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該和孩子講道理嗎?_第1頁
我該和孩子講道理嗎?_第2頁
我該和孩子講道理嗎?_第3頁
我該和孩子講道理嗎?_第4頁
我該和孩子講道理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我該和孩子講道理嗎?2016年1月28日 15:41閱讀 18267新浪博客講道理,可以說是最常用的一種教育方式,也是除了懲罰外,一般家長最常用的一種行為矯正的方法。然而,作為一名行為分析師(BCBA),我和我的同行們卻不會把這兩種方法作為主要的教育手段。我們都知道,知與行是兩回事??v然知與行之間是高度相關(guān)的,我們也看到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很多狀況是:知道未必會去做,而有的時候做了也未必就能說出為什么會這樣去做。在我展開下面的討論之前,我想先請大家思考兩個問題:1.在你的生活中,當你想要他人做某件事或按你說的方法做某事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真的是最有效的方法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會使用的其它

2、手段和方法有哪些呢?比如利用權(quán)力地位的高壓(作為上司強行要求下屬按你的方式去做事),比如利誘,又比如等待(等該人撞墻無計可施的時候再提出相同的建議),這些方法你有用過嗎?它們的效果相比于費口舌講道理來講有沒有更好一些?2.反省察看我們自己的行為,是不是我們懂道理就一定會選擇正確的做法?你有沒有做過以下的這些事情:過午夜才睡覺,插隊,開車時超速,順手拿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在背后評論他人或說別人的壞話,忘了爸爸媽媽的生日生活中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在這些例子中,我相信絕大部分人對于“正確的行為”的定義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我們知道我們應該做什么,但我們真的有做到嗎?“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這大概是我們

3、可以給自己最好的借口。但在這里我要說的是,既然我們自己都做不到,那么我們是不是也不能指望孩子懂了道理就應該去做呢?!說了很多的“做不到”,還需要說“做到”。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做到”遠比“做不到”要多得多。既然我們可以做到,那么孩子也可以做到。很顯然,我們不僅是因為“知”所以才“做到”,其中還有其它的影響因素。我們要知道這些影響因素究竟是什么,然后把這些影響因素結(jié)合起來使用,才能有效地幫助孩子建立并且使用好行為。在這里,使用是關(guān)鍵詞:不僅要知,不僅要會,而且要用!下面的故事是一個真實的案例,寫下來供大家參考。我的朋友是一位大學教育專業(yè)的教授,對于教育孩子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她常向我投訴她7

4、歲的大女兒(以下簡稱A)的問題行為嚴重,并且她對此有些無可奈何。在沒有見到A之前,我在和朋友對話的時候常常嘲笑她“要求太高”,因為我實在不相信象她這樣一個溫柔且有方法的媽媽的諄諄誘導下,并且以她的高標準嚴要求為前提,A的問題行為能有多嚴重。然而,當我去她家小住的時候,親自觀察了A的行為,我很小心翼翼地對她說:“你知道我是搞行為干預的,以我的標準,A的行為是不可接受的。”很幸運的是,她和我有完全一致的看法,并且要求我?guī)椭齺砀深AA的行為,所以有了這樣一個“四天還你一個不一樣的孩子(注:正常發(fā)育的孩子)”的成功案例。首先,確定問題行為,并且分析行為的功能,也就是知道行為為什么會發(fā)生并且持續(xù)發(fā)生。對

5、于正常發(fā)育的孩子來講,我們可以一次干預多個甚至于全部的問題行為,因為只要方法用對,孩子的行為變化會非???。A的問題行為主要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對三歲的弟弟非常粗魯(會出現(xiàn)打弟弟的情況),并且絕對不愿意與弟弟分享;另一方面的問題是不聽從指令(爸爸媽媽讓她做的事情,經(jīng)常不去做)。每當發(fā)生問題的時候,A會和媽媽頂嘴,而且態(tài)度惡劣。其次要做的是根據(jù)行為的功能設(shè)計干預的方案。因為我有整四天的時間和我的朋友以及孩子們一起度過,所以我們并沒有事前的計劃,而是在自然環(huán)境,由媽媽在我的直接指導下直接介入干預的。在干預開始之前,我先和朋友聊了一些基本的干預原則,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1.保持自己的情緒穩(wěn)定??吹胶?/p>

6、子的行為不適當時,自己不能先被情緒影響到,否則就根本談不上干預,而是跟孩子“吵架”了。這樣的吵架,最終多數(shù)是以兩敗俱傷而告終的。2.注意自己說話的語氣。當家長情緒不好的時候,語氣會變嚴厲,語音會上升,而孩子的情緒和說話方式都會受到影響,變得和家長一樣,于是就演變成了兩個人互相比誰的嗓門更大,至于“講道理”最終也就演變成了你來我往的爭論,最終多數(shù)是誰也不能說服誰。至于結(jié)果有可能是孩子屈服于家長的“淫威”之下(特別是當家長說要剝奪孩子的某些特權(quán)時),當然也有可能是家長最終也不能讓孩子認錯或做其要求的事,然后一場爭論無疾而終。3.A的很多行為是為了獲得家長的注意力,或者說是和弟弟競爭家長的注意力。所

7、以,當一些行為是受這個后果影響的時候,家長要學會忽略那些行為。在這個方面,我特意解釋了什么是真正的忽略,要求朋友對A的行為完全視而不見,就好像孩子根本不在那個環(huán)境里一樣,同時給弟弟更多的注意力。即使要阻止孩子某些傷害性的行為時(比如打弟弟),也要將注意力減少到最少(比如直接抱著弟弟離開)。注:說到這一點,明白和做到真的是兩回事。有一次,A出現(xiàn)了一些不適當?shù)男袨椋黠@是為了獲得注意力。在我的朋友做出反應之前,我馬上提醒她要忽略,她對我點了點頭。而僅大約3秒的時間,她很自然地斥責了A。在她的第一句話出口的時候,她立即停止了,然后看著我,我們一起笑了。有了那個小“失誤”,朋友總算將“忽略”這兩個字

8、印進腦里了,之后再出現(xiàn)類似情況的時候,她會先問我“要不要忽略”,得到我的肯定之后,她可以很好地做到忽略。對此,她還很沾沾自喜了一番,沒少在我面前進行自我夸講的自我強化。4.要在孩子行為好的時候,夸孩子,并且給孩子注意力。這個行為好不是指孩子做特別好的事的時候,而是任何好行為。5.用好強化。對于正常發(fā)育的孩子,強化物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告訴朋友說,要讓孩子自愿地從事正確的行為,就是要讓孩子自己來做判斷,什么是她要做的。而這個判斷的依據(jù)就是強化物:如果從事行為A,就是后果A;如果從事行為B,就是后果B。家長就象是一個銷售員,真的好的銷售員并不用說服客戶來買東西,而是說服客戶想要買東西然后來買東西。

