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篇 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 古代中國建筑和古代埃 及建筑、古代西亞建筑、 古代印度建筑、 古代愛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為世界古老建 筑的六大組成。 中國建筑文化源遠流長, 獨立開展,形成獨具特色的建筑體系。中國古代建 筑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七個方面:1 、使用木材作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構柱梁為 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為圍護物的木構架建筑體系。2 、保持構架制原那么,中國古代以木構柱梁為承 重骨架, 以木材或其它材料為圍護物的木構架建筑體系, 實質上是將承重結構與圍護結構分 開的構架體系。3 、創(chuàng)造并使用斗拱結構形式,斗拱是中國古代 建筑體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
2、部梁架和立柱之間傳遞荷載的結構構件,又以其自身優(yōu)美、 華美的造型而成為建筑的主要裝飾構件。 是集結構功能與裝飾功能與一體, 在中國建筑體系 中獨有的構件。4 、實行單體建筑標準化,中國古代建筑,無論 是宮殿、寺廟、住宅等,不管其規(guī)模大小,外觀體形皆由臺基、屋身和屋頂三局部組成。1、重視建筑組群平面布置。中國古代建筑組群大多以庭院為組合單位: 單體建筑沿周邊布置,圍合成中間的庭院。 這樣的庭院整體風格是內向的: 內部開敞而富于變化, 外觀較封閉。 按照中國的封建禮制觀 念,庭院強調中軸對稱布局,以突出主體建筑,并求得整體的平衡。沿軸線作多層次的縱身布局成為中國古代建筑組群的一個鮮明的特色,有著豐
3、富多彩 的庭院變化, 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單體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單調感。 這種建筑群體組合的手法, 甚至影響到城市規(guī)劃,并取得輝煌的成就。只有園林建筑是個例外。 中國園林建筑 以“師法自然為原那么, 極盡自由靈活之能事, 與歐洲的幾何圖案式的園林建筑布局絕然不 同。6 、靈活安排空間布局。 構架式的結構為室內空間的靈活布局創(chuàng)造了條件。中國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種多樣的 罩、掛落、隔扇、屏等自由靈活地分隔室內空間。7 、運用色彩裝飾手段。木構架的一個突出缺點是易腐、 易燃。 為了保護木材,外表需加油漆,在長期的開展演變中, 中國古代建筑形成獨具特色的 彩畫制度,令世人嘆為觀止。中國古代建筑的主要類型與型
4、制、中國古代建筑木構架的主要形式一、抬梁式構架又稱“疊梁式抬梁式構架是在臺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進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 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疊置假設干層,再最上層架上立脊瓜柱,這就是一組梁架。在相鄰兩組梁架之間,用垂直與梁架方向, 并且位于柱 上部的水平聯(lián)系構件“坊, 把兩組梁架組合起來。 每層梁的兩端上面, 垂直于梁架方向放 置檁。檁不僅加強了梁架間水平方向的聯(lián)系, 構成穩(wěn)固的組合構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頂荷載。抬梁式構架在中國古代建筑上使用非常普遍,尤其是在中國北方。這是因為抬梁式可使室內柱子較少甚至是無柱。但是,抬梁式構架用料較大,耗費木材較多。而且這種構架根本上不采用三角形這
5、種最穩(wěn)定的構件組合形式,所以穩(wěn)定性較差。二、穿斗式構架穿斗式構架是由柱距較密,直徑較細的落地柱或與不落地的短柱相間布置 直接承檁,在柱與柱之間沿房屋進深方向不設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種叫做“穿的枋木, 把柱子組成排架,并用挑坊乘托挑檐。排架與排架之間用纖子、斗坊合 檁作橫向連接。這種構架因使用較細小的木料,所以節(jié)省木材;因柱距較密,所以作為山墻, 抗風性能好。但是,柱距較密,使室內空間促狹。因此,許多建筑常在建筑中部使用抬梁式 構架,以擴大室內空間;在兩端山墻,使用穿斗式構架,以提高抗風性能。穿斗式構架主要 用于我國南方地區(qū)。但其歷史是悠久的,至少是在漢代已經(jīng)相當成熟。三、井干式結構這是一種不使用
6、柱和梁的結構。井干式結構使用原木, 或者方形、矩形、六角形斷面的木料層層疊疊,在轉角處木料端部交叉咬合,構成壁架,再 于兩端壁架上立短柱以承脊檁。我國早在商代墓槨已使用了井干式結構。這種結構消耗木材量大,建筑的絕對尺度合開門窗均受到限制,所以目前僅在林區(qū)還有使用的。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筑的根本型制一、根本單元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筑的根本單元為“間。 兩榀相鄰梁架 之間,由四根柱子圍合的面積稱為“間。 每座建筑物都是由一間或許多間組合而成。 建筑 物的規(guī)模大小和形式,就由間的大小和多寡,以及間的組合方式而定。這樣的具有很大的靈活性,能適應不同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條 件,又能滿足多種功能的使用要求,可組合成宮殿
