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不動產確權登記發(fā)證測繪技術設計書_第1頁
農村不動產確權登記發(fā)證測繪技術設計書_第2頁
農村不動產確權登記發(fā)證測繪技術設計書_第3頁
農村不動產確權登記發(fā)證測繪技術設計書_第4頁
農村不動產確權登記發(fā)證測繪技術設計書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46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農村不動產確權登記發(fā)證測繪技術設計書XXX市轄區(qū)不動產確權登記發(fā)證測繪技術設計書XXXXXX測繪有限責任公司二。一五年九月XXX市轄區(qū)市轄區(qū)不動產確權登記發(fā)證測繪技術設計書項目承擔單位(蓋章):設計負責人:審核意見:主要設計人:審核人:年 月 日年 月 日審批單位(蓋章):審批意見:審批人:日期: 年 月 日目 錄1、項目概述11.1 項目來源11.2 項目目的11.3 作業(yè)范圍11.4 項目期限12、項目自然地理概況與已有資料情況 22.1 項目自然地理概況22.2 已有資料情況22.2.1 控制點22.2.2 圖件23、引用文件23.1 法律與法規(guī) 23.2 行政規(guī)章33.3 技術規(guī)程及標

2、準 34、成果主要技術指標和規(guī)格44.1 坐標系統(tǒng)44.1.1 平面系統(tǒng)與投影方法 44.1.2 高程系統(tǒng)44.2 比例尺44.3 分幅與編號44.4 地籍編號54.4.1 宗地代碼54.4.2 界址點編號54.5 界址點精度54.6 計量單位及精度65、設計方案65.1 軟、硬件配置要求65.1.1 硬件配置要求 65.1.2 軟件配置要求75.2 技術路線和工作流程75.2.1 技術路線75.2.2 工作流程85.3 前期準備115.3.1 組織建設115.3.2 工作計劃115.3.3 資料收集115.3.4 表冊準備115.3.5 軟硬件準備125.3.6 宣傳培訓125.4 地籍區(qū)、

3、地籍子區(qū)劃分125.5 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fā)證 135.5.1 權屬調查 135.5.2 地籍圖編繪175.5.3 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數據庫建設 215.5.4 土地登記發(fā)證 245.6 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地籍調查 265.6.1 地籍控制測量275.6.2 1:1000 地形要素圖測繪 295.6.3 權屬調查 365.6.4 地籍測量395.6.5 農村地籍數據庫建設 425.6.6 成果數據整理 445.7 房屋調查與測量455.7.1 作業(yè)方法455.7.2 房產平面圖要素測量 455.7.3 數據處理與圖形編輯 465.7.4 房屋調查485.7.5 房屋面

4、積計算495.8 成果提交515.8.1 控制測量成果515.8.2 權屬調查成果525.8.3 注冊登記發(fā)證成果 525.8.4 農村集體土地產權信息系統(tǒng)成果 525.8.5 其他表格和文字成果 525.8.6 數據成果 535.9 質量保障措施 535.9.1 組織管理措施 535.9.2 資源保證措施 545.9.3 質量控制措施555.9.4 數據安全措施 565.10 進度安排565.11 安全生產595.12 附錄59461、項目概述1.1 項目來源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yè)農村發(fā)展 基礎的若干意見(中發(fā)20101號)、國土資源部、財政部、農業(yè)部關于加

5、 快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fā)證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fā)201160號)、國土資源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財政部、農業(yè)部關于農村集體土地確 權登記發(fā)證的若干意見(國土資發(fā)2011178號)及XXXX省國土資源廳的總 體部署和工作要求,為實現農村地籍信息的社會化服務, 滿足城鄉(xiāng)地政統(tǒng)一管理 及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結合馬鞍山實際情況,在XXX轄區(qū)選取4個行政村(34.41 平方公里),開展農村集體土地地籍調查、確權登記發(fā)證、地籍數據庫建設等工 作。我單位通過參加XXXff國土資源局公開招標的XXX市轄區(qū)集體土地所有權 與農村地籍調查測繪服務項目,并中標第二標段暨XXXtTj XXXK xxxxX

6、I XXXX 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與村莊地籍調查(試點)項目。1.2 項目目的完成xxxxH區(qū)域范圍內的集體土地所有權調查、 宅基地使用權調查、集體建 設用地使用權調查、村莊房屋調查,建立村莊地籍數據庫。為 XXXXt寸區(qū)域內確 權登記發(fā)證工作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提供二年技術跟蹤服務 (自本項目最終驗 收合格之日起計算)。1.3 作業(yè)范圍XXX*寸隸屬于XXX市XXXM XXX9,面積約13.01平方公里。1.4 項目期限 (1)合同簽訂之日起120日內完成權屬調查和地籍測量,形成外業(yè)調查成果;(2)合同簽訂之日起150日內完成外業(yè)調查成果的檢查驗收;(3)合同簽訂之日起210日內完成數據庫建設與

7、檢查驗收;(4)合同簽訂之日起240日內完成數據資料整理歸檔與移交工作;(5)合同簽訂之日起300日內配合各區(qū)政府完成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fā)證工作。2、項目自然地理概況與已有資料情況2.1 項目自然地理概況本項目第二標段xxxxH隸屬于xxxM xxx市xxxm xx癡,位于xxx鎮(zhèn) 西南,南部為姑溪河水域,境內水網交錯,地形主要以水塘和田地為主。居民地 約由19個自然村組成,分布較散,居民地周圍樹木較多,境內道路錯綜復雜主 要由薛花鄉(xiāng)村公路、村村通水泥路和鄉(xiāng)間小路組成,作業(yè)正值夏季,雨水較多, 給調查和測量帶來很大困難。2.2 已有資料情況2.2.1 控制點選取了測區(qū)監(jiān)i近已有的 XXX市D級控

