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最潮的教室設計_第1頁
當下最潮的教室設計_第2頁
當下最潮的教室設計_第3頁
當下最潮的教室設計_第4頁
當下最潮的教室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當下“最潮”教室設計  (2015-07-11 14:43:12)轉載標簽: 教室設計 美國分類: 教學研究哈克尼斯圓桌-菲利普艾斯特中學物理實驗室 當下“最潮”教室設計格雷厄姆S. 懷亞特教室是學生受教的最主要場所,想象一下如果能在一間“最潮”的教室聽課學習,怎么還會有走神無聊之說。而且“最潮”教室還可能引發(fā)“最潮”思想。為優(yōu)化教學,美國的高校已經在教室與教學樓設計方面做出許多根本性改變?;蛟S中國的高校也能從這些改變中吸取經驗。  高速發(fā)展的信息技術和教學技術持續(xù)為高等教育帶來深刻變革。不斷發(fā)展的技術和以互動團隊為基礎、以

2、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方式的蓬勃發(fā)展,時刻影響著教室設計。那些有助于師生間、學生間互動的教室設計得到認可。因為教室設計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與同伴、老師間的互動方式,以及學生整體的學習體驗都會有影響,所以對高校而言,認真思考其教學樓和教室的設計至關重要。 哈克尼斯教學法在電腦教學誕生以前,就有前輩嘗試挑戰(zhàn)傳統的以授課為主的教學法。哈克尼斯教學法和由此而來的哈克尼斯圓桌就是早年的一個經典例子。圓桌教學法這個項目由哈克尼斯領銜,在1930年至1931年期間為菲利普艾斯特高中設計。哈克尼斯教學法強調引導、促進學生間的討論,而不是由教師主導課堂,今天它在教育界的意義仍不亞于30年代時。哈克尼斯試圖

3、用重視自主學習、批判性思考和團隊協作的教學法,取代背誦教學法。根據哈克尼斯教學法,學生在上課前獨立學習課程材料,在課上展開討論,進一步闡述和拓展教學材料。學生不分主次,圍坐在能坐下1218人的哈克尼斯圓桌邊,展開自由討論。這張桌子能讓所有學生看見彼此,讓教師無論在身體上還是在教學上,都退出唯一權威的位置。一個45個座位的組團教室示意圖-佛羅里達大學沃靈頓學院赫文納樓 最新的教室設計試圖將哈克尼斯教學法的基本原理應用到更大的課堂中去。應用之一便是組團教室,它兼顧了以授課為主和以小組討論為主的兩種教學法,最多可布置100個座位。小團體教室由可以坐下五六個學生的固定課桌組成。每桌有三個學生

4、直接面向老師,另外兩三個可以旋轉椅子,或者面向老師,或者面向小組討論桌。在傳統的課堂中,教師固定站在教室前方,但是小團體教室的設計能讓教師嘗試多種課堂布置和教學策略。在同一個空間里,小團體教室既可以開展授課式教學、全班討論,也可以開展小組討論。小組討論模式中的組團教室-佛羅里達大學沃靈頓學院赫文納樓小團體教室最早是為商科教育設計,之后在包括語言教學等學科中盛行。這類課堂的缺點在于,相比傳統課堂,每位學生占用的教室面積更大,而它的優(yōu)勢在于,在非講課時段,可以用于小組學習和團隊協作?!吧墶毙〗M化教室(以學生為中心,倡導主動學習的本科生教學環(huán)境項目)實踐了組團教室和哈克尼斯教學法基于小組的原則,但

5、在教室布置時比組團教室更松散些,充分利用了最新發(fā)展的教學技術??煞指舻?,99座位的“升級”教室示意圖-伊薩卡學院自然科學中心和哈克尼斯教學法相似,它要求學生在上課前完成自主預習,在課堂上討論對課程資料的理解。而同組團教室一樣,“升級”小組化教室中一部分時間是用來講課的(通常上課剛開始時),大部分的時間是用來做實驗,小組討論解決方案,開展課堂討論,這些都基于教學軟件與模擬教學?!吧墶闭n堂曾被作為對傳統授課為主的本科基礎物理課的全新嘗試,現在已經被推廣到全球高校,用在選修人數眾多的科學與數學課程中。2015年伊薩卡學院教授發(fā)表了一篇論文,論述其自然科學中心“升級”教室項目的開展與成果,該教室可以

6、容納99人。論文表明在調整課程適應新的教學空間后,學生的學業(yè)水平持續(xù)遠超全國平均水平,反映出學業(yè)水平和教室結構之間的關聯。組團教室和“升級”小組化教室是教室設計最近趨勢的兩個例子,都融合了哈克尼斯的理念和最新發(fā)展的信息技術和教學技術。兩者都可以被歸為翻轉課堂,結合課堂外的自主學習和課堂內的小組討論、問題探討。在翻轉課堂中,上課和做作業(yè)的順序是顛倒的。學生在課前觀看授課視頻,或者完成其他網上學習模塊,這樣課堂時間就可以被用來發(fā)起討論,完成小組練習,或者開展其他項目。哈克尼斯教學法有其局限性,因為一個老師只能教授一小批學生,而組團教室、“升級”小組化教室可以讓老師以非講課的形式同時給100人上課,

