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鱗翅目食葉型害蟲】茶毛蟲茶毛蟲茶毛蟲又名茶黃毒蛾、擺頭蟲。屬鱗翅目毒蛾科。全國各產茶省均有分布,是我國茶區(qū)的一種重要害蟲。主要為害茶葉,還可為害油茶、柑桔等。幼齡幼蟲咬食茶樹老葉成半透膜,以后咬食嫩梢成葉成缺刻。幼蟲群集為害,常數(shù)十至數(shù)百頭聚集在葉背取食。發(fā)生嚴重時茶樹葉片取食殆盡。形態(tài)特征成蟲體長約10毫米,翅展約28毫米。雌蛾稍大,體翅黃褐色;雄娥稍小,夷褐色。前翅中間有2條淡黃色橫紋,翅尖淡黃色區(qū)內有2個黑點。雌蛾體末端有黃色毛叢。卵成塊產,卵塊橢圓形,上覆黃色茸毛。成熟幼蟲體長約20毫米,黃褐色。胸部三節(jié)稍小。各體節(jié)有8個黃色(前期)或黑色毛瘤,上生黃褐色毒毛。全體還密生長短不齊的黃色毒毛。蛹黃褐色,長約9毫米,外有土黃色絲質薄繭,繭長約13毫米。發(fā)生規(guī)律多代性,各地發(fā)生代數(shù)有差異。在湖南一年發(fā)生3代,以卵塊在老葉背面越冬。各代幼蟲發(fā)生為害期分別在45月,67月,810月。一般以春、秋兩季發(fā)生重。幼蟲老熟后在茶叢根際落葉土表下結繭化蛹。防治方法(1)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人工摘除越冬卵塊。(2)摘除各代初孵幼蟲群。(3)成蟲發(fā)生期點燈誘蛾,或利用性激素誘殺雄蛾。(4)結合耕作深理結繭蟲蛹。(5)生物防治。利用茶毛蟲黑卵蜂和絨繭蜂防治卵塊和幼蟲。幼蟲期噴灑蘇薈金桿菌或茶毛蟲核蟲多角體病毒。(6)藥劑防治。幼蟲期噴施90敵百蟲、80敵敵畏、50馬拉硫磷、 50殺螟松、50辛琉磷各10001500倍液,或10二氯苯醚菊酪、20殺滅菊酯、2.5溴氰菊酪各50006000倍液,或25滅幼腮1000倍液。茶毒蛾茶毒蛾幼蟲及為害癥狀形態(tài)特征:雌蛾體長約18毫米,翅展約3040毫米;雄蛾體略小,體翅暗褐色至板栗黑色,前翅基部色深,外橫線細黑彎曲,內煙有一較大遠圓形的黃白色斑,翅尖有3條短黑斜紋,靠近中橫線隱現(xiàn)有2條相互靠近的細黑曲線。后翅色稍淺,無線紋。腹部縱列有34個黑色毛叢。卵黃白色。近球形,頂部凹陷、成塊狀。成熟的幼蟲體長2336毫米,黑褐色,較細長多毛,腹部第一至第四節(jié)背面各有一對葷褐色毛束,第五節(jié)有一對白色較短的毛束,第八節(jié)背面有一對灰色毛束,向后斜伸。背中及體卿有紅色縱線。蛹外有絲繭,棕褐色。茶毒蛾的發(fā)生規(guī)律:多數(shù)茶區(qū)一年發(fā)生4代,以卵塊附在茶樹中下部老葉背面越冬。各代幼蟲發(fā)生期分別為第一代在3月下旬4月上旬,第二代在6月上旬6月下旬,第三代在7月中旬8月中旬,第四代在8月下旬10月上旬初孵出的幼蟲群集性強,2齡后逐漸分散為害。防治方法:1.發(fā)生嚴重的茶園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人工摘除卵塊,逐園逐叢檢查,發(fā)現(xiàn)葉背有黃色絨毛狀的卵塊,將其葉片摘除,在幼蟲孵化前集中堆放在一個小盆中,小盆外再放一個大盆,大盆內放一些水并加入農藥,放在茶園胎近,待茶毛蟲及茶毒蛾孵化后爬出來,掉在藥水中,即可將其殺死,而寄生蜂羽化后可飛回茶園消滅此類害蟲。2.人工摘除各代初孵化出的幼蟲,集中殺死,同時利用幼蟲的假死性,將其震落捕殺。3.于成蟲羽化初期在夜晚711時點燈誘殺即用100瓦電燈泡或汽油燈高懸于茶叢上,下面放一大盆水,滴入少量煤油,使成蟲撲燈掉水而死。4.結合拼作深埋結繭蟲蛹。5.生物農藥防治,用天力II號(0.12的滅蟲丁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稀釋液,或每667平方米用白僵茵(每毫升含0.1億2億個孢子)l千克兌水l00千克,或每667平方米用BT100億孢子/克的菌粉50克兌水稀釋2000倍噴灑。6.化學防治在春茶結束后進行,用90%的敵百蟲、35%的賽丹、25的亞胺硫磷、50的馬拉硫磷、二溴磷、50%的殺螟松、50的辛硫磷、80的敵敵畏等l0002000倍稀釋液、2.5的魚藤精300倍稀釋液、lO的二氯苯醚菊酯、天皇星4000倍稀釋液、20的殺滅菊酯防治。茶尺蠖茶尺蠖茶園尺蠖類害蟲種類很多,均屬鱗翅目尺蝗蛾科。它們的共同特性是:成蟲體較細瘦,翅寬大而薄,靜止時常四翅平展,前后翅顏色相近并常有線紋相連。幼蟲體表較光滑,腹部只有第6腹節(jié)和臀節(jié)上具足,爬行時體軀一屈一伸,俗稱拱背蟲、量尺蟲、造橋蟲等。幼齡幼蟲喜停棲在葉片邊緣,咬食嫩葉邊緣呈網狀半透膜斑,后期幼蟲常將葉片咬食成較大而光滑的“C”形缺刻。 茶尺蠖是茶園尺蠖類中發(fā)生最普遍、為害最嚴重的種類之一。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各產茶省,尤以江、浙、皖、湘等省發(fā)生嚴重。大發(fā)生時常將整片茶園啃食一光,狀如火燒。對茶葉生產影響極大。形態(tài)特征成蟲體長約11毫米,翅展約25毫米。體翅灰白,翅面散生茶褐至黑褐色鱗粉,前翅內橫線、中橫線、外橫線及亞外緣線處共有4條黑褐色波狀紋,外緣有7個小黑點。后翅線紋與前翅隱約相連。外緣有5個小黑點。卵橢圓形,鮮綠至灰褐色,常數(shù)十至百余粒堆成卵塊,并覆有灰白色絲絮。成熟幼蟲體長2630毫米,黃褐、灰褐至赫褐色,第24腹節(jié)背面有隱約的菱形花紋,第8腹節(jié)背面有一明顯的倒“八”字形黑紋。蛹長約12毫米,紅褐色,第5腹節(jié)兩側有一眼形斑。發(fā)生規(guī)律在長江流域各省一年發(fā)生67代,以蛹在茶園表土內越冬。翌年3月成蟲羽化,第一代幼蟲4月上中旬發(fā)生,可延續(xù)至5月上中旬。5月下旬后每月約發(fā)生一代,世代重疊。