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刑法因果中的條件_第1頁
論刑法因果中的條件_第2頁
論刑法因果中的條件_第3頁
論刑法因果中的條件_第4頁
論刑法因果中的條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論刑法因果中的條件 摘 要:刑法因果中的條件是促使原因行為發(fā)揮作用,從而有利于危害結果的產生和發(fā)展的種種不利因素。行為中包含著結果的內在根據的,是原因;行為中未包含結果的內在根據的,就是條件。區(qū)別條件與原因的唯一標準是事物中是否包含結果的內在根據。 關鍵詞:因果關系 條件 原因 結果 內在根據 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任何原因要引起某種結果,都必須要有條件與之配合。換言之,任何原因如果離開一定的條件,單靠其自身的力量就無法引起結果的發(fā)生。這就充分展示了條件在因果關系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而且,這種作用有時候與原因發(fā)揮的作用很難區(qū)別。也正是因為如此,原因與條件的區(qū)別成為因果關系研究中的一大難

2、題。以至于常常有人把條件當作原因,也有人把原因當作條件。在刑法因果理論中,同樣遇到了這種麻煩。一個刑事案件中,并非每個行為都是危害結果產生的原因,有的行為僅僅是危害結果借以產生的條件。刑法只是把作為危害結果的原因的行為視為刑事責任的客觀依據,排除與危害結果雖有聯系但并非原因的人的行為。這就給司法實踐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為,從表面上看,原因和條件總是交織在一起,共同對結果發(fā)揮作用,讓人很難分清哪個人的行為是原因,哪個人的行為是條件。以致影響到司法人員對行為人是否有罪以及應否負刑事責任的正確認定。因此,認真研究刑法因果關系中的條件及其作用,尤其是認真研究原因與條件的區(qū)別成為研究刑法因果關系理論的一

3、個重要課題。 一、條件的定義與特征 從哲學上講,條件,是指影響事物產生、存在或發(fā)展的因素。刑法因果關系上所說的條件,就是指影響危害結果的產生和發(fā)展的種種因素。有利于危害結果產生的因素,通常被稱為不利條件,不利于危害結果產生的因素,通常被稱為有利條件。由于刑法是一門特殊的學科,研究刑法因果關系的目的是為了為行為人負擔刑事責任提供客觀依據,因而刑法因果關系中的條件就只能是有利于危害結果的產生(即不利于社會)的條件。不利于危害結果產生的條件(即有利于社會的因素)與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毫不相干,因而不是刑法所研究的對象,自然也就不是刑法因果中的條件了。因此我們還可以說:刑法因果關系中的條件,就是促使原

4、因行為發(fā)揮作用,從而有利于危害結果的產生和發(fā)展的種種不利因素。這種條件具有如下幾個特征: 1.條件是危害結果的產生所必不可少的。在客觀世界中,任何事物的產生、存在和發(fā)展,都有其特定的原因,但也都離不開一定條件的配合。沒有條件的配合,不論多么強大的原因(絕然原因除外)都不能單獨引起事物的產生、存在和發(fā)展。在刑事案件中也是如此,不論多么嚴重的危害行為,要引起一定的危害結果,也離不開一定條件的配合。比如,某甲在某乙的食物中投入巨毒,企圖毒死某乙。但由于離醫(yī)院很近,醫(yī)院又正好有分解此種巨毒的解藥,某乙在食用毒物后立即被送入醫(yī)院,經搶救脫險。某甲的投毒行為由于沒有一定的條件(距醫(yī)院較遠、沒有解藥、搶救不

5、及時等等)相配合,就沒有發(fā)生某甲追求的危害結果。 2.條件中不含有危害結果的根據。盡管條件對危害結果的產生起著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沒有條件,危害結果就不可能產生,但條件中并不包含危害結果的根據。比如,甲毆打乙致輕傷,乙在去醫(yī)院途中因不注意觀察突然橫穿公路,以致被汽車撞死。甲的毆打行為對乙的死亡來說僅僅是一個條件,其中并不包含致乙死亡的根據。致乙死亡的根據存在于某乙突然橫穿公路的行為之中。 3.條件對危害結果的產生所起的僅僅是促使或配合作用。盡管沒有條件,原因就不能引起危害結果,但條件對危害結果的產生所起的作用仍然是有限的。這種有限的作用表現為,引起真正的原因,由真正的原因直接引起危害結果。比如

