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研究:山水田園詩_第1頁
課題研究:山水田園詩_第2頁
課題研究:山水田園詩_第3頁
課題研究:山水田園詩_第4頁
課題研究:山水田園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爭辯山水田園詩課題組報 告 論 文課題組組長:李一夫課題組成員:姚威、李蔚、劉曉婷、王雨、李陽指導老師:王瑞 2009年5月前言在我們組員的不斷努力之下,這篇課題報告完成了!我們帶著驕傲感慨這段時間里我們走過的艱辛旅途,我們帶著感謝的微笑感謝在活動中幫組過我們的同學,我們更帶著感動的心情憧憬我們這次的論文能獲得大家的賞識。中國是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古詩作為古詩作為一種文學樣式起源于漢末建安時期,進展于漢晉六朝,并在唐代進展到了頂峰,南宋后期山水田園詩因資本主義的萌芽漸漸走到了古典詩歌的終點。唐朝是對世界影響極大的朝代,通過對唐詩的學習我了解很多的詩派,有山水派的恬淡優(yōu)雅,有婉約派

2、的旖旎感傷,有豪放派的不羈雄健。氣象萬千的詩派交合在一起入融匯成中華史上一首凱旋的風歌。爭辯古代,特殊是唐代的山水田園詩可以擴大我們的學問視野,豐富我們的情感世界,提高我們的文學修養(yǎng),獲得精神的陶冶和審美的愉悅??傊瑺庌q唐朝山水田園詩對當今的社會生活有重要意義,正如語文書上所說的“盛唐詩歌的帷幕開啟,撲面而來的是山水田園的清音遠韻,是李白的逸興遄飛,是杜甫的沉郁頓挫?!弊鳛槭⑻茣r代詩歌的開幕大戲,我們需要了解它,需要剖析它。我們要借這一詩派生疏詩的唐朝,也由此觀賞著盛唐的詩。它能掛念我們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找到自我心靈的凈土,保持一顆“真”“善”“美”的賢心。最終還是要感謝大家能夠在百忙之

3、中抽出時間看我們小組的論文,期望這篇論文能使大家有所收獲!感謝! 組長:李一夫一. 山水田園詩派的產(chǎn)生唐朝時中國歷史上一個輝煌的時代,擁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天朝氣象。盛唐時期的產(chǎn)生是與隋朝有關的,雖然隋朝的存在格外短暫,只有不到四十年的時間,但當時隋朝開創(chuàng)的很多制度都被唐朝所繼承,并且在此基礎上有了創(chuàng)新,尤其是科舉制度,它在隋朝時期產(chǎn)生,始終到清末才被廢除??婆e制度在唐朝的實施,對于文人士子的前途命運有很大的影響,它接受考察文化才學的方法來選拔人才到朝廷中做官??婆e制的實施無形中使得那個時代的人都“專攻”唐詩??梢哉f正是由于科舉制,唐朝的詩才會如此輝煌。另外,盛唐時期安定,國力強大,社會的政治、經(jīng)

4、濟、文化全面富強。文人士大夫物質(zhì)生活優(yōu)裕,為漫游旅行、賞山玩水供應了條件。社會上佛到思想流行,道家崇尚自然及返璞歸真的追求和佛家禪宗凈心明性的境界,為詩歌供應了文化及審美心理的基墊。文人的隱逸情懷也與山水田園詩的形成有緊密的關系,但此際并非為隱而隱,而是釀成了一種憧憬自然、追求超然獨立的文化心態(tài)和崇尚自然的審美趣味。此外,晉宋以來的田園詩、山水詩的創(chuàng)作,也無疑供應了藝術(shù)上的借鑒。正是由于在初唐時期國力的強盛,以及整個社會風氣的寬容開放,科舉可以順當進行,文人士子的仕途比較平順,隱士成了高雅的風尚,文人雅士們競相效仿。同時物質(zhì)生活的豐富,為隱士的生活供應了保障,使得他們有閑情逸致將觀賞的目光投向

