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訴訟效益:公正與效率的最佳平衡點作為現(xiàn)代法治社會, 訴訟活動應當以公正作為其價值取向, 這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考慮 到社會的極其復雜性, 在其具體的司法與訴訟活動中, 價值觀的取舍又呈開放性和多元化的 趨勢。 訴訟價值取向的任何偏頗, 都會給整個社會與人類的進步增添反動力。 最高人民法院 院長肖揚在九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所作的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 中也明確指出 “公正與效 率是新世紀人民法院的工作主題” 。(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 ,2000 年第 2 期,第 44 頁。)顯然在司法與訴訟活動中,其價值取向不僅僅是公正,而且包括效率,兩者 已成為現(xiàn)代司法活動追求的二重目標。 同時也有
2、學者明確提出了訴訟效益問題, 認為 “解決 執(zhí)法中的效益問題, 實現(xiàn)訴訟經(jīng)濟的價值目標, 勢在必行, 是客觀所需。 ”(注: 樊崇義:“論 刑事訴訟法律觀的轉變” ,載政法論壇 2001 年第 2期,第 52 頁。)在架構社會主義市場 經(jīng)濟法律體系的過程中,對公正、效率與效益的關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那么, 公正、效率、效益之間究竟是一個怎樣的關系呢?尤其是在訴訟活動中,一旦公正與 效率發(fā)生沖突,訴訟的價值目標又將如何取舍呢?這正是本文所要深入探究的問題。一、公正與效率的價值取向我們知道,“價值”一詞源于經(jīng)濟學中商品的價值。簡單地說, “價值就是凝結在商品中 的勞動。 , 價值
3、不是商品的自然屬性, 而是它的社會屬性, 體現(xiàn)著商品生產(chǎn)者互相交換勞 動的社會關系。 ”(注:蔣學模著: 政治經(jīng)濟學教材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25 頁。)價值是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在相當程度上還具有商品的可用性意義。顯然, 這是一種“實然”的理解。 19 世紀后半葉,許多哲學家對價值問題進行了思考。 “正如自然 科學家將數(shù)學發(fā)展為理解自然的工具一樣, 道德哲學家如今正致力于發(fā)展出理解道德本性的 工具。這一工具被稱之為價值學” 。(注:美馬斯洛著: 人類價值新論 ,河北人民出版 社 1996 年版,第 135 頁。)顯然價值又被賦予了“應然”的含義: “廣義理解的價值是與
4、人 們利益和欲望發(fā)生關系的范疇,它包括一切可以成為目的、理想以及可以成為愛好、欲望、 興趣之對象的東西” 。(注:王守昌著: 西方社會哲學 ,東方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01、 199 頁。)甚至有人對價值的蘊義進行了深入分析,認為價值是個關系范疇,即反映在客體 對主體的滿足及對主體的有用性;價值具有多元性,即反映在主體的不同需要和多種需要; 價值與價值標準具有取舍性, 即反映在不同的主體具有不同的價值標準與取舍趨向; 價值具 有兩大構成要素,即集中反映在價值標準與價值根基上。 (注: 唐小虎著:刑事法律關系的 構造與價值 ,中國方正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406 頁)馬克思也說過,
5、 “價值這個普遍的 概念是從人對待滿足他們的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chǎn)生的” 。(注:馬克思、恩格斯著: 馬 克思、恩格斯全集 ,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56 頁。)尤其是法律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標 志,是無法回避價值問題的。至于訴訟價值, 當然只是法律價值的一種。 它是將一定的價值觀運用于訴訟活動或訴訟 過程,并由主體 (通常是國家或公民)作出選擇或評價的一種體現(xiàn)。盡管由于主體或觀念的 不同, 訴訟價值觀的認識與選擇會有所不同。 但通??梢詮娜齻€方面去理解: 一是訴訟活動 能解決什么問題?即工具價值; 二是訴訟活動最終追求什么?即本體價值; 三是在不同價值 產(chǎn)生沖突時如何選擇?即價值取向。
