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相沉積相分析_第1頁
海陸相沉積相分析_第2頁
海陸相沉積相分析_第3頁
海陸相沉積相分析_第4頁
海陸相沉積相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油區(qū)巖相古地理實驗報告 班 級:地質1202學 號:201211030201姓 名:張瑞堯指導老師:賴生華完成日期:2015年1月9日目錄一:實驗內(nèi)容.02二:實驗的性質和目的.02三:實驗的具體內(nèi)容.02大型大型淺水三角洲沉積相研究.021.沉積特征及環(huán)境.02 2.淺水三角洲平原與前緣微相類型及特征.04 3.淺水三角洲沉積模式.07 4.結論.09 5.參考文獻.09鄂爾多斯盆地東部子洲地區(qū)上古生界海相沉積特征研究.09 1.地層及巖性特征.11 2.沉積相類型及特征.11 3.古地理演化及沉積相展布.14 4.結論.15 5.參考文獻.15四:心得體會.15一:實驗內(nèi)容 該實驗內(nèi)容是研

2、究陸、海相油區(qū)巖相古地理,其中分別以大型淺水三角洲沉積相研究以新立油田泉四段陸相沉積為例、鄂爾多斯盆地東部子洲地區(qū)上古生界海相沉積特征研究為例,分析陸海相盆地巖相古地理圖,總結其地層和巖性特征,氣候和水體特點,沉積相類型與展布規(guī)律,分析環(huán)境變化及演化規(guī)律等。二、實驗的性質和目的油區(qū)巖相古地理是石油地質專業(yè)基礎課,主要任務是重建地質歷史時期的古沉積環(huán)境,它是沉積學研究的高度概括和最后總結。古環(huán)境沉積特征的研究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不僅要求研究者具有比較廣泛的地質學基礎,而且還要有活躍的學術思想。油區(qū)巖相古地理實驗屬于綜合性實驗,實驗的目的是通過分析典型的陸相盆地巖相古地理圖,綜合認識沉積環(huán)境和

3、沉積相。三:實驗的具體內(nèi)容大型淺水三角洲沉積相研究以新立油田泉四段沉積相為例20世紀60年代首次提出淺水三角洲的概念。Donaldon最早將河控三角洲分為深水型及淺水型三角洲,Postma將低能盆地中的三角洲分為淺水三角洲及深水三角洲。淺水三角洲通常是在水體較淺和構造相對穩(wěn)定的臺地和陸表海或地形平緩、整體緩慢沉降的坳陷盆地條件下形成的。針對中國陸相湖盆淺水湖泊三角洲沉積特征、沉積模式的建立及其對巖性油藏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較少。松遼盆地位于中國東北部,礦產(chǎn)資源豐富,尤其是油氣資源。盆地內(nèi)部構造單元分為西部斜坡區(qū)、北部傾沒區(qū)、中央坳陷區(qū)、東北隆起區(qū)、東南隆起區(qū)和西南隆起區(qū)。 新立油田是松遼盆地中央

4、坳陷區(qū)扶余新木隆起最西端新立構造上的一個穹隆背斜油田,地層平緩,傾角 2.0°2.5°。油田北部為新北油田,東部為木頭油田和扶余油田(圖 1)。 新立油田的主力產(chǎn)層為扶余油層(白堊系泉頭組四段)。 泉頭組沉積時期是松遼盆地由斷陷湖盆向坳陷湖盆轉變的構造反轉過渡期,泉三段晚期水進之后,盆地持續(xù)坳陷。前人對松遼盆地北部,以大慶長垣及頭臺地區(qū)油層和南部扶余油田、老爺府油田油層為例進行研究,指出松遼盆地泉頭組三、四段屬于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積體系。 對南部新立油田在成巖儲集相等方面研究較多,但對沉積特征、沉積相及沉積模式等未進行系統(tǒng)研究。 松遼盆地白堊紀時期湖盆面積大,水體淺,地形緩,

