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散火焰與液體燃料的燃燒_第1頁
擴散火焰與液體燃料的燃燒_第2頁
擴散火焰與液體燃料的燃燒_第3頁
擴散火焰與液體燃料的燃燒_第4頁
擴散火焰與液體燃料的燃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燃燒理論基礎課件第五章 擴散火焰與液體燃料的燃燒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王維強主要內容 各種火焰類型的回顧 擴散火焰與預混合火焰的區(qū)別 (以柴油機為例)擴散燃燒過程的幾個階段 液體燃料的噴霧特性 單個油滴的蒸發(fā)與燃燒各種火焰類型的回顧 四種分類方法 可燃混合氣的制備:預混合火焰、擴散火焰 燃燒過程中火焰的相對位置:定置火焰、行進火焰 混合氣的流動狀態(tài):層流燃燒、湍流燃燒 著火方式:點燃、壓燃5.1 擴散火焰與預混合火焰的區(qū)別 混合氣形成方式不同 燃燒速度的決定因素不同 預混合燃燒受控于化學反應動力學及傳熱與擴散 擴散火焰中混合與燃燒同時進行,燃燒受控于燃料與氧 化劑的擴散液體燃料燃燒的一般特征 液體

2、燃料燃燒的著火溫度遠高于它的沸點溫度(如汽油,干點溫度200C,著火溫度780K)。 燃料的活化能遠大于氣化熱(如汽油,1281335 kJ/kg) 因此,液體燃料總是先蒸發(fā)后著火的,即燃燒總是在氣態(tài)下進行的。 汽油機為準預混合的燃燒。柴油機以擴散燃燒為主。 提高擴散速度是提高擴散火焰燃燒的關鍵。工程上采用壓力噴射法。如柴油機,為200MPa,實現(xiàn)細化。柴油機擴散燃燒過程的幾個階段滯燃期I:混合、焰前反應急燃期II:多點著火燃燒緩燃期III:擴散速度控制后燃期IV:殘余混合氣燃燒,對發(fā)動機性能不利5.2 液體燃料的噴霧特性 全國有噴霧學會(醫(yī)學、農業(yè)、鍋爐、內燃機、渦輪機、消防氣象、降塵、化妝

3、品、熱處理等)。 如1ml的燃油,表面積為245mm2。若霧化成40m油滴,油滴總數(shù)為2.99107個,其表面積為1.5106 mm2。表面積增大5090倍。 有了足夠大的表面積有利于導熱(吸熱),擴散。(肉絲與肉塊為例) 表征噴霧特征的三個參數(shù):噴霧粒度、貫穿距離及噴霧錐角(一) 噴霧粒度 噴霧粒度:表示燃料噴散霧化的程度,一般指噴散的細度和噴散的均勻度。如何求得噴霧中的油粒平均直徑。 采用激光全息、CT技術加計算機數(shù)據(jù)采集處理技術。 表征粒度的方法:算術平均法、質量平均法、體積平均法、表面積平均法等,用的最多的是SMD(索特平均直徑) 方法。 SMD方法的定義:按SMD計的全部油滴的體積與

4、表面積之比與實際噴霧的V/A相等 單個油滴:V1/A1d/6 V1N/A1NV/A3121.66kiiikiiidnVS M DAdn3121.kiiikiiidnS MDdnni為直徑為di被測量的油粒數(shù)量;k為直徑分檔數(shù);N為被測油滴總數(shù)。 影響柴油噴霧粒度的因素: 噴油壓力、背壓、油泵轉速、噴油量、燃料性質、噴孔面積、噴孔粗糙度等 在一定的背壓下,噴油泵轉速提高,噴油壓力增大,燃油從噴油器的出口速度增加,就能減小油滴的直徑; 背壓提高,則噴油速度降低且噴霧貫穿距離減小,會使液滴出現(xiàn)團聚現(xiàn)象,油滴直徑增大; 增加噴油量,噴霧液滴產生團聚的可能性增大,從而也增大了液滴的直徑。 SMD可以用經

5、驗公式表示 A為常數(shù),對孔形噴嘴A=2.3310-3,節(jié)流軸針噴嘴A=2.1810-3,軸針噴嘴A=2.4510-3;p為噴孔前后平均壓差(MPa);B為循環(huán)噴油量(mm3/循環(huán)); 為周圍介質密度(kg/m3)。.,aBS M DfPm0.1350.1210.131.()aS M DApBa 表征油滴粒度的方法: 油滴粒度分布曲線 油滴質量分布曲線 粒子數(shù)累積分布曲線 質量累積分布曲線 直徑從x到x+dx之間的油滴數(shù)稱作dn,其質量為dm 一次噴射中的(或作一次測量的)油滴的總數(shù)和總質量分別為NT、MT (二) 噴霧貫穿距離 貫穿距離的大小(即貫穿度)對燃料在燃燒室中的分布影響很大。 貫穿距

