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中醫(yī)基礎理論重點_第1頁
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中醫(yī)基礎理論重點_第2頁
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中醫(yī)基礎理論重點_第3頁
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中醫(yī)基礎理論重點_第4頁
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中醫(yī)基礎理論重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整體觀、辨證論治1、 整體觀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五臟一體觀、形神一體觀 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性 人與社會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性 均為外環(huán)境中醫(y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以心為主宰,五臟為中心的有機整體2、 辨證論治認識疾病和處理疾病的基本原則(強調辨證論治,也講究辨病與辯證結合)?。杭膊?,致病邪氣作用于人體,人體正氣與之抗爭引起的機體陰陽失調、臟腑組織損傷或生理功能障礙的一個完整的異常生命過程。反應某一疾病全過程的總體屬性、特征、規(guī)律證:證候,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理概括反應病機癥:癥狀和體征的總稱,是疾病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個別、孤立的現(xiàn)象病人自我描述和醫(yī)生 體格檢查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象(可以

2、是假象)3、 同病異治同一種病,發(fā)病的時間、地域不同,或所處的疾病的階段或類型不同,或 病人體質差異,反應出不同的證候,治療則不同異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發(fā)展變化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大致相同的病機,大致相同的證,故采用大致相同的治法方藥證同則治同,證異則治異辨證論治的精神實質精氣學說1、精:構成宇宙的極其細微的物質,概念首見道德經,源于“水地說”氣:存在于宇宙中的不斷運動且無形的極其細微的物質,源于“云氣說”精、氣是構成人體、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的物質2、基本內容精氣是構成宇宙的本原 精氣在不斷運動和變化 精氣是天地萬物相互聯(lián)系的中介 天地精氣化生為人(精氣是人生命的本原)精氣的運動形式氣機陰陽

3、學說1、 陰陽含義對自然界相互關聯(lián)的某些事物或現(xiàn)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2、 基本內容(理解,必考,留意舉例)陰陽的一體觀1)陰陽在一個統(tǒng)一體中協(xié)調共濟、2)陰陽相互依存、3)陰陽互藏陰陽對立制約陰陽相互制約、相互斗爭、相互排斥陰陽互根互用 陰陽互根:陰陽相互依存,互為根本,每一方都將相對的一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 前提和條件。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陰陽互用:陰陽相互滋生、促進和助長的關系。如: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 之使也。病理上互用關系破壞可出現(xiàn)“晝不精,夜不寐”陰陽交感互藏 陰陽交感:陰陽相互感應而交合,發(fā)生相摩、相錯、相蕩的作用。陰陽交感,產生宇 宙萬物

4、,并推動它們的發(fā)展和變化 陰陽互藏: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藏是陰陽交感的合和的動力根源。陰陽的消長根本原因在于陰陽對立制約和陰陽互根互用 陰陽對立制約:陰長陽消、陽長陰消、陰消陽長、陽消陰長 陰陽互根互用:陰隨陽消、陽隨陰消、陰隨陽長、陽隨陰長陰陽的轉化事物的總體屬性,在一定條件下可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陰陽轉化一般發(fā)生 于“物極”階段,即“物極必反”陰陽的自和與平衡 陰陽自和:陰陽雙方自動維持和自動恢復其協(xié)調平衡狀態(tài)的能力和趨勢 陰陽平衡:陰陽雙方在各種相互作用中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3、 五味辛、甘、淡陽 酸、苦、咸陰五行學說1、木曰曲直:生長、升發(fā)、條達、舒暢火曰炎上:溫熱、上升、光明土爰

5、稼穡:生化、承載、受納金曰從革:沉降、肅殺、收斂水曰潤下:滋潤、下行、寒涼、閉藏2、五行自然界五色五音五味五化五氣五方五季木青角酸生風東春火赤徽苦長暑南夏土黃宮甘化濕中長夏金白商辛收燥西秋水黑羽咸藏寒北冬五行人體五臟五腑五官五體五志五液五脈五華木肝膽目筋怒淚弦爪火心小腸舌脈喜汗洪面土脾胃口肉思涎緩唇金肺大腸鼻皮悲涕浮毛水腎膀胱耳骨恐唾沉發(fā) 3、 五行相生(母子關系) 木火土金水木 五行相克(所勝、所不勝) 木土水火金木 五行制化(相生相克) 五行勝復(子復母仇)五行相乘: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其所勝的一行的過度克制 原因太過(克者)或不及(被克者)五行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其所不勝的一行的反向克制

