問題03G101-1圖集第17頁第(3)條:“補強暗梁梁高一律定為400,施工時按標準構造詳圖取值,設計不注?!?這里的 “梁高400” 是指混凝土的高度還是箍筋的高度? 從第53頁右上角圖中看來,應該是“箍筋高度”。 答墻問題(9): 圖上已經指示為箍筋高度。 墻問題(10): 在03G101第48頁中“剪力墻豎向鋼筋頂部構造”大樣圖中的“墻柱是否包括端柱還是指暗柱? 答墻問題(10): 墻柱有10種,詳見第12頁第3.2.

15、1條和第3.2.2條關于墻柱的定義。 墻問題(11): 在03G101第48頁中“注:1、端柱、小墻肢的豎向鋼筋.?!备鶕?jù)該條的規(guī)定,端柱、小墻肢在頂部的錨固構造做法是否也得考慮其是邊柱、角柱或是中柱?若是邊柱、角柱那么其構造就是按照37頁或43頁,若是中柱那么其構造就按照38頁或44頁。 答墻問題(11): 應該這樣理解。順便指出,關于剪力墻還有許多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在未得出進一步的研究結果之前,現(xiàn)時可以套用框架柱的某些做法。 墻問題(12): 在03G101第21頁中,C-D/1-2間,YD1 D=200下面的“216 10100(2)”是代表什么意思? 答墻問題(12): 請見第17

16、頁第4條第(4)小條的規(guī)定。 墻問題(13):問:03G101-1第47頁剪力墻水平鋼筋構造在有端柱時,直錨長度小于Lae時,要求端部彎折15d,當剪力墻鋼筋較大時,例:25,彎折長達375mm,施工很不方便,此處可否采用機械錨固,錨固長度可折減為0.7Lae,直錨即可滿足要求。 答墻問題(13):可以采用機械錨固,但有兩個條件:1、不適用于墻面與端柱的一個側面一平的該側墻面的水平筋;2、水平筋要伸至端柱對邊后再做機械錨固頭(如果伸至對邊laE或la,則可不設彎鉤與機械錨固頭)。 墻問題(14):問:水平筋在丁字、拐角的做法,哪種符合要求?(見圖1、2) 答墻問題(14):兩種做法,左邊的符合

17、要求。左邊的做法能夠保證混凝土對鋼筋比較好的“握裹”,這對于保證鋼筋混凝土構件中鋼筋與混凝土共同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墻問題(15):剪力墻暗梁主筋遇暗柱時的錨固計算起點? 答墻問題(15):暗梁與暗柱或端柱相連接,暗梁主筋錨固起點應當從暗柱或端柱的邊緣算起。 墻問題(16):剪力墻水平筋在暗柱中錨固長度滿足要求時能否采用直錨,不做15d彎鉤? 答墻問題(16):按03G101-1規(guī)定,在端柱中可以,但在暗柱中不可以。本問題的實質是“剪力墻水平筋是否允許與暗柱箍筋搭接”的問題。暗柱并不是剪力墻墻身的支座,其本身是剪力墻的一部分,如果允許剪力墻水平筋與暗柱箍筋搭接,需要有兩個條件:1、暗柱箍筋配置

18、是否考慮了抵抗橫向地震作用產生的剪力?2、將暗柱箍筋配置量除去自身主要功能所需部分外,其余量是否“不小于”剪力墻水平受剪鋼筋配置量?關于條件1:剪力墻水平鋼筋的功能是當橫向地震作用產生時保證剪力墻有足夠的受剪強度,且其配置量系按總墻肢長度考慮,并未扣除暗柱長度;剪力墻暗柱箍筋的功能主要是保證剪力墻在周期性反復荷載作用下的塑性變形能力,使剪力墻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較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在混凝土設計規(guī)范關于暗柱箍筋的配置規(guī)定與計算公式中,并未包括或未明確包括其受剪要求,因此,如果設計工程師為專門考慮的話,條件1不成立。關于條件2:由于條件1的模糊性,因此,無法對條件2做定量描述。由上所述,當兩個條件都

19、不確定時,不可輕易地在國家建筑標準設計中普遍允許剪力墻水平鋼筋與暗柱箍筋按搭接考慮,但具體工程的設計者可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對03G101-1中的規(guī)定進行變更,國家一級注冊結構師應當有這個權力。不可忽視的問題是現(xiàn)行規(guī)范要求在剪力墻端部設置的約束邊緣構件可長達1/4墻肢長度,兩頭加起來達到墻肢長度的一半,剪力墻水平鋼筋與暗柱箍筋的相關問題,應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加以解決,最遲到下一次修版時將有所改變。 墻問題(17):圖集中要求拉筋必須同時拉?。ò抵┲鹘詈凸拷?,如果因此在施工中造成拉筋露筋現(xiàn)象時能否改為只拉住主筋? 答墻問題(17):首先明確“拉筋”與“單肢箍”的概念。拉筋要求