5、山水景色。于是在這時期,詩人們將山水田園詩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二. 山水田園詩的進展脈絡詩經(jīng)、楚辭作為秦漢前詩歌的兩座高山,全部大量的自然景象描寫它們或者是作為比興之媒介,或者作為比德之物,但本身并不具有審美的價值。在詩經(jīng)、楚辭所經(jīng)受的漫長年月,還沒有消滅一首以特地描寫自然山水為主要內(nèi)容的詩篇。兩漢數(shù)百年間,樂府五言詩,特殊是鋪采摛文的辭賦,已有了較多的自然風光描寫。但是,在強調(diào)人倫之用的儒家思想影響下,漢詩中仍未能消滅山水之作。只是漢末建安時期,曹操寫了一首觀滄海,這才算曲終奏雅,為漢以前詩壇獻上了唯一的一首完整的山水樂章。觀滄海,作為一個不朽的藝術(shù)形象,銘刻在文學史冊上,鮮亮逼真的描寫,勾

6、畫出滄海吞吐日月、囊括星漢的壯闊畫面。自然環(huán)境作為審美個體,作為詩歌摹寫的對象,這是一個大膽的開創(chuàng)。全詩不加作者主觀抒情,只作客觀描寫,在魏晉之前絕無僅有。魏晉之前,詩歌的內(nèi)容都是與人有關的生存、欲望、政治、戰(zhàn)斗等等,自然風光還是未被人賞識的一塊自然璞玉。真正將自然山水作為一種獨立的審美對象,詩人以自然山水為題材寫詩,則始于魏晉六朝。魏晉六朝戰(zhàn)亂頻繁,社會動蕩擔憂,政治紊亂,經(jīng)學衰落,玄學盛行,思想解放,人性覺醒。很多詩人為躲避戰(zhàn)亂被迫隱居,他們苦悶的心情和悲憤的感情,便在這足以娛情解憂的青山綠水間覓得了可以寄予和安放的處所。 魏末晉初詩壇,山水詩已漸漸增多,在嵇康、張華、左思、郭璞等人的詩篇

7、中,便消滅了“白云停陰岡,丹葩曜陽林。石泉漱瓊瑤,纖林亦沉浮?!保ㄗ笏寄殡[詩)的玄言詩,其觸發(fā)媒介也都是山水景物,以自然景物為闡發(fā)玄理的契機。山水詩形成以后,雖然它在不斷尋求外部空間的開拓和內(nèi)部體制的完善,從而在各個不同時代有了新的風貌和姿勢,但是道釋玄禪的人生情趣和藝術(shù)精神卻始終貫穿于山水詩的進展中。隨著唐詩富強局面的到來,山水詩消滅了麗日驚天的壯麗景象,形成了一個與邊塞詩派交相輝映的山水田園派。在唐代詩人中,沒有哪一個人沒有寫出以自然山水為題材的詩篇。山水田園詩到宋代以后,雖在運用詩化的語言抒情、狀物、寫景、敘事方面,有行文不拘一格,使人耳目一新之作,但在山水詩的意境上早已遠遠比不上唐代。

8、南宋后期山水田園詩因資本主義的萌芽漸漸走到了古典詩歌的終點。三. 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唐代詩人中以山水有名的人很多,但能代表山水詩成熟的詩人,主要還是孟浩然、王維和李白。在衰世亂世中,隱士的內(nèi)心是蕭瑟而凄涼的,他們的心情是暗淡而低沉的,而在盛唐時期,隱士的心情是樂觀的是入世的,在隱逸期間,他們也是懷著經(jīng)世濟民的思想,可以說,他們的隱逸是為了入世做預備,是進行自我修養(yǎng)的一個必要的階段,在這期間,隱士們始終是懷著熱切的期盼和期望的,這樣的隱逸生活才能富有生氣和情趣,才有精神上的愉悅。關于這一點,可以從詩人孟浩然的身上得到印證。聞一多曾經(jīng)這樣評價孟浩然的隱居:“隱居原來是那個時代普遍的傾向,但在旁人

