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為因素對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doc_第1頁
論人為因素對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doc_第2頁
論人為因素對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doc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人為因素對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中圖分類號:G8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41-1413(2012)03-0000-01 摘要:自然地理環(huán)境又稱自然地理系統(tǒng),是由氣候、土壤、植被、地貌、水文等要素組成的。土壤等組成的一個整體,這些要素并非簡單地匯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間上結合起來,而是在相互制約和相互聯(lián)系中形成一個特殊的自然綜合體或自然地理系統(tǒng)。各自然地理要素也不是孤立存在和發(fā)展,而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在發(fā)展變化,但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深入,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不斷地被改變,在發(fā)生變化,氣候的變化,地貌的改變,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土壤的流失污染等。 關鍵詞:氣候;大氣污染;臭氧層;地貌;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物種滅絕;森林破環(huán);水污染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社會人口的不斷增加,人類對物質的要求越來越不能得到滿足,于是人類開始不斷的對自然地理環(huán)境進行改造,開墾荒地,砍伐樹木。開墾礦藏,自然地理環(huán)境也因此而不斷的隨著人類的開發(fā)掠奪而發(fā)生相應的改變。 1 人為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以人為因素對大氣的影響為例。 11全球氣候變暖。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有兩方面:大量燃燒煤炭、天然氣等產生大量溫室氣體;肆意砍伐原始森林,使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 大氣層和地表這一系統(tǒng)就如同一個巨大的“玻璃溫室”,使地表始終維持著一定的溫度,產生了適于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在這一系統(tǒng)中,大氣既能讓太陽輻射透過而達到地面,同時又能阻止地面輻射的散失,我們把大氣對地面的這種保護作用稱為大氣的溫室效應。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它們可以讓太陽短波輻射自由通過,同時又能吸收地表發(fā)出的長波輻射。這些氣體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氣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來全球的氣候正在逐漸變暖,與之同時,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的含量也在急劇地增加。許多科學家都認為,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溫室效應的加劇可能是全球變暖的基本原因。 排放溫室氣體的人類活動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燒活動排放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氣較低;化石能源開采過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氣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業(yè)生產過程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芻動物消化過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變化減少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廢棄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亞氮。 1.2臭氧層的破壞 南極臭氧空洞的出現(xiàn),使科學家開始關注臭氧層,與此同時科學家的目光也開始瞄向了工業(yè)突飛猛進的人類。最后的的結論證明氯和溴在平流層通過催化化學過程破壞臭氧是造成南極臭氧洞的根本原因。而這些物質都是人類生活中排放入大氣的。 2 人為因素對地貌的影響。 人類活動對水土流失的影響。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工業(yè),住宅用地的不斷擴大,人地矛盾不斷加劇。從而使人們開始考慮進一步的向地球要資源,進一步的不斷開墾,擴張。大肆的開墾荒地,大肆的砍伐樹木,使大量的山頭變成了禿頂,使大量的森林變成了平地,是大量的草地變成了平地。但與此同時,水土流失也隨之瘋狂而來,使大量的肥沃土地隨著雨水而流走。 3 人為因素對水文的影響。 人類對水體的污染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口的不斷增多,工業(yè)的不斷進步與擴大,水成了工業(yè)發(fā)展不可或缺的必備資源,但與之而來的是水體污染的不斷加深與惡化,以中國的水污染為例: 縱觀水污染的發(fā)展至今水污染的主要類型有以下幾點:(1)未經處理而排放的工業(yè)廢水;(2)未經處理而排放的生活污水;(3)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的農田污水;(4)堆放在河邊的工業(yè)廢棄物和生活垃圾;(5)森林砍伐,水土流失;(6)過度開采,礦山污水。據(jù)環(huán)境部門監(jiān)測,全國城鎮(zhèn)每天至少有 1 億噸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體。 4 人為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人為因素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由于人口迅猛增加,人類對地球影響的不斷深入,大量的濕地被開墾,大量的森林被砍伐,生物的生存環(huán)境被嚴重的破壞和壓縮, 除此之外,森林還是巨大的基因庫,地球上約1000萬個物種中,有200-400萬種都生存于熱帶、亞熱帶森林中。在亞馬遜河流域的僅0.08平方公里左右的取樣地塊上,就可以得到42萬個昆蟲種類,亞馬遜熱帶雨林中每平方公里不同種類的植物達1200多種,地球上動植物的15都生長在這里。然而由于熱帶雨林的砍伐,那里每天都至少消失一個物種。 5 人為因素對土壤的影響 5.1 人為因素對土壤的污染 5.1.1 污水灌溉對土壤的污染 生活污水和工業(yè)廢水中,含有重金屬、酚、氰化物等許多有毒有害的物質,如果污水沒有經過必要的處理而直接用于農田灌溉,會污染土壤。 5.1.2 大氣污染對土壤的污染 大氣中的有害氣體主要是工業(yè)中排出的有毒廢氣,它的污染面大,會對土壤造成嚴重污染。它們通過沉降或降水進入土壤,造成污染。 5.1.3 化肥對土壤的污染 施用化肥固然是農業(yè)增產的重要措施,但如果不合理的使用,同樣也會引起土壤污染。 5.1.4 農藥對土壤的影響 噴施于作物體上的農藥,除一部分被植物吸收或逸入大氣外,約有一半左右散落于農田,這一部分農藥與直接施用于田間的農藥 構成農田土壤中農藥的基本來源。造成對土壤的污染。 5.1.5 固體廢物對土壤的污染 工業(yè)廢物和城市垃圾是土壤的固體污染物。隨著固體廢物越來越多,對土壤污染越來越嚴重。 6 結論 由于人為因素的影響,自然地理環(huán)境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但這種變化既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同時也給人們敲響了警鐘。植被的破環(huán),大氣的污染,水體的污染,生物物種的消失,土壤的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不斷加深,無不與人類的活動密切相關,為了社會的和諧,自然的和諧,人類的活動應更加的去考慮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為自然人類的共存走一條可持續(xù)和諧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張家誠.中國氣候總論M.北京:氣象出版社1988.378-401 2劉蔚.輝煌歷程中國保護臭氧層十年行N。載中國環(huán)境報,。2001年9月13日 3 徐建華,胡建信,張劍波; 中國ODS的排放及其對溫室效應的貢獻 J;中國環(huán)境科學; 2003年04期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第80頁.中國政府白皮書M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