5、湖平面波動頻繁,波浪作用帶寬且能量弱,泉頭組四段時期發(fā)育的扶余油層屬于獨具特色的大型淺水三角洲沉積。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觀察新立油田 20 余口井1830多m的巖心,研究扶余油層的沉積特征和沉積模式。 1.沉積特征及環(huán)境松遼盆地南部扶余油層構造演化表明,松遼盆地屬弧后裂谷盆地,先斷后坳是盆地形成特點。中晚侏羅世早期斷裂經(jīng)侵蝕夷平,孤立的小盆地在高潮期開始連通,形成統(tǒng)一的沉積背景;早白堊世中晚期,盆地南部基底呈穩(wěn)定整體沉降的坳陷階段。扶余油層的地層厚度變化不大, 平均厚度為120m,最大厚度為 145m,最小厚度為100m。地層厚度的變化特征反映了該時期盆地地勢平緩。在1830多m 的巖心

6、中,泥巖的顏色主要為淺灰色、灰綠色、灰綠棕紅色、 棕紅色與紫紅色。扶余油層下部層段(第 3、4、5 砂巖組)以紫紅色、棕紅色泥巖為主,上部層段(第 1、2 砂巖組)以灰綠色泥巖為主,黑色泥巖多分布在第 1、2 砂巖組。泥巖顏色由下至上變化,反映了扶余油層沉積時期水體由淺變深,沉積環(huán)境由弱氧化向弱還原過渡。 巖心觀察及微觀研究表明,扶余油層儲層以細砂巖為主,其次為粉砂巖及細中砂巖,含少量中砂巖和不等粒砂巖。 泉四段以泥質、鈣質膠結為主,膠結較致密;巖石碎屑主要是石英、長石(斜長石為主,鉀長石次之)和巖屑,它們的質量分數(shù)分別為 24%40%、19%39%和 27%57%(表 1 和圖 2)。 巖屑

7、以中酸性噴出巖及凝灰?guī)r為主,含少量變質巖巖屑,偶見沉積巖巖屑。 磨圓度屬于中好水平,分選中等,粒度累積概率曲線多為兩段式和三段式(圖 3),偶有四段式,反映了遠源沉積條件。 泥巖顏色的變化表明扶余油層沉積時期水體為逐漸加深過程,沉積環(huán)境為淺至半深湖,古氣候條件為溫暖潮濕。2.淺水三角洲平原與前緣微相類型及特征在新立油田扶余油層識別出三角洲平原與三角洲前緣2種亞相、9 種微相。2.1三角洲平原亞相泉四段(414 小層)為三角洲平原亞相沉積,分4個微相。(1)分支河道微相分支河道微相是平原亞相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砂體類型,以粉砂及細砂沉積為主,有少量中、粗砂巖和含礫砂巖,粒度稍粗,在累積概率曲線上具

8、兩段式和三段式(圖 3),分選不好。巖心上具有明顯的底部沖刷充填構造和大型單向水流層理,如槽狀、板狀交錯層理等(圖 4(a)、4(b)、4(c)、4(d),化石很少。沿河床呈長條狀,它構成了三角洲平原亞相沉積的骨架。自然電位和自然伽馬曲線形態(tài)多為箱形或鐘形,垂向上為正韻律特征(圖 5(a),取心井 13)。(2) 天然堤微相天然堤微相以具小型微細交錯層理、波紋層理、水平波狀層理的泥質粉砂巖相夾薄層粉砂巖或粉砂質泥巖為主(圖4(e)、4(f),剖面上以夾于厚層河泛平原泥巖中或位于河道沉積頂部兩種形式出現(xiàn),遠離河床沉積物變細、泥質增多,常見各種波狀層理和流水波痕。 自然電位曲線平緩,電測曲線幅度較