7、、寺廟、陵墓、宅院、園林等由簡單到復 雜的多種類型的建筑極其組群。二、結構特征中國古代建筑的木構架在結構上根本是采用簡支梁和軸 心受壓柱的形式,局部使用了懸臂出挑構件和斜向支撐。三、構造方式各節(jié)點采用榫卯結合。這種構造方式使構架在承受水平 外力地震力、風力等時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四、面闊與進深中國古代建筑平面多為矩形。以常見的矩形平面建筑而言,其較長的一邊叫做“寬,較短的一邊叫做“深, 沿“寬的方向,每相鄰兩根柱之間的距離叫“面闊, 一個面闊即為一間的寬。 沿“深的方向每相鄰兩柱間的距離叫“進深,一個進深即一間的深。一幢建筑,沿寬的方向所有間的面闊之和叫“通面闊; 沿深的方向所有間的進深之和叫“
8、通進深。面闊俗稱“開間。民間建筑常用三開間俗稱一明兩暗或五開間;宮殿、廟宇、官署常用五開間或七開間;特別重要的建筑用九開間;建筑中各開間的名城因位置不同而異。正中一間叫做“明間宋代稱“留神間;明間左右兩側相鄰的間叫“次間;次間外側位于建筑物兩端的間叫“梢間。九開間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間數(shù)。整個建筑的四周或前后可以設廊子。各間面闊在商代宮殿中都是相等的。后來逐漸演變成當心間最寬,次間次之,梢間同次間寬或更次之,廊最窄,這樣可以突出留神間的地位,加強 中軸線。當然業(yè)有各間相等或各間不均的。五、院落的組成宮殿、廟宇或住宅,常由假設干座建筑圍合而成。最主要的建筑 物居中,多為南向,稱“正殿或正房、上房。在
9、正殿或正房之前分列左右相向布 置的建筑叫做“配殿或廂房。與正殿或“正房相對布置的建筑稱“前殿或“倒座。這樣布置的建筑所圍合的空間稱為“院。正房或上房兩側可附有套間, 叫做“耳房。一個院四面均有房屋者稱為“四合院,只有三面有房屋者,叫做“三合 院。六、“步的概念梁架上相鄰的檁與檁中心線的水平距離即水平投影距 離清代稱為“步或“步架。各步之總和業(yè)就是通進深。大木作在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筑中,一切骨干木構件均稱為大木。如柱、梁、 坊、斗拱、檁、椽等。而負責制作組合、安裝這些大木構件的專業(yè)稱作大木作。柱柱是一種直立而承受上部荷載的構件,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構件之一。、柱的分類一、按柱的外形分有直柱、梭
10、柱之別。直柱即無卷殺的柱,此外還有人像 柱、束竹柱等二、按柱的斷面形式分中國古代建筑中大多使用圓柱。 此外尚有方柱、 八角柱、 凹棱柱等斷面形式。三、按柱所在位置及功用不同分類按柱所處位置總的可分為外柱和內柱兩大類。 具體分主 要有以下幾種:1 、檐柱位于建筑最外圍的柱柱叫檐柱。 其主要功能為承載 屋檐局部的重量。2 、金柱位于檐柱以內的柱子, 除順建筑物面闊方向中線 上的柱以外, 都叫金柱。 金柱依位置不同又有外圍金柱和里圍金柱之分。 相鄰檐柱的金柱稱 外圍金柱 又叫“老檐柱 在外圍金柱以內的金柱稱里圍金柱。 假設一座建筑中沒有用里圍 金柱, 那么外圍金柱即簡稱金柱。 金柱承受屋檐局部以上的
11、屋面重量。在重檐建筑中,金柱上 端向上延伸,直達上層屋檐,并承受上層屋檐重量,這樣的金柱叫重檐金柱。3 、中柱位于順著建筑物面闊方向中線上的柱叫中柱。 中柱直 接支撐脊檁, 將建筑物進深方向的梁架分為兩段。 中柱常用在門廡建筑中, 而殿堂建筑一般 不用,以擴大室內空間。4 、山柱位于建筑物兩山的中柱叫山柱。山柱常用于硬山或懸山建筑的山面。在門廡建筑或民 居中??煽吹?。5 、童柱下端落在橫梁如桃間梁、桃間順梁、趴梁上, 上端象檐柱或金柱一樣乘托梁坊的柱叫童柱。 因其下端不落地, 所以柱均比較性。 這類柱常 見與重檐或多重檐建筑中。6 、角柱凡位于建筑物的轉角處, 承托不同角度的梁坊的 柱叫角柱。
12、角柱按其位置不同,又有角檐柱、角金柱、重檐角金柱、角童柱之分。7 、雷公柱雷公柱有兩種,一種是疣殿建筑正脊兩端用于 支撐向外挑出的脊桁的短柱子叫雷公柱,另一種用于園攢尖或多角攢尖建筑中的保頂中心下方,用由俄支撐的短柱子也角雷公柱。二、柱網(wǎng)的地盤分槽形式柱網(wǎng)的分槽形式即是柱網(wǎng)的布置形式。按照宋代?營造法式?中的“殿堂結構,可分為四種地盤分槽形式。一、金廂斗底槽由內外兩圈柱組成相似“回字的柱網(wǎng)形式 叫做金廂斗底槽。其梢間內側設有中柱。二、分心斗底槽沿建筑物面闊方向只用一列中柱將建筑物等 分圍前后兩局部的柱網(wǎng)形式叫做分心斗底槽。這種柱網(wǎng)形式常用于門疣建筑中。三、雙槽用兩排金柱將建筑物平面分為大小不等
13、的三區(qū),一般中間進深較大,前后兩區(qū)進深小且常常相等的柱網(wǎng)布置形式叫做雙槽。四、單槽僅用一排金柱將建筑物平面分成不相等的兩 區(qū)的柱網(wǎng)形式叫做單槽。除了上述四種地盤分槽形式外,在唐代長安大明宮麟德殿中使用了 “滿堂柱的柱網(wǎng)布置形式。在建筑物四周用柱網(wǎng)形成周圈回廊的稱做“副階周匝,簡稱“副階 O這種形式常用于較隆重的建筑物上,如宮殿、塔等。另外,在秦、漢時期宮室建筑遺址和崖墓中, 發(fā)現(xiàn)有僅在平面中央設一根柱子的,漢文獻中稱為“都柱 O 估計這可能是人類半穴居時代的遺風。當然這種建筑的規(guī)模都是不大的。三、柱的“生起與“側腳一、生起建筑物檐柱的柱高有留神間向兩端逐漸升高,使檐口呈一緩和、優(yōu)美的曲線,這種