8、制點5個(GD04又GD048GD049GD050 GD057)乍為首級控制點,經我單位實地檢查,控制點埋石保存良好,無損壞現象, 通過我單位的檢驗,可以利用。坐標為1980西安坐標系(利用已有1954年北京 坐標系成果,通過xxxm坐標轉換系統(tǒng)轉換獲得)。2.2.2 圖件XXXX1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2000正射影像圖,套合行政村界線作為本次 集體土地所有權外業(yè)調查工作底圖。3、引用文件3.1 法律與法規(guī)(1)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2)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3)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4)XXXX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5)XXXXT土地權屬爭議處理條例;

9、(6)土地調查條例。3.2 行政規(guī)章 (1)土地登記辦法(2007,國土資源部第40號令)等;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guī)定(1995 ,國土 籍字第26號);(3)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辦法(2003,國土資源部17號;(4)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fā)證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fā)2014101號);(5)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fā)證成果檢查驗收辦法(國土資廳發(fā)201254 號);(6)XXXXT集體土地范圍內民宅登記發(fā)證工作指導意見(建房2011260號)3.3 技術規(guī)程及標準(1)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技術規(guī)程(2007,TD/1014-2007);(2)地籍調查規(guī)程(

10、TD/T1001-2012);(3)房產測量規(guī)范(GB/T17986.1-2000);(4)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國家標準GB/T21010-2007);(5)測繪技術設計規(guī)定(H/T1004-2005);(6)測繪技術總結編寫規(guī)定(H/T1001-2005);(7)衛(wèi)星定位城市測量技術規(guī)范(CJJ73-2010);(8)全球定位系統(tǒng)實時動態(tài)測量(RTK)技術規(guī)范(CH/T2009);(9)城市測量規(guī)范(CJJ/T8-2011);(10)不動產權籍調查技術方案(試行)(2015.5)(11)地籍測繪規(guī)范(1994, CH5002-94);(12)地籍圖圖式(1994, CH5003-94);(13

11、)1: 500、1: 1000、1: 2000 地形圖數字化規(guī)范(GB/T17160-2008);(14)1: 500、1: 1000、1: 2000地形圖圖式(GB/T20257.1-2007);(15)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技術規(guī)程(1984,全國農業(yè)區(qū)劃委員會);(16)宗地代碼編制規(guī)則(試行)(國土資廳發(fā)201157號);(17)城鎮(zhèn)地籍數據庫標準(TD/T1015-2007);(18)土地利用數據庫標準(TD/T1016-2007);(19)城鎮(zhèn)地籍數據庫標準(國土部最新頒布標準);(20)測繪成果質量檢查與驗收(GB/T24356-2009);(21)數字測繪成果質量檢查與驗收(GB/T

12、18316);(22)XXXXT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fā)證工作技術方案(23)經批準的本項目技術設計書。4、成果主要技術指標和規(guī)格4.1 坐標系統(tǒng)4.1.1 平面系統(tǒng)與投影方法平面坐標系統(tǒng)(1)集體土地所有權調查采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2)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調查采用采用1980西安坐標系。(3)宅基地使用權調查采用采用1980西安坐標系。(4)房屋調查采用采用1980西安坐標系。集體建設用地調查、宅基地調查、房屋調查成果,利用市國土局提供的XXX市坐標轉換參數,將已有的1954年北京坐標系與1980西安坐標系和2000國家 大地坐標系進行相應的轉換。投影方法采用高斯-克呂格投影3。分

13、帶,中央子午線117。00'。4.1.2 高程系統(tǒng)采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4.2 比例尺(1)集體土地所有權地籍圖采用1:5000比例尺。(2)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地籍圖采用1:1000比例尺。(3)宅基地使用權地籍圖采用1:1000比例尺。4.3 分幅與編號(1)集體土地所有權地籍圖采用標準分幅,其圖幅編號、圖名在第二次全省 土地調查標準分幅土地利用現狀圖基礎上進行細化。(2)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地籍圖采用正方形分幅 (50cmx 50cm)。圖幅編號按 照圖廓西南角坐標公里數編號,X坐標在前,Y坐標在后,中間用短橫線連接。 圖內的主要村民小組名稱為圖名。村民小組被分割為多個圖幅時加順

14、序號表示, 如:陶墅1、陶墅2。(3)宅基地使用權地籍圖采用正方形分幅(50cmx 50cm)。圖幅編號按照圖廓 西南角坐標公里數編號,X坐標在前,Y坐標在后,中間用短橫線連接。圖內的 主要村民小組名稱為圖名。村民小組被分割為多個圖幅時加順序號表示,如:陶墅1、陶墅2。(4)房屋調查成果包含在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成果和宅基地使用權成果中。4.4 地籍編號4.4.1 宗地代碼(1)宗地代碼采用五層19位層次碼結構,按層次分別表示縣級行政區(qū)劃、 地 籍區(qū)、地籍子區(qū)、土地權屬類型、宗地順序號。(2)編碼方法按照宗地代碼編制規(guī)則(試行)»執(zhí)行。4.4.2 界址點編號(1)集體土地所有權及地籍數

15、據庫中界址點編號在地籍子區(qū)范圍內統(tǒng)一編 號,界址點編號采用1、2表示,并保證界址點號唯一,如果為實測界址點,加 前綴J表示,如為圖解界址點,加前綴T表示。(2)外業(yè)權屬調查時界址點編號采用宗地內統(tǒng)一編號,從左上角按順時針方 向,從“ 1”開始編制界址點號。(3)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及地籍數據庫中界址點編號在地籍 子區(qū)范圍內統(tǒng)一編號,界址點編號采用 J1、J2表示,如果為實測界址點,采用 JX3、JX4表示,并保證界址點號唯一。4.5 界址點精度集體土地所有權界址點精度及適用范圍見表1。表1所有權界址點精度及適用范圍界址點點位中誤差適用范圍備注中誤差允許誤差& ±

