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詩基本格律要求及平仄通用字_第1頁
律詩基本格律要求及平仄通用字_第2頁
律詩基本格律要求及平仄通用字_第3頁
律詩基本格律要求及平仄通用字_第4頁
律詩基本格律要求及平仄通用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作者xxxx-日期xxxx律詩基本格律要求及平仄通用字【精品文檔】律詩的基本格律要求:1. 每句末字是平聲即需要押韻。2. 第一字的平仄不拘,第二、四、六、七字的平仄不能改變。只有一個特例: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可改為“仄仄平平仄平仄”,使用這一特例時,除第一字的仄可改為平外,其余六字的平仄不能再改變。3. 第三字的平仄規(guī)則,不能犯孤平。即在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如果由平改為仄(發(fā)生拗),則第五字必須由仄改為平(實施救),否則就是犯孤平。即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可拗救為“仄仄仄平平仄平”。在其它句式中第三字的平仄不拘。4. 第五字的平仄規(guī)則,不能有三平調(diào)。即句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不能

2、變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即后三字都是平聲。在其它句式中第五字的平仄不拘。律詩(五律和七律)的對仗要求:1. 律詩每兩句合成一聯(lián)。第1,2句合稱第一聯(lián)(首聯(lián)),第3,4句合稱第二聯(lián)(頷聯(lián)),第5,6合稱第三聯(lián)(頸聯(lián)),第7,8句合稱第四聯(lián)(尾聯(lián))。2. 除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外的其它各聯(lián)都必須使用對仗。所謂對仗就是把字數(shù)相等、意思相對或相反、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近的兩個句子放在一起,使兩個句子形式上互相映襯,內(nèi)容上互相補充。通俗地說是兩個句子相同位置的字詞的詞性相同,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等,嚴格些說是詞類相同或相近,如天文類對天文類,天文類對地理類也行。 出句的平仄和對句的平仄必須是相反的,叫做對。下聯(lián)出句的平

3、仄和上聯(lián)對句的平仄必須是相同的,叫做粘。當(dāng)然,在“粘”的時候,第五、七兩字(在五言則是第三、五兩字)的平仄不可能相同;在“對”的時候,如果首句入韻,首聯(lián)出句和對句第五、七兩字(在五言則是第三、五兩字)也不可能相對。一 怎樣對仗  -  對仗就是對偶,把字數(shù)相等,意思相對(或相反),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近)的兩個句子對稱的排列在一起。對仗是做詩詞的基本功。過去童蒙讀書,未學(xué)做詩,先學(xué)對“對子”,因為對仗是做詩的基本功。對仗有如下要求如:  律詩對仗有三個要求:  1、字面相對 構(gòu)成對仗的兩個句子,字數(shù)相等,結(jié)構(gòu)對稱,字詞的意義相對。  2、詞性一致 在

4、一聯(lián)中,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相對字詞的詞性應(yīng)該是相同的,是工對還是寬對,往往由此決定。  3、平仄相對 工對:滿足詞性相同又滿足詞類相同的嚴格的詞對就叫做“工對”。  寬對:一般說來,在一首近體詩中很能對得如上面“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边@樣工整。一般的對仗,只要是詞性相同的字詞都可以對,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不必分細類如天文必須對天文,動物必須對動物。  流水對:下句描述的是緊接上句的行程,就是一流水對。對仗避忌  -  1 忌同字相對  在一組對仗的句子中,上句和下句在同一字序位置上不能同字。

5、同字必同聲,同聲就必然失對。  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比舾某伞盁o邊落木蕭蕭下,無盡長江滾滾來?!北愠闪送窒鄬?。上下句的同一位置上都是“無”對“無”便是同字相對,此為大忌。   2 忌合掌  合掌是指句的意義相同,應(yīng)該避免同義詞相對。如“蠶屋朝寒閉,田家晝而閑”中的“朝”與“晝”便是對仗合掌。 失對:律詩每聯(lián)的出句與對句是平仄相對的,也就是說,出句與對句的平仄必須相反,出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對句應(yīng)該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出句是平平平仄仄,對句就應(yīng)該是仄仄仄平平。首句押韻的,末字落在平聲上,因而首聯(lián)不全相對,但其他各聯(lián)都要平仄相反;這叫“對”

