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宋代的早稻和晚稻* 宋代的“早稻”和“晚稻”并不是意義上的早稻和晚稻,而主要指的是收獲期上的早晚。即便是所謂“早稻”,也大多屬于中晚熟品種。早稻、晚稻之間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并不構(gòu)成復種關(guān)系。宋代各地都有早晚稻的分布,但所占比重各不相同.浙西、淮南等水稻主產(chǎn)區(qū)以種植晚稻為主,但其它地區(qū)卻出現(xiàn)了早稻盛行的趨勢;干旱和救饑是早稻盛行的主要原因,而太湖地區(qū)種植剔透則很大程度上是賦稅和雨水所致. ”early rice” and “l(fā)ate rice” in the
2、song dynasty abstract the so called “early rice (zao dao)” and “l(fā)ate rice (wan dao) “ in the song dynasty were not the same ones in the double harvest rice crop
3、ping system of modern sense, but the ones that harvest early or late, many of them belonged to middle and late-maturing varieties. the so-called “l(fā)ate rice” distributed&n
4、bsp;mainly in zhexi ( now the south part of jiangsu and north part of zhejiang) due to taxes and rain, while the early rice beca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5、 the other districts for the reasons of drought and famine . 早、晚稻的劃分既是稻作技術(shù)自身的需要,也是和條件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雖然早稻和晚稻的概念在宋代以前即已出現(xiàn),但大多在一些非常偶然的場合,并且早稻和晚稻都是孤立存在。宋代隨著稻作技術(shù)的發(fā)展,早稻和晚稻的概念非常流行,且常常是相提并論,以致后來的一些學者往往以今概古,以為宋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早稻和晚稻,甚至更有人認為是雙季稻,從而錯誤地估計了宋代稻作的發(fā)展水平。本文試圖
6、從宋人有關(guān)早稻和晚稻的基本概念入手,考察早稻、晚稻在各地的分布,并形成此種分布的原因,以期對宋代的稻作有個更好的把握。 1、 早稻和晚稻的概念及其分布 現(xiàn)代農(nóng)學對于早稻、中稻和晚稻的界定主要是依據(jù)生育期的長短來決定的。而宋代最通行的做法是依據(jù)收獲期的先后來劃分早、中、晚稻,如“早禾收以六月,中禾收以七月,晚禾收以八月”。1由于各地的水稻成熟期并不一致,2所依據(jù)的歷法標準也不統(tǒng)一,有的分之以月份,有的別之以節(jié)氣,即便是都按節(jié)氣或月份,其差異也是顯而易見,所以各地早、中、晚稻的劃分不盡相同。如福建三陽,“其熟于夏五六月者曰早禾,冬十月曰晚禾。”3陸游有“秋詞”三首,第一、二首分別提到七月
