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耕地種植情況比對分析技術規(guī)定0001_第1頁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耕地種植情況比對分析技術規(guī)定0001_第2頁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耕地種植情況比對分析技術規(guī)定0001_第3頁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耕地種植情況比對分析技術規(guī)定0001_第4頁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耕地種植情況比對分析技術規(guī)定000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附件3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耕地種植情況比對分析技術規(guī)定1. 范圍本規(guī)定規(guī)定了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耕地圖斑種植情況比對分析工作的目的、方法、原則、流程及質量控制等內容。 本規(guī)定適用于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耕地種植情況影像比對核實工作。2. 依據(jù)?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技術規(guī)程( TD/T 1055-2019 )?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工作分類地類認定細則(國務院第三次全國國土 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fā))?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技術問答(國務院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領導小組 辦公室印發(fā))3. 總則? 目的 采用遙感影像對第三次全國國調查耕地圖斑種植情況標注成果進行抽樣比對核 實,評估耕地種植情況標注成果的真實性和準確

2、性。? 方法 以縣為基本單元隨機抽取一定數(shù)量的耕地圖斑, 主要利用 2019年亞米及 2 米級 多期時間序列遙感影像,根據(jù)不同區(qū)域物候特點和影像時序變化特征,對耕地圖斑 中糧食作物、非糧食作物、糧 /非糧輪作和未耕種 4 種類型進行比對核實。? 原則? 系統(tǒng)抽樣和隨機抽樣相結合以縣為基本單元,按照糧食作物、非糧食作物、糧 /非糧輪作和未耕種 4 種類型 和2-10畝、10-50畝和 50畝以上 3個面積分檔,隨機抽取一定比例的耕地圖斑。? 區(qū)域差異性原則 根據(jù)不同區(qū)域的作物耕作制度、 物候期、 地形地貌等特征, 確定遙感影像時相, 制定比對核實規(guī)則。? 關鍵物候期判定原則 通過關鍵物候期的典型

3、作物影像特征認定糧食作物或非糧食作物;關鍵物候期 顯示為裸露地等未耕種狀態(tài)的認定為未耕種。? 相容性原則 標注的實際種植情況與影像特征應互相吻合,影像時序變化特征與作物生長變 化應保持一致。4. 流程4.1 資料整理與處理 以“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 ”、“1985國家高程基準 ”為基準,開展相關數(shù)據(jù)整合處 理,形成空間基準統(tǒng)一的數(shù)據(jù)集。4.2 耕地圖斑抽樣 以縣為單位,按照糧食作物、非糧食作物、糧 /非糧輪作和未耕種 4 種類型,以及2-10畝、10-50畝和 50畝以上三個面積分檔,隨機抽取圖斑。4.3 耕地種植情況核實比對4.3.1 “三調”耕地種植情況核實比對 利用多時相遙感影像,對抽

4、取的 “三調”耕地圖斑種植情況的真實性進行逐圖斑 核實比對。4.3.2 “三調”耕地種植情況成果評估 根據(jù)核實比對結果,以縣(區(qū)、市)為單元對 “三調”耕地種植情況真實性進行 評估,匯總形成省級評估結果,編制評估報告。圖 1 耕地種植情況比對分析流程圖5. 技術準備? 資料準備收集“三調”初始調查耕地圖斑數(shù)據(jù)、 2米級國產(chǎn)衛(wèi)星影像、 2019年和 2020年變 化圖斑及其他輔助資料。? 數(shù)據(jù)預處理以“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 ”、“1985國家高程基準 ”為基準,開展數(shù)據(jù)整合處理, 形成空間基準統(tǒng)一的數(shù)據(jù)集。? “三調”耕地圖斑預處理5.3.1耕地圖斑字段整理保留比對所需耕地圖斑屬性字段 (附錄

