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思想與科技_第1頁
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思想與科技_第2頁
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思想與科技_第3頁
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思想與科技_第4頁
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思想與科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思想與科技單元復習指導:注意理解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狀況的反映。從政治、經濟、文化等角度分析文化現象的原因。線索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變【總結】儒家思想的發(fā)展歷程:第一階段:先秦儒家思想,儒學的形成第二階段:董仲舒的改造,成為正統(tǒng)思想第三階段:程朱理學,新的儒學體系第四階段:對儒學批判繼承,構建時代特色的新思想從漢到清,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成為主流的原因: 適應了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的需要; 統(tǒng)治階級的倡導; 儒學自身與時俱進,不斷發(fā)展完善。一、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一)掌握諸子百家,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和重要意義。1、百家爭鳴

2、的歷史背景:(社會大變革是根本原因)經濟上:鐵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的崩潰;為學術文化繁榮提供物質條件。政治上: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各諸侯國政治改革。階級關系上:士的崛起。文化上:私學的興盛【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時期)1、孔子(代表沒落奴隸主貴族利益): (1)孔子思想政治學說( “仁”、“禮”是其思想核心):A、“仁”:仁者愛人,遵循“忠恕”之道;“為政以德”:體貼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任意刑殺。B、“禮”:“克己復禮”,“正名”,禮指的是西周時的等級名分制度(體現保守一面)(2)影響:當時:不受統(tǒng)治者重視(原因:不適合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的時代)后世:孔子的學說經過歷代學者的發(fā)揚和統(tǒng)治者

3、的改造,逐漸成為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2、孟子(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1)思想:政治上,仁政思想(核心):以德服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人性問題上,人性本善。義利觀,先義后利,養(yǎng)浩然正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影響:孟子在唐后成為儒學經典,南宋位列“四書”之一。3、 荀子思想哲學思想:樸素的唯物思想。“天行有?!保ㄗ匀唤绲倪\行有一定規(guī)律) “制天命而用之”(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改造自然)人性問題上,他主張性惡論。所以政治上,主張以禮教為主,禮法并施。4.孔孟荀思想比較: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愛人仁政仁義民本思想為政以德民貴君輕君舟民水異人性論性相

4、近性善論性惡論理解: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根本上不同于近現代的民主政治,它的核心內容是把民眾作為君主治國的基礎,而絕非讓民眾當家作主,管理國家大事?!径恐T子各家:墨家墨子“兼愛”(無等差的愛)“非攻”(反對不義的兼并戰(zhàn)爭)“尚賢” “尚力”“節(jié)用”“節(jié)葬”。代表下層勞動群眾,一度成為戰(zhàn)國時期的顯學。法家韓非子法家集大成者;法、術、勢相結合,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社會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主張變法革新。適應了建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需要,在西漢以后與儒家思想互為表里,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tǒng)治思想的理論基礎。道家老子哲學思想:“道”(世界本原)辯證法思想(思想精華)政

5、治思想:“無為而治”小國寡民;愚民統(tǒng)治著作:道德經(老子)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探討宇宙本原的哲學家;對中國文化、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道德人格產生深遠的影響。莊子“齊物”(任何事物本質一樣)“逍遙”“無所恃”“天與人不相勝”(順應自然)。在思想史上作出了貢獻;另在美學、文學方面很有建樹,浪漫主義文風對后世影響深遠。兵家孫子孫子兵法完整的軍事理論體系,在被尊崇為兵學圣典,在世界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孫臏要懂得戰(zhàn)爭規(guī)律,創(chuàng)造利己形勢;重視人的作用。有著深遠的影響。二、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董仲舒新儒學)(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獨尊地位的確立)1、背景: 西漢得到恢復和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

6、漢武帝即位后加強中央集權; 黃老之學不適應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經過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學適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2、董仲舒的新儒學: 思想:a.基礎:“天人感應”學說。兩層意思:君權神授,承認君權的合理性。天譴論(人君無道,天降災異),人君必須遵循天道,實行仁政。b.大一統(tǒng)思想(思想上,獨尊儒術;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c.封建倫理道德:“三綱五?!痹u價:a.有利于加強君權和中央集權漢武帝采取董仲舒主張根本原因b.也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的目的。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歷史意義 政治上:有利于鞏固大一統(tǒng)國家和穩(wěn)定統(tǒng)治秩序。 思想上: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消極影響:束縛了人