9、家長要讓孩子做什么,要站在一個“你愛做不做”的高度,但該挖的“陷阱”都挖好了,引著孩子主動往你挖好的坑里跳,去選擇那個你想她做的那個事。在這四天里,我們一直遵從以上的這些原則,展開了一場沒有硝煙的行為矯正戰(zhàn)。下面講一些發(fā)生的小故事,以及我們的干預方法。在我剛?cè)サ脚笥鸭业臅r候,A并沒有與我有多親近,而弟弟則只要有人陪他玩就會特別高興。兩個孩子其實都不是特別粘人,相反,都是我主動找他們?nèi)ネ?。因為,要干預注意力強化的行為,必須要制造相應的環(huán)境(給弟弟注意力),才有機會去教導正確的行為。我陪著弟弟玩汽車,但并沒有邀請同處一室的A一起玩。A起先并沒有主動來加入我們,但十來分鐘之后,她就受不住我們這邊熱鬧

10、的誘惑,坐到我們身邊來了。因為我對她來講還是一個陌生人,她并沒有出現(xiàn)過激或不適當?shù)男袨椤.斘已埶黄鹜娴臅r候,她自然地加入了。我們玩互相推小車的游戲,三個人坐三個角,小車可以推給其中的任何一個人。當我問她是要把車推給我還是弟弟的時候,她總是選擇我,這個結(jié)果是在意料中的,但在這個時候并不適合建議她去把車推給弟弟。因為知道對方不會執(zhí)行的指令,就是一個無效指令,而一個無效指令的發(fā)生,就會強化不服從指令的行為。我建議弟弟把車推給姐姐的時候,弟弟會很聽話地照做;而我則在他們兩個人之間隨機地選擇。這樣一來,我和弟弟在玩車的時候同時會有兩個對象,而A則只有一個游戲的對象;并且在我們不斷示范正確行為的前提下

11、,A終于主動把車推給了弟弟。當她這樣做的時候,我達到了第一個目的:分享。并且,這個行為的發(fā)生并不需要額外地給予強化物,甚至不需要夸講,因為游戲的樂趣就是最好的強化物。在我們玩著游戲的時候,弟弟又從柜子里找了另一部車出來,A立即從弟弟手里搶過車子,說那是她的,不能給弟弟玩。我鼓勵她分享,她很聰明地從柜子里拿了另一部車子出來,說這部車子可以一起玩。而我則不接受她的條件,告訴她,我們想要玩那部車子,她可以選擇和我們一起玩那部車子,也可以選擇不和我們玩。A說可以讓我玩,但不能給弟弟玩;我回答她說,我們是要一起玩的。A仍然不愿意分享,所以之后的游戲,我就帶著弟弟玩他的小車,同時忽略A的存在。A最終也沒有

12、能與弟弟分享她的小汽車,所以我們最終都沒有帶著A一起玩。這個小小的片段,是為了讓A自己去體驗后果;只有在她自己體驗過不同的后果之后,才會對她將來的行為的選擇產(chǎn)生影響。事實上,在后續(xù)的活動中,A漸漸地開始與弟弟分享,一開始是從她不甚在意的東西,但她的主動分享給弟弟是我們想看到的,也是一個好的開始,對此我們也對A給予了很多夸講(同時也是正向的注意力)。在最近與朋友的通話中,朋友提到分享這個問題已經(jīng)基本解決。在這里需要指出,我們不會要求孩子分享她所有的東西,有一些確實屬于A自己的東西,是需要允許孩子保留不分享的。在這四天中,A出現(xiàn)的最嚴重的一次問題行為是在我們?nèi)ゲ蛷d的時候。剛安排好桌子,A就要求坐在

13、媽媽邊上,事實上,她也知道媽媽是需要照顧年幼的弟弟的,但不管媽媽怎么和她講道理,她就是不答應,最終是在媽媽嚴厲的要求下,她站起來讓座,但明顯那個時候,她的情緒已經(jīng)非常不好了。正好那個時候,服務員來點餐,A重重地把書扔到了桌面上,把服務員都嚇了一跳,并且接下去一系列說話的態(tài)度都非常惡劣。于是,我要求朋友徹底忽略A,無論她說什么,我們都不接話,也不主動跟她說話。A意識到我們態(tài)度的不同,但她也仍然有情緒,所以也保持著惡劣的態(tài)度。整頓飯就在“不理睬”的情況下結(jié)束了,臨走的時候,我提醒朋友仍然不要跟A說話。我們收拾起身穿衣服的時候,A就在那里看著我們,眼神里的意思“你們不叫我嗎?”,而我們真的就沒有叫她

14、,當我們準備走人的時候,A快速地站起來,穿上衣服跟著我們出來了。到家之后,A直接回了她的房間,不理睬我們。朋友問我,是不是需要去教育一下A,我告訴她說耐心的等,還不是時候。大約過了大半個小時,A自己從房間里出來了,先是靠近媽媽在的地方,然后開始和媽媽說話,這個時候朋友不知道是不是應該回應她,所以仍然沒有理A。其實那個時候,朋友是可以回應A的,但因為錯過了那個時機去提醒我朋友,就只能繼續(xù)等待A下一次的主動接觸了。我們轉(zhuǎn)移到了另一個房間,還將門虛掩著,A輕輕地推開門,但沒有走進來。這個時候,我邀請A進來,但我很平靜地告訴她,我需要和她先談一談。這個時候,A的情緒已經(jīng)完全平復了,她也清楚地知道這個談

15、話是避免不了的,所以很乖地在我對面坐下了。我和她講了今天在餐廳發(fā)生的事,講了哪些行為是不應該發(fā)生的,也講了為什么媽媽要和弟弟坐在一起。其實這些道理作為7歲的A來講都是明白的,只不過當安排與她的期望有沖突的時候,對于“道理”的接受程度自然就降低了,隨著情緒的變化,行為問題自然就發(fā)生了。A很認真地聽著,沒有反駁任何我說的話。我的講道理大約花了五分鐘的時間,當我結(jié)束的時候,朋友還“意猶未盡”,估計是覺得我的道理講得不夠仔細深刻,她又接過話茬,開始新一輪的講道理。A一直很安靜地聽著,態(tài)度很好。朋友沒完沒了地講了十來分鐘,直到我出聲阻止她再講下去。講好道理之后,我馬上對A說,“好了,接下去我給你看些好東

