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始祖泰伯世系_第1頁
吳氏始祖泰伯世系_第2頁
吳氏始祖泰伯世系_第3頁
吳氏始祖泰伯世系_第4頁
吳氏始祖泰伯世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qǐng)進(jìn)行舉報(bào)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吳氏始祖泰伯世系(自泰伯至皙祖)泰伯 1世泰伯古公亶父長子,又名太伯。約生殷商武丁丁丑年(公元前 1244 年)。相傳,古公宜父欲立三子季歷, 泰伯約二弟仲雍同奔“荊蠻”。改從越人習(xí)俗。 “斷發(fā)紋身”,開發(fā)江南,被當(dāng)?shù)孛癖姄頌榫L,自號(hào)“勾吳”,是為吳國的開基始祖。約歿殷商廩辛丁未年(公元前 1151 年),享年 94 歲,葬今錫山市鴻聲鎮(zhèn)鴻山北麓。仲雍古公次子。約生殷商武丁庚辰年(公元前1240年),與兄同奔“荊蠻”。泰伯歿他被擁為君長, 以“勾吳”為姓,“是為吳仲雍”,為吳姓傳代始祖。約歿殷商庚丁癸丑年(公元前 1148 年),享年 92 歲,葬江蘇常熟縣海虞山之陰。娶萬氏。子二:季簡、居

2、簡。泰伯 2世季簡 仲雍長子。約生殷商祖甲戊子年(公元前 1174 年),葬常熟海虞山。娶高辛氏。子二:叔達(dá)、叔夏。泰伯 3世叔達(dá) 季簡長子。約生殷商文丁己丑年(公元前 1137 年)。娶黃氏。子二:周章、虞仲。精選文庫泰伯 4世周章 叔達(dá)長子。 約生殷商帝乙丁亥 (公元前 1115 年)。周武王滅商后,派人到“荊蠻”尋秦伯,仲雍后裔是時(shí)“周章己君吳因而封之”。歿葬常熟海虞山。此后,從周章至壽夢(mèng)稱王前泰伯后裔傳至 13 世,皆為西周吳國君長。娶林氏。子四;熊遂、斌、爽、高。泰伯 5世熊遂 周章長子, 約生商紂辛酉年 (公元前 1080 )。娶蘇氏。子一:柯相。泰伯 6世柯相 熊遂子。 約生周武

3、王乙巳年 (公元前 1036 年) o 娶朱氏。子一:疆鳩夷。泰伯 7世疆鳩夷柯相子, 約生周康王壬午年 (公元前 1002 年)o 娶杜氏。子一:余橋夷吾。泰伯 8世余橋夷吾 疆鳩夷子,又作余橋疑吾,約生周昭王已亥年(前 982 )。娶顏氏。子二:柏廬、柯廬。泰伯 9世柯廬余橋夷吾次子,約生周穆王丙寅年(前955 )。娶梅氏。子二:周繇、柯仲。泰伯 10世-2精選文庫周繇 柯廬長子, 又名吾柯, 約生周穆王癸己年 (前 928 年)。娶汪氏。子一:屈羽。泰伯 11世屈羽 周繇子,又名盧周,約生周懿王庚申年(前 901 年)。娶張氏。子一:夷吾。泰伯 12世夷吾屈羽子, 又名繇屈,約生周夷王丁

4、酉年 (前 864 年)。娶鄧氏。子一:禽處。泰伯 13世禽處夾吾子,又名晉禽 羽夷,約生周共和甲子年 (前837 )。娶全氏。子一,轉(zhuǎn)。泰伯 14世吳轉(zhuǎn)禽處子,又名君轉(zhuǎn),約生周宜王庚子年(前801年)。娶黃氏。子一:頗高。泰伯 15世頗高吳轉(zhuǎn)子又名頗夢(mèng)。約生春秋周平王壬辰年(前749 )。娶梅氏。子二:句卑、句余。泰伯 16世句卑 頗高長子,又名畢珍、句畢。約生春秋周莊王戊子年(前 639 )。娶梅氏。子二:去齊、去樵。泰伯 17世去齊句卑長子。 生春秋周惠王甲子年(前 657 ) ,歿周-3精選文庫定王乙亥年(前586)。娶劉氏。子一:壽夢(mèng)。泰伯 18世壽夢(mèng)去齊子,字熟怡,一名乘。生春秋周