6、 有的學者指出: “在法哲學中,價值一詞通常在兩種 意義上使用: 一方面它可指法律制度的倫理目標或道德理想, 即法律制度賴以存在的道德根 據(jù)及其具體運作中所要實現(xiàn)的理想結果,如正義、自由、平等、秩序,公共福利等;另一方 面,價值又可以指人們據(jù)以確定和判斷法律秩序和法律制度正當、 合理的標準和尺度。 法律 價值上述兩方面意義是密切相關的。 因為這些抽象的價值目標一旦在法律制度的設計以及法律的實施過程中得以具體地確定下來, 即可成為可測量的可操作的價值標準” 。(注:陳瑞華: “刑事審判程序價值論” ,載政法論壇 1996 年第 5 期,第 56 頁。)雖然此處的兩個方面 均屬于法律的價值標準,
7、但其在法學研究中的具體涵義和指向不一定相同, 有時意味著法律 的價值標準, 有時則意味著法律的價值根基。 前者當然包含著法律的應然和實然屬性, 即法 律所追求的理想和目的, 以及法律所包含的價值評判標準; 后者是指法律自身所具有的價值 因素,即法律在形式上具有值得肯定的或好的品質。關于訴訟價值理論, 不同的觀點和流派具有不同的價值原則。 如絕對工具主義、 相對工 具主義、程序本位主義、經(jīng)濟效益主義等,本文擬就訴訟活動中公正、效率、效益的關系進 行粗淺探討。(一)公正是訴訟價值的核心目標在中文里,“公正”即公平、正義、公道, 辭海從微觀上解釋為“按照一定的社會標 準去待人處事的一種道德要求和品質
8、” ,在宏觀上界定為“一種被認為是應有的社會狀 況。 , 具有時代性和階級性”。“訟,爭也,從言公” 。說文解字認為, “訟”即有公正、中立、裁判之意。在拉丁語系中,法的字源“jus” 既有法之意,又兼有公正之意。從字意來解釋, 公正與法具有天然的邏輯和現(xiàn)實聯(lián)系性。 古羅馬思想家西塞羅曾斷言, 法就是正義 和非正義的界限。 一方面, 公正是法產(chǎn)生的邏輯前提和追求的永恒目標, 法正是因為社會公 正的需要而產(chǎn)生并存在的; 另一方面, 法是體現(xiàn)公正要求和實現(xiàn)公正的可靠性保障, 公正因 法的產(chǎn)生和存在而得以實現(xiàn)和發(fā)展。但是,公正也不是絕對的、永恒的。它具有多元性,不僅受制于時代的變遷、社會制度 的重建
9、, 而且由于社會中每個成員有不同的理解和情感, 所追求的公正也不是相同的, 有時 甚至是相悖的。我國漢代之所以實行“春秋決獄” ,因為當時認為一部春秋所包含的理 念代表著所有的公正。 俗語說:“老百姓心里有桿稱” ,即每個老百姓心里都有一個司法活動 公正與否的評價。因此,試圖明確完整地界定“公正”的概念是不現(xiàn)實的。但盡管歷史進程 的各個時期價值追求迥異, “公正”的基本內涵卻是恒定不變的。從抽象意義上說,它是人 類的一種承認他人需求的美德,一種內心深處的向往,一種生活態(tài)度和精神。司法公正作為現(xiàn)代司法制度的基本要求,具體包括審判程序公正和審判結果公正兩部 分。前者當然屬于程序公正的范疇, 而程序
10、公正則最早淵源于古希臘著名思想家柏拉圖的正 義觀。 后經(jīng)斯多葛派的自然法思想進一步發(fā)展, 成為古羅馬中世紀自然法、 萬民法和神判法 等的最基本內容。 自然正義有兩項基本要求: (1)任何人不得做自己案件的法官 (nemo judex in parte sua );( 2)應當聽取雙方當事人的意見( audi altem partem )。(注:陳瑞華著: 刑 事審判原理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55 頁。)顯然, 這兩條同審判程序公正的關系 極為密切。到了近現(xiàn)代,審判程序公正被表述為 正當法律程序” (due legal process )或正 當程序”( due process
11、)。自然正義的上述兩項基本要件, 不僅被英國司法觀念全面吸收, 而且被用來作為法官解 決爭端時所必須遵循的最低程序和公正標準。 受英國的影響, 美國也接受了正當程序的觀念, 并使其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如 1791 年美國憲法修正案第 4、5、6 條的規(guī)定,就充分體現(xiàn)了正 當程序的基本原則; 1788 年美國憲法修正案第 14 條將其效力進一步擴大到各州的訴訟, 主要有實體性正當程序”(substantive due process)和程序性正當程序”(procedural due他認為,實質公正是指制度本 形式公正意味對所有人平等地所以形式公正不能保證實現(xiàn)實process)。程序性正當程序的中心含