16、西”。在我的行李里,很巧合地有一樣一定會讓小女孩很喜歡的小東西,我拿出來給她看,果然她一看到就愛不釋手。我告訴她說,如果她連續(xù)三天表現(xiàn)好,并且解釋了表現(xiàn)好是指沒有讓媽媽生氣的行為發(fā)生,她就可以得到這個禮物,A高興地答應了。在我離開朋友家之后,朋友發(fā)來了A拿著獎品的照片,A還給我留了言,告訴我她給她瓶子上的小貓起了名字,還問我有沒有給我的小貓起名字。以上這個小片段的重點在于:當行為發(fā)生的時候,首先,我們不能強化不正確的行為。A的目的是想要和媽媽坐在一起,不管她發(fā)多大的脾氣,這個目的都沒有達成。其次,不要在孩子情緒不佳的時候去嘗試說服。等孩子情緒穩(wěn)定下來之后,講道理才能起到效果,也不會引起孩子新一

17、波的情緒和行為問題。第三,用好強化,吸引孩子主動來找你。對于A來說(或者說對于大部分的孩子來講),注意力是最大的強化,讓孩子主動來找我們,比我們主動去找孩子,對于我們接下去想要做的事情來講,是一個最佳的起點。第四,不要積累情緒,已經(jīng)過去的事情就要讓它過去。跟A講完道理之后,后果也就可以撤除了,仍然正常地對待A,才能讓孩子有機會從事正確的行為,得到好的結(jié)果。通過積累的經(jīng)驗,讓孩子真正知道,行為與后果的對應關(guān)系,做好的行為得到好的結(jié)果,以后孩子自然會為她自己的行為做出正確的選擇。最后,再講講如何強化A服從指令的行為的。每次朋友讓A練琴的時候,A總是能拖則拖,而朋友則免不了地大呼小叫,不斷強調(diào)如果不

18、彈完琴的后果是什么。這天,我把A叫過來,告訴她,彈完琴之后,我就陪她編手環(huán)。A很爽快地就把琴彈完了,而當然,我們很愉快地在編手環(huán)中度過了一個晚上。另一天,爸爸讓A收拾她的玩具柜,這是一個相對較大的任務,而且因為A有能力做這個事情,爸爸媽媽并沒有去幫她。A倒是一直在乖乖地收拾,但嘴上則是抱怨不斷。我又把A叫過來,偷偷地告訴她,如果她收拾好玩具柜,然后去換好衣服準備好出門,我就給她用我的香水。A雖然仍然有抱怨,但她在我們出門前把兩件事情都做好了,當然她也如愿地用了我的香水。我告訴朋友,要讓孩子服從指令,就要用好強化;就好像我們?nèi)ド习嗑鸵欢〞玫叫剿粯?。而這些強化并不需要刻意地去給予的,而是有效地

19、結(jié)合生活中本來就在給予孩子的一些東西就可以了。在最近和朋友的通話中,朋友很得意地跟我說,發(fā)現(xiàn)自己手中可用的強化物太多了,感覺自己很有power(權(quán)威),現(xiàn)在叫A彈琴,做作業(yè),念書都不是什么困難的事了。我的朋友不止一次跟我說,孩子的外婆一直嘲笑她說“瞧你一直給孩子講道理,也沒見效果”。我其實也一直對家長說,講道理是可以用的方法,但要用對,而且要結(jié)合幫助且強化孩子“行為”的方法一起用。因為離案例的發(fā)生已經(jīng)過去了一段時間,所以沒有寫很多的細節(jié),但仍然希望通過這些小故事,讓大家看到一點:講道理并不能真正地改變行為,幫助孩子去做并且強化孩子的正確行為,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另外,通過本案例,我也希望能

20、傳達一個信息。ABA并不是專用于自閉癥孩子的干預的,它可以用于任何人群。將ABA用于正常發(fā)育的孩子的行為干預中,效果可以說是立竿見影。我們都知道,好行為要從小培養(yǎng),而ABA的方法是建立在強化的基礎(chǔ)上的,相比于一般家庭常用的講道理和懲罰的方法,ABA的方法是更積極更正向的。當問題行為發(fā)生的時候,我們不可避免地會用到一些后果性的方法;但更多地時候,我們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問題行為還未發(fā)生的時候,來教導和幫助孩子使用正確的行為,并且讓孩子得到愉悅的后果。教導強化與講道理懲罰之間的比例應該高于90%(正向)/10%(后果)。這樣,孩子所處的環(huán)境才是積極及愉悅的。讓我們用正確的方法來幫助孩子愉快地成長吧。

21、注:自從我的造訪之后,朋友再也沒有投訴過孩子任何的行為問題。借用在最近一次的通話中朋友所說的一句話來完結(jié)本文:“我以前總覺得看著弟弟是橫看覺得好,豎看也覺得好;現(xiàn)在我看著姐姐,也同樣覺得橫看覺得好,豎看也覺得好?!蔽以摵秃⒆又v道理嗎?2016年1月28日 15:41閱讀 18267新浪博客講道理,可以說是最常用的一種教育方式,也是除了懲罰外,一般家長最常用的一種行為矯正的方法。然而,作為一名行為分析師(BCBA),我和我的同行們卻不會把這兩種方法作為主要的教育手段。我們都知道,知與行是兩回事??v然知與行之間是高度相關(guān)的,我們也看到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很多狀況是:知道未必會去做,而有的時候做了也未必就

22、能說出為什么會這樣去做。在我展開下面的討論之前,我想先請大家思考兩個問題:1.在你的生活中,當你想要他人做某件事或按你說的方法做某事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真的是最有效的方法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會使用的其它手段和方法有哪些呢?比如利用權(quán)力地位的高壓(作為上司強行要求下屬按你的方式去做事),比如利誘,又比如等待(等該人撞墻無計可施的時候再提出相同的建議),這些方法你有用過嗎?它們的效果相比于費口舌講道理來講有沒有更好一些?2.反省察看我們自己的行為,是不是我們懂道理就一定會選擇正確的做法?你有沒有做過以下的這些事情:過午夜才睡覺,插隊,開車時超速,順手拿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在背后評論他人或

