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東部早中生代火成巖組合特征_第1頁
黑龍江省東部早中生代火成巖組合特征_第2頁
黑龍江省東部早中生代火成巖組合特征_第3頁
黑龍江省東部早中生代火成巖組合特征_第4頁
黑龍江省東部早中生代火成巖組合特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章 區(qū)域地質構造背景研究區(qū)位于黑龍江省東部,主要包括松嫩張廣才嶺地塊、佳木斯興凱地塊及那丹哈達嶺陸緣增生帶等構造區(qū)域(圖1-1)。根據地質發(fā)展歷史及大地構造位置,將研究區(qū)的地質演化劃分為三個大的發(fā)展階段,即佳木斯興凱地塊及松嫩張廣才嶺地塊基底的形成、古亞洲構造域和濱太平洋構造域的演化。圖1-1 黑龍江省區(qū)域構造略圖(據趙春荊等1996,修改)第一節(jié) 佳木斯興凱地塊及松嫩張廣才嶺地塊基底的形成黑龍江東部前寒武系基底主要分布于佳木斯興凱地塊和松嫩張廣才嶺地塊內,其中佳木斯興凱地塊在前寒武紀曾有過統一的地層組成和演化(MA米什金、趙春荊等,1990;AA符魯布列夫斯基,1994),由于后期敦密斷

2、裂的左旋走滑作用使兩地塊錯開,分離而位于現金位置(趙春荊等,1996);松嫩張廣才嶺地塊向北與俄羅斯境內的馬門地塊相連,研究區(qū)內大部分被松遼盆地和張廣才嶺中生代蓋層所掩蓋,基底情況研究較差,與佳木斯興凱地塊之間以牡丹江斷裂相接觸,兩地塊的拼合時間為志留紀末期(張興洲等,1999)。一、佳木斯興凱地塊結晶基底的形成佳木斯興凱地塊內發(fā)育有黑龍江省最老的結晶基底麻山巖群,麻山巖群為一套麻粒巖相高角閃巖相變質沉積巖和和基性超基性火山巖,以往地質工作依據該群中紫蘇輝石斜長麻粒巖的Ar40Ar39年齡(2539Ma,白景文,1987)將其時代厘定為新太古代,隨著同位素測年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科研成果(吳

3、福元等,2001;Simon A Wilde等2000、2001;宋彪等,1997;DirsettBainetal,1996)證實麻山巖群原巖形成時代不早于古元古代,其麻粒巖相變質作用發(fā)生在早古生代(500Ma的晚泛非期高級變質作用事件)。黨延松等(1993)和金山巖(1982)報道的麻粒巖和碳酸巖的PbPb年齡(2250.83.6Ma和2275Ma)被認為是麻山巖群的原巖成巖年齡(Simon A Wilde等2001),因此麻山巖群的形成時代最有可能為古元古代早期。興東巖群被傳統認為是發(fā)育佳木斯地塊之上,繼麻山巖群之后的古元古代結晶巖底,其由一套低角閃巖相的變質沉積巖和拉斑玄武巖組成,原巖組

4、成與麻山巖群相似,變質程度較麻山巖群低,黑龍江省地礦局(1993)和盧良兆等(1996)認為興東群是麻山巖群在部分地區(qū)變質程度低的部分。在興東巖群中磷灰石透輝石巖中獲得的PbPb年齡2275Ma(沈陽所,1983)是迄今為止最大年齡,基本代表了原巖成巖年齡,其時代與麻山巖群時代相近,為古元古代早期。無論兩群的時代和變質作用是否相同,它們均代表了佳木斯興凱地塊前寒武系最古老的結晶基底。1:25萬雞西市幅、虎林市幅區(qū)調工作(2003)在雞西虎林地區(qū)劃分出兩套與麻山巖群、興東巖群共生的花崗質片麻巖,認為其與麻山巖群和興東巖群為同期變質表殼巖和變質深成侵入巖組合,這些巖石具有與麻山巖群變質巖系相同或一

5、致的片麻理構造,并與麻山巖群共同經歷了角閃巖相麻粒巖相變質作用的改造,屬于佳木斯地塊結晶基底的組成部分(吳福元等,2001)。柳毛地區(qū)變質片麻狀閃長巖的古老鋯石207Pb206Pb年齡為5461460Ma,表明該閃長巖于1400Ma左右就位,并受到了500Ma變質事件的影響(吳福元等,2001)。中元古代花崗質片麻巖侵位后將麻山巖群、興東巖群變質表殼巖焊結在一起,構成了了佳木斯興凱地塊前寒武系的固化地殼,相當于黑龍江東部的原始陸核(汪新文等,1997)。麻山巖群和興東巖群地球化學特征顯示了活動陸緣背景,但18億年前地熱梯度高,難以形成成熟板塊,其構造環(huán)境應為大陸邊緣建造(Simon A Wil

6、de等,2001),可能為大陸邊緣裂陷沉積,中元古代早期格林威爾造山事件導致裂陷閉合,片麻狀花崗巖就位。Simon A Wilde、吳福元等通過麻山雜巖同位素及全球大陸再造的研究認為,佳木斯地塊 可能曾經位于岡瓦納大陸邊緣的華北克拉通附近,而新元古代志留紀為古亞洲洋形成和擴張階段基本得到了共識,古亞洲洋盆的分裂和形成導致了佳木斯、興凱地塊從華北古陸上裂解出來,并呈孤島狀游弋于古亞洲洋內(孫德有,2001;張興洲,1999;李春昱,1982;徐公愉,1993),此后佳木斯興凱地塊及松嫩張廣才嶺地塊進入到古亞洲洋構造演化階段。二、松嫩張廣才嶺地塊結晶基底的形成該地塊中最早地質記錄為古元代東風山巖群

7、,出露于小興安嶺一帶,主要由一套低角閃巖相高綠片巖相的中低級變質沉積巖組成,內含有磁鐵石英巖及石墨片巖,獲得的RbSr等時線年齡為79743Ma,反映的是變質年齡(王友勤等,1997)。侵入東風山巖群的花崗巖的鋯石UPb年齡為84445Ma,考慮其含鐵建造特點,推測其時代為古元古代早期。與佳木斯地塊的興東巖群對比,兩者巖石組合、變質程度基本一致,僅火山物質相對興東巖群少,說明兩地塊在古元古代具有相同的構造演化歷史,很可能共同處于華北古陸的北緣,在新元古代古亞洲洋形成后,兩個地塊在古亞洲洋背景下才有著各自的演化歷史。與東風山巖群伴生的侵入巖是一套花崗質片麻巖或片麻狀花崗巖,其UPb同位素年代顯示