若秋季前期溫暖,可促使發(fā)生第7代。成蟲產卵成堆于茶樹枝極、莖干裂縫和枯枝落葉間。幼蟲有吐絲下垂習性,4齡后暴食,食量大。老熟時入土化蛹。茶蓑蛾茶蓑蛾蓑蛾類均屬鱗翅目蓑蛾科。種類很多。一般為雌、雄異型,雌成蟲往往特化成幼蟲型,無翅無足,頭部和胸部退化、一生棲息在蓑囊中。雄成蟲是蛾子,翅發(fā)達,翅面上有鱗片或毛,斑紋簡單。幼蟲吐絲結成各種形狀護囊,囊上粘附斷枝、殘葉,棲息其中。俗稱蓑衣蟲、背袋蟲、袋子蟲、吊子蟲、避債蛾等。行動時將頭、胸伸出,負囊移動。行動遲緩,在茶園形成危害中心。幼齡幼蟲咬食葉片下表皮,留下半透膜斑塊,成長以后咬食葉片呈不規(guī)則形缺刻、孔洞。嚴重發(fā)生時常將葉片咬食得殘缺不齊,甚至啃食樹皮,造成枯枝死樹。是茶園、果園和其他樹木的一類重要害蟲。形態(tài)特征茶蓑蛾雄成蟲體長約13毫米,翅展約25毫米,深褐色,前翅外緣有2個較透明斑。雌成蟲體長約15毫米,較肥胖,黃褐色。后胸及第7腹節(jié)環(huán)生有淡黃色茸毛。幼蟲成熟時體長1628毫米,黃褐色,胸部各節(jié)硬皮板上有褐色縱紋和斑塊。雄蛹咖啡色。護囊長2530毫米,囊外縱列綴結有許多長短不齊的小技梗,排列較整齊。發(fā)生規(guī)律湖南、安徽等省一年發(fā)生12代,各地不盡相同。一般以34齡幼蟲在護囊內越冬。翌年3月越冬幼蟲開始活動取食,5月下旬開始化蛹。兩代幼蟲發(fā)生期分別在6月上旬至9月上旬,9月上旬至翌年5月。11月以后,幼蟲陸續(xù)將護囊封閉懸于枝葉上越冬。防治方法 (1)及時摘除有蟲護囊,帶出園外集中消滅。(2)發(fā)現(xiàn)危害中心及時剪除,嚴防擴散。(3)藥劑防治。在幼齡幼蟲期噴灑90敵百蟲、80敵敵畏、50殺螟松800倍液,或20殺滅菊酯、2.5天王星40006000倍液。噴藥時注意將護囊噴濕。茶刺蛾茶刺蛾刺蛾類害蟲屬鱗翅目刺蛾科,為害茶樹的多達幾十種。成蟲體肥壯,全體密生絨毛和厚鱗粉,大多黃褐或暗灰色,少數(shù)問有鮮綠色,前翅靠近外緣常有l(wèi)2條斜紋。幼蟲體扁,橢圓形或稱紙煙形,體上有4列毒刺,俗稱“火辣子”、“癢辣子”。少數(shù)種類無刺。頭小收縮在前胸下,足短小退化?;记敖Y石灰質硬繭殼。幼蟲棲居葉背取食,幼齡幼蟲取食下表皮和葉肉,留下枯黃半透膜,中齡以后咬食葉片成缺刻,常從葉尖向葉基鋸食,留下平宜如刀切的半截葉片。幼蟲多食性,是茶樹、果樹等經濟作物上的一大類重要害蟲。形態(tài)特征茶刺蛾成蟲體長約14毫米,翅展約20毫米,體翅灰褐色。前翅從前緣至后緣有3條不明顯的暗褐色波狀斜紋。卵橢圓形,扁平,單產。幼蟲成熟時體長2530毫米,長橢圓形,前端略大,背面稍隆起,黃綠至灰綠色。體前端背中有一個紫紅色向前斜伸的角狀突起,體背中部和后部還各有一個紫紅色斑紋。體側沿氣門線有一列紅點。低齡幼蟲無角狀突起和紅斑,體背前部3對刺、中部1對刺、后部2對刺較長。繭卵圓形,暗褐色,結繭在土下。發(fā)生規(guī)律在湖南、江西等省一年發(fā)生3代,以老熟幼蟲在茶叢根際落葉和表土中結繭越冬。三代幼蟲分別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中、下旬和9月中、下旬盛發(fā)。且常以第2代發(fā)生最多,為害較大。成蟲日間棲于茶叢內葉背,夜晚活動,有趨光性。卵單產,產于茶叢下部葉背。幼蟲孵化后取食葉片背面成半透膜枯斑,以后向上取食葉片成缺刻。幼蟲期一般長達2226天。【同翅目吸汁型害蟲】小綠葉蟬小綠葉蟬小綠葉蟬在茶園有很多種類,其中主要是假眼小綠葉蟬與茶小綠葉蟬Empoasca flasvescens Fab.。兩者形態(tài)特征大同小異,發(fā)生規(guī)律與生活習性基本相同,均屬同翅目葉蟬。但全國各地主要發(fā)生的是假眼小綠葉蟬。小綠葉蟬以成、若蟲刺吸茶樹嫩梢芽葉汁液為害。受害芽葉葉緣泛黃,葉脈變紅,進而葉緣葉尖萎縮焦枯,生長停滯,芽葉脫落,嚴重影響茶葉產量和品質。形態(tài)特征假眼小綠葉蟬成蟲體長約3.5毫米,包括翅長約3.8毫米。全體黃綠色。頭頂中部隱約有2個暗綠色斑點,其前方還有2個綠色小圓圈。前翅黃綠色半透明,腹部卑全部鮮綠色。卵香蕉形,孵化前頭端出現(xiàn)一對紅點。若蟲淺黃至黃綠色,共5齡,翅隨齡期增大而加長,喜在嫩梢芽葉上爬行。發(fā)生規(guī)律各地年發(fā)生代數(shù)不一,湖南一年發(fā)生10代左右,以成蟲在茶叢下老葉或茶園雜草上越冬。越冬成蟲3月中、下旬開始活動并陸續(xù)產卵,4月上旬出現(xiàn)第1代若蟲,以后蟲態(tài)混雜,世代重疊現(xiàn)象嚴重。全年以5月中下旬至6月中下旬、1011月出現(xiàn)兩次發(fā)生高峰。時晴時雨、雨量不大、氣溫適宜時最有利其發(fā)生。成、若蟲怕陽光直射,多棲息在嫩葉背面為害。成蟲產卵在嫩梢表皮組織內。防治方法(1)加強茶園管理,及時清除雜草。(2)分批多次及時采摘,可除去大量在嫩梢內的卵粒,惡化成、若蟲的食料。(3)藥劑防治。可選用40樂果、50馬拉磷、80敵敵畏10001500倍液,或25優(yōu)樂得15002000倍液。也可用20殺滅菊、10天王星50006000倍液噴布。噴藥宜選擇發(fā)生高峰前,即若蟲數(shù)量上升時進行。最好間隔710天,連噴23次。該蟲分布在茶叢上層,宜采用低容量蓬面噴霧法。茶蚜茶蚜茶蚜又名桔二叉蚜、可可蚜。屬同翅目蚜科。國內各產茶省均有分布。除為害茶外,還為害油茶、柑桔、可可等。成、若蟲群集在芽梢和嫩葉背面刺吸茶樹汁液,致使新梢發(fā)育不良,芽葉細弱、卷縮、并排泄“蜜露”誘致煙霉病。蚜群隨芽葉采制成于茶,湯色渾暗,略帶腥味,影響茶葉產量和品質。形態(tài)特征茶蚜有多型現(xiàn)象。有翅成蚜體長約2毫米,黑褐色有光澤。前翅中脈分二叉,腹背兩側各有4個黑斑。有翅若蚜棕褐色,翅芽乳白色。無翅成蚜肥大,近卵圓形,棕褐色至黑褐色,觸角黑色,各節(jié)基部乳白色。無翅若蚜體小色較淡,淺棕或淺黃色。卵長橢圓形,一端稍細,背面顯著隆起。