6、上例中,甲輕傷乙的行為,引起乙去醫(yī)院看病,這才引起乙在橫過公路時不注意觀察突然橫穿的行為。致乙死亡的真正原因在于某乙自己不注意觀察而突然橫穿公路,甲輕傷乙的行為對乙的死亡來說僅僅是一種誘因,只是起到了促使的作用。 4.條件實際上是原因中所包含的發(fā)展趨勢變?yōu)楝F實的開道者。因果關系的成立,是原因中所包含的某種發(fā)展趨勢變?yōu)楝F實的結果。這種發(fā)展趨勢要變?yōu)楝F實性,必須要有另一種相反的趨勢為之配合,或者說是為之開辟道路。一般來說,必然性的實現要靠偶然性開辟道路,偶然性的實現要靠必然性開辟道路。這些為某種發(fā)展趨勢開辟道路的開道者,實際上就是配合某種發(fā)展趨勢變?yōu)楝F實性的條件,也就是配合原因引起危害結果的條件。

7、恩格斯在談到必然性與偶然性的關系時曾經指出,“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補充和表現形式,必然性靠偶然性開辟道路”。i恩格斯所說的“補充”和“開辟道路”也正是這個意思。 5.條件中所含的概率正好是原因中所含概率不足百分之百的補充。原因中所包含的引起某種危害結果的發(fā)展趨勢,實際上都是包含一定概率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的概率一般來說都不足于百分之百,有的甚至相差很遠(如果滿足了百分之百,就成為絕然性)。由于不足百分之百,因而單靠原因便無法引起危害結果的發(fā)生。這不足百分之百的部分,正是需要條件來補充的部分。如果原因中所包含的引起危害結果的發(fā)展趨勢的概率為接近于1但仍然小于1(必然性),那么條件中所包含的概率就肯定

8、是接近于0但仍然大于0(偶然性);反之,如果原因中所包含的引起危害結果的發(fā)展趨勢的概率為接近于0但仍然大于0(偶然性),那么條件中所包含的概率就肯定是接近于1但仍然小于1(必然性)??傊?原因中所含的概率加上條件中所含的概率,就正好等于1,即百分之百。換言之,如果原因中包含的是必然性,就需要條件中的偶然性來補充,如果原因中包含的是偶然性,就需要條件中的必然性來補充。 6.條件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作為配合原因引起危害結果的條件,在表現形式上是多種多樣的。它既可表現為動態(tài)的,也可表現為靜態(tài)的;既可以是人為的,也可以是自然形成的;既可以出現在原因之前,也可以出現在原因之后,還可以和原因同時出現。 二

9、、條件的作用 黑格爾在談到條件的作用時曾經指出:“一個事物的條件,含有兩種意義,第一是指一種定在,簡言之,指一種直接的東西;第二是指此種直接性的東西本身將被揚棄,并促成另一事物得以實現的命運”。ii蘇聯哲學家羅森塔爾也說:條件不能直接引起某一結果,但卻在時間和空間上伴隨原因,影響原因,保證原因有產生結果所必需的那種一定的發(fā)展。iii這就是說,雖然條件不能單獨產生結果,但離開條件的作用,原因也不能單獨產生結果。原因和條件對結果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單就條件來說,它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1.只有在一定條件的配合下,一定的行為才能包含產生某種危害結果的內在根據。這里,條件的作用是決定行為中包含危害結