16、0.3mm(圖上)& ± 0.6mm(圖上)圖解界址點山地、森林及隱敝地區(qū)口放寬至1.5倍< ± 0.1m工 ± 0.2m實測界址點村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調查界址點坐標和界址點間距的精度 要求如表2所示。表2解析界址點精度級別界址點相對于鄰近控制點的點位中誤差,相鄰界址點間距誤差/cm中誤差允許誤差一±5.0±10.0二±7.5±15.0注1:明顯界址點精度不低級,隱蔽界址點精度不低于二級。4.6 計量單位及精度坐標單位采用米(m);長度單位采用米(m);面積計算單位采用平方米(褶)。 界址點坐標

17、保留3位小數;界址線、房屋邊長保留 2位小數;宗地面積保留2 位小數。面積統(tǒng)計匯總單位采用公頃(h itf)和畝,公頃(h nf)保留2位小數、 畝保留2位小數。5、設計方案5.1軟、硬件配置要求5.1.1硬件配置要求用于平面控制測量的單頻靜態(tài)GP或收機平面精度不低于5mm+2ppm:D(2)用于界址點、圖根測量的雙頻 GNSS接收機儀器 標稱精度不 低于5mm+2ppm* D(3)用于地籍要素測量、1:1000地形測量的全站儀測角精度不低于6,測距精度不低于2mm+2Ppm(4)數據處理、存儲設備使用處理器為Intel i5型計算機;(5)使用的GNS強收機、全站儀等測量儀器均應在檢驗有效期

18、之內,其完好 率 100%4.7 .2軟件配置要求(1)E級控制測量平差軟件使用儀器隨機軟件;(2)1:1000地形要素圖編輯使用“ CASS軟件;(3)影像數據、矢量數據坐標轉換軟件采用“ ArcMap10.1”。(4)地籍管理系統(tǒng)軟件采用XXXXf國土資源廳統(tǒng)一下發(fā)的“蒼穹集體土地軟 件”。5.2 技術路線和工作流程5.2.1 技術路線5.2.1.1 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fā)證(1)采用2012年土地利用現狀庫中縣(市、區(qū))、鄉(xiāng)(鎮(zhèn))、村三級界線與正射 影像圖套合,按1:2000標準分幅形成集體土地所有權外業(yè)調查工作底圖。(2)使用該工作底圖以村民小組為單位進行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權屬界

19、線外 業(yè)現場指界、調查,在工作底圖上標繪界址點及界址線,經確認的界線雙方權利人在工作底圖上簽字畫押。(3)如工作底圖上不能判讀,外業(yè)測量采用MGCORS RTK等技術對界址點進 行解析法測量。(4)在圖形編輯軟件下導入實測界址點坐標,采用人機交互進行權屬界線矢 量化;錄入宗地屬性、拓撲檢查合格后導出地籍調查表和土地權屬界線協(xié)議書等 資料由相關土地權利人簽字蓋章。(5)將矢量化成果與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套合,編制地籍圖。(6)以地籍子區(qū)為單元編制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結果公示表,提交鄉(xiāng) (鎮(zhèn))國 土資源所、縣國土資源局進行初審、審核后張榜公告;對土地權屬來源合法,界 址清楚,面積準確,公告無異議的農村集

20、體所有權宗地報請縣人民政府批準,進行注冊登記,并頒發(fā)證書。(7)集成以上成果建立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數據庫。5.2.1.2 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地籍調查(1)按照衛(wèi)星定位城市測量技術規(guī)范的技術標準,進行E級控制網測量、圖根控制點測量。(2)采用內外業(yè)一體化的數據采集、數字制圖技術,對XXXX村村莊進行1:1000地形要素圖測繪,形成全新的 1:1000地形要素圖;經驗收后的1:1000 地形要素圖作為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地籍調查的工作底圖。(3)以地籍調查規(guī)程為技術依據,結合原有的地籍調查成果、檔案資料 和日常地籍調查登記所產生的數據資料,進行 1:1000地籍調查,獲取

21、準確的村 莊土地利用狀況調查數據。(4)建立村莊地籍數據庫。5.2.1.3 房屋調查(1)利用測繪的1:1000XXXX村村莊地形要素圖,形成房屋調查底圖。(2)開展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調查的同時,進行房屋調查。(3)獲得的房屋調查數據,包含在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調查的 成果中。5.2.2 工作流程5.2.2.1 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工作流程見圖1:圖1農村集體所有權確權登記發(fā)證工作流程前期摧手地籍區(qū)、地籍戶區(qū)劃分權屬調查地籍圖滿嶺數據麻建設不作嚕愉宜驗收5.2.2.2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地籍調查工作流程見圖2:圖2農村地籍調查工作流程5.3 前期準備

22、5.3.1 組織建設XXXXt寸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fā)證和村莊地籍調查工作,由XXX市國土資源局負責組織,我單位具體實施。我單位第一時間成立項目部,項目部由 項目經理、技術負責、質量檢查員、安全員等人員組成。XXXX區(qū)國土資源局和我單位共同組成了調查隊伍,全力以赴進行XXXXH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發(fā)證和村莊地籍調查項目。5.3.2 工作計劃根據工作任務和XXXX省、XXX市有關要求,制定工作方案并確定詳細工作 計劃,將工作的主要任務、范圍、方法、時間、步驟、技術要求和人員組織等全 面統(tǒng)籌安排。5.3.3 資料收集(1)收集、整理土地權屬來源有關資料和基礎資料。包括第二次土地調查村 界調

