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古代的口供制度-文檔資料_第1頁
論中國古代的口供制度-文檔資料_第2頁
論中國古代的口供制度-文檔資料_第3頁
論中國古代的口供制度-文檔資料_第4頁
論中國古代的口供制度-文檔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論中國古代的口供制度口供,通常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供述。 在古代證據 體系中, 口供往往擁有著其他證據所無可替代的地位。 在證據的 發(fā)展歷史中,口供一直是一種最古老的證據,歷來受到重視,封 建統(tǒng)治者認為“罪以供定, 犯供最關緊要”, 這一觀點奉行口供 至上,必然導致刑訊逼供。新中國成立以后,封建余陰仍然影響 我們,刑訊逼供在一些地區(qū)和部門不同程度的存在著。 至今為止, 口供至上仍是發(fā)生錯案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從歷史的角度對 口供制度進行反思并試圖加以完善很有必要。一、中國古代口供制度之演變(一)產生時期西周之前, 王權與神權統(tǒng)一, 司法活動是以神權政治理論為 指導的神判天罰, 司法判

2、決往往借助卜問神靈的形式, 加重威懾 的力量。 如許慎說文解字 中“ ? ?,刑也,平之如水, 從水;? ?, 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庇蒙瘾F去觸有罪者,正是過去實行 神判的反映。自西周開始, 以“明德慎罰”為核心的德治思想代替了“代 天行罰”的神權政治,使司法活動由神判定案轉向了以人為主, 基本上摒棄了神示證據。 中國的審判由神判法時期進入了人判法 時期,這種轉變也使得口供變得日益重要。尚書正義? ?呂刑云:“兩造具備,師聽五辭”、“各得其辭,乃據辭定罪。與眾獄官共聽其辭,觀其犯狀,斟酌入罪?!本褪钦f審判官員要先聽 取雙方的陳述,核實之后再予以判決。 周禮中論述的有關當 時法官斷案的“五聽

3、”制度對后世的審判方式產生了很大影響。 周禮 ? ?秋官? ?小司寇規(guī)定:“以五聲聽獄訟,求民情”,即要 求司法官從言辭、神情、呼吸、聽覺、目光五個方面去了解當事 人的心理活動。 11(二)發(fā)展時期 秦保留了西周時期對口供的重視,睡虛地秦墓竹簡 ? ?封診 式? ?訊獄中記載,“凡訊獄,必無盡聽其言而書之”,先聽完 口供并加以記錄, 但秦代并不以口供作為結案的主要依據。 因為 秦朝在思想上推崇法家, 法家從“人性惡”的人性理論出發(fā), 認 為人人都是追逐利益的, 每個人都有犯罪的動機, 而一旦某人實 施了犯罪, 其主觀心態(tài)上就不值得深究, 而主要看行為人是否實 施了行為,這更主要依靠人證、物證,

4、而非主要依靠行為人的口 供來說明。漢代口供又稱為“辭服”,辭即當事人的供辭,它是 定讞的前提, 是結案的要據, 而且漢代規(guī)定了可以用刑訊之法使 被告服告劾之辭,漢書 ? ?杜周傳云:“會獄,吏因責如章告 劾,不服,以掠笞定之。 ”獄吏為了取得可供立案、 定案的獄辭, 往往采用種種嚴刑酷法拷問囚犯, “棰楚之下, 何求不得。 ”22 到魏晉南北朝時期, 又發(fā)展了一套運用心理學的知識來判斷口供 真?zhèn)蔚姆椒?,如晉書?刑法志有云:“夫刑者心感則情 動于中, 而形于言”。 從具有代表性的南朝梁陳的“測罰法”為 獲取口供的刑訊方法中不難看出, 隨著刑訊制度的合法化, 口供 制度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三)成熟

5、時期自隋唐開始, 口供這一證據制度已趨于完善, 獲取口供的制 度也基本確立下來。唐代在審訊中采?。骸凹m問式”,定案主要 依據口供,并允許刑訊,但對其作了嚴格的限制;宋不但加強了 對刑訊的限制條件, 而且規(guī)定司法官的回避制度也加重了刑訊的 責任;至明清時, 沈家本在其 歷代刑法考 中云: “惟唐律 于拷囚之法甚詳。明律概行,遂無節(jié)度,遇有疑難之案,仁 厚者束手難行,暴戾者恣意捶打,枉濫之害,勢所不免,此古法 之所以不可遽廢也?!?33 事實上明律并非如其所言的刪去 了拷訊的規(guī)定,相反在明會典和大明律中有關于刑訊的 規(guī)定,而且在實踐中,重刑濫訊,潑囚誣服的現象相當普遍,明 清律不僅繼承了歷代刑法逼

6、供的特點, 還在某些方面規(guī)定的更加 詳盡,在實踐中也更普遍地存在刑拷逼供的情況。二、中國古代刑事訴訟對口供的倚重與限制 中國有長達兩千年的封建歷史, 深厚的封建專制思想和“有 罪推定”“據供定案”等鞫獄原則貫穿于整個封建社會始終, 在 此背景的影響下口供在刑事訴訟中的作用是其它證據所無法比 擬的。尤其是在案件的偵查階段, 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所提供的信 息可以作為偵查人員收集、 核實其他證據的線索, 并且可以幫助 偵查人員作出適當的決定。 所以,口供對負有刑事偵查職責的官 員有著很強的誘惑力, 以致于從以獲取口供查明案情為目的發(fā)展 到“斷罪必取輸服供詞”的極端。 訴訟對口供的需要強化了人們 的依賴