6、密切相關,往往同時發(fā)生 原因太過(被克者)或不及(克者)4、 母子相犯母病及子母亢導致子亢,母虛致子虛 子病及母子亢致母亢(子病犯母),子虛致母虛(子盜母氣)5、 治法:相生滋水涵木、益火補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相克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瀉南補北藏象學說1、特點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2、五臟肝、心、脾、肺、腎藏精氣而不瀉,故滿而不能實多虛證六腑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多實證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形態(tài)中空有腔似腑,機能貯藏精氣似臟 故滿而不能實多虛證臟實者,瀉其腑;腑虛者,補其臟3、 心生理功能心主血脈功能正常條件:心氣充沛、脈道通利、血液充盈

7、 心主血:心主生血,心主行血 心主脈 心藏神 生理特性心為陽臟而主通明,心氣下降4、 肺通過宣發(fā)肅降發(fā)揮作用生理功能主氣司呼吸:主呼吸之氣(吸入清氣為肅降,呼出濁氣為宣發(fā)), 主一身之氣(宗氣的生成、調節(jié)全身氣機) 主行水:通過宣發(fā)肅降通調水道(肺為水之上源) 朝百脈,主治節(jié)生理特性肺為華蓋 肺為嬌臟 肺氣宣降宗氣=自然界清氣+水谷精微之氣,走息道以司呼吸,貫心脈以行血氣5、 脾生理功能脾主運化運化水谷(與飲食物關系最為密切) 運化水液 脾主統(tǒng)血以肌衄、下部出血為主(尿血、便血、崩漏)生理特性脾主升清升輸清氣,升提臟器 脾喜燥惡濕孤臟脾 孤腑三焦6、 肝通過調暢氣機發(fā)揮作用生理功能肝主疏泄促進

8、血液運行和津液代謝 促進脾胃運化和膽汁分泌排泄 條暢情志活動 通調排精與排卵 肝主藏血貯藏血液、調節(jié)血量、防止出血(肝為血海)生理特性肝為剛臟 肝主升發(fā)*氣機升降的重要組成部分肺、肝 樞紐:脾胃7、 腎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長發(fā)育生殖與臟腑氣化(天癸) 主水腎陽化氣,升清降濁 主納氣納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腎為氣之根生理特性主蟄守位 腎氣上升8、 五臟之間的關系(兩臟的共同作用)心與肺的關系血液運行與呼吸吐納之間的關系(氣與血的關系)心與脾的關系血液的生成與運行心與肝的關系血液與神志的關系心腎相交(水火既濟)肺與脾的關系氣的生成和津液的輸布代謝肺與肝的關系氣機升降和調節(jié)(*氣機升降的重要組成部分肺、

9、肝)肺與腎的關系水液代謝、呼吸運動、陰陽互資 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肝與脾的關系疏泄與運化、藏血與統(tǒng)血的關系肝與腎的關系肝腎同源(精血同源、乙癸同源)、藏泄互用、陰陽之間的互資互用脾與腎的關系先天后天的互促互助和水液代謝腎與命門的關系同為五臟之本,內寓真陰真陽9、 六腑瀉而不藏,滿而不能實10、 膽生理功能貯存與排泄膽汁(膽汁生成于肝貯藏于膽),膽為“中精之府”、“中清之府” 膽主決斷,調節(jié)情志(膽為“中正之官”)膽為六腑之一,又為奇恒之府之一11、 胃生理功能胃主受納(胃為“太倉”,“水谷之?!保?腐熟水谷(胃為“水谷氣血之?!?、“五臟六腑之?!保┥硖匦晕笟庀陆?胃喜潤而惡燥脾氣+胃氣中氣