14、做法在宋代 ?營造法式?中稱為“生起。?營造法式? 規(guī)定留神間柱不生起, 次間柱升二寸,以下各間依次遞增。 即五開間建筑物的角柱比留神間 柱高四寸,七開間高六寸。這種做法在漢代和南北朝時期尚未采用,宋、遼建筑卻廣泛采用,到明、清時期也就少見了。二、側腳 為了加強建筑物的整體穩(wěn)定性, 中國古代建筑常常把最外一圈柱子即檐柱的柱腳向外移出一定尺寸, 而柱頭位置保持不動,使最外 一圈柱子略向內傾斜,這種做法叫做側腳。宋代規(guī)定面闊方向的檐柱向內傾斜柱高的10/ 1000,進深方向的檐柱向內傾斜8/ 1000,角柱那么兩個方向均傾斜。這樣,就形成柱腳和柱頭位于不同的平面位置的情況。樓閣式多層建筑的樓層柱,
15、在下層柱側腳上在加側腳, 并逐層依此向內收進。側腳只有外圈的檐柱才采用,里面的金柱、中柱是不采用的。四、柱的“收分與“卷殺一、收分中國古代建筑中的圓形木柱, 除去瓜柱等 矮短的柱子外,一律做成上端柱頭外直徑小,下端柱腳處直徑大的形式,這種做法 叫做“收分,又稱“收溜。做出收分的柱子顯得穩(wěn)定、輕巧、視感舒適。小式建筑的收 分為柱高的 1/ 100,大式建筑為 7/ 1000。二、卷殺為使柱子外輪廓線挺拔、優(yōu)美、富有張 力,宋?營造法式?中規(guī)定,在柱頭以下 1 /3柱高處做成弧形,每 1 /9柱高收進 1 分, 1 /3柱高共收進 3 分,加上柱肩處收 1 分,實收進 4 分,使柱子外形稱為梭柱,
16、這 種做法叫做“卷殺。有的在柱子下段也有卷殺。五、柱礎與石質柱礎是柱腳下面墊的一塊石頭,用以保護柱腳。柱礎有 各種形式,并可雕上多種花紋和圖案。石質是柱腳底下,柱礎上面一種墊狀構件,木制的稱為木質,銅制的稱為锧,石制的 稱為石質。枋枋是連接柱頭或柱腳的水平構件, 它是一種輔助性構件,可以加強構架的整體穩(wěn)定性。一、額枋與平板枋額枋簡稱“額 , 它是柱頭部的水平聯(lián)系構件,并可承托斗拱和橫 向梁架。位于檐柱頭上的額枋又稱“檐枋。額在漢至唐的時期稱為“楣。隋代以后,楣多放在柱頭頂上,乘 托斗拱和梁。隋唐時期,楣開始放在柱頭之間,上皮與柱頭平,兩端插入柱中。有得做上下 兩道楣,上的舊做法為“檐額;清代稱
17、“闌額,下層楣叫做“由額,而稱隨以前壓在柱頭上的舊做法為“檐額;清代稱闌額為“大額枋,由額為“小額枋,大、 小額枋之間為“由額墊板。 闌額和柱頭上水平放置的一塊長度與每間面闊相同的木板,宋稱“普拍枋,清代叫“平板枋,上面乘托斗拱。、脊枋與金枋在正脊處,脊檁桁下面的枋子叫“脊枋。在脊檁桁與 脊枋間有“脊墊板。位于檐枋和脊枋之間,沿屋面坡度逐層放置的枋子都叫做“金 枋。按金枋所處的位置不同,又有“上金枋、“中金枋、“下金枋之別。每根金枋 對應一根金桁。在金枋與金桁之間為金墊板。脊枋或金枋的兩端或交與金柱、 或交與瓜柱包括金瓜柱或脊 瓜柱、或交與梁架的側面。三、箍頭枋又稱“搭腳大額枋箍頭枋是檐枋的一
18、種特殊情況,即檐枋的一種。 在建筑物的梢間 或山面的轉角處與角柱相交的檐枋叫“箍頭枋。 在多角的亭子建筑中, 與角柱相交的檐枋 都是箍頭枋。箍頭枋有單面箍頭枋與搭腳箍頭枋之分。 單面箍頭枋用于懸山建 筑的梢間;而搭交箍頭枋用于廡殿式、歇山式建筑的轉角或多角形建筑的轉角處。箍頭枋也有大式、 小式之分。 帶斗拱的大式建筑中箍頭枋的外伸 端部常做成“霸王拳的形狀;無斗拱的小式建筑中那么做成“三岔頭的形狀。四、穿插枋位于抱頭梁或桃間梁下,連系檐柱與金柱的枋叫“穿插枋,位 于桃間梁下的,也叫“桃間隨梁。位于角檐柱和角金柱間的叫“斜插金枋。五、天花枋及天花構造天花枋是承托天花的主要構件之一, 它與天花梁共
19、同構成室內天 花的承托構架。其中,位于面闊方向的稱為“天花枋,位于進深方向的稱為“天花梁。 天花枋與天花梁斷面不同,但其上皮均與天花上皮平。天花上另一種半圓形斷面構件叫做“帽兒梁,常與“天花支 條連做, 沿面闊方向布置。 其作用相當于現(xiàn)代吊頂中的大龍骨。 貼附于天花枋或天花梁側 面的天花支條又叫“貼梁。六、雀替雀替又叫“角替,置于梁坊下與柱交接處,可加固梁坊與柱的 連接,縮短梁坊的凈跨距離。雀替在宋代叫做“綽幕枋雀字是由“綽字演變而來,替是 “替木的意思。雀替主要有以下幾類:1 、雀替。指的是普通雀替。2 、大雀替。常用于喇嘛教建筑。它比普通雀替大,長而且厚, 下面用柱支撐。3、小雀替。出頭很
20、小。4、通雀替。在梁下立中柱,上安穿越柱頭的長雀替。5、騎馬雀替。在建筑物末端,或廊子及垂花門側轉角的開間較 窄,常使兩個雀替連為一體,稱為騎馬雀替。6、花芽子。常用在廊子上,刻成卷草等圖樣。四川叫做“彎門, 使用很普遍。南方常用雕刻很華美的彎門,不過彎門做的很長時,就變成了花罩。7、龍門雀替。這是一種非常華美的大型雀替,柱旁雀替下設有 梓框,雀替上裝設三伏云等雕飾件。七、地栿地栿是連接柱腳的水平構件,以加強柱下部的整體剛度。在開門處也做為門檻。在欄桿下面,須彌座上,有一層水平條帶,也叫地栿,用以安裝欄桿。梁梁和柱一樣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構件之一,不過梁是水平放置的構件。它的公用是承接其上
21、部構架和屋面的荷載,并將其穿到柱上。主要的梁兩端放在前后兩金柱上;假設建筑物沒有前后廊,那么可放在前后兩檐柱上 T3- 10。梁的長短隨房屋進深而定。一、梁的分類一、按梁的外觀,梁可以分為直梁和月梁兩大類。顧名思 義,直梁是指梁正投影的上下兩邊線為兩條平行的直線。而月梁的梁肩呈弧線,梁底略向上凹,梁側常做成琴面,并飾雕刻,外觀秀巧圖3- 21。漢代稱為“虹梁。二、按梁的位置和功用分類1、在抬梁式構架中,層疊而置,并向上逐層縮短的梁,與各層瓜柱組成梁架。梁架中最下面的一根梁最長,叫做“大柁;“大柁上面的一根梁叫“二柁;再上面一根梁叫“三柁。在清代,各柁按本身所承檁或桁的總數(shù)來 稱呼,分別叫做“幾
