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支護類型與設計計算_第1頁
深基坑支護類型與設計計算_第2頁
深基坑支護類型與設計計算_第3頁
深基坑支護類型與設計計算_第4頁
深基坑支護類型與設計計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j 3 54 一、板樁墻的設計計算 1、無支撐(錨拉)板樁計算(靜力平衡法) 0 B M 根據(jù) 計算t。0H 懸臂式樁排支護結構可由多種樁型組成, 本節(jié)只涉及相間或密排插入基坑底面以 下一定深度的鋼筋混凝土樁,樁頂設置 鋼筋混凝土鎖口梁,樁體承受水平推力, 鎖口梁調(diào)節(jié)各樁受力和水平位移的支護 結構體系。 懸臂樁支護結構靜力計算主要目的有二個: (1) 懸臂樁樁身插入基底面以下的最小 入土深度Dmin; (2) 樁身最大彎矩及所在位置,以計算 樁身的截面和配筋。 結構靜力計算模型結構靜力計算模型 : : 鋼筋混凝土樁插入基底面以下的深度可以 根據(jù)靜力平衡條件確定:如圖所示,通 過主被動兩側土壓

2、力對C點的力矩平衡, 解式,即可得最小入土深度Dmin。 計算步驟計算步驟 : 土壓力計算包括主動和被動壓力和超載影響的 計算。樁的入土深度為未知,可設為Dmin,這 部分的土壓力暫以包含Dmin的式子表示。 力矩平衡計算分別計算主、被動土壓力對C點 的力矩,再按照力矩平衡條件,列出平衡方程, 一般為Dmin的三次方程。 解方程,得出Dmin。 求剪力為零點深度,對該深度截面計算彎矩, 即為最大彎矩Mmax。 根據(jù)Dmin確定樁的設計入土深度,根據(jù)Mmax確 定適當?shù)臉稄健毒嗪蜆兜呐浣睢?算例:算例:某工程基坑支護擬采用懸臂樁結構,主要參數(shù) 如圖2-3(a)所示。試計算樁的設計長度,樁身最大

3、彎矩 及所在位置。 土壓力計算土壓力計算 主動土壓力計算表 參 數(shù) 點 位 計算 深度 Z z=Z z+q (z+q)Ka 2C Ka ea c=10 =20 A 0 0 20 9.8 14 -4.2 =19 B 0.45 8.55 28.55 14 14 0 Ka=0.49 C 6.0 114 134 65.66 14 51.66 =0.7 O 6+Dmin 114+19Dmin 134+19min 65.66+9.31min 14 51.66+9.31min 注:A點負值不計,B點的深度Z0根據(jù) (2C )=(Z0+q)Ka求得Ka 參 數(shù) 點位 計算 深度Z z=Z zKp 2C Kp

4、ep c=10 =20 =19 C 0 0 0 28.56 28.56 Kp=2.04 1.428 O Dmin 19Dmin 38.76Dmin 28.56 38.76Dmin+28.56 力矩平衡計算力矩平衡計算 計算各力對計算各力對0 0點的力矩點的力矩 被動土壓力計算表 塊號 合 力 力 臂 力 矩 (51.665.55)2=143.35 (5.553)+Dmin =1.85+Dmin 265.2+143.35Dmin 51.66Dmin 0.5Dmin 25.83Dmin2 主 動 區(qū) 9.31DminDmin2=4.655Dmin2 0.33Dmin 1.55Dmin3 28.56

5、Dmin 0.5Dmin 14.28Dmin2 被動區(qū) 38.76DminDmin2=19.38Dmin2 0.33Dmin 6.45Dmin3 主動區(qū)力矩合計: 1.55Dmin3+25.83Dmin2+143.35Dmin+265.2 被動區(qū)力矩合計: 6.46Dmin3+14.28Dmin2 根據(jù)平衡條件可得: 4.91Dmin3-11.55Dmin2-143.35Dmin-265.2=0 解之,得: Dmin=7.33m 樁的設計嵌入深度取: 1.2Dmin=8.8m9m 樁的總長為: 6+9=15m 求最大彎矩求最大彎矩 設剪力零點位于基底以下x處,該點以上主動土壓力合力 為:(51