6、,不符合“對”的規(guī)則,就是“失對”。   1) 失粘:粘就是粘連的意思,五律要求上一聯(lián)對句與下一聯(lián)的出句前兩個字平仄必須相同。由于律詩的一、三、五處可以不論平仄,實際上我們只用看第二個字是否平仄相同。不符合“粘”的規(guī)則,則是“失粘”。對于七律則是第三、四字處平仄相同,由于1、3、5處平仄不論,所以我們只用看七律第四字平仄是否相同。   2) 失粘又一說法:五律要求上一聯(lián)對句與下一聯(lián)的出句在偶數(shù)處的字必須平仄相同。五律是二、四字;七律是二、四、六處。不符合平仄要求,就是失粘。   3) 失粘又一說法:五、七言律詩上聯(lián)的對句與下聯(lián)的出句在

7、第二字處必須平仄相同。不符合平仄要求,就是失粘。   因說法不一,難以絕對,各自斟酌。其實掌握了律詩的正格及注意了下面律詩的變通方法,不會出律。  關(guān)于“一、三、五不論”這個口訣我們可以歸納如下:   1)仄腳句:  1.1 五言的仄仄平平仄或平平平仄仄,可以一、三不論。  1.2 七言的平平仄仄平平仄或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一、三、五不論。   2)平腳句:  2.1 五言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可以不論,但第一字不可以不論,否則會犯孤平。  2.2 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一、五可以不論,

8、但第三字不能不論,否則會犯孤平。  2.3 五言的仄仄仄平平,第一字可以不論,但第三字不能不論,否則會出現(xiàn)三平調(diào)。  2.4 七言的平平仄仄仄平平,一、三可以不論,但第五字不能不論,否則會出現(xiàn)三平調(diào)。  本句自救與對句相救:   不合平仄就為“拗”,有了拗句,可以補救,叫做“拗救”,拗救有三種情況:   1 本句自救:  1.1)五律句: 平平仄仄平,一字拗,救成為“仄平平仄平”  1.2)五律句:平平平仄仄,三字拗,救成為“平平仄平仄;第一字須保持平聲,”  1.3)七律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一

9、字拗,可不救,或救為“平仄仄平平仄平”  1.4)七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一字拗,可不救,或救為“仄平平仄仄平平”  1.5)七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一字拗,可不救,或救為“平仄仄平平仄仄,或者 平仄平平仄平仄”   2 對句相救:  2.1)五律句:平平平仄仄,出句第一字拗,對句第一字救,成為“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拗平救。  2.2)五律句: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三字拗,對句第三字救,成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這種情況是半拗,可救可不救。但是如果第四字拗,則應(yīng)在對句第三字救,成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2

10、.3)七律句:五律句前加兩字,第一字拗可不救。余下的五字同五律句。   3 本句自救又對句相救  3.1)五律句:仄仄平平仄,出句拗為平仄仄平仄,對句相救為仄平平仄平。  3.2)七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出句第一、三字拗救為平仄仄平平仄仄,對句相救為仄平平仄仄平平。   以上所介紹為平仄格式變通和拗救的通用情況,初學(xué)的詩友如能掌握便有了較大的回旋余地,還有一些不常見的變通少見,這里不在綴述。如一時半會也無法掌握變通,初學(xué)者不妨多用律詩的正格,以免變通出錯。   補充:  1 下三仄:也就是詩句末三字連續(xù)三

11、個仄聲,有詩家稱為犯忌,有詩家不稱為犯忌,在唐詩中下三仄的詩是很多的,故很多詩家不以“下三仄”為忌。個人也認為“下三仄”不算出律,但是初學(xué)詩者最好不要嘗試寫出“下三仄”的句式。另:“下三平”也就是“三平調(diào)”的意思,連續(xù)三個平聲在詩句末尾,是為近體詩大忌。   2 孤平又一說:兩仄夾一平的詩句都為犯孤平,現(xiàn)將此種說法的所有犯忌句式錄如下:   1.)仄平仄仄平 本句自救為“仄平平仄平”  2.)仄仄仄平仄仄平 本句自救為“仄仄仄平平仄平”  3.)平仄仄平仄仄平 本句自救為“平仄仄平平仄平”  4.)仄仄仄平仄 對句變?yōu)椤捌狡?/p>