12、義是任何權益受判決結果影響的當事人都有權獲得法庭 審判的機會, 并且應被告知控訴的性質和理由, 而實體性正當程序的本質在于防止專橫和不 合理的行為。當代美國哲學家羅爾斯將公正分為實質公正和形式公正。身的公正, 形式公正是指對法律和制度的公正和一貫的執(zhí)行。執(zhí)行法律和制度, 但這種法律和制度本身卻可能是不公正的, 質公正,但形式公正可以消除某些不公正。 如刑事訴訟的被告應當享有抗辯權、 無罪推定權、 沉默權、質證權等。 “正義只有通過良好的法律才能實現(xiàn)” ,訴訟法作為“分配權利與義務, 并據(jù)以解決糾爭,創(chuàng)造合作關系的活生生的程序” ,(注:美伯爾曼著: 法律與宗教 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 1991 年
13、版,第 38 頁。)對公正價值的追求就顯得更為迫切。因為訴訟 是解決社會沖突的最有效機制, 社會沖突起源于利益的矛盾, 是社會利益分配不公的必然結 果。解決社會沖突就是恢復被破壞了的正義, 為追求沖突的公正解決, 必然要求解決沖突的 程序是公正的, 通過這一公正的程序達到公正的目的。 因此, 解決沖突的步驟設計和程序性 權利與義務的分配都應以公正為標準,以沖突的公正解決為價值取向。公正概念最原始的含義就具有“平等地待人” 、“給予每個人以應得權益”之意。 “不公 正的審判將會動搖人類社會的基礎” 。 (注:英培根著: 論司法,水天同譯,載培根 論說文集,商務印書館 1983 年版,第 193
14、頁。)法律公正是其他公正的體現(xiàn)和保障,是社 會公正最直接最明顯的標志。 因為社會公正必須變?yōu)榫唧w的制度、 體制和程序, 轉化為一種 可操作的規(guī)則。 否則,社會公正本身就有可能成為空洞華麗的詞藻,徒有虛名。我們應當通 過一系列監(jiān)控司法權的行使的制度來達到公正, 以保障當事人權利。 這主要表現(xiàn)為訴訟制度 的開放性、公開性、民主性和嚴密性,謀求司法公正。公正的價值取向要求在訴訟程序方面應當做到以下幾點:(1)控訴人和被告人以及當事人都是公平對抗的訴訟主體, 控辯雙方及當事人各方的法律地位平等; (2)裁判者應確保中 立,不得先入為主。 這要求嚴格執(zhí)行法官任命制度和法官回避制度, 從而保證法官具有從事
15、 審判的素質和能力, 并確保法律糾紛由獨立于控辯雙方的第三者來審理;(3)加強對司法的監(jiān)督。如提高透明度,貫徹公開審判制度以及接受各方面的監(jiān)督,但不受社會輿論的左右; (4)保障當事人、訴訟參與人及刑事被告人的訴訟權利、辯護權利。各方都有充分機會提 出有利于自己的主張和證據(jù),并對對方提出的主張和證據(jù)進行反駁。二)效率是訴訟價值的有效保障效率”(efficie ncy)詞源于拉丁語 effetus,辭海中指機械、電器等工作時,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百分比” ,或指“消耗的勞動量與所獲得的勞動效果的比率”,現(xiàn)廣泛用于物理學、 經(jīng)濟學和管理學等學科, 指物體所放出的功或能與輸入的功或能之比, 引申為
16、工作的效果與所耗能量之比, 即產(chǎn)出與投入之比率。 因此, 法律效率可以界定為法律調整的 現(xiàn)實結果與投入的法律成本之間的比值, 主要考察的是司法、 執(zhí)法等法律的實施過程。 效率 原本是經(jīng)濟學的基本命題,亞當 ?斯密首先將經(jīng)濟學的視野擴展到法學領域,開創(chuàng)了以效率它追求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和有效利為取向來評價法律制度的先河。 現(xiàn)在,效率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訴訟活動是否科學與文明的 另一重要尺度。首先, 效率是司法活動是否能達到預期目標的制約點, 用的水平, 促使有限資源產(chǎn)生最大化效益。 人類社會的物質資源是有限的, 以自由權利為核 心的非物質資源也是有限的, 但人的欲望和需要是無限的。 因此, 法律應以效率
17、為價值目標 對有限的社會資源進行界定與公平分配, 使之達到收益最大化。 有的學者指出一切訴訟都應 考慮經(jīng)濟合理性因素, 這種要求主要與訴訟周期的長短、 訴訟程序的繁簡、 司法資源的合理 配置有關。(注:陳光中、汪海燕: “刑事訴訟中的效率價值” ,載樊崇義主編: 訴訟法學研 究,中國檢察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6 頁。)一位美國學者也明確指出,法律實施的程度取 決于提供給完成這項任務的人力和財力的數(shù)量, 只要有足夠的警察, 幾乎每輛超速行駛的汽 車都能被查出??墒巧鐣ǔ=o予法律實施機關的預算必然使法律實施達到相當?shù)偷乃健?當然我們并不主張通過最大程度的司法投入來解決案件的積壓或拖延問題