8、了新元古代特征,說明張廣才嶺地塊古老基底的形成時代較佳木斯興凱地塊晚,其不僅缺少麻山巖群結晶基底,而且東風山期大陸邊緣裂陷閉合時間也較佳木斯地塊興東期裂陷閉合晚,所以張廣才嶺地塊在新元古代花崗巖侵位焊結作用下,完成了結晶基底的演化。第二節(jié) 古亞洲構造域的演化古亞洲洋是發(fā)育在西伯利亞板塊和華北板塊之間的一個巨大洋盆,新元古代二疊紀黑龍江東部松嫩張廣才嶺地塊和佳木斯興凱地塊 等輾轉游弋于該大洋中(孫德有,2001),廣泛遭受了古亞洲洋運動的改造。新元古代志留紀為古亞洲洋形成和擴張期,隨著大洋板塊的擴張,大洋內各地塊處于被動大陸邊緣狀態(tài);晚泥盆世二疊紀為古亞洲洋萎縮期,古亞洲洋殼開始收縮,并向西伯利

9、亞板塊和華北板塊之下俯沖,造成各地塊之間碰撞和與南北兩大板塊的拼貼,最終大洋消失,因此該階段各地塊處于活動大陸邊緣背景??傮w上看,古亞洲洋從裂解、擴張到閉合代表了一個大規(guī)模的構造“開”、“合”旋回。在裂開半旋回過程中又包括兩個次級開合旋回,每個旋回都以伸展、擴張、裂陷開始,以擠壓造山花崗巖侵位結束,即以造山前沉積盆地的形成和造山作為一個階段的起始了終。因此古亞洲洋構造演化階段,各時期的地層和侵入巖都很發(fā)育。一、松嫩張廣才嶺地塊和佳木斯、興凱地塊被動大陸邊緣演化全球中、新元古代構造演化是以哥倫比亞超級大陸和羅迪尼亞超級大陸的形成與裂解、泛非碰撞構造事件的發(fā)生以及岡瓦納大陸的形成為特征的,佳木斯興

10、凱地塊和松嫩張廣才嶺地塊作為親岡瓦納大陸的地塊群先后形成了統一結晶基底(萬天豐,2004)。羅迪尼亞超級大陸在1000800Ma期間開始裂解,其中850700Ma發(fā)生的全球性裂谷是引起Rodinia超級大陸分裂解體的重要地質作用(王劍,2000)。西伯利亞與華北之間是具有明顯擴張作用的洋脊主要分布地區(qū)之一(萬天豐,2004)。古亞洲洋盆于中元古代末期新元古代在西伯利亞和華北古陸之間形成,佳木斯興凱地塊等被相繼分離,形成單獨地塊。洋殼形成初期,張廣才嶺與與佳木斯地塊之間表現陸內裂谷,形成了黑龍江巖群超鎂鐵巖、拉斑玄武巖與細碧質英安巖雙峰式火山巖建造,而后形成大洋并進入擴張階段,沉積了硅質頁巖、泥

11、巖和砂巖(朱群等,1995),總體上具有洋殼和裂谷綠巖盆地特征(王友勤等,1997)。黑龍江巖群在志留紀佳木斯與張廣才嶺地塊拼貼、碰撞時發(fā)生了高壓蘭片巖相和高綠片巖相變質作用(張興洲等,1992),形成了一套綠片巖、石英片巖、藍閃片巖、大理巖等組合,該巖石的構造定位時間(415445Ma張興洲等,1992),可能與加里東運動導致古亞洲洋收縮使張廣才嶺佳木斯地塊的擠壓碰撞作用有關。在其納長片巖獲得的SmNd全巖等時年齡(1146Ma)和鋯石UPb等時年齡(922Ma)代表了原巖成巖年齡,因此黑龍巖群原巖形成于中、新元古代,變質于早古生代。新元古代志留紀古亞洲洋總體表現擴張,佳木斯興凱、松嫩張廣才

12、嶺地塊總體表現為被動大陸邊緣性質,其間受泛非期(700500Ma)造山作用影響和古亞洲洋擴張旋回性的控制形成了兩個構造開合旋回。每次構造裂開都以洋殼擴張形成裂陷盆地接受長時間的沉積作用為主,即以張裂型或火山張裂型被動陸緣沉積為特點,使業(yè)已形成的地塊側向增生;而構造閉合半旋回則以洋殼收縮、短暫俯沖形成的活動陸緣建造為主,即以形成快速充填沉積、褶皺造山或花崗巖侵位為特征,使地塊邊緣發(fā)生垂向增生。新元古代早寒武世松嫩張廣才嶺地塊東部和佳木斯興凱地塊東部發(fā)生第一次被動張裂,新元古代形成了張廣才嶺群、馬家街群、黃松群淺海沉積,早期形成了酸性火山巖與中基性火山巖雙峰式建造,晚期以淺海陸源碎屑巖和碳酸巖沉積

13、為主,構成典型火山張裂型被動大陸邊緣裂谷沉積層序(宋海斌等,2002)。早寒武世沉積了西林群和金銀庫組碳酸巖、陸源細碎屑巖及少許中酸性火山巖,與新元古代沉積組合構成了兩個大的海侵海退沉積旋回,第二個沉積旋回晚期鈣堿性中酸性火山巖及碳酸巖沉積已顯示了弧后盆地跡象,表明早寒武世中晚期裂陷趨于閉合,在其后的泛非造山運動中,張廣才嶺和佳木斯地區(qū)廣泛地遭受了擠壓變質作用,被動陸緣轉化成活動陸緣,麻山巖群西林群按出露深度及板塊位置不同依次遭受了麻粒巖相、高角閃巖相、低角閃巖相、綠片巖相等變質作用。泛非作用一直持續(xù)到500Ma左右,強烈的擠壓導致柳毛地區(qū)(50210Ma)深熔花崗巖(Simon A Wild

14、e等,2001)和張廣才嶺地區(qū)(Rb-Sr等時線675Ma花崗閃長巖(汪新文等,1997)強立就位。在經歷了早奧陶世早中期短暫的地殼隆升之后,早中奧陶世古亞洲洋第二次擴張,張廣才嶺一帶再次形成被動陸緣型裂陷盆地,沉積了尚志群中酸性火山沉積巖系,伴生有基性巖體侵入,代表了裂谷雙峰式火山巖建造。這個裂陷火山巖沉積巖組合是在遭受剝蝕的陸殼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邊緣有石英巖和石英礫巖作為底部地層不整合于古老基底之上。中奧陶世的加里東運動使它沒有最終發(fā)展成裂陷槽而結束了活動,強烈的造山運動導致古亞洲洋擴張作用減弱,裂陷盆地遭受擠壓作用發(fā)生褶皺隆生,將巨厚的沉積物回返褶皺,并向中間隆起逆沖,導致深部地殼重熔上