20、拉住兩個方向上的鋼筋,而單肢箍僅要求拉住縱向鋼筋。標準設計也要遵守國家規(guī)范要求,規(guī)范明確規(guī)定在剪力墻暗柱中設置拉筋?;炷帘Wo層保護一個“面”或一條“線”,但難以做到保護每一個“點”,因此,局部鋼筋“點”的保護層厚度不夠應屬正?,F(xiàn)象。 墻問題(18):03G101-1有端柱時剪力墻水平鋼筋直錨長度不夠時,做法為直錨0.4Lae,彎錨15d,此時彎折長度較長,此處可否采用03G329-1做法,即在保證直錨大于0.4Lae的條件下,彎折長度為Lae-直錨長度。 答墻問題(18):這樣做理論上應該可以,但尚未見相應的試驗數(shù)據(jù)。如果設計者選用了03G329-1,可以這樣做。03G101-1是否進行調整

21、,擬提交專家委員會討論。 墻問題(19):剪力墻水平筋用不用伸至柱邊?(在水平方向柱子長度遠大于lae時) 答墻問題(19):要伸至柱對邊,其構造03G101-1已表達清楚,其原理就是剪力強暗柱與墻身,剪力墻端柱與墻身本身是一個共同工作的整體,不是幾個構件的連接組合,不能套用梁與柱兩種不同構件的連接概念。另外請參考“答墻問題(16)”。 墻問題(20):主筋與門洞兩側暗梁主筋的關系如何? 答墻問題(20):連梁LL主筋與門洞兩側暗梁主筋直徑相同且在同一高度時,能通則通,否則各做各。 墻問題(21):門洞高度范圍的獨立暗柱要否設置水平筋? 答墻問題(21):不設置,因為獨立暗柱全高范圍已設箍筋。

22、 墻問題(22):在P48頁左上角“剪力墻豎向鋼筋頂部構造”中,標注了“墻柱或墻身”,是不是說墻柱頂部縱向鋼筋構造也是錨入屋面板或樓板LaE(La)?若是如此,那么在同頁注中第一條:“端柱.小墻肢的豎向鋼筋構造與框架柱相同”該如何解釋?抗震情況下,端柱.小墻肢頂部縱向鋼筋是該按P37.38頁處理還是依據(jù)本頁頂部構造? 答墻問題(22): 墻柱有多種(見03G101-1第12頁),48頁“注”將端柱和小墻肢拿出來另說系描述其特殊性。端柱通常與框梁相連,但小墻肢未必,將兩者放到一起規(guī)定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在抗震情況下,端柱或小墻肢頂部與框架糧相連時,應按37、38處理;頂部無框架梁時,應按48頁處

23、理(構造頂部已注明了“屋面板或樓板”)。 墻問題(23):剪力墻開洞問題:剪力墻水平筋和豎向筋在洞口處的截斷,鋼筋是直接切斷還需要打拐扣過加強筋呢,如需要打拐,長度是多少呢? 這個問題在我們工地爭論很長時間,施工、監(jiān)理、甲方均有不同意見,請專家指教,謝謝! 答墻問題(23):鋼筋打拐扣過加強筋,直鉤長度15d且與對邊直鉤交錯不小于5d綁在一起;當因墻的厚度較小或墻水平鋼筋直徑較大,使水平設置的15d直鉤長出墻面時,可斜放或伸至保護層位置為止。 墻問題(24):   1、如果端柱截面遠遠大于剪力墻水平鋼筋的錨固時,那么此時我的剪力墻內側水平鋼筋還需要伸至柱對邊嗎?比如柱的截面是1200

24、,而水平鋼筋的錨固僅為450時?   2、如果獨立暗柱的截面很大時,比如獨立暗柱沿墻方向的長度超過1000時,是否在門洞高度范圍內也不需要布置水平鋼筋嗎? 答墻問題(24):   1、這個問題涉及面大,解決方案不僅需要經多方研究后確定。我個人的意見是當端柱很大時,沒有必要伸到柱對邊。不過,如果端柱過大的話,設計可能存在問題,因為高層或超高層抗震框架結構或框剪結構的柱為了滿足軸壓比要求,下部若干層柱截面往往很大,不得不做成短柱(大于1:4)甚至超短柱(大于1:2),但剪力墻的端柱,通常沒有必要做的很大。該問題的解決重點在框架柱而不是剪力墻端柱上。   2、獨立暗柱(

25、一般不稱做“獨立”暗柱,規(guī)范用語為“獨立墻肢”),如果沿墻長度比較長,但全墻肢均設置箍筋的話,則不需要再重復加剪力墻水平筋(當然,箍筋的設置必須要滿足該墻肢的受剪要求)。如果該墻肢兩端設置了端部暗柱,墻身當然要設水平筋。 墻問題(25):   1、如果連梁兩側沒有暗柱時,暗梁主筋的錨固是否應該從洞口邊算起?   2、如果連梁頂標高與暗梁頂標高相同,可否將連梁的上部主筋與暗梁的上部主筋相互搭接?暗梁的下部主筋伸至暗柱邊開始算錨固;這樣暗梁的上部主筋就不用伸至暗柱邊開始算錨固了, 答墻問題(25):   1、有無暗柱都應從洞口邊緣算起。   2、連梁與暗梁的