10、果的內在根據。例如,某甲在一條出口是大公路的死胡同里手持棍棒追打剛滿8歲的兒童某乙,致某乙在跑向公路的瞬間被某丙開駛的汽車撞死。在這個案件里,“死胡同的出口是大公路”這個條件決定了在某甲追打某乙的行為中包含著致某乙死亡的內在根據。如果沒有這個條件,某甲的追打行為中就不會 包含這種根據。 2.只有在一定條件的配合下,一定的危害行為才能合乎規(guī)律地產生一定的危害結果。這里,條件的作用是保證結果的產生。例如,某甲帶冷飯上山開荒,每日中午在山上生火熱飯,為了防火,還專門挖了一個防火道。某日正在熱飯,忽然刮來一陣旋風,將火卷起,引起山林火災。就本案來看,在挖了防火道的情況下,生火熱飯本不會引起山林之災,但

11、在“刮來旋風”這個特殊條件下,就合乎規(guī)律地引起了火災,條件在這里起到了重要作用。 3.不同條件,可以使相同的危害行為產生不同的危害結果。這里,條件的作用是決定發(fā)生什么樣的結果。例如,某甲一貫流氓成性,動輒照人胸口就是一拳,曾多次在公共場所尋釁滋事,毆傷多人。一日,又因小事照某乙胸部猛擊一拳。某乙的朋友某丙(患有心臟病)憤怒指責某甲,某甲又照某丙胸部猛擊一拳,某丙當即倒地身亡。同是一個行為人,同是打在胸部一拳,由于被害者自身的條件不同,而出現了不同的結果。 4.條件的不同,決定著危害行為造成的某種危險狀態(tài)能否轉化為危害結果。這里,條件的作用是決定著危害結果的發(fā)生與不發(fā)生。例如,汽車司機某甲一次在

12、市區(qū)行車,不慎將一人撞成重傷,造成了發(fā)生死亡結果的危險狀態(tài)。但因距離醫(yī)院較近,某甲及時將傷者送往醫(yī)院,經搶救脫險。同是某甲,另一次在遠郊行車,又將一人撞成重傷,造成了發(fā)生死亡結果的危險狀態(tài),雖然也立即將傷者送往醫(yī)院,但因距離太遠,送到醫(yī)院時已因失血過多而死亡。同樣的危害行為造成了同樣的危險狀態(tài),“距離醫(yī)院遠近”這個條件決定著死亡結果的發(fā)生與否。 5.阻礙危害結果發(fā)生的條件一旦被危害行為加以排除,這種結果的發(fā)生就不可避免。這里,條件的作用是阻礙結果發(fā)生,抽掉了這個條件,結果就不可避免。例如,有婦之夫某甲多次與某乙通奸,某甲的妻子某丙好言相勸,某甲仍然不改。某丙在氣極之下當著某甲的面服毒自殺。某甲

13、不但自己不將某丙送往醫(yī)院搶救,而且阻止鄰居將某丙送往醫(yī)院。后雖經鄰居奮力沖破某甲的阻攔,強行將某丙送往醫(yī)院,但終因某甲阻攔耽誤了時間而搶救無效,致某丙死亡。在該案中,及時將某丙送往醫(yī)院搶救,是避免某丙死亡的重要條件。由于某甲破壞了這個條件,某丙的死亡就不可避免了。 三、條件的分類 按照不同的劃分標準,可對刑法因果中的條件作出不同的分類。 (一)按照條件的屬性劃分,可把條件劃分為自然條件和人為條件。 所謂自然條件,是指自然界中客觀存在的事物或發(fā)生的變化。如實施危害行為時的客觀環(huán)境、時間、地點、音響、光線、風雨、雷電、洪水、疾病以及機械、化學、生理等方面的變化等等。這種條件可以存在于行為之前,也可