10、12、 小腸生理功能受盛化物 主泌別清濁:吸收水谷精微,經脾傳輸全身;糟粕傳于大腸 利小便以實大 小腸主液:吸收水分,參與水液代謝 便的理論基礎13、 大腸生理功能傳化糟粕(傳導之官) 大腸主津14、 膀胱生理功能匯聚水液(州都之官、津液之府) 貯尿和排尿15、 三焦(孤腑)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六腑三焦疏通水道,運行津液部位三焦通行諸氣,運行津液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辨證三焦溫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三個不同的病理階段16、 五臟與六腑的關系心與小腸、肺與大腸、脾與胃(納運協(xié)調、升降相陰、燥濕相濟)、 肝與膽(同司疏泄,共主勇怯)、腎與膀胱17、臟腑組成名稱結構特點生理功能特點五臟肝、心、脾、肺、

11、腎多實質性器官化生和貯藏精氣藏而不泄、滿而不能藏六腑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多空腔性器官受盛和傳化水谷瀉而不藏、實而不能滿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多空腔性器官化生和貯藏精氣滿而不能實五體+奇恒之腑骨、脈 六腑+奇恒之腑膽18、 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19、 腦生理功能主宰生命活動:腦為元神之府 主司感覺運動:頭為精明之府,腦為精明之海 主司精神活動腦的生理病理統(tǒng)歸于心而分屬于五臟心藏神20、 女子胞生理功能主持月經 孕育胎兒與沖脈、任脈關系密切沖為血海,任主胞胎臟腑中與心肝脾腎關系密切(肝藏血,主疏泄;心主血脈;脾統(tǒng)血,氣血生化之源;腎藏精,精血互化)女子胞正常的生

12、理活動以血為基礎精氣血津液神1、 精先天生命物質+后天水谷精微構成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生理功能繁衍生命、濡養(yǎng)臟腑、精能化血(精血同源)、精能化氣、精能化神(了解)2、 氣先天之氣(元氣):源于先天之精 后天之氣:水谷之氣(源于水谷之精)、清氣(源于自然界)宗氣與氣的生成關系最為密切的臟腑:肺、脾、腎(元氣) (肺為生氣之主,腎為生氣之根,脾胃為生氣之源)3、 氣機氣的運動(升降出入)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腎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為升降之樞紐;六腑氣機降中寓升(六腑以降為順)4、 氣的功能推動與調控、溫煦于涼潤、防御、固攝、中介 機體生長發(fā)育遲緩或早衰氣的推動作用減退5、氣的分類元氣

13、(原氣):人體最根本最重要的氣 推動調節(jié)人體的生長發(fā)育和生殖 / 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宗氣:谷氣與自然界清氣相結合于胸中(膻中,又名氣海) 上出于肺,循喉嚨走息道而司呼吸,貫心脈以行氣血,下行于丹田資先天元氣營氣(營血、營陰):行于脈中具營養(yǎng)作用(水谷精微中精專、輕柔的部分) 營養(yǎng)周身、生化血液衛(wèi)氣(衛(wèi)陽):行于脈外具有保護作用(水谷精微中剽悍、滑利的部分) 防御外邪、溫養(yǎng)全身、調控腠理臟腑之氣、經絡之氣:先天元氣和后天宗氣形成與氣的生成關系最為密切的臟腑:肺、脾、腎6、 血的生成水谷之精(營氣+津液)、腎精 生理功能滋潤濡養(yǎng)、化神(血是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7、 與血液生成相關的臟腑脾

14、胃、心肺、腎 影響血液運行的臟腑心主血脈、肝主疏泄主藏血、脾主統(tǒng)血、肺朝百脈8、 津液體內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物質關系性質分布作用津代謝中相互補充轉化,病理上相互影響質地清晰,流動性大皮膚肌肉、孔竅、血液滋潤液質地稠厚,流動性小骨節(jié)、臟腑、腦、髓濡養(yǎng)9、 津液的生成脾胃運化,小腸主液,大腸主津生理功能滋潤濡養(yǎng)、充養(yǎng)血脈(津血互化)、維持人體體溫相對恒定津液代謝(輸布)關系最為密切的是:肺脾腎(除此之外還有肝主疏泄、三焦決瀆)津液的排泄的主要形式:汗液、尿液,還有呼氣、糞10、 神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以及在總體表現(xiàn)的統(tǒng)稱(廣義) 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狹義)生理功能調節(jié)精氣血津液的代謝,調節(jié)臟腑

