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GIS上機二城市用地適宜性評價_第1頁
ArcGIS上機二城市用地適宜性評價_第2頁
ArcGIS上機二城市用地適宜性評價_第3頁
ArcGIS上機二城市用地適宜性評價_第4頁
ArcGIS上機二城市用地適宜性評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上機二:城市用地適宜性評價一、上機內容簡介本練習的研究區(qū)域為某山區(qū)的一個小鎮(zhèn)。研究區(qū)域面積為1555公頃,其中鎮(zhèn)建成區(qū)42.6公頃,鎮(zhèn)周邊有2處獨立工礦和5處較大的農村居民點。本練習主要是針對研究區(qū)的生活區(qū)進行用地適宜性評價,選取交通便捷性、環(huán)境適宜性、城市氛圍和地形適宜性4類評價因子,其中環(huán)境適宜性和地形適宜性還包含子因子,如表2-1所示。用地適宜性評價因子及權重 表2-1評價因子子因子權重交通便捷性0.28環(huán)境適宜性濱水環(huán)境0.09遠離工業(yè)污染0.06森林環(huán)境0.07城市氛圍0.18地形適宜性地形高程0.155地形坡度0.155對于各單因素的居住用地適宜性評價,本練習統一將評價值分級成1-

2、5級,其中3級是勉強可用于居住用地建設,但需要進行特殊處理,5級代表最適宜建設,1級代表完全不適宜建設。 具體步驟:ü 首先,對各個單因素作適宜性評價,統一分級成1-5級,并轉換成柵格數據;ü 然后,進行柵格加權疊加運算,每個柵格代表的地塊將得到一個綜合評價值;ü 最后,對綜合后的柵格數據重新分類定級,得到居住用地適宜性綜合評價圖。二、單因素適宜性評價分級2.1、交通便捷性評價交通便捷性評價將根據距離省道、縣道的遠近加以確定,如表2-2所示。交通便捷性的評價標準 表2-2評價因子分 類分級交通便捷性距離省道0-500米,距離縣道0-250米5距離省道500-100

3、0米,或距離縣道250-500米4距離省道1000-1500米,或距離縣道500-1000米3距離省道1500-3000米,或距離縣道1000-2000米2距離省道3000米以上,或距離縣道2000米以上11、計算省道和縣道的緩沖區(qū)步驟1:啟動ArcMap,打開“chap04練習數據評價基礎數據評價基礎數據.mxd”。該地圖文檔包含【道路】圖層,道路有兩種類型:省道和縣道。步驟2:選擇所有省道要素。Ø 右鍵單擊【道路】圖層,在彈出菜單中選擇【打開屬性表】,顯示【表】對話框。Ø 點擊【表】對話框的工具條上的【表選項】工具,在彈出菜單中選擇【按屬性選擇】,顯示【按屬性選擇】對話

4、框。Ø 選擇上部列表框中的【類型】字段,然后點擊【獲取唯一值】按鈕,【類型】字段的值將顯示在中部列表框中。Ø 點擊下部輸入框,然后雙擊【類型】字段,單擊【=】按鈕,雙擊中部列表框中的【省道】,從而構建了一個表達式【類型=省道】。其含義是選擇“類型”字段值為“省道”的要素。Ø 點【應用】,可以發(fā)現所有“類型”字段值為“省道”的要素均被選中。Ø 關閉【按屬性選擇】對話框和【表】對話框。步驟3:緩沖區(qū)分析。Ø 在【目錄】面板中,瀏覽到【工具箱系統工具箱Analysis Tools鄰域分析多環(huán)緩沖區(qū)】,雙擊該項打開該工具。Ø 設置【輸入要素】

5、為【道路】(注:作為【輸入要素】的要素類,如果其中的一些要素處于選中狀態(tài),則ArcGIS只對這些選中的要素進行計算)。Ø 設置【輸出要素】為【chap04練習數據評價基礎數據用地適宜性評價.mdb分析過程數據省道緩沖區(qū)】。Ø 設置【距離】為【500】,然后點擊添加按鈕,500米緩沖區(qū)距離被添加。Ø 類似地,設置1000、1500、3000、5000米緩沖距離。Ø 設置【緩沖區(qū)單位】為【Meters】。Ø 在【字段名】輸入【離省道距離】,該字段用來記錄緩沖區(qū)多邊形的名稱。Ø 點【確定】后開始計算緩沖區(qū)。完成后得到一幅由5個環(huán)構成的要素類

