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模式之爭及其啟示 電影以及網(wǎng)絡(luò)材料 進 行 批 判 性 思 維 教 學 , 甚至可以 將網(wǎng)絡(luò)作 為 教 學 工 具 來 促 進 學 生 批 判 性 思 維 的 發(fā) 展。 可以 看 出 , 這些使用于傳統(tǒng)的學科教學上的促 進批判性思維能力 培 養(yǎng) 的 方 法 具 有 這 樣 的 特 點 , 這 其實也是批判性思 維 形 成 的 基 本 要 件 : 一是強調(diào)學 生學習的主動性 ; 二是鼓勵學生的自主性探究 ; 三是 充分尊重學生對問 題 的 觀 點 , 并促進他們之間有效 地交流 。 基于復雜思維的綜合化教學模式 和課 程 所 面 臨 的 問 題 一 樣 , 批判性思維能力培 養(yǎng)
2、的直接模式并未得到教師的歡迎 , 相反 , 由于它要 求增加專業(yè)性的思 維 教 學 的 教 師 , 而這樣的教師培 同時也由 訓及這樣的教師在 現(xiàn) 實 中 是 極 其 缺 乏 的 ; 于要增加課程學 時 , 涉 及 學 校 政 策、 課 程 建 設(shè)、 資金 管理等方面的相應(yīng)改變 , 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 所以實踐 難度很大 。 而間接性的教學模式也存在著教學目標 容易混淆 、 對教師的要求過高 、 教學方法執(zhí)行難等問 題, 所以現(xiàn)實教 學 效 果 并 不 明 顯 。 后 來 的 研 究 者 認 為, 應(yīng)該從教育的復雜性出發(fā) , 不能將對學生批判性 思維的培養(yǎng)簡化為某種單一的教學模式 。 批判性思
3、 維的培養(yǎng)重在行 , 重在長期的實踐 , 而不是僅僅局限 在理論的爭論之 中 滿 足 于 邏 輯 的 清 晰 。 而 且 , 在現(xiàn) 實的教學實踐中 , 教師們常常并不是走單一的路線 , 而是走一種逐漸綜合化的路線 。 從事一線教學的教 師們發(fā)現(xiàn) : 一方面 , 不讓學生經(jīng)過批判性思維活動過 程, 教師則很難實現(xiàn) 教 授 學 生 批 判 性 思 維 的 知 識 與 態(tài)度的教學目的 ; 另一方面 , 不教授學生批判性思維 則難以讓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活動 , 的知識與態(tài)度 , 進而難以實現(xiàn) “ 通過批判性思維活動過程而學會批 判性思維 ” 的教學目的 。 因此 , 研究者們在確立旨在 發(fā)展學生批判性
4、思 維 能 力 的 教 育 目 標 后 , 將其劃分 如將知識與技能 、 過程與 為多元性的教育教學目標 , 方法 、 態(tài) 度 與 情 感、 價 值 觀 結(jié) 合 起 來。此 外, 人們認 就 為直接教學模式和 間 接 教 學 模 式 是 可 以 互 補 的 , 像知識教學與能 力 教 學 一 樣 。 所 以 , 綜合化的批判 性思維教學模式不僅將直接教學模式和間接教學模 式結(jié)合起來 , 而且 還 將 開 放 的 討 論 策 略 、 探 究 策 略、 價值澄清策略和概念發(fā)展策略結(jié)合起來 。 三、 現(xiàn)實啟示 : 西方模式的 借鑒意義 西方關(guān)于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路徑探索和模 式之爭有著重大的研究和
5、實踐意義 。 它使人們將批 判性思維 的 培 養(yǎng) 真 正 作 為 一 個 重 要 的 領(lǐng) 域 加 以 探 究 。 在上述兩種路 徑 和 相 關(guān) 模 式 的 論 爭 中 , 我們不 并直接借鑒一些 僅可以看到各種模 式 的 基 本 觀 點 , 具體的操作方法 , 而且還可以看到這些爭論生發(fā)出 這使我們認識 了一種科學的審視 教 育 教 學 的 視 界 , 到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需要教學與課程建設(shè)的整套改 變 。 聯(lián)系我國的各 級 各 類 教 育 教 學 改 革 , 考慮到創(chuàng) 我們 新性人才培養(yǎng)對批 判 性 思 維 能 力 的 現(xiàn) 實 訴 求 , 從西方的相關(guān)研究和實踐探索中可以得到如下幾點 啟示 :