6、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貫穿度太大,有較多的燃油噴到燃燒室壁上;反之,貫穿太小,燃料不能很好地分布到燃燒室空間,使燃燒室空氣得不到充分利用。 貫穿度必須根據(jù)混合氣形成方式的不同要求與燃燒室相互配合。 貫穿度是噴霧燃燒品質的重要控制參數(shù)。 噴霧方式有兩種:無渦流的自由噴射、有渦流的受限噴射。 無渦流的自由噴霧貫穿距離具體的推導: 根據(jù)動量守恒:燃料入口的動量等于出口處燃料與空氣的動量和,很容易建立入口半徑與出口半徑之間的關系。 無量剛化:同時除以燃料的入口質量,并對密度、半徑、速度無量綱化,由于u=dx/dt,可以得到貫穿距離x與時間t之間的關系為: xt0.5 (三) 噴霧錐角 噴霧形成的油

7、束一般是各種大小不同的油滴組成的圓錐體,該圓錐體組成的夾角即噴霧錐角。5.3 單個油滴的蒸發(fā)與燃燒 研究單個油滴蒸發(fā)與燃燒的原因:噴霧燃燒涉及到很多油滴同時發(fā)生熱量、質量、動量交換以及化學變化,過程太復雜,而單個油滴則是其基礎,如果知道單個油滴的噴霧與燃燒,同時知道噴霧中油滴群的尺寸、個數(shù)、速度的時空分布,則噴霧與燃燒過程很容易得到解析解。 單個油滴蒸發(fā)與燃燒的理想化:理想的擴散燃燒過程,以無限薄的燃燒火焰面為界面,將燃料與氧化劑分開。 假設單個油滴的蒸發(fā)面為壁面,外界熱空氣中沒有燃料,燃料中無空氣:很明顯,燃料的蒸發(fā)與燃料的類別、介質溫度與成分、油滴的初始尺寸有關。 穩(wěn)定蒸發(fā)時,液相內溫度與

8、組分分布一定:TR為常數(shù),液相源區(qū) YFR=1 氣相區(qū)無窮遠處燃料的質量分數(shù) YF=0 為求解蒸發(fā)速度,必須知道液相及氣相的溫度與組分分布 求解原理:組分守恒 能量守恒設T為溫度,Yi為第i個組分的質量分數(shù),下標、W、R分別代表周圍介質、油滴表面蒸發(fā)處、油滴內部。 相界面氣相液相TRTYFR5.3.1 單個油滴蒸發(fā)過程的解析分析 單個油滴的蒸發(fā)過程為Stefen流問題(條件:存在擴散過程及物理化學過程) 溫差(T TW)引起熱傳遞(溫度較低的液體進入溫度較高的空氣) 濃度差(YFR-YF)引起質量擴散,燃料蒸氣向介質擴散 假設油滴為對稱的旋轉球體,可以得到穩(wěn)定、 定物性的能量方程及組分方程上述

9、兩個方程、三個未知數(shù),需要補充方程求解。求解思路:首先找出傳質速度W/ 的表達式。求解傳質數(shù)的思路是:液體燃料流出的總熱量與導入表面的熱通量相等。 以下是傳質速度的求解過程:定義無因次濃度FFDFwFRYYbYY gWD DFdbdr(4) ,FWf YTT 這說明WW(傳質率)與溫度梯度和組分梯度有關。 耦合能量與組分方程,將(1)(2)改寫 成統(tǒng)一形式:(5) (6) B.C:當r R時wTTFFwYY()PSTTwCTTbbQFFDDwFwFRYYbbYYwgWD 0)(22 drdbRWdrdbrdrdTWwTgg0)(22 drdbRWdrdbrdrdDDWwDFg 當r 時TT0F

10、FYY0TTbb0Dbb從邊界條件分析,若 ,則兩方程變得同義。熱邊界層厚度與傳質邊界層厚度相等。 eL g/ DF122()0ggddbdbrW RdrdrdrL(7) TDbbb 作一次積分 221ggdbrW RbCdrL(*) 將式(3)代入,初值條件壁面1C g2(/gwR WLg2)gwwW RbL式(*)為: 22(1)0wggwdbrW RbbdrL 積分,并用r 時的B.C條件2111wwwggbbW RnbbrL(*) b=0, 但b - bw 稱傳質數(shù),在形式上仍保留(令B= b - bw= - bw )。 當r w 時, b= bw 。 (*) 1ggwWn BRLwR

11、WwTWFwYW 從式(*)、(*)消除 得 B 值不同時, 與 是線性關系。wW(1)(1)(1)RrwbbB(1)wn bb(1)Rr()()WFFwDFwFRYYTBYTY()()WPgwTPlwRCTTBCTTL 當Le=1時 BT=BD ,熱邊界層厚度與傳質邊界層厚度一樣,且濃度分布與溫度分布規(guī)律相一致??捎米鲌D法求解Tw,見右下圖的環(huán)境溫度對壁面條件影響關系圖。 當Lcpl(TW-TR)時,BT(TW)為TW的線性函數(shù),斜率為負,當 TW=T 時,直線與橫坐標交于TW=T ??赡苡袃煞N情況: 當TW 0時,YFW=0,BD=-YF /YFR, 當TW TB時,YFW= YFR, B