18、, 應當通過成本結 構的優(yōu)化配置來提高效率。 這要求建立科學合理的司法體制結構, 使訴訟活動能夠高效、 順 利地進行。 目前我國司法資源浪費嚴重, 主要表現(xiàn)在重復低效的投入, 司法機構行政化的物 質配置和人員管理模式, 司法機關成為就業(yè)單位導致冗員過多等等。 另外, 司法活動應降低 訴訟成本,有效利用時間。眾所周知,時間與效率是反比關系,有效利用時間,當然是提高 訴訟效率的途徑之一。從以上可以看出,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公正的實現(xiàn)。英國有句古諺: “遲來的正義 為非正義”(Justice delayed is justice denied),即正義被耽擱等于正義被剝奪。一個向法院尋求援助的人總
19、是希望該援助早日來臨, 否則判決就毫無意義。 過緩導致結案周期被任意延 長,證據(jù)可能流失, 事實真相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難以查明。 這種低效率的裁判過程所帶 來的裁判結論很可能是不公正的。 即使是公正的, 有關方面也會因為這種遲到而受到直接或 間接的傷害。 所以, 一個毫無效率的訴訟過程絕不能說是公正的, 因為它意味著有限的社會 資源的浪費、也不利于公共利益的推進。 1998年 8 月 20 日南方周末報道,犯罪嫌疑人 吳留索在法院未作出生效法律判決的情況下,一直連續(xù)被羈押長達14 年多的時間。當?shù)赜嘘P部門卻借口“實施保護性拘禁” 、“對罪犯不枉不縱”等等,這公正嗎?其次, 只有追求效率才能保
20、障司法公正, 才能最大限度地達到預期的目標。 效率的價值 取向要求改革審判方式, 減少訴訟環(huán)節(jié), 例如建立庭前證據(jù)交換制度或證據(jù)開示制度, 減輕 法庭審理中質證、 認證等內容的工作量, 從而提高庭審效率; 降低訴訟成本, 縮短審理周期, 從而提高結案率, 實現(xiàn)司法資源配置的合理化。 由于任何法律都不可能面面俱到, 現(xiàn)實中往 往出現(xiàn)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的情況。 為了保障效率, 必要的靈活性規(guī)定是必不可少的, 法官在 一定程度上的擁有自由裁量權也是必要的。 對于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 或雖有規(guī)定但具有一定 的裁量幅度時, 應允許法官以效率為目的選擇其認為合適的某些訴訟活動方式、 步驟。 我們 知道, 訴訟
21、在保障社會成員權利的同時, 也容易激化當事人的矛盾,吞噬當事人的時間、金 錢、基本生活和社會關系,過多的訴訟會給法院帶來訟累等等。因此, 可以適當建立和發(fā)展“代替性糾紛解決方式” (ADR),以彌補訴訟的不足,提高效率。美國為提高效率在刑事方 面采用訴辯交易(plea bargaining),被告對自己的程序性權利義務有處分權,國家允許甚至 鼓勵被告以放棄正當程序的權利換取處罰的減輕。這種制度雖有爭議,也有借鑒之處。另外,對立法者來說,法律效率要求“法無冗文” ,立法者在立法時不適當?shù)匾?guī)定一個 條文或一個字詞就有可能給社會帶來許多不必要的損失。在立法決策時, 立法者在追求公正的前提下, 必須判
22、斷所立之法是否有利于促進有限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是否有利于提高社會整體效益,盡量保證訴訟程序方面的規(guī)范性和可操作性。“規(guī)范性”要求訴訟規(guī)則應是明確清楚的,“可操作性” 則要求這些規(guī)則具體而便于操作。 訴訟規(guī)則若不能具備這一特征, 則陷于模糊或空洞,使訴訟參加者均無所適從,必然有損訴訟的效率。就拿刑事訴訟來說, 效率價值取向要求該訴訟活動應當做到這樣幾點:( 1)對司法機關辦理刑事案件限定最長的訴訟期限和采取強制措施的期限, 超過期限的就要撤銷案件或終 止訴訟, 超過強制措施的規(guī)定期限的要撤銷或變更強制措施; ( 2)設立簡易程序以節(jié)約司法 資源, 提高訴訟效率。 并非所有刑事案件的證明都必須
23、經(jīng)歷復雜的訴訟程序,對那些事實清楚,證據(jù)運用簡單的刑事案件適用簡易程序, 不僅能保證案件質量, 而且省去了不必要的花 費,提高了辦案效率; (3)擴大刑事訴訟中自訴案件的范圍。對于那些社會危害性相對不大 的犯罪,國家沒有必要設置專門的偵查、起訴機關,可以由當事人直接向法院起訴來解決。 刑事訴訟的目的之一在于懲罰犯罪, 偵查、 起訴只是一個手段, 對不太嚴重的犯罪投入較少 的費用去解決是有益的, 并不違背刑事訴訟的根本目的, 且有助于提高訴訟效率; ( 4)適當 發(fā)展檢警一體化, 使檢察機關與公安機關在組織體系上構成既相互獨立, 又賦予檢察機關對 公安機關有實質性的監(jiān)督權的一個整體,在偵查、 審