6、 第一 ,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應(yīng)該成為一 個重要的教育目標 批判 性 思 維 運 動 開 展 以 來 , 很多國家無論是研 究界 、 教育實踐領(lǐng)域還是教育行政部門 , 都非常重視 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價值和研究 。 雖然有學者認 批判性思維能力是一個程度問題 , 沒有人毫無批 為, 判能力 , 但許多國家都制定了十 分 明 確 的 培 養(yǎng) 目 并將其作 為 一 項 教 育 改 革 的 基 本 任 務(wù) 。 標, 年 月在巴黎召開 的 首 屆 世 界 高 等 教 育 大 會 發(fā) 表 面向 觀念與 行 動 指 出, 的 世紀高 等 教 育 宣 言 : 教育與培訓的一個重要使命是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和獨
7、 立的態(tài)度 , 要培養(yǎng)學 生 批 判 地 思 考 和 分 析 問 題 的 能 力 。 英美等國都明 確 地 將 培 養(yǎng) 學 生 的 思 維 能 力 、 批 判性思維能力作為國家 、 政府的一種任務(wù) , 要求研究 者為此而精心研究 、 設(shè)計教學和課程計劃 , 進而促使 學生和教師思維 力 、 批 判 力 的 轉(zhuǎn) 化。 政 府 為 此 還 提 現(xiàn)在 , 全國 供了巨大的資金支持和人才培養(yǎng)計劃 ?!?的各個學院 、 大學和 中 心 都 要 求 開 設(shè) 一 門 批 判 性 思 維課 程 或 者 把 批 判 性 思 維 目 標 整 合 進 各 科 課 程 中。 ” 相比之下 , 我國的課程與 教 學 目
8、 標 則 沒 有 明 確提及批判性思維 能 力 的 培 養(yǎng) 問 題 , 即使在大力提 倡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當下也是如此 。 這正是中國學生 基礎(chǔ)知識技能扎實但創(chuàng)新能力卻十分低下的一個重 要原因 。 要改變這 種 局 面 , 必須合理地學習一些國 家在培養(yǎng)學生批判 性 思 維 能 力 方 面 的 做 法 , 必須將 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課程與教學的一項基本 目標 , 將發(fā)展學生批 判 性 思 維 能 力 作 為 優(yōu) 質(zhì) 教 育 的 一個指標 。 因為 “ 批判性思維不是學生天生具備的 · · 從理 論 邏 輯 轉(zhuǎn) 向 實 踐 邏 輯 , 這是西方教育理論 界探究批判性思維 能
9、 力 培 養(yǎng) 的 一 種 新 趨 勢 , 也是教 我們應(yīng)該放棄那種 育研究的一種共 識 。 研 究 表 明 , 單一地審視教育和 學 生 發(fā) 展 的 思 維 定 勢 , 回到教學 實踐本身 , 以一種 “ 復雜 思維” 來研究批判性思維的 教學問題 。 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模式之爭及其啟示 能力 。 教師要教學生把批判性思維技能用來理解與 ?!?年輕人也不能自然而然地學 其生活相關(guān)的問題 ” 會如何有效地進行批判性思維 ” 。 “ 發(fā)展批判性思 并在問題解決過程 中 培 養(yǎng) 學 生 的 批 判 性 思 維 , 極少 批判性思維” 專 欄, 極少在課后 在教材內(nèi)容中設(shè)置 “ 練習中安排批判性思維的相
