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確之訓詁 作古茂之文章_第1頁
以精確之訓詁 作古茂之文章_第2頁
以精確之訓詁 作古茂之文章_第3頁
以精確之訓詁 作古茂之文章_第4頁
以精確之訓詁 作古茂之文章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以精確之訓詁作古茂之文章     內容提要:曾國藩家書反映了曾國藩對子弟獨特文學</a教育方式。其中對訓詁和辭章關系的探討就很有價值。曾國藩學兼漢宋,不主一偏。閎通的學術胸懷使得他能客觀地評定和借鑒漢宋學家的成果,并結合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驗,提出以“精確之訓詁,作古茂之文章”的文學創(chuàng)作法,并將韓愈古文與漢魏辭賦文學傳統(tǒng)相勾貫,以建立不囿于前期桐城派的審美觀。 關鍵詞:訓詁辭章漢文韓文湘鄉(xiāng)派 曾國藩是晚清著名的文學家,其古文承桐城而起,拓其堂奧,自成一家,有“湘鄉(xiāng)派”之稱。曾國藩一生著述鴻富,曾國藩家書就是非常重要一種。家書的主要目的是傳授子弟修身、治學的

2、方法,其中文學教育是曾國藩諸多教育內容之一。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他希望使曾氏家族文化資本得到有效的傳承,從而保持家族的文化聲望。在進行文學教育的過程中,曾國藩探索著適合子弟操作的學習方法,其中對訓詁的闡發(fā)就值得重視。 辭章為體兼重訓詁 曾國藩在咸豐十年四月初四日致弟紀澤的信中言: 二十七日劉得四到,接爾稟。所謂論文選俱有所得,問小學亦有條理,甚以為慰。吾于訓詁、詞章二端頗嘗盡心。爾看書若能通訓詁,則于古人之故訓大義、引伸假借漸漸開悟,而后人承訛襲誤之習可改。若能通詞章,則于古人之文格文氣、開合轉折漸漸開悟,而后人硬腔滑調之習可改。 精湛的訓詁知識可以闡明古人的注疏大義,能夠體悟引申假借的修辭妙

3、處,同時也是辨析后人訛誤的必備修為,訓詁在古文創(chuàng)作和鑒賞方面有其無法替代的基礎性功用。辭章之學則是重在格調的構建和文氣的疏通,從而有效地矯正聲調的油滑纖弱和文腔的硬塞哽咽。訓詁和辭章二者不可偏廢,前此姚鼐已作調和,但如何加以妙合,從而創(chuàng)作出精美厚重的古文,仍是一個難題。曾國藩頗有示范,如提出“解漢書之訓詁,參以莊列之詼詭”,明確倡導“以精確之訓詁,作古茂之文章”。同治元年八月初四諭紀譯的家訓中云: 爾所作擬莊三首,能識名理,兼通訓詁,慰甚慰甚。余近年頗識古人文章門徑,而在軍鮮暇,未嘗偶作,一吐胸中之奇。爾若能解漢書之訓詁。參以莊列之詼詭,則余愿償矣。 精確的訓詁和詼詭的氣象是行文的不二法門,如

4、果將前者比作古文的血肉,那么后者則是文章的風神,二者交相互用而不可偏廢。訓詁的精當為氣象的詼詭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載體,而文氣的詼詭搖曳又克服了訓詁的呆板與枯澀。 同治二年三月初四日的家書中又叮囑道: 私竊有志,欲以戴、錢、段、王之訓詁,發(fā)為班、張、左、郭之文章。久事戎行,斯愿莫遂,若爾曾能遂我未競之志,則樂莫大乎是。即日當批改付歸。爾既得此津筏,以后便當專心一志,以精確之訓詁,作古茂之文章。 “以精確之訓詁,作古茂之文章?!?。可以看出曾國藩在修正對訓詁工具性認識的同時,也有效地避免了對訓詁的本體論似的拔高,因而沒有沒人考據(jù)學的泥潭。曾國藩對訓詁的重視和探討是基于文章的學習和創(chuàng)作,訓詁始終是從屬于

