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管論文乳腺導管內乳頭狀腫瘤的形態(tài)學和免疫表型特征-寫手聯(lián)盟_第1頁
導管論文乳腺導管內乳頭狀腫瘤的形態(tài)學和免疫表型特征-寫手聯(lián)盟_第2頁
導管論文乳腺導管內乳頭狀腫瘤的形態(tài)學和免疫表型特征-寫手聯(lián)盟_第3頁
導管論文乳腺導管內乳頭狀腫瘤的形態(tài)學和免疫表型特征-寫手聯(lián)盟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導管論文|乳腺導管內乳頭狀腫瘤的形態(tài)學和免疫表型特征-寫手聯(lián)盟    2003年WHO乳腺腫瘤組織學分類1將乳腺導管內乳頭狀腫瘤( 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s, ID2PN)作為一組疾病單獨列出,定義為發(fā)生于乳腺導管系統(tǒng)的、由增生上皮覆蓋纖維-脈管軸心形成的乳頭狀病變,可以有或無肌上皮層。包括中央型乳·520·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JClin ExpPathol2006 Oct; 22(5)頭狀瘤(central papilloma)、周圍型乳頭狀瘤(periph2eral p

2、apilloma)、非典型導管內乳頭狀瘤(atypical in2traductal papilloma, AIDPoma)、導管內乳頭狀癌( in2traductal papillary carcinoma, IDPC)、囊內乳頭狀癌( intracystic papillary carcinoma, ICPC)。IDPN是乳腺腫瘤的少見類型,導管內乳頭狀瘤( intraductalpapilloma, IDPoma)在乳腺良性腫瘤中<10%, IDPC在乳腺癌中<2%,二者常伴乳腺其他良惡性病變。IDPN目前在分類和命名、良惡性病變診斷標準等方面仍存在分歧15。為此,我們(寫手

3、聯(lián)盟 )對41例IDPN進行回顧性研究,以探討其診斷標準。/ J# i$ F! 6 T6 " v'         1材料與方法; Q' 9 y7 W( n. Z" + m        1.1材料按WHO乳腺腫瘤組織學分類(2003)和Tavassoli等(1999、2003)標準13,從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病理科、弋磯山醫(yī)院病理科19982006檔案中選出乳腺IDPN病例41例。標本均經10%福爾馬林固定,常規(guī)石蠟包埋。6 T; K( e5 Z/ L  

4、;T5 t        1.2方法選取各例蠟塊,行3&mu;m厚連續(xù)切片,分別行HE和免疫組化染色。選用的一抗有CK5(XM26)、CK1/5/10/14 (34&beta;E12)、CK8 (C251)、CD34(QBEnd/10)、SMA(1A4)、p63 (4A4)、CD10(56C6),一抗均購自福州邁新生物技術開發(fā)有限公司,采用SP法。8 P# X, v3 R0 |, F" y! J2 q$ F        免疫組化結果判斷:對免疫標記物的表達以細胞相應部位(胞膜、胞質、胞核

5、)出現(xiàn)黃棕色反應為陽性,以片中內對照相應成分陽性而觀察部分無反應為陰性。根據(jù)顯色強度和陽性細胞數(shù)兩項指標判斷陽性等級。按顯色強度分為:無色、黃色、棕黃色、棕色,分別計分為0、1、2、3;按陽性細胞占同類細胞的比例分為: 0、<1/3、1/32/3、>2/3,分別計分為0、1、2、3。將兩項計分相加,確定0分為陰性、2分為弱陽性、34分為中等陽性、56分為強陽性。: j1 ?. , C8 g- g        2結果9 ' N% z+ M" b' # b5 w( t       

6、; 41例IDPN中, IDPoma、AIDPoma和IDPC常同時出現(xiàn)于同一病例。其中, IDPoma單獨出現(xiàn)者19例,另3例分別伴AIDPoma、AIDPoma和IDPC、IDPC各1例;AIDPoma 4例,分別伴隨IDPoma(1例)、ID2Poma和IDPC(1例)、IDPC(2例); IDPC 21例,其中4例分別伴隨IDPoma和(或)AIDPoma。單獨或復合出現(xiàn)的病變二者HE形態(tài)、免疫表型及診斷標準均相同,因此,下面按病例主要診斷成分分別敘述。* e! V' q0 _% h* M! c        2.1臨床表現(xiàn)患者均為女性。

7、年齡2872歲,中位年齡41歲。單獨或復合出現(xiàn)的癥狀有乳腺腫塊30例、乳頭溢液8例、疼痛3例。病程4天10年,中位病程5個月。病變部位, 8例&ldquo;位于乳暈區(qū)&rdquo;。IDPN個數(shù)<3個18例,&ge;3個23例,最大徑:0&middot;220&middot;0 mm。3例臨床表現(xiàn)資料缺失。6 o, O1 I, |$ f  Y/ 1 W4 g' n8 k        2. 2IDPoma作為主要診斷者的19例中,中央型4例(圖1),其中中央-周圍接合部4例(其中1

8、例為囊內型及實體型),周圍型11例。9例為多發(fā)性(圖2)。IDPoma周圍乳腺組織無伴隨病變者10例,伴良性病變者9例。. u. g+ f! K% I! D; J6 u) h        粗大的軸心內可見上皮細胞團或腺管,有時伴纖維化或硬化。腺上皮呈單層立方或矮柱狀,可發(fā)生增生。16例伴程度不等的普通性增生(usual hyperpla2sia,UH),旺熾型UH可呈實片狀、腺管狀排列,導致乳頭分支相互融合,樹枝狀結構不清。其細胞境界不清,核形態(tài)及大小多樣,常見核溝,偶見核內假包涵體。細胞核分布不勻,可呈流水狀或旋渦狀排列,細胞間可見腔緣不整的裂隙樣腔

