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頭頸外科考試資料_第1頁
耳鼻喉頭頸外科考試資料_第2頁
耳鼻喉頭頸外科考試資料_第3頁
耳鼻喉頭頸外科考試資料_第4頁
耳鼻喉頭頸外科考試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章 鼻的應用解剖及生理學1 鼻由外鼻,鼻腔,鼻竇組成.外鼻軟骨支架由鼻外側軟骨,大翼軟骨組組成.骨支架由鼻骨,額骨鼻突,上頜骨額突組成2面部靜脈無瓣膜,血液可雙向流動,鼻部皮膚感染可造成致命的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3危險三角區(qū):臨床上將鼻根部與上唇三角形區(qū)域4鼻腔前界為鼻內孔,后界為鼻后孔.四壁為:頂壁:前段傾斜向上,由鼻骨和額骨鼻突構成;后段傾斜向下,為蝶骨前壁;中段為篩骨水平板.底壁:與口腔相隔,為硬腭的鼻腔面.前3/4為上頜骨額突,后1/4額骨水平板.內側壁:即鼻中隔,由鼻中隔軟骨,篩骨正中板,犁骨,上頜骨腭突組成.外側壁:上中下鼻甲.中鼻甲為篩竇內側壁的標志,附于篩骨水平板;額竇經額隱

2、窩開口于篩漏斗上端,后為前組篩竇開口,最后為上頜竇開口;上鼻甲最小,后組篩竇開口于上鼻道,上鼻甲后端后上方是蝶篩隱窩,為蝶竇開口5竇口鼻道復合體(OMC):以篩隱窩為中心的解剖結構,包括中鼻甲,鉤突,篩泡,半月裂,以及額竇,前組篩竇和上頜竇的自然開口等.7鼻竇:四對,為上頜竇,篩竇,蝶竇,額竇.前組包括上頜竇,前組篩竇和額竇,竇口在中鼻道;后組鼻竇包括后組篩竇和蝶竇,開口分別在上鼻道和上鼻道后上方的蝶篩隱窩.8上頜竇五壁:前壁:中央薄而凹陷,為尖牙窩,在其上,眶下緣下12mm處為眶下孔,有眶下神經血管通過.后外壁:與翼腭窩和顳下窩毗鄰,近翼內肌,上頜竇惡性腫瘤親及可導致張口困難.內側壁:即鼻腔

3、外側壁下部,有上頜竇裂口.上壁:眼眶的底壁.底壁:即牙槽突,低于鼻腔底,與第二前磨牙和第一二磨牙關系密切9篩竇外側壁:為眼眶內側壁,由淚骨和紙樣板構成.12鼻生理:通氣,過濾,清潔,加溫,加濕,共鳴,反射,嗅覺第五章鼻外傷處理時機:外傷后23小時內盡快處理,此時組織尚未腫脹,一般不超過十天.第六章外鼻炎癥性疾病鼻癤: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要致病菌.并發(fā)癥:1鼻翼或鼻尖部軟骨膜炎;2頰部及上唇蜂窩織炎;3眼蜂窩織炎;4海綿竇血栓第八章變應性鼻炎機制:1型變態(tài)反應,IgE介導臨床表現:以鼻癢,陣發(fā)性噴嚏,大量水樣鼻涕和鼻塞為主要癥狀A鼻癢:鼻黏膜感覺神經末梢受刺激產生B噴嚏:為反射性動作C鼻涕:大量清

4、水樣鼻涕,為鼻分泌亢進表現D鼻塞:由于鼻黏膜水腫明顯E嗅覺減退:鼻黏膜水腫明顯導致治療原則:A避免接觸過敏源B藥物治療:非特異性治療,局部應用糖皮質激素(氯苯那敏)C免疫治療:特異性治療第九章鼻息肉病理:A纖毛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障礙B為環(huán)境變化的影響C嗜酸細胞的作用D細胞因子作用癥狀:a鼻塞鼻息肉病多雙側發(fā)病b鼻溢液鼻腔流黏液樣或膿性涕,間或清涕,可伴噴嚏c嗅覺功能障礙多嗅覺減退或消失d耳部癥狀當鼻息肉或分泌物阻塞咽鼓管口,可引起耳鳴或聽力減退e繼發(fā)鼻竇癥狀息肉常阻塞并妨礙鼻竇引流,繼發(fā)鼻竇炎,患者出現鼻背,額部及面頰脹痛不適f局部鼻鏡或鼻內鏡檢查鼻腔內有一個或多個表面光滑腫物,形成蛙鼻第十一章鼻

