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辯證論治過敏性鼻炎_第1頁
中醫(yī)辯證論治過敏性鼻炎_第2頁
中醫(yī)辯證論治過敏性鼻炎_第3頁
中醫(yī)辯證論治過敏性鼻炎_第4頁
中醫(yī)辯證論治過敏性鼻炎_第5頁
全文預(yù)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醫(yī) 料推薦 中醫(yī)辯證論治過敏性鼻炎1.吸鼻法:取煅魚腦石10g ,冰片 3g,研末和勻,取少許吸人鼻孔,每日每孔3 次,交替使用。如鼻中發(fā)干,涂少許麻油再吸人。2.塞鼻法:將 1% 鵝不食草鼻液配以10% 凡士林 軟膏涂在紗條上,每個鼻腔放置1條,約1520 分鐘。一般中醫(yī)鼻內(nèi)點藥大部份是放有腐蝕性的藥物 ,也有病人的反應(yīng)不錯。但我們常會看到因處置不當(dāng)造成鼻腔內(nèi)黏膜粘連的情形,反而會造成更嚴重之鼻塞 。中醫(yī)辨證論治:1、肺氣虛寒,衛(wèi)表不固主證: 陣發(fā)性鼻塞 ,鼻癢 ,噴嚏頻頻,清涕如水,嗅覺減退,早晚易發(fā),畏風(fēng)怕冷,遇風(fēng)( 寒)即作,容易 感冒 ;氣短 懶言,語聲低怯,自汗,面色蒼白 ,咳嗽痰

2、稀或咳喘 無力 。舌 質(zhì)淡,舌苔薄白 ,脈細虛弱。檢查見下鼻甲腫大光滑,鼻粘膜淡白或灰白水腫 ,鼻道可見水樣分泌物。治法:補益肺氣,固表護衛(wèi),溫肺散寒。方藥:偏于氣虛選用: 玉屏風(fēng)散加減: 防風(fēng) 10 克、黃芪 30克 (蜜炙 )、白術(shù) 15 克。若鼻癢如蟻 行,可酌加僵蠶、蟬蛻;若噴嚏、清涕、語聲低怯者,可酌加人參、茯苓、山藥; 若腰膝酸軟 者,可酌加枸杞子、制首烏;若畏風(fēng)怕冷、清涕如水者,可酌加桂枝、干姜、大棗等?;蛘哂衿溜L(fēng)散合并加味蒼耳子:黃芪、白術(shù)、防風(fēng)、荊芥、 蒼耳子、辛夷、 白芷、細辛、薄荷、連翹、豆豉、炙甘草、生姜偏于虛寒選用:溫肺桂枝湯醫(yī)醇剩義卷四:桂枝、當(dāng)歸、茯苓、沉香、蘇子

3、、橘紅、半夏、瓜蔞實、桑皮。1醫(yī) 料推薦 2、脾氣虛弱,化生不足主證:鼻塞鼻脹較重,鼻涕清稀,鼻塞不通,淋漓而下,嗅覺遲鈍。鼻塞,鼻癢,清涕連連,噴嚏突發(fā),面色萎黃無華,消瘦 ,食少納呆, 腹脹 便溏,四肢倦怠乏力 ,少氣懶言,舌淡胖, 邊有齒痕, 苔薄白或膩, 脈細弱無力。 檢查見下鼻甲腫大光滑,粘膜淡白, 或灰白,有水樣分泌物。(小兒 過敏性鼻炎 ,多表現(xiàn)肺 脾氣虛 之證 )治法:益氣健脾,溫運中陽方藥:可選用補中益氣湯脾胃論卷中組成:黃芪、人參、白術(shù)、甘草、當(dāng)歸、陳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棗若腹脹 便溏、清涕如水、點滴而下者,可酌加山藥、干姜、砂仁等;若畏風(fēng)怕冷,遇寒則噴嚏頻頻者,可酌加

4、防風(fēng)、桂枝等;若四肢不溫、畏寒腰痛者,可酌加肉桂、附子、枸杞子。偏于肺脾氣虛,水濕泛鼻選用:參苓白術(shù)通竅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黨參、茯苓、澤瀉各 12 克,苡仁、白扁豆、白術(shù)、紅花、菖蒲各9克,陳皮、木通、燈芯各6 克水煎服偏于 脾虛氣滯痰濕選用:香砂六君子丸國典組成:廣木香24克 西砂仁 24 克 炒黨參60 克 炒白術(shù) 60克 茯苓 60 克 炙甘草 30克炒廣皮 30 克制半夏 60 克共研細末, 每料用生姜、棗子各 30克,煎湯代水泛丸,如綠豆大,約成丸300 克。每日二次,每次6克,食后開水吞服。注:常用于慢性胃炎 、胃及 十二指腸潰瘍而見的胃脘 脹痛。偏于 脾胃虛寒 亦可選用:理