15、侵,形成了中晚奧陶世具有活動陸緣特點的花崗閃長巖及二長花崗巖(黑龍江地礦局,1993)。該裂陷盆地沒有形成洋殼,且被動陸緣向活動陸緣轉換較快,未能保留活動陸緣沉積。加里運動一直持續(xù)到了晚志留世,在古亞洲洋收縮作用下,佳木斯地塊與張廣才嶺地塊于晚志留世完成拼貼(張興洲等,1992),陸陸碰撞導致黑龍江巖群發(fā)生高壓變質(白景文,1989;曹從周,1989),同時宋彪等(1994)、吳福元等(2001)確定的488409Ma的(白云母)花崗巖應與該階段的拼貼造山運動有關。此后,佳木斯等地塊轉入活動陸緣演化階段。二、松嫩張廣才嶺地塊與佳木斯興凱地塊活動陸緣演化早中泥盆世二疊紀在華里西期構造驅動下,古亞

16、洲洋進入萎縮與閉合階段,隨著洋殼收縮,洋內各地塊發(fā)生先后拼貼、碰撞。繼佳木斯地塊與張廣才嶺地塊晚志留世拼貼后,早中泥盆世,佳木斯地塊與興凱地塊開始匯聚拼貼(張興洲等,1999),使三個地塊陸續(xù)形成統一地塊群。在古亞洲洋殼俯沖消減作用下,地塊群邊緣形成活動陸緣建造,伊春尚志一帶和密山寶清一帶形成多個小型島弧及弧后盆地,弧后盆地內沉積了黑龍宮組和黑臺組濱淺海相砂頁巖碳酸巖組合,鈣堿性中酸性火山巖延續(xù)了整個沉積活動始終。中泥盆世沉積了宏川組濱海三角洲相陸緣粗碎屑巖,具磨拉石特征,顯示了海水逐漸退出,弧后拉張漸弱擠壓增強的跡象。晚泥盆世陸緣地區(qū)普遍遭受擠壓,弧后形成前陸盆地,沉積了福興屯組陸相碎屑巖夾

17、凝灰?guī)r和七里卡山組、北興組鈣堿性中酸性火山碎屑巖與陸緣碎屑巖。島弧地區(qū)形成了老禿子組鈣堿質酸性和中性火山巖。早石炭世佳木斯等地塊群北移,逐漸與額爾古納地塊等拼合,形成了黑龍江板塊群(張興洲等,1999;孫德有,2001),此時佳木斯等地塊群南部(研究區(qū))處于活動陸緣介于板內位置,整體處于隆升階段,缺少沉積記錄,發(fā)育華里西期花崗巖漿活動(趙春荊等,1996;Wilde et al,1997;吳福元等,1999)。石炭紀中期黑龍江板塊群拼貼到西伯利亞板塊南緣(孫德有,2001),佳木斯等地塊群北部遭受擠壓,形成了磨家屯組中酸性島弧火山巖建造和楊木崗組、珍子山組、光慶組陸相沉積巖中、中酸性火山巖組合

18、的弧后前陸盆地沉積。晚石炭世末期早二疊世,古亞洲洋殼不斷向西伯利亞板塊和華北板塊之下俯沖,導致黑龍江板塊群南部(研究區(qū))沿玉泉尚志雞東密山老黑山一帶形成青龍屯組、二龍山組、雙橋子組、紅葉橋組陸相中性中酸性鈣堿質島弧火山巖噴發(fā),沿此帶北側由于拉張形成弧后盆地,沉積了土門嶺組,玉泉灰?guī)r,平陽鎮(zhèn)組,廟嶺組淺海相碎屑巖夾酸性火山巖。早二疊世末期,弧后拉張轉為擠壓,弧后前陸盆地內形成了洞子溝組和亮子川組陸相火山沉積建造,之后,古亞洲洋殼消減完畢,興蒙造山帶東段于早二疊世末期完成了西伯利亞板塊與華北板塊的對接(任紀舜,1980;王荃等,1991;邵濟安等,1991;王東方等,1992;程裕淇等,1994;

19、孫德有,2001),古地磁研究者(劉海山,1987;Pruner,1987;趙西西等,1990)認為對接時代為晚二疊世。對接帶在長春敦化延吉一帶(孫德有,2001;趙春荊等,1996;王玉凈等,1997)。研究區(qū)受到了較強的擠壓作用,于佳木斯地塊南部形成NEE向展布的270254MA的花崗巖帶(吳福元等,2001)。該期花崗巖原來認為是新元古代,經吳福元等(2001)研究厘定為晚古生代,并認為它的形成與佳木斯地塊與周圍板塊的拼合有關。這一時期,在尚志密山延吉一帶出現了五道嶺組、楊崗組中性中酸性鈣堿質島弧火山巖和開山屯組、紅山組陸相類磨石建造,顯示了這一時間黑龍江東部遭受了強烈的擠壓造山作用,并

20、非傳統認為的軟碰撞。第三節(jié) 濱太平洋構造演化階段圖1-2 黑龍江省區(qū)域構造略圖(據趙春荊等1996,修改)1、剝蝕區(qū);2、陸相沉積;3、陸相含煤沉積;4、淺海陸源碎屑沉積;5、性火山巖;6、酸性火山巖;7、早中侏羅世花崗巖三疊紀白堊紀是東北地區(qū)從古亞洲洋構造域向濱太平洋構造域轉化和濱太平洋構造大發(fā)展階段,先后經歷了被動陸緣、轉換大陸邊緣、斜向俯沖大陸邊緣和正向俯沖大陸邊緣等不同階段(林強,1999;趙越等,1994;徐嘉偉等,1993),此期間巖漿活動異常強烈,沉積及火山作用交替進行,展現了宏偉的盆嶺構造體系,基本奠定了現今構造地貌格局。大量的研究資料表明,泛太平洋板塊中的法拉隆板塊自三疊世(

21、240Ma)形成并對東亞大陸作構造運動(Maruyama,1986;丸山茂德等,1987;磯奇行雄等,1993;殷長建等,2000趙春荊等,1996),并認為這一時間進入西太平洋構造域(段吉業(yè)等,1994;方文昌,1992;趙春荊等,1996),其中趙春荊等(1996)、Maruyama(1986)認為這一時期法拉隆板塊向東亞大陸做俯沖運動,殷長建等(2000)認為三疊紀中侏羅世法拉隆板塊以側向和擴張作用為主,它可能使東亞大陸形成被動陸緣。目前多數學者(萬天豐,2004;劉招君等,2002)認為法拉隆板塊(中生代)的運移方向為NE向,只是活動年代厘定不一,洋底地磁條帶的年代學研究表明,三疊紀古