14、以出現于行為之后。由于這種條件的影響,使危害行為造成危害結果的,不能否認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例如,某甲路過一個打麥場時,順手將一個未熄滅的煙頭丟在麥場邊上,燃著了場邊的麥草。由于當時正刮著東南風,火借風勢,很快將堆在場西北邊未脫粒的麥草垛燃著,結果燒毀麥子5萬多斤。在這個案件中,東南風正是一個很重要的自然條件,若沒有東南風,不至于引起麥垛起火。但不能因為東南風而否定某甲亂丟煙頭的行為與麥垛起火之間的因果關系。 所謂人為條件,是指通過人的有意識的行為,對結果的發(fā)生所起的影響和作用。比如,某甲致某乙重傷,某乙住醫(yī)院治療時,遇醫(yī)院失火而被燒死。在這類案件中,某甲的行為就是導致某乙死亡的一個人為

15、條件。某乙死亡的真正原因在于火災,而不是某甲的毆打行為。在研究這種人為條件時,應特別注意兩點:(1)不能把人為的條件當作危害結果的原因,(2)不能因人為條件的存在而否認另一個危害行為或自然力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二)按照條件出現的先后劃分,可以把條件劃分為事前條件和事后條件。這樣劃分的意義在于,有助于判斷行為人罪過和主觀惡性的大小。 所謂事前條件,亦可稱之為現存條件,是指在行為實施之前就已經存在的條件,既可以是自然條件,也可以是人為條件。這種條件,如果行為人事前知道便可以加以利用。假如行為人故意利用這種條件以達到造成危害結果之目的,說明他是追求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屬于故意犯罪。比如,某甲明

16、知某乙患有嚴重的心臟病而故意照某乙的胸部猛擊一拳,結果致某乙死亡。在這類案件中,盡管心臟病對某乙的死亡起了重要作用,但心臟病只是一個事先存在的引起某乙死亡的條件,而不是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某甲的拳擊行為。某甲正是利用了某乙患有心臟病這個條件來達到殺人目的的,所以某甲應構成故意殺人罪。如果某甲在拳擊時不知道某乙患有心臟病,則應根據某甲是不是主動實施的不法侵害行為而決定其構不構成過失犯罪。 所謂事后條件,亦可稱之為補充條件,是指在行為實施后出現的條件,既可以是自然條件,也可以是人為條件。這種條件,行為人無法預見和利用。比如,某甲對某乙造成重傷,在送往醫(yī)院途中因汽車出故障耽誤了時間,以致搶救不及時而

17、死亡。顯然,汽車于途中出故障對某乙的死亡起了重要作用。這一點某甲是不能預見也無法利用的。但不能因此而否認某甲的行為與某乙死亡之間的因果關系。 (三)按照條件的形態(tài)劃分,可把條件劃分為靜態(tài)條件和動態(tài)條件。 靜態(tài)條件,是指靜止不動的條件,如地點、環(huán)境等等。動態(tài)條件,是指處于不斷變化中的條件,如人的行為、動物的活動等等。不論是靜態(tài)條件還是動態(tài)條件,都可以被行為人有意地加以利用。 除了以上三種劃分方法之外,也有人把條件分為正常條件和特殊條件;還有人分為被害者本身的條件和由危害行為提供的條件,等等。 四、條件和原因的聯系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作為共同引

18、起結果發(fā)生的原因和條件更是這樣。它們對于結果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在它們自身之間,也同樣存在著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 (一)條件和原因的對立。二者的對立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1.在一個孤立的因果環(huán)節(jié)中,對于結果來說,原因就是原因,條件就是條件,二者不可混淆,不可以顛倒。這是因為,在原因中存在著引發(fā)結果的內在根據,而在條件中并不存在這樣的根據。西方刑法因果理論中的“條件說”認為,凡理論上可為結果發(fā)生之條件者,皆為結果之原因,也就是把結果之前發(fā)生的一切對結果的發(fā)生有影響力的行為統(tǒng)稱為原因,這實際上是混淆了原因與條件的界限,抹殺了原因與條件的對立關系。 2.對于結果的作用來說,一個為主,一個為從,一