9、低,電阻率曲線幅度差較小,阻值較低,多呈小幅度起伏狀(圖 5(b),取心井 13)。(3) 決口扇微相決口扇微相是洪水漫溢河床沖破天然堤形成決口扇灘,可形成較大面積的席狀砂層,比河床沉積細,多為粉、細砂巖。 具反韻律,以粉砂巖、泥質或鈣質粉砂巖、過渡巖性為主,具有中-小型交錯層理或塊狀層理,與河流決口扇相似。物性較差,含油性亦較差。 自然電位和自然伽馬曲線多為低幅漏斗形,垂向上為反韻律特征(圖 5(c),取心井 14)。(4) 分支河道間灣微相。分支河道間灣微相以發(fā)育紫紅色的泥巖為主, 間夾有灰、灰綠及灰黑色等還原色泥巖。 在泥巖中常發(fā)育薄層的含泥粉砂巖和含泥細砂巖,分選差,物性亦較差,往往構

10、成三角洲平原砂體的隔層。 多發(fā)育塊狀層理,以含鈣粒、碳屑、蟲孔的泥巖為主。 自然電位和自然伽馬曲線為平行于泥巖基線的平直段(圖 5(d),取心井 14)。2.2三角洲前緣亞相泉四段 13 小層為三角洲前緣亞相沉積。它受河能和湖能的雙重作用,在穩(wěn)定的水下環(huán)境下,三角洲前緣亞相分為 4 個微相。(1)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水下分支河道微相底部為泥礫巖、鈣礫巖及泥礫灰質砂巖,具底部有沖刷或突變面、正韻律及河道垂向層序等河道特征。呈正韻律變化,向上過渡為灰質砂巖、砂巖及泥質砂巖。粒度概率曲線多為跳躍和懸浮較發(fā)育的兩段式,具斜層理和交錯層理,局部夾泥質條帶,偶見植物碳屑。 水下分支河道測井相特征與分支河道特

11、征相似,大中型水下分支河道自然電位測井曲線也呈箱形、對稱圓形及塔松形,電測曲線呈明顯正韻律形態(tài)(圖 6(a),取心井 18)。(2) 水下天然堤微相。該微相為粉細砂巖、含泥粉砂巖;沉積構造以小型交錯層理、波狀層理為主。 巖心剖面上為細砂巖與含泥粉砂巖交互沉積,自然電位曲線平直,電阻率曲線呈低幅起伏狀,特征與天然堤微相相似(圖 6(b),取心井 18)。(3) 河口壩微相。它位于水下分支水道的河口處,沉積速率高。沉積物主要是分選好、質純的粉細砂,具有槽狀交錯層理,層厚度為中-厚層,在自然電位測井曲線上表現(xiàn)為反韻律(圖 6(c),取心井 19)。(4) 水下分支河道間灣微相。它是水下分支水道之間相

12、對凹陷的地區(qū),以泥巖為主且多為還原色,含少量粉細砂,砂質沉積多是洪水季節(jié)河床漫溢沉積的結果,常為黏土夾層或薄透鏡狀。 具水平層理和透鏡狀層理,是區(qū)別水下和陸上的重要標志之一。在自然電位測井曲線上表現(xiàn)為平行于泥巖基線的平直段(圖 6(d),取心井 19)。2.3微相平面展布在巖心觀察、巖心相與測井相對應分析的基礎上,依據(jù)各小層地層厚度、砂巖厚度、砂巖體積分數(shù)等基礎圖件,繪制各小層沉積微相平面圖,以研究區(qū)第 10 小層為例(圖 7)。 平面展布特征為:(1) 三角洲平原亞相由西南向東北方向逐漸過渡為三角洲前緣亞相, 至五旋回已全部為三角洲前緣沉積,水進明顯;(2) 大面積發(fā)育相互疊置的三角洲平原分