22、太平洋板塊向NE向運動(丸山茂德等,1985)。總之,無論法拉隆板塊是否存在向東亞大陸俯沖運動,它的NE向運移都會對東亞大陸邊緣產生NE向的離散作用,這種離散作用會直接形成拉張應力,是導致東亞大陸邊緣形成被動陸緣的主要原因(林強等,1996)。晚三疊世早侏羅世的蒙古鄂霍茨克與錫霍特阿林海槽的形成和擴張很有可能與法拉隆板塊的NE向離散作用有關,因為從該海槽構成的馬蹄形構造線展布方向(NE)和海槽的形成時間為晚三疊早中侏羅世(謝鳴謙,2000)上與法拉隆板塊的NE向運移和活動期為240180Ma(趙春荊等,1996)十分吻合(圖2),有關兩者的成生的聯系尚待進一步研究,但就種種跡象表明,兩者存在密

23、切的成因關系。鄭慶道(2003)將蒙古鄂霍次克和錫霍特阿林洋稱為新亞洲洋,認為新亞洲洋是古亞洲洋向濱太洋轉換期的構造產物。傳統認為活動陸緣的出現才標志環(huán)太平洋構造域的開始(林強,1999),但考慮到新亞洲洋可能為古太平洋離散時期的產物,代表古太平洋被動陸緣階段的演化,因此將法拉隆板塊和新亞洲洋活動的早中生代納入濱太平洋構造演化階段更顯合理。趙春荊等(1996)通過研究和參考磯奇行雄(1991)、丸山茂德(1987)等人的共識,認為古太平洋板塊對東亞大陸作用的時間開始于240Ma,在古太平洋離散作用下,東亞大陸被動陸緣形成(林強,1999)。被動陸緣是在大陸裂谷地帶地殼減薄到一定程度,大陸破裂發(fā)

24、生和隨后的海底擴張背景下發(fā)育起的,因此它又稱作張裂(裂谷)被動陸緣(宋海斌等,2002)。黑龍江東部完山海槽屬于錫霍特阿林海槽的一部分(謝鳴謙,2000),中三疊世開始海槽內陸續(xù)發(fā)育了完達山群深海相沉積,它代表了東亞大陸邊緣中生代一次規(guī)模較大的拉張事件,該海槽的形成機制和時間與東亞大陸被動陸緣和古太平洋離散是一致的,因此它的形成應與古太平洋的離散作用有關。中三疊世早期晚三疊世末期,是完達山海槽的擴張期,沉積了完達山群大佳河組和大嶺橋組深海硅質巖、碳酸巖及泥質巖組合。同時,佳木斯興凱地塊南部也表現了拉張背景,使業(yè)已形成的敦密斷裂表現裂谷特點,控制了晚三疊世西大翁超基巖、迎春鎮(zhèn)超基性巖、羅圈站組中

25、酸性火山巖的雙峰式火成巖建造和南雙鴨山組海相沉積。這一時期的沉積和巖漿活動,反映東亞被動陸緣特點和古太平洋板塊離散作用最強烈的特征。早侏羅世早期法拉隆板塊逐漸遠離消失,代之而來的伊澤奈吉板塊(200Ma)開始向東亞大陸作斜向俯沖作用(磯崎行雄等,1993),使完達山海槽關閉,錫霍特阿林洋殼向東亞大陸俯沖消減,形成了躍進山群蛇綠混雜巖堆積(張魁武等,1997),至此完成了那丹哈達陸緣增生帶的拼貼。以往大多認為饒河地區(qū)枕狀熔巖為蛇綠巖組成部分(李春昱,1980;康寶祥等,1990),據張旗等(1995)研究認為它們并非蛇綠巖,而是洋島玄武巖,真正做為蛇綠巖的是保存在躍進山一帶已變質的基性火山巖。這

26、一時期為東亞大陸邊緣由被動向主動的轉換期,使原有被動陸緣裂谷盆地轉化成活動陸緣弧后前陸盆地,接受了大禿山組、永福橋組陸相紫色類磨拉石沉積,同時伴有大禿山期鈣堿性島弧火山巖噴發(fā)和前期巖石的變質。早侏羅世早期中侏羅世中期,由于錫霍特阿林洋殼向陸內的消減和伊澤奈崎板塊持續(xù)向東亞大陸俯沖,造成佳木斯地塊以東地區(qū)處于活動大陸邊緣環(huán)境(劉招君等,2002),使張廣才嶺地區(qū)巖石圈加厚,引起巖石圈板塊的拆沉,導致大規(guī)模的軟流圈地幔上隆,大量幔源巖漿下墊于地殼底部使先存底墊物質(新生地殼)和原有老地殼的部分熔融形成花崗質巖漿并最終侵位(孫德有等,2001),形成了宏偉的張廣才嶺中生代花崗巖帶,該期次花崗巖以往被

27、認為是印支期(方文昌,1992;黑龍江地礦局,1993),后經孫德有等(2001)、吳福元等(1998、1999)研究多為早中侏羅世。伴隨該期花崗巖的侵位,于張廣才嶺及東寧一帶發(fā)育有177188Ma的二浪河組和190Ma的綏芬河組安山巖、玄武安山巖、英安巖等鈣堿性島弧火山巖,之后在張廣才嶺一帶形成有小型弧后前陸盆地,沉積了太安屯組陸相類磨拉石粗碎屑巖及少許鈣堿性中中酸性火山碎屑巖。中侏羅世晚期晚侏羅世晚期,錫霍特阿林洋殼在黑龍江東部消減完畢,伊澤奈崎板塊俯沖速度減緩,研究區(qū)處于緩慢隆生階段,只有零星的花崗巖侵入。早白堊世早期開始,伊澤奈崎板塊(135127Ma)以30cm/a的高速向東亞大陸作

28、NNW向俯沖運動(劉招君等,2002),導致東北地區(qū)以剪切走滑為主的活動大陸邊緣形成(王德滋,1995)。由于遠離俯沖帶,巖漿活動與造山運動偏弱,主要表現早期深大斷裂(NE向)發(fā)生強烈左旋走滑運動,形成一系列NENNE向展布的陸相火山沉積盆地和盆嶺相間構造,其中敦密斷裂的左旋走滑導致了佳木斯與興凱地塊的分離和中生代張廣才嶺花崗巖帶的錯斷產生三叉脊對立的格局。早白堊世早期火山沉積盆地主要形成于活動陸緣背景下的斷裂剪切拉分機制,盆地均勻分布于相鄰深大斷裂之間,在相鄰斷裂的走滑拉分時,形成了盆嶺相間構造,即在強烈的走滑作用下,相鄰塊體擠壓堆垛,導致斷夾塊隆起造山,位于走滑背側的斷夾塊受到派生張應力作