5、襄王庚子年(前 621 )。在位期 ra1 ,日益盜大,始稱吳王,諸候尊為盟主,都平江,段春秋周靈王庚子年(前弱1)9 月。妻姜氏。子四:諸樊、余祭、余昧、季扎。泰伯 19世季扎壽夢(mèng)四子, 又名少子。 生春秋周簡王丙子年(前585 ) 4 月 18 日,繼泰伯遺風(fēng)多次讓王位,封于延睦,故又稱延陵季子,段春秋周敬王戊申年(前493 ) ,葬常州晉睦縣北 70 里(今江陰縣西申港鎮(zhèn)) 。娶頗氏。子五:浪婪、征生、重道、子玉、木熹。泰伯 20世征生季扎次子,又名界、禾熹。生春秋周靈王辛亥年(前 550 )。婆婆氏。子一:利堅(jiān)。泰伯 21世利豎征生子又名啟蕃。生春秋周敬王庚寅年(前511)。娶叔孫氏。

6、子二:成鏗、成焦。泰伯 22世成鏗利堅(jiān)長子又名羽,生春秋周敬王辛酉年(公元前 480 )。娶田氏。子二:暨、玉。泰伯 23世-4精選文庫吳玉成鏗次子,又名售。生戰(zhàn)國周烈王壬戊年(前419)。娶石氏。子三:盧、鋅、商泰伯 24世吳梓吳玉次子又名庸、彌庸生戰(zhàn)國周安王辛卯年(前 309 )。娶顏氏。子二:烜、剡泰伯 25世吳烜吳梓長子,又名勾余。生戰(zhàn)國周顯王癸亥年(前358 )。娶和氏。子一:圭。泰伯 26世吳圭吳旭子,又名厥由,生戰(zhàn)國周顯王壬辰年(前329 )。娶公孫氏。子二:鎬、傲泰伯 27世吳鎬 吳圭長子,又名吳申。生戰(zhàn)國周報(bào)王己未年(前309)。曾在楚國任大司馬,后隱居九江廬山。娶邃氏。 子

7、二:芮、延。泰伯 28世吳芮吳鎬長子,又名沐。生戰(zhàn)國周郝王癸巳年(前268 ) ,因起兵反秦有功,先被項(xiàng)羽封為衡讓衛(wèi)王,后劉邦改封長沙王,葬臨湘縣開元寺。娶裔氏。子六:臣、郢、淺、陽、元、質(zhì)。泰伯 29世吳淺吳芮三子,又名雷,生秦始皇庚申年(前241 ) ,-5精選文庫襲長沙王,謐忠勘。子一:莊。泰伯 30世吳莊吳淺子,又名吳公,生秦始皇戊子年(前213 ),襲公爵。西漢文帝時(shí)任河南太守,后入朝為廷尉。推薦賈誼給文帝,后召為博士。子一:森。泰伯 31世吳森吳莊子,又名廣志,右奉。生漢高后(呂雉)丙辰年(前 185)任清河令,子二:水、釗。泰伯 32世吳永吳森長子又名千秋,生漢文帝后元甲申年(前

8、157 ) ,事西漢景武二帝,與周亞夫同秉政,滋昭武。子二:敬、成。泰伯 33世吳敬吳永長子,又名衍陵,生漢武帝壬子年 (前 129 )年。娶劉氏。子二:封、隆。泰伯 34世吳封吳敬長子,又名全。生漢武帝太初庚辰年(前101) ,任汴州太守。娶冉氏。子一:隆。泰伯 35世吳隆 吳全子。娶端木氏。子二:蕓、復(fù)奇。泰伯 36世吳蕓 吳隆子,又名復(fù)興。生漢宣帝戊申年(前173 )-6精選文庫年。娶章氏。子一:葳。泰伯 37世吳葳 吳蕓子,又名章,生漢元帝丙子(前 45 ) ,為西漢末年名儲(chǔ),著尚書) 曾任廣東副尉,為人剛正不阿,為王莽所害,葬南陽苑。娶李氏。子四:尉、漢、翁、演。泰伯 38世吳漢 吳

