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血液病患兒醫(yī)院血流感染分析_第1頁
兒科血液病患兒醫(yī)院血流感染分析_第2頁
兒科血液病患兒醫(yī)院血流感染分析_第3頁
兒科血液病患兒醫(yī)院血流感染分析_第4頁
兒科血液病患兒醫(yī)院血流感染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兒科血液病患兒醫(yī)院血流感染分析組織化學、骨髓細胞學、染色體分型和融合基因定量檢查等確診。血流感染均發(fā)生于化學治療期或使用免疫抑制劑后。1.2診斷標準血液病的臨床診斷參照張之南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第三版)3L醫(yī)院血流感染的臨床診斷參照衛(wèi)生部2001年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以真菌血流感染的診斷標準為:血液真菌培養(yǎng)呈陽性,且臨床癥狀和體征符合相關致病菌感染的表現(xiàn)4。病原學診斷標準為臨床感染診斷明確并符合以下至少一項:(1)血培養(yǎng)可分離出病原微生物血液,常見皮膚菌如類白喉棒狀桿菌等需有2次或多次培養(yǎng)陽性;(2)血液中檢測到病原體的抗原物質。同時排除實驗室結果與臨床癥狀不符病例。13藥物敏感性檢測血培

2、養(yǎng)瓶上機監(jiān)測,儀器顯示陽性結果后轉種分離培養(yǎng),同時涂片行革蘭染色鏡檢,分離所得的菌株用BacT/ALERT3D微生物全自動檢測系統(tǒng)(生物梅里埃公司,法國)進行鑒定及藥敏試驗,藥敏結果參照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協(xié)會(CLSI)標準。1.4療效判斷標準患兒出現(xiàn)感染后即予抗感染、補液、物理降溫等對癥支持治療。病情控制:體溫下降至37以下,局部病灶退,全身及局部癥狀好轉;病情加重:體溫持續(xù)不降,蛛病灶擴大或加重,全身或局部癥狀未緩解。2結果2.1 血液病患原發(fā)感染部位感染部位前5位依次為肺部、上呼吸道、口腔黏膜、腸道及肛周感染,所占比例分別為18.97%、13.79%、12.07%、10.34%及6.9

3、0%,血液病患兒醫(yī)院感染部位見表1。2.2 病原菌種類結果顯示,本研究共分離病原菌58株,其中革蘭陽性菌31株(53.45%革蘭陰性菌25株(43.10%1真菌2株(3.45%X革蘭陽性菌中較常見的有: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革蘭陽性菌中較常見的有:肺炎克雷伯桿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見表2。2.3 實驗室檢查結果2.3.1 血常規(guī)檢查結果對58例發(fā)生感染的血液病患亍外周血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其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大多數1.0X109/L者僅1例(1.72%X2.3.2 藥敏實驗結果本研究中檢測出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CNS),包括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

4、等20例,共占34.48%,其對各種抗生素的耐藥性差異較大,對氨茉西林、青毒素-G的耐藥率分別為88.24%、76.47%,對萬古毒素均敏感;60%(3/5)的銅綠假單胞菌對氨采西林耐藥,2株對頭抱類耐藥,但均對亞胺培南敏感;大腸埃希菌均對亞胺培南敏感,對青霉素-G耐藥,對頭抱曲松、頭抱理琳、頭抱味辛耐藥的菌株分別為3株、2株、2株;金黃色葡萄球菌對萬古霉素敏感,對青毒素-G、苯理西林、頭抱理麻、頭抱映辛、左氧氟沙星等均有不同程度耐藥;肺炎克雷伯菌均對亞胺培南敏感。2.4 治療與轉歸58例患J噂抗感染治療26例(44.83%)在4d內體溫基本控制;15例(25.86%)在47d內體溫得到控制;

5、8例(13.79%)的體溫控制時間7d;6例患者因病情惡化而放棄治療自動出院,其中陰溝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溶血葡萄球菌及嗜麥芽寡養(yǎng)單胞菌感染各1例;2例銅綠假單胞菌感染患兒死亡;1例患兒因真菌感染死亡?;純航浿委熀蟛∏楸豢刂茣r,外周血中性粒細胞1.0X109/L者26例(44.83%3討論血液病患兒多數免疫功能低下,如為惡性血液病則表現(xiàn)為成熟中性粒細胞減少及功能缺陷,而接受大劑量化療、長期應用免疫抑制劑及廣譜強效抗生素以及疾病本身等原因,會進一步減少患兒的中性粒細胞數量及降低機體免疫功能,此外抗菌藥物的使用也易引起機體內菌群失調,使得條件致病菌或真菌感染的風險增

