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有關(guān)的安全知識_第1頁
鐵路有關(guān)的安全知識_第2頁
鐵路有關(guān)的安全知識_第3頁
鐵路有關(guān)的安全知識_第4頁
鐵路有關(guān)的安全知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 鐵路有關(guān)的安全知識         一、施工平安         1、既有鐵路施工范圍是鐵路路基坡腳10米范圍內(nèi)或鐵路平安防護區(qū)內(nèi)都算鐵路既有線施工,沒有經(jīng)過工務部門的同意,不能隨便進入鐵路護欄內(nèi)。        2、不能再鐵路施工范圍內(nèi)點火或掛紅旗。        3、施工需要進入鐵路護欄內(nèi)時,必需設(shè)防護人員。&#

2、160;       4、施工人員不得在鐵路道心、軌枕和線間距小于5米的兩線間行走,所持料具不得侵入建筑限界。        5、橫跨鐵路時要確認兩側(cè)無走行機車后才能通過。不得鉆車、扒車、跳車、從車底下傳遞料具,不得在車輛底下、線路兩側(cè)、股道上等危急處所停留坐臥。        6、在鐵路電氣化區(qū)段施工要留意防止高壓觸電的危急發(fā)生(工作電壓達到27.5kv),鐵路接觸網(wǎng)的平安距離是2米以上,特殊是

3、在鐵路四周起重、架梁的作業(yè)施工時肯定要有供電部門的協(xié)作。        二、特別施工的相關(guān)規(guī)定及要求:        1、高處作業(yè):根據(jù)國際高處作業(yè)分級的規(guī)定,高處作業(yè)的基本定義為:分在墜落高度基準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墜落的高處進行作業(yè),均稱為高處作業(yè)。        高處作業(yè)留意事項:        (1)、

4、高處作業(yè)時,你必需使用平安帶。不使用有破損或缺陷的平安帶/索。        (2)、 在2m以上高處作業(yè),必需設(shè)置有堅固的可供站立的地方,并設(shè)置供操上下的平安階梯。        (3)、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大雨、大雪、大霧、六級以上強風)停止從事露天高處作業(yè)。        (4)、操作人員應事先進行健康檢查,符合登高作業(yè)人員要求。感覺頭暈或生病時,應馬上告知負責人,不要連續(xù)在高處作

5、業(yè)。        (5)、不要從高處向地面扔工具、物資或其它物品;        (6)、操作人員應正確穿戴防護用品。不穿硬底鞋、高跟鞋,穿好工作服,戴好平安帽,系好平安帶。平安帽要系好下頜帶、平安帶更要高掛低用、并留意不要將幾個平安帶系在一個構(gòu)件上或平安繩上。        (7)、嚴禁在高處作業(yè)是拋擲工具及材料,必需用工具包或材料帶用繩索提放。   &

6、#160;    (8)、 特級或技術(shù)簡單的高處作業(yè),應特地組織編制施工方案及平安技術(shù)措施。        2、起重吊裝留意事項:        (1). 全部起重工作應由具相應資質(zhì)的人員(起重工)進行。        (2). 使用標準起重機手勢信號.只能由一個信號員對操作員發(fā)出信號。      

7、  (3). 鋼索和銷子在使用前以及每月進行檢查,檢查內(nèi)容:        a. 鋼索或銷子破損        b. 生銹和腐蝕        c. 打結(jié)或彎曲        d. 因過拉而受損        e. 不采納有缺陷的鋼索和銷子

8、。鋼索和銷子應貼上標記,用顏色編號以顯示檢查日期        (4). 起重負荷不得超過起重機和索具的額定負荷。        (5). 當銷子與起重物的尖銳邊緣時,應使用合適的襯墊加以愛護。        (6). 起重物應正確吊掛。最少使用兩個銷扣,銷扣的角度肯定不能超過60度。        (7). 將起重鉤

9、放置在起重物的上方,以防提升時起重物晃動。        (8). 每次吊裝時應使用至少兩條導向繩。        (9). 起重操作時采納標準手勢信號,必要時也可采納哨子。        (10).只進行垂直吊裝。起重物不得拖動或拉動。        (11).使用后將起重器具放回倉庫。  