9、僅僅是一個期望,至多也只是點臨時的調(diào)劑,或過期的賠償,在孟浩然,卻是一個完完整整的事實?!?的確如此,孟浩然是唐朝詩人中少數(shù)幾個終生不仕的隱者。正是由于如此,孟浩然受到很多人的景仰,甚至是比他在詩歌方面更有成就的王維和李白、杜甫也對孟浩然推崇有加。王維為孟浩然畫像“襄陽之狀,頎而長,峭而瘦,衣白袍,靴帽重戴,乘款段馬,一童總角,提書籍,負琴而從,風儀落落,凜然如生?!?“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 田園的隱逸生活是如此的滿足,當詩人們帶著滿心的閑適,觀賞置身于其中的山林美景時,一切物語皆情語,眼中的景色也連忙染上了一抹清麗脫俗,空靈悠遠的顏色。在山水中,詩人們

10、找到了精神的寄予,可以與山水相親相近,領悟到物我合一的渾融境界,山水詩不再是簡潔的摩山描水,而開頭成為詩人精神世界的一種外化,從詩人創(chuàng)作的山水詩中,后人可以大體看出當時的精神風貌。王維寫過政治詩、邊塞詩,但能反映他獨特成就的還是他那別有盛景的山水田園詩。王維的山水詩大多是雋永空靈的,很多爭辯者認為這是由于王維受到了佛教的影響。在唐朝,佛教進展格外興盛,禪宗的消滅更是使得佛教的對于中國的思想界有了深遠的影響,與隱居的方式一樣,此間的佛教也開頭了世俗化的過程,慧能的修行只在本心的觀念更是拉進了佛教與世俗之見的距離,得到了很多士人的青睞。  王維的思想是受到佛教的影響的,這從他的字中可見一

11、斑,王維字摩詰,摩詰的來源是維摩詰經(jīng)中的大乘居士維摩詰,僅從這一點上來看,就可以知道王維與佛教的淵源。但是,王維詩中更多的是那些帶有幾分禪思玄義的清逸雅致的畫面。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是詩情與畫意的高度統(tǒng)一。蘇軾曾評論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保|坡志林)他擅長發(fā)覺和捕獲自然景物的形象特征和狀態(tài),以畫家的繪畫技巧去構(gòu)圖和選擇顏色,并將詩人對自然的獨特的情感體驗、審美感受和精神境界融入到景物之中,制造出安靜淡泊而又優(yōu)雅秀美的藝術(shù)境界。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其中有些詩在幽邃、安靜、空靈的藝術(shù)境界中,直接透入了禪宗佛理的觀照,是禪意、禪趣在詩境中的藝術(shù)體現(xiàn)。 王維的山水詩,以境寫心,

12、了無痕跡,象外有象,景外有景,意外有意,韻外有致,有一種悠遠的意境,形成了物即使我、我即是物的莊禪境界。王維的一生雖然少年得志,但也經(jīng)受了坎坷,面對一次次的人生打擊,佛教作為他精神上的一種寄予,對他心態(tài)的超脫起到了作用,同時也使得王維的山水詩中有了肯定的禪意,這些都是不行否認的。但是不能僅僅將王維詩中所表現(xiàn)出的空靈雋永的特點全部歸功于禪宗的影響。筆者認為,這與唐朝時期特殊的隱逸風氣是有關系的,前文中已經(jīng)說到,在初盛唐時期,隱逸已經(jīng)有一種現(xiàn)實的無奈的選擇變成了一種高雅的文人雅士競相仿照的風尚。隱逸的生活方式給了士人精神休閑的園地,和心靈??康母蹫常蛊淇梢耘c現(xiàn)實的生活保持一種相對的平衡,且富足的