5、出血1兒童青少年的出血部位多在鼻中額前下方的易出血區(qū),中老年易在鼻腔后段(鼻中隔后部動脈)利特爾區(qū):鼻中隔最前下部的粘膜下血密集,分別由頸內動脈系統(tǒng)和頸外動脈系統(tǒng)的分支匯聚成血管叢.克氏靜脈叢:鼻中隔前下部的靜脈構成靜脈叢.2治療:A一般處理:坐位或半臥位勿將血液咽下,必要給予鎮(zhèn)定劑B鼻局部處理:明確出血部位和止血a燒灼法:反復少量出血且出血點明確者b填塞法:出血較劇,滲血面較大或出血部位不明者c血管結扎法:嚴重出血者;中鼻甲下緣以下上頜動脈或頸外動脈;中鼻甲下緣以上-篩前動脈;鼻中隔前部上唇動脈d血管栓賽法:嚴重出血C全身治療:a鎮(zhèn)靜劑 b止血劑 c維生素 d嚴重者需住院觀察 e有貧血或休克

6、者應糾正貧血或抗休克治療D其他治療:鼻中額矯正術,鼻內鏡下手術探查 第十三章鼻竇炎性疾病急性鼻竇炎:臨床表現:1全身癥狀2局部癥狀a鼻塞:多患側持續(xù)性鼻塞,為鼻黏膜炎性腫脹和分泌物積聚導致b膿涕:厭氧菌和大腸桿菌感染者膿涕惡臭c頭痛或局部疼痛:為最常見癥狀前組鼻竇炎:額部和頜面部;后組鼻竇炎:顱底和枕部慢性鼻竇炎:1頭痛特點:細菌毒素吸收導致的膿毒性頭痛,或因竇口阻塞,竇內空氣被吸收導致的直立性頭痛a伴隨鼻塞,流膿涕和嗅覺減腿癥狀b多有時間性或固定部位,多白天重夜間輕,且常為一側,若雙側必有一側較重c經鼻內用減充血劑,蒸汽吸入等治療后頭痛緩解2治療:A鼻腔內應用減充血劑和糖皮質激素,改善鼻腔通

7、氣和引流B鼻腔沖洗C上頜竇穿刺沖洗(下鼻道外側壁,距下鼻甲前端約11.5cm的下鼻甲附著處稍下的部位)D負壓置換法第十四章鼻源性并發(fā)癥鼻源性眶內并發(fā)癥:眶內炎性水腫,眶壁骨膜下膿腫,眶內蜂窩織炎,球后視神經炎鼻源性顱內并發(fā)癥:硬腦膜外膿腫,硬腦膜下膿腫,化膿性腦膜炎,腦膿腫,海綿竇血栓靜脈炎第十五章真菌性鼻炎及鼻竇炎類型:1非侵襲性真菌性鼻及鼻竇炎(NIFRS)A真菌球(FB)B變應性真菌性鼻及鼻竇炎2侵襲性真菌性鼻及鼻竇炎(IFRS)A急性(AIFRS)B慢性(CIFRS)第一章咽的應用解剖及生理1咽上寬下窄,前后扁平成漏斗形.上起顱底,下至第六頸椎,長12cm.前與鼻腔,口腔,喉腔相鄰,后

8、與椎前筋膜相鄰2鼻咽:腺樣體-咽鼓管咽口-咽鼓管圓枕-咽隱窩.口咽:口腔頂部稱腭.前2/3為硬腭,由上頜骨額突和顎骨組成.后1/3為軟腭,由腭帆張肌-腭帆提肌-舌腭肌-咽腭肌-懸雍垂肌組成.喉咽:梨狀窩,喉上神經內只經此窩入喉并分布于其黏膜之下4咽淋巴環(huán)內環(huán):咽扁桃體,咽鼓管扁桃體,腭扁桃體,咽側索,咽后壁淋巴濾泡構成外環(huán):咽后淋巴結,下頜下淋巴結,頦下淋巴結組成,他們相互交通.咽部淋巴結均流入頸深淋巴結5咽功能:a呼吸b言語形成c吞咽d防御保護e調節(jié)中耳氣壓f扁桃體免疫第五章扁桃體炎急性扁桃體炎:為腭扁桃體的急性非特異性炎癥,伴不同程度的咽黏膜和淋巴組織炎癥,為常見咽疾病.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為