24、查起訴、 支持公訴等活動形成一個有內在聯(lián)系的、協(xié)調的統(tǒng)一整體。以保證刑事訴訟的高效快捷。二、公正與效率的辨證統(tǒng)一關系由于在任何時期, 司法資源及其獲取手段都是極為有限的。 如果將這些資源和手段用以 滿足某一價值, 則對另一價值的保障程度可能受到削弱, 由此必然導致公正與效率這兩種價 值在實現(xiàn)過程中發(fā)生沖突。 從公正價值目標出發(fā), 訴訟要提供充分的程序保障, 則應遵循嚴 格詳密的程序、 謹小慎微的方式, 這就可能使訴訟的效率受到一定損害。 訴訟的效率價值目 標,要求訴訟過程應可能減少成本消耗, 反映在具體的設計與操作中則是要求簡易、 迅速及 時、靈活及一定的自由裁量權, 而這就可能影響到訴訟的公
25、正性。 由此可見,效率與公正在 訴訟活動中經(jīng)常會發(fā)生沖突。在司法實踐中, 由于價值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多向性, 社會需要的層次性和復雜性, 個 體利益的差別性和社會條件的變化性, 導致法律價值包括訴訟價值取向發(fā)生沖突是難以避免 的。美國綜合法理學派代表人物博登海默在論述法律是秩序與正義的綜合體時明確指出: “ 一 個法律制度若要恰當?shù)赝瓿善渎毮埽筒荒懿涣η髮崿F(xiàn)正義,而且還需要致力于創(chuàng)造秩序。 這一論斷可能會受到質疑,因為一仆不能同侍二主。當這二主所追求的是截然不同的目標, 發(fā)布的是互不一致的命令, 而且?guī)缀趺繌氖乱欢ㄐ袨榉结標麄兙蜁l(fā)現(xiàn)其目的相左時, 這種 質疑便可能是正確的?!保ㄗⅲ好繣?博
26、登海默著: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華夏出版 社 1987 年版, 第 240 頁。)該論述是針對法律價值中的正義與秩序關系而言,無疑對訴訟公正與效率關系也是適用的。 在有些情況下, 由于司法資源的有限性從總體上限制了司法部門、 訴訟參加人對公正的絕對追求, 導致公正與效率兩個價值目標間存在沖突, 呈現(xiàn)出此消彼長 的關系,即所謂的“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關于公正與效率的關系, 站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認為, 在社會主義市場 經(jīng)濟條件下,訴訟活動應當是“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正” 。也有人認為“效率與公正并不是同 一范疇中相互對立的兩極, 兩種價值目標對訴訟活動的關系就猶如空氣與水對人類的重要
27、性 分不清主次一樣,要論證效率與公平哪一個優(yōu)先, 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因此,理想價值觀應 對公正與效率采取兼容并蓄的態(tài)度” 。還有人認為,“法的公平與效率價值的比重是動態(tài)的” , (注:齊延平: “法的公平與效率價值論” ,載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 1996 年第 1 期, 第6974頁。)不應當對公正與效率價值作固定的位序安排。筆者認為,公正與效率的關系是靜態(tài)與動態(tài)的結合。 其中靜態(tài)是指從歷史的角度來看, 公正總是至高無上的, 它是一切法 律和司法活動的生命和靈魂; 而動態(tài)是指公正與效率的關系是與特定的社會、歷史、 文化條件相聯(lián)系的, 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中, 社會主次矛盾不同, 公正
28、的具體含義不同, 兩者之間的價值比重有可能發(fā)生變化??v觀世界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公正作為訴訟活動的永恒追求, 它是訴訟價值的核心目標,是效率價值的基礎。失去公正,追求效率將毫無意義, 一切訴訟 活動將毫無力量和權威,從而失去存在的價值。美國學者約翰?羅爾斯強調, “正義的主要問題是社會的基本機構, 或更準確地說, 是社會主要制度分配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決定于社 會合作的利益之劃分的方法” (注:美約翰 ?羅爾斯著:正義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5 頁。)。同時,公正并非必然排斥效率。如果訴訟是公正的,當事人就會感 受到法律的嚴明和法官的公正, 這可以維護公