13、田園生活使得隱居變得更有樂趣,成為一種享受。于是,詩人們才有閑情逸致寄情山水。王維在朝廷中能夠有所作為,自己的政治價值可以得到實現(xiàn),在物質(zhì)生活上更是不受拘束,于是他才能有力量購置宋之問的別業(yè),面對著輞川別業(yè)的美景,即使是沒有任何文學底蘊的人,都會覺得心曠神怡,更何況是王維,大自然的美景與心中的閑適安恬結(jié)合在一起,再加上禪意的淡淡暈染,一首首傳世的山水詩就這樣形成了。孟浩然是與王維齊名的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作家,是唐代第一個大量寫作山水田園詩的詩人。他的詩歌以山水詩居多,或?qū)懹螝v所見各地山水景色,或?qū)懠亦l(xiāng)自然風光。其中往往在抒寫孤高的情懷中夾雜著失意的心情,在以景自娛中融入了旅愁鄉(xiāng)思的情懷。如

14、宿建德江、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江上思歸等。他的田園詩主要是寫隱居生活的高雅情懷和閑情逸志。如過故人莊、游精思觀回王白云在后等。孟浩然山水田園詩的風格大多是平和沖淡,清爽自然,不尚雕飾,而又能超凡拔俗。孟浩然的詩歌語淡而味濃,正如沈德潛所論:“襄陽詩從靜悟得之,故語淡而味終不薄?!保ㄌ圃妱e裁)他的詩歌擅長運用平淡的語言,融入個人的主觀感受和情感意蘊,制造出清遠拔俗的藝術(shù)境界,蘊含了深厚的情致韻味。王維和孟浩然,他們無論從性格和人生的經(jīng)受都不一樣,但他們在隱居的生活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的心態(tài)都是明朗而健康的,是愉悅的。在盛唐的氣象中,他們沒有了前人在隱居生活時的消沉和悲戚。他們是樂觀入世的

15、,態(tài)度是豪邁而奔放的。他們的隱居是精神上一個健康的選擇,在他們創(chuàng)作的山水詩中,有著與之相匹配的淡雅、安適、清爽、空靈。因此,我們可以說,初盛唐時期山水詩之所以能夠繼承魏晉以來的山水詩傳統(tǒng),在此之上邁向一個新的高峰,與這時期文人雅士的隱居生活有著格外重大的關系的。也可以說正是初盛唐時期這種樂觀健康的隱逸生活,才能造就出這樣清爽空靈雋永的山水田園詩。繼王、孟之后,李白又為山水詩開拓新境界。李白山水詩的顯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共性化。山水詩原來就是詩人審美抱負的對象化,是詩人心靈的外化,山水詩必定要表現(xiàn)詩人自我。但是在王維、孟浩然等詩人那里,自然山水畫主要是他們寄予精神,消融苦悶之處所,因而,“自我

16、”也就經(jīng)常消融在自然景物之中。而在李白,自然山水不只是他寄予精神,消融苦悶的處所,更重要的還是他追求個人自由解放的天地。猛烈的主體意識,使詩人“自我”不是消融隱沒在自然山水畫中,而是使自然樂觀地表現(xiàn)著詩人自我。他那些最有共性的詩句,如“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飛流直下三千尺”、“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云錦張”,“登高壯麗天地闊,大江茫茫去不返”表現(xiàn)了詩人不拘撿,肆性情的詩人自我,這里自無而落的黃河,依傍星斗的廬山、飛流千仞的瀑布,都已融入了詩人狂放不羈、傲岸不群的鮮亮共性。李白詩中自然山水,多帶有流淌飛揚、奔放不羈的特點,顯示了一種動態(tài)美,與王

17、維形成對比。 假如說,王維在靜態(tài)的山水中隱沒了自我的話,那么,李白則經(jīng)常借助動態(tài)的自然山水而消滅出詩人自我。 以道教、道家的那種“道”的宇宙觀來看待自然,自然萬物不只是動態(tài)的,而且,正是這種動態(tài)顯示著萬物乃是有“生命”的存在。于是,詩人便能夠在“天地與我棄生,萬物與我為一”的體驗中,與那些動態(tài)的,有生命的自然萬物融通相與,親熱往來了:“腸斷枝上猿,淚添山下樽。白云見我去,亦為好我飛翻?!保}情深樹寄象公)“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保ㄔ孪陋氉茫┌自?、明月、山花、清風、都成了有情的存在,與詩人默合符契,相與往來。 物我合一的藝術(shù)思維,產(chǎn)生了移情作用,詩人獨坐敬亭山時,留下