7、心理。 對口供的依賴幾乎是與人們對口供所寄予的希望同 時產生的,兩者呈現相互促進的關系。 人們希望從口供得到什么, 就想方設法獲取什么樣的口供。以求真為目的的獲取口供的古代訴訟史其實就是一部刑訊 逼供的歷史。作為逼供的手段,在立法上都將刑訊制度合法化、 制度化。在西周時期,就以“五刑聽萬民之獄訟”。治諒之必書 曰: : 愛書,以某數更言,毋 (無)解辭,治 ( 答) 訊某?!庇纱?可以看出,秦律立足于刑訊的合法性,規(guī)定對拒不服罪者,依法 應當加以拷打的,施加拷打。當然,各代也對刑訊有相應的限制。睡虎地秦墓竹簡? ?封診式 ? ?治獄記載:“治獄,能以書從跡其言,毋笞掠而得人情 為上;笞掠為下;

8、有恐為敗?!?44 說明秦朝在審理案件時,以 不用刑訊逼供而查明案情為上策;以刑訊逼供查明案情為下策; 以刑訊逼供使被告因恐懼而說假話,以致未能審明案件為失敗。 雖然漢代的法官特別是酷吏常常超出法律規(guī)定, 動輒以各種酷刑 進行拷訊, 但漢律對刑訊還是作了一定限制的。 漢律規(guī)定拷訊的 手段只限于“榜笞”, 景帝時即對刑具的規(guī)格及擊打部位作了規(guī) 定;宣帝先后五次下詔要求減刑。自唐代開始,歷代均采取先行 詢問,詢問不成功再行拷問的兩步取供法, 只有對犯罪的憑證考 察得比較確實而當事人還是狡辯否認的, 司法官才能予以拷掠刑一旦訊。唐律從刑訊的條件、程序、方法、對象和刑具等各方面對拷 掠作了限制,以確保

9、刑訊的合理、有效。一承唐制的宋代,在沿 襲唐律對刑訊限制的基礎上又有所發(fā)展。如對于賊盜刑事案件, 如果勘查情況與原告證詞不同, 或者贓證具在不招供認罪時, 方 可進行拷掠,即宋刑統(tǒng) ? ?斷獄律 ? ?不合拷訊者取眾證為定所記 載的“勘得宿食行止,與元通詞款異同,或即支證分明,及贓驗 見在,公然抗拒,不招情款者,方得依法拷掠”。 55 此后,元、 明、清有關刑訊的法律規(guī)定雖然略于唐宋, 但也有相關的限制規(guī) 定,明洪治年間還專門規(guī)定了拷訊致死罪。歷朝歷代,特別是漢 代以后, 受儒家仁道思想的影響和指導, 雖然對拷訊進行了有限 度的抑制,但這些均是表面現象,在君主專制條件下,妄想對刑 訊做到實質性

10、的限制顯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雖然口供至關緊 要,但刑訊逼供也并非對所有被告人都適用。唐朝時期,如果被 告人是封建貴族、老弱病殘者,法律規(guī)定不能對他們刑訊逼供, 對他們采取的定罪方法是采用證人證言,據眾證定罪。唐律 規(guī)定:“諸應議、請、減,若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廢疾者, 并不合拷訊,皆據眾證定罪?!?66三、中國古代口供至上的原因 口供在中國古代證據制度占有極為重要之地位,究其原因, 依筆者拙見,大約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形而上學的唯心主義是重口供在認識論上的根源。 古 代專制統(tǒng)治者認為犯罪嫌疑人在刑事訴訟中是被追訴對象,被證實其犯罪,必將受到國家刑罰的制裁。 因而在一般情況犯罪 嫌疑人是鋼牙

11、緊咬,堅不吐實;但一旦主動供述,其所陳述的內 容則極具真實性。他們信奉“被告人自己供述的事實一定是真實 可靠的,不會往自己頭上栽贓”這一簡單而機械的邏輯,而忽視事物的錯綜復雜性,單純從這一片面的邏輯出發(fā), 必然得出倚重 口供的結論。第二,在中國古代,鑒定、勘驗結論、物證、 書證、證人證言等證據形式難以發(fā)揮其作用,而獲取口供的方式相對便易,因而,審判人員不得不過度依賴口供。古代偵查技術 落后,不可能有十分權威的鑒定結論等科學證據,盡管也出現了洗冤集錄、拆獄龜鑒補等專著,但畢竟數量有限,且未 對訴訟制度產生重大影響。 物證盡管客觀性強,但它畢竟是啞巴 證據,難以自身證明案情,必須借助其他證據的補強

12、才能證明案 情;同時,物證又容易被人偽造,容易造成冤假錯案。書證盡管 是白紙黑字,權利義務關系清楚,但它主要在民事訴訟中起作用, 在刑事訴訟中很難有用武之地。 證人證言盡管具有較強的證明作 用,但封建社會是等級社會,證人的不同身份和地位決定了證言 的份量不同,同時,我國封建社會訴訟制度還規(guī)定“親親得相隱 匿”,禁止特定身份的人之間相互指證犯罪,因此,在刑訴中要 獲得高質量的證言是非常困難的。第三,依口供定罪往往是法律上的要求。封建社會許多朝代明確規(guī)定定罪判刑必須有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并且這種口供是對有罪供認的口供。上述各種原因交織在一起, 便自然使口供的地 位被無限拔高,以至于達到“證據之王”的高度,并形成“罪從供定,犯供最關緊要”、“無供不錄案”的局面,口供最終被擺 到了無以復加的地位。四、結論目前,我國公安司法機關對口供最主要的傾向就是過分迷 戀,這不僅有歷史層面原因又有現實層面的原因,要想短期內改變訴訟文化對人們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