7、、八月,第三首依時序當為九月,七月中提到“早禾”,九月中提到“晚稼”4;又如浙江四明,“早禾以立秋成,中禾以處暑成。”5而江西西昌(今泰和)則以小暑、大暑節(jié)收割為早稻 ,寒露、霜降節(jié)收割為晚稻 。早、晚稻只是相對而稱,此外并無嚴格的界定。 盡管宋代的早晚稻概念并非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早晚稻概念,但各地都已對自己所生產(chǎn)的稻做了早稻、晚稻,甚至于中稻的劃分則是事實。早、中、晚三稻在各地稻作中所占比例如何?對于了解宋代的稻作情況來說是重要的。游修齡說:“宋代的水稻,在同一地區(qū)已有早、中、晚的不同,一般以早、中稻為多,晚稻較少?!?實際上,早、中、晚的播種面積因時因地各不相同。 兩浙的浙
8、東地區(qū),早稻多于晚稻,如四明(今浙江寧波):“中最富、早次之,晚禾以八月成,視早益罕矣?!?臺州:“晚稻民間所種不多,僅當早稻十之一、二?!?越州:“統(tǒng)計會稽八縣田畝,晚稻居十分之四?!?十分之六則是早稻和中稻。浙西雖然在“七月初乃見新谷”,證明有早、中稻的存在,但卻以晚稻為主,如湖州:“管內(nèi)多系晚田,少有早稻?!?0甚至有些地方“純種晚秋禾?!?1但這種情況也主要局限于太湖沿岸地區(qū),遠離太湖沿岸的浙西一些地區(qū),也是早稻多于晚稻。如臨安府之新城縣(今浙江富陽縣西南)“山田多種小米(即早秈),絕無秔稻(即晚粳)?!?2 宋代,另一處晚粳種植比較集中的地區(qū),是淮南地區(qū)。這里的水稻一般要到夏初,甚至
9、于農(nóng)歷五月方始插秧?!盎茨舷脑缡眨硌硪嗪L”13;“積雨漲陂塘,田塍插晚秧”14等宋人詩句描寫的就是淮南插蒔晚稻秧的情形。而在一些近水低洼地區(qū),甚至到夏初才始撐著一種短小輕便的小劃船在稻田中進行撒播。15插秧在初夏,收獲卻在初冬,賀鑄有“楚澤初冬正獲田”16之句,此詩作于歷陽(今安徽和縣)姥磯,時間是在戊辰十月晦日(十月的最后一天)。蘇軾提到,元祐六年(1091),汝陰縣(今安徽阜陽)百姓,因旱傷,“稻苗全無”,而被迫至淮南糴晚稻種。17乾道九年(1173)十一月,江南東路安撫使奉命收糴粳米,但江東諸州“盡是秈禾小米”,無奈只得“差官往淮南收糴”,可見淮南產(chǎn)粳米之盛。18但淮南也有秈米,宋政
10、府在淮南所收糴的糧草中就既有大禾米(晚粳),又有占米(早秈),19只是不占多數(shù)。 屬于江南西路,與淮南西路毗鄰的興國軍(今湖北陽新)及其相鄰的荊門軍(今湖北武漢)也以晚稻為主。陸九淵在“與章德茂書”中提到:“江東、西,田分早晚。早田者種占早米,晚田種晚大禾。此間田不分早、晚,但分水、陸。”不分早晚稻,表明當?shù)氐乃救匀皇且詡鹘y(tǒng)的一季晚稻為主。南宋王十朋有“途中遇雨”詩,提到“晚稻短長熟”之句,此詩作于某年的八月二十六日到興國軍之后,20不久王十朋又入鄂州(今湖北武漢)境,留下了“秋深余晚稻,地曠僻閑田” 21的詩句。 福建八州,上四州(建寧、劍州、邵武、汀州四州)似以早稻種植為主,而
11、下四州(福州、興化、泉州、漳州)則是以晚稻為主。這從南宋乾道六年(1170)六月,提舉福建常平茶事鄭伯熊報告中可以看出,他說:“福建路八州軍府縣,自入夏以來,闕少雨澤,其上四州軍府雖時得甘雨,猶未霑足,早禾多有傷損;下四州軍亢旱尤甚,晚種有不得入土者?!?2或認為,這里鄭伯熊把上四州軍入夏后“早禾”雨水不足和下四州軍晚稻不能插秧并提,說明下四州軍在南宋已普遍種植兩季水稻,上四州軍恰恰只種一季稻。23這種理解是錯誤的。首先,這個報告出臺于農(nóng)歷六月,事發(fā)在六月之前,即文中所稱“入夏以來”,宋以四月為夏首,入夏以來指的是四月已來,也即四月至六月這段時間,如果是雙季稻的話,這段時間正是雙季早稻生長到成