5、 1中第 1-8行),補充比對核實新增字段信息(附錄 1中第 9-12行)5.3.2面積轉換與面積分級(1)面積轉換。利用公式 1 計算耕地圖斑面積,將面積單位換算成 “畝”。“MJ”(=“TBDLMJ”+“KCMJ”)× 3/2000(公式 1)(2)面積分檔。將 “MJ”屬性值分為“小于 2畝”、“2畝-10畝”、“10畝-50 畝” 和“50畝以上 ”4個等級,并賦予相應代碼屬性值() 。表 1 面積分級屬性代碼表序號面積分級面積分級屬性代碼1小于 2畝022畝-10畝1310畝-50畝2450畝以上35.3.3耕地圖斑裁切以縣為單位將省級 “三調 ”耕地圖斑進行分拆,并以行政

6、代碼命名,形成分縣存 儲的耕地圖斑數(shù)據(jù)。? 抽樣圖斑的確定 按 95%置信區(qū)間對 4 個種植類型分別進行抽樣。(公式 2) 式2中,n為每縣的抽樣數(shù)量, z為置信區(qū)間的 z值, P為調查精度, e為抽樣 誤差。(2)針對不同種植類型, 根據(jù) 3 個不同面積分檔的圖斑面積占比為權重, 確定 各面積分檔圖斑抽樣數(shù)量。6. 核實比對? 耕地種植情況比對6.1.1 縣級耕地種植狀況分析 以縣為作業(yè)單元,分析該縣主要作物類型、作物物候信息、種植制度等信息, 掌握作業(yè)區(qū)域耕地一般種植規(guī)律。6.1.2 建立種植情況比對圖層。整理套合后的 “三調”耕地圖斑屬性表中增加核實結果及糧食作物、非糧食作物、糧 / 非

7、糧輪作、未耕種、非耕地地類等面積占比字段。6.1.3 逐圖斑核實。(1)利用多時相遙感影像,對 “三調 ”耕地圖斑內表現(xiàn)為建(構)筑物、庫塘、 園林等影像特征的明顯差異部分進行標注。(2)糧食作物影像比對。根據(jù)所在區(qū)域熟制,所有期次均為糧食作物特征。(3)非糧食作物影像比對。根據(jù)所在區(qū)域熟制,所有期次均為非糧作物特征。(4)糧/非糧輪作影像比對。作物熟制屬于一年兩熟、兩年三熟或是一年三熟 的區(qū)域(屬于亞熱帶或是熱帶地區(qū)) ,至少一期為糧食作物特征。(5)未耕種影像比對。多期影像均屬于未耕種狀態(tài)。(6)不一致圖斑標注。 根據(jù)種植狀況與影像特征的一致性, 將比對結果分別標 注為一致或不一致,記錄不

8、一致部分面積比例。6.1.4 生成不一致圖斑影像截圖。以不一致圖斑為中心,截取多時相影像。6.1.5 形成不一致圖斑信息文件及耕地種植情況縣級比對記錄表。? 種植情況比對結果匯總對種植情況比對結果以縣為單位進行統(tǒng)計,以省為單位進行匯總。7. 質量控制為保證比對結果的完整性、可靠性和邏輯一致性,比對過程中實行過程檢查、 結果檢查和三檢一驗制度相結合的質量控制方式。? 過程檢查過程檢查是指在比對作業(yè)過程中進行核心技術人員的隨時隨同檢查,以及時發(fā) 現(xiàn)問題及時改正,避免同一問題延續(xù)到其它工作人員的后續(xù)作業(yè)過程中。 ? 比對結果檢查比對結果檢查是對以縣為作業(yè)單元的縣級比對結果進行檢查,執(zhí)行三檢一驗制 度

9、。? 三檢一驗三檢一驗是指比對工作結果的自檢、互檢、抽檢和省級成果比對檢驗自檢:自檢比例為 100%,發(fā)現(xiàn)錯誤及時修改,并填寫質量檢查記錄表?;z:互檢比例為 50%,發(fā)現(xiàn)錯誤應及時記錄,并通知對方修改成果后再進行 檢查。抽檢:抽檢比例為 30%,質量檢查組對自檢和互檢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 應全面檢查, 發(fā)現(xiàn)錯誤應及時記錄,成果經(jīng)修改后再次檢查,直到合格為止。省級成果比對檢驗:質量檢查組對各縣合成的省級比對結果數(shù)據(jù)集進行數(shù)據(jù)完 整性、邏輯性和正確性的最終檢驗,確保省級合成成果質量合格。8. 成果評估? 一致率計算以縣(區(qū)、市)為單元,依據(jù) “三調”耕地圖斑縣級比對記錄表計算圖斑個數(shù)一 致率、圖斑面積