6、加5。而一旦引起血流感染,如影響血流動力學,則患兒病情更加兇險,為血液病患兒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本研究顯示,血液病房患兒醫(yī)院感染發(fā)生率為2.29%,低于文獻6-7報道的血流感染發(fā)生率113%21.0%。血培養(yǎng)陽性率為21.56%(58/269),略高于文獻8報道的血培養(yǎng)陽性率20.8%。感染發(fā)生率較低原因可能為:(1)對粒細胞缺乏患兒進行保護性隔離;(2)定期對患兒家屬進行衛(wèi)生知識宣教;(3)重視靜脈穿刺、口腔黏膜及肛周等部位的護理預防。而血培養(yǎng)陽性率略高的原因可能與定期抗感染的培訓I、抽取血培養(yǎng)的時機把握、強調多次多部位留取標本有關。本次研究中,常見原發(fā)感染部位中肺部感染居首位,為18.97

7、%,其次為上呼吸道、口腔黏膜、腸道、月工周、皮膚軟組織、牙齦及中心靜脈導管穿刺處,提示臨床上常見的感染途徑是呼吸道與消化道。其原因可能與J困血液病房與普通病房共用樓梯、病區(qū)患J酸多、普通陪護等導致的交叉感染有關。既往相關研究顯示,革蘭陰性菌是導致血液病房患兒醫(yī)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其中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陰溝腸桿菌是主要感染病原菌8-9。而本次研究結果中,革蘭陽性球菌感染所占比例為53.45%,包括表皮葡萄球菌11例、溶血葡萄I求菌6例、金黃色葡萄球菌5例等,表明革蘭陽性球菌在院內血液病區(qū)兒童感染中已成為主要菌群,且處于逐漸上升趨勢,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及金黃色葡

8、萄球菌居多,可能與臨床上廣泛應用中心靜脈導管等侵入性操作有關,臨床上需引起重視。雖然真菌血流感染發(fā)生率不高,本次研究中僅發(fā)生2例,但臨床癥狀較重,因此在懷疑真菌感染或血培養(yǎng)陽性時,即使不能確定是否為導管相關血流感染,也應盡早拔管10。本次58例血流感染患兒中49例治愈,3例死亡,治愈率為84.48%0死亡患兒均因感染所致,治療失敗例數高于國內文獻報道11。其原因可能受限于本次研究樣本量較小,也可能與早期監(jiān)測在治療期間未得到有效重視有關。因此臨床上須加強血液病患兒的早期檢測并據病原菌種類及時調整臨床用藥。藥敏實驗顯示,表皮葡萄球菌仍然是最主要的CNS致病菌,其對氨卡西林、青霉素-G的耐藥率較高,

9、對萬古毒素均敏感;溶血葡萄球菌感染比例亦較多,Alam等12認為這可能與其出現(xiàn)耐萬古毒素菌株有關。但本次研究中的6株溶血葡萄球菌并未出現(xiàn)耐萬古毒素菌株,兩者相關性有待臨床進一步研究。因此萬古霉素可作為上述菌株醫(yī)院血流感染的首選藥物,待臨床癥狀改善、體溫下降后再根據藥敏實驗結果實施降階梯療法。而革蘭陰性菌多對亞胺培南敏感,大腸埃希菌對青毒-G、氨卡西林、三代頭抱菌素耐藥率較高,治療上應同肺炎克雷伯菌,首選亞胺培南。綜上所述Jq斗血液病患兒醫(yī)院血流感染的病原菌以條件致病菌為多,且革蘭陽性菌逐漸成為醫(yī)院感染的主要菌種,同時血培養(yǎng)是診治血液病患兒血流感染的重要手段,臨床上做好血液病房病原菌的流行病學分

10、析,將有助于初步判斷院內血流感染時的病原菌種類并指導臨床用藥。參考文獻1 SarashinaT,YoshidaM,IguchiA,etal.Riskfactoranalysisofbloodstreaminfectioninpediatricpatientsafter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JJPediatrHematolOncol,2013,35(1):76-80.2 HannaW,WongHR.PediatricsepsischallengesandadjunctivetherapiesJ.CritCareClin,2013,29(2):20

11、3-222.3張之南,沈悌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211-258.4黃曉軍.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侵襲性真菌病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第四次修訂版)J.中華內科雜志,2013,52(8):704-709.羅洪強,傅佳萍,蔣景華.惡性血液病患者醫(yī)院感染危險因素及預防控制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5):1171-1173.6 PereiraCA,MarraAR,CamargoLF,etal.NosocomialbloodstreaminfectionsinBrazilianpediatricpatients:microbiology,epidemiology

12、,andclinicalfeaturesJ.PIosOne,2013,8(7):e68144.7 GotoM,AI-HasanMN.OverallburdenofbloodstreaminfectionandnosocomialbloodstreaminfectioninNorthAmericaandEuropeJ.CIinMicrobiolInfect,2013,19(6):501-509.8章爰蓮,吳鳴,張旭,等.2008-2011年Jq斗醫(yī)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23):5874-5876.9徐月波,董琳,劉琳,等.兒童醫(yī)院獲得性血流感染的臨床特征和病原學分析J.中華傳染病雜志,2013,31(4):221-226.口0洪攀,傅佳萍,羅洪強,等.血液病患者真菌感染病原學及其耐藥性變遷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3,30(2):129-131.11張家源,陳玉梅,鄒堯,等.重癥血液病患兒血流感染的臨床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20):51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