19、個屬內,一個屬外。這種主從、內外的關系,永遠不變。原因對于危害結果的發(fā)生來說,永遠是起著引起的、決定的作用。這是由于在原因的內在矛盾中包含著危害結果的質,即內在根據。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說原因是由其內在的本質對危害結果的發(fā)生起著決定的作用。而條件對于危害結果的發(fā)生來說,則只能起一種輔助的、配合的作用。這是由于在條件的內部并不包含危害結果發(fā)生的質,因而它只能從事物的外部對結果的發(fā)生施加一些影響,只能“在時間和空間上伴隨原因,影響原因,保證原因有產生結果所必需的那種一定的發(fā)展”。 (二)條件和原因的統(tǒng)一。二者的統(tǒng)一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 1.二者在同一個因果環(huán)節(jié)中相互依存。所謂相互依存,是說二者誰也

20、離不開誰,任何一方離開了另一方自己就無法存在。在同一個因果環(huán)節(jié)中,原因和條件正是這樣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因為如果沒有了原因,結果就不會發(fā)生。沒有了結果,自然也就不存在結果發(fā)生的條件。同樣,如果沒有了條件,結果也不會發(fā)生,結果不發(fā)生,自然也就沒有引起結果的原因??梢?原因和條件是誰也離不開誰的。 2.二者的作用方向一致。在同一個因果環(huán)節(jié)中,原因和條件的作用是向著同一個方向用力,即都是對著結果的發(fā)生施加影響。只不過原因起的是一種決定作用,條件起的是一種配合作用。 3.在總的因果鏈條中,二者可以相互轉化。在一個孤立的因果環(huán)節(jié)中,條件就是條件,原因就是原因,二者的位置是確定不變的。但是,在事物發(fā)展的總

21、的因果鏈條中,條件和原因則又是相對的。在此一環(huán)節(jié)中是條件,在彼一環(huán)節(jié)中則是原因,反之亦然。例如,某甲毆打某乙致輕傷,某乙去醫(yī)院途中被某丙駕駛的汽車撞死。在某甲的打人行為與某乙的輕傷這個因果環(huán)節(jié)中,某甲的打人行為是原因。但在某丙的汽車撞人與某乙的死亡這個因果環(huán)節(jié)中,某甲的打人行為就只是一個條件了。同樣一個行為或事物,在不同的因果環(huán)節(jié)中,會由原因變?yōu)闂l件,或由條件變?yōu)樵?這體現了原因和條件二者的相對性。 五、條件和原因的區(qū)別 研究條件和原因的區(qū)別,對于正確解決行為人的刑事責任,以及完善刑法因果關系理論,都有重要意義。 需要與原因加以區(qū)別的條件,主要是人為的條件。因為自然條件不至于與作為原因的人的

22、行為相混淆,固無需討論自然條件與原因的區(qū)別。 (一)區(qū)別的標準 研究原因與條件的區(qū)別標準,就是要找出二者之間最本質的不同點。有了標準,就可以很容易地將二者區(qū)別開來,然而,尋找這個標準卻很不容易。圍繞這個標準,在包括西方在內的刑法學界,已經爭論了許多年。在以往的討論中,曾有許多不同的見解。擇其要者,介紹如下: 第一種觀點認為,二者區(qū)別的標準在于各自與結果之間的聯系是直接的聯系還是間接的聯系。與結果是直接聯系的,是原因;與結果是間接聯系的,是條件。如呂心廉先生在談談犯罪的因果關系一文中指出:“刑法上對因果關系的研究,就是從現象的普遍的相互聯系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抽出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之間的具有內在的直接的

23、聯系。如果抽出的環(huán)節(jié)不是事件發(fā)生的直接聯系,而是間接聯系,就是事件發(fā)生的條件”iv。筆者以為,這樣的標準不能把原因和條件完全區(qū)別開來。因為,有些與結果是間接聯系的行為并不能排斥在原因之外。比如教唆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關系就是一種間接的聯系,顯然不能說教唆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沒有因果關系。另外,偶然原因與結果之間的聯系都是間接的聯系。偶然原因也是原因,不是條件。 第二種觀點認為,二者區(qū)別的標準在于各自與結果之間是必然的聯系還是偶然的聯系?!氨厝灰鸾Y果發(fā)生的為原因,其他則為條件”v。此種見解否認偶然原因的存在,與當今偶然因果關系的理論相悖,因而也是不正確的。 第三種觀點認為,二者區(qū)別的標準在于是否

