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帶薪年休假的21種核算公式圖文詳解(共8頁)_第1頁
職工帶薪年休假的21種核算公式圖文詳解(共8頁)_第2頁
職工帶薪年休假的21種核算公式圖文詳解(共8頁)_第3頁
職工帶薪年休假的21種核算公式圖文詳解(共8頁)_第4頁
職工帶薪年休假的21種核算公式圖文詳解(共8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職工帶薪年休假的21種核算公式  隨著國家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及企業(yè)職工帶薪年休假實施辦法的頒布,年休假越來越成為企業(yè)和員工不斷關注的重點,員工關心可以休多長時間,如何休?而企業(yè)更多關心的是到底應該給幾天年休假?是不是給的合理?有沒有少給?如員工A,2012年10月15日新進用人單位,入職前累計工作時間為11個月,那么A在2012年可以休年假嗎?如果可以,能休幾天?如果職工的年休假不能計算出準確天數(shù),一旦發(fā)生少算少給的情況,可能引發(fā)諸如損害勞動者權益要求解除勞動關系給予經(jīng)濟補償金、要求按照職工日工資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資報酬等勞動爭議,用人單位將面臨巨大

2、的經(jīng)濟風險。但是對于一個上百人的企業(yè)來說,要準確核算出每位員工當年度的年休假天數(shù)是不容易的。HR經(jīng)理人根據(jù)企業(yè)與員工的實際情況,對相關情況與計算公式做了分析,希望能給人力資源管理者一定的啟發(fā)。根據(jù)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第五條的規(guī)定和企業(yè)職工帶薪年休假實施辦法第五條的精神,考慮到大中型企業(yè)人數(shù)眾多、情況復雜的原因,HR經(jīng)理人建議按照企業(yè)按照自然年度為周期計算員工的年休假天數(shù),而不是按照員工入職日期為年度周期起點計算員工年休假。針對上面2012年10月15日入職,累計工作時間11個月的情況,根據(jù)企業(yè)職工帶薪年休假實施辦法第三、四條,職工連續(xù)工作滿12個月以上的,享受帶薪年休假,年休假天數(shù)根據(jù)職工累計工

3、作時間確定的規(guī)定,員工自2012年11月15日起就滿足工齡滿一年的條件可以享受年休假。問題是從2012年11月15日到2012年12月31日,企業(yè)應該給幾天年休假呢?同理,如果員工是2012年新進用人單位,他的累計工作時間在2012年內達到1年或10年或20年,那么2012年年度內企業(yè)應該給幾天年休假呢?如果員工不是2012年新進用人單位,但是在2012年內他的累計工作時間達到1年或10年或20年的情況,2012年應該給幾天年假呢?如何公平、合理解決這些問題困擾著我們人力資源管理者。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我們把員工累計工作時間達到1年(12個月)或10年(120個月)或20年(240個月)的那一天

4、稱之為“臨界點”。考慮到實際操作情況,我們使用“月”累計工作時間的計算單位。當本年度內遇到臨界點日期,根據(jù)上述兩個條例和辦法的相關條款,我們采用分段安排年休假的方式計算當年度總的年休假天數(shù),即分別計算臨界點前可以享受的年休假和臨界點后可以享受的年休假。在計算過程中,一般需要用到以下幾個數(shù)值:累計工作時間(月)、年初或者入職之日距臨界點日期的天數(shù)、臨界點日期距年底的天數(shù)、全年天數(shù)等,具體計算公式根據(jù)不同情況在下文有所詳細說明。 同時根據(jù)員工的入職時間,我們把員工的情況分為本年度新進用人單位和非本年度新進用人單位兩種情況,在每一種情況下,又存在職工累計工作時間是否為零、年度內職工累計工作時間是否達

5、到臨界點等不同狀態(tài)。對于入職前的累計工作時間,我們簡稱為社會工齡。對于入職后的累計工作時間,我們簡稱為本司工齡。 通過以上分類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二十一種年休假核算公式。 一、 本年度新進用人單位 1、 社會工齡為零:這是最簡單的情況。員工本年度內年休假為零。一般常見于應屆畢業(yè)生第一次工作。 例如: 姓名入職時間社會工齡(月)2012年年休假天數(shù) A2012.1.100B2012.5.2000C2012.10.13002、 有社會工齡: 1) 社會工齡小于12個月,員工入職后在本年度遇到臨界點。計算公式為臨界點日期距年底的天數(shù)/全年天數(shù)×5天。 例如:2012年5月20日入職,