發(fā)生規(guī)律一年發(fā)生20多代,以卵或無翅若蚜在茶樹中下部芽梢腋葉間越冬。3月上旬出現(xiàn)第1代若蟲,在湖南4月上中旬是發(fā)生高峰,為害第一批春茶嚴重。5月上旬以后,隨著氣溫升高,天敵增多,卑口數(shù)量逐漸下降。夏季高溫天氣,除高山茶園外,很少大發(fā)生。9月以后隨著氣溫下降、蟲口數(shù)量又有回升,但遠不及春茶發(fā)生嚴重。防治方法(1)分批多次及時采摘,可抑制蚜蟲大發(fā)生,如被害梢多,宜分開制茶,或棄之不要。(2)生物防治。蚜蟲天敵很多,食蚜蠅、草蜻蛉、瓢蟲等對茶蚜抑制很大,加以保護利用。可按瓢蚜比1:250人工移植,釋放異色瓢蟲、七星瓢蟲等。(3)藥劑防治可噴40樂果、50馬拉硫磷、50辛硫磷、80敵敵畏1500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0殺滅菊酯60008000倍液。黑刺粉虱黑刺粉虱又名桔刺粉虱。屬同翅目粉虱科。全國各產茶省均有分布。除為害茶外,還為害柑桔、油茶、梨、柿、葡萄等多種植物。若蟲寄生在茶樹葉背刺吸汁液,并誘發(fā)嚴重的煙霉病。病蟲交加,養(yǎng)分喪失,光合作用受阻,樹勢衰弱,芽葉稀瘦,以致枝葉枯竭,嚴重發(fā)生時甚至引起枯枝死樹。形態(tài)特征成蟲體長約1.2毫米,橙黃色,復眼紅色。前翅紫褐色,周緣有7個白斑。后翅淡紫色,無斑紋。體表薄覆白色蠟粉。卵香蕉形,一端較圓鈍,并有一短柄固著在葉背上,初產時乳白色,后漸轉為黃褐色、紫褐色。幼蟲初孵時長橢圓形,淡黃色,有足,能爬行,固定后很快轉黑色,背面出現(xiàn)2條白色蠟線呈“8”字形。隨著蟲體增大,背面出現(xiàn)黑色粗刺,周圍出現(xiàn)白色蠟圈。蛹殼黑色有光澤,橢圓形,長約1毫米。背面及周緣共有2930對黑刺,背部常附有2個若蟲脫皮殼。發(fā)生規(guī)律長江中下游茶區(qū)一年發(fā)生4代,以老齡若蟲或蛹在被害葉背越冬。翌年4月中旬越冬成蟲羽化。4代幼蟲發(fā)生期分別是4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中旬至7月下旬、8月上旬至9月中旬、9月下旬至翌年3月。成蟲羽化時,蛹殼背面呈“”形裂孔。卵多產在成葉或嫩葉背面。若蟲固定泌蠟后,終生在原處取食。若蟲老熟后在原處化蛹。防治方法 (1)加強茶園管理,疏枝清園,中耕除草,促進茶園通風透光。(2)生物防治。長角廣腹綱蜂和粉虱黑蜂寄生率很高,在黑刺粉虱老齡若蟲和蛹期要控制用藥,以保護天敵。(3)藥劑防治。在各代成蟲盛發(fā)期和若蟲孵化末朗,選噴50辛硫磷、25優(yōu)樂得、40樂果、25亞胺硫磷、80敵敵畏1000倍液,或10天王星50006000倍液。茶網蝽茶網蝽茶網蝽又名茶軍配蟲。屬半翅目網蝽科。主要分布在西南、華南茶區(qū),是西南茶區(qū)的一種重要害蟲。為害茶和油茶。以成、若蟲聚集在茶樹葉片背面刺吸汁液為害,受害茶樹葉面呈現(xiàn)許多灰白色細小斑點,一片蒼白,葉背有許多黑色排泄物污染,致使樹勢衰弱,芽葉瘦小,萌發(fā)遲緩,甚至引起落葉,影響茶葉產量和品質。形態(tài)特征成蟲體長34毫米,扁闊透明多網紋,灰褐至暗褐色。頭小,前胸寬闊、片狀半透明。翅膜質,長闊而透明,連同胸背均滿布褐色網紋。翅面近中部前后有2條橫斜的暗色斑紋。卵橢圓略彎曲,乳白有光澤,產于葉背主脈兩側葉組織內。若蟲初孵長約0.2毫米,乳白色,半透明。以后體色漸變暗綠,黑褐色。翅芽顯露,頭部及腹側多筍狀突起。發(fā)生規(guī)律西南茶區(qū)一年發(fā)生2代,以卵在茶樹中下部葉背組織內越冬。在四川,第1代若蟲和成蟲分別于5月上旬及中下旬盛發(fā);第2代分別于9月中旬及下旬盛發(fā)。貴州兩代發(fā)生均較四川早。各代成、若蟲盛發(fā)朗大體間隔10天左右。均以第1代發(fā)生較整齊,蟲口較多,56月間為害較重。若蟲孵化后,先聚集整齊排列在中、下部葉背側脈附近刺為害,以后則漸向中、上部擴散。防治方法 (1)摘除蟲卵葉。冬季至早春結合菜園管理,摘除中下部葉背多黑膠的蟲卵葉。若蟲盛發(fā)期,摘除初孵若蟲聚集葉,也有一定效果。(2)藥劑防治。抓住第1代幼齡若蟲盛期噴藥。藥劑可選用40樂果、50馬拉硫磷、80敵敵畏、50辛硫磷1000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0速滅殺丁40005000倍液。噴藥時注意噴濕葉,特別是茶叢中下部葉背?!诀[翅目吸汁型害蟲】茶小卷葉蛾茶小卷葉蛾為害癥狀形態(tài)特征成蟲體長約7毫米,翅展約18毫米,淡黃褐色,前翅中央及翅尖有3條褐色斜行寬紋帶,中間一條近中央分叉成“h”形,翅尖一條分叉成“V”形。卵扁平橢圓形。淡黃色,呈魚鱗狀排列成塊,上覆益有膠質薄膜。幼蟲成熟時體長1620毫米,頭橙黃,胸部黃綠色,各節(jié)有突起物。蛹紡錘形,黃褐色;體長約10毫米,腹部各節(jié)背面基部有一排小刺突。發(fā)生規(guī)律一年發(fā)生代數(shù)隨地區(qū)不同而異,湖北發(fā)生34代,江蘇、安徽發(fā)生45代,江西、湖北發(fā)生56代,廣西、廣東發(fā)生67代,臺灣發(fā)生89代冬季以幼蟲及蛹在樹冠表面10厘米葉層卷葉苞內越冬,翌年3月下旬開始活動,4月下旬左右發(fā)生第一代,以后每月發(fā)生1代,且世代重登;高蜂期明顯,但全年以春茶發(fā)生較嚴重。7月以后氣溫升高,有利于天敵活動,故蟲口密度有所下降。成蟲白天棲息在茶叢間,夜間活動,有趨光性。卵塊產于老熟葉背面,每頭蟲產卵100粒左右。幼成活躍,孵化后能爬行和吐絲下垂隨風擴散,將芽葉綴合成苞,吃完后再轉移為害,3齡前為害芽頭和第一張葉,3齡后老葉和嫩葉都遭為害,一個幼蟲一生可為害8張葉片左右,老熟后就在老葉中化蛹。防治方法 結合冬季清園除凈雜草,剪除蔭枝、弱枝,減少越冬蟲蛹。蟲害嚴重的茶園,冬季或早春進行輕修剪,并把剪下的枝葉集中燒毀。 