9、主要致病菌慢性扁桃體炎:由急性扁桃體炎反復發(fā)作或因扁桃體隱窩引流不暢,窩內細菌,病毒滋生感染而演變?yōu)槁匝装Y.鏈球菌和葡萄球菌為致病菌.反復急性發(fā)作的病史為主要診斷依據扁桃體切除術適應癥:1慢性扁桃體炎反復急性發(fā)作或多次并發(fā)扁桃體周膿腫2扁桃體過度肥大,妨礙吞咽,呼吸及發(fā)聲功能3慢性扁桃體炎已成為引起其它臟器病變的病灶,或與鄰近器官病變有關聯(lián)4白喉帶菌者,經保守治療無效時5各種扁桃體良性腫瘤,可連同扁桃體一并切除,對惡性腫瘤則應慎重禁忌癥:急性炎癥;造血系統(tǒng)疾病及有凝血機制障礙者;嚴重全身性疾病;在脊髓灰質炎及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流行季節(jié)或流行地區(qū);婦女月經期前和月經期妊娠期;患者親屬中免疫球蛋

10、白缺乏或自身免疫疾病的發(fā)病率高第六章腺樣體疾病腺樣體面容:張口呼吸,影響面骨發(fā)育,上頜骨變長,腭骨高拱,牙不齊,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腺樣體位置:鼻咽頂壁和后壁交界處,兩側咽隱窩之間,相當于蝶骨體和枕骨底部。第四篇 喉科學第一章喉的應用解剖學及生理學1 喉軟骨 單塊軟骨為甲狀軟骨、環(huán)狀軟骨和會厭軟骨,成對的軟骨為杓狀軟骨、小角軟骨和楔狀軟骨,共計9塊。2 環(huán)狀軟骨 是喉氣管中唯一完整的環(huán)狀軟骨,對保持喉氣管的通暢至關重要。3 以聲帶為界可將喉腔分為聲門上區(qū).聲門區(qū)和聲門下區(qū).聲門上區(qū)(聲帶以上的喉腔,上通喉咽); 聲門區(qū)(兩側聲帶之間的區(qū)域); 聲門下區(qū)(聲帶以下喉腔,下連氣管)4喉的神

11、經為喉上神經和喉返神經,兩者均為迷走神經分支.喉返神經:喉的主要運動神經,左側喉返神經繞主動脈弓,右側繞鎖骨下動脈,繼而上行,行走于甲狀腺深面的氣管食管溝內,在環(huán)甲關節(jié)后方入喉.支配除環(huán)甲肌以外的喉內各肌的運動,但亦有一些感覺支司聲門下區(qū)黏膜的感覺.5環(huán)甲膜:是環(huán)狀軟骨弓上緣與甲狀軟骨下緣之間的纖維韌帶組織,中央部分增厚。6喉內肌功能:聲帶外展肌:收縮時使勺狀軟骨向外向上,使聲帶外展聲門變大.聲帶內收肌:使聲帶內收聲門閉合.聲帶緊張肌:拉緊聲韌帶,使聲帶緊張度增加.聲帶松弛肌:收縮時使聲帶松弛,同時兼有聲帶內收.關閉聲門的功能.7使會厭活動的肌肉:勺會厭肌和甲狀會厭肌.8小兒喉部的解剖特點:小

12、兒喉部粘膜下組織較疏松,炎癥時容易發(fā)生腫脹;小兒喉的位置較成人高;小兒喉軟骨尚未鈣化,較軟易塌陷;喉腔狹小易阻塞.第六章喉的急性炎癥性疾病1急性會厭炎:會厭黏膜的急性炎癥,是一種危及生命的嚴重感染,可引起喉阻塞而窒息死亡.2病因:感染為本病最主要的原因,致病菌有乙型流感桿菌.葡萄球菌.鏈球菌.3急性會厭炎的病理分型:急性卡他型.急性水腫型.急性潰瘍型.4急性會厭咽的臨床表現:全身癥狀:起病急,有畏寒發(fā)熱頭痛,全身不適,嚴重時可伴呼吸困難.局部癥狀:有劇烈的咽喉痛,吞咽時加重,嚴重時連吞咽也難咽下,因會厭腫脹,講話語音含糊不清,似口中含物.檢查:間接喉鏡檢查,可見會厭明顯充血.腫脹.嚴重時呈球形