6、入職前社會工齡是10個月,那么到2012年7月20日就滿足連續(xù)工作一年以上的條件,這一天我們稱之為臨界點。從臨界點到2012年12月31日,一共165天,占全年天數(shù)的比例為165/366,165/366×52.25天,則2012年度年休假為2天。 姓名入職時間社會工齡(月)2012年年休假天數(shù) A2012.1.1104B2012.5.20102C2012.10.13100 2) 社會工齡小于12個月,且員工入職后在本年度無臨界點。年休假為0。 例如: 姓名入職時間社會工齡(月)2012年年休假天數(shù) A2012.4.130B2012.5.2030C2012.10.1

7、330 3) 社會工齡大于12個月小于120個月,員工入職后在本年度遇到臨界點。計算公式為入職日期到臨界點的天數(shù)/全年天數(shù)×5天+臨界點日期到年底天數(shù)/全年天數(shù)×10天。 例如:2012年5月20日入職,入職前社會工齡是118個月,那么到臨界點2012年7月20日就滿足連續(xù)工作十年以上的條件。從臨界點到2012年12月31日,一共165天;從入職當日到臨界點的天數(shù)是62天,則2012年度年休假計算公式為62/366×5+165/366×105.35天,按照不滿一天不算,即年休假為5天。 姓名入職時間社會工齡(月)2012年年休假天數(shù) A2012

8、.4.11186B2012.5.201185C2012.10.1311814) 社會工齡大于12個月小于120個月,員工入職后在本年度無臨界點。計算公式為:入職日期到年底天數(shù)/全年天數(shù)×5天。 例如:2012年5月20日入職,入職前社會工齡是105個月,那么從入職日到2012年年底,一共有226天,則2012年度年休假計算公式為226/366×53.08天,按照不滿一天不算,即年休假為3天。姓名入職時間社會工齡(月)2012年年休假天數(shù) A2012.3.11054B2012.5.201053C2012.10.131051 5) 社會工齡大于120個月小于240個月

9、,員工入職后在本年度遇到臨界點。計算公式為入職日期到臨界點的天數(shù)/全年天數(shù)×10天+臨界點日期到年底天數(shù)/全年天數(shù)×15天。 例如:2012年5月20日入職,入職前社會工齡是238個月,那么到臨界點2012年7月20日就滿足連續(xù)工作二十年以上的條件。從臨界點到2012年12月31日,一共165天;從入職當日到臨界點的天數(shù)是62天,則2012年度年休假計算公式為62/366×10+165/366×158.45天,按照不滿一天不算,即年休假為8天。 姓名入職時間社會工齡(月)2012年年休假天數(shù) A2012.3.123811B2012.5.2023

10、88C2012.10.132382 6) 社會工齡大于120個月小于240個月,員工入職后在本年度無臨界點。計算公式為:入職日期到年底天數(shù)/全年天數(shù)×10天。 例如:2012年5月20日入職,入職前社會工齡是130個月,由于到本年底沒有臨界點,則2012年度年休假計算公式為226/366×106.17天,按照不滿一天不算,即年休假為6天。 姓名入職時間社會工齡(月)2012年年休假天數(shù) A2012.3.11308B2012.5.201306C2012.10.131302 7) 社會工齡大于240個月。計算公式為:入職日期距年底天數(shù)/全年天數(shù)×15天。 例

11、如: 姓名入職時間社會工齡(月)2012年年休假天數(shù) A2012.3.124212B2012.5.202429C2012.10.132423 二、 非本年度新進用人單位 A) 無社會工齡 1) 本單位年初工齡小于12個月,本年度有臨界點。年休假計算公式為臨界點日期到年度天數(shù)/全年天數(shù)×5天。 例如: 姓名入職時間社會工齡(月)2012年年休假天數(shù) A2011.5.2003B2011.6.2002C2011.8.20 01 2) 本單位年初工齡大于12個月小于120個月,本年度無臨界點。年休假為5天。 例如: 姓名入職時間社會工齡(月)2012年年休假天數(shù) 