23、說別人的壞話,忘了爸爸媽媽的生日生活中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在這些例子中,我相信絕大部分人對于“正確的行為”的定義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我們知道我們應該做什么,但我們真的有做到嗎?“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這大概是我們可以給自己最好的借口。但在這里我要說的是,既然我們自己都做不到,那么我們是不是也不能指望孩子懂了道理就應該去做呢?!說了很多的“做不到”,還需要說“做到”。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做到”遠比“做不到”要多得多。既然我們可以做到,那么孩子也可以做到。很顯然,我們不僅是因為“知”所以才“做到”,其中還有其它的影響因素。我們要知道這些影響因素究竟是什么,然后把這些影響因素結(jié)合起來使用,才能有

24、效地幫助孩子建立并且使用好行為。在這里,使用是關(guān)鍵詞:不僅要知,不僅要會,而且要用!下面的故事是一個真實的案例,寫下來供大家參考。我的朋友是一位大學教育專業(yè)的教授,對于教育孩子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她常向我投訴她7歲的大女兒(以下簡稱A)的問題行為嚴重,并且她對此有些無可奈何。在沒有見到A之前,我在和朋友對話的時候常常嘲笑她“要求太高”,因為我實在不相信象她這樣一個溫柔且有方法的媽媽的諄諄誘導下,并且以她的高標準嚴要求為前提,A的問題行為能有多嚴重。然而,當我去她家小住的時候,親自觀察了A的行為,我很小心翼翼地對她說:“你知道我是搞行為干預的,以我的標準,A的行為是不可接受的。”很幸運的是,她

25、和我有完全一致的看法,并且要求我?guī)椭齺砀深AA的行為,所以有了這樣一個“四天還你一個不一樣的孩子(注:正常發(fā)育的孩子)”的成功案例。首先,確定問題行為,并且分析行為的功能,也就是知道行為為什么會發(fā)生并且持續(xù)發(fā)生。對于正常發(fā)育的孩子來講,我們可以一次干預多個甚至于全部的問題行為,因為只要方法用對,孩子的行為變化會非???。A的問題行為主要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對三歲的弟弟非常粗魯(會出現(xiàn)打弟弟的情況),并且絕對不愿意與弟弟分享;另一方面的問題是不聽從指令(爸爸媽媽讓她做的事情,經(jīng)常不去做)。每當發(fā)生問題的時候,A會和媽媽頂嘴,而且態(tài)度惡劣。其次要做的是根據(jù)行為的功能設(shè)計干預的方案。因為我有整四天的

26、時間和我的朋友以及孩子們一起度過,所以我們并沒有事前的計劃,而是在自然環(huán)境,由媽媽在我的直接指導下直接介入干預的。在干預開始之前,我先和朋友聊了一些基本的干預原則,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1.保持自己的情緒穩(wěn)定??吹胶⒆拥男袨椴贿m當時,自己不能先被情緒影響到,否則就根本談不上干預,而是跟孩子“吵架”了。這樣的吵架,最終多數(shù)是以兩敗俱傷而告終的。2.注意自己說話的語氣。當家長情緒不好的時候,語氣會變嚴厲,語音會上升,而孩子的情緒和說話方式都會受到影響,變得和家長一樣,于是就演變成了兩個人互相比誰的嗓門更大,至于“講道理”最終也就演變成了你來我往的爭論,最終多數(shù)是誰也不能說服誰。至于結(jié)果有可能是孩子屈

27、服于家長的“淫威”之下(特別是當家長說要剝奪孩子的某些特權(quán)時),當然也有可能是家長最終也不能讓孩子認錯或做其要求的事,然后一場爭論無疾而終。3.A的很多行為是為了獲得家長的注意力,或者說是和弟弟競爭家長的注意力。所以,當一些行為是受這個后果影響的時候,家長要學會忽略那些行為。在這個方面,我特意解釋了什么是真正的忽略,要求朋友對A的行為完全視而不見,就好像孩子根本不在那個環(huán)境里一樣,同時給弟弟更多的注意力。即使要阻止孩子某些傷害性的行為時(比如打弟弟),也要將注意力減少到最少(比如直接抱著弟弟離開)。注:說到這一點,明白和做到真的是兩回事。有一次,A出現(xiàn)了一些不適當?shù)男袨?,但明顯是為了獲得注意力

28、。在我的朋友做出反應之前,我馬上提醒她要忽略,她對我點了點頭。而僅大約3秒的時間,她很自然地斥責了A。在她的第一句話出口的時候,她立即停止了,然后看著我,我們一起笑了。有了那個小“失誤”,朋友總算將“忽略”這兩個字印進腦里了,之后再出現(xiàn)類似情況的時候,她會先問我“要不要忽略”,得到我的肯定之后,她可以很好地做到忽略。對此,她還很沾沾自喜了一番,沒少在我面前進行自我夸講的自我強化。4.要在孩子行為好的時候,夸孩子,并且給孩子注意力。這個行為好不是指孩子做特別好的事的時候,而是任何好行為。5.用好強化。對于正常發(fā)育的孩子,強化物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告訴朋友說,要讓孩子自愿地從事正確的行為,就是要讓

29、孩子自己來做判斷,什么是她要做的。而這個判斷的依據(jù)就是強化物:如果從事行為A,就是后果A;如果從事行為B,就是后果B。家長就象是一個銷售員,真的好的銷售員并不用說服客戶來買東西,而是說服客戶想要買東西然后來買東西。家長要讓孩子做什么,要站在一個“你愛做不做”的高度,但該挖的“陷阱”都挖好了,引著孩子主動往你挖好的坑里跳,去選擇那個你想她做的那個事。在這四天里,我們一直遵從以上的這些原則,展開了一場沒有硝煙的行為矯正戰(zhàn)。下面講一些發(fā)生的小故事,以及我們的干預方法。在我剛?cè)サ脚笥鸭业臅r候,A并沒有與我有多親近,而弟弟則只要有人陪他玩就會特別高興。兩個孩子其實都不是特別粘人,相反,都是我主動找他們?nèi)?/p>

30、玩。因為,要干預注意力強化的行為,必須要制造相應的環(huán)境(給弟弟注意力),才有機會去教導正確的行為。我陪著弟弟玩汽車,但并沒有邀請同處一室的A一起玩。A起先并沒有主動來加入我們,但十來分鐘之后,她就受不住我們這邊熱鬧的誘惑,坐到我們身邊來了。因為我對她來講還是一個陌生人,她并沒有出現(xiàn)過激或不適當?shù)男袨?。當我邀請她一起玩的時候,她自然地加入了。我們玩互相推小車的游戲,三個人坐三個角,小車可以推給其中的任何一個人。當我問她是要把車推給我還是弟弟的時候,她總是選擇我,這個結(jié)果是在意料中的,但在這個時候并不適合建議她去把車推給弟弟。因為知道對方不會執(zhí)行的指令,就是一個無效指令,而一個無效指令的發(fā)生,就會