23、查成果、最新年度變更成果農村地籍數據庫成果、正射影像圖、基礎地形圖、 已有大比例尺地形圖、地籍圖等。(2)收集、整理有關測繪資料。包括XXXXf衛(wèi)星定位綜合服務系統(tǒng)(AHCORS) 成果、控制點資料。(3)收集、整理歷年來土地登記形成的檔案資料和以往調查簽訂的土地權 屬界線協(xié)議書、土地權屬界線爭議原由書。(4)收集民政部門提供的行政區(qū)域界線和行政代碼表,農業(yè)、林業(yè)、水利、 鐵路、交通運輸等相關部門提供的權源資料。(5)其它相關資料。5.3.4 表冊準備按照不動產權籍調查技術方案(試行)要求,準備相關表格。(1)指界通知書;(2)法人代表(負責人)身份證明書、村民小組組長(負責人)身份證明書;(

24、3)指界委托書;(4)違約缺席定界通知書;(5) 土地登記申請書;(6) 土地權屬界線協(xié)議書、土地權屬界線爭議原由書;(7)地籍調查表。(8)房屋調查表5.3.5 軟硬件準備5.3.5.1 儀器設備、工作軟件準備(1)測繪儀器包括GPSg收機、全站儀、水準儀等;(2)計算機、打印機、繪圖儀等;(3)生活、交通工具及勞動保護用品等;(4)圖形編輯、控制網平差、數據庫建設等軟件。5.3.5.2 坐標轉換參數計算利用XXX市國土資源局提供的XXX市坐標轉換系統(tǒng)進行相應坐標系統(tǒng)問 的轉換。5.3.6 宣傳培訓5.3.6.1 宣傳發(fā)動XXX鎮(zhèn)人民政府發(fā)布土地登記通告,在 XXXX村、組居民點張貼,通過廣

25、播 在全村進行宣傳,并召開全村領導動員大會進行宣傳發(fā)動。5.3.6.2 人員培訓人員培訓包括試點培訓、村級培訓和內部培訓(內部技術骨干和作業(yè)員),試 點區(qū)培訓和村級培訓由縣領導小組、國土資源局、鎮(zhèn)政府、國土資源所、行政村 等有關人員參加。5.4 地籍區(qū)、地籍子區(qū)劃分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地籍區(qū)、地籍子區(qū)采用國土資源局按照 XXXX省宗地 統(tǒng)一代碼編制工作技術方案(皖國土資2013134號)要求編制并經XXXX省國 土資源廳批準的地籍區(qū)劃分圖。城鎮(zhèn)地籍調查地籍區(qū)按照經省廳批準的地籍區(qū), 地籍子區(qū)以居委會或村界線為基礎結合明顯線性地物劃分,地籍子區(qū)編號從001199。5.5 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

26、發(fā)證5.5.1 權屬調查5.5.1.1 工作底圖制作采用2012年土地利用現狀庫中縣(市、區(qū))、鄉(xiāng)(鎮(zhèn))、村三級界線與正射影 像圖套合,按1:2000標準分幅形成集體土地所有權外業(yè)調查工作底圖。該工作 底圖由XXXXf地理信息中心提供。5.5.1.2 外業(yè)調查5.5.1.2.1 確定土地權利人和指界人(1)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權利人為鄉(xiāng)(鎮(zhèn))、村、村民小組農民集體。(2)村民組所有土地,指界人由村民組長或村民組集體推薦產生的代表人擔 任。(3)集體土地所有權指界人產生后,由本級集體經濟組織進行公告,并報縣 級國土資源部門備案。5.5.1.2.2 通知指界(1)根據權屬調查工作計劃,將指界通知書

27、送達本鄰宗地權利人并留存回執(zhí)。(2)現場指界時國土資源所工作人員、作業(yè)單位技術人員、土地權利人代表 或委托指界人需同時到位。(3)違約缺席指界處理1)如一方缺席,其宗地界線根據土地權屬來源資料及另一方所指界線確定;2)如雙方缺席,其宗地界線由調查人員根據土地權屬來源資料、實際使用 現狀及地方習慣確定;3)將現場調查結果及違約缺席定界通知書送達違約缺席者。違約缺席者對 調查結果如有異議,須在收到調查結果之日15日內,重新提出劃界申請,并負責重新劃界的全部費用。如逾期不申請,經公告 15日后,則上述1)、2)兩條確 定的界線自動生效。5.5.1.2.3 土地權屬界線實地調查(1)指界人應現場出示法

28、人代表(負責人)身份證明書及身份證復印件,委托 指界的還應出具指界委托書及受委托人身份證復印件,雙方指界人共同指定土地 權屬界線走向和拐點位置。(2)經雙方認定的界線,作業(yè)單位技術人員應現場設置界址點,確定界址線 類型和位置,準確判讀后用0.5mm黑色油性筆將界址點、界址線繪制在工作底圖 上,重點做好界址點位置和界址線走向的詳細描述,雙方指界人在工作底圖的界線兩側簽字畫押。5.5.1.2.4 界址點設置(1)界址點設置應能準確表達界址線的走向,方向轉折明顯拐點處應設置界 址點;(2)相鄰宗地的界址線交叉處應設置界址點;3 3) 土地權屬界線所依附于溝、渠、路、河流、田坎等線狀地物的交叉點應 設

29、置界址點;(4)在一條界址線上存在多種界址線類別時,變化處應設置界址點;(5)權屬界線經過的山頂的最高點應設置界址點;(6)權屬界線進出大面積樹林時邊界處應設置界址點;(7)其他明顯點位。4 .5.1.2.5 界標設置相鄰宗地的界址線交叉點及界址走向無依附明顯地物的主要拐點應設置界 址點標志,界址點標志類型分別為石灰樁、鋼釘、噴漆標志。(1)位于松軟土質地面的界址點設置石灰樁標志;(2)位于水泥地面、巖石、固定建筑物上的界址點設置噴漆標志;(3)位于瀝青地面的界址點設置鋼釘標志;(4)界址點落水時可不設置標志但應加以說明;根據本次作業(yè)實際情況綜合考慮考慮各種因素,選擇埋設木樁和噴涂標志兩種方式