5、中湯或小建中湯化裁理中湯:人參、白術(shù)、炙甘草、干姜小建中湯:飴糖(30克 )桂枝 (9 克 ) 芍藥 (18 克 ) 生姜 (9 克 ) 大棗 (6 枚 ) 炙甘草 (6 克 )3、腎陽虧虛,肺失溫煦2醫(yī) 料推薦 主證:鼻鼽多為長年性,鼻塞,鼻癢,噴嚏頻作,連連不已,鼻流清涕 ,量多如注。面色蒼白, 形寒肢泠, 小便清長, 夜尿頻,腰酸 腿軟,腰膝冷痛, 神疲倦怠。 婦人則宮寒 不孕,男子則陽萎, 遺精 或見 早泄 。舌淡胖, 舌苔白, 脈沉細無力。 局部檢查可見下鼻甲腫大光滑,粘膜淡白,鼻道有水樣分泌物。治法:溫補腎陽,固腎納氣方藥:選用:濟生腎氣丸 濟生方卷四方加減。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藥

6、滋補肝腎,共為三補 ;丹皮、澤瀉、茯苓降火滲濕,輔助上三補藥而為三瀉,以補而不膩;配以肉桂 (枝 )、附子以溫通腎中元陽,意在微微生火,即生腎氣也。牛膝、車前子意在導(dǎo)邪下行利水通調(diào)。若噴嚏多、腰膝酸軟者,可酌加枸杞子、菟絲子;若噴嚏、清涕,遇寒即甚者,可酌加黃芪、防風(fēng)、白術(shù) ;若腹脹便溏、噴嚏、清涕者,可酌加白術(shù)、黃芪、人參、砂仁。偏于命門火衰,精氣虛寒選用:右歸飲景岳全書。組成:大熟地 60 克,菟絲子 9 克、上玉桂 6克 (研末沖 )、生五味 3克 (搗碎 )、鹿茸 6克、鎖陽 9 克、熟附片 12 克、果杞 9克 (酒炒 )、川椒 2克分 (去閉口炒 )、淮牛膝 6克、淮山藥 15克、

7、固脂6 克 (核桃肉拌炒 )。4、肺經(jīng)伏熱,上凌鼻竅主證: 本癥型臨床少見,一般多見于鼻鼽初發(fā),或由于稟賦體質(zhì)過敏,常在酷熱暑天或由于熱氣引誘而發(fā)。鼻塞鼻脹,鼻癢或酸癢不適,噴嚏頻作,鼻流清涕,鼻竅肌膜腫脹,色紅或淡紅,全身可見咳嗽,咽癢,口干煩熱 ,脈數(shù)或弦滑,舌質(zhì)紅,苔白或黃。檢查見鼻粘膜色紅或暗紅,鼻甲腫脹 。治法:清宣肺氣,通利鼻竅方藥:辛夷清肺飲外科正宗卷四方加減。方中黃芩、梔子、石膏、知母、桑白皮清肺熱 ;辛夷花、 枇杷葉、升麻清宣肺氣,通利鼻竅;百合、麥冬養(yǎng)陰潤肺。合而用之,有清肺3,身熱,畏寒, 頭痛 、骨痛、遇風(fēng)易作,醫(yī) 料推薦 熱、通鼻竅之功。組成:辛夷 1.8 克(包 )

8、 黃芩 山梔麥門冬百合石膏知母各 3克 甘草 1.5 克 枇杷葉 3 片(去毛 ) 升麻 0.9 克上藥用水 400 毫升,煎至 320 毫升,食后 1 小時服。禁忌:服藥期間及初愈后,須忌食辛辣厚味和魚腥發(fā)物,應(yīng)斷厚味,戒急暴,省房欲。此外,若脾胃虛寒,大便稀溏,則不宜服本方附:辛夷清肺散觀聚方要補卷七、辛夷清肺湯喉癥指南卷四。5、氣虛血瘀型主證:主要為陣發(fā)性鼻癢,噴嚏,流清涕, 鼻塞明顯, 鼻甲紫暗, 舌暗紅有瘀點,苔白,脈澀。治法:補氣通經(jīng),活血 化瘀。方藥:選用補陽還五湯醫(yī)林改錯卷下癱痿論 。組成:生黃芪120g 、當(dāng)歸尾3g 、赤芍5g 、地龍3g 、川芎3g 、紅花3g、桃仁3g偏

9、于經(jīng)脈阻滯血瘀選用:通竅活血湯醫(yī)林改錯卷上組成:赤芍 3 克 川芎 3克桃仁 9 克(研泥 ) 紅棗 7個 (去核 ) 紅花 9克 老蔥 3根 (切碎 ) 鮮姜 9克( 切碎 ) 麝香 0.15 克 (絹包 )6、外寒內(nèi)熱型主證:主要為陣發(fā)性鼻癢,噴嚏,流清涕,鼻塞口干 , 無汗,心煩,渴喜冷飲,大便干結(jié),舌紅,苔白中帶黃,脈沉數(shù)或緊。治法:清肺散寒,平調(diào)寒熱。方藥可選用:麻杏石甘湯加味:炙麻黃 6 、 杏仁 10、生石膏 24 、生甘草 9、梔子 10、黃芩 10 、蒼耳子 6、辛夷花 10 、連翹 15g4醫(yī) 料推薦 如肺熱甚,壯熱汗出者,宜加重石膏用量,并酌加桑白皮、知母以清泄肺熱;表邪偏重,無汗而 惡寒,石膏用量宜減輕,酌加薄荷、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