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實詞虛詞_第1頁
文言文實詞虛詞_第2頁
文言文實詞虛詞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七講 文言文是實詞虛詞(一)文言實詞古漢語實詞包括名詞、 動詞、形容詞、數詞和量詞。 至于代詞, 在古漢語中,因其語法作用特殊,一般歸為虛詞。文言詞匯中出現(xiàn)頻 率最多的是實詞,較難掌握的也是實詞。 熟悉實詞主要是掌握通假字、 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知識。一、通假字1. 識別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讀音和意義。古今通假現(xiàn)象是一 個很復雜的問題,對于我們來說要注意兩點,一、要掌握通假現(xiàn)象的原則, 即通假字和本字讀音必須相同或相 近.如:“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中“要”通“邀”,讀作“ ye” ;桃花源記陶淵明二、要靠平時積累, 牢記所學課文中注釋所指出的通假字。 注意, 如果通假字與本字讀

2、音不同,應讀本字的現(xiàn)代讀音。女口:“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中“齊”通“劑”,應讀“ j 1”扁鵲見蔡桓公2. 辨析詞的古今義古今異義的詞語是學習文言文的重點之一。 一要注意古今詞義的 差別,積累課內所學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 陽之北; ”愚公移山中“河”專指“黃河” ; 而現(xiàn)在已是一個普通 名詞,成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扁鵲見蔡桓公中“走”是“跑” 的意思; 現(xiàn)代漢語中的含義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連在一起的 兩個文言單音詞誤認為現(xiàn)代漢語的雙音合成詞。 如“中間力拉崩倒之 聲”中“中間”是兩個詞,意思是“里面夾雜著”。

3、3. 正確解釋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意思義。在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情況很多,同一個詞,在這個句子里是一個 意義,在那個句子里又是另一個意義。閱讀文言文要特別重視并掌握這類多 義詞的情況,這是培養(yǎng)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重要基礎。怎樣確定它們在句子中 的意義,要根據上下文和文章內容來考慮。如:“溫故而知新”,論語十則“故”的意思是: 舊的,如:“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見蔡桓公“故”意思是: 特意。在學習時,還應對一詞多義現(xiàn)象及時總結、歸納,并牢記例句。4. 詞類活用。在古代漢語中,詞類一般是比較穩(wěn)定的,但是有些詞在特殊 情況下會改變它的詞性,起了另一類詞的作用。這種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 叫“詞類活用”。例: (

4、1) 婦撫兒乳??诩既椋玖x是“奶”,這里是名詞作動詞“喂奶”。例: (2) 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三則蒲松林弛,形容詞作動詞,放下例: (3)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在這里表示“運”的工具, 譯為“用土筐”。例: (4)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陋室銘劉禹錫亂,“使混亂”;勞,“使勞累”。(二 ) 文言虛詞文言虛詞主要包括: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準確掌握常見虛詞的一般用法, 對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十分重要。 而 唯有熟讀、精思才能摸到門道,掌握規(guī)律。因此,課文要認真學,有 些典型句子要背誦, 常見虛詞的用法可以整理成表, 這樣才便于記憶。例如:一、而1用作連詞

5、。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 、表示遞進關系??勺g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表示承接關系??勺g為“就”“接著”,或不 、表示轉折關系??勺g為“但是”“卻”。如: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表示假設關系??勺g為“如果”“假如”。 、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刹晃徕?。()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 ;偶 爾也作主語,譯為“你”。3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二、以1用作介

6、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例:愿以十五城請易璧。()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余船以次俱進。()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 、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 、引進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 至于泰安。()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

7、絕,難行。() 、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折 關系。 、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 “又”“而且”“并且” 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游褒禪山記) 、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勺g為“而”或省去。例如: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表示目的關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 為的目的或結果??勺g為“而”

8、“來”“用來”“以致”等。例如:作師說以貽之。(師說)斂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 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 符救趙)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3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 推斷的結果。例如: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 記)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庖丁解

9、牛)三、為“為”在文言中經常用作動詞和介詞, 也可以用作助詞。 用作動詞, 意思是“做”。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屬于實詞范圍。下文 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1 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 、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勺g為“向”“對”等。例如: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桃花源記 ) 、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勺g為“替”“給”等。例如: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zhàn))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 “等到”等。例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 (晏子使楚) 、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勺g為“為著”、“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10、;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勺g為“因為”“由于”。例如: 吾見其難為, 怵然為戒, 視為止, 行為遲。(庖丁解牛 ) 、表示被動關系。1、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盀椤彼?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xiàn)主動者;有時跟“所” 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例如: 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欓T宴)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zhàn))2. 用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 疑問代詞跟它呼應。可譯為“呢”?例如: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四、乃1用作副詞。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

11、上的緊接, 可譯為“就”“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相背的, 可譯為“卻”“竟(然)”“反而”“才”等;還可表示對事物范圍 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僅”等。例如: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曹劌論戰(zhàn))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今君乃 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2 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 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例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3 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

12、,可譯為“是”“就是”等。例如: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4. “乃”有時還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于”“如果” 等。五、于“于”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 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系。1 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 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 “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例如: 得復見將軍于此。(鴻門宴在)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輸在方面)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在 中)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向)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

13、。(赤壁之戰(zhàn)到)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從、自)故燕王欲結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師說對、對于)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2 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 譯為“勝過”。例如: 良曰:“長于臣。”(鴻門宴)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和狀態(tài),可不譯。例如: 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五人墓碑記)3 放在動詞之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 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例如: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

14、于人 (赤壁之戰(zhàn))六、之1 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 (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輮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人非生而知之者。 (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指示代詞,表近指??勺g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 語。 例如: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2 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 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例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

15、(動詞、形容詞)和 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 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 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 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 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熣f)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音節(jié)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 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

16、個字,只起調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 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zhí)?。(赤壁之?zhàn))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 強于百萬之師。 (毛遂自薦 )七、其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第三人稱代詞??纱恕⒋挛?,有在名詞之前,作領 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例如: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 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 應譯為“他”“它”不能加“的”。例如: 秦王恐其破壁。 (廉頗藺相如列傳 “其破壁”作賓語。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作主語。)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

17、可目”作賓語。) 、活用為第一人稱??捎米鞫ㄕZ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例如: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 從事。(赤壁之戰(zhàn))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游褒禪山記) 、指示代詞,表遠指??勺g為“那”“那個” “那些”“那 里”。例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zhàn)) 、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詞。例如: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2 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 “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師說表測度。)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詰。)汝其勿悲?。ㄅc妻書表婉商。)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婀賯餍虮砥谕?。)八、與 給予,授予。 例如:與斗卮酒 結交。 例如: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和、同、跟。 例如:豎子不足與謀 參加。 例如:蹇叔之子與師 贊許。 例如: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幫助。 例如:君不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