6、.665.55)2+51.66x+0.5(xKa)x =4.655x2+51.66x+143.35 該點以上被動土壓力合力為: 28.56x+0.5(xKp)x=19.38x2+28.56x 令兩者相等,得: 14.725x2-23.1x-143.35=0 解得 x=4.0m 對該截面求矩即得最大彎矩Mmax Mmax=143.35(5.553+4)+51.6644 2+4.655 4243-28.56442-19.38424 3=709.4kNm 至此計算完畢,接著可按最大彎矩選擇適當?shù)臉稄健?樁距和配筋。但尚應注意計算所得Mmax是每延米樁排 的彎矩值,應乘以樁距,才是單樁彎矩設計值。 二

7、、單支撐(錨桿)板樁計算 1、單支撐(錨桿)淺埋板樁計算 2 2 荷載荷載 作用于樁錨支護體系的主、被動壓力,可按太沙基佩克 包絡圖分布或朗肯公式中偏于安全的使用。 3 3 計算模型計算模型 單層錨桿支護結構又分為二種假定: 入土部分為自由端、上部鉸結,適用于土質較好時,又稱 單錨淺埋板樁; 上部鉸結,下端入土部分為彈性嵌固,稱單錨深埋板樁, 適用于土質較差時。 因上部錨固,板樁可繞錨固點轉動,下部入土深度太淺時, 被動土壓力不足以抵抗主動土壓力作用,達到一定深度時,繞 上錨固點的力矩平衡時,可穩(wěn)定(但從安全計被動土壓力系數(shù) 取),此時的情況相當于上述第一種情況。若板樁在不太好的 土層中,淺埋

8、易受其它因素干擾失穩(wěn),下端應按照彈性嵌固假 定計算,此時板樁入土深度要加大,相當于第二種情況。 1.1.單錨淺埋支護結構單錨淺埋支護結構 沿樁排方向取單位長度1m研究,參見圖。對A點取矩, 令MA=0,x=0有: MEa1+MEa2-MEp=0 T=Ea1+Ea2-Ep MEa1,MEa2基坑底上、下主動土壓力合力對A的力矩 (KNm); MEp被動土壓力合力時A點的力矩(KNm); Ea1,Ea2基底上、下主動土壓力(KN); Ep 被動土壓力合力(KN); Dmin 最小入土深度。 以上兩方程式中含有Dmin可解出Dmin,可計算錨固力 值。 圖 單錨淺埋支護結構計算圖 2、單支撐(錨桿)

9、深埋板樁計算(等值梁 法) 簡化計算的力學模型: 單支撐(錨桿)視為絞支,下端為固定端, 中間有一截面的彎矩為零,叫反彎點, 為簡化計算,常用土壓力強度等于零的 位置代替反彎點位置,示為一絞支。ac 梁即為ab梁上ac 的等值梁。 計算時考慮板樁墻與土的摩擦力,板樁墻 前與墻后的被動土壓力分別乘以修正系 數(shù)如表,為安全其間對主動動土壓力不 折減。 因為摩擦力作用方向,墻前墻體摩擦力向下。摩擦力阻止 土體滑動,被動土壓力增大。 表4.2中當為混凝土板樁時,40度(3.0);35度(2.6);30 度(2.3);25度(2.1);20度(1.8);15度(1.5);10度 (1.2)。 土壓力強度

10、等于零的位置的計算。 所需實際板樁的入土深度為: (用等值梁法計算板樁是偏于安全的,實際 計算時將最大彎矩予以折減,根據(jù)丹麥 的研究成果折減系數(shù)為0.6-0.8,一般為 0.74。) 對支撐反力,則發(fā)現(xiàn)有不夠的安全度,實 際設計時,將支撐反力加大35%, R=1.35R0 例4-1 0 )2 . 11 . 1 (tt 算例算例 某基坑深6m,擬采用單錨式鋼筋砼樁排護壁,從樁頂 往下1.5m處設置錨桿,錨桿間距2m,土質為砂性土=32, =17.6KNm3,基坑邊施工前為q=10Kpa。試按單錨深埋 法計算錨桿的水平拉力,樁的入土深度,樁身最大彎短及 所在位置。 圖2-8 單錨深埋算例圖 解:解