31、強化不服從指令的行為。我建議弟弟把車推給姐姐的時候,弟弟會很聽話地照做;而我則在他們兩個人之間隨機地選擇。這樣一來,我和弟弟在玩車的時候同時會有兩個對象,而A則只有一個游戲的對象;并且在我們不斷示范正確行為的前提下,A終于主動把車推給了弟弟。當她這樣做的時候,我達到了第一個目的:分享。并且,這個行為的發(fā)生并不需要額外地給予強化物,甚至不需要夸講,因為游戲的樂趣就是最好的強化物。在我們玩著游戲的時候,弟弟又從柜子里找了另一部車出來,A立即從弟弟手里搶過車子,說那是她的,不能給弟弟玩。我鼓勵她分享,她很聰明地從柜子里拿了另一部車子出來,說這部車子可以一起玩。而我則不接受她的條件,告訴她,我們想要玩

32、那部車子,她可以選擇和我們一起玩那部車子,也可以選擇不和我們玩。A說可以讓我玩,但不能給弟弟玩;我回答她說,我們是要一起玩的。A仍然不愿意分享,所以之后的游戲,我就帶著弟弟玩他的小車,同時忽略A的存在。A最終也沒有能與弟弟分享她的小汽車,所以我們最終都沒有帶著A一起玩。這個小小的片段,是為了讓A自己去體驗后果;只有在她自己體驗過不同的后果之后,才會對她將來的行為的選擇產(chǎn)生影響。事實上,在后續(xù)的活動中,A漸漸地開始與弟弟分享,一開始是從她不甚在意的東西,但她的主動分享給弟弟是我們想看到的,也是一個好的開始,對此我們也對A給予了很多夸講(同時也是正向的注意力)。在最近與朋友的通話中,朋友提到分享這

33、個問題已經(jīng)基本解決。在這里需要指出,我們不會要求孩子分享她所有的東西,有一些確實屬于A自己的東西,是需要允許孩子保留不分享的。在這四天中,A出現(xiàn)的最嚴重的一次問題行為是在我們?nèi)ゲ蛷d的時候。剛安排好桌子,A就要求坐在媽媽邊上,事實上,她也知道媽媽是需要照顧年幼的弟弟的,但不管媽媽怎么和她講道理,她就是不答應,最終是在媽媽嚴厲的要求下,她站起來讓座,但明顯那個時候,她的情緒已經(jīng)非常不好了。正好那個時候,服務員來點餐,A重重地把書扔到了桌面上,把服務員都嚇了一跳,并且接下去一系列說話的態(tài)度都非常惡劣。于是,我要求朋友徹底忽略A,無論她說什么,我們都不接話,也不主動跟她說話。A意識到我們態(tài)度的不同,但

34、她也仍然有情緒,所以也保持著惡劣的態(tài)度。整頓飯就在“不理睬”的情況下結(jié)束了,臨走的時候,我提醒朋友仍然不要跟A說話。我們收拾起身穿衣服的時候,A就在那里看著我們,眼神里的意思“你們不叫我嗎?”,而我們真的就沒有叫她,當我們準備走人的時候,A快速地站起來,穿上衣服跟著我們出來了。到家之后,A直接回了她的房間,不理睬我們。朋友問我,是不是需要去教育一下A,我告訴她說耐心的等,還不是時候。大約過了大半個小時,A自己從房間里出來了,先是靠近媽媽在的地方,然后開始和媽媽說話,這個時候朋友不知道是不是應該回應她,所以仍然沒有理A。其實那個時候,朋友是可以回應A的,但因為錯過了那個時機去提醒我朋友,就只能繼

35、續(xù)等待A下一次的主動接觸了。我們轉(zhuǎn)移到了另一個房間,還將門虛掩著,A輕輕地推開門,但沒有走進來。這個時候,我邀請A進來,但我很平靜地告訴她,我需要和她先談一談。這個時候,A的情緒已經(jīng)完全平復了,她也清楚地知道這個談話是避免不了的,所以很乖地在我對面坐下了。我和她講了今天在餐廳發(fā)生的事,講了哪些行為是不應該發(fā)生的,也講了為什么媽媽要和弟弟坐在一起。其實這些道理作為7歲的A來講都是明白的,只不過當安排與她的期望有沖突的時候,對于“道理”的接受程度自然就降低了,隨著情緒的變化,行為問題自然就發(fā)生了。A很認真地聽著,沒有反駁任何我說的話。我的講道理大約花了五分鐘的時間,當我結(jié)束的時候,朋友還“意猶未盡

36、”,估計是覺得我的道理講得不夠仔細深刻,她又接過話茬,開始新一輪的講道理。A一直很安靜地聽著,態(tài)度很好。朋友沒完沒了地講了十來分鐘,直到我出聲阻止她再講下去。講好道理之后,我馬上對A說,“好了,接下去我給你看些好東西”。在我的行李里,很巧合地有一樣一定會讓小女孩很喜歡的小東西,我拿出來給她看,果然她一看到就愛不釋手。我告訴她說,如果她連續(xù)三天表現(xiàn)好,并且解釋了表現(xiàn)好是指沒有讓媽媽生氣的行為發(fā)生,她就可以得到這個禮物,A高興地答應了。在我離開朋友家之后,朋友發(fā)來了A拿著獎品的照片,A還給我留了言,告訴我她給她瓶子上的小貓起了名字,還問我有沒有給我的小貓起名字。以上這個小片段的重點在于:當行為發(fā)生

37、的時候,首先,我們不能強化不正確的行為。A的目的是想要和媽媽坐在一起,不管她發(fā)多大的脾氣,這個目的都沒有達成。其次,不要在孩子情緒不佳的時候去嘗試說服。等孩子情緒穩(wěn)定下來之后,講道理才能起到效果,也不會引起孩子新一波的情緒和行為問題。第三,用好強化,吸引孩子主動來找你。對于A來說(或者說對于大部分的孩子來講),注意力是最大的強化,讓孩子主動來找我們,比我們主動去找孩子,對于我們接下去想要做的事情來講,是一個最佳的起點。第四,不要積累情緒,已經(jīng)過去的事情就要讓它過去。跟A講完道理之后,后果也就可以撤除了,仍然正常地對待A,才能讓孩子有機會從事正確的行為,得到好的結(jié)果。通過積累的經(jīng)驗,讓孩子真正知