24、為最后引起結果者。有學者指出:在多數條件中,有的是屬于促使結果發(fā)生的條件,有的是屬于防止結果發(fā)生的條件,二者保持均衡狀態(tài),使結果不能發(fā)生,但最后加入之行為,由于打破均衡,使結果得以發(fā)生,該最后加入之行為即為原因,其他均為條件。例如,甲在乙的食物里投毒(促使結果發(fā)生的條件),乙被送入醫(yī)院搶救脫險(防止結果發(fā)生的條件),在尚未完全恢復的情況下,丙又向乙的食物里投毒,終致搶救無效而死亡。在這樣的案件里,丙的行為毫無疑問是乙死亡的原因,甲的行為毫無疑問不再成為原因,但甲的行為也談不上是乙死亡的條件,因為丙的行為完全可以不以甲的行為為條件而單獨引起乙的死亡。所以,這樣的劃分標準也是不科學的。此種觀點似乎

25、還可以列舉如下的例子:甲在乙的食物里投毒,但因數量小不足以致乙死亡,丙在不知甲已于乙的食物里投毒的情況下也向乙的食物里投下不足以致乙死亡的毒藥,但甲與乙各自所投的毒藥合在一起,達到了致人死亡的量,終致乙死亡。由于丙的投毒行為是最后加入者,故丙的行為是原因,甲的行為是條件。筆者以為,在這樣的案件中,不能說甲的行為就不是乙死亡的原因,因為甲的行為同樣包含有致乙死亡的內在根據。可見,此種劃分標準不能正確解決原因與條件的區(qū)別問題。 第四種觀點認為,原因與條件的區(qū)別標準在于是否對結果的發(fā)生為最有力者。“對于結果發(fā)生最有力者為原因,其他均為條件”。5如,某甲違犯交通規(guī)則,從非人行道處突然橫穿公路,致使駕駛

26、汽車正常行駛的某乙來不及剎車而將某甲撞死。按照此種觀點,在該案件中,乙剎不住車的行為是原因,甲自己的違章行為是條件。但筆者以為,在該案中,甲自己的違章行為是原因,丙剎不住車的行為是條件。因為丙是在正常的公路上正常行駛,這就象正常運轉的機器一樣,是一種動態(tài)性條件。假如有人撞向正在運轉的機器而死亡,顯然不能說機器的運轉是原因,撞擊行為是條件。同樣,當甲突然橫穿公路撞向正常行駛的汽車而死亡時,甲自己的行為才是真正的原因。由此可見,用“最有力”為標準,也不能科學解決原因與條件的區(qū)別問題。 第五種觀點認為,原因與條件區(qū)別的標準在于與結果之間是否具有相當的關系。所謂相當的關系,是指“依吾人知識經驗為客觀的

27、觀察,認為在一般情形下,有同一之條件,均可發(fā)生同一之結果者,則該條件即為發(fā)生結果之相當條件,亦即為發(fā)生結果之原因。反之,若在一般情形下,有此條件存在,而依客觀的觀察,認為不必皆發(fā)生此結果者,則該條件與結果并不相當,亦即無相當因果關系,不過為偶然事件而已”。并強調說,決定某一行為是否為發(fā)生結果之原因,“須依客觀上一般人之觀察為標準”。5(p121-123)此種見解把原因與條件的區(qū)別建立在“一般人的觀察”上,而不是建立在事物所包含的內在矛盾量上,顯然是不科學的。況且,何為“一般人的觀察”?很難拿出一個具體的標準來,最終只能是以法官自己的觀察為標準而已。這樣一來,實際上也就沒有標準了。 (二)本文觀