22、架梁。如所承共有七檁,那么稱“七架梁,其上一層稱“五架梁,再上一層為“三架梁。這是因為從自大柁始,每向上升一架,那么梁的兩端各收進一個步 架。 +宋代的梁稱為“栿,以每根栿本身所承椽子的總數(shù) 來命名。因為一步架為一椽,所以,清之七架梁,宋稱六椽栿;清之五架梁,宋稱四椽栿; 清之三架梁宋稱平梁。2、三架梁及角背和脊瓜柱三架梁兩端擱置在五架梁五架梁上面的瓜柱上,三架梁上正中立脊瓜柱,支撐脊檁。所謂瓜柱指在抬梁式構架中立在梁或順梁上,將上一層梁支起,并使之到達所需要的高度的構件。假設其本身之高大于本身之柱徑長,稱為“瓜 柱;反之,小于本身之徑或長寬者, 稱為“柁墩。瓜柱按其所處位置不同, 又有金瓜柱
23、、 脊瓜柱,交金瓜柱等名稱。角背是保持瓜柱穩(wěn)定的輔助構件。瓜柱自身高度等于或大于柱徑2倍時,均需要安設角背,而脊瓜柱必須安設角匕冃。3、四架梁與六架梁四架梁、六架梁系用于卷棚頂也叫“元寶脊 上。卷棚頂沒有正脊,脊部做成圓弧形,下用月梁支撐,月梁兩端各設一根脊瓜柱,承受月 梁傳下的荷載。4、桃間梁在帶有斗拱的大式建筑中,位于檐柱和金柱之間,將檐柱與金柱拉結起來,并將端部挑出于檐柱之外,刻做成桃形的梁叫做“桃間梁。5、抱頭梁抱頭梁用在無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中,|它的位置與大 式建筑中的桃間梁相同, 也是位于檐柱和金柱之間,梁頭放在檐柱上, 梁尾托在金柱或老 檐柱上。二、梁頭形式在漢代明器中顯示的梁頭
24、為垂直截割,唐代五臺山南禪寺大殿使用的是批竹梁頭,宋元建筑中常用螞蚱頭,明、清建筑中那么多用卷云或桃尖。三、舉架中國古代建筑的屋面為一凹曲面。屋面上這種曲面曲度的做法在清代叫做“舉架,宋代叫“舉折。 舉架的根本原那么是使屋面越向上越陡。其根本方法是調整各層 瓜柱的高度。由舉架形成的曲面,使屋面更利于排水和檐下采光。這種做法 使中國古代建筑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一舉架的做法舉架的做法均以步架為比例。舉架的急緩以房屋的大 小和檁數(shù)的多少而定。女口: 一般規(guī)定檐步架均為五舉 即步架舉高與步架長度之比為5/10 。二舉折做法舉折是以前后撩檐檁之間的水平距離為總進深B,在前后撩檐枋上皮的連線中點舉起1/
25、31/4總進深作為脊檁上皮的高度,叫做舉高H。第一步將脊檁上皮與了檐枋上皮連一直線,自脊檁而下,第二檁縫折下H/10,得上平檁上皮位置。第二步將上平檁上皮與撩檐枋上皮連直線,第二檁縫依前法折下H/20,第三檁依前法折下H/40,依此類推。清式舉架與宋式舉折的區(qū)別1、舉架先確定步架距離;舉折應先確定步架距離和 整個舉架高度;2、舉架先從檐檁開始,自下而上;舉折從脊檁開始, 自上而下。3、舉架每個步架高跨比為整數(shù)或整數(shù)加整個高 跨比一般不會為整數(shù);舉折每個步架高跨比不為整數(shù),整個高跨比為整數(shù)。4、舉架折線一次完成;舉折不能一次完成。桁、檁桁、檁放在各梁的梁頭上,上承椽子。在帶 斗拱的大式建筑中叫“
26、桁,在小式建筑和不帶斗拱的大式建筑中叫“檁,宋代稱木專。 帶斗拱的大式建筑,桁徑按斗口定;小式建筑或不帶斗拱的大式建筑檁徑與檐柱直徑相同。桁檁按其位置不同,分為以下幾類:一、正心桁:位于檐柱中心線上的桁。二、挑檐桁:正心桁外,承托挑檐的桁。三、脊桁脊檁:位于正脊處的桁或檁。四、金桁:在正心桁和金桁之間的桁,統(tǒng)統(tǒng)叫“金桁。依 其位置不同,又有上金桁宋稱上平木專,中金桁宋稱中平木專,下金桁宋稱下平 木專之別。除此之外,還有幾種位于特殊位置的桁檁及附件:一、梢檁:指懸山建筑向兩山外挑出的檁。二、扶脊木:疊置于脊桁上的構件,斷面為六邊形。其兩側 與腦椽相交,所以需剃鑿出椽窩。它的作用是栽置脊樁,扶持正
27、脊,安插腦椽。三、墊板:每種桁檁下面均設有相對應的枋,作為瓜柱之間 的連接件,其上皮與瓜柱上皮平。桁檁與枋中間為相應的墊板。四、生頭木:在房屋轉角處的正心桁或檐檁背上需另加 一個三角形的構件,叫“生頭木也叫“枕頭木使檐口線由正身向屋角逐漸起翹。五、替木和攀間:唐代用“替木托木專。宋代撩檐木專 下或用替木,或用通常的撩檐枋,而平木專和脊木專下使用“攀間相托。 攀間使由素枋結 合替木和斗拱組成的各梁架間的重要連接件,是相鄰兩榀梁架上的蜀柱間起聯(lián)系拉結作用的橫木。由兩材攀間、單材攀間。捧節(jié)令拱、實拍攀間等組合形式。這類構件相當于明清時期的金桁、脊桁。擦下只用墊板和桁,合稱一擦三件。不再用替木、攀間。
28、椽椽是按垂直與桁擦的方向,置放與桁標之上,用于承受望板屋 面板和瓦的構件。一、椽的分類一、腦椽:最頂上一排屋脊處的椽子叫“腦椽 O二、羅鍋椽:又叫“蛟I椽 “頂椽。它是卷棚式屋頂位于兩根 頂金桁即脊擦之間的椽子。三、花架椽:位于金步上的椽子。 花架椽按位置不同有上中下之分。四、檐椽:一端位于金桁上或重檐建筑的承椽桁上,另一端伸出在檐桁之外的椽子叫“檐椽“。伸出檐桁之外的局部叫“出檐 O五、飛椽也叫“飛子:附著與檐椽之上向外挑出的椽子。飛 椽后尾呈楔形,釘附在檐椽之上。椽子一般為圓形斷面,而飛椽用矩形斷面。六、板椽又稱“連瓣椽:用于圓形椽尖頂檐步架以上部位。 因圓形椽尖式建筑檐步以上部位越來越小