9、葳次子,字子頗,生漢成帝甲辰(前 17 ) ,新莽末年參加南陽劉秀起兵,屢建奇勛,任東漢大司馬,封廣平侯,歿光武甲辰年(公元 44 年) 5 月,葬棗陽。娶衛(wèi)氏。子二:槚、國泰伯 39世吳槚 吳漢長子,又名成,成冶字子喻。生新莽壬申年(公元 12)襲廣平侯鎮(zhèn)守四川。娶劉氏。子四:蒸、盱、聽、宣。泰伯 40世吳蒸 吳槚長子又名旦,生光武庚子年( 40) 筑陽侯以弟盱之子璞為嗣。泰伯 41世吳璞吳蒸嗣子,又名如旭勝。生東漢明帝永平戊辰年( 68 ) ,襲吳盱平春侯,首修吳氏族譜。子二:鑊、鑠。泰伯 42世-7精選文庫吳鑊吳璞長子,又名允承字恢,生東漢和帝水元庚子年( 100 ) ,襲平春侯 ,東權(quán)

10、桓帝永興2 年( 154 )吳郡太守糜豹建太伯廟,改封奉祀侯,娶趙氏。子一:祐.泰伯 43世吳祐吳鑊子 ,又名輝 ,生東漢安帝延光甲子年(124 ) ,襲奉祀侯,先后任膠東相,相遷相,河間相。子二:瑚、坷;女嫁孫堅(jiān),為武烈皇后。泰伯 44世吳瑚吳祐長子,又名熊慶。生東漢桓帝元嘉壬辰年( 152 ) ,自幼聰明, 8 歲能通經(jīng)史,時(shí)人譽(yù)為神童。奉祀侯主持蘇州秦伯廟祀,孫權(quán)追封為大傅吳郡公歿魏齊王乙丑( 245 )年,享壽 93 歲,葬蘇州五城山。子二:梁、班。泰伯 45世吳梁 吳瑚長子,又名康年,字永齡。生東漢靈帝光和庚申年( 180 ) ,任三國孫吳中書令兼太子太傅,封奉祖侯,葬蘇州五城山。娶

11、廉氏。子二:庫、幽泰伯 46世吳庫 吳梁長子,又名延英,字邦俊。生東漢獻(xiàn)帝建安戊子年( 208 ),任三國孫吳中書令兼太子太師封奉祖侯,改封嗣賢侯葬五城山。娶廉氏。子二:圻,任。泰伯 47世-8精選文庫吳圻 吳庫長子,又名之則字廷法,生三國魏明帝青龍丙辰年( 236 ),任吳中令,襲封“嗣賢侯”,拜大司馬。太康庚子年( 280 )晉武帝滅東吳時(shí)遇難,葬蘇州道山先輩墓側(cè)。子一:式。泰伯 48世吳式吳圻子。子二:璧、孟。泰伯 49世吳璧 吳式長子又名皋孟,生三國魏元帝甲辰 ( 264 ) ,為吳國殿前侍御使,封昭衍公,葬吳郡。子二:鉅、銳。泰伯 50世吳鉅吳璧長子,又名佶,生西晉惠帝永平辛亥年(

12、291 ) ,襲昭衍公爵位,為中書令,封渤國公。娶蔡氏。子七:涿、始華、始衡、始恒、始篙、始淮、始濟(jì)。泰伯 51世吳涿 吳鉅長子,又名始秦,字忠。生東晉元帝大興辛巳年(321 ) ,襲父爵昭衍公, 任御史中丞、 驍騎將軍。 贈(zèng)“延陵開國公”。娶司馬氏。子二:隱、佑。泰伯 52世吳隱 吳涿長子,又名隱之,符雋、諱杲,字處默,國瑞,號(hào)戰(zhàn),生東晉永和戊申年( 348),任尚書佐仆射,廣州刺史,封燕國公。娶任氏;續(xù)娶呂氏。子二:煜,犖。泰伯 53世-9精選文庫吳煜 吳隱長子,又名像,字德章,號(hào)烈。生東晉孝武帝太元戊寅( 375 )年,勇猛善戰(zhàn),任鎮(zhèn)北將軍。安帝甲辰年( 404 ) , 在與北魏道武帝拓