10、(均包含扣除地類面積)一致率。式中 Pi 表示圖斑的一致部分比例系數(shù), Si 表示圖斑面積,n 為抽樣圖斑總個數(shù)縣級種植情況成果匯總分別統(tǒng)計各縣比對成果的圖斑個數(shù)一致率和圖斑面積一致率,填寫縣級三調 耕地種植情況縣級比對匯總表? 省級種植情況成果匯總 以省(區(qū)、市)為單位,匯總耕地圖斑個數(shù)一致率和面積一致率,填寫三調 耕地種植情況省級比對報告 。編制耕地種植情況比對分析報告區(qū)、市)耕地種植情況匯總成果,編制全國耕地種植情況比對分析報告9. 成果整理與提交? 數(shù)據(jù)成果9.1.1成果內容與命名(1)成果類型。數(shù)據(jù)成果包括分區(qū)縣耕地種植情況比對成果矢量數(shù)據(jù)及對應影 像(表 2)。表 2 數(shù)據(jù)成果內容

11、、命名和格式內容文件命名格式耕地比對圖斑矢量“縣級行政代碼 ”GDBDTBShapefile影像截圖“縣級行政代碼 ”“FID”年“度 ”“季度 ”DOMTiff(2)矢量數(shù)據(jù)。耕地種植情況比對成果矢量數(shù)據(jù)采用 “縣級行政代碼 ”GDBDTB 命名,屬性字段包含耕地圖斑原部分字段和比對信息字段, 共計 12 個屬性字段,見。3)影像數(shù)據(jù)。對應影像數(shù)據(jù)為模擬自然真彩色影像,包含紅、綠、藍三個波段,帶有坐標信息,命名采用 “縣級行政代碼 ”+“FID”年+“度 ”+“季度”+DOM,格式 為 Tiff ,如 2224011201901DOM.tif 。表 3 耕地圖斑比對矢量成果屬性表序號字段名稱

12、字段類型說明1BSM標識碼文本耕地圖斑的唯一編號2DLBM地類編碼文本耕地圖斑的三調工作分類編碼3DLMC地類名稱文本耕地圖斑的三調工作分類名稱4KCMJ扣除面積雙精度整圖斑面積中需要扣除的面積5TBDLMJ圖斑地類面積雙精度扣除后的圖斑耕地面積6GDLX耕地類型文本7GDPDJB耕地坡度級別文本8ZZSXDM種植屬性代碼文本標注了耕地種植類型9XZDM行政代碼文本10MJ面積雙精度以畝為單位的圖斑面積11SFYZ是否一致文本影像特征與圖斑屬性是否一致12BZ備注文本9.1.2成果文件組織結構成果以縣級行政轄區(qū)為基本單位整理,以文件夾形式統(tǒng)一管理,成果采用分級存放方式, 第一級文件夾以省為單位

13、, 采用“省代碼+省名稱 ”命名;第二級文件夾以縣為單位,采用 “縣代碼 +縣名稱 ”命名。對應影像截圖置于縣級文件夾下 “DOM”文 件夾內。圖 1 成果文件組織結構? 其他成果要包括:1.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耕地種植情況比對分析技術規(guī)定2. “三調”耕地種植情況縣級比對記錄表3. “三調”耕地種植情況縣級比對匯總表(個數(shù))4. “三調”耕地種植情況縣級比對匯總表(面積)5. “三調”耕地種植情況省級比對匯總表(個數(shù))6. “三調”耕地種植情況省級比對匯總表(面積)7. 全國耕地種植情況比對分析報告附錄1序號字段名稱字段類型說明1BSM標識碼文本耕地圖斑的唯一編號2DLBM地類編碼文本耕地圖