26、功能不同,要分別保證其構造。連梁和暗梁鋼筋的錨固都應從洞口邊緣起算,只是方向相反。只有在連梁與暗梁上部縱筋配置相同且梁頂標高相同的特殊情況下,上部鋼筋才可連通布置。 墻問題(26):   1、00G101圖集只有一種“暗柱”,而現(xiàn)在03G101圖集變成許多種暗柱,請問這在理論上和工程實踐上有什么意義?   2、請問“約束XX柱”和“構造XX柱”有什么不同?什么時候用到“約束XX柱”?什么時候用到“構造XX柱”?   3、請問“v區(qū)”和“v/2區(qū)”各代表什么意義?其配筋特點有何不同?   4、“配筋特征值v”的數(shù)值“0.2”有什么用?還可能取什么數(shù)值? &

27、#160; 5、“約束XX柱”有“v區(qū)”和“v/2區(qū)”,而“構造XX柱”只有“Ac”區(qū),是否這就是它們的區(qū)別?“Ac”區(qū)的意義是什么?與“v區(qū)”有何不同?   6、00G101圖集的暗柱就是現(xiàn)在的“構造XX柱”,對嗎?   7、G101圖集歷來使用的是“抗震等級”而不是“設防烈度”,而03G101圖集第18頁表中用到“一級(9度)”和“一級(7、8度)”?請問“抗震等級”和“設防烈度”有什么聯(lián)系?(比如說,一級抗震等級對應哪些設防烈度?二三四級抗震等級又分別對應哪些設防烈度?) 答墻問題(26):   1、新規(guī)范GB500102002與89規(guī)范在剪力墻規(guī)定上的主要

28、區(qū)別,一是在整體上提出“約束邊緣構件”和“構造邊緣構件”的概念,二是在部分上明確了“暗柱、端柱、翼墻、轉角墻”(見GB500102002第195頁第11.7.15條和第196頁第11.7.16條)。03G101-1的規(guī)定,主要與新規(guī)范規(guī)定相對應,同時引導設計師正確理解和應用新概念以及為施工提供標準構造。   25、由于大學教科書也在修編,以及全國結構界仍在消化規(guī)范提出的新概念(可能還有不同觀點),如果提問者對此尚未初步接觸,答復及理解這幾個問題均比較困難,故請?zhí)釂栒邊⒁娀炷两Y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2002、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01、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

29、2002中的有關章節(jié)和后面的條文說明。   6、不完全是。   7、在同樣的設防烈度下,由于結構的高度、結構體系不同,其抗震等級亦不同。就是同一座采用框剪結構體系的建筑,其框架柱與剪力墻的抗震等級也可能不同。規(guī)范對混凝土結構地震作用分析以及構造規(guī)定,都是按抗震等級劃分的。國家標準設計必須與國家規(guī)范保持一致。 梁 梁問題(1):03G101-1:平法梁縱筋伸入端柱支座長度的兩種計算方法:以第54-55頁為例,梁縱筋伸入端柱都有15d的彎錨部分,如果把它放在與柱縱筋同一個垂直層面上,會造成鋼筋過密,顯然是不合適的。正如圖上所畫的那樣,應該從外到內分成幾個垂直層面來布置。但是,在

30、計算過程中,卻可以有兩種不同的算法,這兩種算法都符合圖集的規(guī)定;   第一種算法,是從端柱外側向內側計算,先考慮柱縱筋的保護層,再按一定間距布置(計算)梁的第一排上部縱筋、第二排上部縱筋,再計算梁的下部縱筋,最后,保證最內層的下部縱筋的直錨長度不小于0.4laE;   第二種算法,是從端柱內側向外側計算,先保證梁最內層的下部縱筋的直錨長度不小于0.4laE,然后依次向外推算,這樣算下來,最外層的梁上部縱筋的直錨部分可能和柱縱筋隔開一段距離。   這兩種算法,第一種較為安全,第二種省些鋼筋。不知道圖集設計者同意采用哪一種算法? 答梁問題(1):應按第一種算法。如果柱

31、截面高度較大,按54頁注6實行。 梁問題(2):關于03G101圖集第54頁“梁端部節(jié)點”的問題,是否“只要滿足拐直角彎15d和直錨長度不小于0.4laE的要求,則鋼筋錨入支座的總長度不足laE也不要緊?!?答梁問題(2):laE是直錨長度標準。當彎錨時,在彎折點處鋼筋的錨固機理發(fā)生本質的變化,所以,不應以laE作為衡量彎錨總長度的標準,否則屬于概念錯誤。應當注意保證水平段0.4laE非常必要,如果不能滿足,應將較大直徑的鋼筋以“等強或等面積”代換為直徑較小的鋼筋予以滿足,而不應采用加長直鉤長度使總錨長達laE的錯誤方法。 梁問題(3): 對比96G101、00G101、03G101三本圖集,