30、。5.5.1.3 界址點測量(1)界址點測量與外業(yè)調查時同時進行,原則上不能以圖解法獲得的界址點 應進行實地測量。(2)開始作業(yè)前在RTK手簿中設置好坐標系統(tǒng)、中央子午線及 GNSSt參數, 檢核已知點,平面較差不得超過土 5cnr外業(yè)測量時采用基于 MGCORSTK測量方 式進行界址點測量,采樣間隔一般設置為 2s,觀測值不得少于5個萬元。(3)為了對界址點進行有效檢核,另外采用同樣方式再觀測一次,當兩次測 量的平面較差不超過7cm時,界址點坐標使用第一次觀測值;否則,應重新測量。(4)衛(wèi)星信號或網絡信號不穩(wěn)定地區(qū)的界址點可使用單基站RTK全站儀極坐標法、截距法、距離交會法等方式進行測量。5

31、.5.1.4 內業(yè)處理5.5.1.4.1 權屬界線繪制(1)使用ArcMap軟件,將正射影像圖電子數據,按照圖形編輯軟件要求進行 格式轉換。(2)將轉換后影像文件調入圖形編輯軟件中,通過軟件展點功能導入實測界 址點坐標,采用人機交互方式進行權屬界線矢量化,以圖解法作業(yè)的權屬界線, 應依據周圍實測的界址點點位與影像圖上位置的偏差進行點位糾正。(3)界址點、界址線分別放在界址點、權屬界線層。5.5.1.4.2 宗地拓撲構面將矢量化形成的界址點、權屬界線層導入數據處理軟件,權屬界線層拓撲構 面生成所有權宗地,根據界址點生成界址線,并進行數據拓撲檢查。5.5.1.4.3 宗地統(tǒng)一編碼將所有權宗地層與地

32、籍區(qū)、地籍子區(qū)層套合,根據宗地編碼規(guī)則完成宗地統(tǒng) 一代碼的編制,其中國有土地不進行宗地編碼。5.5.1.4.4 信息錄入(1)利用外業(yè)調查成果錄入宗地信息,包括土地權利人、土地權屬性質、土 地坐落、宗地編碼等信息及外業(yè)調查有關材料掃描件等信息。(2)錄入界址點信息,包括界址點類型、界標類型、點位描述等。(3)錄入界址線信息,包括界址線類型、位置、界址走向說明等信息。(4)完善宗地比例尺、圖幅號、宗地四至、地物、宗地面積及界線有關的地 物、地貌名稱等相關信息。5.5.1.5 調查表格制作內業(yè)處理完成后,經數據檢查合格,利用軟件功能,輸出地籍調查表、土地 權屬界線協(xié)議書及附圖、土地權屬爭議原由書及

33、等外業(yè)調查表格。5.5.1.5.1 地籍調查表填寫要求(1)地籍調查表填寫的要求和方法見地籍調查規(guī)程附錄A.1、A.2。根據實際需要可制定標準模版。(2)界址說明表填寫要求如下:1)界址點位說明。利用工作底圖,說明相鄰宗地的界址線交叉點及界址線 主要拐點所依附標的物的類型、位置(內、中、外)或與周圍明顯地物地貌的關系。2)主要權屬界線走向說明。擇要說明權屬界線的走向。以界址線依附的同 一地物為一段,敘述界線所依附的標的物的狀況及其與周圍宗地和地物地貌的關 系。(3)宗地草圖繪制。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宗地不繪制宗地草圖,可用指界后 繪制的宗地圖代替宗地草圖。(4)界址簽章欄應加蓋土地權利人公章,鄉(xiāng)

34、(鎮(zhèn))農民集體蓋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 公章,村民小組農民集體蓋所屬行政村公章。5.5.1.5.2 土地權屬界線協(xié)議書填寫要求(1) 土地權屬界線協(xié)議書的填寫按照地籍調查規(guī)程附錄B要求填寫。(2)界址說明表填寫要求如下:1)界址點位說明。利用工作底圖,說明界址點所依附標的物的類型、位置 (內、中、外)或與周圍明顯地物地貌的關系。2)界址線走向說明。逐段說明權屬界線的走向,以同一類型的界址線為一 段,敘述界線所依附標的物的狀況及與周圍宗地和地物地貌的關系。(3) 土地權屬界線附圖采用正射影像圖繪制,可以在一張圖上繪制一條、多 條或本宗地全部界線,然后按照附圖框的大小進行打印輸出。內容包括:1) 土地權

35、利人及相關權利人的名稱及其印章。2)宗地代碼,界址點及其編號,界址線。3)重要的地理名稱和地理表示,如道路名稱、山峰名稱、山頂點的高程等。(4)權屬雙方權利人或指界人在土地權屬界線協(xié)議書及附圖上簽字畫押,簽 訂單位在土地權屬界線協(xié)議書和附圖上蓋章,并加蓋騎縫章,村民小組農民集體可以蓋所屬行政村的公章,同一行政村騎縫章可以只蓋一個。5.5.1.6有關問題的處理5.5.1.6.1 宗地劃分(1)在地籍子區(qū)內,劃分集體土地所有權宗地。(2)村、鄉(xiāng)級農民集體共有的土地單獨劃分宗地。(3)非本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飛地或國有土地單獨劃分宗地。當地塊面 積較小,圖上難以準確反映實地狀況時,也可不單獨分宗,

36、但要在調查時注明, 并相應扣除其面積。(4) 一宗地內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權利人共同所有的,且相互之間難以劃分清 界線的,可劃分為一宗地。(5)有權屬爭議的土地,若非界線爭議,將爭議土地單獨設宗;若界線爭議, 以爭議界線所圍成的范圍單獨設宗。(6)同一所有者的集體土地被鐵路、公路、河流等國有或其他集體線狀土地 分割的,原則上應分別劃分宗地;對線狀地物狹窄,圖上難以準確反映實地狀況 時,也可不單獨分宗,但要在調查時注明,并相應扣除其面積。(7)歸屬不明的地塊等單獨設宗,待明晰權屬后,再行劃入相關宗地或單獨 劃宗。(8)有爭議宗地可只調查不發(fā)證。5.5.1.6.2 土地權屬界線爭議處理指界人對權屬有爭

