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細胞學檢查應用于貧血診斷的臨床價值探討_第1頁
骨髓細胞學檢查應用于貧血診斷的臨床價值探討_第2頁
骨髓細胞學檢查應用于貧血診斷的臨床價值探討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骨髓細胞學檢查應用于貧血診斷的臨床價值探討    摘要:探討骨髓細胞學檢查應用于貧血診斷的臨床價值。方法:回顧性分析314例貧血患者的骨髓細胞學檢查臨床資料。結果:314例貧血患者確診297例(94.6%),不明原因17例(5.4%)。結論:骨髓細胞學檢查應用于貧血患者的診斷,對于明確病因,對癥治療是很有意義的,值得在臨床上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貧血;骨髓細胞學檢查;臨床價值     貧血是我國常見多發(fā)的血液系統(tǒng)病癥之一,是指循環(huán)血液中單位體積的紅細胞(RBC)數(shù)、血紅

2、蛋白(Hb)量和紅細胞容積(PCV)低于正常參考值1。貧血可由多種因素引起,如自身免疫缺陷、惡性腫瘤、感染、造血干細胞損壞、造血原料不足、造血微環(huán)境改變、營養(yǎng)物質缺乏等。只有準確的判斷貧血原因,才能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發(fā)生貧血時,骨髓細胞會呈現(xiàn)不同程度的病理變化,骨髓細胞學檢查能直接檢測其細胞變化,具有較高的確診率,因此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為了探討骨髓細胞學的診斷價值,對314例貧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從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本科共收治貧血患者(Hb<l00gL)314例。男168例,女146例,年齡776歲,平

3、均37.5歲,均符合血液病貧血診斷標準。各年齡組發(fā)患者數(shù)統(tǒng)計:712歲37例,1318歲51例,1930歲42例,3140歲82例,4150歲56例,5160歲24例,60歲22例。有下列禁忌證者予以排除:血友病或凝血因子重度缺陷,穿刺部位有炎性反應或畸形,晚期妊娠的孕婦。1.2  方法:局部麻醉下選擇髂前、髂后或胸骨等髓液豐富容易定位的部位,在嚴格無菌條件下進行骨髓穿刺。血常規(guī)分析應用日本東亞2100D五分類血液分析儀及配套試劑,測定Hb、小板PLT和白細胞(WBC)。將骨髓穿刺所制骨髓片進行鐵染色檢查。診斷依據(jù):骨髓象相似,而血象有區(qū)別(溶貧、急性失血等);骨髓象有區(qū)別,而血象相

4、似(傳淋與慢淋、白血病等);骨髓象無變化,而血象有變化(部分淋巴瘤等);骨髓象有變化,而血象無變化(多發(fā)性骨髓瘤、戈謝病等);骨髓象細胞難以辨認,而血象細胞易辨認(白血病、血液寄生蟲、淋巴瘤等)。2 結果314例貧血患者骨髓細胞學診斷結果如表1所示,其中確診297例(94.6%),不明原因17例(5.4%)。表1  770例貧血患者骨髓細胞學診斷結果疾病診斷名稱 例數(shù) 比例(%)急性白血病 74 23.6缺鐵性貧血 72 22.9再生障礙性貧血 31 9.9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 13 4.1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28 8.9 淋巴瘤 19 6.1溶血性貧血 15 4.8慢性細胞性白血病 2

5、1 6.7感染性貧血 7 2.2多發(fā)性骨髓瘤 8 2.5肝、腎性貧血 9 2.9原因不明 17 5.4合計 314 1003 討論貧血是指全身循環(huán)血液中紅細胞總量減少至正常值以下。貧血大致可分為:缺鐵性貧血。是指缺鐵而影響血紅蛋白合成所引起的貧血,見于營養(yǎng)不良、大量成長期小量出血和鉤蟲??;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缺乏紅細胞成熟因素而引起的貧血,缺乏葉酸或維生素B12引起的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多見于嬰兒和孕婦長期營養(yǎng)不良,是DNA合成缺陷的結果,核的發(fā)育和成熟落后于含血紅蛋白的胞漿,身體多種組織細胞皆受DNA合成缺陷的影響,但以造血組織最嚴重,但也有一小部分是例外,如抗代謝藥物引起的巨幼細胞增生、紅白血