38、道,行為與后果的對應關(guān)系,做好的行為得到好的結(jié)果,以后孩子自然會為她自己的行為做出正確的選擇。最后,再講講如何強化A服從指令的行為的。每次朋友讓A練琴的時候,A總是能拖則拖,而朋友則免不了地大呼小叫,不斷強調(diào)如果不彈完琴的后果是什么。這天,我把A叫過來,告訴她,彈完琴之后,我就陪她編手環(huán)。A很爽快地就把琴彈完了,而當然,我們很愉快地在編手環(huán)中度過了一個晚上。另一天,爸爸讓A收拾她的玩具柜,這是一個相對較大的任務,而且因為A有能力做這個事情,爸爸媽媽并沒有去幫她。A倒是一直在乖乖地收拾,但嘴上則是抱怨不斷。我又把A叫過來,偷偷地告訴她,如果她收拾好玩具柜,然后去換好衣服準備好出門,我就給她用我的

39、香水。A雖然仍然有抱怨,但她在我們出門前把兩件事情都做好了,當然她也如愿地用了我的香水。我告訴朋友,要讓孩子服從指令,就要用好強化;就好像我們?nèi)ド习嗑鸵欢〞玫叫剿粯?。而這些強化并不需要刻意地去給予的,而是有效地結(jié)合生活中本來就在給予孩子的一些東西就可以了。在最近和朋友的通話中,朋友很得意地跟我說,發(fā)現(xiàn)自己手中可用的強化物太多了,感覺自己很有power(權(quán)威),現(xiàn)在叫A彈琴,做作業(yè),念書都不是什么困難的事了。我的朋友不止一次跟我說,孩子的外婆一直嘲笑她說“瞧你一直給孩子講道理,也沒見效果”。我其實也一直對家長說,講道理是可以用的方法,但要用對,而且要結(jié)合幫助且強化孩子“行為”的方法一起用。因

40、為離案例的發(fā)生已經(jīng)過去了一段時間,所以沒有寫很多的細節(jié),但仍然希望通過這些小故事,讓大家看到一點:講道理并不能真正地改變行為,幫助孩子去做并且強化孩子的正確行為,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另外,通過本案例,我也希望能傳達一個信息。ABA并不是專用于自閉癥孩子的干預的,它可以用于任何人群。將ABA用于正常發(fā)育的孩子的行為干預中,效果可以說是立竿見影。我們都知道,好行為要從小培養(yǎng),而ABA的方法是建立在強化的基礎(chǔ)上的,相比于一般家庭常用的講道理和懲罰的方法,ABA的方法是更積極更正向的。當問題行為發(fā)生的時候,我們不可避免地會用到一些后果性的方法;但更多地時候,我們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問題行為還未發(fā)生的

41、時候,來教導和幫助孩子使用正確的行為,并且讓孩子得到愉悅的后果。教導強化與講道理懲罰之間的比例應該高于90%(正向)/10%(后果)。這樣,孩子所處的環(huán)境才是積極及愉悅的。讓我們用正確的方法來幫助孩子愉快地成長吧。注:自從我的造訪之后,朋友再也沒有投訴過孩子任何的行為問題。借用在最近一次的通話中朋友所說的一句話來完結(jié)本文:“我以前總覺得看著弟弟是橫看覺得好,豎看也覺得好;現(xiàn)在我看著姐姐,也同樣覺得橫看覺得好,豎看也覺得好。”我該和孩子講道理嗎?2016年1月28日 15:41閱讀 18267新浪博客講道理,可以說是最常用的一種教育方式,也是除了懲罰外,一般家長最常用的一種行為矯正的方法。然而,

42、作為一名行為分析師(BCBA),我和我的同行們卻不會把這兩種方法作為主要的教育手段。我們都知道,知與行是兩回事??v然知與行之間是高度相關(guān)的,我們也看到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很多狀況是:知道未必會去做,而有的時候做了也未必就能說出為什么會這樣去做。在我展開下面的討論之前,我想先請大家思考兩個問題:1.在你的生活中,當你想要他人做某件事或按你說的方法做某事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真的是最有效的方法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會使用的其它手段和方法有哪些呢?比如利用權(quán)力地位的高壓(作為上司強行要求下屬按你的方式去做事),比如利誘,又比如等待(等該人撞墻無計可施的時候再提出相同的建議),這些方法你有用過嗎?它

43、們的效果相比于費口舌講道理來講有沒有更好一些?2.反省察看我們自己的行為,是不是我們懂道理就一定會選擇正確的做法?你有沒有做過以下的這些事情:過午夜才睡覺,插隊,開車時超速,順手拿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在背后評論他人或說別人的壞話,忘了爸爸媽媽的生日生活中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在這些例子中,我相信絕大部分人對于“正確的行為”的定義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我們知道我們應該做什么,但我們真的有做到嗎?“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這大概是我們可以給自己最好的借口。但在這里我要說的是,既然我們自己都做不到,那么我們是不是也不能指望孩子懂了道理就應該去做呢?!說了很多的“做不到”,還需要說“做到”。在日常生活中,我

44、們的“做到”遠比“做不到”要多得多。既然我們可以做到,那么孩子也可以做到。很顯然,我們不僅是因為“知”所以才“做到”,其中還有其它的影響因素。我們要知道這些影響因素究竟是什么,然后把這些影響因素結(jié)合起來使用,才能有效地幫助孩子建立并且使用好行為。在這里,使用是關(guān)鍵詞:不僅要知,不僅要會,而且要用!下面的故事是一個真實的案例,寫下來供大家參考。我的朋友是一位大學教育專業(yè)的教授,對于教育孩子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她常向我投訴她7歲的大女兒(以下簡稱A)的問題行為嚴重,并且她對此有些無可奈何。在沒有見到A之前,我在和朋友對話的時候常常嘲笑她“要求太高”,因為我實在不相信象她這樣一個溫柔且有方法的媽媽

45、的諄諄誘導下,并且以她的高標準嚴要求為前提,A的問題行為能有多嚴重。然而,當我去她家小住的時候,親自觀察了A的行為,我很小心翼翼地對她說:“你知道我是搞行為干預的,以我的標準,A的行為是不可接受的?!焙苄疫\的是,她和我有完全一致的看法,并且要求我?guī)椭齺砀深AA的行為,所以有了這樣一個“四天還你一個不一樣的孩子(注:正常發(fā)育的孩子)”的成功案例。首先,確定問題行為,并且分析行為的功能,也就是知道行為為什么會發(fā)生并且持續(xù)發(fā)生。對于正常發(fā)育的孩子來講,我們可以一次干預多個甚至于全部的問題行為,因為只要方法用對,孩子的行為變化會非??臁的問題行為主要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對三歲的弟弟非常粗魯(會出現(xiàn)