13、.5急性喉炎的局部癥狀有:(1)聲嘶(2)咳嗽咳痰(3)喉痛6小兒急性喉炎的臨床表現:起病較急,主要癥狀為聲嘶、犬吠樣咳嗽、吸氣性喉喘鳴和吸氣性呼吸困難。第七章喉的慢性炎癥性疾病1聲帶小結:典型的聲帶小結為雙側聲帶前.中1/3交界處對稱性結節(jié)狀隆起.2聲帶息肉:好發(fā)于一側聲帶的前.中1/3交界處邊緣,為半透明.白色或粉紅色表面光滑的腫物,多為單側,也可為雙側,是常見引起聲音嘶啞疾病之一.第九章喉腫瘤1喉癌中以聲帶癌居多,約占60%,預后較好。2喉癌臨床表現:聲門上型:喉部不適感或異物感;以后癌腫表面潰爛時,出現咽喉疼痛;在癌破潰后可有痰中帶血,常有臭味,咽喉部疼痛.由于該區(qū)淋巴管豐富,易向頸深

14、上組位于頸總動脈分叉處淋巴結轉移.聲門型:早期癥狀為聲嘶,聲嘶逐漸加重.由于該區(qū)淋巴管較少,不易向頸淋巴結轉移,分化好,發(fā)展慢.聲門下型:腫瘤潰爛則可出現咳嗽及痰中帶血,腫瘤向上侵及聲帶時,可出現聲嘶,呼吸困難已較晚期.也可穿破環(huán)甲膜至頸前肌肉及甲狀腺,也可侵犯食管前壁.(4)聲門旁型聲門旁型第十一章喉阻塞1臨床表現:吸氣性呼吸困難吸氣性喉喘鳴吸氣性軟組織凹陷聲嘶發(fā)紺.2喉阻塞分為4度:一度:安靜時無呼吸困難.活動或哭鬧時有輕度吸氣期呼吸困難.稍有吸氣期喉喘鳴及吸氣期胸廓周圍軟組織凹.二度:安靜時也有輕度吸氣期呼吸困難,吸氣期喉喘鳴和吸氣期胸廓周圍軟組織凹陷,活動時加重,但不影響睡眠和進食,無

15、煩躁不安等缺氧癥狀,脈搏尚正常.三度:吸氣性呼吸困難明顯,喉喘鳴聲較響,吸氣期胸廓周圍軟組織凹陷顯著,并出現缺氧癥狀,如煩躁不安.不易入睡.不愿進食.脈搏加快.四度:呼吸極度困難,患者坐臥不安,手足亂動,出冷汗,面色蒼白或發(fā)紺,定向力喪失,心律不齊,脈搏細數,昏迷.大小便失禁等.若不及時搶救,則可因窒息以致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3喉阻塞的治療:一度:明確病因,積極進行病因治療.如有炎癥引起,使用足量抗生素和糖皮質激素.二度:因炎癥引起者,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和糖皮質激素,大多可避免氣管切開術.若為異物,應盡快取除;如喉腫瘤.喉外傷.雙側聲帶癱瘓等,應考慮作氣管切開術.三度:由炎癥引起,喉阻塞時間較

16、短者,在密切觀察下可積極使用藥物治療,并做好氣管切開術的準備.若藥物治療未見好轉,全身情況較差時,宜及早行氣管切開術.若為腫瘤,則應立即行氣管切開術.四度:立即行氣管切開術.若病情十分緊急時,可先行環(huán)甲膜切開術,或先氣管插管,再行氣管切開術.第十二章氣管插管術及氣管切開術1氣管切開術:甲狀腺峽部一般位于第24氣管環(huán),氣管切口宜峽部下緣處,以避免損傷甲狀腺造成出血.在環(huán)狀軟骨下約3cm處,沿頸前皮膚橫紋作45cm切口,切開皮膚.皮下及頸闊肌后,向上.下分離.2氣管切開術適應證:(1)喉阻塞(2)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阻塞(3)某些手術的前置手術.3氣管切開術術后并發(fā)癥:(1)皮下氣腫(2)縱隔氣腫(