15、的生理功能,主宰人體的生命活動五神神(心)、魂(肝)、魄(肺)、意(脾)、志(腎)11、 氣與血的關系氣為血之帥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 血為氣之母血能載氣,血能養(yǎng)氣氣與津液的關系氣能生津、氣能行津、氣能攝津 津能生氣、津能載氣精與血、津液的關系精血同源 津血同源(血液=津液+營氣)(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精、氣、神的關系氣能化精、攝精;精能化氣 精與氣可化為神;神能駕馭精和氣經絡學說1、經絡系統(tǒng)經脈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 絡脈別絡、浮絡(位置淺顯)、孫絡(最?。?連屬部分十二經筋、十二皮部*2、十二經脈(中基重點)走向規(guī)律手手三陰經從胸走手 手三陽經從手走頭 足足三陰經從頭走足

16、足三陽經從足走胸腹3、交接規(guī)律相表里的陰陽兩經在四肢末端交接 手太陰肺經食指末端手陽明大腸經 手厥陰心包經無名指端手少陽三焦經 手少陰心經小指端手太陽小腸經 足陽明胃經足大趾足太陰脾經 足少陽膽經足大趾后足厥陰肝經 足太陽膀胱經足小趾足少陰腎經同名手足陽經交接于頭面部(頭為諸陽之會) 手陽明大腸經鼻翼旁(迎香)足陽明胃經 手太陽小腸經目內眥(睛明)足太陽膀胱經 手少陽三焦經目外眥(瞳子髎)足少陽膽經4、分布規(guī)律頭面部的分布陽明經面部(其中足陽明額部) 少陽經側頭部 手太陽面頰 足太陽后頭部四肢部的分布陰經分布于四肢內側(內踝尖上八寸以下厥陰,太陰、少陰,以上太陰、 厥陰、少陰) 陽經分布于四肢

17、外側:陽明、少陽、太陽軀干部的分布陽明經腹面、少陽經側面、太陽經背面、足三陰經腹面 循行于腹面的經脈,自內向外依次是足少陰腎、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足厥陰肝5、十二經脈的表里關系肺大腸、心包三焦、心小腸、脾胃、肝膽、腎膀胱6、流注次序手太陰肺經 手陽明大腸經足太陰脾經 足陽明胃經手少陰心經 手太陽小腸經足少陰腎經 足太陽膀胱經 手厥陰心包經 手少陽三焦經足厥陰肝經 足少陽膽經6、 奇經八脈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與十二經脈的區(qū)別分布不如十二經脈有規(guī)律 與臟腑沒有直接的絡屬關系 彼此之間無表里關系9、 奇經八脈的生理功能1)督脈總督諸陽(與六陽經交匯于大椎穴,稱為“陽

18、脈之?!保?任脈“陰脈之?!保ㄗ闳幣c任脈交匯于臍下三寸關元穴,足三陰又于手三陰相連) 陰維維絡諸陰經,聯(lián)系所有的陰經與任脈交會于廉泉喉結上舌骨下、天突 陽維維絡諸陽經,聯(lián)絡所有陽經而與督脈相合 任脈通行上下前后,滲灌三陰三陽,為“十二經脈之?!?帶脈約束縱行諸經,溝通腰腹部的經脈 陰蹺、陽蹺“分主一身左右陰陽”2) 調節(jié)十二經脈的氣血3) 與某些臟腑關系密切(如腦、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腎)10、 督脈調節(jié)陽經氣血,為“陽脈之?!?反應腦、髓、腎的功能 任脈調節(jié)陰經氣血,為“陰脈之?!?任主胞胎(任通“妊”) 沖脈調節(jié)十二經脈的氣血,為“十二經脈之?!?與女子月經及孕育功能有關,為“血?!?/p>

19、 一源三歧:督脈、任脈、沖脈,同起于胞中,下至會陰 帶脈約束縱行諸經 主司婦女的帶下 蹺脈主司下肢運動 司眼瞼開合 維脈維系全身經脈11、 經別十二經脈最重要的支脈(深入軀體深部) 生理功能加強十二經脈表里兩經在體內的聯(lián)系12、 別絡十五別絡十二經脈各分出一條+督脈、任脈的絡脈和脾之大絡 (循行于身體淺表部位) 生理功能加強十二經脈中表里兩經在體表的額聯(lián)系 13、 十二經筋十二經脈連屬于肢體外周筋肉的系統(tǒng) 起于四肢末端,結聚于關節(jié),多呈向心性循行 生理功能約束骨骼、主司關節(jié)運動14、十二皮部:十二經脈及其所屬的絡脈在皮表的分區(qū)15、 經絡的生理功能溝通聯(lián)絡、運輸氣血、感應傳導、調節(jié)平衡(了解)