46、打弟弟的情況),并且絕對不愿意與弟弟分享;另一方面的問題是不聽從指令(爸爸媽媽讓她做的事情,經(jīng)常不去做)。每當發(fā)生問題的時候,A會和媽媽頂嘴,而且態(tài)度惡劣。其次要做的是根據(jù)行為的功能設(shè)計干預的方案。因為我有整四天的時間和我的朋友以及孩子們一起度過,所以我們并沒有事前的計劃,而是在自然環(huán)境,由媽媽在我的直接指導下直接介入干預的。在干預開始之前,我先和朋友聊了一些基本的干預原則,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1.保持自己的情緒穩(wěn)定??吹胶⒆拥男袨椴贿m當時,自己不能先被情緒影響到,否則就根本談不上干預,而是跟孩子“吵架”了。這樣的吵架,最終多數(shù)是以兩敗俱傷而告終的。2.注意自己說話的語氣。當家長情緒不好的時候

47、,語氣會變嚴厲,語音會上升,而孩子的情緒和說話方式都會受到影響,變得和家長一樣,于是就演變成了兩個人互相比誰的嗓門更大,至于“講道理”最終也就演變成了你來我往的爭論,最終多數(shù)是誰也不能說服誰。至于結(jié)果有可能是孩子屈服于家長的“淫威”之下(特別是當家長說要剝奪孩子的某些特權(quán)時),當然也有可能是家長最終也不能讓孩子認錯或做其要求的事,然后一場爭論無疾而終。3.A的很多行為是為了獲得家長的注意力,或者說是和弟弟競爭家長的注意力。所以,當一些行為是受這個后果影響的時候,家長要學會忽略那些行為。在這個方面,我特意解釋了什么是真正的忽略,要求朋友對A的行為完全視而不見,就好像孩子根本不在那個環(huán)境里一樣,同

48、時給弟弟更多的注意力。即使要阻止孩子某些傷害性的行為時(比如打弟弟),也要將注意力減少到最少(比如直接抱著弟弟離開)。注:說到這一點,明白和做到真的是兩回事。有一次,A出現(xiàn)了一些不適當?shù)男袨?,但明顯是為了獲得注意力。在我的朋友做出反應之前,我馬上提醒她要忽略,她對我點了點頭。而僅大約3秒的時間,她很自然地斥責了A。在她的第一句話出口的時候,她立即停止了,然后看著我,我們一起笑了。有了那個小“失誤”,朋友總算將“忽略”這兩個字印進腦里了,之后再出現(xiàn)類似情況的時候,她會先問我“要不要忽略”,得到我的肯定之后,她可以很好地做到忽略。對此,她還很沾沾自喜了一番,沒少在我面前進行自我夸講的自我強化。4.

49、要在孩子行為好的時候,夸孩子,并且給孩子注意力。這個行為好不是指孩子做特別好的事的時候,而是任何好行為。5.用好強化。對于正常發(fā)育的孩子,強化物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告訴朋友說,要讓孩子自愿地從事正確的行為,就是要讓孩子自己來做判斷,什么是她要做的。而這個判斷的依據(jù)就是強化物:如果從事行為A,就是后果A;如果從事行為B,就是后果B。家長就象是一個銷售員,真的好的銷售員并不用說服客戶來買東西,而是說服客戶想要買東西然后來買東西。家長要讓孩子做什么,要站在一個“你愛做不做”的高度,但該挖的“陷阱”都挖好了,引著孩子主動往你挖好的坑里跳,去選擇那個你想她做的那個事。在這四天里,我們一直遵從以上的這些原

50、則,展開了一場沒有硝煙的行為矯正戰(zhàn)。下面講一些發(fā)生的小故事,以及我們的干預方法。在我剛?cè)サ脚笥鸭业臅r候,A并沒有與我有多親近,而弟弟則只要有人陪他玩就會特別高興。兩個孩子其實都不是特別粘人,相反,都是我主動找他們?nèi)ネ?。因為,要干預注意力強化的行為,必須要制造相應的環(huán)境(給弟弟注意力),才有機會去教導正確的行為。我陪著弟弟玩汽車,但并沒有邀請同處一室的A一起玩。A起先并沒有主動來加入我們,但十來分鐘之后,她就受不住我們這邊熱鬧的誘惑,坐到我們身邊來了。因為我對她來講還是一個陌生人,她并沒有出現(xiàn)過激或不適當?shù)男袨?。當我邀請她一起玩的時候,她自然地加入了。我們玩互相推小車的游戲,三個人坐三個角,小車

51、可以推給其中的任何一個人。當我問她是要把車推給我還是弟弟的時候,她總是選擇我,這個結(jié)果是在意料中的,但在這個時候并不適合建議她去把車推給弟弟。因為知道對方不會執(zhí)行的指令,就是一個無效指令,而一個無效指令的發(fā)生,就會強化不服從指令的行為。我建議弟弟把車推給姐姐的時候,弟弟會很聽話地照做;而我則在他們兩個人之間隨機地選擇。這樣一來,我和弟弟在玩車的時候同時會有兩個對象,而A則只有一個游戲的對象;并且在我們不斷示范正確行為的前提下,A終于主動把車推給了弟弟。當她這樣做的時候,我達到了第一個目的:分享。并且,這個行為的發(fā)生并不需要額外地給予強化物,甚至不需要夸講,因為游戲的樂趣就是最好的強化物。在我們

52、玩著游戲的時候,弟弟又從柜子里找了另一部車出來,A立即從弟弟手里搶過車子,說那是她的,不能給弟弟玩。我鼓勵她分享,她很聰明地從柜子里拿了另一部車子出來,說這部車子可以一起玩。而我則不接受她的條件,告訴她,我們想要玩那部車子,她可以選擇和我們一起玩那部車子,也可以選擇不和我們玩。A說可以讓我玩,但不能給弟弟玩;我回答她說,我們是要一起玩的。A仍然不愿意分享,所以之后的游戲,我就帶著弟弟玩他的小車,同時忽略A的存在。A最終也沒有能與弟弟分享她的小汽車,所以我們最終都沒有帶著A一起玩。這個小小的片段,是為了讓A自己去體驗后果;只有在她自己體驗過不同的后果之后,才會對她將來的行為的選擇產(chǎn)生影響。事實上