6、。五個環(huán)分別代表距離省道0-500、500-1000、1000-1500、1500-3000、3000-5000米。打開其屬性可以看到五個環(huán)形多邊形要素,它們用【離省道距離】字段的值加以區(qū)分。步驟4:構建縣道的緩沖區(qū)。具體操作類似步驟2步驟3。首先選擇【道路】要素類中的所有縣道;然后再啟動【多環(huán)緩沖區(qū)】工具,設置【輸出要素】為【chap04練習數據評價基礎數據用地適宜性評價.mdb分析過程數據縣道緩沖區(qū)】,設置緩沖距離為250、500、1000、2000、5000米,設置【字段名】為【離縣道距離】。2、綜合省道緩沖區(qū)和縣道緩沖區(qū)綜合省道和縣道緩沖區(qū)的分析結果,最終生成一幅【交通便捷性】評價圖。

7、緊接之前步驟,操作如下:步驟1:聯合疊加【省道緩沖區(qū)】和【縣道緩沖區(qū)】。Ø 在【目錄】面板中,瀏覽到【工具箱系統工具箱Analysis Tools疊加分析聯合】,雙擊該項打開該工具。Ø 設置【聯合】對話框。設置【輸出要素類】為【chap04練習數據評價基礎數據用地適宜性評價.mdb分析過程數據交通便捷性評價】。Ø 點【確定】。步驟2:綜合評價。Ø 打開上一步生成的【交通便捷性評價】屬性表。Ø 添加短整型類型的【評價值】字段。Ø 右鍵點擊【評價值】字段,在彈出菜單中選擇【字段計算器】,顯示【字段計算器】對話框,設置選擇【VB腳本】,勾選

8、【顯示代碼塊】,在【預邏輯腳本代碼】欄中輸入:value=0if 離省道距離=500 or 離縣道距離=250 Thenvalue=5elseif 離省道距離=1000 or 離縣道距離=500 Thenvalue=4elseif 離省道距離=1500 or 離縣道距離=1000 Thenvalue=3elseif 離省道距離=3000 or 離縣道距離=2000 Thenvalue=2elseif 離省道距離=5000 or 離縣道距離=5000 Thenvalue=1end ifØ 在【評價值】中輸入【value】,點擊【確定】。3、轉換成柵格數據緊接之前步驟,操作如下:步驟1:

9、在【目錄】面板中瀏覽到【工具箱系統工具箱Conversion Tools轉格柵面轉格柵】,雙擊打開該工具,設置【面轉格柵】對話框。Ø 設置【輸入要素】為【交通便捷性評價】。Ø 設置【值字段】為【評價值】字段,意味著根據該字段的值構建柵格數據。Ø 設置【輸出柵格數據集】為【chap04練習數據評價基礎數據用地適宜性評價.mdb交通評價】。Ø 設置【像元大小】為【10】,這是每個柵格的邊長。Ø 設置柵格數據的范圍。點擊【環(huán)境】按鈕,顯示【環(huán)境設置】對話框。展開【處理范圍】項,設置【范圍】項為【與圖層研究范圍相同】。點【確定】退出【環(huán)境設置】對話框。

10、點【確定】。2.2環(huán)境適宜性評價1、濱水環(huán)境評價濱水環(huán)境評價將根據距離河流、溪流的遠近加以確定,如表2-3所示。濱水環(huán)境的評價標準 表2-3評價因子分 類分級濱水環(huán)境距河流0-250米,或距溪流0-100米5距河流250-500米,或距溪流100-200米4距河流500米以上,或距溪流200米以上3步驟1:計算河流的緩沖區(qū)。為【河流】要素類做【多環(huán)緩沖區(qū)】計算,設置【輸出要素】為【chap04練習數據評價基礎數據用地適宜性評價.mdb分析過程數據河流緩沖區(qū)】,設置緩沖區(qū)距離為250、500、5000米,設置【字段名】為【離河距離】,勾選【僅外部多邊形】(具體操作步驟與2.1節(jié)中“1、計算省道和