12、平仄平”相救,對句第一字可平可仄(實如上所講“對句相救2.2)  5.)平仄仄平仄 對句變?yōu)椤柏破狡截破健毕嗑?,對句第一字可平可仄(實如上所講“對句相救3.1)  6.)仄平仄仄平平仄 本句自救為“仄平平仄平平仄”  7.)仄平仄仄仄平平 本句自救為“仄平平仄仄平平” (實如上所講“本句自救1.4)  8.)平平仄仄仄平仄 對句變?yōu)椤柏曝破狡狡截破健毕嗑龋瑢涞谝?、三字處可平可仄?#160; 9.)仄平仄仄仄平仄 對句變?yōu)椤捌截破狡狡截破健毕嗑?,對句第一、三字處可平可仄?以上的補充內(nèi)容,大家在詩詞文學(xué)賽上盡量避免之,新手入賽盡量以正格來寫之。而平時之

13、習(xí)作與投稿“補充”中的“2 孤平又一說”中的后6點是不必顧慮的,但是有些句子必須救的還是要救的。 格律詩的結(jié)構(gòu) 起、承、轉(zhuǎn)、合 格律詩盛行于唐代,稱之為近體或今體,這是相對于古體詩而言的。因為在唐人看來,從南北朝時期的庾信開始,上溯到春秋的詩經(jīng)時代,中國的詩體都屬于古體詩;只有唐代新興的五言和七言的格律詩,才是近體詩。所以,唐人把唐代以前的詩歌統(tǒng)稱為古體詩或往體詩;而把唐代新興的格律詩叫做近體詩或今體詩??梢?,古、往、今、近都是唐人的說法。這在唐宋文人的詩集或詩文中,都可以得到證實。所謂格律詩,就是指受到詩歌格律規(guī)則嚴格限制的近體詩。它的主要特點:每首限定八句,每兩句成一聯(lián)。這樣,一首標準的格

14、律詩就有四聯(lián),它們的名稱依序為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律詩中的各句亦有其名。一首詩中,第一句叫首句,最后一句稱尾句。一聯(lián)之中,上句叫出句,下句稱對句。每句用字都限定平仄,句與句之間有著比較嚴格的平仄格式。一般地,近體詩平仄結(jié)構(gòu)的基本特點:一句之內(nèi)平仄交替,兩句之中平仄對立,兩聯(lián)之間平仄相粘。中間四句必須用對仗。近體詩的韻位、韻數(shù)和韻部都有嚴格的限定。通常,近體詩以平水韻為用韻標準。偶句入韻,首句用鄰韻;例用平聲韻,不用仄聲韻;一韻到底,中途不能換韻。所謂章法,是行文的規(guī)則。近體詩中,律詩有四聯(lián),絕句有四句。四聯(lián)、回句的安排,都有一定法則。前人用起、承、轉(zhuǎn)、合這四者所形成的格律程序來概括這種安排

15、法則。其中,起,即開端,是詩篇的開頭,一般是落筆扣題,開門見山;承,即承起,是承接上文,要扣合首聯(lián),連貫自然;轉(zhuǎn),即轉(zhuǎn)折;合,即收合,是全詩的結(jié)尾,要精煉含蓄、束收全篇。具體的構(gòu)思內(nèi)容表現(xiàn)為:描景 敘情 感嘆 領(lǐng)受。這四者是格律詩必備的條件。另附:平仄可通用字76字表如下:  注:此字譜是網(wǎng)絡(luò)上一位詞長整理的,請斟酌使用。 衷=平聲一東韻,去聲一送韻=>義同中心也.   撞=平聲三江韻,去聲三絳韻=>義同擊也   欷=平聲五微韻,去聲五未韻=>義同噓氣也   驅(qū)=平聲七虞韻,去聲七遇韻=