17、3)氣胸(4)出血(5)拔管困難.第一章 氣管、支氣管及食管的應用解剖及生理學1食管狹窄:第一狹窄部位于咽與食管交接處,距中切牙15cm; 第二狹窄部位于氣管杈水平,左主支氣管跨越其前方,相當于胸骨角或第4與第5胸椎椎間盤水平,距中切牙25cm; 第三狹窄部為食管通過膈食管裂孔處,相當于第10胸椎水平,距中切牙3740cm.2氣管異物停留位置:尖銳不規(guī)則的以物易嵌頓于聲門下區(qū);較大而潤滑的異物常在氣管內隨呼氣上下活動;較細小的異物已落于兩側支氣管由于右側主支氣管與氣管縱軸間形成角度較小,且官腔粗短,故異物易落入右側.第一章耳的應用解剖及生理學1以外耳道為中心可將顳骨分為5部分,即鱗部.鼓部.乳

18、突部.巖部和莖突.3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竇及乳突.4鼓室由外.內.前.后.頂.底六壁:外壁:由骨部及膜部構成.骨部較小,即鼓膜以上的上鼓室外側壁;膜部較大,即鼓膜.內壁:即內耳的外壁,由多個凸起和小凹.前壁:前壁下部以極薄的骨板與頸內動脈相隔;上部有兩個開口:上為鼓膜張肌半規(guī)管的開口,下為咽鼓管的開口.后壁:又名乳突壁,上寬下窄,面神經垂直段通過此壁之內側.上壁:為鼓室的頂壁,名鼓室蓋,由顳骨巖部前面構成,將鼓室與顱中窩分開.下壁:為一較上壁狹小的薄骨板將鼓室與頸靜脈球分割,前內方為頸動脈管后壁.5鼓膜分為3層:由外向內依次為上皮層.纖維組織層(還有淺層放射性纖維和深層環(huán)形纖維)和黏膜層.

19、6內耳結構:內耳位于顳骨巖部,居于中耳和內耳道底之間.包括由骨密質構成的一系列復雜的曲管,稱骨迷路,及其內部的形態(tài)與骨迷路基本一致的膜性曲管,叫做膜迷路兩部分構成.膜迷路內充以淋巴液,叫做內淋巴,膜迷路與骨迷路之間的間隙內也有淋巴液,叫做外淋巴,內.外淋巴液互不交通.7咽鼓管位于顳骨鼓部與巖部交界處,頸內動脈管的外側,上方僅有薄骨板與鼓膜張肌相隔,為溝通鼓室與鼻咽的管道,成人全長約35mm,外1/3為骨部,內2/3為軟骨部.8小兒咽鼓管近水平,管腔較短,近成人一半,內徑較寬,故小兒咽部感染較易經此侵入鼓室.9根據氣房發(fā)育程度,將乳突分為:氣化型(全部氣化).板障型(氣化不良).硬化型(未氣化)

20、.混合型.10空氣傳導的過程:聲波耳廓外耳道鼓膜錘骨砧骨鐙骨前庭窗外.內淋巴(液體波動)螺旋器(感音)聽神經(神經沖動)聽覺中樞(綜合分析)11咽鼓管的生理功能:保持中耳內外壓力平衡.引流作用.防聲作用.防止逆行感染的功能.12耳蝸的功能:感音功能:即將傳入的聲能轉換成適合刺激蝸神經末稍的形式.對聲音信息的編碼,即分析傳入聲音的特性,以使大腦能處理該刺激聲中包含的信息.13聽力檢查法:音叉檢查法 音叉放于距耳道口約lcm處,聽得者為"氣導"置于顱骨上聽得者為"骨導".骨導偏向(Weber)試驗:音叉置于顱骨正中,令受試者指出響度偏向.如偏向健側或聽力損失

21、較輕一側,則患耳或聽力損失較重側為感音神經性聾;反之則為傳導性聾;如在正中,則或雙耳聽力正常,或為雙耳氣.骨導聽力相應減退的綜合結果.骨導差比較(Rinne)試驗 比較音叉氣導聽到時間與骨導聽到時間的長短.氣導時間長于骨導者記為陽性(+),反之記為陰性(一),二者相等者記為陰陽性(土).若雖氣導時間長于骨導,但二者均短于正常聽力耳,則記為短陽性.陰性或陰陽性者提示聽力損失為傳導性或混合性,而陽性者主要為正常;短陽性者主要見于感音神經性聾.骨導對比(Schwabach)試驗:比較受試耳與聽力正常耳的骨導時間長短.長于正常耳者見于傳導性聾,短于正常者多為感音神經性聾或混合性聾.鐙骨活動(Gelle