53、,在后續(xù)的活動中,A漸漸地開始與弟弟分享,一開始是從她不甚在意的東西,但她的主動分享給弟弟是我們想看到的,也是一個好的開始,對此我們也對A給予了很多夸講(同時也是正向的注意力)。在最近與朋友的通話中,朋友提到分享這個問題已經(jīng)基本解決。在這里需要指出,我們不會要求孩子分享她所有的東西,有一些確實屬于A自己的東西,是需要允許孩子保留不分享的。在這四天中,A出現(xiàn)的最嚴重的一次問題行為是在我們?nèi)ゲ蛷d的時候。剛安排好桌子,A就要求坐在媽媽邊上,事實上,她也知道媽媽是需要照顧年幼的弟弟的,但不管媽媽怎么和她講道理,她就是不答應,最終是在媽媽嚴厲的要求下,她站起來讓座,但明顯那個時候,她的情緒已經(jīng)非常不好了

54、。正好那個時候,服務員來點餐,A重重地把書扔到了桌面上,把服務員都嚇了一跳,并且接下去一系列說話的態(tài)度都非常惡劣。于是,我要求朋友徹底忽略A,無論她說什么,我們都不接話,也不主動跟她說話。A意識到我們態(tài)度的不同,但她也仍然有情緒,所以也保持著惡劣的態(tài)度。整頓飯就在“不理睬”的情況下結(jié)束了,臨走的時候,我提醒朋友仍然不要跟A說話。我們收拾起身穿衣服的時候,A就在那里看著我們,眼神里的意思“你們不叫我嗎?”,而我們真的就沒有叫她,當我們準備走人的時候,A快速地站起來,穿上衣服跟著我們出來了。到家之后,A直接回了她的房間,不理睬我們。朋友問我,是不是需要去教育一下A,我告訴她說耐心的等,還不是時候。

55、大約過了大半個小時,A自己從房間里出來了,先是靠近媽媽在的地方,然后開始和媽媽說話,這個時候朋友不知道是不是應該回應她,所以仍然沒有理A。其實那個時候,朋友是可以回應A的,但因為錯過了那個時機去提醒我朋友,就只能繼續(xù)等待A下一次的主動接觸了。我們轉(zhuǎn)移到了另一個房間,還將門虛掩著,A輕輕地推開門,但沒有走進來。這個時候,我邀請A進來,但我很平靜地告訴她,我需要和她先談一談。這個時候,A的情緒已經(jīng)完全平復了,她也清楚地知道這個談話是避免不了的,所以很乖地在我對面坐下了。我和她講了今天在餐廳發(fā)生的事,講了哪些行為是不應該發(fā)生的,也講了為什么媽媽要和弟弟坐在一起。其實這些道理作為7歲的A來講都是明白的

56、,只不過當安排與她的期望有沖突的時候,對于“道理”的接受程度自然就降低了,隨著情緒的變化,行為問題自然就發(fā)生了。A很認真地聽著,沒有反駁任何我說的話。我的講道理大約花了五分鐘的時間,當我結(jié)束的時候,朋友還“意猶未盡”,估計是覺得我的道理講得不夠仔細深刻,她又接過話茬,開始新一輪的講道理。A一直很安靜地聽著,態(tài)度很好。朋友沒完沒了地講了十來分鐘,直到我出聲阻止她再講下去。講好道理之后,我馬上對A說,“好了,接下去我給你看些好東西”。在我的行李里,很巧合地有一樣一定會讓小女孩很喜歡的小東西,我拿出來給她看,果然她一看到就愛不釋手。我告訴她說,如果她連續(xù)三天表現(xiàn)好,并且解釋了表現(xiàn)好是指沒有讓媽媽生氣

57、的行為發(fā)生,她就可以得到這個禮物,A高興地答應了。在我離開朋友家之后,朋友發(fā)來了A拿著獎品的照片,A還給我留了言,告訴我她給她瓶子上的小貓起了名字,還問我有沒有給我的小貓起名字。以上這個小片段的重點在于:當行為發(fā)生的時候,首先,我們不能強化不正確的行為。A的目的是想要和媽媽坐在一起,不管她發(fā)多大的脾氣,這個目的都沒有達成。其次,不要在孩子情緒不佳的時候去嘗試說服。等孩子情緒穩(wěn)定下來之后,講道理才能起到效果,也不會引起孩子新一波的情緒和行為問題。第三,用好強化,吸引孩子主動來找你。對于A來說(或者說對于大部分的孩子來講),注意力是最大的強化,讓孩子主動來找我們,比我們主動去找孩子,對于我們接下去

58、想要做的事情來講,是一個最佳的起點。第四,不要積累情緒,已經(jīng)過去的事情就要讓它過去。跟A講完道理之后,后果也就可以撤除了,仍然正常地對待A,才能讓孩子有機會從事正確的行為,得到好的結(jié)果。通過積累的經(jīng)驗,讓孩子真正知道,行為與后果的對應關(guān)系,做好的行為得到好的結(jié)果,以后孩子自然會為她自己的行為做出正確的選擇。最后,再講講如何強化A服從指令的行為的。每次朋友讓A練琴的時候,A總是能拖則拖,而朋友則免不了地大呼小叫,不斷強調(diào)如果不彈完琴的后果是什么。這天,我把A叫過來,告訴她,彈完琴之后,我就陪她編手環(huán)。A很爽快地就把琴彈完了,而當然,我們很愉快地在編手環(huán)中度過了一個晚上。另一天,爸爸讓A收拾她的玩

59、具柜,這是一個相對較大的任務,而且因為A有能力做這個事情,爸爸媽媽并沒有去幫她。A倒是一直在乖乖地收拾,但嘴上則是抱怨不斷。我又把A叫過來,偷偷地告訴她,如果她收拾好玩具柜,然后去換好衣服準備好出門,我就給她用我的香水。A雖然仍然有抱怨,但她在我們出門前把兩件事情都做好了,當然她也如愿地用了我的香水。我告訴朋友,要讓孩子服從指令,就要用好強化;就好像我們?nèi)ド习嗑鸵欢〞玫叫剿粯?。而這些強化并不需要刻意地去給予的,而是有效地結(jié)合生活中本來就在給予孩子的一些東西就可以了。在最近和朋友的通話中,朋友很得意地跟我說,發(fā)現(xiàn)自己手中可用的強化物太多了,感覺自己很有power(權(quán)威),現(xiàn)在叫A彈琴,做作業(yè),念書都不是什么困難的事了。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