29、民對司法機關的信任和良好的關系, 并使人們 自覺服從法律, 接受司法裁判, 維護法律的權威, 進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訴訟效率。 如果訴訟 不公正, 人們就會對法律產(chǎn)生不信任, 并轉化為對司法的對抗, 導致法院裁判不能順利執(zhí)行, 影響訴訟效率。 訴訟公正對效率的影響還體現(xiàn)在: 訴訟主體對成本與產(chǎn)出比值關系的預期都 是以訴訟的公正為前提的,不公正的訴訟不僅使訴訟成本的分擔和訴訟效益的分配有失合 理,而且會降低整個訴訟的價值。 追求效率就是在公正的基礎上, 力爭以最小代價換得訴訟 所帶來的社會整體利益的最大化。但是我們不能把公正絕對化, 正如前文所說, 不同的人對公正有不同的理解和情感, 一 味地追求具
30、有相對性的公正而不惜犧牲總體效率, 以至于使爭議中的人身、 經(jīng)濟等權益長期 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帶來很大的負面效應,也是不對的。如果說公正是訴訟的古老價值命題, 那么效率則是時代賦予訴訟的新的使命, 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缺一不可的關系。 我國處于社 會主義初級階段, 各類資源都十分有限, 所以必須考慮訴訟的效率價值。 這并不意味著削弱 或拋棄公正價值, 恰恰相反, 它是為古老的公正價值補充時代的精神, 使永恒的公正命題煥 發(fā)嶄新的生機。 當代著名法學家龐德也強調, 法的目的和任務在于以最少的犧牲和浪費來盡 可能多地滿足各種相互沖突的利益。 (注:美龐德著: 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法律的任 務,商務圖書
31、館 1995 年版,第 35 頁。)理想價值觀應當具備適當彈性, 沒必要將公正與效率擺在同一水平上,也沒 必要將兩者在訴訟價值取向中的比值作固定安排。 同時我們應當看到, 公正和效率有時表現(xiàn) 為非互動關系, 它或者體現(xiàn)為公正價值不變, 而效率提高或者下降; 或者反映為效率價值不 變,而公正加強或者減弱。此時,二者平衡的最佳狀態(tài)應當是或者效率提高而公正仍存,或 者公正加強而效率依舊。訴訟活動中, 多元的價值目標之間發(fā)生沖突在所難免, 但因其本質上的一致性, 恰當?shù)?選擇、協(xié)調價值取向,合理化解價值沖突是可能的,關鍵在于如何選擇、協(xié)調,怎樣化解, 從而避免沖突雙方的兩敗俱傷。 我們應當正視訴訟過程
32、中公正與效率的沖突, 在兩者發(fā)生沖 突時, 必須把追求公正放在首位。 效率與公正的沖突并不意味著各自具有絕對的排他性, 恰 恰相反,二者存在著內在的聯(lián)系:離開了效率,公正就會被架空而成為無本之木; 離開了對 公正的追求, 任何高效的訴訟活動都會成為盲目的行為。 公正與效率價值可謂訴訟活動的雙 翼,訴訟法運行于社會的理想狀態(tài)便是公正與效率的最佳衡平。 人們對于訴訟必然有公正與 效率的雙重價值追求,任何一種只關注單一價值的訴訟價值模式,其機會成本都必然很高。 將某一特定價值絕對化, 不僅另一價值無法滿足, 就連該特定價值本身的實現(xiàn)程度也會受到限制。司法、 執(zhí)法的成本是昂貴的,目前案件積壓嚴重,審判
33、力量不足, 各國都通過科學地配 置司法資源和合理設計司法程序來解決。司法效率的提高既有利社會財富生產(chǎn)效率的增長, 又有利人的解放程度和社會進步程度的提高,還可以使當事人或犯罪嫌疑人及時擺脫訟累, 避免其名譽和信譽進一步遭受消極影響, 從而為每個人平等地享有與他人同樣的最廣泛的基 本權利和自由奠定了物質和精神的基礎。 正由于如此, 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公正和效率是我國 形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雙重價值目標, 決不能顧此失彼, 更不能相互取代。 同 時,我們更應該反復強調,尋求公正和效率的最佳平衡, 實現(xiàn)法運行于社會的理想狀, 才是 我們必須解答的現(xiàn)實問題。綜上所述, 理想的公正價值與效率價值