11、:1.計算模型如圖計算模型如圖2-6所示。所示。 沿樁排方向取1m長度計算土壓力計算見表2-9,表2-10 2.2.求反彎點位置求反彎點位置 反彎點位置可以用樁前后土壓力為零點近似確定: 35.489+5.403D1=57.288D1 解出:D1=0.68m 表2-10 被動土壓力計算表 參數(shù) 點位 計算深 度 Z z=Z zKp 2C Kp ea C 0 0 0 0 0 K D1 17.6D1 57.288D1 0 57.288D1 c=0 =32 =17.6 Kp=3.255 =1.804 O Dmin 17.6Dmin 57.288Dmin 0 57.288Dmin Kp 表2-9 主動

12、土壓力計算表 參 數(shù) 點 位 計算 深度 Z z=Z z+q (z+q)Ka 2C Ka ea A 0 0 10 3.07 3.07 B 1.5 26.4 36.4 11.175 11.175 C 6 105.6 115.6 35.489 35.489 K 6+D1 105.6+ D1 115.6+17.6 D1 35.489+5.403D1 35.489+ 5.403D1 c=0 =32 =17.6 Ka=0.307 =0.554 O 6+Dmi n 105.6+ 17.6 Dmin 115.6+ 17.6Dmin 35.489+ 5.403Dmin 35.489+ 5.403D min K

13、a 3.3.求求Dmin Dmin 在圖中 E1=(3.07+35.489)6/2=115.677KN E2= 35.4890.68=12.066KN 對B點取矩 ME1=3.076( -1.5)+(35.489-3.07)6( 6-1.5) =270.77KN ME2=12.066(6-1.5+ 0.68)=57.03KN 于是 1 2 6 2 2 3 1 3 12 k 01 MEME270.7757.03 V63.28 HHD6 1.50.68 kN 水平拉力:T=E1+E2-VK=115.677+12.066-63.28=64.46KN 2K 6 63.28 6V / (kp-ka)2.

14、71 17.6 (3.2550.307) Dm 入土深度:Dmin=D1+D2=0.68+2.71=3.39 取為3.4m 4.4.樁長設計值:樁長設計值: D=H+KdDmin, Kd取1.2 =6+1.23.4=10.75m 取D=11米 5. 5.求樁身最大彎矩及其位置求樁身最大彎矩及其位置 設剪力零點(即最大彎矩點)位于基底以下x處。 該點以上主動土壓力合力為: (3.07+35.489+5.403x)(6+x); 1 2 被動土壓力為: 57.288x2; 錨桿水平拉力為:T=64.46KN 令樁排左右兩邊水平力相等并化簡得方程: 25.944x2-35.489x-51.217=0

15、解之可得, x=2.2m 對該截面取矩即可得最大彎矩Mmax 由前面的表格,可求得在x=2.2m處, 主動土壓力為: 35.489+5.4032.2=47.38Kpa 被動土壓力為: 57.2882.2=126Kpa 對V點取矩(圖7)有: Mmax= 3.07(6+2.2)2+ (6+2.2)2 (47.38-3.07)- 1262.22 -64.46(6+2.2-1.5)=66.258(KNm) 1 2 1 2 1 2 1 3 1 2 1 3 圖7 樁身最大彎矩計算圖 圖內(nèi)支撐布置的基本形式圖 1.斜支撐 2.角撐 3.鎖口梁 4.圍檁 5.橫向水平支撐 6.縱向水平支撐 7.支撐立柱 8

16、.立柱基礎 3、多支撐(錨桿)板樁計算 1)等彎矩布置 1、將支撐設計成使板樁各跨的最大彎矩相 等,材料最省,步驟為: (1)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截面,計算截面模 量W。 (2)計算板樁懸臂部分的最大允許跨度。 (3)板樁視為一承受三角形分布荷載的連 續(xù)梁,每跨看作兩端固定,計算最大彎 矩都等于Mmax時的各跨跨度。 (4)若計算的跨數(shù)過多或過少,可重選板 樁型號。重復以上步驟。 2)等反力布置 使各層橫撐所受的力都相等,使橫撐系統(tǒng) 簡化,板樁視作承受三角形荷載的連續(xù) 梁,解之得各跨的跨度。 如圖: 上兩種方法較理想,實際施工時由于各種 原因不能照辦,可用力矩分配法計算彎 矩和反力,來選擇板樁截面