29、, 已不能使用單根椽子,故將各間椽子合并為幾塊 梯形或三角形板塊,以板代椽。二、附件一、大連檐:釘附在飛椽椽頭上的橫木,斷面呈直角梯形,長隨通面闊,高同 椽徑。它的作用在于把檐口處的飛椽連在一起,以保證飛椽的相對位置固定。二、小連檐:釘附在檐椽椽頭上的橫木,斷面也是直角梯形,長隨面闊,厚為板厚的倍,寬同椽徑。作用為將檐椽固定在檐口的相對位置上,防止其游移。三、閘擋板:用以堵塞飛椽之間空擋的閘板。其厚同望板,高同飛椽高,寬為飛椽空擋凈寬加兩側入槽尺寸。閘擋板與小連檐配合使用。 如安裝里口木那么不再用小連檐和閘擋板。四、里口木:刻以看作是小連檐和閘擋板的結合體。其長同通面闊。高為小連檐厚加飛椽高,
30、寬同椽徑。里口木需按飛椽位置鑿出凹口,飛椽即從凹口內穿出。里口木用材較費,加工麻煩,且笨重,無特殊要求時,一般不采用。五、椽碗:封堵檐椽間空擋的擋板。椽碗側立釘在檐擦中線內側,其外皮與擦中線齊,檐椽即從碗洞內穿過。碗椽系在檐柱間安設裝修,以檐柱為界劃分室內外時才采 用。假設在金柱上安設裝修,以金柱為界劃分室內外時,那么不設椽碗這一構件。椽碗可以封堵 檐椽間空擋,分隔室內外空間,防止鳥雀鉆如室內,也有防寒保溫的作用。六、椽中板:當在金柱間設裝修,劃分室內外時,需在金檁上安設椽中板。其作用與椽碗相同。 它位于檁中線外側, 里皮與檁中線齊。并夾設在檐椽與花架椽之間,故 名“椽中“。其長隨通面闊,厚同
31、望板,寬椽徑或按實際定。七瓦口 : 承托底瓦和蓋瓦的構件,釘附在大連檐上。七總長按通面闊。明間 正中應以底瓦座中。瓦口高為椽徑的1/2 ,厚為高的 1/2 。其他構件一、蜀柱與叉手蜀柱即瓜柱,蜀柱是宋代的名稱,又叫侏儒柱。早期只用在平梁上,支撐脊柱,而在其他承梁處用斗拱、矮木和駝峰。蜀柱頭也安斗,柱頭間用攀間,柱角 處裝木沓。叉手也用在平梁上支撐脊木專。實際是一對人字型的支撐。 叉手 的上述用法通用于漢至唐, 晚唐五代起, 逐漸改用蜀柱支撐脊木專, 叉手成為托在兩側的加 強穩(wěn)定的構件。明清時期,各梁均用瓜柱支撐,瓜柱下用角背,取消了叉手。二、駝峰駝峰系用在各梁架之間配合斗拱承托梁栿的構件, 因
32、起外形似駱駝之背,故名之。駝峰有全駝峰和半駝峰之分。全駝峰又有鷹嘴、掐瓣、戾帽、卷云多種形式。 半駝峰比較少見。唐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大殿上使用了半駝峰。三、托腳托腳是支撐平木專的構件。唐至元代使用較多,明清時期已極少用。四、替木替木設置于櫨斗或令拱斗口上 也有直接設在柱頭上的 ,與枋平行, 兩構件對接的接口之下, 即增加了構件連接的強度, 又可縮短構件跨據(jù)。 最早在漢代已出現(xiàn) 這種構件。宋代,檐下替木通常連續(xù),實際成了撩檐枋。明清官式建筑中已不使用。五、平座與滴珠板平座是指樓閣式建筑上由樓層向室外挑出的平臺或走道局部。它主要由平臺,欄桿和 斗拱組成。滴珠板又叫燕翅板。滴珠板是清代的叫法,指的是平
33、座外沿的掛落板,由一些 豎向木板拼接而成。其高度同平坐斗拱高,厚度為沿邊木厚度2 斗口的 1/3 。滴珠板下端常做成如意頭形狀,如意頭寬為板高的 1/2 ,或按總面闊劃定。翼腳 構造中國古代建筑屋角的轉角部位向上翹起, 使兩個方向的檐部在立面上形成優(yōu)美、輕靈、流暢的曲線,宛似鳥翼,故稱為“翼腳。從平面上看,在兩個方向各形成一條向 45 度在矩形、方形平面建筑中斜角方向逐漸向外伸出的和緩曲線。翼角由老角梁、仔腳梁、翼角椽、翼角翹飛椽、大連檐、小連檐、 檐頭望板、枕頭木等構件組成。一、角梁這里指外轉角角梁。在矩形平面的四坡頂建筑中, 角梁位于同檐面和山面各成 45度角的分位上。角梁分為上下兩層。下
34、面一層為老角梁,上面的是仔角梁。老角梁與仔角梁后尾交于搭交金桁處。老角梁的上皮做桁碗7承接桁檁之帶碗口的構件,垂直于面寬方向,疊置于撐頭木之上,中部承正心桁,前端承挑檐桁。碗大小同桁徑,以承受桁或檁 。仔角梁的下皮做桁碗,并合抱住搭交金桁的交點處。這是最常用的做法。另一種做法叫“插金做法 俗 稱“刀把做法,用于重檐或多層檐的下層檐角梁,其后尾不和搭交金桁相交, 而是做榫 插入角柱。榫可做成半榫,也可將老角梁后尾做成透榫,出榫局部做成方頭或“麻葉云頭。角梁的伸出和翹起有“沖三翹四之說?!皼_ 三是指仔角梁梁頭的平面投影位置,比正身檐平出即檐椽頭部至挑檐桁中線之間的水平距離的長度在加上3個椽徑。老角
35、梁的前端頭部,一般做成霸王拳的形式,后尾刻做三岔 頭。所謂“翹四是指仔角梁頭部邊棱線即大連檐下皮,第一翹上皮位置比正身飛椽椽頭高出4椽徑。角梁的翹起有三個因素: 、老角梁的前部是扣壓 在正心桁和挑檐桁上面的,而后尾卻被壓在金桁下面,使老角梁本身前端向上翹起。、仔 角梁頭部探出老角梁以外局部,比它的正身下皮延長線又翹起一個角度,使仔角梁頭比老角梁頭翹起更高。、角梁本身的高度尺寸大于正身檐椽和飛椽。二、翼角椽翼角椽系檐椽在建筑物轉角處的特殊形式。翼角椽無論是平面、 立面及構造形式都與正身椽不同。緊靠角梁的翼角椽為第一根,緊靠正身椽的翼角椽為最末一根。在平面投影上,正身椽與角梁的夾角為,而翼角椽從最
36、末一根起,至第一根,其與角梁的夾 角那么逐漸減小。同時,從最末一根翼角椽起,至第一根翼角椽,其外沖的長度也越來越大。第一根翼角椽沖出長度接近老角梁外沖長度,但翼角椽本身長度約等于正身檐椽,所以它的后尾大約落在老角梁 2/3長位置處的仔角梁上。所以仔角梁梁側應從第一根翼角椽后尾處開 槽,以承搭翼角椽尾。從立面上看,翼角椽椽頭從最末一根起逐漸抬高,至第一根翼角椽已接近老角梁頭的高度。三、翹飛椽翹飛椽是正身飛椽在建筑物翼角局部的特殊形式。它和正身飛椽的區(qū)別在于:一、翹飛椽隨仔角梁向外沖出,所以比正身飛椽長。二、翹飛椽需隨 仔角梁翹起,所以它的上皮線不是一條直線。三、翹飛椽頭隨著起翹而逐漸翻轉,呈不同