7、的思想。三、宋明儒學的發(fā)展(宋明理學)概念解析:宋代確立的,以“理”或“天理”為核心的儒學新體系,被稱為 “理學”。包括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 (一)理學形成的歷史背景: 1、魏晉南北朝以來,佛教、道教迅速傳播,儒學信仰出現危機。2、三教相互滲透,出現“三教合一”的潮流。3、儒家學者的思考和探索,深受佛老思想影響,儒學不斷豐富。二、內容1.程朱理學:代表北宋的程顥、程頤, 南宋的朱熹為集大成者??陀^唯心主義哲學主張:世界觀:世界本源是“理”方法論:“格物致知”?!按嫣炖?,滅人欲”。(天理指封建倫理道德)地位:元朝,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明初確立了程朱理學在思想界的統(tǒng)治地位。2.陸

8、王心學:代表南宋的陸九淵,明朝王陽明。屬于主觀唯心主義哲學陸九淵世界觀:心是天地萬物的淵源,“心即理也”。方法論進行內心的反省以求理。王陽明:思想核心是“致良知”,克服私欲, 回復良知。3.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異同:比較項程朱理學陸王心學不同點對理的具體認識不同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理”世界本原是內在的“心”,認為心是“理”把握“理”的途徑不同“格物致知”發(fā)明本心;克服私欲,回復良知共同點內容相同都是儒學的表現形式,都繼承了孔孟“仁”、“禮”的思想,核心思想都是“理”影響相同都有助于統(tǒng)治者維護專制統(tǒng)治,都壓制、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三、宋明理學的影響理學是宋明時期儒學的主流。1、消極:用三綱五常維系

9、封建專制制度,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2、積極:塑造中華民族性格特征: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jié)、道德;自我節(jié)制、發(fā)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凸顯人性的莊嚴。四、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批判繼承)一明清進步思想產生的背景1、政治專制統(tǒng)治腐朽,農民起義風起云涌;2、經濟商品經濟發(fā)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緩慢發(fā)展(根源);3、社會風尚:發(fā)生巨大變化,人們競相逐利;4、思想西方科技傳入中國,注入活力;八股取士,因循死板,束縛人的思想。二、代表人物1李贄:思想內容: 否認孔孟之道,抨擊程朱理學,反對絕對思想權威。 反對“存天理,滅人欲”,認可追求物質利益,倡導個性自由發(fā)展。 “萬物皆生于兩”,從

10、根本上否定“理”,動搖“存天理,滅人欲”理論基礎.2三大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三人的代表作及思想王夫之:船山遺書;學術思想,唯物主義;經濟上,振興工商業(yè)。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政治上,猛烈批評君主專制制度;經濟上,工商皆本。顧炎武: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經世致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三人的進步思想(共同點):a) 政治上:反對君主專制,限制君主。b) 經濟上:重視手工業(yè)、商業(yè)發(fā)展。c) 思想學術上:經世致用,批判繼承傳統(tǒng)儒學,構建時代特色新思想體系。 對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評價 a) 經世致用思潮開清代考證學術之風氣;為后世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提供了思想源泉。對君主專制的批判對君主專制

11、統(tǒng)治造成了強烈沖擊;給后世民眾以啟迪。b) 這些主張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歷史進步性。c) 局限性:資本主義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統(tǒng)治地位,無法撼動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線索二: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認識中國古代科技高度發(fā)展的原因及明清時期發(fā)展緩慢的原因。中國科技明清后落后于世界的原因1、政治上: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朽;2、經濟上:中國的封建自然經濟占統(tǒng)治地位,從根本上阻礙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發(fā)展;3、思想觀念:重政輕技、重人文科學輕自然科學的觀念阻礙了科技的發(fā)展;4、保守的對外政策:閉關鎖國;5、科技結構自身的缺陷制約了中國科技的發(fā)展。【真題】40(25分)閱讀

12、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歷史中,儒學一直在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唐代韓愈以周公、孔子的繼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漢代以來的儒學,認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中已經斷絕。他在原道中說:“吾所謂道,非向(先前)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他的這一主張被宋代儒者接受并發(fā)揚。當代學者認為韓愈開了宋代“新儒學”的先河。摘編自卞孝萱等韓愈評傳材料二:19世紀末,康有為撰寫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二書,認為漢代以來儒者奉為經典的周禮左傳等書,是漢代學者為王莽篡漢而偽造的,影響惡劣,導致“中國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張回歸孔子所編定的詩經禮記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學精神。在他看來,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為“改制”而創(chuàng)作的。他甚至用西學來解釋春秋,認為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