及時分批采摘,發(fā)現(xiàn)有蟲苞時一起摘除,統(tǒng)一殺滅,降低蟲口密度。 在成蟲盛發(fā)期,傍晚安置黑光燈在茶園邊誘殺(上半夜或全夜進行)。在悶熱、無風、無雨、無明月之夜最宜,燈下放一盆水,并滴入一些煤油或農藥,使成蟲撲燈,掉入水中而死,蟲數(shù)多時撈出,以提高誘殺效果。生物防治,每667平方米用白僵菌(每克含孢子100億個)l千克兌水100千克噴霧,或每667平方米噴每毫升含0.5億1.0億個孢子的青蟲菌液,有條件的釋放赤眼蜂?;瘜W藥物防治,此類害蟲由于在葉苞內取食很難殺滅,故應在幼蟲卷葉前噴50%的二溴磷、50的殺螟松、50的辛硫磷、80的敵敵畏1000倍稀釋液、魚藤精300400倍稀釋液、天力n號30004000倍稀釋液、2.5的溴氰菊酯、2096的殺滅菊酪、2.5的天皇星40006000倍稀釋液。已結成蟲苞的,噴時應將蟲苞噴濕為佳。茶谷蛾茶谷蛾為害癥狀形態(tài)特征成蟲體長約10毫米,翅展2733毫米,胸部有一圓點。前翅淡黃白色,翅中部有1條黑褐色紋,外有一列小黑點,后翅白色。卵橢圓形,黃綠色。成熟幼蟲體長2327毫米,體淡黃色,頭黑色,各體節(jié)有2條黑色縱帶,兩側均有2個黑色毛疣。蛹為淡褐色,背面隆起呈龜殼狀。發(fā)生規(guī)律在海南一年發(fā)生4代,各代幼蟲發(fā)生盛期分別為1月中旬、5月中旬、7月中旬和9月中旬,廣西一年發(fā)生3代,在桂林發(fā)生盛期分別為6月中下旬、8月上旬及9月下旬,發(fā)生嚴重程度與品種有關。成蟲多在下午和傍晚羽化,無趨光性,卵產于老葉背面、嫩葉及莖上。每頭雌蟲可產卵百余粒。幼蟲孵化后可吐絲將24葉或數(shù)葉粘結在一起,并可咬食枝皮。幼蟲會彈跳,受驚后迅速逃走,耐饑餓能力強。幼蟲老熟后在蟲苞內、葉片上或土表枯枝上化蛹。防治方法1.發(fā)生初期人工剪除蟲苞。秋、冬季結合清園(修剪)可去除蟲苞,減少翌年蟲口數(shù)量。2.在發(fā)生初期(幼齡期)用80的敵敵畏、40.7的毒死蜱800倍稀釋液,或用98%的巴丹1000倍稀釋液、35%賽丹1500倍稀釋液等進行防治?!掘珧框惡οx】茶橙癭螨形態(tài)特征:成螨體形小,長約0.15毫米,橙紅色,前段體稍寬,由前向后漸細,呈圓錐形或胡蘿卜形,體前段有2對足,伸向頭部前方,腹背平滑,后體段有許多環(huán)紋,背面約有30環(huán),尾端有1對尾毛。卵為球形,乳白色,水珠狀。幼蛹初孵化時乳白色,后變橙黃色;足2對,形狀與成蝸相似,但腹部環(huán)紋不明顯。發(fā)生規(guī)律:全年發(fā)生代數(shù)隨區(qū)域不同而異,長江流域茶區(qū)1年發(fā)生20代,世代重疊,蟲態(tài)混雜,以成螨在葉背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氣溫回升后,成蛹由葉背轉向葉面為害。成螨有陸續(xù)孕卵及分次產卵的習性,卵散產于葉背,成螨趨嫩性極強,多為害新梢一芽二、三葉,占總螨口的70以上。全年有兩次明顯的為害高峰朔,第一次在5月中旬6月下旬(廣西桂林為5月下旬),第二次在8月10月高溫干旱季節(jié),對夏茶和秋茶影響極大。茶葉癭螨形態(tài)特征:體長約0.2毫米,紫黑色,腹部近圓柱形,由前向后稍細,腹背部有環(huán)紋,背面約60環(huán),背部有5條白色縱列的絮狀物,體兩側各有排成一列的剛毛4根,腹部末端有剛毛l對,向后伸出,足2對。卵黃白色,圓形,半透明,散生于葉表上;若螨體黃褐色,近菱形,長0.050.10毫米,”有白色蠟狀物,若蟲與成蟲相似。發(fā)生規(guī)律:每年均有發(fā)生,以成蟲、若蟲在葉部越冬,1年發(fā)生10多代,且世代重疊,710月為盛發(fā)期;成螨常棲息于葉面并產卵于葉面。高溫干旱、蔭蔽的茶園、苗圃苗木和葉片平展、隆起度大的大葉種易受為害。防治方法:干旱季節(jié)及時抗旱,加強肥水管理,增強樹勢,過于蔭蔽的茶園要適當剪除蔭枝,盛發(fā)期及時清除落葉,苗圃苗木以防為主,應在5月上旬噴藥預防。如移栽時發(fā)現(xiàn)苗木有螨類為害,則應先噴一次藥,幾天后再起苗調運。秋、冬季進行輕修剪,并,將剪下的枝葉埋入土中,降低蟲口越冬基數(shù);用生物性無公害農藥防治,在蟲口高峰期前噴天力II號1000倍稀釋液、1.8的愛福丁(新型抗生素)20003000倍稀釋液?;瘜W藥物防治,采摘期每667平方米用高效低毒農藥殺螨星1020克、20的殺滅菊酯4000倍稀釋液、73的克螨特2000倍稀釋液;50的辛硫磷、35的賽丹及殺滅凈1500倍稀釋液噴灑。春茶結束時用80%的代森鋅15加倍稀釋液、25的哇硫磷、25的雙甲瞇、20的蛹死凈、50的滅螨磷8001000倍稀釋液、15的速螨酮4000倍稀釋液噴灑。苗圃和采摘茶園于秋茶結束后用波美0.5度石硫合劑或50的乙硫磷1500倍稀釋液噴灑,對抑制其翌年發(fā)生率有顯著效果。由于螨類蟲體小而多,噴藥時必須將葉背、葉面都均勻噴濕,方能達到目的??Х刃∽︱⒉桴凭€螨咖啡小爪螨、茶跗線螨咖啡小爪螨Olagonychus coffeae(Nietner) 又名茶紅蜘蛛。屬蛛形綱蜱螨目葉螨科。南方主要產茶省有分布。除為害茶外,尚為害咖啡、柑桔、棉花等多種植物。成螨、若螨刺吸茶樹葉片汁液,被害葉片局部變紅,失去光澤,葉面有許多白色蛻皮殼,最后硬化、干枯、落葉。成螨橢圓形,體長0.40.5毫米,暗紅色。體背隆起,有4列縱行細毛,每列67根。足4對。卵近圓形,紅色,有白色短毛一根。幼螨和若螨橢圓形,橙紅色,均有足4對。在福建一年約發(fā)生15代,世代重疊,無明顯滯育現(xiàn)象。全年以秋后至春前的旱季節(jié)為害最重,少雨年份更為嚴重。雌成螨壽命最長,一般1030天。卵散產于葉面主側脈附近。雌螨有吐絲結網習性。人、畜攜帶或苗木運輸均能幫助其傳播擴散。茶跗線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Banks) 又名茶黃螨、嫩葉螨、側多食跗線螨。