16、>義同奔馳也  楷=平聲九佳韻,上聲九蟹韻=>義同楷模也   諄=平聲十一真韻,去聲十二震韻=>義同誠懇貌  患=平聲十五刪韻,去聲十六諫韻=>義同憂也   供=平聲二冬韻,去聲二宋韻=>義同供奉也  貽=平聲四支韻,去聲四寘韻=>義同餽遺也   慮=平聲六魚韻,去聲六御韻=>義同憂也   締=平聲八韻,去聲八霽韻=>義同結(jié)也  晦=平聲十灰韻,去聲

17、十一隊韻=>義同不明也   嘆=平聲十四寒韻,去聲十五翰韻=>義同慨嘆也  纏=平聲一先韻,去聲十七霰韻=>義同繞也   燒=平聲二蕭韻,去聲十八嘯韻=>義同焚燒也  撓=平聲四豪韻,去聲十八巧韻=>義同擾也   颺=平聲七陽韻,去聲二十三漾韻=>義同揚也  廷=平聲九青韻,去聲二十五徑韻=>義同朝廷也   瀏=平聲十一尤韻,去聲二十五有韻=>義同水清也 &#

18、160;巉=平聲十五咸韻,上聲二十九豏韻=>義同險峻也   司=平聲四支韻,去聲四寘韻=>義同主其事也  搖=平聲二蕭韻,去聲十八嘯韻=>義同動也   矇=平聲一東韻,上聲一董韻=>義同盲也   淙=平聲二冬三江韻,去聲三絳韻=>義同水聲  敲=平聲三肴韻,去聲十九效韻=>義同叩也   拖原字=左手右它=平聲五歌韻,上聲二十哿韻=>義同曳也  瑩=平聲八庚韻,去聲二十五徑韻=

19、>義同玉色光潔也   吟=平聲十二侵韻,去聲二十七沁韻=>義同呻吟也 砭=平聲十二鹽韻,去聲二十九艷韻=>義同以石針病日砭   噓=平聲六魚韻,去聲六御韻=>義同吹噓也  教=平聲三肴韻,去聲十九效韻=>義同訓(xùn)誨也   壅=平聲二冬韻,上聲二腫韻,去聲二宋韻=>義同塞也  除=平聲六魚韻,去聲六御韻=>義同去也   施=平聲四支韻,去聲四寘韻=>義同廷設(shè)也  

20、媛=平聲十三元韻,去聲十七霰韻=>義同美女也   振=平聲十一真韻,去聲十二震韻=>義同舉也  怨=平聲十三元韻,去聲十四願韻=>義同恨也   觀=平聲十四寒韻,去聲十五翰韻=>義同視也  漫=平聲十四寒韻,去聲十五翰韻=>義同水大也   歎=平聲十四寒韻,去聲十五翰韻=>義同嘆息也  鈿=平聲一先韻,去聲十六霰韻=>義同金飾也   轎=平聲二蕭韻,去聲十八嘯韻=>義同

21、小車也  溶=平聲二冬韻,上聲二腫韻=>義同水盛也   譽=平聲六魚韻,去聲六御韻=>義同毀譽也   如=平聲六魚韻,去聲六御韻=>義是同也  噴=平聲十三元韻,去聲十四願韻=>義同鼓鼻出聲也   蜿=平聲十三元韻,去聲十三院韻=>義同屈曲之狀也  瀾=平聲十四寒韻,去聲十五翰韻=>義同大波也  讕=平聲十四寒韻,去聲十五翰韻=>義同誣言相加也  謾=平聲十四寒韻,去聲十五翰韻=>義同欺也   訕=平聲十五刪韻,去聲十六諫韻=>義同毀謗也 膠=平聲三肴韻,去聲十九效韻=>義同黏也   燎=平聲二蕭韻,去聲十八嘯韻=>義同照也  漕=平聲四豪韻,去聲二十號韻=>義同水運也   簍=平聲十一尤韻,去聲二十五有韻=>義同籠也  驁=平聲四豪韻,去聲二十號韻=>義同駿馬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