17、和支撐規(guī)格。 2 2 1 15. 0) 1(HKppn a )15. 01(2 2 n HK P a 用等值梁法計算多支撐(錨桿)板樁 根據(jù)實測資料這樣設置的多層錨桿有如下 一些現(xiàn)象: 1.下道錨桿設置之后,上道錨桿的軸向力 只有微小的變化,錨桿所在點可以看作 是不動點; 2.下道錨桿支點以上的墻體變位,大部分 是在下道橫撐設置前產(chǎn)生的。 多層錨桿支護結 構是超靜定問題,根 據(jù)實際支護中的實測 資料可按下列假定將 超靜定問題簡化為靜 定問題進行計算: (1)各層錨桿所在 點均為不動支點; (2)支護樁的下端 按簡支端考慮; (3)在自上至下逐 層計算過程中,某一 層錨固力一旦確定, 在后續(xù)的計

18、算中保持 不變。 圖4-2-8 多層錨桿支護工況 圖 計算模型計算模型 如圖2-9所示,對于第i層錨桿計算如下: 對點取矩,令MI=0,則有: MEa2iMEa1i+ =0 ji i-1 TEP j 1 MM (2-12) Ti=Ea1i+Ea2i-Epi- 1 1 i j j T (2-13) 式中及圖中: Hi設置第i+1層錨桿時的開挖深度(m) Di所計算階段滿足力矩平衡的計算入土深度(m) Ea1i,Ea2i分別為Hi深度下的開挖底面上下主動土壓 力合力(KN) EpiDi深度范圍內(nèi)的被動土壓力合力(KN) 圖2-9 多層錨桿支護結構計算圖 MEa1i,MEa2i,MEpi各項土壓力對

19、點的力矩(KN.m) 第至第i-1層錨固力對點的力矩(KN.m) 在上式(2-12)中,含有Di,解出后從(2-13)式中可算出第i 層錨固力Ti(KN)。 對最下一層錨標計算得出的Di值可作為樁的最小入土深 度Dmin。 支護樁的設計長度D按下式確定: D=H+KdDmin (土質好時Kd=1.2,反之Kd=1.4) 按此設計的入土深度,尚應滿足整體穩(wěn)定性驗算要求。 j T M 2.5.3 2.5.3 算例算例 某工程基坑深10m, 土層分布及參數(shù)見圖2-10 所示,坑口地面堆載平 均以q=10kpa計算。 擬采用二層錨桿錨固 鋼筋混凝土灌注樁排支 護結構,第一、二層錨 桿設在坑口下3m,6

20、m處。 基坑安全等級按一級考 慮。試求支護樁樁長, 最大彎矩及所在位置。 右圖2-10 土層分布圖 1.1.計算主動土壓力計算主動土壓力 對多層錨桿要分工況計算,不同工況被動區(qū)深度不同, 故只能先算出主動側的土壓力,被動區(qū)的土壓力則分工況 計算。 2.2.工況工況1 1之計算之計算 工況1:第一層錨桿已設,錨固力待求,開挖至7.0m, 第二層錨桿尚未設置。如圖2-11所示。 力矩平衡計算:以T1作用點為力矩中心,設力矩逆 時針方向為負,被動土壓力除以1.5折減。 根據(jù)力矩平衡條件可得 5.54 Dx3+48.24 Dx2-16.2 Dx-524.43 = 0 解之,得 Dx=2.97m。 將

21、Dx 之值代入各塊合力算式,利用水平向力的平 衡條件,可得: T1=575.25-413.8=161.45kN 表2-11 主動土壓力計算表 層 號 厚度 z 參 數(shù) 計算 深度 Z i zi z= i Zi z+q (z+q) Ka 2C Ka ea ea(x) 2.0 c=0 =20 =18 Ka=0.49 =0.7 0 2.0 36 0 36 10 46 4.9 22.5 0 4.9 22.5 4.0 c=20 =10 =18.5 Ka=0.70 =0.84 2.0 6.0 74 36 110 46 120 32.2 84 33.6 -1.40 50.4 Ka Ka 注: q=10kPa