12、熟的季節(jié),雙季晚稻不能插秧是正常的,并不是一件大驚小怪的事,而作為一季晚稻,六月份尚不能入土就比較緊張,因為一季晚稻一般是在五月前后移栽的。 江西也是以早稻居多,然而各州縣有所區(qū)別。洪州:“據(jù)洪州申緣本州管下諸縣,民田多種早占,少種大禾。其所種大禾,系在向去十月,方始成熟。本司契勘,本司管下鄉(xiāng)民所種稻田,十分內(nèi)七分,并是占米,只有三二分布種大禾?!?4此處,占米指的是早禾,大禾指的是晚禾。江州:“星子、都昌晚禾絕少,獨建昌邑大苗米居多此間土產(chǎn)皆占米,晚禾不多。”25“敝郡今秋少雨,晚田多旱,除星子、都昌,多是早田,被災處少,唯有建昌一縣,晚田數(shù)多。”26“夫都昌田禾,例宜早秈,非若星子早田,十
13、居七八。”27撫州:“臨川境內(nèi)早禾最多”,28“樂安、宜黃兩縣管下,多不種早禾,率待九、十間,方始得熟?!?9總的說來是“本州早禾少,而晚禾多?!?0吉州:“早稻不過二三分”31,十分之七八為晚稻。 江東諸州“盡是秈禾小米”32,似也是以早稻為主。荊湖的潭州(今湖南長沙):“早稻甚多,晚米甚少”,33早稻約占全州稻谷種植的70%。34“只有早稻,收成之后,農(nóng)家便自無事。”35成都府之眉州(今四川眉山縣)似也以早稻為主,36蘇軾在眉州遠景樓記中提到:“七月既望,谷艾而草衰,則卜鼓決漏,取罰金與賞眾之錢。買羊豕酒醴,以祀田祖,作樂飲食,醉飽而去,歲以為常。其風俗蓋如此。”37可見眉州的水稻一般都是
14、在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以前收割。范成大在題為“峨眉縣(今四川樂山縣)”的詩中也有“泉清土沃稻芒蚤”38的詩句。 北方地區(qū)水稻分布較為分散,但以一季晚稻為多。史料記載,占城稻在皇家御苑中的收獲期多在十月。晁說之(1059-1129)“秋吟詩”中有“崔子稻畦晚”之句,詩注云“崔德符監(jiān)稻田務”,39稻田務的所在地在京西北路的汝州(今河南臨汝縣)一帶,證明當?shù)氐咎飫展茌犗碌牡咎锸且酝淼緸橹?。但由于北方易受干旱,所以江翱也曾在汝州魯山縣推廣一種早稻。40 盡管現(xiàn)有的材料還不足以全部勾勒出宋代早稻和晚稻的分布圖,但綜上所述,宋代南方水稻主產(chǎn)區(qū),除浙西等地區(qū)晚稻較為集中之外,其它地區(qū)都是早晚搭配,并出現(xiàn)了早稻盛行
15、的趨勢。北方地區(qū)自古及今則都以晚稻為主。 2、 早稻盛行的原因 早稻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的四川、荊湖、江東、江西、浙東、福建等地。這些地方選擇早稻種植,從其初衷來看,首先是著眼于抗旱。自古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就是水稻的主產(chǎn)區(qū),但這個地區(qū)的降雨量分布極不均勻,以江西為例,大部分地區(qū)春夏兩季的降雨量占全年的75%,秋季只占15%。進入小暑后便轉(zhuǎn)入到久晴少雨的干旱期,降雨量明顯減少。其他省份,如浙江、江蘇、安徽等,也有類似情況。而與此同時,由于氣溫高,蒸發(fā)量大,水稻的需水量加大。種藝必用引老農(nóng)言云:“稻苗,立秋前一株每夜溉水三合,立秋后至一斗五升,所以尤畏秋旱”,種藝必用補遺則進一步指出:“