6、病和紅血病、鐵粒幼細胞貧血的巨幼細胞增多、遺傳性乳清酸尿等;再生障礙性貧血。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骨髓干細胞、造血微環(huán)境損傷以及免疫機制改變,導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出現(xiàn)以全血細胞(紅細胞、粒細胞、血小板)減少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溶血性貧血。紅細胞過度破壞所引起的貧血,但較少見;常伴有黃疸,稱為“溶血性黃疸”; 出血性貧血。急性大量出血,如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病、食管靜脈曲張破裂或外傷等;惡性貧血。缺乏內因子的巨幼紅細胞性貧血。貧血患者紅細胞計數(shù)的降低與血紅蛋白濃度的降低一般是成比例的,但是小細胞低色素型貧血的紅細胞計數(shù)減少比血紅蛋白的減少相對的較少,以致貧血較輕時紅細胞計數(shù)可以不低于正常。相反,大紅細胞

7、型貧血時,血紅蛋白濃度相對地偏高,而紅細胞計數(shù)偏低。當失水、水滯留或急性大量失血后血液總量尚未恢復到正常時,血紅蛋白的濃度不能準確反映貧血的真實程度,因此臨床上要考慮這些因素對貧血的影響。此外,在急性大量血管內溶血時,血漿內含有較高濃度的游離血紅蛋白,這時血紅蛋白測定的結果高于貧血的實際程度。在這種特殊情況下,紅細胞壓積和紅細胞計數(shù)更能反映貧血的程度。診斷貧血的指標,臨床最常用的有紅細胞、紅細胞壓積、血紅蛋白、紅細胞象及骨髓細胞象2。前3項是辨別貧血與否不貧血病理原因分析可缺少的基礎指標,任何1項或3項都低于正常值,即可認為是貧血。后2項是用以進一步探討貧血的性質和判定貧血程度的佐證指標。骨髓

8、檢查的主要臨床應用:診斷造血系統(tǒng)疾病:骨髓象檢驗對各種類型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巨幼細胞貧血、惡性組織細胞病、戈謝病、尼曼-匹克病、海藍色組織細胞增生癥、多發(fā)性骨髓瘤,也常通過復查骨髓象來評價療效或判斷預后;提高某些疾病的診斷率:利用骨髓液檢驗瘧原蟲、黑熱病原蟲、紅斑狼瘡細胞及細菌培養(yǎng)、染色體培養(yǎng)、干細胞培養(yǎng)等,皆可提高陽性率;協(xié)助診斷某些疾病  如各種惡性腫瘤的骨髓轉移、淋巴瘤的骨髓浸潤、骨髓增殖異常綜合征、骨髓增生性疾病、缺鐵性貧血、溶血性貧血、脾功能亢進和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從臨床統(tǒng)計來看,貧血患者中發(fā)病率較高的前三位分別是急性白血病、缺鐵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分別占到

9、23.6%,22.9%,9.9%。AL患者外周血檢查容易見到原始細胞、幼紅和幼粒細胞,骨髓檢查是確診此類疾病的首選方法;鐵是Hb的合成原料,體內缺鐵經體內儲存鐵耗盡(ID)、紅細胞內鐵缺乏(1DE)和缺鐵性貧血(IDA)3個階段,總稱為鐵缺乏癥。鐵缺乏癥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其原因為需鐵量增加而鐵攝入不足、慢性失血和鐵丟失過多及鐵的吸收障礙,骨髓細胞外鐵消失;再生障礙性貧血是由于骨髓千細胞或造血微環(huán)境受到損傷3、機體的免疫機制異常等多種原因造成的紅骨髓向心性萎縮,被脂肪髓代替。在診斷過程中,確認細胞應綜合細胞大小、核質比例、核的形狀、染色質結構、核仁、胞質著色和顆粒等條件全面分析判斷;系統(tǒng)的原始細胞雖各有特征,但極相似,甚難鑒別,除應做相應的細胞化學染色協(xié)助區(qū)別外,也可根據(jù)伴隨出現(xiàn)的幼稚細胞或成熟細胞,推測原始細胞的歸屬;介于兩個階段之間的細胞,不論其來源如何,應統(tǒng)一按成熟方向的下一階段計算。骨髓細胞學檢查應用于貧血的診斷,對于明確病因,對癥治療是很有意義的,值得在臨床上應用和推廣。參考文獻:1 王棠海.血液與血液檢驗學M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