屬蛛形綱蜱螨目跗線螨科。長江流域各省茶區(qū)均有分布,尤以四川、貴州等省嚴重。若螨刺吸茶樹嫩梢芽葉汁液,致使芽葉色澤變褐,葉質硬脆增厚、萎縮多皺、生長緩慢甚至停滯,產量銳減,品質下降。雌成螨橢圓形,體長0.20.25毫米,初為乳白色,漸淡黃至黃綠色,半透明。足4對,第4對足跗節(jié)上有一根鞭狀纖細長毛。雄成螨近菱形,稍小。卵橢圓形,無色透明,卵殼上有縱向排列整齊細小的網狀灰白色圓形蠟質小點??砂l(fā)生20多代,以雌成螨在茶芽鱗片內或葉柄等處越冬。一般春茶期發(fā)生不多,夏秋茶期日均溫20以上,蟲口急增,高溫干旱季節(jié)發(fā)生最重。防治方法加強植物檢疫,嚴防將有蟲苗木帶出圃外。對茶跗線螨及時分批采摘,可抑制其大量發(fā)生。其他方法可參考茶短須螨?!灸砍崮框活悺坎栝L白蚧茶長白蚧茶長白蚧屬同翅目盾蚧科。全國大多數(shù)產茶省有分布,是華東和中南地區(qū)重要的茶樹害蟲。除為害茶外,還為害柑桔、梨、蘋果等多種植物。以若蟲、雌成蟲寄生在茶樹枝干上刺吸汁液為害。受害茶樹發(fā)芽稀少,樹勢衰弱,末老先衰,嚴重時大量落葉,甚至枯死。形態(tài)特征 雌蟲介殼灰白色,長約1.5毫米,狹長略作彎茄狀,后端稍寬、前端有一褐色殼點。雌介殼下面還有一層暗褐色盾殼,生活史后期、田間常見的是暗褐色盾殼。雌成蟲梨形、淡黃色。雄成蟲體細弱,具翅一對,體淡紫色,腹未有交尾器。卵橢圓形,淡紫色,產在介殼下。初孵若蟲橢圓形,淡紫色,有足、觸角,腹未有2根尾毛,可爬行。固定后在體背分泌蠟質形成介殼。雌若蟲固定在枝干上。雄若蟲喜固定在茶樹葉片邊緣鋸齒上,介殼細長、灰白色。雄蛹長橢圓形,淡紫色。發(fā)生規(guī)律 長江流域茶區(qū)一年發(fā)生3代,以老熟若蟲在茶樹枝干上越冬。翌年3月下旬羽化,4月中下旬開始產卵。第13代若蟲盛孵期分別在5月中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第1、2代若蟲孵化比較整齊。防治方法 (1)苗木檢疫。有蚧蟲寄生的苗木實行消毒處理。(2)加強茶園管理,清蔸亮腳。促進茶園通風透光。對發(fā)生嚴重的茶樹枝條及時剪除。(3)保護天敵。清除的有蟲枝條宜集中堆放一段時間,讓寄生蜂羽化飛回茶園。瓢蟲密度大的茶園,可人工幫助移植。瓢蟲活動期應盡量避免用藥。(4)藥劑防治。掌握若蟲盛孵期噴藥??捎?5亞胺硫磷、喹硫磷、50馬拉硫磷、40水胺硫磷、25撲虱靈8001000倍液。秋末可選用波美0.5度石硫合劑、1015倍松脂合劑、25倍蒽油或機油乳劑。角蠟蚧角蠟蚧雌蟲為害癥狀形態(tài)特征:雌成蟲蠟殼厚,灰白色,微帶紫紅色,體背隆起,中央呈角狀突起,周圍有8個小角突起,直徑59毫米,雄蟲蠟殼較小,呈放射狀。雌成蟲暗赤褐色至紫褐色,蟲體腹端有圓錐形突起,長約4毫米,雄成蟲長約1毫米,赤褐色,有半透明翅l對。卵橢圓形,肉紅色。若蟲長橢圓形,紅褐色。發(fā)生規(guī)律:在廣西桂林一年發(fā)生1代,與其他茶區(qū)相同,以雌成蟲或老熟若蟲在茶樹枝干越冬。翌年4月中旬5月左右產卵,平均每只雌蟲可產卵895000余粒,具有陸續(xù)孕卵陸續(xù)產孵的習性。68月若蟲大量出現(xiàn),10月雄成蟲羽化。 防治方法:參照長白蚧的防治方法。茶梨蚧、茶牡蠣蚧茶梨蚧、茶牡蠣蚧 茶梨蚧Pinnaspis theae (Mask) 屬同翅目盾蚧科。大多數(shù)產茶省有發(fā)生。主要為害茶樹。若蟲和雌成蟲寄生在茶樹枝干和葉片主脈附近,刺吸茶樹汁液,引起樹勢衰弱。雌成蟲介殼長梨形,長約2毫米,淡褐或黃褐色,有時見有白色者。2個蛻皮殼突出于介殼前端,介殼后半部擴大,上有細線紋。雄介殼長條形,白色,溶蠟狀有3條縱脊,兩側邊平行。雌成蟲體細長,淡黃色。長江中下游流域一年發(fā)生3代,以受精雌成蟲在枝干或葉片上越冬。越冬雌成蟲3月上旬開始產卵,卵期較長。3代若蟲盛孵期分別在5月上中旬、6月下旬和9月上旬。雌蟲絕大部分在上、中部枝葉上,少數(shù)在葉片主脈兩側。雄蟲多在葉片上,沿葉脈寄生,朝同一方向排列整齊。茶牡蠣蚧Lepidosaphes fubulorum Eerris又名東方蠣盾蚧。屬同翅目盾蚧科。國內大多數(shù)產茶省有分布,尤以西南茶區(qū)為害嚴重。為害茶、油條、柿等植物。若蟲和雌成蟲寄生于茶樹枝干和中下部葉片上,刺吸茶樹汁液,發(fā)生嚴重時引起樹勢衰弱、葉落枝枯,甚至全株枯死。雌蟲介殼長紡錘形,長34毫米,稍彎曲,背面隆起,上有蚌狀橫紋,形似牡蠣,暗褐色,殼點灰褐色,突出于頂端,并向前成叉狀突出。雄介殼體稍小,形狀同雌介殼。雌成蟲長紡錘狀,橙黃色,蟲體頭端和觸角間分布有多數(shù)短刺。一年發(fā)生2代,以受精雌成蟲越冬。兩代若蟲盛孵期分別在5月中旬和8月中旬。若蟲孵化不整齊,一般可持續(xù)一個月左右。每雌產卵4060粒,卵產在介殼下。初孵若蟲性活潑,24小時左右即固定在茶樹中下部枝干和葉片上,葉片正面雄蟲多于雌蟲?!厩食崮肯蠹最悺烤G鱗象甲綠鱗象甲為害癥狀形態(tài)特征:成蟲體長1520毫米,體粉綠色,少數(shù)灰黑色或粉黃色,活動力強,爬行迅速,稍有驚動即假死落地(假死習性)。卵橢圓形,黃白色。幼蟲體長1517毫米,體肥多皺紋,乳白色,無足。蛹黃白色,長約14毫米。發(fā)生規(guī)律:一年1代,以老熟幼蟲在茶園表土內越冬,翌年4月初開始陸續(xù)化蛹和成蟲出土。廣東、廣西盛發(fā)期為46月,其他茶區(qū)以67月發(fā)生最多,8月人土產卵,但廣東、廣西等茶區(qū)因氣溫適宜,冬季仍有成蟲為害。一般幼齡茶樹比成齡茶樹受害嚴重,近山邊、樹林邊及雜草叢生的茶園為害也嚴重。防治方法:此類害蟲均具假死性,故可進行人工捕捉。選擇被為害的茶叢(葉片有缺刻狀),在樹冠下鋪墊塑料布,搖動茶樹,將掉下的成蟲集中殺滅。在人工捕殺之前先將雜草鋤干凈,可不用鋪塑料布,直接搖動茶樹,讓成蟲掉在地上進行捕捉。