16、凡晚禾最怕秋旱。秋旱則槁枯其根。雖羨得雨,亦且收割薄而尠矣。故諺曰:田怕秋時旱,人怕老時貧。誠哉是言也。”提出把立秋作為水稻水分臨界期。立秋前后是水稻開始孕穗(古人稱為秀,或做胎)的時期,這以后水稻對水的需要量很大。明代沈氏農(nóng)書說:“乾在立秋前,便多干幾日不妨;干在立秋后,才裂縫便要車水。蓋處署正做胎,此時不可缺水,古云:處暑根頭白,農(nóng)夫吃一嚇自立秋以后,斷斷不可缺水;水少即車,直至斫稻方止。俗云:稻如鶯色紅、全得水來供”。又據(jù)宋應星的,“凡苗自函活以至穎栗,早者食水三斗,晚者食水五斗,失水即枯”,“將刈之時,少水一升,谷數(shù)雖存,米??s小,入碾臼中,亦多斷碎”。從分布區(qū)來看,也主要是缺水較為嚴
17、重的地區(qū),這些地區(qū)種一季都顯差強,早稻因需肥水較少所以得到垂青。 宋人對干旱危及晚稻多有提及。如李綱在其江南西路安撫制置大使任內(nèi)(1135一1139)曾上奏說:“(洪州)自入秋以來,闕少雨澤,已覺亢旱,又生青蟲,食害苗稼若更旬日內(nèi)無雨,晚田決致旱傷”,“難以指準?!倍绾虅t因“春夏之間,雨旸調(diào)適,早禾已是成熟收割了當?!彼浴肮芟锣l(xiāng)民所種稻田,十分內(nèi)七分,并是早占米,只有三二分布種大禾。”撫州知府黃震在咸淳七年(1271)七月二十一日雨旸申省狀曰:“自六月初三日有雨,亢旱一月,至七月初二、初三,而后得雨,早禾雖賴以有收,自七月初三以后,又復兼旬無雨,晚禾凜乎可慮,本州早禾少,而晚禾多,關(guān)系非小
18、?!?1相比之下“臨川境內(nèi)早禾最多,晚禾雖被蝗旱,然所在有大歉之處,亦有大熟之鄉(xiāng),長短相補,亦得半收,早晚禾通計已是七八分成熟?!?2朱熹在南康軍任上也提到:“敝郡今秋雨少,晚田多旱。”43陳宓在與江州丁大監(jiān)書中說:“此月初以來不雨,建昌邑大苗米(即晚稻)居多,遭此晚稻大可慮?!?4有見于晚稻易旱,宋代的一些地方官員積極致力于早稻的推廣。朱熹就曾在晚稻種植面積較大的都昌推廣早稻,他說:“夫都昌田禾,例宜早秈,非若星子早田,十居七八?!?5 早稻需水量少,所以在一些易旱的山區(qū)較快。閩北山區(qū)宋初就有一種耐旱高產(chǎn)的稻種。據(jù)宋人楊億談苑記載:“江翱,建安人,文蔚之兄子也。為汝州魯山令,邑多曠土,連歲枯
19、旱,艱食。翱自建安取早稻一種,此稻耐肥、旱,實早,可久蓄,宜高原,至今邑人多之,歲歲足食?!?6這里未言明此種早稻即占城稻,而且出現(xiàn)在有占城稻記載之前,應屬早已有之。 除了干旱之外,早稻的推廣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避水,早稻的生育期短,可以在每年的大雨到來之前,完成收獲。這使得早稻除了適合于丘陵山區(qū)種植之外,也適合于在低洼易澇的地區(qū)種植。長江中下游流域雖然在入秋之后進入干旱期,但是在一些年份也有暴雨成災的可能,這對于成熟收獲期的晚稻來說是不利的。如,乾道元年九月二十四日,臣僚言:“伏見前月(即八月)以來,天作滛雨,江淮浙閩皆被其害,稻穗之在田未刈者,經(jīng)此巨浸已同腐草,高田雖無甚損,亦多芽蘗?!?/p>
20、47解決辦法就是盡量播種早稻。早稻品種之一的黃穋稻即具有這方面的優(yōu)勢。“淺浸處宜種黃穋稻,黃穋稻自種至收,不過六十日則熟,以避水溢之患?!?8早稻可以避水溢之患,所以“湖田多,山田少”的豫章(今江西南昌)“所種占米為多,有八十占、有百占、有百二十占,率數(shù)月以待獲?!?9又如避霜。一季晚稻常常要到霜降之后才始成熟,如果某年霜早,則要面臨前功盡棄。何承矩在河北種稻時,頭年因霜,未能收成,險些使屯田種稻難以為繼,第二年改種江東早稻,取得成功。還有耐瘠。早稻對肥料的需求量比晚稻少。 丘陵山區(qū)往往比較容易干旱,且土壤肥力不及平原,復由于地勢較高,易受冷害,所以早秈稻種植較多。如江東徽州,“大率宜秈而不甚