13、支河道與三角洲前緣水下分支河道砂體,呈枝狀向盆展布,各小層沉積過程中河道側向遷移明顯;(3)三角洲前緣開闊,三角洲平原與三角洲前緣平緩相接,沒有頂積層、前積層、底積層3 層結 構 ,單體河道寬度平均為200600m,厚度平均為38m。3.淺水三角洲沉積模式新立油田扶余油層在盆地構造類型、基底地貌、沉積環(huán)境等方面都滿足淺水三角洲沉積的條件,在巖石類型、微相特征及平面展布等方面具備淺水三角洲沉積特點,扶余油層為湖盆整體水進條件下由西南物源形成的淺水枝狀三角洲沉積(圖 8)。在構造背景方面,松遼盆地南部泉三段沉積時期,早期斷裂形成的隆坳相間的盆地結構經(jīng)侵蝕夷平,各孤立小盆地在水進高潮期已開始連通,基

14、本形成了統(tǒng) 一的沉積背景。繼泉三段晚期水進后,盆地南部基底處于持續(xù)穩(wěn)定沉降坳陷階段,形成泉頭組四段。在盆地地形方面,泉頭組四段地層厚度變化僅為 3040m,這反映了泉頭組四段沉積時期盆地地形極為平緩。在沉積環(huán)境方面, 泉頭組四段大面積發(fā)育雜色泥巖,下部層段發(fā)育紫紅色、棕紅色泥巖,上部層段以灰綠色、黑色泥巖為主,反映該時期水體由淺逐漸變深,沉積環(huán)境由弱氧化向弱還原過渡。在微相類型方面,泉頭組四段發(fā)育三角洲平原與三角洲前緣亞相,其中分支河道與水下分支河道砂體發(fā)育,決口扇、河口壩砂體不發(fā)育,河道間薄層砂較發(fā)育。平面上三角洲平原與三角洲前緣平緩相接,前三角洲不發(fā)育,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與三角洲前緣水下分

15、支河道砂體呈枝狀展布,局部相互切割疊加連片分布。在水動力條件方面,泉三段沉積時期開始水進,在泉四段沉積末期,水域面積最大,泉頭組四段是在整體水進,湖面低幅波動,總體緩慢擴張,湖浪、沖刷、回流對三角洲沉積物的改造作用較弱的水動力條件下,發(fā)育了以枝狀三角洲前緣水下分支河道為特征的淺水三角洲。4.結論(1)在泉頭組四段沉積時期,松遼湖盆基底整體持續(xù)穩(wěn)定沉降,盆地地形平緩,水體普遍較淺,西南通榆??邓翟谂璧啬喜啃纬闪嗣娣e廣闊的淺水三角洲。(2)建立了水進型枝狀淺水三角洲沉積模式,發(fā)育的分支河道及水下分支河道在砂體平面上呈枝狀展布,向盆地方向分別分布了淺水三角洲平原、淺水三角洲前緣沉積,平面上三角洲平

16、原與三角洲前緣平緩相接, 前三角洲不發(fā)育,不存在傳統(tǒng)三角洲模式的頂積層、前積層、底積層 3 層結構。(3)淺水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砂體與三角洲前緣分支河道砂體發(fā)育,單河道寬度平均為 200600m,河道砂體厚度平均為 38m,分支河道及水下分支河道是主要的油氣儲集體,亦是剩余油挖潛目標區(qū)。5.參考文獻(References)01 張慶國, 鮑志東, 郭雅君, 等. 扶余油田扶余油層的淺水三角洲沉積特征及模式J. 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 2007, 31(3): 4-7 Zhang Qingguo, Bao Zhidong, Guo Yajun, et al. Petroleum Geology &

17、amp;Oilfield Development in Daqing, 2007, 31(3): 4-7.02 胡海燕, 彭仕宓, 盧春慧, 等. 吉林新立油田下白堊統(tǒng)泉頭組成巖儲集相及儲集空間演化J. 古地理學報, 2007, 9(1): 97-106. Hu Haiyan, Peng Shimi, Lu Chunhui, et al.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2007, 9(1): 97-106.03 薛永超, 程林松, 彭仕宓. 新立油田泉三、 四段儲層成巖儲集相研究 J. 特種油氣藏, 2006, 13(2): 19-22. Xue Yongchao,