29、用沿斷層滑落形成斷陷盆地(楊巍然等,1991),盆地的展布方向以NENEE向為主,與走滑斷裂方向一致,顯示了典型左旋走滑拉分盆地特點(李繼亮等,2003)。各個盆地的火山作用和聚煤作用都 很發(fā)育,缺少深湖相沉積,具有典型斷陷盆地特點(謝鳴謙,2000)?;鹕阶饔枚嗯c沉積作用交替進行,且遠離盆緣造山帶,多表現鈣堿性特征,相當于活動陸緣背景下的斷裂剪切火山巖成因(鄧晉福等,1996)。沉積物以多旋回的河流、湖泊、三角洲相的砂巖、粉砂巖為主。在松遼盆地內形成了火石嶺組、沙河鎮(zhèn)組、營城組含煤火山沉積建造,在雞西、勃利、雙鴨山、 三江等盆地形成了雞西群、龍爪溝群含煤火山沉積建造;張廣才嶺一帶形成了帽兒山

30、組、板子房組、寧遠村組、甘河組和永青組火山沉積建造,但這一地區(qū)因整體隆生,盆地不發(fā)育,以活動陸緣型火山噴發(fā)及白崗質花崗巖侵入為特點。以往工作將這一時期的地層劃分較為混亂,原因是缺少多重地層劃分對比和區(qū)域構造成因分析,從實際資料(黑龍江地礦局,1997;高瑞祺等,1999)分析,各個盆地間火山巖、生物化石年代、成煤期次、層序地層反映的動力學特征及與全球海平面升降曲線等均可以相互對比,說明各個盆地的斷陷作用發(fā)生于同一時期的相同構造背景下。松遼盆地、勃利盆地、三江盆地發(fā)育有海相化石層,曾引起地學界的廣泛關注(沙金庚等,2000、2001、2002;顧知微等,1987、1991)并被認為黑龍江東部發(fā)育

31、有海陸交互相沉積和海槽或海灣的存在(李蔚榮,1996;沙金庚,2002),但海相化石層的巖石地球化學特征(B、Ga、Rb、Rr、Ba、及C、O同位素)均顯陸相沉積特征(黑龍江地調院,2003;姜寶玉等,2001),表明這些海相層并非真正意義的海相沉積,只是在陸相沉積過程中有海水侵入,海相化石被帶入到陸相盆中,顯示海相特征,因為在該段時間內東北地區(qū)處于走滑剪切擠壓背景,不會出現明顯的陸內拉張形成海槽,海水只可能沿敦密斷裂、伊舒斷裂侵入到陸相盆地中,因為該兩個斷裂一直延伸到古太平洋(趙春荊等,1996),而早白堊世為全球海平面上升期(池秋鄂等,2001;高瑞祺等,1999),海水極易沿兩大斷裂(張

32、扭期半地塹)侵入到陸內,以海相化石的種類分析,它們與北極海區(qū)生物組合相似(李蔚榮等,1996)。因此可以認為黑龍江東部勃利、三江盆地的龍爪溝群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海陸交互相沉積,而只是受到海水侵入的影響,該地區(qū)沒有出現過海盆地。伴隨早白堊世的盆嶺構造體系,有零星的花崗巖侵位于盆緣造山帶中,它們在前期造山基礎上使隆生再次加強,為盆嶺構造延續(xù)和盆地補給起到積極作用。早白堊世晚期伊澤奈崎板塊(10085Ma)俯沖速度(23.5m/a)減小(劉招君等,2002),庫拉板塊(10060Ma)開始向東亞大陸做正向俯沖(殷長建等,2000),兩個板塊的共同作用改變了東亞活動大陸邊緣的應力場方向,使早白堊世沉積層

33、發(fā)生了褶皺變形,并伴有早白堊世晚期花崗巖的侵位,區(qū)域上形成了角度不整合面。在古太平洋板塊俯沖消減的(遠程效應)作用下,黑龍江東部地區(qū)地幔形成對流,造成先期造山帶山根拆沉,地殼減薄,在早白堊世斷陷盆地基礎上形成一系列規(guī)模較大的裂后熱冷卻坳陷盆地。盆地同期火山作用弱,發(fā)育深湖相沉積,產豐富的油氣資源(松遼盆地),顯示了典型坳陷盆地(謝鳴謙,2000)特征。早白堊世晚期晚白堊世晚期是坳陷盆地的發(fā)育期,其中晚白堊世早期是油氣聚集期,在松遼盆地內形成了松花江群油氣地層,在嘉蔭盆地形成了嘉蔭群,雞西、勃利、牡丹江盆地等形成了樺山群。三個群內均含有恐龍等大型脊椎動物化石,其層序地層反映的動力學背景和生物化石

34、均具有可對比性,暗示了各個坳陷形成時間具有同時性。在坳陷盆地擴張最大期,即拉張作用最強時期,于鶴崗東寧一帶發(fā)育有中基性火山活動,形成了松木河組西格木段。在盆地萎縮期的擠壓剪切背景下發(fā)育中酸性火山活動和晚白堊世花崗巖侵位,火山巖呈NNE向展布,由西向東分別稱為福民河組、松木河組敖其段、大塔山組,由西向東巖石堿度降低,酸性增強,顯示了由板內向活動陸緣過渡的特點。中生代晚期敦密斷裂主要表現剪切和擠壓,導致盆緣基底逆沖在盆地沉積層之上。晚白堊世晚期,庫拉板塊活動接近尾聲,代之而來的太平洋板塊(7437Ma)開始向東亞大陸作NW向俯沖(劉招君等,2002),再次改變了東北地區(qū)的構造格局,形成了中、新生代

35、的構造不整合面,板內地區(qū)出現伸展作用,導致敦密斷裂、伊舒斷裂拉張(張興洲等,1999),形成了裂谷式地塹盆地。自15Ma以后具有弧后盆地性質的日本海拉開。新生代以來,東北地區(qū)受太平洋板塊的俯沖作用影響,引發(fā)了多期玄武巖的噴發(fā)和斷陷盆地的含煤沉積。第二章 早中生代火成巖時空分布早中生代是研究區(qū)古亞洲洋構造域向濱太平洋域轉化和濱太平洋構造大發(fā)展階段,此期間,巖漿活動異常強烈,沉積及火山作用不斷地交替進行,展現了宏偉的盆嶺構造體系,基本上奠定了現今地貌格局(圖1-1)。圖2-1 黑龍江省東部古生代、中生代侵入巖分布略圖研究區(qū)內早中生代火成巖主要呈二條SN向帶狀分布,即伊春-延壽帶和饒河-老黑山帶。兩