結合茶園冬、春耕作殺滅幼蟲和蛹,每667平方米可用95的巴丹300克拌土施于樹冠下,然后翻松土壤。藥物防治,象甲成蟲抗藥能力很強,在成蟲盛發(fā)期用如的敵百蟲、50的敵敵畏500倍稀釋液、90的巴丹、敵殺死、50的倍硫磷、50的馬拉硫磷、50的辛硫磷8001000倍稀釋液、10的天皇星乳油3000倍稀釋液、20的殺滅菊酯、10的聯(lián)苯菊酯4加0倍稀釋液噴殺,由于成蟲有假死習性,故噴藥時,樹冠和荼叢下面的地面均要噴濕,以殺死成蟲。桔灰象甲桔灰象甲為害癥狀形態(tài)特征:成蟲體長0.941.02厘米,密披淡褐色或灰白色鱗毛,頭管粗短,黑色,中部縱列一條凹溝,鞘翅基部灰白色,中部橫列一條灰白色斑紋,有假死習性。發(fā)生規(guī)律:一年發(fā)生l代,少數(shù)兩年發(fā)生1代,以成蟲和幼蟲在土中越冬。成蟲在廣西桂林3月中旬羽化出土,45月發(fā)生最多,其他茶區(qū)以56月發(fā)生最多,卵產于兩葉片重疊處,成塊狀,幼蟲孵化后落入土中。防治方法:此類害蟲均具假死性,故可進行人工捕捉。選擇被為害的茶叢(葉片有缺刻狀),在樹冠下鋪墊塑料布,搖動茶樹,將掉下的成蟲集中殺滅。在人工捕殺之前先將雜草鋤干凈,可不用鋪塑料布,直接搖動茶樹,讓成蟲掉在地上進行捕捉。結合茶園冬、春耕作殺滅幼蟲和蛹,每667平方米可用95的巴丹300克拌土施于樹冠下,然后翻松土壤。藥物防治,象甲成蟲抗藥能力很強,在成蟲盛發(fā)期用如的敵百蟲、50的敵敵畏500倍稀釋液、90的巴丹、敵殺死、50的倍硫磷、50的馬拉硫磷、50的辛硫磷8001000倍稀釋液、10的天皇星乳油3000倍稀釋液、20的殺滅菊酯、10的聯(lián)苯菊酯4加0倍稀釋液噴殺,由于成蟲有假死習性,故噴藥時,樹冠和荼叢下面的地面均要噴濕,以殺死成蟲。茶子象甲茶子象甲又名茶子象鼻蟲。屬鞘翅目象甲科。全國多數(shù)產茶省有分布,尤以湖南、貴州等省老茶區(qū)發(fā)生較重。除為害茶果外,尚為害油茶果。幼蟲在茶果內蛀食種仁,引起果實中空,幼果脫落,成蟲亦以象鼻狀咀嚼式口器啄食茶果,影響茶果產量和質量。成蟲還能取食嫩梢表皮,使嫩梢枯死。形態(tài)特征成蟲體長711毫米(不包括頭管),黑色,稀覆白色鱗毛。頭半球狀,前端延伸成細長彎曲的管狀喙,咀嚼式口器著生在頭管前端。觸角膝狀,著生在頭管的1312中間。前胸半球形,散生茶褐色鱗毛和點刻。小盾片密生白色鱗毛。鞘翅上多白色鱗斑,各有10列縱溝。卵長橢圓形,黃白色。幼蟲成熟時體長約11毫米。頭黃褐色,體黃白色,肥胖多皺,略作“C”形彎曲,足退化。蛹體長約10毫米,黃白色,腹末有短刺1對。發(fā)生規(guī)律二年發(fā)生1代,以當年幼蟲和先年新羽化的成蟲在土內越冬。越冬成蟲于翌年4月下旬陸續(xù)出土,5月中旬至6月中旬成蟲盛發(fā)并產卵幼果內。幼蟲在果內孵化即取食果仁,910月間陸續(xù)出果入士越冬。越冬幼蟲在土中直至第二年10月化蛹,蛹經30天左右羽化為成蟲留在土內越冬。防治方法(1)深耕滅蟲。結合茶園深耕,翻轉土壤,抑制其發(fā)生。(2)捕殺成蟲。利用成蟲假死性,先在樹下放塑料布,振動茶樹,集中捕殺。(3)適時采收茶果。在茶果基本成熟、不影響發(fā)芽率的前提下,適當提前采收茶果、攤放在水泥坪上,待幼蟲出果后集中消滅。(4)藥劑防治。發(fā)生嚴重的茶園,可在成蟲盛發(fā)期噴藥。藥劑參考茶麗紋象甲?!境扇~和老葉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茶云紋葉枯病茶云紋葉枯病又名葉枯病。全國各產茶區(qū)普遍發(fā)生。嚴重時葉片呈灰枯狀,極易脫落。幼苗受害全株枯死,對樹勢、生長影響極大。癥狀 該病主要為害成、老葉。感病初期在葉尖、葉緣產生黃褐色小斑,水漬狀,擴展后病部變褐,病斑半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病健交界部呈黑褐色線紋。中央為褐色或灰白色相問的云紋狀斑,有時病部云紋不明顯,為灰白色枯焦狀。后期病斑正面散生黑色小粒點,病葉質脆,易落。病原 是一種子囊菌亞門球座菌屬真菌。病部正面散生黑色小點為病菌的子囊腔或分生孢子盤。分生孢子盤常見,內生分生孢子梗和剛毛。梗的頂端著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長橢圓形、單胞、無色,大小為102136微米。剛毛黑褐色,有13個分隔。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盤,子囊腔在病葉或落葉組織中越冬。次年春季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從健葉表皮或傷口侵入,518天形成新病斑。以后可不斷地進行再侵染。該病為高溫高濕型病害,全年以56月、910月發(fā)生最盛。樹勢衰弱,園地管理粗放,采摘過度,螨類為害重,易遭凍害、日灼及臺刈后茶園均易發(fā)病。 防治方法 (1)加強茶園管理,增施肥料,搞好抗旱、防凍及治蟲工作,冬季清除并深埋落葉。(2)藥劑防治:在發(fā)病初期可選用50多菌靈或75百菌清1000倍液、多抗霉素100ppm進行噴霧防治。在停采園、幼齡園或萌芽前可噴灑0.60.7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茶輪斑病茶輪斑病該病是茶園常見病害,全國各產茶省均有發(fā)生。被害葉片大量脫落,并引起枯梢,致使樹勢衰弱,產量下降。癥狀 主要為害成、老葉。病斑初為黃褐色小斑,擴展后呈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褐色。后期中央為灰白色,有明顯的同心輪紋,并產生濃黑色小粒點。嫩梢發(fā)病變黑枯死,向下擴展引起枯枝。病原 是一種半知菌亞門盤多毛孢屬真菌。病部濃黑色小粒點為病菌的分生孢子盤。