18、Cheng Linsong, Peng Shimi. Special Oil & GasReservoirs, 2006, 13(2): 19-22.鄂爾多斯盆地東部子洲地區(qū)上古生界海相沉積特征研究子洲地區(qū)位于鄂爾多斯盆地東部,構造上屬于伊陜斜坡構造單元.研究區(qū)本溪組和太原組的沉積砂巖中石英含量高,分選較好,磨圓度高,錄井中具有一定的天然氣顯示.因此,研究其沉積體系及特征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對于鄂爾多斯盆地古生界的沉積地層,眾多的學者以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尺度和規(guī)模上進行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對于本區(qū)的海相沉積砂體沉積體系的劃分方案不盡統(tǒng)一,對砂體的展布研究較少,這些均制約了研究區(qū)天

19、然氣的勘探和開發(fā).本研究在地層劃分過程中,主要根據(jù)地層古生物及巖石絕對年齡測定等資料,采用石炭系二分、二疊系三分的劃分方案,將二疊系與石炭系的界線劃在Pseudoschwagerina(假希氏蜒帶)之下,即原太原組晉祠段與毛兒溝段(廟溝灰?guī)r之底)之間,原太原組下部的晉祠段歸入石炭系本溪組本1段。1 地層及巖性特征1.1 本溪組(C2b)地層厚度為31.075.0 m,平均厚51.4 m.本溪組平行不整合覆蓋于馬家溝灰?guī)r之上,頂部以分布穩(wěn)定的9#煤層與太原組區(qū)分,下部為灰色鋁土質泥巖和砂泥,富含源于風化、剝蝕沉積物的黃鐵礦.砂巖以石英砂巖、巖屑石英砂巖為主,少量巖屑砂巖,砂巖中石英含量高,巖屑中

20、變質巖含量最高.磨圓度以次棱、次棱-次圓狀為主,以孔隙式、加大-孔隙式膠結,分選好)中,砂巖粒度一般為0.411.06 mm,最大1.28 mm(表1).1.2 太原組(P1t)包括4次海侵形成的灰?guī)r及海退形成的泥巖或煤層,其中“廟溝灰?guī)r”有時相變“橋頭砂巖”,“斜道灰?guī)r”有時相變?yōu)椤捌呃餃仙皫r”。地層厚度為23.473.3 m;平均厚45.3 m.巖性為灰色、灰褐色、黑色灰?guī)r、泥質灰?guī)r、生物碎屑灰?guī)r,夾細)中粒砂巖及泥質砂巖,局部夾薄煤層.自然伽瑪及聲波時差在灰?guī)r段為平直狀低值,聲波時差在煤層段為尖峰狀高值。砂巖主要為巖屑石英砂巖、巖屑砂巖、石英砂巖,分選好)中,磨圓次棱-次圓,砂巖中碎屑成

21、分以石英、巖屑為主,巖屑含量較本溪組有所升高,基本不含長石(體積分數(shù)僅為0.4%),砂巖粒度一般為0.430.92 mm,最大1.35 mm(表1)。2 沉積相類型及特征沉積物的顏色、沉積構造、巖石類型、古生物石、自生礦物、剖面結構等特征是反映沉積環(huán)境的重要標志,本文著重研究了沉積物的特征,并進行了單井劃相和沉積相剖面對比,識別出障壁海岸和淺海陸棚沉積體系。2.1 障壁海岸沉積體系在子洲地區(qū),障壁海岸沉積體系發(fā)育于太原組和本溪組,介于海洋沉積環(huán)境和大陸沉積環(huán)境之間,除了受河流作用形成的三角洲及河口灣沉積環(huán)境之外,還可出現(xiàn)海灘、潮坪、障壁島、瀉湖等沉積環(huán)境. 2.1.1 堡島-瀉湖 堡島-瀉湖沉