11、縣道的緩沖區(qū)”的步驟3類似,不再贅述)。步驟2:計算溪流的緩沖區(qū)。為【溪流】要素類做【多環(huán)緩沖區(qū)】計算,設置【輸出要素】為【chap04練習數據評價基礎數據用地適宜性評價.mdb分析過程數據溪流緩沖區(qū)】,設置緩沖區(qū)距離為100、200、5000米,設置【字段名】為【離溪距離】。步驟3:聯合疊加上述兩個輸出的要素類,輸出要素類為【chap04練習數據評價基礎數據用地適宜性評價.mdb分析過程數據濱水環(huán)境評價】。步驟4:綜合評價。為【濱水環(huán)境評價】要素類添加“短整型”字段【評價值】,然后打開該字段的【字段計算器】,設置【字段計算器】對話框如下:Ø 設置選擇【VB腳本】,勾選【顯示代碼塊】

12、,在【預邏輯腳本代碼】欄中輸入:value=3if 離河距離=250 or 離溪距離=100 Thenvalue=5elseif 離河距離=500 or 離溪距離=200 Thenvalue=4elseif 離河距離=5000 or 離溪距離=5000 Thenvalue=3end ifØ 在【評價值】中輸入【value】,點擊【確定】。步驟5:轉換成柵格數據。在【目錄】面板中瀏覽到【工具箱系統工具箱Conversion Tools轉格柵面轉格柵】,雙擊打開該工具,設置【面轉格柵】對話框。Ø 設置【輸入要素】為【濱水環(huán)境評價】。Ø 設置【值字段】為【評價值】字段,

13、意味著根據該字段的值構建柵格數據。Ø 設置【輸出柵格數據集】為【chap04練習數據評價基礎數據用地適宜性評價.mdb濱水評價】。Ø 設置【像元大小】為【10】,這是每個柵格的邊長。設置柵格數據的范圍。Ø 點擊【環(huán)境】按鈕,顯示【環(huán)境設置】對話框。展開【處理范圍】項,設置【范圍】項為【與圖層研究范圍相同】。點【確定】退出【環(huán)境設置】對話框。點【確定】。2、遠離工業(yè)污染評價研究區(qū)域有兩處獨立工礦區(qū),由于存在空氣、噪聲和水污染,離它們近的區(qū)域環(huán)境較差。具體評級如表2-4所示。遠離工業(yè)污染的評價標準 表2-4評價因子分 類分級遠離工業(yè)污染距成片工業(yè)區(qū)1000米以上4距成

14、片工業(yè)區(qū)200-1000米 3距成片工業(yè)區(qū)100-200米2距成片工業(yè)區(qū)0-100米,或工業(yè)區(qū)內部1步驟1:計算工業(yè)區(qū)的緩沖區(qū)。為【工業(yè)】要素類做【多環(huán)緩沖區(qū)】計算,設置【輸出要素】為【chap04練習數據評價基礎數據用地適宜性評價.mdb分析過程數據工業(yè)緩沖區(qū)】,設置緩沖區(qū)距離為100、200、1000、5000米,設置【字段名】為【離工業(yè)距離】,勾選【僅外部多邊形】。步驟2:由于【工業(yè)緩沖區(qū)】要素類中沒有工業(yè)區(qū)自身的多邊形,而工業(yè)區(qū)自身是評價值最低的區(qū)域,因此需要用更新疊加補上這些工業(yè)區(qū)。Ø 在【目錄】面板中,瀏覽到【工具箱系統工具箱Analysis Tools疊加分析更新】,雙

15、擊該項打開該工具。設置【輸入要素】為【工業(yè)緩沖區(qū)】,設置【更新要素】為【工業(yè)】,設置【輸出要素】為【chap04練習數據評價基礎數據用地適宜性評價.mdb分析過程數據工業(yè)緩沖區(qū)2】,點【確定】。Ø 打開【工業(yè)緩沖區(qū)2】的屬性表,可以看到多了兩行記錄,這就是那兩個工業(yè)區(qū),用【字段計算器】設置這兩行記錄的【離工業(yè)距離】字段的值為【0】,代表它們位于工業(yè)區(qū)范圍內。步驟3:評價。為【工業(yè)緩沖區(qū)2】要素類添加“短整型”字段【評價值】,然后打開該字段的【字段計算器】,設置【字段計算器】對話框如下:Ø 設置選擇【VB腳本】,勾選【顯示代碼塊】,在【預邏輯腳本代碼】欄中輸入:value=4