13、跋珪的戰(zhàn)爭中陣亡,贈(zèng)號(hào)寧國公。娶劉氏。子一:諤。泰伯 54世吳諤 吳煜子,又名戢,生東晉安帝甲辰年( 404),南朝粉安帝 11 辰年( 4 哎目),奮權(quán)朝宋文帝 11 寸有 ,樹州巾 J 史。要丘氏,一子二;齊、齏。泰伯 55世吳齊吳諤長子,又名薈。生南朝宋文帝元嘉甲戌年( 434 ) ,任浙東節(jié)度使,葬今江蘇武進(jìn)縣橫山。子二:竺、濤。泰伯56世吳竺 吳齊長子,又名現(xiàn)。生南朝宋孝武帝大明辛丑( 461 )年。子二:禎、廣。泰伯 57世吳禎吳竺長子,又名襄、兗禎,字世南。生南朝齊武帝戊辰( 488 )年,任淮西都統(tǒng)制。子二:堂、罕。泰伯 58世吳堂吳禎長子,又名洵文,宇天宇。任劉宋南陽太守。齊

14、高帝起兵滅宋, 吳堂陣亡,葬龍岡山, 贈(zèng)開國侯,溢“貞忠”。子一:明徹。-10精選文庫泰伯 59世吳明徹 吳堂子,又名融、訚,字通紹,生南朝梁武帝中大通甲寅年( 534 )。目父為劉宋捐軀,便由南陽徙漢陽山(今湖北武昌) ,隱居不仕,耕讀自愉。子二:逵、厚。泰伯 60世吳逵 明徹長子,又名盾、循。南朝梁武帝時(shí)任河南節(jié)度使,寧朔將軍,大司馬、侍中、左長史等職。陳霸先滅梁時(shí)戰(zhàn)死,家室從漢陽山徙居江陵。子一:靖。泰伯 61世吳靖 吳逵子,又名奎字文耀。隋文帝時(shí)任中郎令 民部尚書。子二:蒞、烈。泰伯 62世吳蒞 吳靖長子,又名承休,生唐高祖武德庚辰年 (620 ) . 任西川御史。子二:秀、若征。泰伯

15、 63世吳秀吳蒞長子,又名若遠(yuǎn)字伯高。生唐太宗庚子年( 640 ),太宗時(shí),中進(jìn)士入第,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銀表光祿大夫,封贊皇縣(今河北贊縣)開國男、謚“文惠”。在先輩吳璞基礎(chǔ)上纂修完整的吳氏族譜 。子一:秵。泰伯 64世吳秵 吳秀子又名進(jìn)偉,生唐高宗龍朔癸亥年 ( 603 )。官洋州刺史,封新豐侯,贈(zèng)晉國公,溢號(hào)“恭敏”,葬湖北永-11精選文庫寧縣(即今廣濟(jì)縣) 。子二:佑、兢。泰伯 65世吳兢吳秵子,字公超,號(hào)子干。生唐高宗弘道癸未( 683 )年閏 7 月 12 日,任職雖多,但以修國史為主職。其著作敘事簡賅,秉筆直書,有唐一代良史和“當(dāng)世董狐”之美稱。子二:秦、泰。泰伯 66世吳泰 吳兢次子,又名伯芮。生唐中宗神龍乙已(705 )年 8 月 4 日,任御史中丞觀察使,歿德宗貞元丁卯(787)年 10 月。娶李氏、趙氏。子三:通明、通玄、通征。泰伯 67世通明 吳泰長子,又名琲。生玄宗開元己卯(739)年10 月 15 日,歿憲宗元和丁酉(817)年 9 月 9 日。娶李氏。子三:武陵、業(yè)、襄。泰伯 68世武陵通明長子, 又名徊, 生唐代宗大歷壬子年( 772 ) ,擢進(jìn)士第入為太學(xué)博士,太和初,任禮部侍郎。娶成氏。子一:初云。泰伯 69世吳初云武陵子。生憲宗元和辛卯(811 )年 9 月 8 日,任虔州刺史歿唐照宗景福壬子(892 )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qǐng)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qǐng)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huì)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chǔ)空間,僅對(duì)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duì)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duì)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qǐng)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shí)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duì)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píng)論

0/150

提交評(píng)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