22、積主要發(fā)育于研究區(qū)本溪組,其中障壁島在桃鎮(zhèn)-老君殿及綏德地區(qū)較發(fā)育,是由海浪造成的平行于海岸分布的長條形砂壩,東北側為廣海,內(nèi)側與大陸之間有瀉湖相隔,并對瀉湖和潮坪起著天然屏障作用,形成半封閉的瀉湖,以潮道與廣海相連或與廣海呈半隔絕狀態(tài).據(jù)現(xiàn)代地質研究,現(xiàn)今的海岸在障壁島的背后一般均有瀉湖.因此,障壁島與瀉湖和潮坪密切共生,構成一個統(tǒng)一的沉積體.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障壁島并非靜止不動,而是隨著海平面的升降而往返遷移擺動,垂向剖面上,障壁島常與瀉湖或瀉湖沼澤疊置出現(xiàn)(圖1(a)、圖1(c).依據(jù)沉積物特征,可將障壁島劃分為:臨濱、前濱、后濱等沉積微相(圖1 (a)。臨濱沉積按其水動力條件可進一步

23、劃分為下、中、上3種亞環(huán)境.在這3個亞環(huán)境中水動力條件變化較大,沉積物粒度變化較大.如榆143井2 730.62 738.6 m在上臨濱帶形成含礫砂巖,榆42井在2 830.12 833.2 m的臨濱沉積了砂質泥巖.臨濱沉積發(fā)育水平紋層、雙向交錯層,層面具浪成波痕,生物擾動強烈。前濱在研究區(qū)本溪組障壁島中較發(fā)育,前濱相砂巖構成障壁島的沉積主巖,在巖心中見天然氣顯示比較多.沉積物主要是中)厚層狀的細砂巖,發(fā)育沖洗層理,相當于沖洗帶.另外還可見到平行紋層、低角度傾斜層理和沙紋交錯層理等.后濱位于平均高潮線和特大高潮線之間.通常處于暴露狀態(tài),只有在特大高潮期才能被淹沒,因此,水動力條件弱,沉積物粒度

24、細,主要發(fā)育水平紋理. 2.1.2 潮坪 潮坪沉積是研究區(qū)太原組的主要沉積類型之一,其主要發(fā)育在波浪能量低并且具有潮汐周期的平緩傾斜的海岸地區(qū),或形成于沿岸海岸、瀉湖、河口灣、及受潮汐影響的三角洲沉積地區(qū),其沉積物有一些特征標志,較易識別.潮坪發(fā)育在研究區(qū)的中西部地區(qū),中部地區(qū)以碎屑巖潮坪為主,可進一步劃分為砂坪、泥坪及砂泥坪3種微相。在古代的潮坪沉積中,海退型的進積層序比較常見,在垂向剖面上形成類似于河流沉積的下粗上細的沉積序列,從下向上依次為砂坪)混合坪)泥坪,泥坪之上多發(fā)育泥炭坪或煤層(圖1(b)。碳酸鹽潮坪沉積主要發(fā)育于研究區(qū)西北部,沉積物為深灰色泥灰?guī)r,并夾有薄層泥巖或煤層(圖1 (

25、b).灰?guī)r中生物化石豐富,并且大多經(jīng)過搬運.主要證據(jù):一是巖石薄片中的生物骨屑大多受到磨蝕和圓化,使得生物碎屑粒級分布具有雙眾數(shù)或多眾數(shù)的特征,生物碎屑概率累計曲線顯示雙跳躍模式,反映了海水具有雙向流動的潮汐作用性質(圖2);二是長條形的骨骼定向排列,反映了沉積時水體有一定的動蕩條件.另外,在灰?guī)r中發(fā)現(xiàn)的Coprolies,其現(xiàn)代屬均生活在潮汐環(huán)境;在潮坪灰?guī)r中見到反映雙向水流作用的透鏡狀層理,也指示了太原組灰?guī)r形成于潮汐環(huán)境。2.2 陸棚沉積體系太原組時期,陸棚沉積體系在研究區(qū)的東部及西南部均發(fā)育.碎屑沉積物主要為粉砂和泥質沉積,其淺水區(qū)陽光充足,氧氣充分,底棲生物發(fā)育.而碳酸鹽沉積物主要為