32、在最早的96G101圖集的“原位標注”中有“第4條”:   “當梁某跨支座與跨中的上部縱筋相同,且其配筋值與集中標注的梁上部貫通筋相同時,則不需在該跨上部任何部位重復做原位標注;若與集中標注值不同時,可僅在上部跨中注寫一次,支座省去不注(圖4.2.4a)。”然而在后面兩本圖集中,這一條不見了,但“圖4.2.4a”依然存在中間一跨的上部跨中進行原位標注的實例。   再以03G101圖集的“圖4.2.7”為例,在KL3、KL4、KL5的中間跨,也都采用了“上部跨中注寫”的方法,可見這種方法還是很適用的。   建議在03G101圖集中,肯定96G101圖集“原位標注”中

33、的“第4條”。 答梁問題(3): 應該在03G101修版時還原該條規(guī)定。 梁問題(4): 03G101-1圖集第24頁“注: 2、當為梁側面受扭縱向鋼筋時,其錨固長度為 la 或 laE ”。 現(xiàn)在的問題是:當抗扭鋼筋伸入端支座時,若支座寬度(柱寬度)太小,不滿足直錨時,是否進行彎錨? 如果進行彎錨,“彎折長度”如何取定?我想到兩種辦法:   (1)彎折長度=laE - 直錨部分長度   (這可能不合適)   (2)彎折長度 為“多少倍的 d ” (不會是 “ 15d ”吧?) 答梁問題(4): 應當勘誤。應改為“當為梁側面受扭縱向鋼筋時,其錨固長度與方式同框架梁

34、下部縱筋 ”。 梁問題(5):框架梁鋼筋錨固在邊支座0.45LAE+彎鉤15D,可否減少彎鉤長度增加直錨長度來替代? 答梁問題(5):不允許這樣處理。詳細情況請看“陳教授答復(二)”中的“答梁問題(2)”。     梁問題(6):     (1) 03G101-1圖集第19頁 剪力墻梁表LL2的“梁頂相對標高高差”為負數(shù)。如:第3層的LL2的“梁頂相對標高高差”為-1.200 , 即該梁的梁頂面標高比第3層樓面標高還要低1.2m ,也就是說,整個梁的物理位置都在“第3層”的下一層(即第2層上)。既然如此,干脆把該梁定義在“第2層”算了(此時梁頂標高為正數(shù)

35、),何必把它定義在“第3層”呢?     (2) 類似的問題還出現(xiàn)在同一表格的LL3梁上,該梁的“梁頂相對標高高差”為 0 (表格中為“空白”),這意味著該梁頂標高與“第3層”的樓面標高一樣,即該梁整個在三層的樓面以下,應該是屬于“第2層”的。   (3) 在“洞口標注”上也有“負標高”的問題。同一頁的“圖3.2.6a”上,LL3 的YD1洞口標高為 -0.700(3層),該洞 D=200 ,也就是說整個圓洞都在“3層”的下一層(2層)上,既然如此,何必在“第3層”上進行標注呢?   以上提出這些“負標高”問題,主要影響到“分層做工程預算”。因為在分層預

36、算時,是以本樓層樓面標高到上一層樓面標高之間,作為工程量計算的范圍。因此,上述的(1)、(2)、(3)都不是“第3層”的工程量計算對象。不少預算員都對上述的“負標高”難以理解。所以,我認為,上述(1)、(3)的“負標高”可以放到下一樓層以“正標高”進行標注。 上述意見妥否?或許有些道理沒考慮到?特此請教。 答梁問題(6):這個問題看似不大,實際并非小問題。     建筑設計需要建筑師與結構師的協(xié)同工作,但在“層的”定義上,建筑與結構恰好差了一層。建筑所指的“某”層,實際是結構計算模型的“某減一”層。例如:一座45層的樓房,建筑從第37層起收縮平面形成塔樓,此時,結構分析時其

37、結構轉換層是第36層而不是第37層(關于這一點要引起結構師的注意,搞錯的情況并不少見)。   建筑設計的某層平面圖,是從該層窗戶位置向俯視的水平剖面圖。例如:建筑學專業(yè)有首層建筑平面布置圖,而結構專業(yè)通常為基礎結構平面布置圖(亦為俯視圖),且結構意義上屬于第一層的梁(與第一層的柱剛接形成第一層框架且承受二層平面荷載的梁)在基礎平面(俯視)圖上是看不到的,實際設計時也不在該圖上表達。   搞建筑設計,建筑學專業(yè)是“龍頭”,結構師有必要在“層的”定義上與建筑師保持一致,以使建筑師與結構師對話方便。因此,某層結構平面布置圖應當與該層的建筑平面布置圖相一致。在層的定義上與建筑學專業(yè)