16、if 離工業(yè)距離=100 or 離工業(yè)距離=0 Thenvalue=1elseif 離工業(yè)距離=200 Thenvalue=2elseif 離工業(yè)距離=1000 Thenvalue=3elseif 離工業(yè)距離=5000 Thenvalue=4end ifØ 在【評價值】中輸入【value】,點擊【確定】。步驟4:轉換成柵格數據。在【目錄】面板中瀏覽到【工具箱系統工具箱Conversion Tools轉格柵面轉格柵】,雙擊打開該工具,設置【面轉格柵】對話框。Ø 設置【輸入要素】為【工業(yè)緩沖區(qū)2】。Ø 設置【值字段】為【評價值】字段,意味著根據該字段的值構建柵格數據。

17、Ø 設置【輸出柵格數據集】為【chap04練習數據評價基礎數據用地適宜性評價.mdb工業(yè)評價】。Ø 設置【像元大小】為【10】,這是每個柵格的邊長。設置柵格數據的范圍。Ø 點擊【環(huán)境】按鈕,顯示【環(huán)境設置】對話框。展開【處理范圍】項,設置【范圍】項為【與圖層研究范圍相同】。點【確定】退出【環(huán)境設置】對話框。點【確定】。3、森林環(huán)境評價研究區(qū)有兩片林區(qū),由于林區(qū)環(huán)境宜人,因而林區(qū)內和近鄰的環(huán)境最好,離它們近的區(qū)域環(huán)境較好。具體評級如表2-5。森林環(huán)境的評價標準 表2-5評價因子分 類分級森林環(huán)境距林區(qū)0-500米,或林區(qū)內5距林區(qū)500-1000米 4距林區(qū)1000

18、米以上3其評價步驟與2.2節(jié)的“2.遠離工業(yè)污染評價”基本相同,不再贅述。其計算【評價值】的代碼為:value=3if 離林距離=500 or 離林距離=0 Thenvalue=5elseif 離林距離=1000 Thenvalue=4elseif 離林距離=5000 Thenvalue=3end if2.3城市氛圍評價城市氛圍的評價將根據距離鎮(zhèn)、村的遠近加以確定,如表2-6所示。步驟1:對鎮(zhèn)作緩沖區(qū)分析。Ø 選擇【居民點】要素類中的【類型】為【城鎮(zhèn)】的要素;Ø 對【居民點】做【多環(huán)緩沖區(qū)】計算。設置【輸出要素】為【chap04練習數據評價基礎數據用地適宜性評價.mdb分析

19、過程數據鎮(zhèn)緩沖區(qū)】,設置緩沖區(qū)距離為250、500、1000、5000米,設置【字段名】為【離鎮(zhèn)距離】,勾選【僅外部多邊形】。Ø 用【居民點】要素類更新疊加【鎮(zhèn)緩沖區(qū)】,輸出為【chap04練習數據評價基礎數據用地適宜性評價.mdb分析過程數據鎮(zhèn)緩沖區(qū)2】。城市氛圍的評價標準 表2-6評價因子分 類分級城市氛圍距鎮(zhèn)建成區(qū)0-250米,或鎮(zhèn)建成區(qū)范圍內5距鎮(zhèn)建成區(qū)250-500米,或村莊范圍內4距鎮(zhèn)建成區(qū)500-1000米,或距村莊0-250米3距鎮(zhèn)建成區(qū)1000-2000米,或距村莊250-500米2距鎮(zhèn)建成區(qū)2000-5000米,或距村莊500-5000米上1步驟2:對村作緩沖區(qū)分

20、析。Ø 選擇【居民點】要素類中的【類型】為【村莊】的要素;Ø 對【居民點】做【多環(huán)緩沖區(qū)】計算。設置【輸出要素】為【chap04練習數據評價基礎數據用地適宜性評價.mdb分析過程數據村緩沖區(qū)】,設置緩沖區(qū)距離為250、500、5000米,設置【字段名】為【離村距離】,勾選【僅外部多邊形】。Ø 用【居民點】要素類更新疊加【村緩沖區(qū)】,輸出為【chap04練習數據評價基礎數據用地適宜性評價.mdb分析過程數據村緩沖區(qū)2】。步驟3:聯合疊加【鎮(zhèn)緩沖區(qū)2】和【村緩沖區(qū)2】。輸出為【chap04練習數據評價基礎數據用地適宜性評價.mdb分析過程數據城市氛圍評價】。步驟4:綜