其上生分生孢子梗,無色,絲狀。分生孢子紡錘形,4個分隔,5個細胞,中間3個細胞黃褐色或暗褐色,兩端細胞小而無色,頂端細胞生有35根刺毛,無色。發(fā)生規(guī)律 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盤在病組織內越冬。次年春季在適溫高濕條件下產生分生孢子從葉片傷口或表皮侵入,經714天,新病斑形成并產生分生孢子,隨風雨濺滴傳播,進行再侵染。高溫高溫條件適于發(fā)病,夏秋茶發(fā)生較重。排水不良,扦插苗圃或密植園濕度大時發(fā)病重。強采、機采、修剪及蟲害嚴重的茶園,因傷口多,有利于病菌侵入,因而發(fā)病也重。防治方法 (1)加強園地管理,及時排除漬水,增施肥料。(2)抓好采摘管理,防止捋采、強采,造成枝葉傷口。機采或修剪后要及時噴藥保護。(3)藥劑防治。選用50多菌靈、75百菌清1000倍液噴霧,間隔10天再連續(xù)噴23次,效果更好。菜炭疽病菜炭疽病茶炭疽病在全國大部分茶區(qū)均有分布,尤以西南、江南等山區(qū)茶園發(fā)生較普遍。病重年可引致茶樹大量落葉,影響第二年春茶產量。癥狀 主要為害成葉。在葉尖、葉緣開始產生水漬狀黃褐色小點,擴展后病斑由褐色變?yōu)榻裹S色,最后為灰白色。病斑半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病健分界明顯。但受主脈限制常表現(xiàn)為半葉病斑。后期病斑表面散生許多黑色細小粒點。病原 是一種半知菌亞門盤圓孢屬真菌。病部小黑點為病菌的分生孢子盤。分生孢子梗短桿狀,頂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紡錘形,單胞,無色,內含數(shù)個油球,大小為3622.5微米。發(fā)生規(guī)律 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盤在病葉組織中越冬。次年5月在雨濕條件下產生分生孢子,借雨水飛濺進行傳播,萌發(fā)后從葉背茸毛侵入,經發(fā)育形成新病斑。以后可不斷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該病為高溫高濕型病害,全年以56月、910月發(fā)生重。雨濕對分生孢子的傳播和萌發(fā)最重要。樹勢衰弱,氮肥施用過多的茶園易于發(fā)病,品種間存在明顯的抗病性差異。防治方法(1)選用抗病品種,加強樹勢培養(yǎng)管理,雨季作好排水降濕工作。(2)藥劑防治。在發(fā)病初期可選用75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50苯萊特1500倍液噴霧,有較好的治療效果。75百菌清1000倍液有良好的保護作用。茶赤葉斑病茶赤葉斑病為害癥狀分布及為害癥狀:在全國各產茶區(qū)均有發(fā)生,發(fā)病初期主要從葉尖或葉緣開始形成淡綠小斑,逐步擴大形成不規(guī)則形的赤褐色大病斑,可蔓延至半張葉或全葉,病斑顏色較均勻一致,病斑邊緣有一條褐色隆起線,病部與健部分界明顯,后期病部散生稍突起的黑色小粒點,發(fā)生嚴重時可引起成葉和老葉大量枯焦,甚至脫落,導致樹勢衰弱而影響產量。發(fā)生時期及流行條件:此病屆高溫高濕性病害,特別在高溫條件下易于發(fā)生,56月為始發(fā)期,78月為盛發(fā)期,幼的茶園知臺別茶園在夏季供水不足時易受熱害,葉片出現(xiàn)枯焦,成為此病侵染的部位。防治方法:在夏季干旱前中耕松土,合理采摘,加強培育,增施磷肥和鉀肥,改良土壤性狀,增強茶樹根系的吸收能力,有條件的茶園應灌溉抗旱,或對幼齡茶園鋪草,以增強保水能力。藥物防治,停采期和休眠期用0.6的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預防,發(fā)病初期用25的滅菌丹400倍稀釋液、50的甲基托布津800倍稀釋液、50的多苗靈可濕性粉劑800l000倍稀釋液,在6月中旬和8月中下旬噴藥,或參照云紋葉枯病防治方法。茶網餅病茶網餅病為害癥狀分布及為害癥狀:全國各產茶區(qū)中的局部茶園有發(fā)生,主要發(fā)生于成葉上,病斑不規(guī)則,無明顯邊緣,病葉的背面沿葉脈產生白色網狀突起斑紋,上生有白色粉狀物,病葉有時向上卷起,病斑后期呈紫黑色,最后引起落葉。此病不危及嫩葉,但可通過葉柄侵染到嫩莖部,引起枯枝。發(fā)生時期及流行條件:一般46月及910月為盛發(fā)期,通常在低溫、高山多霧、高濕、日照短、蔭蔽及通風不良的條件下發(fā)生較嚴重。葉片厚,茶多酚含量高的品種抗此病能力強,反之則較易感病。防治方法: 加強茶園護理,增施磷肥、鉀肥或有機肥,使植株生長健壯,除凈雜草,砍掉遮蔭樹,使茶園通風透光,以消滅病菌越夏的場所。及時采摘,以防其侵染嫩芽梢。發(fā)病嚴重的茶園,封園后及時進行冬季清園修剪,并摘除病葉燒毀,以減少翌年的病菌基數(shù)。合理施肥,冬季增施有機肥、磷肥和鉀肥可提高其抗病能力。藥物防治,非采摘茶園噴0.60.7的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70的百菌清700800倍稀釋液或0.3的硫酸銅稀釋液。采摘期用放線酮410-5稀釋液或多抗霉素l10-4稀釋液噴施,連噴23次,每7天左右噴1次。茶煤病茶煤病為害癥狀分布及為害癥狀:全國各產茶區(qū)均有發(fā)生。發(fā)病初期在葉表面發(fā)生近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的黑色煤層斑,逐漸擴大,以致覆蓋整片葉,后期在黑色煙煤上產生短刺毛狀物,色澤深黑,煤層厚而疏松,嚴重時,茶園呈現(xiàn)一片暗黑色,影響茶樹正常的光合作用,使芽葉生長受阻。