38、保持一致后,結構所說的某層梁,就是指承受該層平面荷載的梁(站在該層上,這些梁普遍在“腳下”而非在“頭頂之上”)。   為將結構平面的“參照系”確定下來,03G101-1對“結構層樓面標高”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詳見第1.0.8條),并對“梁頂面標高高差”也做出明確規(guī)定(詳見第3.2.5條三款和第4.2.3條六款)。   以上規(guī)定已經受了全國十幾萬項工程實踐的檢驗,結構設計與施工未發(fā)生普遍性問題,但對施工預算員則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任何一種技術都不是完美的(哲學意義上的美都是帶有缺陷的美),這也許正是“平法”的缺陷之一。 梁問題(7):在03G101第29頁中第4.5.1條中&q

39、uot;當梁的下部縱筋不全部伸入支座時,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縱筋截斷點距支座邊的距離,在標準構造詳圖中統(tǒng)一取為0.1ln(ln為本跨梁的凈跨值)".可是在00G101中第23頁,卻規(guī)定的統(tǒng)一取為0.05ln(ln為本跨梁的凈跨值),請問陳總這兩個取值一哪個為準,是03G101修改了以前的數(shù)據(jù)?還是印刷上的錯誤? 答梁問題(7):以03G101-1為準。應當注意,結構設計師在采用該措施時,一定要細致地分析。鋼筋的截斷點無論定在何位置,都是一個“參照點”。結構設計師要從該參照點往跨內推算出:1、該點距按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不需要該鋼筋的截面”位置再加上“適宜的錨固長度”的距離;2、該點距

40、抵抗彎矩圖上“充分利用該鋼筋的截面”位置再加上“適宜的長度”的距離。兩個距離推出后取較長者,并以此決定截斷幾根鋼筋。因此,截斷點位置距離支座邊緣的多少,均不會影響梁的安全度。   00G101提出該項措施,處于以下考慮:1、當梁的正彎矩配筋較多時,例如配置兩排甚至三排正彎矩鋼筋,沒有必要全部錨入支座;2、我國鋼筋混凝土結構節(jié)點內的鋼筋“安排”存在一些問題,問題之一就是把不必要的鋼筋也錨入節(jié)點,十分擁擠,嚴重影響節(jié)點的剛度;3、把不需要錨入節(jié)點的鋼筋在節(jié)點外截斷,是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由以上思路出發(fā),似乎只要將不需要的鋼筋從節(jié)點外斷開就可以達到目的,于是確定了截斷點距支座邊緣1/20凈

41、跨值。但經過進一步的分析,在0.05ln位置截斷一部分鋼筋,距離支座很近,可能會影響伸入支座的鋼筋的受剪銷栓作用,如果距離大約一個梁的高度,即1/10凈跨值,對受剪銷栓作用的影響就很小了。應該說,03G101-1的規(guī)定在概念上更趨于合理。   當然,究竟截斷幾根鋼筋,既要符合規(guī)范要求,又要滿足受力要求?,F(xiàn)在的問題是,規(guī)范對此并未“直接”做出明確的規(guī)定。應該理解的是,規(guī)范不會去“包打天下”,也不可能做到“包打天下”,結構方方面面問題的處理,還要依據(jù)結構基本理論、概念設計和經驗。前面所述“不需要該鋼筋的截面”位置再加上“適宜的錨固長度”和“充分利用該鋼筋的截面”位置再加上“適宜的長度”就

42、需要結構設計師細致地分析而后決定。 梁問題(8):請教陳總,在03G101-1中,樓層框架梁縱筋構造分一二級結構抗震等級和三四級結構抗震等級兩種構造,我對照半天,硬是沒看出一二級和三四級結構抗震等級構造有什么區(qū)別,請陳總指教。若是沒區(qū)別,何不合并?像屋面框架梁一樣。 答梁問題(8):二者的確沒有區(qū)別,可能會在下一次修版時合并。 03G101-1修編初稿和中稿的一、二級抗震等級與三、四級是有區(qū)別的,其主要區(qū)別是將35頁右上角的構造規(guī)定用于一、二抗震等級(以后再過渡到所有抗震等級甚至非抗震等級)。后經校對、審核、評審與再思考后,感到時機尚未成熟,需要再做一些前期工作來創(chuàng)造徹底改變這種傳統(tǒng)做法的條件

43、?,F(xiàn)階段先把該構造放到35頁的共用構造中,觀察一下我國結構施工界對其反應。03G101-1定稿保留這個樣子,考慮到一是不影響使用,二是為修版保留可能需要的空間(通常新規(guī)范體系最初需經若干次修定才會穩(wěn)定下來,規(guī)范一改,國家標準設計也要跟著改)。   我國結構施工的傳統(tǒng)做法是將兩邊(等高)梁的下部筋并排錨入柱節(jié)點中,這是發(fā)達國家已經廢棄的做法?;炷晾锊⑴啪o挨著的兩根鋼筋,存在一條線狀通直內縫,當受力時,這條內縫就可能發(fā)展成破壞裂縫,這對于抗震結構可能是嚴重隱患。再者,假如兩邊梁(約80%的梁)的下部鋼筋剛好滿足鋼筋的凈距要求,相向并排錨入柱節(jié)點后,就不能滿足鋼筋的凈距要求了??拐鸾Y構要