34、應該是一體的。在特定的社會、歷史、 文化條件下,應將具有主觀色彩和不確定性的公正目標同具有可預測性的客觀效率目標有機地結合起 來,探索兩者的最佳平衡點。三、訴訟效益是公正與效率的最佳平衡點效益,泛指行為所產(chǎn)生的有效的結果,即效果、利益。法律中所存在的價值,并不限于 秩序、公正和個人自由這三種,許多法律規(guī)范首先是以實用性,即獲得最大效益為基礎的。 法作為上層建筑的一個組成部分, 其效益與自然環(huán)境的效益不同, 尤其是與物理、 機械運作 中的現(xiàn)象不同,法的效益只能從法實施后所取得的社會效果來考察。 “法律效益一般是指整 個法律體系或某一法律部門、 某一法律乃至某一法條、 法律規(guī)范的社會效益 (包括經(jīng)
35、濟效益) 。 它表明在實施法律過程中所取得的符合立法目的和社會目的的有益效果” 。(注:郭道暉:“立 法的效益與效率” ,載法學研究 1996 年第 2 期,第 58 頁。)法的效益主要表現(xiàn)是社會公 正得到維護,它與法的基本價值目標緊密聯(lián)系著,并滲透于各部門法和各個法律規(guī)范之中。法律效益與法律效率有一定區(qū)別。 前者屬于法社會學的范疇, 它表明法律在實施過程中 所取得的符合立法意圖和社會目的有益效果, 即它僅僅重視結果的有用性和有益性; 后者屬 于法經(jīng)濟學的范疇, 是法律實施后所取得的社會實際效果與投入的社會資源之比。 因此, 我 們可以說,法律效益與法律效率的差異主要在于兩者指向的對象以及選擇
36、、 評價的標準不同。 法律效率側重考察的是法律實施的過程, 法律效益?zhèn)戎乜疾斓氖橇⒎ㄕ摺?司法者預期目的實 現(xiàn)的結果。 有效率不一定有效益, 因為該訴訟結果有可能不符合預期目的, 甚至有可能與預 期目的相反;有效益未必一定有效率,因為該效益與投入的時間、人力、物力相比太小,訴 訟效率之低簡直無從談起。20 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利益法學”學派(以赫克、施托爾等人為代表)強調法的最高 任務是合理地平衡生活中的各種利益的沖突, 從而將公正與生活中的現(xiàn)實利益掛鉤, 使法更 貼近現(xiàn)實生活,同時也使人們注意到法律的效益問題。到了20 世紀 60、70 年代,以科斯、波斯納等人為代表的經(jīng)濟分析法學派開始興起,
37、 該學派的核心思想是: 法的創(chuàng)制和實施都應 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社會效益為出發(fā)點和歸屬。 “法, 與其說為了正義不如說為了效益” ,(注: 倪傳錚、胡志民: “論法的效益” ,載政治與法律 1998 年第 1 期,第 62 頁。)效益原理 決定著國家是否運用法律手段干預經(jīng)濟生活。經(jīng)濟分析法學派的觀點較之利益法學有所前 進,各國政府逐漸接受和重視法律的效益觀, 如美國政府在里根執(zhí)政時曾通過 12291 號總統(tǒng) 令,要求對所有新制定的規(guī)章進行“成本收益”分析。(注:張守文: “經(jīng)濟法學的法律經(jīng)濟學分析”,載法學研究 1992年第 5 期,第 27 頁。)但是經(jīng)濟分析法學派指的主要是經(jīng) 濟效益, 有相當
38、的片面性, 而法的效益的外延比法的經(jīng)濟效益這一概念更廣泛。 因此一些法 學家對法律經(jīng)濟學持消極否定態(tài)度。 他們指責法律經(jīng)濟學的 “效益分析” 照搬或偷運了功利 主義,只講“功利” 、“效益”,不講人權、公正;只為富人獻計獻策,不為窮人的生計著想, 是一種“劫貧濟富”的理論,屬于一種非道德的分析方法和證明原則。 (注:王哲、郭義貴: “效益與公平之間波斯納的法律經(jīng)濟學思想評析” ,載北京大學學報 1999 年第 3 期, 第 68 頁。)筆者認為, 效益有目的效益和實際效益。 目的效益是指預期的、理想中的效益,而訴訟 效益是指訴訟活動所產(chǎn)生的結果中合乎目的的有效部分, 即實際效益。 它包括經(jīng)濟效
39、益和社 會效益, 兩個方面綜合兼顧了國家、 社會和公民的一切社會整體效益。 其中經(jīng)濟效益主要指 司法資源等物質方面的內容, 包括人、 財、 物投入后的產(chǎn)出以及訴訟活動對社會財富的影響 等等; 社會效益主要指精神方面的內容, 包括社會各階層對訴訟活動的認同、 評價以及訴訟 促使人們法律意識的提高從而帶來社會秩序的和諧等等。 “司法無疑就象一塊錢幣,一面印 刻的是公民個體的追求價值,另一面印刻的卻是國家、集體和社會的追求價值” 。(注: 譚世 貴、饒曉紅: “論司法改革的價值取向與基本架構” ,載陳光中、江偉主編訴訟法論叢 , 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9 頁。)對訴訟效益的評價,必須將其