22、)試驗:音叉敲響后置于乳突,并以鼓氣耳鏡在外耳道加壓.如加壓時音叉響度有變化,則為陽性,表示鐙骨活動;如響度不變,則為陰性,表示鐙骨活動受限.音叉檢查應記明所用音叉的頻率.這種檢查對耳硬化癥的診斷頗有意義.第七章中耳炎性疾病1分泌性中耳炎:以傳導性耳聾及鼓室積液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病因:咽鼓管功能障礙.中耳局部感染和變態(tài)反應為其主要原因.臨床表現:聽力減退:聽力下降,自聽增強,頭位改變可是體力好轉耳痛:急性者可有隱隱耳痛,慢性者耳痛不明顯耳鳴:多為低調間歇性.當頭部運動或打哈欠.擤鼻鼓氣時,耳內可出現氣過水聲耳悶.2急性化膿性中耳炎:主要致病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桿菌.溶血性鏈球

23、菌.葡萄球菌.臨床表現:耳痛:多數患者鼓膜穿孔前疼痛劇烈,鼓膜穿孔流膿后耳痛減輕聽力減退及耳鳴:病程初期患者常有明顯耳悶.低調耳鳴和聽力減退.鼓膜穿孔排膿后耳聾反而減輕流膿:鼓膜穿孔后耳內有液體流出,初為膿血樣,以后變?yōu)槟撔苑置谖?全身癥狀:可有畏寒.發(fā)熱.倦怠.納差.嘔吐.腹瀉.3慢性化膿性中耳炎:膽脂瘤:由于鼓膜.外耳道的復層鱗狀上皮經穿孔向中耳腔生長堆積成團塊,其外層由纖維組織包圍,內含脫落壞死上皮.角化物和膽固醇結晶.臨床特點:長期耳流膿,膿量多少不等,有時帶血絲,有特殊惡臭;但后天性原發(fā)性膽脂瘤的早期可無耳流膿史.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傳導性聾;由于中耳膽脂瘤或肉芽可在中斷的小聽骨間形成

24、假性連接,此時聽力損失可不甚嚴重,手術后此種聯(lián)系被中斷反而聽力損失加重.晚期病變波及耳蝸,可引起混合性耳聾或感音神經性聾.第八章 耳源性顱內.外并發(fā)癥耳源性并發(fā)癥:由于中耳.乳突解剖上的特殊性,急.慢性中耳乳突炎極易向鄰近或遠處擴散,由此引起的各種并發(fā)癥.感染擴散途徑:通過骨壁缺損區(qū)擴散:經解剖通道或未閉骨縫擴散;經血行途徑擴散.顱內并發(fā)癥:硬腦膜外膿腫.硬腦膜下膿腫.化膿性腦膜炎.腦膿腫和乙狀竇血栓性靜脈炎.顱外并發(fā)癥:耳后骨膜下膿腫.耳下頸深部膿腫.巖尖炎.巖錐炎.迷路炎.周圍性面癱.第十章梅尼埃病梅尼埃病:是原應不明以膜迷路積水為基本病理基礎,反復發(fā)作性眩暈.聽覺障礙.耳鳴和耳脹滿感為典

25、型特征的特發(fā)性內耳疾病.臨床表現:眩暈:多為無先兆突發(fā)旋轉性眩暈,反復發(fā)作,持續(xù)時間不長,發(fā)作間歇期無癥狀,眩暈同時常伴惡心.嘔吐.出冷汗.面色蒼白及血壓下降等自主神經反射癥狀耳鳴耳聾:初次眩暈發(fā)作即可伴有單側或雙側耳聾,發(fā)作間歇期聽力常能部分或完全自然恢復,這種發(fā)作時與發(fā)作后的聽力波動現象是本病的一個特征其他癥狀:可有復聽,即雙耳將同一純音聽為音調與音色完全不同的兩個聲音.第十一章耳聾及其防治1耳聾分類因聲波傳導徑路外耳.中耳病變導致的聽力障礙稱傳導性聾因聲波感受與分析徑路即內耳.聽神經及聽中樞病變引起者為感音神經性聾.感音神經性聾按病變部分可分為:中樞性聾.神經性聾和感音性聾兩者兼有則為混