44、求做到的“三強”:“強柱弱梁、強剪弱彎、強節(jié)點強錨固”中的強節(jié)點強錨固便得不到保證。由于節(jié)點內先天存在多條線狀通直內縫,以及鋼筋之間凈距不足,將會影響節(jié)點區(qū)的剛度,削弱節(jié)點的塑性變形能力,對于高抗震等級的結構而言有可能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梁問題(9):P62.63頁中,KL.WKL箍筋加密區(qū)大于等于2hb且大于等于500,在注中,指出hb 為梁截面高。而在同頁,“梁側面縱向鋼筋構造和拉筋”中,hw為梁截面高,當然,這里有文字標注,不會不明白,可在P66頁,純懸挑梁中l(wèi)<4hb時,這里hb沒文字說明,就讓人糊涂了。建議陳總,是不是在同一頁中同一構件采用同一符號?可能的話,同一圖集中,最好同

45、一符號只代表一個構件,一個構件只有一個符號。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錯了? 答梁問題(9): (國際)工程界的慣例為:主字母h代表英文height(高度),主字母b代表英文breadth(寬度);腳標b代表英文beam(梁),腳標c代表column(柱)。hb與bb分別代表梁截面高度與寬度,hc與bc分別代表柱截面高度與寬度??紤]到我國施工界的具體情況,今后應在標準圖中加以解釋。 梁問題(10):幾個小問題   1、P66頁懸挑梁配筋構造中,純懸挑梁XL下部筋錨入支座12d,而在C圖中錨入的是15d,那個正確? 2、P65頁非框架梁L配筋構造中,下部筋在中間支座錨固12d(Ll).P66頁

46、L中間支座縱向鋼筋構造中,1。 3、3節(jié)點下部筋在中間支座錨固均為15d(La).那個正確?   4、P65頁非框架梁L配筋構造中,注:1、La取值見26頁。應為33頁。 答梁問題(10): 1、應統(tǒng)一為12d或15d,擬經研究后勘誤; 2、應統(tǒng)一為12d或15d,擬經研究后勘誤; 3、圖名下有注“括號內的數(shù)字用于弧形非框架梁” 4、(實為P66頁注)有誤,應勘誤。     梁問題(11): 1、梁內縱向受拉鋼筋是否非采用直錨。采用此作法后在一個框柱上相互四排鋼筋混凝土能難在此節(jié)點灌實? 2、能否用縱向鋼筋在1/4處,加密區(qū)外焊接通過。施工中此作法也常用? 答梁問

47、題(11): 問題指上部還是下部鋼筋?不太清楚。受拉鋼筋通常在梁上部,如果是中間支座要求同一根鋼筋貫通,如果是邊支座則非錨不可。如果是中間支座,由于設計者不細心將兩邊的梁上部鋼筋采用不同直徑的話,施工方面可以等面積代換為同直徑的鋼筋。 梁問題(12): 第54、55、56“貫通筋”改為“通長筋”請問兩者有什么區(qū)別嗎?謝謝! 答梁問題(12):   我個人的觀點是沒有什么區(qū)別,但規(guī)范把說法改了,標準設計也要跟著改,好象改的必要性不大。應注意:“通長筋”指直徑不一定相同但必須采用搭接接長且兩端應按受拉錨固的鋼筋。 梁問題(13):關于梁縱筋搭接的問題-能否這樣認為只要搭接接頭在梁的箍筋加

48、密區(qū)之外就可以(全加密除外),而不是一定在Ln/3 答梁問題(13): 搭接同時意味著有截斷點,對鋼筋混凝土梁支座(上部)負彎矩筋的截斷位置,混規(guī)GB50010-2002第10.2.3條有明確規(guī)定(執(zhí)行時應注意規(guī)范用語的“宜”字)。規(guī)范對梁下部縱筋的搭接未做限定,根據(jù)混凝土結構基本理論,下部鋼筋搭接時,一要避開彎矩最大的跨中1/3范圍,二要避開梁端箍筋加密區(qū),三要控制搭接鋼筋的比例。 梁問題(14): 梁下部縱筋錨入柱內時,端頭直鉤能否向下錨入柱內?(我們現(xiàn)場就是這么做的) 答梁問題(14): 英國人也是這樣做的,可以大大改善節(jié)點區(qū)的擁擠狀態(tài),只是要改變我國將施工縫留在梁底的習慣。  