21、宜粳”50,臨安新城縣“山田多種小米,絕無粳稻”51。這也是宋真宗向高仰易旱之地推廣早熟占城稻的原因。早稻與山岡聯(lián)系在一起,如“早禾飽熟收山場”52、“北鄉(xiāng)田少盡茅岡,早禾有種何妨種?!?3福建上四州軍,早稻多于晚稻也與此有關(guān)。這種格局到近代仍然沒有多大的變化,據(jù)近人的調(diào)查,南京、鎮(zhèn)江一帶,地勢高亢,山田多于圩田,亦只宜需水較少之秈稻。54 “救饑”也是早稻盛行的原因之一。宋代一般以晚米為糴納對象,至于早稻很大程度上是農(nóng)民自產(chǎn)自銷,文天祥就曾提到,“吾州(江西吉州,今吉安)從來以早稻充民食,以晚稻充官租”。55農(nóng)民生產(chǎn)的早稻除了大部分自我消費之外,剩余部份也進入市場,滿足中下層百姓的糧食需求。
22、早秈稻成為“自中產(chǎn)以下皆食之”56的大眾食物。中產(chǎn)以下的大眾,由于其自身的實力不濟,不可能有很多的存糧,一遇青黃不接,就需要有一種早熟品種來接濟,這就更為早稻的存在提供了一個契機。最早見于宋代方志記載的,上著名的水稻品種,六十日,又名救公饑,其出現(xiàn)即與此有關(guān)?!傲盏荆裙?。傳有孀婦居貧乏食,擷稻中先熟者,以養(yǎng)翁姑,因傳其種。”57宋代新安也有這樣一個品種,名紅歸生,米粒紅,成熟最早,然不廣種,少蒔以接糧耳。宋人有詩云:“前村后村水車聲,伊伊扎扎終夜鳴,皇天不雨四十日,高田何止龜兆出。田家眼穿望早禾,早禾不熟賴饑何?”58從中也可看出早稻在抗旱救饑上的用意。 早稻盛行的原因也為近人的調(diào)查
23、所證實。民國二十四年(1935)夏秋,江西農(nóng)業(yè)院作物組乘指導農(nóng)民混合選種及采集單穗之便,附帶進行水稻品種及栽培之調(diào)查,知各縣水源缺乏為未種粳稻之首要原因。普遍粳稻生長期較秈稻為長,所需水分總量亦較多,本省雨量最多之月為五、六月份梅雨期內(nèi),七、八月以后,遂逐漸減少,故多數(shù)地方,均栽早熟秈稻,以期避免干旱之損失,此粳稻之變天然因子所限制而被據(jù)棄者一也;又因本省盛行二熟制,早稻收獲后,可栽二季稻或其他旱作,如晚大豆、芝麻、養(yǎng)麥等。粳稻生長期較長,不適于二熟制,此受栽培制度之限制而被摒棄者二也;各縣所栽之品種,有芒者絕無僅有,蓋一般農(nóng)民對于有芒之品種,多感脫粒之費力,調(diào)制之不易,交租時又被田主所拒絕而
24、厭惡之。粳稻品種有芒者居多,此不合農(nóng)民心理而被據(jù)棄者三也。59由于饑餓和干旱古已有之,因此,我們估計,早稻出現(xiàn)的時間比實際材料中的記載更早。 雖然早稻的種植在于抗御災害,但它的存在畢竟為多熟制的提供了條件。早稻可以避旱、救饑,但產(chǎn)量不高,救得一時救不了四季,同時在早稻收獲之后還有較長的生產(chǎn)季節(jié)可以利用,于是古代農(nóng)民可能很自然地就在早稻收獲之后,種上晚稻或其它作物,以彌補早稻產(chǎn)量的不足。于是多熟制形成了。宋謝邦彥詩:“嘉谷傳來喜兩獲,薄田不負四時耕?!?0說的就是早稻的存在為多熟制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3、 太湖地區(qū)種植晚稻的原因 然而,在宋代水稻的主產(chǎn)區(qū),擁有“蘇湖(常)熟,天下足”美