37、角度的棱形,而與正身飛椽的方形椽頭不同。四、翹飛椽隨起翹而產生的扭脖稱翹飛母的角度不斷改變。斗拱、斗拱的作用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構件。它的主要作用是:一、承重。它承受梁架傳下來的荷載,并將其傳到主子上,在通過柱礎 傳至屋檐。 它可以承托挑檐,使檐部挑出更遠,以保護墻身和臺基。在室內還可以承托天花 枋,構成室內天花。在設有平坐的多層建筑中,斗拱又是平坐的支撐構件,所以,斗拱是中 國古代建筑中重要的結構構件。二、抗震。斗拱在梁架和柱間形成縱橫交錯的鋪作層,猶如在梁架與 柱間增設了一層彈簧層, 它可以有效的抗御地震力。所以,我國許多優(yōu)秀的古建筑,包括多 層的樓閣和高聳的塔,經(jīng)歷屢次強烈的地震而
38、仍能巍然屹立。三、裝飾。縱橫交錯,形式多樣,種類繁多,色彩艷麗,韻律井然, 使斗拱成為中國古建筑上重要的裝飾構件。四、建筑等級的標志。 在中國封建社會中, 只有重要的建筑, 如宮殿、 陵寢、苑囿、 壇廟、寺觀的主要建筑上才使用斗拱。 同時斗拱的形制也成為建筑等級的標志。此外,對我們來說, 斗拱的形制也成為研究中國古建筑建造的歷史時期 的重要依據(jù)。二、斗拱的組成與分類一、斗拱的組成斗拱在結構上由四種部件組成。1 、拱。與建筑物外表平行的弓形構件。2 、翹。與建筑物外表垂直或成 45 度或 60 度夾角的弓形構件。其形式與拱 相同,唯放置方向不同。3 、昂。昂在唐、宋時是斗拱中的斜置構件,起杠桿作
39、用,這是真昂。明清 時昂的結構作用下降, 常常僅起裝飾作用。 其形式為將翹向外的一端特別加長, 并斜向下垂 或斜向上挑出。4 、斗與升。斗與升都是斗形的立方塊。位于拱的兩端,界于上下兩層拱或 拱與枋之間著, 清代叫“升。 位于翹或昂的兩端, 界于上下兩層翹昂, 或包括橫拱之間者, 叫做“斗。 斗和升除位置不同外, 在全部設有橫拱的斗拱中, 升上只承托與建筑物外表平 行的拱或枋一種構件,所以只開一面口,叫做“順身口;而斗拱那么承托相交的拱與翹昂, 所以斗上開的是“十字口。二、斗拱的分類及各局部名稱1 、按斗拱在建筑物上所處的局部可以分為兩大類。1、外檐斗拱。主要包括五種。A、柱頭斗拱。直接座于柱
40、頭上。宋代叫做“柱頭鋪作,清代稱“柱頭科。B柱間斗拱。位于兩柱之間的額枋或平板枋上。宋代叫做“補間鋪作,清代稱“平身科。C轉角斗拱。位于角柱上。宋代叫做“角鋪作,清代稱“角科。D溜金斗拱。在明清時期由帶下昂的平身科斗拱轉化而來。E、平座斗拱。位于平座下面,用于支撐平座。每一組斗拱,宋代叫做“一朵,清代稱“一攢。2、內檐斗拱。主要包括品字科斗拱和隔架斗拱兩大類。2 、拱的分類及各局部名稱1、按拱所處的結構位置可分為兩大類?,F(xiàn)以外檐斗拱為例做介紹。A、正心拱。但凡位于檐柱中線上的拱,都叫“正心拱。正心拱一面向外一面向里。在拱的縱中線上需加寬斗口的槽口,用以安放拱墊板。 所以正心拱的厚度要比其它的拱
41、多一個拱墊板的厚度。B單材拱。凡不在檐柱中心線上的拱都叫“單材拱。在檐柱中心線以外的單材拱又 叫“外拽拱;在檐柱中心線以內的單材拱又叫“里拽拱。2、按拱的長短尺寸可分為三類:瓜拱、萬拱和廂拱。瓜拱最短,廂拱次之,萬拱最長。這是清代的規(guī)定。瓜拱和萬拱常相疊并用,瓜拱在下,萬拱在上,瓜拱托著萬拱。 位于正心拱位置上的瓜拱叫做“正心瓜拱 宋代稱泥道拱 ;位于正心拱位置上萬拱叫做“正心萬拱。位于單材拱位置上的瓜拱和萬拱,分別叫做“單材瓜拱、“單材萬拱。 又可以分為“外拽瓜拱、“外拽萬拱和“里拽瓜拱、“里拽萬拱。廂拱總是安放在最上層翹或昂兩端,外拽廂拱承托挑檐枋,里拽廂拱承托天花枋。在正心拱位置不會出現(xiàn)
42、廂拱,所以廂拱沒有正心和單材之別。瓜拱、萬拱、廂拱是清代的名稱。在宋代瓜拱稱“瓜子拱,萬拱稱“慢拱,廂拱 稱“令拱。3、拱的各局部名稱。在拱的中間部位有與翹、昂或要頭相交的卯口。拱的兩端有承托升的分位。在升與卯口之間, 拱向下彎曲的位置叫做“拱眼。 拱的兩端下面曲卷處叫“彎拱。 彎拱的曲度在清代?營造法式?里有“瓜四、“萬三、“廂五的規(guī)定,使拱彎分成幾小段直線,以 便制作。3、翹、昂的分類與斗拱出跳1、翹與昂的分類A、翹。但凡向內、外出跳的拱清代叫做“翹,宋代稱“華拱。宋代把出跳叫做“抄,每出一跳叫做“一抄。例如“雙抄即出華拱兩跳。C昂。昂也是斗拱向外出跳的構件,只是形式與翹不同,昂頭部伸出特
43、別長。1、下昂。下昂是向下傾斜的構件。下昂的作用在于使斗拱出挑長度和華拱相同時, 減低斗拱抬升高度。這樣可使屋檐伸出較深遠時,斗拱不至于抬升過高。2、上昂。上昂是斗拱向外上方斜出的構件。它可以在斗拱挑出長度與華拱相同時, 增加斗拱高度。2、斗拱出跳翹華拱或昂每向內或向外挑出一層,宋叫“一跳,清叫“一踩;每升 高一層,宋叫“一鋪。以正心拱為中,每向內、外出跳一層,清代又叫做“一拽架。按宋代和清代的規(guī)定,斗拱向內外各出一跳,宋叫“四鋪作,清叫“三踩;出兩 跳,宋叫“五鋪作,清叫“五踩;出三跳,宋叫“六鋪作,清叫“七踩;出四跳, 宋叫“七鋪作,清叫“九踩;出五跳,宋叫“八鋪作,清叫“十一踩。宋代斗拱
44、出跳的鋪作數(shù)為出跳數(shù)加 3,即N 鋪作數(shù)=X出跳數(shù)+ 3 長數(shù)項。清代斗拱出跳的踩數(shù)是指一攢斗拱中橫拱的道數(shù)。清式斗拱每拽架都設有橫拱,所 以每攢斗拱里外拽架數(shù)加正心位上的正心拱枋, 即為每攢的踩數(shù)。 唐宋時期, 里外拽斗拱上 常有不設橫拱的做法。這種做法叫做“偷心造。而里外拽上設橫拱的做法做“計心造。宋代對斗拱的表示方法為“幾鋪作幾抄幾昂。如“五鋪作單抄單下昂、“七鋪 作雙抄雙下昂等。 清代對斗拱的表示方法為“幾踩幾翹幾昂。 如“五踩單翹單昂、 “七 踩單翹重昂等。最簡單的斗拱為不出跳者,分別有“一斗三升等形式。無論一攢斗拱出幾跳,在最里、最外兩跳上只有一層廂拱令拱。外拽廂拱上 托著挑檐枋,