49、;   梁問題(15): 1、 梁的負彎矩筋上的接頭問題。以梁的第一排負彎矩筋為例,它是在柱外側 L0/3 處截斷的,許多人認為在整個負彎矩筋的范圍內是不允許接頭的。   但是,有的施工人員在梁的負彎矩筋上進行接頭。他倒是躲過了“箍筋加密區(qū)”,沒在其中接頭,而在加密區(qū)以外的地方接頭。請問在梁的負彎矩筋上允許接頭嗎? 2、在實際工作中,諸如此類的接頭問題比比皆是,施工方面為了節(jié)省鋼筋,想方設法把鋼筋頭焊上去,不過,在梁下部縱筋跨中L0/3處、或者支座附近處等明令禁止接頭的地方,一般是不會安排接頭的;但在沒有明確規(guī)定的地方,就到處接頭了,弄得監(jiān)理人員無所適從。例如: 柱縱筋在柱

50、上部的箍筋加密區(qū)接頭; 柱縱筋在錨入梁內的部分接頭; 梁縱筋在錨入邊柱支座中的直錨部位的接頭; 梁縱筋在錨入邊柱支座中的彎錨部位( 15d 處 或 1.7laE 處 )的接頭;如此等等。請教一下,上述這些部位果真是允許接頭的嗎? 答梁問題(15): 03G101-1明確規(guī)定了非連接區(qū),既對節(jié)點區(qū)和箍筋加密區(qū)的連接加以限制。如果實在避不開這些區(qū)域的話,需要結構設計師同意并對此規(guī)定做出變更。     梁問題(16):對一些實際應用中的具體問題討教一下,這就是平法梁端部接點的構造問題,這是計算梁的上部縱筋和下部縱筋長度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我們在前面已經討論過了梁端部“15d”彎

51、折部分在垂直層面上的分布問題,具體的算法是: “從端柱外側向內側計算,先考慮柱縱筋的保護層,再按一定間距布置(計算)梁的第一排上部縱筋、第二排上部縱筋,再計算梁的下部縱筋,最后,保證最內層的下部縱筋的直錨長度不小于0.4laE .現(xiàn)在的問題是:這個“一定間距”是多少?(即相鄰兩個層次的“15d”的垂直段的間距是多少)按照設計院的一般算法,這個間距是25mm 。 注意,這個間距并非“凈距”。因為,他們的計算邏輯是:如果計算“通長鋼筋”的長度而兩端都考慮這樣的“間距”的話,則內層鋼筋的總長度比外層鋼筋的總長度減少50mm .我們也是按這個方法進行平法梁鋼筋計算的,并且曾經對03G101-1圖集中的

52、幾個框架梁進行了計算。計算結果是,最內層鋼筋的“直錨部分”的長度為470mm ,略大于“0.4laE ”(其計算結果是440mm )。(注:這是按C20混凝土計算的 )不過,上述的這個 25mm 的間距,不是凈矩,而是鋼筋中心線之間的距離。這就是說,如果是25 的鋼筋的話,鋼筋之間的凈距為 0 ! 顯然,這對于混凝土包裹鋼筋的效果帶來不利影響。構造規(guī)范中沒有明確這種鋼筋凈距的規(guī)定。規(guī)范只有:“梁上部縱向鋼筋的凈距,不應小于 30mm 和 1.5d ”; “下部縱向鋼筋的凈距,不應小于 25mm 和 d ”。如果增加這種垂直鋼筋的凈距的話,例如凈距為 25mm ,勢必使最內層鋼筋的“直錨部分”的

53、長度小于0.4laE 。 當然,把縱向鋼筋的直徑縮小一些,使 0.4laE 的數(shù)值變小一些,也是一種方法。但是這樣做必然會增加縱向鋼筋的根數(shù),使鋼筋的水平凈距不足 30mm 或 25mm 。實際施工中,人們也總是盡量把梁的縱向鋼筋向柱外側的方向靠,以保證其直錨長度。梁柱結合部的鋼筋密度很大,造成混凝土灌注的困難,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實了。所以,在這里請教一下,設計G101圖集時的初衷,上述這種垂直鋼筋的凈距有沒有?取多少? 答梁問題(16): 嚴格地講,無論水平放置還是垂直放置的鋼筋,都應當滿足“凈距要求”,我國施工界的傳統(tǒng)做法在這方面問題比較多,也比較嚴重(有的工程節(jié)點區(qū)鋼筋甚至擠的沒有了間隙

54、)。提問所指的“一定間距”就是不小于25mm。設計G101的初衷,首先是對傳統(tǒng)煩瑣的結構設計表示方法進行改革,其次是初步將結構構造實行大規(guī)模標準化,以保證設計和施工質量。在施工構造標準化的初期,需要尊重以往的施工習慣,然后再對其中不合理的部分進行分階段修正。例如03G101-1中對柱矩形箍筋復合方式的規(guī)定等就是進展之一。 梁問題(17):對54頁建議: 我在某地被要求在柱子左右兩邊框架梁的下部鋼筋在柱節(jié)點內切斷并搭接(03G101-1第54頁有類似節(jié)點詳圖),這樣造成的后果是:至少兩層鋼筋互相交叉、編網,再加上柱子縱筋,施工困難,無法保證能滿足規(guī)范其他要求。并且堅決禁止我采用在柱外受力較小處機