25、譽的浙西地區(qū),早稻仍然沒有取代晚稻的地位,在水稻生產(chǎn)中仍然是以單季晚稻為主,并且一直保留到了近代。江南地區(qū)的晚稻一般是五月插秧之后,入秋后才能陸續(xù)成熟,直到九、十月份。宋人吳文英有詞曰:“,重來雨過中秋看黃云、還委西疇信吳人有分,重到蘇州。”61從中可知,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jié)時,水稻尚未收割。浙西晚稻收獲的臨界日期是霜降。蘇軾有“烏程(今浙江吳興縣)霜稻襲人香”62之詩,曹組亦有“霜落吳江,萬畦香稻來場圃”63之詞,樓璹耕織圖詩收刈亦云:“田家刈獲時,腰鐮競倉卒。霜濃手龜圻,日永身罄折。”從上述詩詞中可以看出,當時浙西地區(qū)的水稻一般都是在霜降以后收獲。詩中不提別的收獲期,顯然表明浙西地區(qū)的水稻
26、一般都是在霜降前后收獲的。回過來再看看播種期。蘇軾有“種稻清明前分秧及初夏”的詩句。表明北宋時期,湖州是在清明(四月上旬)前下種,立夏(五月上旬)初插秧。楊萬里詩句:“浸種二月初,插秧四月中吳鹽雪花白,村酒粥面濃?!庇直砻髂纤螘r期的吳中是在農(nóng)歷二月初(比清明稍早)浸種,四月中(比初夏稍遲)插秧。也就是說,太湖地區(qū)的水稻一般是在清明前后播種,霜降前后收割。即農(nóng)歷的二、三月到九、十月這段時間。一季晚稻的種植情況在許多品種的生育期上可以得到反映。 何以在各地盛行早稻的同時,太湖等地區(qū)依然以晚稻為主呢?游修齡了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和宋代的溫度變化有關(guān)。秈稻和粳稻在最低萌發(fā)溫度方面,秈稻要求高,粳稻可以
27、耐低溫;在最低萌發(fā)溫度方面,秈的要求強,粳的要求弱??傊嵌i的耐寒性弱,粳的耐寒性強?,F(xiàn)在一般秈稻地區(qū)年平均溫度在17度以上,粳稻地區(qū)則在16度以下。宋代氣候轉(zhuǎn)寒,北宋時期,我國東部的氣溫略低于現(xiàn)今,64南宋時期杭州的4月份平均溫度比現(xiàn)在要低1-2度。65在這種溫度條件下,太湖地區(qū)發(fā)展為粳稻中心。66二是稻麥兩熟制擴展后,因小麥收遲,以種晚稻為宜。因而晚稻的比例擴大了。太湖地區(qū)晚稻品種的多樣化,同宋以后稻麥兩熟制發(fā)展有密切關(guān)系。67 除此之外,我們認為,太湖地區(qū)選擇晚稻還有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從經(jīng)濟上說,宋代政府的糴納政策是太湖地區(qū)種植晚稻的一個重要原因。自然隋唐大運河開通以后,太湖地區(qū)
28、是稻米的主要輸出地,政府規(guī)定收納一律以晚米為準,這可能與晚米的品質(zhì)及貯藏壽命有關(guān),晚稻的品質(zhì)好且耐貯藏,適合漕運并供給中心的居民,而早米在這兩方面的表現(xiàn)較差,故不在收納之列。舒璘在論及糧食貯藏時說:“古之積儲在谷不在米,驗之于今,藏米者四五年而率壞,藏谷者八九年而無損,而谷之中又有高下焉。有大禾谷,有小禾谷。大禾谷今謂之粳稻,粒大而有芒,非膏腴之田不可種;小禾谷今謂之占稻,亦曰山禾稻,粒小而谷無芒,不問肥瘠皆可種。所謂粳谷者,得米少,其價高,輸官之外,非上戶不得而食;所謂小谷,得米多,價廉,自中產(chǎn)以下皆食之。”68孝宗乾道九年(1173)十一月十二日知建康府洪遵在上奏中也提到:“秈禾小米,久遠