5、辭章的。易言之,就是辭章為本,訓詁為用。 調和漢宋不主一偏 曾國藩對訓詁的論述也體現(xiàn)著他調和漢宋,兼容并蓄的通達學術觀。曾國藩學兼漢宋,不主一偏?!半m自謂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啟之。然平日持論,并不拘拘桐城鉅蠖,而以姚氏與亭林、蕙田、王懷祖父子同列考據(jù)之門,尤為只眼獨具。雖極推唐鏡海諸人,而能兼采當時漢學家、古文家之長處,以理學枯槁狹隘之病。其氣象之闊大,包蘊之宏豐,更非鏡海諸人斷斷徒為傳道、翼道之辯者所及。則滌生之所成就,不僅戡平大難,足以震爍一時,即論學之平正通達,寬宏博實,有清二百余年,固亦少見其匹亦?!?曾國藩這種宏通的學術取向,李鴻章在求闕齋文鈔序也有精到的闡釋: 蓋公之學,其大要在淵源

6、經術,兼綜漢宋,以實事求是、即物窮理為主,以古圣人之仁禮為宗,以程、朱之義理為準,以唐杜氏、宋馬氏及國朝諸老之考據(jù)為佐助,持論最為平允。 對于清代學術界長期存在的漢宋之爭,曾國藩不片面地偏袒任何一家。正如他在致劉孟容書札中所說: 于漢宋二家構訟之端,皆不能左袒以附一闁。于諸儒崇道貶文之說,尤不敢雷同而茍隨。 曾國藩無意介入漢宋兩派的爭論,他的學術取向迥異于漢宋兩家的互相詆毀,而是以客觀冷靜的態(tài)度分析各家優(yōu)劣,肯定漢宋兩學派各有其成就,也批判地指出了他們各自存在的缺陷。 在清代漢學領域,高郵王氏父子和金壇段氏是曾國藩極度推崇的代表。在家書中反復提及他們的考據(jù)、訓詁成就,并且把兩家的著作作為培養(yǎng)訓

7、詁能力的必讀書。曾國藩以高郵王氏父子和金壇段氏為有清一代訓詁學的頂峰,在指導曾紀澤學習訓詁時,始終以此二家為典范。如咸豐六年十一月初五日諭紀澤:“欲通小學,須略看段氏說文、經籍纂詁二書。王懷祖先生有讀書雜志,中于漢書之訓詁極為精博,為魏晉以來釋漢書者所不能及。”咸豐八年十二月三十日諭紀澤:“余于本朝大儒,自顧亭林之外,最好高郵王氏之學。王安國以鼎甲官至尚書,謚文肅,正色立朝,生懷祖先生。念孫經學精卓,生王引之,復以鼎甲官尚書,謚文簡,三代皆好學深思,有漢韋氏、唐顏氏之風?!毕特S十年閏三月初四日諭紀澤“及至我朝巨儒,始通小學,段茂堂、王懷祖兩家,遂精研乎古人文字聲音之本,乃知文選中古賦所用之字,

8、無不典雅精當?!?但是曾國藩并沒有盲目地推尊漢學,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弟作純粹的考據(jù)家,訓詁只是一種必備的能力,而不是最終的目的。同時他也致憾于漢學家不擅辭章的不足。如他在同治二年三月初四日諭紀澤信中云: 余嘗怪國朝大儒如戴東原、錢辛榍、段懋堂、王懷祖諸老,其小學訓詁實能超越近古,直逼漢唐,而文章不能追尋古人深處,迭于本而閾于末,知其一而昧其二,頗所不解。 在歐陽生文集序一文也表達了相似觀點,認為漢學家為文繁復不得其要,稱: 當乾隆中葉,海內魁儒崎士,崇尚鴻博,繁稱旁證??己艘蛔郑蹟?shù)千言不能休,別立幟志,名曰“漢學”,深擯有宋諸子義理之說,以為不足復存。其為文,尤蕪雜寡要。 在有清一代的古文家中