10、60;     3、易燃、易爆、化學危急品:        (1). 易燃液體、氣體、危急和有毒物品必需儲存在認可的容器和倉庫里。全部容器和儲存區(qū)應根據(jù)儲存內(nèi)容設(shè)置標記并儲存。        (2). 處理危急化學物品時,應戴合適的個人防護用品;接觸危急物品后,須準時洗手。        (3). 在儲存區(qū)四周應設(shè)置合適的標志,如禁止吸煙和禁止火種

11、等。        (4). 壓縮氣體和氧氣瓶必需垂直存放;氣瓶應合理捆扎以防翻倒。        (5). 氧氣瓶閥和配件應遠離油脂類物質(zhì),氧氣瓶必需存放在離易燃氣體瓶至少10米以外的地方。        (6). 空氧氣瓶必需與裝滿的氧氣瓶分開存放。使用專用小推車運輸氣瓶。不用時應關(guān)閉氣瓶閥門。        (7

12、). 使用乙炔氣割時必需安裝防回火裝置。嚴禁未裝減壓器的氧氣、乙炔瓶進行作業(yè)。        (8). 檢查氣管鋼瓶是否漏氣,如有發(fā)覺馬上向你的主管報告鋼瓶漏氣狀況。        (9). 鋼瓶不要受太陽的直射,要放在通風蔭涼處,應遠離熱源、易燃物、腐蝕性化學物品和冒出的腐蝕性氣體。        (10).嚴禁用完氣體后打開閥門放空。    &

13、#160;   (11).確保從事化學品存放,使用的人員都進行了相關(guān)的培訓,并充分了解MSDS上所述的化學品的危害和處理方法。        (12).禁止將危急廢物混入生活垃圾和其他廢物中排放,禁止向下水道傾倒、排放危急廢物 。        (13).把過了使用期限的化學品和空的容器帶出工廠,并找有資質(zhì)的單位進行處理。        4、氧氣瓶使用留意事項:

14、60;       (1)、防止裝卸搬運時高出墜落及傾倒、流淌等碰撞、沖擊。運輸、搬運必需使用專用小車;儲存和使用時防止突然傾倒,立方應有固定措施;禁止用起重機吊運氣瓶。        (2)、放氣速度不能過快。防止由于放氣速度過快,氣體與閥門產(chǎn)生靜電火花。        (3)、氣瓶不能占有油脂。嚴禁用占有油脂的工具、手套或工作服接觸氧氣瓶或減壓器等部件;安裝減壓器時,應檢查閥門接口不得有油脂,

15、并略開氧氣瓶閥吹除污垢,然后再安裝;開啟瓶閥門應使用專用工具,操不要面對閥門出口。        (4)、瓶內(nèi)氣體不能全部用完,否則形成負壓,防止可燃氣倒流或空氣進入,用后關(guān)緊閥門。        (5)、氧氣瓶與電焊在同意工作地點使用時,瓶底應墊以絕緣物,防止氣瓶帶電。        (6)、氧氣瓶使用和存放時,不能與油脂燃料和其他可燃氣瓶相距過近,至少要保持5m平安距離或有隔離措施。

16、并遠離高溫明火,與明火距離不應小于10m。        5、乙炔瓶使用留意事項:        1、禁止臥放。乙炔瓶在使用時,溶解在丙酮內(nèi)的乙炔分解出來,通過乙炔瓶閥流出,而丙酮仍留在瓶內(nèi),以便溶解再次壓入瓶內(nèi)的乙炔,所以乙炔瓶并沒有成為“空瓶”。假如乙炔瓶臥放,一旦丙酮從閥門外溢簡單引起燃燒爆炸特別危急,所以正在使用乙炔瓶和用完的乙炔瓶都必需立放。        2、防止爆曬和必需采

17、納溫水解凍。乙炔在丙酮里有很高的溶解度,并隨溫度變化大。冬季解凍不應用火烤,也不允許用蒸汽直吹,應采納溫水解凍。貯存和使用乙炔氣瓶時,也應遠離高溫及明火。        3、乙炔瓶與電焊在同一工作地點使用時,乙炔瓶不應絕緣,而應進行接地,防止產(chǎn)生靜電發(fā)生危急。        4、防止震驚、沖擊。與其他可燃氣瓶保持平安距離。乙炔瓶與氧氣瓶不能同車運輸。        6、電焊、氣焊        手工電弧焊的擔心全因素有哪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