22、 ea(x)為土層內(nèi)壓力隨深度變化的方程式,x項系數(shù)等于層頂?shù)淄翂?力差除以層厚,亦即土壓力強度隨深度變化方程的斜率。 3.0 c=15 =20 =18.5 Ka=0.589 =0.767 6.0 9.0 55.5 110 165.5 120 175.5 70.7 103.4 23 47.7 80.4 4.5 c=10 =20 =19 Ka=0.49 =0.7 9.0 13.5 85.5 165.5 251 175.5 261 86 127.9 14 72 113.9 72+ 9.31x 6.5 c=0 =28 =19.5 Ka=0.36 =0.60 13.5 20.0 126.7 5 251

23、 377.8 261 387.8 94 139.6 0 94 139.6 94+ 7.015x Ka Ka 表2-12 被動土壓力計算表 層 號 厚度 z 參 數(shù) 計算 深度 Z i zi z= Zi z Kq 2C Kp ep ep(x) 2.0 c=15 =18.5 =18.5 Kp =1.70 =1.303 0 2.0 37 0 37 0 62.9 39.1 39.1 102 4.5 c=10 =20 =19.0 Kp=2.04 =1.428 2.0 6.5 85.5 37 122.5 75.48 249.9 28.56 104 278.46 104+38.7 7x Kp Kp 表2-1

24、3 工況1計算表 塊 號 合 力 力 臂 力 矩 4.92=9.8 22-3=-2 -19.6 (22.5-4.9)22=17.6 223-3=-1.67 -29.3 50.442=100.8 423+2-3=1.67 168 47.73=143.1 32+6-3=4.5 644 (80.4-47.7)32=49.05 323+6-3=5 245.3 72 Dx 0.5 Dx+9-3=0.5Dx+6 36 Dx2+432 Dx 9.31DxDx2=4.655Dx2 Dx23+9-3=0.67Dx+6 3.12 Dx3+27.93 Dx2 -(39.12)1.5=-52.1 22+7-3=5 -

25、260.67 -(102-39.1)221.5=-41.9 223+7-3=5.33 -223.3 -104 Dx1.5=-69.3Dx Dx2+9-3=0.5 Dx+6 -34.65 Dx2-415.8 Dx -38.77DxDx2 1.5=-12.92Dx2 Dx23+9-3=0.67 Dx+6 -8.66 Dx3-77.52 Dx2 圖2-11 工況1計算圖 3. 3.工況工況2 2之計算之計算 工況2:兩層錨桿均已設,開挖至10.0m,第一層錨桿力已 確定為161kN,如圖2-12所示。 被動土壓力計算: 見下表 力矩平衡計算:以T2作用點為力矩中心,設力矩逆時針 方向為負,被動土壓力

26、除以1.5折減。注意除土壓力之外,尚 應包括上層錨桿力的力矩。 根據(jù)力矩平衡條件可得 9.75Dx3+123.1Dx2+216Dx-1411.35=0 解之,得 Dx=2.45m。 Dmin=3.5+2.45=5.95(m) 將 Dx之值代入各塊合力算式,利用水平向力的平衡條件, 可得: T2=990-161-634=195kN (具體計算表格在下圖) 層 號 厚度 z 參 數(shù) 計算 深度 Z i zi z= Zi z Kp 2C Kp Ep ep(x) 3.5 c=10 =20 =19.0 Kp=2.04 =1.428 0 3.5 66.5 0 66.5 0 135.7 28.5 6 28.