18、了“眾鳥高飛去,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樣的詩篇。 李白的山水詩,還布滿逍遙游的精神和超塵出世的幻想,有些山水詩,帶有深厚的游仙顏色,如登太白山峰“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太白與我談,為我開天關。愿乘冷風去,直出浮云間。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一別武功山,何時復更還。”這里與其說是詩人在寫山水,不如說是借山水而游仙。實際上李白把陶謝山水與郭璞游仙詩熔于一爐,自成風貌。 四. 山水田園詩的特點 盛唐山水田園詩派這一概念有特定的內(nèi)涵:首先,顧名思義,它形成與活動于盛唐時期。明乎此,前代的陶、謝與后代的韋、柳等山水田園詩人當不在其列。其次,它從一開頭便同隱逸之風聯(lián)系在一起,其成員多以五

19、言的體式,借歌詠山水田園風光,表現(xiàn)隱逸意趣,抒發(fā)閑適情調(diào),詩風清爽淡雅。明乎此,我們也就不會把同處于盛唐時期,并且也寫過山水田園詩的高、岑、李、杜劃歸這一流派了。山水田園詩起自晉宋之間。陶淵明為田園詩之祖,謝靈運為山水詩之祖。盛唐山水田園詩派即與陶謝一脈相承:在藝術(shù)上,他們能綜合陶謝所長,融陶詩渾成與謝詩工巧于一爐,不僅模山容,范水態(tài),而且力求表現(xiàn)山水的共性;不僅表現(xiàn)山水共性,而且力求表象與意象的合一、內(nèi)情與外景的交融。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他們大大提高了對山水田園的審美力量,把山水田園詩推向高峰。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產(chǎn)生當然不是偶然的。隱逸風氣盛行,莊園經(jīng)濟的進展,佛老思想的廣為傳播,分別是盛唐

20、山水田園詩派產(chǎn)生的政治緣由、經(jīng)濟緣由和思想緣由。其中,隱逸風氣的盛行尤為一大關鍵在經(jīng)濟富強、生活富足的開、天盛世,既有視隱逸為“終南捷徑”者,也有借隱逸以遁離現(xiàn)實者。他們都寄情于山水、棲心于田園,使山水田園成為自己的主要審美對象。開元年間,社會安定,經(jīng)濟富庶,以隱求仕的“終南捷徑”成為時尚。而道教的歸樸返真,佛教的凈心明性的崇尚,為文人的漫游、隱居,及觀照、把握大自然美供應了必要的環(huán)境氛圍、物質(zhì)條件和思想基礎。另一方面,一些詩人在政治上曾有過建功立業(yè)的抱負,但最終因仕途受挫或不滿現(xiàn)實,而半官半隱,漫游山水,甚至辭官歸里,躬耕田園。由于他們大都擁有田莊,具備漫游隱居的經(jīng)濟基礎。全部這些都為進行山

21、水田園詩的創(chuàng)作制造了條件。于是,山水田園詩的創(chuàng)作也就盛乎一時了。 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作家,除了王維、孟浩然之外,還包括儲光羲、常建、祖詠、劉春虛、裴迪、盧象、丘為、儲光曦等人。作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杰出代表,王、孟都在詩中描繪并呈現(xiàn)了一個清淡的世界。構(gòu)成這個清淡世界的主要經(jīng)緯有兩根:一是田園之樂,一是山水之美。前者往往更多融入了閑適的隱逸意趣,后者則往往更多地融入孤高的志士情懷。但這只是就其大較而言,細加尋繹,王、孟則又各具靈光: 首先從內(nèi)容看,孟詩的題材較王維的更為集中。王詩既有寄情山水田園之作,自抒抱負抱負之作,也有謳歌邊塞將士之作,如隴西行、從軍行等;也有揭露社會現(xiàn)實之作,以及傾訴婦