12、;A2006.3.105B2009.10.1305C2010.5.2005 3) 本單位年初工齡大于12個月小于120個月,本年度有臨界點。年休假公式為年初到臨界點天數(shù)/全年天數(shù)×5+臨界點日期到年底天數(shù)/全年天數(shù)×10。 例如:2002年5月20日入職,入職前無社會工齡,2012年前的工齡是大于12個月,且2012年5月20日到達臨界點,滿足連續(xù)工作十年以上的條件。按照分段計算的原則,先計算年初到臨界點的天數(shù)為(366-226)140天,從臨界點到年底天數(shù)為226天;則2012年度年休假計算公式為140/366×5+226/366×108.08天,按照

13、不滿一天不算,即年休假為8天。 姓名入職時間社會工齡(月)2012年年休假天數(shù) A2002.3.109B2002. 5.2008C2002. 10.1306 4) 本單位年初工齡大于120個月小于240個月,本年度無臨界點。年休假為10天。 例如: 姓名入職時間社會工齡(月)2012年年休假天數(shù) A1993.3.1010B1993.5.20010C1993.10.13010 5) 本單位年初工齡大于120個月小于240個月,本年度有臨界點。年休假公式為年初到臨界點天數(shù)/全年天數(shù)×10+臨界點日期到年底天數(shù)/全年天數(shù)×15。 例如:計算過程參見前例 姓名入

14、職時間社會工齡(月)2012年年休假天數(shù) A1992.3.1014B1992.5.20013C1992.10.13011 6) 本單位年初工齡大于240個月,則年休假天數(shù)為15天。 例如: 姓名入職時間社會工齡(月)2012年年休假天數(shù) A1990.3.1015B1990.5.20015C1990.10.13015 B) 有社會工齡 1) 本年度年初綜合工齡(即社會工齡+年初的本司工齡,以下同)小于12個月,且本年度有臨界點。年休假公式為:臨界點日期到年底天數(shù)×5天。 例如:2011年5月20日入職,入職前社會工齡為4個月,2012年1月20日到達臨界點,滿足連續(xù)

15、工作一年以上的條件。臨界點到2012年年底的天數(shù)為347天,則2012年度年休假計算公式為347/366×54.74天,按照不滿一天不算,即年休假為4天。 姓名入職時間社會工齡(月)2012年年休假天數(shù) A2011.4.124B2011.5.2044C2011.10.1342 2) 本年度年初綜合工齡大于12個月小于120個月,且本年度有臨界點。年休假公式為年初到臨界點天數(shù)/全年天數(shù)×5+臨界點日期到年底天數(shù)/全年天數(shù)×10天。 例如:2011年5月20日入職,入職前社會工齡為105個月,2012年8月20日到達臨界點,滿足連續(xù)工作十年以上的條件。臨界點

16、到2012年年底的天數(shù)為134天,則2012年度年休假計算公式為(366-134)/366×5+134/336×106.83天,按照不滿一天不算,即年休假為6天。 姓名入職時間社會工齡(月)2012年年休假天數(shù) A2011.3.11057B2011.5.201056C2011.10.131159 3) 本年度年初綜合工齡大于120個月小于240個月,且本年度有臨界點。年休假公式為年初到臨界點天數(shù)/全年天數(shù)×10+臨界點日期到年底天數(shù)/全年天數(shù)×15天。 例如:計算過程參見前例 姓名入職時間社會工齡(月)2012年年休假天數(shù) A2011

17、.3.122814B2011.5.2023214C2011.10.1323212 4) 本年度年初綜合工齡小于120個月,且本年度無臨界點。年休假為5天。 例如: 姓名入職時間社會工齡(月)2012年年休假天數(shù) A2009.3.1105B2011.5.20105C2011.10.13105 5) 本年度年初綜合工齡大于120個月小于240個月,本年度無臨界點。年休假為10天。 例如: 姓名入職時間社會工齡(月)2012年年休假天數(shù) A2009.3.111510B2009.5.2011510C2009.10.1311510 6) 本年度年初綜合工齡大于240個月,本年度無臨界點。年休假為15天。 例如: 姓名入職時間社會工齡(月)2012年年休假天數(sh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