45、挑檐枋上座著挑檐桁; 里拽廂拱上托著天花枋。 其余各踩都只有兩層拱, 瓜拱 在下,萬拱在上。 萬拱之上, 就是枋子。 在正心的叫“正心枋, 在里、外拽位置上的叫“拽 枋宋稱“羅漢枋。無論踩數(shù)多少,正心萬拱以上就用層層的枋子疊上,一直到正心 桁下。3、翹昂的構造做法以清式五踩單翹單昂平身科斗拱為例。翹與拱的做法完全相同,只是方向不同。昂向外伸出一端為昂嘴。向里挑出一端或曲卷如翹,或者做成“菊花頭、“霸 王拳一類的雕飾。 在最上層翹昂的上面, 還有兩層與翹昂平行的構件。 下面的叫“耍頭, 上面的叫“撐頭。 耍頭里外兩端均外露, 外端往往做成“螞蚱頭, 里端做成“六分頭。 撐頭外端不露出,抵住挑檐枋
46、;后尾露出刻座“麻葉頭。4、斗和升的分類及各分部名稱 1 、斗和升的分類。A、大斗。漢代稱“櫨“,宋代叫櫨斗“,清代也叫坐斗“。它位于全攢斗拱的最 下層, 直接座在柱頭或額枋、 或平板枋 普拍枋 之上。 大斗上承托正心瓜拱及頭翹或頭昂。 所以,全攢斗拱的重量都集中在大斗上。B三才生。宋代叫“散斗。它位于里外拽拱之兩端。托著上一層拱或枋子。C槽升子。宋代叫“齊心斗。它位于正心拱之兩端,托著上一層正心拱或正心枋D十八斗。宋代叫“交互斗。它位于翹或昂的兩端,托著上一層翹或昂及與之相交 的拱。2、斗與升各分部名稱。A、斗口。大斗和十八斗上,都開有裝設翹昂的槽口,稱做“斗口。清代把平身科斗 拱大斗的斗口
47、作為權衡大式大木建筑各部件的根本單位。B斗耳。斗口兩側突起的局部。C斗腰。斗耳下面的垂直局部。宋代叫做“斗平。D 斗底。斗腰下面的傾斜局部。宋代稱“斗欹。宋代規(guī)定:斗耳 斗平 斗欹的高 度比為 4:2: 4。三 斗拱的模數(shù)制一 宋代斗拱的模數(shù)制宋代?營造法式? 中把建筑物的長 寬 高各種構件, 包括斗拱的寬和廣 高, 都用“份數(shù)訂出標準,稱為“材份宋寫作分制。這是中國古代的模數(shù)制。這種 模數(shù)制的根本單位為分。規(guī)定1材=15分。另以“契和“足材作為輔助單位。一契=2/5材=6分;一足材=1材+ 1契=21分。矩形構件均為高 15分度,寬10分度,即 高:寬=3: 2。上下拱之間的距離為契,高 6
48、分度,寬4分度。單材拱斷面也是高 15分度, 寬 10 分度;足材拱高 21 分度,寬仍為 10 分度。?營造法式?中,按建筑物等級將“材 分為八等二 清代斗拱的模數(shù)制清代工部?工程做法那么例? 規(guī)定以平身科斗拱中坐斗承托翹昂的卯口寬度 作為模數(shù)的根本單位,叫做“斗口。清代單材高度比為14: 10,足材 20: 10。斗口制為宋制“分值的十倍。 斗拱按建筑等級分為十一等。 由宋制和清制相比, 可以看出用材普遍 減小。隨著歷史的開展,斗拱用材的趨勢是由大變小。四 平身科斗拱構造平身科斗拱位于兩柱之間, 座在額枋或平板枋上。它的結構作用遠遜于柱頭科 斗拱。1 大斗。大斗是各類斗拱最下面一層構件。大
49、斗的上面,沿進深和面闊兩個方 向的中部,刻有十字形開口。其中,正面開口寬度為 1 斗口,即模數(shù)制中的“斗口。里面 安設頭翹或頭昂。因為大斗順面闊方向的兩側需安設拱墊板,所以尚要剔出拱墊板槽。2 正心瓜拱與頭翹。這是第二層構件。順面闊方向為正心瓜拱,沿進深方向為 頭翹。清式斗拱同一層的縱橫兩個方向的構件均為十字相交, 并按“山面壓檐面的原那么構 造既是用頭翹壓住正心瓜拱。正心瓜拱和槽升子常用一根木料制成,以利制作和安裝。3 、正心萬拱、單材瓜拱與昂。這是第三層構件。順面闊方向,在正心瓜拱上安 設正心萬拱; 而在頭翹的十八斗上安設單材瓜拱。 正心萬拱兩端仍做出槽升子。 單材瓜拱兩 端設三才生。4、
50、正心枋、單材萬拱、外拽廂拱與耍頭。這是第四層構件。正心枋安置與正心萬拱之 上。單材萬拱安置在單材瓜拱之上, 其兩端也設三才生。 在昂頭的十八斗上,順面闊方向安 設外拽廂拱,兩端各設三才生;沿進深方向安設耍頭,其外端刻做螞蚱頭,后尾為六分頭。5 、疊置正心枋、拽枋、挑檐枋、里拽廂拱、撐頭木、鈄斗板與蓋斗板。這是第 五層構件。 在第四層構件正心枋的上面在疊置一層正心枋。單材萬拱的上面安設里、 外拽枋。在外拽廂拱上面安設挑檐枋。 在耍頭后尾的六分頭上安設里拽廂拱, 其兩端為三才生。 在耍 頭上沿進深方向設撐頭木, 其外端抵住挑檐枋而不外露; 后尾外露做成麻葉頭。 在挑檐枋和 各拽枋上設鈄斗板和蓋斗板
51、,以放鳥雀由斗拱上進入室內,并可起到防寒保溫作用。2、續(xù)疊正心枋、井口枋與桁碗。這是第六層構件。在第五層構件疊置正心枋上在續(xù)疊 正心枋,直至正心桁下, 其高度由舉架要求而定。 在里拽廂拱上設井口枋, 井口枋是為架構 室內天花而設的構件。以上為清式單翹單昂五踩平身科斗拱的構造。 當斗拱的踩 數(shù)增加時,外檐螞蚱頭數(shù)量不變,只增加翹或昂的數(shù)量;五、溜金斗拱溜金斗拱是明清時期由平身科帶下昂斗拱轉化而來。它的特點 是,沿進深的昂、翹、耍頭、撐頭等構件,自正心枋以內,按檐步舉架要求斜向上延伸。其 中的耍頭和撐頭兩個構件, 或者其中之一, 一直延伸至下金步位置。 溜金斗拱可分為落金溜 金與挑金溜金兩種做法。
52、挑金溜金與落金溜金之不同僅在于挑金溜金后尾起秤桿件 沒有花臺科斗拱的支撐,純屬懸挑構件。這種做法用于荷載小的如亭子建筑上。六、品子斗拱品子斗拱用于平座掛落或者室內金柱上, 承天花枋。 這種 斗拱正心枋兩側跳出均用翹, 仰視如“品子。 當用于平座掛落時, 正心枋上皮與挑檐枋上 皮平。七、牌樓斗拱牌樓斗拱是一種特殊的品子斗拱,其正心構件的兩側完全對 稱。八、攀間斗拱攀間是相鄰兩個梁架蜀柱與蜀柱之間起拉結與聯(lián)系作 用的橫木。 這是宋代構件的名稱, 相當于明清時代的金枋與脊枋。 明代建筑中, 常在金 脊 桁與金脊枋之間安設一抖三升斗拱或重拱,稱為“攀間斗拱。九、隔架斗拱 隔架斗拱用于承重梁架及隨梁之間