37、議時,技術人員在影像圖上劃出權屬爭議區(qū), 填寫地籍調 查表及土地權屬界線爭議原由書,由雙方指界人簽字畫押。5.5.1.6.3 權屬界線不一致的處理村民小組實地界線與工作底圖中行政村界線不一致時, 現場指界時將實際界 線標繪到工作底圖上,并在地籍調查表的權屬調查記事欄中加以說明。 內業(yè)處理 時按村民小組實際界線調整行政村界線,并做調整說明。5.5.1.6.4 已有調查時形成的權屬界線協(xié)議書等資料經復核無誤、資料完整的,可不再重新指界簽字,按相關資料確認權屬界線。5.5.2地籍圖編繪5.5.2.1 地籍圖表示的主要內容和方法地籍圖的內容包括行政區(qū)劃要素、地籍要素、地形要素、數學要素和圖廓要5.5.

38、2.1.1 行政區(qū)劃要素(1)行政區(qū)劃要素主要指行政區(qū)界線和行政區(qū)名稱。(2)不同等級的行政區(qū)界線相重合時應遵循高級覆蓋低級的原則,只表示高 級行政區(qū)界線,行政區(qū)界線在拐角處不得間斷,應在轉角處繪出點或線。(3)標準分幅地籍圖編繪時,在鄉(xiāng)(鎮(zhèn)、街道辦事處)的駐地注記名稱外,還 應在內外圖廓線之間、行政區(qū)界線與內圖廓線的交匯處的兩邊注記鄉(xiāng)(鎮(zhèn))的名稱。(4)地籍圖上不注記行政區(qū)代碼和郵政編碼。5.5.2.1.2 地籍要素(1)地籍要素包括地籍區(qū)界線、地籍子區(qū)界線、土地權屬界址線、界址點、 圖斑界線、地籍區(qū)號、地籍子區(qū)號、宗地號(含土地權屬類型代碼和宗地順序號)、 地類代碼、土地權利人名稱、坐落地

39、址等。(2)界址線與行政區(qū)界線相重合時,只表示行政區(qū)界線,同時在行政區(qū)界線 上標注土地權屬界址點,行政區(qū)界線在拐角處不得間斷,應在轉角處繪出點或線。(3)地籍區(qū)、地籍子區(qū)界線疊置于省級界線、市級界線、縣級界線、鄉(xiāng)級界 線和土地權屬界線之下。疊置后其界線仍清晰可見。(4)地籍圖上,集體土地所有權宗地,只注記宗地號。宗地面積太小注記不 下時,允許移注在空白處并以指示線標明。宗地的坐落地址可選擇性注記。(5)標準分幅地籍圖編繪時,若地籍區(qū)、地籍子區(qū)、宗地被圖幅分割,其相 應的編號應分別在各圖幅內按照規(guī)定注記。如分割的面積太小注記不下時,允許移注在空白處并以指示線標明。(6)地籍圖上應注記集體土地所有

40、權人名稱。(7)地籍圖上地類代碼和圖斑界線采用 XXX 2012年土地調查中土地利用現 狀圖成果。5.5.2.1.3 地形要素(1)界址線依附的地形要素(地物、地貌)應擇要表示。(2)主要的地形要素包括居民地、道路、水系、地理名稱等。(3)居民地、道路、水系依據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地利用現狀圖上沒有的可 按正射照影像圖矢量化。(4)地理名稱可采用1:10000地形圖上注記,當地習慣地物、地貌名稱按照外業(yè)調查名稱。5.5.2.1.4 數學要素數學要素包括內外圖廓線、內圖廓點坐標、坐標格網線、控制點、比例尺、 坐標系統(tǒng)等。5.5.2.1.5 圖廓要素圖廓要素包括分幅索引、密級、圖名、圖號、制作單位、

41、測圖時間、測圖方 法、圖式版本、測量員、制圖員、檢查員等。5.5.2.2 1:5000 分幅地籍圖編繪5.5.2.2.1 編繪方法將繪制的內業(yè)處理完成后形成的地籍要素疊加正射影像圖,對與界址線有關 的建筑物、道路、水系等地形要素進行矢量化,地貌及地理名稱注記依據1:10000 地形圖,然后疊加2012年土地利用現狀分類數據,按照規(guī)程要求對地籍圖 進行編輯。5.5.222 圖廓整飾(1)1:5000分幅地籍圖的內、外圖廓按照規(guī)程附錄 N圖N.2樣式整。(2)左上角圖外注記改為“ *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地籍圖”。(3)圖名以圖內主要村莊名稱命名。5.5.223 電子數據命名地籍分幅圖電子數據按照圖幅

42、號整數加文件擴展名命名存放,如 3395-456.* 。5.5.224 土地權屬界線圖編制(1)將行政要素、地籍要素疊加正射影像圖編制以地籍子區(qū)(村)為單位土地 權屬界線圖。(2)權屬界線圖上應包括本鄰地籍子區(qū)名稱、編號,行政界線,界址點,界 址線,地理名稱,指北方向,比例尺,圖例等。(3)權屬界線圖紙張一般按照 A1大小,比例尺以1:2000至1:5000為宜,可 根據面積大小適當調整。(4)權屬界線圖上的土地權利人名稱注記字體采用“宋體”,字高要求圖面 高度2.5mni地理名稱注記采用“細等線”,字高為2.5mm方向注記“北”及“圖 例”采用“中等線”,字高為4.0mm其它符號和注記按照規(guī)