26、生物碎屑灰?guī)r、生物泥晶灰?guī)r及泥灰?guī)r,灰?guī)r內(nèi)化石豐富,種類繁多,屬廣海型窄鹽度生物.因此,其沉積可分為泥質陸棚和碳酸鹽陸棚 (圖1(c)。2.2.1 泥質陸棚 泥質陸棚通常為深灰)灰黑色,以泥質為主,并含有少量的粉砂和砂等碎屑顆粒,多數(shù)情況下被底棲生物強烈擾動過,陸棚泥巖中往往缺乏內(nèi)部構造.自然電位曲線為中)高值平直狀(圖1(c).2.2.2 碳酸鹽陸棚 在研究區(qū)東部及西南部碳酸鹽陸棚有較廣泛的分布,主要發(fā)育于下二疊統(tǒng)太原組中,如廟溝、毛兒溝、斜道及東大窯灰?guī)r,厚度一般在1020 m之間,橫向分布穩(wěn)定.水動力條件較開闊臺地動蕩,富含廣海型窄鹽度生物.沉積的灰?guī)r主要有顆?;?guī)r、生物碎屑灰?guī)r和生物碎

27、屑泥晶灰?guī)r等類型,反映了潮下-廣海陸棚沉積環(huán)境的特征(圖1(c).3 古地理演化及沉積相展布3.1 本溪期研究區(qū)自加里東運動抬升遭受長期風化剝蝕以后,至晚石炭世本溪期,盆地在東西向拉張應力和基底沉降的基礎上,再次接受沉積,從此揭開了晚古生代盆地充填演化的序幕.基底持續(xù)沉降的同時,華北海從東向西侵入,沉積相呈東西向分異,在綏德、鎮(zhèn)川11-子洲、官莊及響水以東、清澗北等地區(qū)形成近北東向的帶狀、團塊狀展布的障壁島(圖3(a).障壁島沉積物主要由分選較好的細砂巖、粉砂巖組成,也有含礫粗砂巖(如Y143井),砂體厚313 m.砂巖累計厚度816 m,局部障壁島的沉積中心砂體較厚,達到20 m以上.砂體儲

28、集性較好,如本溪組y15井障壁島砂巖,孔隙度為4.7%10.3%,平均7.3%,滲透率為(0.217.5) ×10-3Lm2,平均4.7×10-3Lm2.海水循環(huán)受障壁島的阻隔,在障壁島后形成半封閉狀態(tài)的瀉湖環(huán)境,分布在殿市)龍鎮(zhèn))官莊南及子長)清澗)薛家峁地區(qū)(圖3(a),沉積物主要為灰黑色泥巖、碳質泥巖、煤層、粉-細砂巖及鋁土質泥巖.3.2 太原期隨著晚石炭世末興蒙海槽的關閉和鄂爾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東西兩側華北海與祁連海的貫通,到早二疊世早期,海侵范圍進一步擴大,形成陸表海清水與渾水混合沉積,伴隨海平面頻繁升降,垂向上由碳酸鹽巖向碎屑巖和煤層過渡、疊覆,構成多個向上粒度變粗、水體變淺的約爾旦旋回碳酸鹽巖以石灰?guī)r為主,單層厚度薄,成分不純、富含陸源碎屑物質,含正常海相生物化石組合,具泥晶-生屑雙粒度結構.在研究區(qū)東部及西南部形成淺海陸棚沉積,在中部和西北部形成潮坪沉積(圖3(b).淺海陸棚屬于潮下的低能環(huán)境,沉積物以暗色泥巖和碳酸鹽為主,夾薄煤層或碳質泥巖,碳酸鹽陸棚相對較發(fā)育;碳酸鹽潮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