53、, 以增強承重梁架的 抗彎能力。十、藻井斗拱藻井斗拱只用于室內藻井。它沒有結構作用,而只起裝飾作 用。藻井斗拱采用以正心枋中心為界, 只做外出一半的“半面做 法,后尾做燕尾榫交于藻井板上。多 層木建筑中國古代建筑中多層木建筑實際上是由假設干 單層木構架相疊壘而成。 在層間有使用暗層、 斜稱等加固措施者。 多層木建筑結構的關鍵是 上下層柱子的連接構造,其方法有以下幾種。一、分層設柱的連接宋?營造法式?上有兩種做法:1 、叉柱造。即將上層柱的腳底處做十字開口,插入平座 柱的斗拱內; 平座柱底腳處也做十字開口, 插入下層柱頭上的斗拱內, 但應向內退入半個柱 徑。這種做法便于施工, 但因柱腳開十字口而
54、降低了柱角強度,并且柱收進少,立面外觀不 夠穩(wěn)定。中國古代多層木建筑大量使用這種叉柱造。2 、纏柱造。即在下層柱頂端增設斜梁;上層柱座在斜梁 上。二、通柱做法即一根柱直通多層,甚至直通到頂。第四章 屋頂屋頂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最具特色, 且異于外國建筑的重要 組成局部之一。一、屋殿頂屋殿頂在中國古代建筑中是級別最高的一 種屋頂形式,常用在最尊貴的建筑上,如:宮殿、陵墓、陵寢、太廟、宗教建筑,稱為皇權 與神權的象征。民間是禁用的。特別隆重的建筑上使用重檐屋殿做法。一、屋殿頂?shù)臉嬙?屋殿頂有前后左右四個坡,所以又稱“四阿頂。 左右兩坡即山面坡。 前后兩坡相交處為“正脊; 左右兩坡與前后兩坡相交處形成四
55、 條脊,叫做“垂脊。整個屋頂共有五條脊,所以叫“五脊殿。屋殿頂內部梁架主要由兩局部組成, 即正身梁 架;山面梁架和轉角局部。正身梁架組成前后兩坡,其構造為抬梁式構架。 構成屋殿頂?shù)年P 鍵是山面梁架與轉角做法。 因為山面的桁檁與正身桁檁垂直放置, 而和正身梁架平行, 所以 需要解決支撐山面桁檁的梁。 在屋殿頂中設置了一系列的順梁和順趴梁以承托山面桁檁。 順 梁和順趴梁與正身梁相垂直放置。 4 1順梁無論是標高、 形式和斷面尺寸皆與相對 應的正身梁相同。 設置順梁有個根本條件, 即順梁下面必須有柱承接。 在有斗拱的大式建筑 中,常見的順梁為“桃間順梁。假設下面沒有柱承接,那么只能用趴梁。順趴梁 的里端搭在正身梁架上, 外端扣在山面桁檁上, 其上用瓜柱或柁墩承托上一層桁檁 324 趴梁和順梁的區(qū)別在于趴梁扣在桁檁上, 靠桁檁支撐;順梁在桁檁下, 兩端承托桁檁。 按位 置不同,順趴梁又有上金順趴梁和下金順趴梁之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數(shù)碼相機行業(yè)市場現(xiàn)狀供需分析及重點企業(yè)投資評估規(guī)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護膚品行業(yè)發(fā)展分析及投資價值研究咨詢報告
- 2025-2030手機相機模組行業(yè)市場發(fā)展分析及前景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人教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 10 再塑生命的人 》(新課標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課時教學設計)
- 2025-2030幽門螺桿菌檢測試劑盒市場供給預測分析及競爭前景可行性規(guī)劃報告
- 2025-2030干紅葡萄酒行業(yè)市場發(fā)展分析及前景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2025-2030差速器殼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2030少兒期刊出版行業(yè)市場現(xiàn)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guī)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小商品行業(yè)市場深度調研及前景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2025-2030室內乳膠漆行業(yè)市場現(xiàn)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guī)劃分析研究報告
- 城鎮(zhèn)燃氣安全技術與管理
- 清產核資工作方案
- 初級會計實務全書電子教案
- 2025年安徽安徽省合肥汽車客運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安徽省 2025 年九年級中考歷史模擬試卷二(含答案)
- 武漢市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下學期3月考七年級數(shù)學試題(含答案)
- 2024-2030全球動態(tài)細胞分析行業(yè)調研及趨勢分析報告
- 2025年臨床試驗數(shù)據(jù)保密協(xié)議
- 湖南中煙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招聘考試真題2024
- 《X射線管原理與應用》課件
- 2024年湖北省襄陽市第四中學第五中學自主招生考試語文試卷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