9、,曾國藩最為服膺姚鼐,圣哲畫像記云: 然姚先生持論宏通,國藩之初解文章,由姚先生啟之也。 姚鼐“義理、考證、文章”三者相結合的文論思想對曾國藩影響很大,他“以精確之訓詁,作古茂之文章”的主張,顯然有姚鼐這一文論思想的影子。也常在文章中表達對它的稱許,如歐陽生文集序說: 姚先生獨排眾議,以為義理、考據(jù)、辭章三者,不可偏廢。必義理為質,而后文有所附,考據(jù)有所歸。一編之中,惟此尤兢兢。 但是,曾國藩對姚鼐的主張也不是不加分辨地完全接納,而是有了新的發(fā)展。如果說姚鼐將桐城文論抽象化的話,那么曾國藩則是將是其平易化了,尤其在指導子弟為文時,擱置空疏抽象的義理,而著重強調訓詁和辭章怎樣妙合,這是曾國藩從切

10、用的角度所作的積極性地開拓。 推尊兩漢師法昌黎 在訓詁和辭章具體結合的技術層面上,曾國藩也有實用性的闡釋,其中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列舉訓詁辭章兼善的前人佳篇,作為學習和模擬的典范,從對經典的模仿中體會其微妙之處。咸豐六年十一月初五日諭紀澤:      余生平好讀史記漢書莊子韓文四書,爾能看漢書,是余所欣慰之一端也欲明古文,須略看文選及姚姬傳之古文辭類纂二書。班孟堅最好文章,故于賈誼、董仲舒、司馬相如、東方朔、司馬遷、揚雄、劉向、匡衡、谷永諸傳皆全錄其著作;即不以文章名家者,如賈山、鄒陽等四人傳、嚴助、朱買臣等九人傳、趙充國屯田之奏、韋玄成為議禮之疏以及貢禹

11、之章、陳湯之奏獄,皆以好文之故,悉栽短篇。如賈生之文,既著于本傳,復載于陳涉?zhèn)魇池浿镜绕?;子云之文,既著于本傳,復栽于匈奴傳王貢傳等篇,極之充國贊酒箴,亦皆錄入各傳。蓋堅于典雅瑰偉之文,無一字不甄采。爾將十二帝紀閱畢后,且先讀列傳。凡文之昭明暨姚氏所選者,則細心讀之;即不為二家所選,則另行標識之。若小學、古文二端略得途徑,其于讀漢書之道,思過半矣。 對桐城家法最顯得有所變通的是,他突出了取資漢書的重要性,因為由此可以強化鍛煉融匯訓詁之學與辭章之學。在他看來,漢書乃至文選以及古文辭類纂中所錄的漢代辭賦奏議等文,其審美要義不可輕忽,咸豐十年閏三月初四日諭紀澤云: 爾所論看文選之法,不為無見。吾觀漢

12、魏文人,有二端最不可及:一日訓詁精確,二日聲調鏗鏗文選中古賦所用之字,無不典雅精當唐宋文人誤用者,惟六經不誤,文選中漢賦亦不誤也。即以爾稟中所論三都賦言之,如“蔚若相如,皭若君平”,以一蔚字該括相如之文章,以一嚼字該括君平之道德,此雖不盡關乎訓詁,亦足見其下字之不茍矣。至聲調之鏗鏘,如“開高軒以臨山,列綺窗而瞰江”,“碧出萇宏之血,鳥生杜字之魄”,“洗兵海島,刷馬江洲”,“數(shù)軍實乎桂林之苑,飧戎旅乎落星之樓”等句,音響節(jié)奏,皆后世所不能及。 從這一審美思路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韓愈古文成就的解讀也是獨特的,同治元年五月十四日諭紀澤的家書中說: 余觀漢人詞章,未有不精于小學訓詁者,如相如、子云、

13、孟堅于小學皆專著一書,文選于此三人之文著錄最多。余于古文,志在效法此三人,并司馬遷、韓愈五家。以此五家之文,精于小學訓詁,不妄下一字也。 至韓昌黎出,乃由班、張、楊、馬而上躋六經,其訓詁亦精當。而試觀祭張署文、平淮西碑諸篇,則知韓文實與詩經相近。近世學韓文者,皆不知其與楊、馬、班、張一鼻孔出氣。爾能參透此中消息,則幾矣。 以“訓詁精確”來看待韓文的好處,這是曾氏的特識。那么,雖然韓愈在清代頗受推崇,桐城派也標舉“文在韓歐之間”,但曾氏不滿于“近世學韓文者,皆不知其與揚、馬、班、張一鼻孔出氣”,實際上在如何學韓上,他要建立自己的古文宗尚。 出于桐城拓宇桐城 曾國論文、行文之法出于桐城,非常推崇“