14、斑的三調工作分類編碼3DLMC地類名稱文本三調工作分類名稱 : 水田、旱地、水澆地4KCMJ扣除面積雙精度整圖斑面積中需要扣除的面積5TBDLMJ圖斑地類面積雙精度扣除后的圖斑耕地面積6GDLX耕地類型文本耕地類型,如梯田、水澆地7GDPDJB耕地坡度級別文本根據(jù)地形劃分的五類坡度級別8ZZSXDM種植屬性代碼文本標注了耕地種植類型9XZDM行政代碼文本六位數(shù)縣級行政代碼10MJ面積雙精度以畝為單位的圖斑面積11MJFJ面積分級文本依據(jù)圖斑面積劃分的不同等級12FL圖斑分類文本依據(jù)耕地種植類型和面積分級的圖斑分類13WYBH圖斑唯一編號文本采用 “XZDM”&“FID ”+1 形式編號

15、14圖斑 192019年度變化圖斑文本與 2019年度變化圖斑相交,則為 “1”15圖斑 19MJ2019年度變化圖斑面積雙精度與2019年度變化圖斑相交的面積16圖斑 202020年度變化圖斑文本與 2020年度變化圖斑相交,則為 “1”17圖斑 20MJ2020年度變化圖斑面積雙精度與2020年度變化圖斑相交的面積18GF光伏用地文本與光伏用地相交,則為 “1”19GFMJ光伏用地面積雙精度與光伏用地相交的面積20DP大棚圖斑文本與大棚圖斑相交,則為 “1”21DPMJ大棚圖斑面積雙精度與大棚圖斑相交的面積22SFYZ是否一致文本影像特征與圖斑屬性是否一致23YXFL影像判讀類型文本影像特

16、征實際表現(xiàn)的類型。24LSBL糧食作物比例浮點當影像特征與耕地種植類型不一致時填寫, 對于包含多種類型的分別填寫面積比例。25FLSBL非糧食作物比例浮點26LYFLBL糧與非糧比例浮點27WGBL未耕種比例浮點28FNBL非農(nóng)化比例浮點29GFBL光伏比例浮點30KTBL庫塘比例浮點31YLBL園林比例浮點32FNTSBL非農(nóng)化提示比例浮點33KTTSBL庫塘提示比例浮點34YLTSBL園林提示比例浮點35BYZBL不一致比例浮點注: 14-21所采用的資料為自然資源部國土衛(wèi)星遙感應用中心常態(tài)化監(jiān)測結果。三調 ”耕地種植情況縣級比對記錄表縣代碼縣名稱抽樣圖斑個數(shù)抽樣圖斑面積 (畝)一致圖斑

17、個數(shù)圖斑個數(shù) 一致率一致圖斑 面積(畝)圖斑面積 一致率核實單位核實日期核實記錄序號圖斑標識碼面積(畝)糧食作物 面積比例非糧食作物 面積比例糧/非糧輪作 面積比例未耕種 面積比例非耕地類 面積比例初始調查變 化面積比例12縣代碼縣名稱比對日期抽樣圖斑個數(shù)一致圖斑個數(shù)一致圖斑個數(shù)占比( %)比對內容比對記錄種植類型一致部分面積占比一致圖斑個數(shù)備注一致部分占比 20%(不含 20%)及以下一致部分占比 20%至40%(不含 40%)一致部分占比 40%至60%(不含 60%)一致部分占比 60%至80%(不含 80%)一致部分占比 80%以上個數(shù)一致率記錄人比對日期填寫比對工作完成時的日期。致圖斑個數(shù)占比為一致圖斑個數(shù)占抽樣圖斑個數(shù)的比例縣代碼縣名稱比對日期抽樣圖斑總面積一致圖斑面積一致圖斑面積占比( %)比對內容比對記錄種植類型一致部分面積占比一致圖斑面積備注一致部分占比 20%(不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