43、程附錄 M.3要 求。(5)圖廓整飾要求如下:1) 土地權屬界線圖不注記坐標,不注記圖幅號。2)圖名采用地籍子區(qū)名稱,字體采用“中等線體”,圖面高度要求6mm如“XXXK XXXX激XXX*寸土地權屬界線圖”。3)左下角豎行應注" XXXXZ:國土資源局”,橫行注:1980西安坐標系;1985國家高程基準。TD/T 1001地籍調查規(guī)程。*于201X年X月測制。4)權屬界線圖外圖廓字體、字高除規(guī)定外按規(guī)程附錄 N圖N.2要求。 5.5.2.4 宗地圖編制1.1.1 .4.1宗地圖的規(guī)格和比例尺宗地圖根據表達清晰原則,按宗地實際范圍,可使用A4A1紙張。宗地圖圖廓四邊距圖紙邊沿應大于等

44、于 2cm1宗地圖比例尺可根據宗地大小適當選擇, 一般不應小于1:*000,比例尺分母必須為100的整數倍。1.1.2 宗地圖的內容(1)宗地所在圖幅號、宗地代碼;(2)宗地權利人名稱、面積及地類號;(3)本宗地界址點、界址點號、界址線、界址邊長;(4)宗地內的圖斑界線、建筑物、構筑物及宗地外緊靠界址點線的附著物;(5)鄰宗地的宗地號及相鄰宗地間的界址分隔線;(6)相鄰宗地權利人、道路、村名稱;(7)指北方向和比例尺;(8)宗地圖的制圖者、制圖日期、審核者、審核日期等。(9)圖廓外整飾按照規(guī)程附錄 O圖O.2格式要求執(zhí)行。5.524.3 電子數據命名宗地圖電子數據按照宗地號加文件擴展名命名存放

45、,如340824104207JA00024.*。5.524.4 宗地面積量算以宗地為單位,利用第二次土地調查 2012年第二次土地調查中土地利用分 類數據統(tǒng)計宗地內各地類面積。宗地面積按橢球面積計算。5.5.3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數據庫建設建立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數據庫與農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統(tǒng),滿足調查成果的 信息化管理和應用的需要。日常地籍調查應對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數據庫進行更 新,地籍信息系統(tǒng)應建立維護與升級機制。5.5.3.1 數據庫建設內容(1)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包括數學基礎、境界、居民地、交通、水系、地理名 稱等。(2) 土地權屬數據包括宗地、土地權利人名稱、零星宗地、界址線、界址點 等。(

46、3) 土地登記發(fā)證信息數據包括土地登記申請表、地籍調查表、土地登記審 批表、土地權利證書等數字化的集體土地所有權地籍檔案數據。(4)柵格數據包括DO防口其他柵格數據。(4) 其他數據。宗地統(tǒng)一代碼數據、元數據、表格、文本等數據。5.5.3.2 數據庫建設要求5.5.3.2.1 數據庫建設標準數據庫以土地利用數據庫標準和城鎮(zhèn)地籍數據庫標準為基礎,結合 實際情況,建立滿足要求的數據庫5.5.322 坐標系統(tǒng)和高程基準平面采用1980西安坐標系、;高程采用1985年國家高程基準。5.5.323 .3 數據庫質量要求(1)數據檢查。能實現數據的完整性檢查,數據結構正確性檢查,數據內完 備性檢查,層間與

47、層內圖形拓撲關系檢查,圖形數據與屬性數據一致性檢查。(2)工作流管理。實現地籍調查、土地登記、土地統(tǒng)計等業(yè)務的流程管理。(3)查詢統(tǒng)計。能實現單一條件的圖形、屬性信息查詢;能實現任意時間點、 任意時間段、組合條件的圖形、屬性信息查詢;能實現報表的定制、報表的統(tǒng)計 和統(tǒng)計圖的制作等。(4)空間分析。提供數據疊加、抽取、裁剪、臨近、緩沖等空間分析功能。(5)系統(tǒng)維護與升級。提供用戶的操作權限和口令密碼維護、數據字典和日 志管理維護、系統(tǒng)安全管理與升級更新等功能。(6)元數據管理。提供元數據的采集、編輯、檢索、查詢、維護與更新等管 理功能。5.5.3.3 數據庫建設流程(1)準備工作;(2)資料預處

48、理;(3)數據庫結構設計;(4)數據采集和編輯處理;(5)數據建庫;(6)質量控制;(7)成果輸出;(8)文字報告編寫;(9)檢查驗收;(10)成果歸檔;(11)數據庫更新與應用;(12)數據庫運行與管理等。5.5.3.4 數據庫建設準備工作制定建庫方案、優(yōu)選建庫軟件、搭建硬件環(huán)境、培訓建庫人員、熟悉土地調查成果、了解成果質檢報告等。5.5.3.5 資料預處理檢查建庫資料的完整性、檢查權屬調查資料的合理性和邏輯一致性、檢查坐 標系和投影系統(tǒng)、進行必要的坐標變換和投影轉換、檢查紙介質地籍圖圖面內容、 接邊和電子地籍圖的分層、屬性標記等。(1)集體土地所有權資料的檢查:1)數據要素的完整性;2)數

49、據分層是否規(guī)范,數據文件的每個圖層對應一個地籍要素,每個圖層 不能包含其它要素,圖層名采用對應地籍要素的要素編碼;3)數據要素編碼是否正確;(2)權屬信息檢查:1)宗地是否按要求劃分,有無遺漏;2)界址點、線、宗地以及房屋的屬性是否完整;3)宗地命名是否正確,有無重號、漏號;4)界址線之間、界址線與其它地物之間是否存在不合理跨越,行政界線與 宗地、街坊線有無相交等情況。(3)調查資料的檢查:1)調查工作底圖及調查表格是否完整、準確無誤;2)收集的權屬來源資料的合理性,能否與數據相對應。對于在檢查中發(fā)現的問題,提出檢查書面意見并及時反饋外業(yè)進行修改、整理,再次檢查符合要求后進入下一步的工作。(4