20、16、 前額頭痛陽明白芷 兩側疼痛少陽柴胡 后頭疼痛太陽羌活巔頂頭痛厥陰吳茱萸、藁本例題:十二經脈循行中,手太陰肺經上接的經脈是(足厥陰肝經)最細小的絡脈孫絡 最淺表的絡脈浮絡體質1、 在先后天基礎上形成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tài)方面的相對穩(wěn)定的固有特質2、 體質的構成形態(tài)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tài)3、 體質的特點先天遺傳性、差異多樣性(體質學說研究的核心問題)、形神一體性、 群類趨同性、相對穩(wěn)定性、動態(tài)可變性、連續(xù)可測性、后天可調性4、 體質的生理學基礎經絡、精氣血津液5、 從化(質化)病情隨體質而變化病因1、 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總稱6、 六淫致病共同特點外感性(多從肌表、口

21、鼻而入)、季節(jié)性、地域性、相兼性2、 風邪風為陽邪,輕揚開泄、易襲陽位 (腠理疏松、汗出惡風、易犯體表、陽經和上部) 風性善行數(shù)變(善動不居,游移不定;致病變化無常,發(fā)病迅速) 風性主動(動搖不定,如眩暈、震顫、抽搐) 風為百病之長(一、常兼它邪傷人致病,二、風邪傷人致病最多)3、 寒邪寒為陰邪,易傷陽氣 寒性凝滯,主痛(寒凝血滯,氣血不通,不通則痛) 寒性收引(使筋脈、血脈、毛竅收縮閉塞)寒傷肌表傷寒 寒邪直中于里中寒最容易引起疼痛的外感六淫寒邪4、 暑邪(夏至之后,立秋之前)暑為陽邪,其性炎熱 暑性升散,易擾心神,易耗氣傷津 暑多夾濕最容易夾濕的邪氣暑邪暑邪具有明顯季節(jié)性(季節(jié)性最強)暑邪

22、只能外感不能內生,其他五邪有內生五邪與外感六淫的不同5、 濕邪濕為陰邪,以阻滯氣機,損傷陽氣 濕性重濁(濕阻于頭,頭重如裹;分泌物排泄物穢濁不清) 濕性粘滯(癥狀的粘滯性、病程的纏綿性、病位的廣泛性) 濕性趨下,易襲陰位寒性凝滯,濕性粘滯風痹(行痹)關節(jié)游走性疼痛寒痹(痛痹)關節(jié)劇烈疼痛濕痹(著痹)關節(jié)疼痛沉重6、 燥邪燥性干澀,易傷津液 燥易傷肺7、 火邪火為陽邪,其性炎上(多見上部癥狀,尤以頭面部多見) 火熱易擾神明 火熱易傷津耗氣 火易生風動血(熱極生風;血色鮮紅質稠) 火易致腫瘍暑性炎熱,火邪炎上暑邪與火邪均能傷津耗氣,暑多夾濕,火易生風動血8、 癘氣具有強烈的致病性和傳染性致病特點:

23、發(fā)病急驟,病情危篤 傳染性強,易于流行 特異性強,癥狀相似9、 七情內傷:喜怒優(yōu)思悲恐驚致病特點:直接傷及內臟(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 1)七情首先影響心神 2)數(shù)情交織,多傷心肝脾(情志以血為物質基礎,心、肝、脾與血的關系最密切) 3)易傷潛病之臟腑 影響臟腑氣機 怒則氣上(肝氣上逆),喜則氣緩(心氣渙散,神志異常),悲則氣消,思則氣結(脾氣郁結),恐則氣下(腎氣不固,二便失禁遺精)、驚則氣亂(心氣紊亂) 多發(fā)為情志病 影響病情變化10、 飲食失宜:飲食不節(jié)、飲食不潔、飲食偏嗜(寒熱偏嗜、五味偏嗜、食類偏嗜)11、 勞逸失度過勞:勞力過度(體勞)傷肺脾(勞傷筋骨,勞則氣耗)