21、合評價。Ø 打開上一步生成的【城市氛圍評價】屬性表。Ø 為【城市氛圍評價】要素類添加短整型類型的【評價值】字段。Ø 右鍵點擊【評價值】字段,在彈出菜單中選擇【字段計算器】,顯示【字段計算器】對話框,設置選擇【VB腳本】,勾選【顯示代碼塊】,在【預邏輯腳本代碼】欄中輸入:value=0if 離鎮(zhèn)距離=250 or 離鎮(zhèn)距離=0 Thenvalue=5elseif 離鎮(zhèn)距離=500 or 離村距離=0 Thenvalue=4elseif 離鎮(zhèn)距離=1000 or 離村距離=250 Thenvalue=3elseif 離鎮(zhèn)距離=2000 or 離村距離=500 Then

22、value=2elseif 離鎮(zhèn)距離=5000 or 離村距離=5000 Thenvalue=1end ifØ 在【評價值】中輸入【value】,點擊【確定】。步驟5:轉換成柵格數據。具體方法與之前相同,不再贅述。設置【輸出柵格數據集】為【chap04練習數據評價基礎數據用地適宜性評價.mdb城市評價】。2.4地形適宜性評價1、對地形高程的評價【高程】圖層為柵格數據,反映的是地形的高程。從【高程】圖層可以看出,研究區(qū)域地形起伏較大,高程范圍從200米到550米。考慮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難度,確定允許建設的高程范圍為200-260米,高程260-300米為不適宜建設區(qū),高程在300米以

23、上為難以建設區(qū)域。具體評級如表2-7所示。地形高程的評價標準 表2-7評價因子分 類分級地形高程高程在200-220米5高程在220-240米4高程在240-260米3高程在260-300米2高程在300米以上1下面點擊菜單【自定義】【擴展模塊】,勾選其中的【Spatial Analyst】選項,利用【空間分析】擴展模塊的【重分類】工具,進行分級。步驟1:打開【重分類】工具。在【目錄】面板中,瀏覽到【工具箱系統工具箱Spatial Analyst Tools重分類重分類】,雙擊該項打開該工具。步驟2:設置【重分類】對話框。Ø 設置【輸入柵格】為【高程】。Ø 設置【重分類字段

24、】為【Value】。Ø 點擊按鈕【添加條目】,【重分類】欄中新添了一行。點擊該行的【舊值】列,使該單元格進入編輯狀體,輸入【200-220】(注:符號“-”前后各有一個空格),在【新值】列中輸入【5】。類似地輸入【220-240】、【240-260】、【260-300】、【300-600】各行。Ø 設置【輸出格柵】為【chap04練習數據評價基礎數據用地適宜性評價.mdb高程評價】。Ø 點擊【環(huán)境】按鈕,顯示【環(huán)境設置】對話框。展開【處理范圍】項,設置【范圍】項為【與圖層研究范圍相同】。點【確定】退出【環(huán)境設置】對話框。Ø 點【確定】開始重分類。2、對地

25、形坡度的評價【坡度】圖層為柵格數據,反映的是地形的坡度。從【坡度】可看出研究區(qū)的地形起伏較大,坡度最高達到50度。但由于居住用地對坡度要求不高,有坡度的地形反而更有利于營造居住環(huán)境,因此確定允許建設的坡度范圍為30度以下,具體評級如表2-8所示。地形坡度的評價標準 表2-8評價因子分 類分級地形坡度坡度在0-7度5坡度在7-15度4坡度在15-30度3坡度在30-40度2高程在40度以上1與2.4節(jié)中的“1、對地形高程的評價”中的【高程】重分類的步驟類似,利用柵格【重分類】工具,對【坡度】柵格數據進行分級后,得到結果數據為【chap04練習數據評價基礎數據用地適宜性評價.mdb坡度評價】。三、柵格疊加運算對前面所有單因素評級的柵格數據作疊加運算,得到綜合評價圖。步驟1:打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