27、56 164.3 6.5 c=0 =28 =19.5 Kp=2.77 =1.664 3.5 10 126.75 66.5 193.25 184.2 535.3 0 184.2 535.36 184.2+ 54.016x i 表2-14 工況2被動土壓力計算表 Kp Kp 圖 2-12 工況2計算圖 表 2-15 工況2計算表 塊 號 合 力 力 臂 力 矩 4.92=9.8 22-6=-5 -49 (22.5-4.9)2 2=17.6 223-6=-46.7 -82.1 50.442=100.8 423+2-6=-1.33 -134.1 47.73=143.1 32+6-6=1.5 214.6

28、5 (80.4-47.7)3 2=49.05 323+6-6=2 98.1 724.5=324 4.52+9-6=5.25 1701 (113.9-72)4.5 2=94.3 4.523+9-6=6 565.8 94 Dx Dx 2+13.5-6=0.5Dx+7.5 47 Dx2+705 Dx 4.4.求工況求工況2 2的最大彎矩的最大彎矩 最大彎矩所在截面為剪力為零處。一般在最下一層錨 桿以下。 根據(jù)土壓力分布圖可算得9.0m深度處的剪力為35.7 kN, 13.5m深度處的剪力為-157.62kN,剪力零點在此之間。利用 第層土的土壓力隨深度變化關系,可列出方程,求出剪 力零點的準確位置在

29、9.48m處。計算9.48m深度截面以上所 有土壓力、錨固力對該截面的力矩,得到Mmax=645.5kNm。 5.5.支護樁設計長度支護樁設計長度 D=H+Kd.Dmin=10+1.25.95=17.14(m) 二、地下連續(xù)墻的設計計算 三、支撐結構的穩(wěn)定計算 支護結構入土深度不僅要保證自身的穩(wěn)定, 還要保證基坑不會出現(xiàn)隆起和管涌現(xiàn)象。 1、坑底的隆起驗算 1)懸臂時: (1)地基穩(wěn)定驗算法 滑動力矩為 2 )( 2 1 DqHM r 抗滑力矩為: qf=rH+q Mh-基坑底面處墻體的極限抵抗彎矩。 )() 3 4 2 (tan 3 2 2 ) 2 (tan 232 32 2 DHDcDDq

30、 DDqDqH H KM f far 3 . 12 . 1 S r S M M K 有內(nèi)支撐時: 有內(nèi)支撐時,以最下 一道支撐為圓心作弧, 計算公式為: 5.27.1 SL RL S M M K cRRKRM aRL 321 tantan )cos(cos 3 1 )cossin cossin( 2 1 ) 2 ( 1 3 2 33 11 2212 2 0 2 0 1 D qDqh h DR f )cos(cos2cossin cossin 3 1 )2sin2(sin 2 1 2 1 1211 2 22 23 1212 2 2 DqDR f 為護圍墻底以上地基土各土層天然重度的加權平均值;為

31、護圍墻底以上地基土各土層天然重度的加權平均值; D為圍墻的插入深度;為圍墻的插入深度; Ka為主動土壓力系數(shù);為主動土壓力系數(shù); C、為滑裂面上的粘聚力、內(nèi)摩擦角的加權平均值;為滑裂面上的粘聚力、內(nèi)摩擦角的加權平均值; h0為基坑開挖深度;為基坑開挖深度; h0 為最下一道支撐距地面的深度;為最下一道支撐距地面的深度; a1如圖如圖(弧度);(弧度); 2為以最下一道支撐點為圓心的滑裂面圓心角(弧度);為以最下一道支撐點為圓心的滑裂面圓心角(弧度); q為坑外地面超載;為坑外地面超載; 2 1203 )(DDhR qhq f 0 2 0 )( 2 1 DqhM SL 2、按普朗德爾地基承載力的

32、驗算: tan/ ) 1( ) 2 45(tan , 3 . 12 . 1 )( tan02 01 2 qc q qc d cqd L NN eN NN qhh cNNh K 為地基承載力系數(shù)。 (2)地基強度驗算法 考慮基坑寬度的影響,基坑抗涌土的安全 系數(shù)為: 2)基底抗管涌驗算 最大滲透力: 4 . 1 2 7 . 5 B cH H c K ww th h ij 2 不發(fā)生管涌的條件為: 3、抗?jié)B驗算 當圍護墻體外設防滲帷幕墻時,應驗算至 設防滲帷幕墻底部,當采用圍護墻自防水, 應驗算至圍護墻底部。 22 hhK t th h K w w即 0 . 25 . 1 i i K c i 坑底土體的臨界水頭坡度。 i坑底土的滲流水力坡度。 ds,e_土的顆粒密度(比重),土的孔隙比. c i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