10、關(guān)專題訓練 。 但如果看 看美國一些中小學 的 語 文 教 材 , 或翻翻華夏出版社 ) 所著 年出版的美國學者威爾頓 ( 的 美國中小學社 會 課 教 學 策 略 , 那么我們立刻就 會明白我們的教材在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方面缺少 了什么 。 因此 , 要使 我 國 學 校 的 學 科 課 程 擔 當 培 養(yǎng) 學生批判性思維能 力 的 重 任 , 就必須使我國學校的 專欄 、 練習等方面加強滲透批判性 學科課程在課文 、 思維的因素 , 從而使 其 真 正 轉(zhuǎn) 變 為 可 以 培 養(yǎng) 批 判 性 思維能力的融合 課 程 。 與 此 同 時 , 任課教師在編寫 教學大綱時 , 應(yīng)該想 想 如 何
11、 把 批 判 性 思 維 結(jié) 合 到 課 選擇的教材 和 教 輔 材 料 應(yīng) 該 反 映 自 己 的 批 程之中 ; 判性思維教學方法 ; 書本上的練習要觸及到學生的 理解 、 分析和知識 應(yīng) 用 ; 在 平 常 的 閱 讀 中, 包括讀書 瀏覽雜志等活動中 , 要留意哪些地方和例子可 看報 、 以作為批判性思維 教 學 的 素 材 , 進而將理想課程較 好地變成學生的體驗課程 。 第四 , 將批判性思維的知識技能融入日常教學 實踐之中 無論是間接教學模式 , 還是直接教學模式 , 抑或 后來的綜合模式 , 它們都非常重視批判性思維發(fā)生 、 進行的過程 , 讓學生享受批判性思維用于具體情景 、
12、 問題的過程 。 教師的教學方法 , 無論是對話法 、 討論 法, 還是自由提問法 , 都旨在促使學生參與批判性思 維過程之中 。 這些 理 論 和 模 式 認 為 , 只要讓學生在 批判性思維過程中 享 有 思 維 的 愉 悅 , 那么他們就會 積極主動 地 參 與 批 判 性 思 維 活 動 。 一 些 研 究 還 表 明, 只有在一種愉快的 、 自由的和寬松的教育教學過 程中 , 學生才能 迸 發(fā) 出 巨 大 的 獨 立 思 考 的 能 量 。 實 際上 , 由于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更需要訓練 、 實踐和應(yīng) 因此 , 即使我們教給學生一些批判性思維的方 用, 法、 技能和程序 , 如 果 不
13、 讓 他 們 自 己 親 身 經(jīng) 歷, 則一 重視識記 和 考 試” 之 復 轍。 此 定會重蹈 傳 統(tǒng) 教 學 “ 外, 間接教學模式也 為 我 們 指 明 了 “ 學 以 致 用、 親身 歷練 ” 的重要性 。 但一直以來 , 我們非常重視考試結(jié) 果, 致使學生傾向于將技能 、 方法等轉(zhuǎn)化為靜態(tài)的知 識而記誦下來 , 他們既缺乏實踐機會 , 也不敢作任何 創(chuàng)新嘗試 。 這便使 我 們 的 學 生 遇 到 問 題 時 , 首先詢 問的總是書本或教師 , 患上了思想依賴癥 : 既不想獨 也不會 獨 立 思 考 。 汲 取 西 方 實 踐 的 有 益 經(jīng) 立思考 , 驗和有關(guān)學 者 的 建 議
14、, 我 們 認 為, 在對學生批判 維技能是一個長期 的 過 程 , 要在一個較長的時間里 進行 , 逐漸增加教材的復雜性 。 ” 立課程很有必要 盡管批判性思維課程的獨立化為反對者所詬 病, 但這一主張并沒有偃旗息鼓 , 相關(guān)的研究還在有 條不紊地進行 著 。 人 們 已 經(jīng) 逐 漸 達 成 了 一 種 共 識 : 在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方面 , “ 獨立課程 ” 與“ 融合 課程 ” 都有著各自的優(yōu)勢與不足 , 都不足以獨自完成 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使命 。 這一點已為西方 西方關(guān)于批判性思維能力培 的課程實踐所證實 養(yǎng)的課程設(shè)計越來越 多 地 走 向 了 “ 獨立課程” 與“ 融 合