55、械連接或焊接的做法,結果我每次出完圖后都要用圖紙會審的形式通知甲方和施工單位修改設計。我反問他們原因,答曰:“PxPx軟件就是這樣出圖的、平法說明就是這樣畫的”。因此,建議如下:在03G101-1第54頁或其他相關頁的重要位置用醒目字體作出友情提示:“應盡量避免柱子左右兩邊框架梁的下部鋼筋在柱節(jié)點內搭接、接長;當必須在柱內節(jié)點處搭接、接長,錨固時采用圖示位置搭接、接長、錨固,并應參照35頁說明?!?    答梁問題(17): 梁下部鋼筋“能通則通”,盡量減輕節(jié)點區(qū)的“擁擠”現(xiàn)象應該是合理的。機械連接或焊接后,在理論上兩根鋼筋變成了一根鋼筋,只要避開內力較大的區(qū)段并控制連接鋼

56、筋的數(shù)量(比例),應該沒有什么問題。但若在國家建筑標準設計中對此做出統(tǒng)一規(guī)定,則需要充分依據(jù),需要時間。 梁問題(18):第54頁(抗震樓層框架梁KL縱向鋼筋構造)第6條當樓層框架梁的縱向鋼筋直錨大于Lae且大于等于0.5hc+5d時 可以直錨。那么例如現(xiàn)場中柱高hc=500mm,底筋為25mm,那么能否直錨?因為25的鋼筋的錨固長度為750mm。 答梁問題(18): 當支座另側梁底低于該梁梁底時,可以直錨入另側梁底下部;當兩邊梁底一平時,按照35頁右上構造直錨入另側梁底下部。 梁問題(19):圖集上對架立筋的說明好象不太詳細,請幫忙解答一下。 答梁問題(19): 架立筋就是起架立作用的鋼筋,

57、從字面上理解即可。架立筋主要功能是當梁上部縱筋的根數(shù)少于箍筋上部的轉角數(shù)目時使箍筋的角部有支承。 梁問題(20)::梁的下部鋼筋能否不錨固在柱子而是錨在另外一根梁內(就是與該鋼筋所在梁相垂直的),因為有時梁柱節(jié)點內的鋼筋很多12根25的鋼筋,使柱節(jié)點的有效截面變小且無法振搗。 答梁問題(20):當支座另側梁底低于該梁梁底時,可以直錨入另側梁底下部;當兩邊梁底一平時,按照35頁右上構造直錨入另側梁底下部。其原理是:當為非抗震時,兩側梁底根部均受壓,對錨固有利;當為抗震時,往復作用的水平地震力交替使一側梁底受拉的同時又使另一側梁底受壓,亦不影響錨固。但是將梁的下部鋼筋拐彎錨入與其垂直的梁中的做法,

58、還未見有關先例。 梁問題(21):在框架結構中,兩個方向的梁通過同一支座,即類似于井字梁的情況,03G101上的標準圖集中同一方向的縱向下部鋼筋需有一根鋼筋起彎,再進行連接。我想問的是,如果沒有另一方向的梁,那么這兩跟同向鋼筋中可不可以不需起彎,而直接采用綁扎連接?這個問題我們與監(jiān)理意見不同,因03G101大家都沒真正吃透,特向陳教授和各位前輩請教! 答梁問題(21): 該構造主要保證鋼筋之間的凈距滿足規(guī)范要求,同時確保節(jié)點的澆筑質量和鋼筋的錨固效果,但與另一方向有沒有梁無必然關系。 梁問題(22):前面提了一個具體的實際問題,即我們對03G101-1圖集中的KL1和KL2框架梁以“鋼筋凈距為

59、 0 ”(即鋼筋的中心線距離為25mm)的方式進行了計算。計算結果是,最內層鋼筋的“直錨部分”的長度為470mm ,略大于“0.4laE ”(其計算結果是440mm )。如果我們讓鋼筋有一定的凈距(例如25mm),則最內層鋼筋的“直錨部分”的長度將要比“0.4laE”小得多。例中框架梁KL1和KL2的寬度為600mm,梁截面為300×700,縱筋為25 。遇到這樣的實際問題時,如何保證鋼筋的“一定的凈距”呢?     答梁問題(22): 這個問題提的很好,考慮很細致。通常柱縱筋不一定正好在梁鋼筋的延長線上,所以,保證了柱縱筋與梁縱筋的彎鉤直段有25mm距離可能會少用一點“距離儲備”。但考慮問題不能基于偶然性上,否則將會犯邏輯錯誤。如果遇到保證每根鋼筋之間凈距與保證直錨長度不能同時滿足的實際情況,解決方案有兩個:1、梁鋼筋彎鉤直段與柱縱筋不小于45度斜交,成“零距離點接觸”;2、將最內層梁縱筋按等面積置換為較小直徑的鋼筋。 柱 柱問題(1):柱縱筋錨入基礎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