36、者之間為佳木斯隆起帶,僅零星出露少量早中生代火成巖(圖2-1)。伊春-延壽帶火成巖以晚三疊世-早侏羅世高鉀鈣堿性花崗巖為主,饒河-老黑山帶火成巖以中三疊世-早侏羅世蛇綠巖、鈣堿性火山巖為主。經本次初步研究發(fā)現:(1)伊春延壽巖漿巖帶中,自古生代至中生代每期巖漿活動均以小規(guī)模的基性巖漿侵入開始,大規(guī)模的酸性巖漿侵入結束,表明巖漿來源與殼-幔相互作用有關。(2)伊春延壽火成巖帶中的花崗巖內發(fā)育大量閃長巖包體,初步研究表明其形成于巖漿混合作用。(3)選題區(qū)前人未發(fā)現顯生宙S型花崗巖,經本次研究認為在饒河可能出露“S”型花崗巖。其是否為陸-陸碰撞花崗巖還需進一步工作。(4)早中生代伊春延壽花崗巖帶總體

37、近南北向展布,與古亞洲洋閉合后的伸展作用應力場及濱太平洋構造帶方向存在明顯偏差,而與錫霍特-阿林構造帶方向吻合,是否說明該花崗巖帶與錫霍特-阿林構造帶有關?不同構造背景的殼-幔物質組成與溫度、壓力、揮發(fā)份條件或它們之間的配置,以及巖漿演化機制可能有差異,從而促使不同構造背景下產生出不同的火成巖及其組合,導致“火成巖構造組合”概念的出現1。Condie2把巖石構造組合定義為:表征板塊邊界或特殊板內產出的巖石組合,可以分為大洋的、與俯沖作用有關的、克拉通裂谷的、克拉通的和與碰撞作用的關的組合。鄧晉福等3把其中的火成巖組合稱為火成巖構造組合,可以表征大地構造環(huán)境與板塊(或大陸塊體)邊界的性質,它是在

38、某一特定的構造背景下,共生在一起的一整套巖石,組合是巖漿源區(qū)、局部熔融條件與巖漿演化機理的一個綜合反應或表現。因此,火成巖構造組合是重建古構造的最有效途徑之一。依據火成巖構造組合及分布特征,將上述黑龍江省東部早中生代伊春-延壽帶火成巖劃分為伊春-延壽巖漿構造帶、饒河-老黑山巖漿構造帶,各巖漿構造帶有各自的火成巖構造組合特征。第一節(jié) 伊春-延壽巖漿構造帶早中生代伊春-延壽巖漿構造帶位于興蒙造山帶的東段,是研究該造山帶構造演化的關鍵地區(qū)之一。研究區(qū)內由伊春-延壽一線,呈SN向延展,該帶長約600Km,寬150-200Km,其北延至俄羅斯境內,南伸入吉林省。該巖漿構造帶西側為松遼盆地,東側為佳木斯-

39、興凱微板塊,帶內出露的侵入巖除T3-J1的花崗巖外,還有:新元古代花崗巖主要有五??h張家灣巖體,呈NNE向巖基產出,侵入一面坡群;加里東期中奧陶世侵入巖最典型的巖體是分布于伊春市一帶的北影巖體??臻g上受晚期侵入巖侵入及火山巖的穿、蓋,破壞了其完整性,形態(tài)不規(guī)則。早中生代伊春-延壽巖漿構造帶出露的主要火成巖有:晚三疊世-早侏羅世橄欖-輝(閃)長巖、二長花崗巖、正長花崗巖、堿長花崗巖,以二長花崗巖為主,其中含有閃長質包體。巖石在區(qū)內大面積發(fā)育,該帶巖石可劃分為二個火成巖構造組合:即由晚三疊世-早侏羅世造山后火成巖組合,由輝(閃)長巖-二長花崗巖-正長花崗巖組成;早侏羅世造山后伸展火成巖組合,由堿性

40、-堿長花崗巖組成。一、晚三疊世-早侏羅世陸內造山火成巖組合該火成巖組合主要由橄欖-輝(閃)長巖-二長花崗巖-正長花崗巖組成。組合的形成時代關于伊春-延壽巖漿構造帶內花崗巖的年代學研究,還存在明顯不同的認識。大量晚印支期-早燕山期花山崗巖的確定是上世紀90代年至今黑龍江省東部花崗巖研究的重要進展之一。本次研究結合1:5萬和1:25萬區(qū)調成果將該花崗巖組合厘定為晚印支期,其侵入了晚三疊世花崗閃長巖、石英閃長巖及上二疊統下三疊統五道嶺組(P3T1w),本身又被晚三疊世正長花崗巖和堿長花崗巖侵入,同時被上三疊統鳳山屯組(T3f)火山巖覆蓋,RbSr等時線年齡199.912.9Ma,因此將其時代確定為晚

41、三疊世。組合的空間分布及各類巖石形成的次序本組合巖石呈SN向帶狀分布,是伊春-延壽巖漿構造帶的主體巖石。主要由二長花崗巖和正長花崗巖組成,1:5萬和1:25萬區(qū)調成果揭示正長花崗巖侵入二長花崗巖,在二長花崗巖體中多呈巖瘤、巖珠狀分布。各類巖石特征如下:(一)、橄欖巖類主要為輝石橄欖巖,多分布于伊春市烏拉嘎金礦南聯營北溝一帶。多由呈巖株狀產出的深成小侵入體組成,出露面積較小。1、巖石學特征該期侵入巖巖石類型較為單一,為細粒單斜輝石橄欖巖,巖石多呈深黑綠色,柱粒狀結構、堆積結構、包含結構、反應邊結構,塊狀構造。組成礦物為橄欖石(40%-50%)、輝石(50%-60%)及少量磁鐵礦組成。橄欖石呈他形

42、粒狀,部分卵圓狀,蛇紋石化,裂紋發(fā)育,并析出鐵質,粒徑1-2mm;輝石呈他形不規(guī)則粒狀,填充于橄欖石空隙中,為單斜輝石,具次閃石化;磁鐵礦呈不規(guī)則粒狀。2、巖石化學特征(1)、巖石化學成分相近,SiO244.58-48.16%、Al2O31.92-6.44%、MgO16.58-22.1%、CaO1.79-5.52%、Na2O0.18-0.32%、K2O0.12-0.89%屬超基性巖,富鎂、鈣,貧鉀、鈉。(2)、在Q-ANOR分類圖上,有1個樣品落入閃長巖、輝長巖、斜長巖區(qū)。(3)、顏色指數(M)在74.41-90.88之間,屬暗色巖石。(4)、巖石固結指數(SI)在55.99-60.05之間,

43、反映分異較差。(5)、里特曼指數()在1.6612.526之間,為鈣性鈣堿性巖石。(6)、在硅堿圖上,樣品均落入亞堿性系列區(qū)。(7)、MgO/FeO分子比分別為3.1、5.1、8.2,其成因分別為玄武巖漿分異,接近地幔巖和地幔巖。(8)、大洋指數(DYZS)在15.60-22.05之間,遠遠高于洋島玄武巖(10-13)指數,顯示構造環(huán)境為大洋,其比值增高,可能與遭受變質作用有關。3、巖石地球化學特征(1)、稀土元素特征稀土總量REE比較低,為25.9510-6。圖2-2 稀土元素配分曲線輕重稀土比值(LREE/WREE)為1.94,為輕稀土略富集型。Eu為0.84,為銪弱虧損弱負異常型。稀土模