24、 勞神過度(神勞)傷心脾 房勞過度(房勞)傷腎精腎氣過逸:安逸少動,氣機不暢 陽氣不振,正氣虛弱 用腦過少,神氣衰弱12、 病理產物類致病因素痰飲水液代謝障礙形成的病理產物(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致病特點阻滯氣血運行 影響水液代謝 易蒙蔽心神 致病廣泛,變幻多端瘀血因血行滯緩或血液停積而形成的病理產物形成血出致瘀、血行不暢致瘀致病特點易于阻滯氣機,即“血瘀必氣滯” 影響血脈循行 影響新血生成 病位固定,病證繁多癥狀特點疼痛:刺痛,固定不移,拒按,夜間痛甚 腫塊:部位固定 出血:出血色紫暗,或夾有血塊 色紫暗:一系列青紫色 可出現(xiàn)肌膚甲錯、澀脈、結代脈等發(fā)病的基本原理1、 正氣指人體內具有抗病

25、、祛邪、調節(jié)、修復等作用的一類細微物質 邪氣泛指各種致病因素正氣不足是疾病發(fā)生的內在因素2、 正氣強弱可決定發(fā)病的證候性質 正氣充盛實證 正氣不足虛證、虛實夾雜證 正氣虛衰重證、危證3、邪氣是發(fā)病的重要條件邪氣是導致發(fā)病的原因影響發(fā)病的性質、類型、特點影響病情和病位某些情況下主導疾病的發(fā)生(癘氣、高溫、高壓、電流、槍彈傷、蟲獸傷等)4、 感邪即發(fā)卒發(fā)、頓發(fā)多外感、癘氣等徐發(fā)緩發(fā)外感濕邪(起病緩慢)、多內傷、多正氣不足伏而后發(fā)外感?。ǚ鼩鉁夭。?、外傷?。ㄆ苽L、狂犬?。├^發(fā)原發(fā)疾病的基礎上,繼而發(fā)生新病復發(fā)疾病初愈或緩解階段,在誘因作用下,再度發(fā)作或反復發(fā)作例題:“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指的是(A

26、)A正氣旺盛,邪氣難以入侵 B正氣充足,與邪相爭,祛邪外出“冬傷于寒,春必病溫”發(fā)病形式伏而后發(fā)兩經或兩個部位以上同時受邪而發(fā)病合病某一部位證候未愈,又出現(xiàn)另一部位的病證并病病機1、 邪正盛衰虛實病機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實證:邪盛正未衰,虛證:正虛邪不盛)虛實變化虛實錯雜:虛中夾實(正虛為主)、實中夾虛(實證為主) 虛實真假:真實假虛(大實有羸狀)、真虛假實證(至虛有盛候)疾病轉歸正勝邪退、邪去正虛、邪盛正衰、邪正相持、正虛邪戀2、 陰陽失調陰陽偏盛邪氣盛則實 陽偏盛:陽盛而陰未虛實熱證(熱、燥、動) 陰偏盛:陰盛而陽未虛實寒證(寒、靜、濕)陰陽偏衰精氣奪則虛 陽偏衰:陽虛不能制陰,陰氣相對偏盛(虛、寒、潤)虛寒證多見心脾腎 陰偏衰:陰虛不能制陰,陽氣相對偏盛(虛、熱、燥)虛熱證多見肺肝腎陰陽互損陰損及陽: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 陽損及陰:以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陰陽格拒陰盛格陽:陰寒內盛至極,迫陽浮越于外真寒假熱(很重的虛寒證) 陽盛格陰:邪熱極盛,陽氣被遏不得外達四肢真熱假寒證(很重的實熱證)陰陽亡失亡陽:面色蒼白、四肢逆冷、精神衰憊、大汗淋漓、脈微欲絕 亡陰:煩躁不安、氣喘口渴、手足雖溫但大汗欲脫3、 精氣血失常精的失常精虛腎精、水谷之精不足氣的失常:1)氣虛 2)氣機失調:氣滯(悶、脹、痛)、氣逆(常見肺、胃、肝)、 氣陷(與脾氣虛關系密切)、氣閉(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