9、(圖3a, b)。7例伴小灶性復層柱狀上皮增生,其中6例與UH共存。5 7 Q9 l0 l7 X' _        2例<10%的乳頭覆蓋上皮呈不典型增生(atypicalhyperplasia,AH)細胞圖像和實片狀及篩狀構型。1例旺熾型增生細胞團內,見新生的毛細血管。9例伴大汗腺化生。5例上皮顯示柱狀細胞變(columnarcell change, CCC)或中間型細胞的特點:細胞呈柱狀,具頂突,胞質較豐富,伊紅染,核圓或橢圓,排列規(guī)則。2例伴鱗狀上皮化生。2例伴局部梗死。: C5 2 I) 2 q( Z4 - M7 N 

10、      (2)導管壁:厚薄不一,有些伴纖維化或硬化,管壁腺上皮呈單層扁平至矮柱狀,肌上皮層存在。(3)&middot;521&middot;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JClin ExpPathol2006 Oct; 22(5)周圍乳腺組織: 9例伴良性病變,包括普通性導管增生(UDH)、CCC、柱狀細胞增生(columnar cell hyper2plasia,CCH)、大汗腺化生、腺病、放射狀瘢痕、導管內腺瘤、纖維腺瘤。8 f7 / R' p" L; a5 R4 Q        2.2.2

11、免疫表型(1)軸心: CD34示血管內皮細胞胞膜陽性, SMA除示血管平滑肌細胞外,還同時顯示肌纖維母細胞及肌上皮胞質陽性(圖3c)。因此,在低倍鏡下, SMA顯示的軸心輪廓較CD34清楚,但顯示軸心的血管成分不如CD34精確。(2)腺(系)上皮:CK5、CK34&beta;E12及CK8均表達于上皮細胞胞質。CK5 17例(89&middot;5% )呈中強陽性(圖3d), 2例(10&middot;5% )陰性弱陽性,其中1例伴大汗腺化生、CCC。16例(84&middot;2% )CK34&beta;E12呈中強陽性(圖3e), 3例(15&

12、;middot;8% )弱陽性,其中2例伴大汗腺化生和CCC。大汗腺化生和CCC/CCH的細胞均基本不表達CK5和CK34&beta;E12, CK8均呈中強陽性。肌上皮: SMA均為強陽性。p63表達于肌上皮胞核, 18例強陽性, 1例中等陽性。CD10表達于肌上皮胞膜, 13例強陽性, 6例中等陽性。在部分病例增生細胞的基側可見強弱不等的CK5和(或)CK34&beta;E12陽性細胞,其形態(tài)與肌上皮并不完全重合。4 T; V& B! D& |6 Z(         2. 3AIDPoma共4例, 3例伴發(fā)于IDPC

13、, 1例作為主要診斷。該例位于中央-周圍接合部,多發(fā)性。伴周圍乳腺組織UDH、不典型導管增生(ADH)、導管原位癌(DCIS)、導管內擴散型癌。& |, U+ W& o8 y1         2.3.1鏡檢4例AIDPoma部分&ge;10%而<90%的乳頭覆蓋上皮呈AH細胞圖像和實片狀及篩狀構型,肌上皮層存在。' K5 j' z& P8 B8 F        2.3.2免疫表型4例AIDPoma部分,其AH區(qū)域CK5均呈陰性, 3例CK34&bet

14、a;E12呈陰性弱陽性, 1例中等陽性。肌上皮: SMA、p63、CD10均呈強陽性。% c' J, L# j& g        2.4IDPC21例,中央型2例,周圍型19例。2例可歸入ICPC, 13例為多發(fā)性IDPC, 9例實體型(圖4)。21例中, 17例伴周圍乳腺組織病變,其中僅伴DCIS 7例;伴DCIS和浸潤性乳腺癌(IBC)7例(浸潤性導管癌6例、浸潤性篩狀癌1例);可以看到IDPC直接浸潤和(或)有與IDPC相同細胞學的IBC 2例(圖5ac),其中1例為浸潤性微乳頭狀癌。7 l) I: y3 H( E) J+ # M

15、" M/ i% H" G' X  8 j8 Z4 x/ m        2.4.1鏡檢在IDPN背景上,具不同特征而診斷為IDPC: (1) 2例僅表現(xiàn)為&ge;90%乳頭區(qū)肌上皮層完全缺乏; (2) 1例僅表現(xiàn)為>90%乳頭區(qū)上皮呈低級DCIS樣細胞圖像和實體結構。細胞分布均勻,境界清楚,細胞核較小,大小一致,圓形,無明顯核仁,核分裂象罕見; (3) 8例兼具上兩種特征(圖6a, b); (4) 10例覆蓋乳頭的上皮呈中高級別DCIS樣細胞特征,其中7例高級核,呈單或復層乳頭狀結構,細胞多為柱狀,或呈實體型結構,細胞多為多角形。細胞核大,明顯異型,空泡狀,核仁明顯,核分裂象多見(圖7); 3例中間級,細胞核中等大,中度異型,核仁小而不明顯,核分裂象不常見。中級和高級IDPC中各有1例見癌細胞凝固性壞死。高級IDPC中1例伴局部梗死。1例低級ICPC上皮細胞間見散在胞質透明的圓形或卵圓形細胞,極似肌上皮。另1例中間級腺肌上皮型IDPC,部分上皮細&middot;522&middot;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JClin ExpPath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