15、課程 ” 相結(jié)合 的 第 三 條 道 路 。 與 西 方 的 這 種 趨 勢 我國極少開發(fā) 與 編 制 旨 在 培 養(yǎng) 批 判 性 思 維 能 相比 , 力的獨立課程 , 這一 點 可 以 在 我 國 的 中 小 學 課 程 表 中得到反映 , 在大學層面 , 也只有北大 、 人大 、 華中科 大等少數(shù)學校近年 來 結(jié) 合 邏 輯 學 開 設(shè) 邏輯與批判 課程 。 盡管 西 方 的 這 種 獨 立 化 模 式 已 經(jīng) 有 性思維 人反對 , 但他們今天 的 研 究 是 對 已 有 基 礎(chǔ) 的 完 善 和 更新 , 更是一種糾偏而不是廢棄 。 對我國而言 , 在我 們還沒有進行這樣 的 開 發(fā)
16、和 探 索 之 前 , 否棄或漠視 “ 獨立課程 ” 顯然是不明智的 , 相反 , 在我們今天的學 校課程表中增設(shè)一門獨立課程 ( 即便是短期的課程 ) 恰恰成為一種必要 , 因為學會如何進行批判性思維 不是學習某個傳統(tǒng)學科或主題時的副產(chǎn)品 。 第三 , 在傳統(tǒng)課程的建設(shè)中有意識地滲透和融 入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發(fā)展的素材 在西 方 模 式 之 爭 中 , 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既需要 獨立化課程的強化 , 又需要一種融入傳統(tǒng)學科課程 中的批判性材料和訓練 。 在沒有專門的教師講授獨 立的批判性思維課 程 的 情 況 下 , 將批判性思維的培 這 不 失 為 一 種 方 法。 養(yǎng)適當?shù)?糅 入 到 各
17、 科 教 學 中 , 保爾認為 , 在傳統(tǒng)的學科中促進微觀的邏輯性 、 分析 性的批判思維能力 的 理 解 和 教 學 , 并著重掌握一些 批評分析詞匯 , 是批 判 性 思 維 能 力 培 養(yǎng) 的 最 佳 短 期 策略 。 為此 , 他還主 張 教 師 要 學 習 一 門 大 學 層 次 的 批判性思維課程 , 或者教師培訓機構(gòu)用一些好的教 材如 兒童 學 哲 學 等 培 訓 教 師。 對 我 國 而 言, 學 第二 , 開發(fā)一門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獨 科課程還很少像英美學校的學科課程那樣有意識地 將批判性 思 維 能 力 培 養(yǎng) 融 入 教 材 的 方 方 面 面 。 比 如, 我們的
18、教材極少有介紹 、 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 思維能力的課文 , 極少有教材內(nèi)容以問題形式呈現(xiàn) · · 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 教 育 教 學 中 , 務(wù)必將批判性思維 的知識技能融入批判性思維實踐之中 : 編寫講義 , 指 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模式之爭及其啟示 導學生發(fā)展批判性思維技能 ; 有效示范 , 把這些方法 收集并運用與學科有關(guān)的批判性 用到學科教學中 ; 思維的實 例 ; 提供實踐機會( 包括各種考試和檢測 題) , 讓學生練習 批 判 性 思 維 技 能 。 由 此 , 或可使學 生獲得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 注釋 : 年分析了 美國批 判 性 思 維 運 動 的 先 驅(qū) 恩 尼 斯 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