14、桐城三祖”,特別是方苞和姚鼐,他說:“望溪先生古文辭為國家二百余年之冠,學者久無異辭。即其經術之湛深,八股文之雄厚,亦不愧為一代大儒。雖乾嘉以來,漢學諸家百方攻擊,曾無損于毫末?!彼跉W陽生文集序也曾坦言姚鼐對他的啟蒙性影響,即“國藩之初解文章,由姚先生啟之也?!辈⑶遗c姚鼐四大弟子之梅曾亮為密友,可見曾國藩古文理論實出于桐城派。 與此同時,他對桐城諸老也不乏微詞,對于方苞的經世之文,“持論太高”,姚鼐的古文辭類纂“小有疵誤”,也不諱言。至于桐城派對歸有光的稱道,更是不以為然,其書歸震川文集后云:“近時綴文之世,頗有稱述熙甫,以為可繼曾南豐、王半山之為文;自我觀之,不可同日而語矣?!笨梢?,曾國藩

15、是出于桐城,又拓宇桐城,并不為桐城義法所拘禁,而是對桐城派古文理論的弊端做了積極的修正。正如郭預衡先生所說:“世稱曾國藩為桐城古文的繼承者?,F(xiàn)在看來,從理論到實踐,并非盡守桐城家法?!?方苞的古文義法理論在語言方面的主張是“雅潔”,要求用最為洗練的言語畫出文章的內涵,而盡量刪削與文章無關緊要的文字。他說:“但南宋元明以來,古文義法久不講。吳越間遺老尤放恣,或雜小說家,或延翰林舊體,無一雅潔者。古文中不可人語錄語,魏晉六朝人藻儷俳語。漢賦中板重字法,詩歌中雋語,南北史佻巧語?!笨梢?,漢賦厚重典奧的語言在方苞看來是板重無用的,其無益于文等之于小說家和魏晉駢語,為了雅潔起見,這種板重字眼是在擯棄之列

16、的。姚鼐在復魯絮非書云:“抑人之學文,其功力所能至者,陳義理必明當,布置、取舍、繁簡、廉肉不失法,吐辭雅馴不蕪而已?!币ω具@里倡導的“雅馴”和方苞的“雅潔”在內在理路上是相通的,都是對文章的精致凝練作出的禁忌和約束。這對于實現(xiàn)古文的雅化和潔精是十分有益的,并且確實也對桐城古文影響巨大,在這一理論的導引下產生了一批雅潔的典范之作,其中姚鼐的登泰山記就是其中的代表。然而,桐城末流過分地拘泥于“雅潔”的教條,也使得古文出現(xiàn)了許多弊病,古文的雅潔有余而氣勢不足就為當時人所詬病,桐城流裔“氣弱”是不爭的文學史事實。 為了糾正桐城派氣弱的不足,曾國藩引入了氣勢雄偉渾厚為主要特色的漢大賦和漢書,同時也師法具

17、有戛戛獨造之氣的韓愈之文。并且曾國藩對漢代文章和韓文的推崇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學習,而是切實地將其作為典范來師法,甚至曾國藩的許多文章就直接是對漢文和韓文的摹擬,汪辟疆在曾湘鄉(xiāng)詩文札記中就指出:“竊意湘鄉(xiāng)為文,亦尤昌黎陳言務去,戛戛獨造為能事。稍長,遍讀求闕齋詩文,乃知其篇摹句擬亦復猶人今約可指者,如五箴摹昌黎,陳岱云喪妻詩摹韓文公東野喪子詩,皆可比擬。戶部員外郎袁君墓表中一段,則全摹漢書·趙廣漢傳。至其竊取古人已言之意,如茍柯文篇序。清代治樸學末流之弊實有如曾氏所言,不知漢書·藝文志一段與曾氏言正復相類。” 曾國藩對訓詁的重視,以及對漢文和韓文的推重,最終凝結成了在家書中反復倡言的“以精確之訓詁,作古茂之文章”的透辟理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