7、大大克服了這種低效。 赫文納樓沃靈頓工商管理學院佛羅里達大學沃靈頓工商管理學院的赫文納樓是該院本科生最新的根據地,也是應用上述教室設計策略的最新典范。在美國的商學院中,沃靈頓學院規(guī)模宏大,大約5000名本科生同時在這里學習,支持30余個學生組織,多個職業(yè)與領導力培養(yǎng)項目。最新的教室設計和教學法引領了這幢樓的設計,包括其多個類型的教室。中國的大學可以學習赫文納樓的創(chuàng)新設計,有效利用教室空間和教師時間。赫文納樓自習室邊上的咖啡吧佛羅里達大學沃靈頓學院赫文納樓赫文納大樓是一幢面積5000余平方米的三層教學樓,共有9個教室,一個用于臨時會面的學生活動中心,16間小組討論室,一個大型多功能區(qū)域

8、用來舉辦會議或活動,29個學術指導辦公室,一個技術支持中心,一個小型咖啡廳。這些教學空間、學生服務設施和社交場所集合在同一建筑中,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經歷,有效支持了學院的翻轉課堂教學法。學生活動中心與毗鄰的小組討論室示意圖-佛羅里達大學沃靈頓學院赫文納樓學生活動中心-佛羅里達大學沃靈頓學院赫文納樓把大教室改造成小教室,以支持翻轉課堂教學,沃靈頓學院在這方面是佼佼者。以前大部分沃靈頓學院本科生的大課都在大教室上,而現在這些課都在小教室上,讓大部分學生通過遠程視頻會議參與,或者讓他們通過播客回顧課堂內容。這種改變所節(jié)省的空間被用來建設小組討論室、輔導中心、學生自習室,以及其他用于個人學習或者小組討論

9、的空間。赫文納樓的小組討論室向學生全天開放。這些房間可容納五六個人,大家圍坐在桌邊,它們建在舒適的自習室周邊,靠近咖啡廳。小組討論室-佛羅里達大學沃靈頓學院赫文納樓 赫文納樓的學生中心為合作學習和獨立學習的學生都提供了空間。學生在上課前后聚集于此,吃些東西,然后自習或者組團學習。學生中心動靜結合,里面的各種辦公家具可以讓個人和小組或休息或工作。赫文納樓的學生中心和邊上的小組討論室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為課堂外的學習和合作提供了環(huán)境設施。這些設施也為那些通過網絡課程,而非傳統課堂學習的學生提供了社交平臺和身份認同感。赫文納樓的二樓是一個學業(yè)成就中心,用來支持學生的個人學習需求。在學業(yè)成

10、就中心,學生和老師、學業(yè)顧問、助教坐在一起。無論學生的專業(yè)水平如何,學生都會和老師面對面,獲得老師一對一的關注與指導。學業(yè)成就中心示意圖-佛羅里達大學沃靈頓學院赫文納樓學業(yè)成就中心-佛羅里達大學沃靈頓學院赫文納樓為了應對不斷攀升的錄取人數和緊缺的資源,并優(yōu)化教學,美國的高校已經在教室與教學樓設計方面做出許多根本性改變。中國的高校也能從這些改變中吸取經驗。2012年在18000名中國學生中展開的一項調查表明,許多學生正尋求替代以教師為中心,以授課為主的教學法。沃靈頓學院的經驗表明,削減大教室所節(jié)省的空間,可以被用來重新分配支持一對一或者小組學習,兩者都有益于提高學習成績。這也能吸引新一代學生的積

11、極參與,他們對于以技術為中心、以團隊為基礎的課堂帶來的益處企盼已久。相關博文未來世界 - 無觸不在的玻璃世界5信息過剩一代的特征裘玉平 高職院校實訓室管理規(guī)范化評價體系的研究與實踐數字王國多任務處理時代成長在網絡多任務處理時代 建構主義學習觀與行為導向教學模式的比較研究行為導向教學法宣傳圖片行為導向教學法操作要務蘇州版職業(yè)活動導向教學法漫談行動導向教學法丁建石口訣教學法在汽修專業(yè)課教學中的應用裘玉平 未來教室 - 英特爾的宏偉藍圖未來教室微軟策劃未來教室臺灣資策會漫畫教育故事12大數據時代的中國教育指尖上的中國關掉電視機中國式教育中國教育能改變嗎?05大學危機國外網絡課程走紅,中國精品課程缺少什么?Khan Academy 可汗學院 官方宣傳視頻可汗學院及其帶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