12、D=,是以 TB為目標的漸近線:TW 不可能高于沸點TB ,只能接近于TB: TW TB 。 兩種極端情況: (1)TTB時, TW不可能比沸點TB高,只可能略低于沸點,可求得B; (2) TTB時,交點與B=0接近,可以認為壁面處的質量分數(shù)YF與T時的飽和蒸汽壓力對應,可以求得B。 ()()pgBTplBRcTTBBLcTTFRppFDYTYTYYBB)()( 結論: 1正在蒸發(fā)液滴表面溫度總是低于其沸點溫度 TWTB,故 YFWYFR ;當TTB 時,則TWTB 。且YFW YFR 。 2BT(TW)值為負值相當于凝結現(xiàn)象。 2油滴壽命 設時刻 t,直徑為d 的油滴,經過 t 時間,共直徑

13、減少了 d, 體積減少了d2 d/2 重量減少了ld2 d/2 ,減少速率為ld2 d/ t/2 。 即重量減少速率與從油滴表面蒸發(fā)出的燃料速率相等,為 。2wWd 222(1)2( )2gglwddWdn BddtL4(1)ggldn BtdL 積分: 2208(1)gglddn BtL令 8(1)ggVln BL 220Vddt蒸發(fā)常數(shù)當 時, 0d 22008(1)lVVggddtn BLVdtlVt可用壁面處,氣液相處于平衡狀態(tài),即兩相LgVt的化學勢、溫度、壓力相等,故有VTt21WCTFPC e, AFPPPFVYt1()1(1)FwFwAFFYYTMPPMwVTtAMFM、 空氣

14、、燃料的分子量。 (二) 燃燒狀態(tài)要考慮化學反應、反應物的能耗、產物的生成,但 (物質不滅定律)。近似認為 DF=DO=DP(擴散系數(shù)相等)。0W1設燃燒按化學計量比進行(即燃空比) 對于簡單反應,燃料與氧化劑發(fā)生化學反應, 在生成產物的同時產生熱量。 fst(kg) 燃料 1(kg) 氧化劑 (1 fst )(kg 產物 ) fstH(kJ 熱量 ) (*)2能量方程222()()gPgddTdrCW rTrqdrdrdr(1) 3組分方程 F: D (2) O: D (3) P: D (4)34V =3r334V()3drdrr322334(33)3rr drrdrdrr24 r drg2

15、22()()0FFFFdYddrW rYr Wdrdrdrg222()()0OOOOdYddrW rYr Wdrdrdrg222()()0PPPPdYddrW rYr Wdrdrdr 由式(*)可得到 考慮燃料、氧化劑、產物與能量間的關系,有 (:W/m/K CP:kJ/kg/K :m2/s D:m2/s)(a) 1FPOstststWWqWfff 0FqW0stOqf W(b) ()01stPstf Wqf (c) 0FstWf W(d) 比較有燃燒與純蒸發(fā)的式(1) 式(4)多了最后一項 根據(jù)式(a)的關系,式(2) 式(1),若令g/ DF=1, ,則有 2r q2Fr W2Or W2P

16、r WeL LggPggC L22()()0PgFPFggd C TYd C TYdrW RdrdrdrL(5) 力求有燃燒與純蒸發(fā)的有一“標準形式”。()PgggCTTdWdrQ LgWD ()FFgFwFRYYddr YY 將式(5)同除以 ()FwFRQYY 定義保守變量 ()()()PgFFFTFwFRCTTYYbQYY22()0FTFTggdbdbdrW RdrdrdrL( ) 2+=1 3)溫度分布 火焰殼內(Rrrr)特征,無燃料,YF=0。用bFT(r)保守變量,有 求出 T=f(r),即 符合化學熱力學能量守恒定律。 燃料的熱量空氣由T加熱到TC的熱量燃料氣由TC-T的熱量液

17、相變氣相的汽化熱。211()1wggW RBnbbrL(1)()(1)1RrPgwCTTQB(1)()()(1)1RrPgwFwFRFwCTTQYYBY()()stOstOPgCPgCwstOFRFRf Yf YCTTCTTQf YYY 4)燃料和氧的濃度分布 火焰殼內( Rr r r ),YF=0 。2( )() 1 exp()/FFRstOwggstOYrYf YW Rrf YL20( )exp()/()1FRstOggOstYf Yr rW RrYfL 5)油滴燃燒時間的確定 與純蒸發(fā)完全相似,假定燃燒是二維穩(wěn)定的。 b為一燃燒常數(shù),見表5-4 燃燒時間 220bddt8(1)ggbl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