44、式曲線總體略右傾且輕稀土稍陡傾而重稀土平坦式(圖2-2),顯示島弧與弧后盆地拉斑玄武巖特征;曲線尾部重稀土部分呈右傾式,顯示遭受了一定程度的蝕變作用。(2)、微量元素特征根據原1:5萬區(qū)調所取原巖光譜分析結果顯示,微量元素以Cr、Ni、Mn含量較高,分別為1462.0、644.0、910.0ppm,Au為0.0033ppm、Ag為0.014ppm。(二)、輝長巖類主要為中細粒、細粒(角閃)輝長巖,該期侵入巖多與橄欖巖類相伴生,主要呈巖瘤狀產出。1、巖石及礦物學特征巖石類型為中細粒、細粒(角閃)輝長巖,巖石呈深灰、灰綠色,半自形中細粒、細粒結構,輝長結構,塊狀構造。礦物特征:斜長石,灰白色,半自

45、形板狀它形粒狀,聚片雙晶較寬,環(huán)帶構發(fā)育,晶面泥化堆積絹云母、白云母Np(010)=26-32,An=50-58,為拉長石,少部分An=37-48,為中拉長石和中長石,粒徑0.2-4mm,含量55-85%,多為70-85%;角閃石,灰綠色,半自形柱狀、粒狀,柱面一組完全解理、截面二組菱形解理,多色性明顯,Ng-綠、褐綠,Np-淺黃綠、綠黃,CNg=10-23,偶見綠泥石和黑云母交代,粒徑0.4-2mm,含量10-45%,多為15-35%;輝石,綠黑色,并見褐色反應邊,半自形柱狀,二組近直交解理,CNg=26-45,粒徑0.4-2.4mm,含量極少見,個別為10-20%;黑云母,褐色,片狀,多色

46、性明顯,Ng-暗褐,Np-淺黃褐,析出鐵質并綠泥石交代,粒徑0.8-2mm,含量0-15%,多為3-5%;偶見石英,灰色,它形粒狀填隙,波狀消光。副礦為見榍石和綠簾石等,巖石多綠泥石化、絹云母化、白云母化和陽起石化。2、巖石化學特征(1)SiO2在45.62-50.12%,平均47.34%,較為虧損,應屬基性巖石;Al2O3含量16.3522.00%,平均17.77%,相對其它巖石偏高;MgO含量3.189.44%,平均7.62%;CaO含量7.5515.60%,平均11.41%,Na2O含量均大于K2O,Na2O+K2O值1.365.50%,偏低,Na2O/K2O=1.204.69,較國內輝

47、長巖(黎彤,1962)平均化學成分Al2O3、MgO、CaO 偏高,TiO2、FeO、Fe2O3、Na2O偏低,顯示了基性巖石特點。里特曼指數1.2233.954,一般在1.2232.465,顯示鈣性鈣堿性巖石特點。CIPW標準礦物計算見透輝石、橄欖石、霞石,分異指數1439之間,偏低,反映巖石一方面分異程度較低,同時霞石的出現反映巖石應屬堿性系列巖類。在Mg/FeMg+Fe/Si圖解上(圖略),成分點落入鐵質、鐵鎂質區(qū);在(K2O+Na2O)SiO2圖解上,成分點落入強堿質、堿質區(qū)(圖略);在Al2O3SiO2圖解上成分點落入高鋁質、鋁質區(qū)(圖略)。反映該類巖石鋁質、堿質較高,富鐵及鐵鎂質的

48、特點。 3、地球化學特征(1)、稀土元素特征稀土總量REE偏低,為52.9310-6122.2010-6。圖2-3 稀土元素配分曲線輕重稀土比值(LREE/WREE)為1.60872.9637,為輕稀土略富集型。Eu一般為0.9491.211,為銪弱負異常正異常型。稀土模式曲線不對稱右傾,銪略虧損稍富集型(圖2-3),顯示島弧與弧后盆地拉斑玄武巖特征。(2)、微量元素特征微量元素中Sc、Sr、V、Hf含量偏高;O18=5.07.31,為低O18巖類,顯示I型花崗巖特點;鍶初始比值為0.709710.00003,為中鍶巖類,屬幔殼混熔產物。4、副礦物特征副礦物組合為磁鐵礦、褐鐵礦、鋯石、黃鐵礦、

49、輝鉬礦和方鉛礦;鋯石為長雙錐柱狀,黃白色,金剛光澤,見黑色、褐色氣體包體,長寬比為2:15:1。(三)、二長花崗巖組合二長花崗巖在伊春-延壽地區(qū)湯旺河西岸廣泛出露。主要巖石類型為細中粒似斑狀含角閃石黑云母二長花崗巖、粗中(中粗)粒似斑狀含角閃石黑云母二長花崗巖、細中粒含巨斑狀含角閃石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和細中粒含粗斑狀含角閃石黑云母二長花崗巖。1、巖石及礦物學特征(1)、細中粒似狀含角閃石黑云母二長花崗巖該期巖體呈近SN向、NE向帶狀分布于伊春林業(yè)局前豐林場北(向北廷入新風林場幅)、豐林河南、永續(xù)林場西、鐵山站(向南廷入鄰幅),其出露面積較小,為35.63Km2。巖體內巖石由東向西暗色礦物含量具不

50、明顯逐漸減少的變化趨勢。巖石呈灰灰白(褐)、淺肉紅色,細中粒似斑狀花崗結構。鉀長石呈灰褐淺肉紅(褐)色,它形粒狀、半自形板狀,粗粒(7-10mm)和少量巨粒(10-15mm)者構成似斑晶,含量5%;其它粒徑一般在2-5mm,為條紋與微斜(條紋)和長石,格狀雙晶、卡氏雙晶中發(fā)育,條紋為紋狀、脈狀、枝狀、斑點狀,包裹斜長石、黑云母、交代斜長石凈邊、蠕蟲,含量10-45%;斜長石呈灰、灰白色,半自形粒狀,聚片雙晶隱約顯示,粒徑一般在0.7-4.0mm,An=23-27,Np(010)=5-12,為更長中長石,絹云母化、綠簾石化、鐵染,含量17-63%;石英,灰白色、煙灰色,它形粒狀、蠶蝕粒狀或集合體