28、點 筆者認為,原因與條件的區(qū)別,只能以行為中是否包含結果的內在根據為標準,換言之,行為中包含著結果的內在根據的,就是原因;行為中未包含結果的內在根據的,就是條件。黑格爾曾經指出:“結果并不包含原因中沒有包含的東西?!眝i這句話反過來說就是:結果只能包含原因中包含的東西,或者說,原因和結果中包含著相同的東西。這種在原因和結果中都包含的“東西”,正是本文所說的內在根據。這種內在根據存在于作為原因的事物的內在矛盾之中。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任何事物內部都存在著正反兩方面的矛盾,矛盾的雙方各決定著事物的一種發(fā)展趨勢。當前事物中所包含的這種發(fā)展趨勢變?yōu)楝F實性的時候,結果(后事物)也就發(fā)生了,這時候,前事物與

29、后事物之間就形成了因果關系。由此可見,由前事物的內在矛盾所決定的引起后一事物的這種發(fā)展趨勢,正是原因中所包含的內在根據,這種內在根據首先包含在原因中,然后又轉化到結果中,從而使原因與結果具有同一的內容和相同的質。但條件中從不包含這種內在根據,比方,適當的溫度雖然是雞蛋孵出小雞必不可少的條件,但只有雞蛋中才含有孵出小雞的胚胎,溫度中決不包含這種胚胎。所以我們說,雞蛋(原因)中含有孵小雞的內在根據,但溫度(條件)中沒有這種根據。原因、條件與結果的關系,也是這個道理。因此可以肯定地說,事物中是否包含結果的內在根據,才是區(qū)分原因與條件的唯一標準。 (三)各種原因與條件的具體區(qū)別 按照通說,因果關系分為

30、必然的因果關系和偶然的因果關系兩種,因而,原因也就有了必然和偶然兩種。這里所要談的就是這兩種不同的原因,各自與條件的區(qū)別。 1.必然原因與條件的區(qū)別 必然原因是包含著危害結果發(fā)生的必然性的原因,這種原因在條件的輕微配合下就可引起危害結果的發(fā)生。這是因為,必然性在概率上是一種大到接近于1但仍然小于1的可能性,換言之,必然性在概率上已經接近了百分之百,只需條件給予小小的配合,就可使所含概率滿足百分之百,從而引出危害結果的發(fā)生。這里,條件所起的作用,就是彌補原因中不足百分之百的部分。但必須強調的是,條件雖然能彌補原因中不足百分之百的部分,但條件自身中所包含的并不是根據,它只是從事物的外部破壞了阻礙危

31、害結果發(fā)生的因素,從而為結果的發(fā)生打開通道按照恩格斯的話說就是開辟道路,這才使得必然性中不足百分之百的部分得以彌補。所以,條件與必然原因的質的區(qū)別仍然在于,必然原因中包含著概率接近于1的內在根據,條件中包含的只是破壞與必然性對立的偶然性的一種外在力量。例如,某甲吞服了一定量的毒藥之后,便同時具有了死亡的必然性和不死的偶然性 。死亡的必然性產生于毒藥的毒性,不死的偶然性產生于毒藥的可解性。如果某甲未被及時送往醫(yī)院,或者被送往醫(yī)院后遇到了懈怠的醫(yī)生,或者醫(yī)院里沒有有效的解藥這些都屬于配合死亡的必然性轉變?yōu)楝F實性的條件那么,由于毒藥的可解性未被利用,這種可解性就會被毒性吞沒,從而使不死的偶然性消失,進而使死亡的必然性發(fā)展為絕然性,最終使死亡結果得以發(fā)生。這里,不死的偶然性所以會消失,是由于這種偶然性賴以產生的根據毒藥的可解性已經遭到破壞,而破壞毒藥的可解性的,正是配合死亡的必然性轉變?yōu)楝F實性的那些條件,諸如沒有解藥、醫(yī)生懈怠等等。這進一步說明,在必然因果關系中,條件作為一種外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