40、作為廣闊社會體系中的一 個有機成份來定位。 從根本上說, 它表現(xiàn)為法對社會基本制度、 基本關系與秩序的合理調整 與維護,以及由此帶來的經(jīng)濟、 社會和人的全面進步與發(fā)展。 所以,訴訟的基本價值目標只 能是將社會的整體效益放在首位, 追求的是經(jīng)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最佳結合, 而不是僅僅將 經(jīng)濟效益放在首位。 絕不能一切以局部的、 一時的經(jīng)濟效益為轉移, 去損傷或犧牲法律公正。 因為 “訴訟制度或程序真正永恒的生命基礎在于它的公正性, ”(注:柴發(fā)邦著: 體制改革 與完善訴訟制度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39 頁。)徒法不足于自行, 司法 公正是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屏障, 訴訟
41、效益的實現(xiàn)必然意味著維護了社會的公正。 訴訟 效益只能是發(fā)揮自身的特有功能, 在維護社會公正的基礎上, 促進社會經(jīng)濟效益的實現(xiàn)和社 會的全面進步。違法犯以刑事訴訟為例, 刑事訴訟效益是指在刑事訴訟中以最少的司法資源投入取得懲罰犯罪 和保障人權的最大收益。 如前文所述,有的學者認為,效益包括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前者 是指以一定的司法資源投入換取盡可能多的刑事案件的處理, 即提高單位時間內的有用工作 量,加速刑事程序的運作效率, 降低訴訟成本,減少案件積壓和訴訟拖延; 后者則指刑事訴 訟在滿足國家、社會及其一般成員的秩序、公正等方面的需要時,所達到的最佳社會效果。 (注:宋英輝著: 刑事訴訟目的
42、論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6 頁。)社 會效益的主要表現(xiàn)是: 一切需要用法加以規(guī)范和調整的行為得到應有的規(guī)范和調整, 罪的行為得到懲處,違約和侵權行為得到公正處理,合法的行為與權益得到了應有的保護。如前文所述, 我們應當避免將價值目標推向絕對化或片面性, 應建立公正與效率兩套緊 密相聯(lián)的標準和尺度,使訴訟公正與效率同生共長。 “任何利益的沖突,都存在選擇的一般 性原則。 當發(fā)生利益之間的矛盾沖突及由此產(chǎn)生權衡與選擇問題時, 為獲得某種利益或者肯 定某種事物、 行為的價值, 就要放棄或者否定與之對立的另一些權益或價值” 。(注: 宋英輝: “論刑事程序中的權衡原則” ,載法學研究 1993 年第 5 期,第 26 頁。)權衡與選擇的原 則是盡可能滿足多一些利益, 同時使犧牲和摩擦降低到最小限度, 也就是常言所說的 “兩害 相侵擇其輕,兩利相比選其重” 。但無論選擇什么,或者犧牲什么,只要能選準一個“度” , 則既無損于公正(從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廣東廣州市泰昌實業(yè)(消防工程)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2030全球狄氏劑行業(yè)調研及趨勢分析報告
- 2025-2030全球黏性傷口護墊行業(yè)調研及趨勢分析報告
- 2025-2030全球可擦除可編程只讀 (EPROM) 存儲器行業(yè)調研及趨勢分析報告
- 外研版新標準(三起)英語六年級下冊全冊教案
- 科技企業(yè)孵化器在崇明生態(tài)島的作用和前景
- 2024民法典時代的汽車買賣合同
- 科技創(chuàng)新在單間裝修中的實踐應用
- 策略性溝通強化對公客戶關系的關鍵技巧
- 教育工作者學生校外活動安全保障措施
- 物業(yè)民法典知識培訓課件
- 2023年初中畢業(yè)生信息技術中考知識點詳解
- 2024-2025學年八年級數(shù)學人教版上冊寒假作業(yè)(綜合復習能力提升篇)(含答案)
- 《萬方數(shù)據(jù)資源介紹》課件
- 醫(yī)生定期考核簡易程序述職報告范文(10篇)
- 第一章-地震工程學概論
- 安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效
- 《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更新要點解讀
- 初級創(chuàng)傷救治課件
- 交通運輸類專業(yè)生涯發(fā)展展示
- 2024年山東省公務員錄用考試《行測》試題及答案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