51、,強烈火波狀消光,粒徑0.5-4.0mm,大多0.5-2.5mm,含量20-35%;黑云母,褐色,填隙片狀,吸收性明顯,Ng-褐色,Np-淺黃色,綠泥石交代,粒徑0.25-1.0mm,含量1.0-6.0%;角閃石,為綠-深綠色,為鎂普通角閃石,不完整粒狀、柱狀,多色性可見,Ng-綠色,Np-(淺)黃綠色,CNg=20-25,柱面一組節(jié)理發(fā)育,綠泥石化、綠簾石化、可見黑云母交代,粒徑0.5-3.5mm,含量0-3%;副礦物見磁鐵礦、鋯石、磷灰石、榍石、褐簾石。巖石具閃長巖(質)包體,但相對少而小,多1-2cm2。(2)、粗中(中粗)粒似斑狀含角閃石黑云母二長花崗巖該類巖石主要分布于1:5萬對青幅

52、西、東、南部及平原林場幅的東、南部,并分別廷入鄰幅,面積為242.92Km2,是研究區(qū)內本期侵入巖類分布面積最大的一類巖石。分布于伊春市庫爾濱河、前豐林場北、永豐林場紅旗河等地,其總體呈NNE(近SN)NE向展布。本期巖石具有含角閃石不明顯(少見未見)至含角閃石明顯或逐漸增多的漸變變化,巖石呈灰白淺肉紅(褐)色,中粗粒似斑狀花崗結構,局部巖石具由中粗粗中粒似斑狀結構的漸變變化,塊狀構造,巖石因風化多疏松易碎。鉀長石多呈淺肉紅(褐)色,半自形寬板狀,(粗)巨粒(多12cm)者構成似斑晶,條紋長石為主次為微斜條紋長石,條紋斑塊狀、樹枝狀、脈狀和鱗片狀,卡氏雙晶發(fā)育,格子狀雙晶隱約可見,聚片雙晶殘留

53、邊緣局部與石英三文象交生,晶體包含斜長石小晶體呈交代凈邊結構,粒徑一般2-6mm,含量33-44%;斜長石為灰白色、肉褐色,半自形寬板狀、板柱狀、他形粒狀,弱環(huán)帶、環(huán)帶清晰,聚片雙晶發(fā)育,雙晶紋細密且寬窄不一,An=27-32,以更長石為主,少為更中中長石,Np(010)=12-16,粒徑多在1.6-4mm,含量15-35%;石英,灰白色、煙灰色,他形粒狀集合體,波狀消光,局部與鉀長石或黑云母鋃嵌分布,粒徑多在2-5mm,含量20-46%;暗色礦物以黑云母為主,較富鎂質,褐色,片狀、片狀集合體,吸性性明顯,Ng-暗褐色、褐綠色,Np-黃褐、黃綠色,少見綠泥石交代并析出鐵質,粒徑0.5-2.0m

54、m,含量2-5%;角閃石,綠色,不規(guī)則或半自形柱狀,為鈣質角閃石類的陽起石質與含鎂綠鈉閃石普通角閃石,多色性明顯,Ng-深綠色,Np-黃綠色,CNg=16,柱面一組節(jié)理發(fā)育,少見綠泥石、黑云母沿解理錐交代,簡單雙品,斜消光,粒徑0.2-2mm,含量0-2%;副礦物見鋯石、磁鐵礦、褐鐵礦、黃鐵礦、褐簾石、榍石等。常見閃長質包體,相對含量較高(0.003-8.18%)且較大(大者5730cm)。 (3)、細中粒含巨斑狀含角閃石黑云母二長花崗巖該期巖石主要侵入體分布于伊春市五營區(qū)一帶,面積近150km2,總體呈北東、北北東向帶狀展布。巖石呈灰褐-褐黃色,細中粒含巨斑狀花崗結構,塊狀構造。似斑晶含量約

55、點1-3%,主要為堿性長石,極少見斜長石。主要礦物組成:堿性長石,灰褐色-淺肉黃色,微斜條紋長石、微斜長石和條紋長石,半自形板狀-它形粒狀,格子狀雙晶發(fā)育,條紋較細脈狀分布,包含斜長石、黑云母小晶體,交代凈邊結構及交代蠕蟲結構,一般0.8-4mm,含量30-35%少量10或15mm構成似斑晶,含量約為3-5%;斜長石,灰白色,半自形板柱狀,弱環(huán)帶構造,隱約可見聚片雙晶,絹云母鱗片狀堆積交代,Np(010)=12-19,An=25-35,為更長石、中長石,粒徑多在0.6-5mm,個別粒徑可達10mm以上,呈似斑晶出現,含量28-35%;石英,煙灰-半透明,它形粒狀,多呈集合體出現,波狀消光,粒徑

56、0.6-5mm,含量25-30%;黑云母,褐色,規(guī)則片狀,多色性明顯,Ng-暗褐色,Np-黃褐色,粒徑0.8-4.4mm,含量3-5%;角閃石,綠色,不規(guī)則柱狀,Ng-深綠色,Np-淺綠色,可見兩組菱形節(jié)理,粒徑0.2-0.5mm,含量1%左右;副礦物見鋯石、褐簾石、石榴石、綠簾石、榍石和磷灰石英。巖石白云母化、綠泥石化并鐵染,可見閃長巖(質)包體,大小不一。(4)、細中粒含粗斑狀含角閃石黑云母二長花崗巖該其巖石侵入體多與巨斑狀二長花崗巖相伴生,面積161km2,總體呈NNE向帶狀展布。巖石呈褐黃色-淺肉褐色,細中粒含粗斑狀結構,塊狀構造。似斑晶占3-5%,為堿性長石。主要礦物組成:堿性長石,

57、褐黃色-淺肉紅色,半-自形寬板狀及粒狀,為條紋長石及微斜條紋長石, 包含斜長石小晶體交代凈邊結構,見卡氏雙晶、聚片雙晶及格狀雙晶,條紋脈狀樹枝狀,粒徑一般1-3.8mm,個別達8mm以上構成粗斑,含量30-35%;斜長石,白色,半自形板柱狀、粒狀,可見環(huán)帶和聚片雙晶,晶面粘土礦物鱗片狀堆積,Np(010)=10,An=27,為中長石和更長石,粒徑0.8-4mm,含量30-35%;石英,煙灰色-半透明,它形粒狀,波狀消光,呈集合體填隙,粒徑0.5-3mm,含量30-35%;暗色礦物以黑云母為主,褐色,較規(guī)則片狀,吸收性明顯,Ng-暗褐色,Np-黃褐色,部分退變?yōu)榘自颇?,粒?.5-4.0mm,含量4%左右;角閃石,綠色,不規(guī)則柱狀,多色性明顯,Ng-深綠色,Np-淺綠色,CNg=17,柱面一組節(jié)理發(fā)育,粒徑0.5mm左右,含量1-2%,強綠泥石化。副礦物見鋯石、榍石、褐簾石、磷灰石、螢石和綠簾石等。富含閃長質包體,橢圓狀。巖石多白云母化及粘土化。2、巖石化學特征根據巖石化學分析結果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