26、合性聾.2耳聾分級:損失2640db為輕度聾,4155中度,5670中重度,7190重度,>91極重度.頸科學1頸淋巴結的分區(qū):第區(qū):包括頦下及頜下淋巴結第區(qū):頸內靜脈淋巴結上組.第區(qū):頸內靜脈淋巴結中組.第區(qū):頸內靜脈淋巴結下組.第區(qū):頸后三角淋巴結,包括鎖骨上淋巴結.第區(qū)(Level 6):頸前隙淋巴結,亦稱內臟周圍淋巴結,包括咽后淋巴結,甲狀腺周圍淋巴結,環(huán)甲膜淋巴結及氣管周圍淋巴結.2頸清掃術的分類:根治性頸清掃術:切除包括胸鎖乳突肌.肩胛舌骨肌.頸內靜脈和副神經.頸外靜脈在內的頸部區(qū)的所有淋巴結及結締組織改良根治性頸清掃術:在清掃頸部區(qū)的所有淋巴結的基礎上,保留胸鎖乳突肌.頸內

27、靜脈和副神經三個結構中一個或多個結構擇區(qū)清掃術/分區(qū)性頸清掃術:所有分區(qū)性頸清掃均常規(guī)保留胸鎖乳突肌.頸內靜脈和副神經擴大頸清掃術:切除范圍超出了根治性頸清掃術.3根治性頸清掃術的并發(fā)癥:出血,傷口感染,乳糜瘺,空氣栓塞,唾液腺瘺,氣胸.鼻咽癌臨床表現:A鼻部癥狀:回縮涕體中帶血或擤鼻涕中帶血b耳部癥狀:壓迫或阻塞咽鼓管咽口,引起該側耳鳴,耳閉塞感和聽力下降c頸部淋巴結腫大:60%為首發(fā)癥狀d腦神經癥狀:破壞顱底骨質或通過破裂孔和頸內動脈管侵犯巖骨尖引起V,VI對腦神經損害,繼而引起II III IV對腦神經損害致偏頭痛,面部麻木和復視e遠處轉移:骨,肝,肺診斷:后鼻鏡檢查(小結節(jié)狀或肉芽腫樣

28、隆起),頸部觸診(頸上深部可觸及質硬活動度差活不活動無痛性腫大淋巴結),纖維鼻咽鏡或鼻內鏡檢查,EB病毒血清學檢查(輔助指標),影像學檢查治療:首選放療上頜竇癌臨床表現:單側膿血鼻涕,面頰部疼痛或麻木感,單側進行性鼻塞,單側上和磨牙疼痛或松動,面頰部隆起,眼部癥狀,硬腭隆起,張口困難,顱底受累,頸淋巴結轉移 診斷:前后鼻鏡檢查:可見鼻腔新生物呈菜花樣,基底廣泛,表面常有潰瘍或壞死觸之易出血;鼻內鏡檢查:可清楚觀察腫瘤的原發(fā)部位,大小,外形;病理檢查以細胞涂片:最終確診依據;影像學檢查:首選CT和MRI,可明確腫瘤大小和侵犯范圍;手術探查治療:1放射療法:單純根治性放療只適用于對放射線敏感的惡性腫瘤,但療效并不完全滿意.2手術治療:為多數鼻竇惡性腫瘤首選的治療手段,尤其是早期腫瘤范圍較局限者.3化學治療:多數鼻竇惡性腫瘤化療非首選.喉癌臨床表現:聲門上型:喉部不適感或異物感;以后癌腫表面潰爛時,出現咽喉疼痛;在癌破潰后可有痰中帶血,常有臭味,咽喉部疼痛.由于該區(qū)淋巴管豐富,易向頸深上組位于頸總動脈分叉處淋巴結轉移.聲門型:早期癥狀為聲嘶,聲嘶逐漸加重.由于該區(qū)淋巴管較少,不易向頸淋巴結轉移,分化好,發(fā)展慢.聲門下型:腫瘤潰爛則可出現咳嗽及痰中帶血,腫瘤向上侵及聲帶時,可出現聲嘶,呼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