29、不可貯儲?!?9由于晚粳具有食用品質(zhì)好,耐貯藏的特點,所以規(guī)定晚稻為賦稅征收對象,這不光是太湖地區(qū)如此,其它地方也都是如此,政府還將稅收的起征日期放在晚稻成實之后。70適應政府的政策,雖然宋代各地都有晚稻栽培,但由于賦稅較輕,有些地方在滿足稅收需要之后,可以種植早稻以滿足自身的需要,而太湖等地的農(nóng)民由于賦稅負擔重,必須大量種植晚稻才克完成,不僅如此,一些鄰近地區(qū)由于自身產(chǎn)生晚稻不衍交納稅收,也到太湖沿岸地方來收購,如,臨安府之新城縣“山田多種小米,絕無秔稻,一歲所收,僅足支民間數(shù)月之食,雖豐歲亦須于蘇、秀鄰境糴運交納。”71由于對晚稻需求量大,所以太湖沿岸的農(nóng)民種植早稻的選擇余地較小。這也是太
30、湖沿岸地區(qū),這里自古以來直到近代一直是以一季晚稻為主的原因之一。江南賦稅負擔沉重可能與晚稻種植相互關(guān)聯(lián)。 無獨有偶,在其它一些賦稅較重的地方,晚稻的比重也比較大。北宋時期,發(fā)運到京師的米超過百萬石的除兩浙路一百五十萬石外,還有淮南一百三十萬石,江南西路一百二十萬八千九百石。72淮南是晚稻的重要分布區(qū)已如上述。江西各地早晚稻比重不同,也可能與賦稅輕重有關(guān),在江西的一百二十萬之輸中,以吉州所占份額最多,宋人曾安止估計“漕臺歲貢百萬斛,調(diào)之吉者十常六七”73。李正民也說:“江西諸郡,昔號富饒;廬陵小邦,尤稱沃衍。一千里之壤地,秔稻連云;四十萬之輸將,舳艫蔽水。朝廷倚為根本,民物賴以繁昌。”74從漕糧
31、一項來說,吉州“實為江西一路之最”。75適應漕運的需要,這里種植的水稻十分之七八是晚稻,只有二、三分種植早稻。 從條件來說,我們認為,水旱變化比氣候轉(zhuǎn)冷對太湖地區(qū)晚稻種植的更大。這里再具體地一下雨水狀況對于江南地區(qū)稻田種植制度的影響。明李樂烏青志中說:“種田之法忌過早,本處土薄,太早則蟲易生。若其年有水,則必芒種前后可插蒔也。如遇旱暵,即不妨遲至夏至。”可見決定當?shù)厮疽圃栽缤淼囊蛩刂饕谟谒?,而非冷暖,當然水旱也與冷暖有關(guān)。這段話還轉(zhuǎn)輾于明清時期的烏青、烏程等方志及沈氏農(nóng)書等之中,應該是浙西地區(qū)農(nóng)民的共識。翻開所有的農(nóng)書,幾乎種田的趁早,早有諸多的好處,惟獨在太湖地區(qū)提出,“種田之法,不在
32、乎早”,這與太湖地區(qū)特殊的自然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這里提到了蟲、水、旱三個方面的原因,實際上這三個方面的在幾乎所有的地區(qū)都同樣面臨,就浙西而言,我們認為水災是導致浙西地區(qū)種植晚稻的主要原因。 浙西地區(qū)在在入冬之后至春夏之交有個較長的降水過程,如果在這一段時間播種插秧,勢必面臨水災。元祐四年(1089)十一月初四日,兩浙西路兵馬鈐轄龍圖閣學士朝奉郎蘇軾狀奏,“勘會浙西七州軍,冬春積水,不種早稻,及五六月水退,方插晚秧”76??梢姡悍e水是浙西七州軍選插晚稻的主要原因。積水不僅影響到插秧,還影響到下種。元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蘇軾在一份奏狀中又提到:“竊以浙西二年水災,蘇湖為甚。自下塘路由湖入蘇,