50、)數據接邊把被相鄰圖幅(按地籍子區(qū)分幅)分割開的同一圖形的不同部分拼接成一個 邏輯上完整的對象。將各圖幅進行無縫接邊,各圖層數據接邊處線條流暢,數據 完整、統(tǒng)一協(xié)調,內容一致,相鄰兩街坊接邊處圖形與其相應屬性數據一致。5.5.3.6 數據庫結構設計根據城鎮(zhèn)地籍調查數據庫標準和土地利用數據庫標準設計農村集體 土地所有權數據庫結構。5.5.3.7 數據采集和編輯處理圖形數據采集和屬性數據采集、建立圖形數據的拓撲關系、建立圖形與屬性 邏輯關系、圖形編輯和屬性編輯、拓撲錯誤的處理、屬性數據的檢校、圖形與屬 性邏輯一致性的檢校等。(1)數據分層。根據建庫軟件自身特性及入庫要求,在入庫前將外業(yè)形成數 據按

51、照權屬線、界址點類型、界標類型、界址線類型、界址線位置、界址線點線 說明等分為若干層,將圖件保存為建庫軟件標準格式文件。然后導入數據庫建設 軟件,按照數據庫建設標準轉入相應圖層,并進行拓撲檢查。(2)屬性數據錄入。對權屬調查獲得的檔案資料進行分類整理,按地籍區(qū)、 地籍子區(qū)、宗地編號的順序分類,以保證每一宗地的屬性數據一次錄入完成。以地籍子區(qū)為單位,按照宗地編號的順序分配到作業(yè)員,將集體土地所有權 資料的字段內容錄入到模版內,經檢查無誤后進行數據合并。5.5.3.8 數據建庫按照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調查數據文件命名規(guī)則、空間數據分層要求和屬性 數據庫結構,建立空間數據庫和屬性數據庫,形成標準的數據

52、交換文件、數據字 典和元數據文件。5.5.3.9 數據庫建設質量控制填寫建庫圖歷表、遵守建庫工藝流程、落實質量保證措施和自檢、互檢、質 檢。5.5.3.10 成果輸出按照規(guī)程要求進行地籍圖輸出、宗地圖輸出、界址點成果表輸出、面積統(tǒng)計 匯總成果數據、掃描影像文檔成果輸出、專題圖和專題統(tǒng)計匯總成果的輸出等。5.5.3.11 文字報告編寫編寫農村土地所有權數據庫建設自檢報告、工作報告和技術報告。5.5.3.12 檢查驗收檢查數據庫庫體結構和內容的完整性, 圖形分層的正確性,層間、層內圖形 拓撲關系的正確性、屬性內容的正確性、圖形和屬性的邏輯一致性、數據字典和 元數據描述的正確性等,出具驗收報告等。5

53、.5.3.13 成果歸檔數據庫建設成果的整理、立卷、編目、歸檔等。5.5.3.14 數據庫更新與應用按照土地調查數據庫更新標準的要求,利用日常地籍調查所產生的變更數據 對數據庫成果進行更新,保持土地調查數據庫成果的現勢性, 滿足地籍調查成果 為政府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和社會公眾服務的需要。5.5.3.15 數據庫運行與維護數據庫運行所必需的網絡環(huán)境、系統(tǒng)軟硬件環(huán)境、應用系統(tǒng)環(huán)境等的管理、 優(yōu)化、升級、更新與維護,保障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調查數據庫的正常運行。5.5.4 土地登記發(fā)證5.5.4.1 申請以鄉(xiāng)(鎮(zhèn))級為單位統(tǒng)一組織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fā)證申請工作;一個土地所有者擁有一宗以上土地的,按宗

54、地分別申請。1.1.1.1.1 申請人(1)村民小組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村民組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組)及其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人提出土地登記申請;村民組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機構不完整的,可由村民委員會代為提出土地登記申請。(2)村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村民集體經濟組織 (或村民委員會)及其法定 代表人或委托人提出土地登記申請;(3)鄉(xiāng)(鎮(zhèn))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鄉(xiāng)(鎮(zhèn))級農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法定 代表人或委托人提出土地登記中請;沒有鄉(xiāng) (鎮(zhèn))級農民集體經濟組織的可由鄉(xiāng) (鎮(zhèn))級人民政府代為提出土地登記申請。1.1.1.1.2 土地登記申請材料申請人需提供必備的材料:(1) 土地登記申請書;(2

55、) 土地權利人法人或負責人身份證明書及身份證復印件,農民集體選舉或 推選證明文件等;(3)鄉(xiāng)(鎮(zhèn))級人民政府出具的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依 法存在的證明;(4)委托代理人申請土地登記的,應當提交土地登記委托書和代理人身份證 明。5.5.4.2 權屬審核集體土地所有權總登記權屬審查審核的重點是對權屬證明材料的合法性、真實性和準確性進行審查。根據土地登記申請、權屬來源材料和地籍調查結果,對符合確權條件的農村 集體土地進行土地登記審核,填寫土地登記審批表。5.5.4.3 土地登記公告經XXXXE國土資源局審核,在鄉(xiāng)(鎮(zhèn))級人民政府所在地、行政村內對“權 屬合法,界線清楚、面積準確”的宗地進行公告,公告期為 15日。公告與土地 登記審批材料一同歸檔。公告內容包括土地權利人、土地坐落、宗地面積、準予登記面積,相關利害 關系人提出異議的期限、方式和受理部門。土地權利人和利害關系人對公告結果 有異議的,應在公告規(guī)定的期限內進行申請復核, 提交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復查 申請表、身份證明材料、異議證明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