22、女怨情之作,如洛陽女兒行、西施詠等。而孟詩除了表現(xiàn)田園之樂、山水之美外,便是抒寫自己的出仕之念和失志之痛。究其緣由,或許是由于王的生活閱歷較為豐富:他后期當然消極隱退,前期卻熱衷政治,奮勉有為,既曾居朝為官,也曾出塞問邊;而孟卻以隱逸終世,盡管他并不甘心終身隱淪。蘇軾曾評論說:“浩然之詩,韻高而才短,如造內(nèi)酒乎,而無材料耳。”假如將“才短”的“才”理解為“題材”的“材”話,倒是深中肯綮。 其次,從情調(diào)看,王、孟都樂于表現(xiàn)隱逸生活的閑適意趣,但王詩往往夾雜著幽冷寂滅的心緒,孟詩則往往坦露出耿介郁勃的心態(tài)。一般地說,徜徉于清淡世界中的這兩位抒情仆人公是那樣閑適得意,仿佛已與秀麗的山水田園取得了高度

23、的默契。但實際上無論山水之美還是田園之樂,都未能使他們寵辱皆忘。就孟浩然而言,仕進無路的苦痛不時嚙咬著他的心靈,并化為一股郁勃不平之氣消滅在字里行間。如晚春臥疾寄張八子容一詩,上半篇筆調(diào)何等清爽閑雅,但短暫的驚喜之后被觸發(fā)起的卻是知音難覓、功名無望的一腔惆悵:“世途皆自媚,流俗寡相知”、“??痔顪羡郑瑹o由振翅儀”。而在與諸子登峴山一詩中,江山勝跡,當然撩撥起詩人的登臨清興和思古幽情,但同時卻也使他油然生出見賢思齊的愿望和自嘆弗逮的感愧:“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這淚既是感愧之淚,也是憂憤之淚。就王維而言,其外表不及孟浩然曠達、飄逸,卻比孟浩然顯得更為靜穆和淡泊。有時,這種靜穆和淡泊幾乎近于幽

24、冷寂滅。“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懷”(酬張少府),正是詩人對自己這種幽冷寂滅的心緒的最好概括。如竹里館一詩,乍看,詩中的人物是那樣的得意其樂,詩中的景物也是那樣清幽秀美。但假如我們把“深林人不知”一句與另詩中的“空山不見人”(鹿柴)、“澗戶寂無人”(辛夷塢)等句聯(lián)系起來,就不能不驚異詩人感情的幽冷了。終南別業(yè)一詩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兩句,曾經(jīng)被人認為是最得理趣的名句。其實,在他觀賞行云流水的盎然興致中包藏著的卻正是“萬事不關懷”的幽冷寂滅的心緒。這種幽冷寂滅的心緒無疑與王維的奉佛有關。早在生前,他就被譽為“當代詩匠,又精禪理”(苑咸酬王維序);死后更得到了“詩佛”的稱號。表現(xiàn)在他詩中的“空”、“寂”、“閑”的境界,正是佛教禪宗的心性學說的藝術(shù)投影。 再次,從意境上看,王、孟都留意寓主觀于客觀,造成畫面的和諧與美感。但孟詩往往止于情與景的交融,而王詩除促使情景交融外,還將“理”字打入其中。因而,在王詩中,我們經(jīng)常可以捕獲到“哲學深思的精靈”。這種哲理,盡管在很大程度得力于禪趣,但到底使王詩的意境變得更為高遠。所以若論意境的渾成,王不如孟;若論意境的高遠,則孟不如王。 第四,從手法看,五詩往往虛中有實,動中見靜,孟詩則往往直寫其實與其靜;同時,王詩比孟詩更擅長取景、造型、布局,也更留意冷色調(diào)與暖色調(diào)的襯托,畫內(nèi)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