33、目睹積水未退,下田固已沒于深水,今歲必恐無望,而中上田亦自渺漫,婦女老幼,日夜車畎,而滛雨不止,退寸進尺。見今春晚,并未下種。”從這個奏狀中可以看出,蘇、湖一帶的水田在當年,地勢低的可能整年都種不上水稻,因此收成無望,而地勢較高的,也由于淹水,到了三月下旬,所謂“春晚”,還沒有下種。所以蘇軾接著又說:“自今(即三月二十三日)已往,若得滛雨稍止,即農(nóng)民須趁初夏秧種?!?7也就是說,蘇、湖等地的水稻播種期須推遲到四月以后,加上不少于一個月的秧齡,水稻移栽的時間最早也得在五月初以后。一些在五月或五月以前即已播種移栽的水稻,如果不幸趕上大水,則需再種。如,乾道六年(1170)閏五月十一日詔,“浙西州軍大水,官為貸其種谷,再種晚稻,將來秋成,絕長補短,猶得中熟?!?8淳熙九年(1182)五月十六詔,“近者久雨,恐為低田有傷,貧民無力再種,可令浙東西兩路提舉常平官,同諸州守臣,疾速措置,于常平錢內(nèi)取撥借第四第五等以下人戶,收買稻種,令接續(xù)布種。”79“用心補種被水去處田畝”80雖然能夠起到絕長補短的作用,但已付出了人力和物力(如種谷等)的浪費,因此,就宋代始人們便有意識地推遲播種和移栽的時間。明代宋應星說:“湖濱之田,待夏潦已過,六月方栽者,其秧立夏播種,撒藏高畝之上,以待時也?!?1這種做法在宋代的太湖地區(qū)就已普遍采用。蘇軾說:“去年浙中,冬雷發(fā)洪,太湖水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貴州大學《ERP軟件原理與應用》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貴陽學院《有機化學I1》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貴陽信息科技學院《高級英語視聽說》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廣州珠江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英語聽說二》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廣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兜乩碚n件制作》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5重慶市安全員C證考試(專職安全員)題庫附答案
- 廣州鐵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數(shù)量經(jīng)濟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5湖南建筑安全員《A證》考試題庫
- 2025安徽省建筑安全員-B證考試題庫附答案
- 2025湖南省安全員A證考試題庫及答案
- 部編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文言文課下注釋
- 2023-2024學年滬科版九年級上學期物理期末模擬試卷(含答案)
- 測繪生產(chǎn)成本費用定額2022
- 卷揚機專項施工方案
- 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qū))指南 -泰國
- 2023年-2024年崗位安全教育培訓試題及答案通用
- 口腔修復學(全套課件290p)課件
- 小學生心理問題的表現(xiàn)及應對措施【全國一等獎】
- 小學生科普人工智能
- 初中學段勞動任務清單(七到九年級)
- 退耕還林監(jiān)理規(guī)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