發(fā)生時期及流行條件:全年以第一輪茶和第四輪茶發(fā)生較嚴重,同時與助類(長綿蚧、角蠟蚧、紅蠟蚧等)、黑刺粉虱、蚜蟲的發(fā)生嚴重程度密切相關。其病菌以茵絲體、子囊殼或分生把子器在病部越冬,翌年抱子隨風雨飛散到上述害蟲的分泌物上,并從中攝取養(yǎng)料進行擴展,過著腐生性生活,并通過上述害蟲的活動傳播。其病菌主要為害葉片表面,不深人組織內部,在低溫潮濕的條件下易于發(fā)生。防治方法:適當修剪,除凈雜草,增強樹勢,以利通風透光,冬季結合深翻將枝落葉埋人士中,可減輕發(fā)病。殺滅冊類、黑刺粉虱及蚜蟲。對階類的防治在卵孵化末期進行,對黑刺粉虱的防治在初孵幼蟲期進行。藥物防治,停采期用0.60.7的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或波美0.5度石硫合劑進行防治,其余參照黑刺粉虱、助類、蚜蟲的防治方法?!局Ω傻闹饕『捌浞乐巍坎杓t銹藻病茶紅銹藻病茶紅銹藻病是近年茶樹上逐漸發(fā)生嚴重的一種莖葉病害。在我國大部分茶區(qū)有分布,以廣東、海南、湖南等省發(fā)病較重。癥狀該病主要為害13年生枝干、葉片,果實亦可受害。莖上病斑初呈大小不一的灰黑色圓點,逐漸擴大并相互連接包圍枝干,呈紫黑色。在濕度大的47月,病莖上可產生鐵銹色的子實體,用擴大鏡觀察可見細小橙黃色的毛狀物,此為識別該病的重要特征。被害枝干經幾年后,皮層粗糙開裂。莖干被害后,樹勢生長明顯減弱,在旱季常出現(xiàn)頂端葉片稀疏,枝梢干枯,枝干呈紫黑色。為害成葉形成近圓形斑,正面隆起,直徑56毫米,邊緣紫紅色,中央灰褐色,病健交界處明顯。葉片受害以海南茶區(qū)發(fā)生普遍。病原是一種具有侵染性的寄生性藻類。病原藻類的營養(yǎng)體在寄主細胞組織內寄生,病部所見到的橙黃色毛狀物即為繁殖體的抱囊梗和抱子囊。泡囊梗直立。粗而短,頂端膨大再生小梗著生抱子囊。抱子囊圓球形,橙黃色,成熟后遇水濕即產生游動抱子。游動抱子雙鞭毛,無色。發(fā)生規(guī)律病原藻類以營養(yǎng)體在病枝皮層組織內越冬,第二年春末夏初形成抱囊梗和袍子囊。游動袍子逸出后借雨水傳播,萌發(fā)后侵入寄生,在細胞間生長蔓延,表現(xiàn)病狀。只要環(huán)境條件適宜,病害不斷進行再侵染。此病發(fā)生與栽培管理關系密切,凡管理粗放、土壤瘠薄、堿性、粘質土以及干旱、水漬造成樹勢衰弱的發(fā)病重。生長健壯、抗病力強的茶樹,病害發(fā)展慢且受害輕。防治方法針對茶樹生長衰弱的原因,進行土壤改良,加強耕作管理,增強抗病力,此為治本的方法。藥劑防治可選用銅制劑噴霧。茶菟絲子分布及為害癥狀:全國主要產茶區(qū)均有發(fā)生,是1年生攀藤全寄生草本植物,無根,無葉,葉片退化成鱗片狀,莖線狀,細長,黃褐色,秋天開小朵黃白色的花,總狀花序,果橢圓形,有14粒種子,褐色,扁平。發(fā)生時期及流行條件:4月上中旬開始發(fā)生,810月秋雨季節(jié)為發(fā)病盛期。秋末開花,10月種子成熟掉落于土中越冬,翌年溫度適宜時發(fā)芽,種胚的兩端長出菟絲,伸長后有34厘米時呈褐色,一端長在地上,一端飄在空中,遇到寄生植物便產生吸盤,固定在寄主上,然后分化出導管和篩管,與寄主植物的導管和篩管相通,攝取嫩梢中的水分和養(yǎng)分,不斷纏繞為害寄主,幼嫩組織有利于須根插人。茶樹樹冠表面遍布藤蔓,茶樹枝葉無法正常伸展,加之藤蔓又不斷攝取茶樹養(yǎng)料,導致茶樹葉片枯黃脫落,枝梢枯死。防治方法: 全部剪除茶菟絲子,最好在種子未成熟前剪除,因其蔓延繁殖,故剪除后必須拿出園外深埋或燒毀,如個別茶枝受害嚴重也應一起剪掉。 秋、冬季翻土1520厘米,把掉在地上的種子埋掉,以避免翌年萌發(fā)。 藥物防治,對出土不久的茶菟絲子幼嫩植株,選擇陰天或早晚,每667平方米用生物農藥魯保1號1.52.0千克、敵草晴0.125千克、23的五氯酚鈉鹽噴灑,但對已牢固纏繞茶樹蓬面上的菟絲子藥效不理想,必須剪除。地衣和苔蘚地衣苔蘚分布及為害癥狀:在全國各產茶區(qū)均有分布。地衣是茶樹枝干上的腐生植物,分為殼狀地衣、葉狀地衣和枝狀 地衣三種。殼狀地衣形狀不一致,常緊貼于樹干表面,不易剝離,常見的如文字地衣呈皮殼狀,表面有黑紋;葉狀地衣平鋪于枝干表面,下面有很細的假根附著在樹皮上,但不能吸收養(yǎng)分和水分,只起支撐固定作用,灰白色,邊緣反卷似葉狀,容易剝落。此種地衣比較常見;枝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廈門二中體考試卷及答案
- 2025民間房屋買賣合同范本
- 2025商場電力供應合同模板
- 浙江國企招聘2025衢州古城文化旅游區(qū)運營管理有限公司招聘21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石棉制品在油氣管道的保溫應用考核試卷
- 玉米食品的市場動態(tài)與消費趨勢考核試卷
- 勘探設備在金、銀礦勘查中的技術創(chuàng)新考核試卷
- 糖果與巧克力行業(yè)市場細分與目標客戶定位策略實踐考核試卷
- 濱河期中考試試題及答案
- 煤炭行業(yè)的全要素生產率與效率改善考核試卷
- GB/T 17872-1999江海直達貨船船型系列
- GB/T 12027-2004塑料薄膜和薄片加熱尺寸變化率試驗方法
- 中醫(yī)手診培訓資料課件
- 消防主機運行記錄表(標準范本)
- DB2110T 0004-2020 遼陽地區(qū)主要樹種一元、二元立木材積表
- 應急處置措施交底
- 基于深度學習的問題鏈講座課件(44張PPT)
- Q∕GDW 12154-2021 電力安全工器具試驗檢測中心建設規(guī)范
- 第四章 金融監(jiān)管(商業(yè)銀行管理-復旦大學)
- 中波發(fā)射臺搬遷建設及地網鋪設、機房設備的安裝與調整實踐
- 影像診斷學-—-總論PPT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