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課外閱讀訓練149篇(七).doc_第1頁
初中文言文課外閱讀訓練149篇(七).doc_第2頁
初中文言文課外閱讀訓練149篇(七).doc_第3頁
初中文言文課外閱讀訓練149篇(七).doc_第4頁
初中文言文課外閱讀訓練149篇(七).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初中文言文課外閱讀訓練149篇(八)(一六)武行德辨鹽正文:武行德之守洛京也,國家方設鹽法,有能捉獲一斤以上者,必加厚賞。時不逞之徒,往往以私鹽中人者。嘗有村童,負菜入城。途中,值一尼自河陽來,與之偕行。去城近,尼輒先入。既而,門司搜閱,于菜籃中獲鹽數斤,遂系之以詣府。行德取其鹽視之,裹以白綃帕子,而龍麝之氣襲人,驚曰:“吾視村童,弊衣百結,藍縷之甚者也。豈有薰香帕子?必是奸人為之耳?!币騿栐唬骸叭觌x家以來,與何人同途?”村童以實對。行德聞之,喜曰:“吾知之矣。此必天女寺尼與門司冀幸以求賞也,”遂問其狀,命親信捕之,即日而獲。其事果連門司,而村童獲免。自是官吏畏服而不敢欺,京師肅然。問題 1 :守門的士兵抓住了什么人?為什么要抓這個人?問題 2 :行德為什么認為私帶禁鹽者不是村童?問題 3 :行德為什么斷定尼與門司有勾結?詞句:解釋劃線的字1 、國家方設鹽法 2 、往往以私鹽中人 3 、途中,值一尼自河陽來 4 、去城近,尼輒先入 5 、此必天女寺尼與門司冀幸以求賞也答案:問題 1 :村童,私帶禁鹽。問題 2 :鹽是用香帕包裹的,村童不可能有香帕。問題 3 :行德問明與村童同行的是女尼,香帕必是女尼的;女尼若要販鹽,不可能自銷,必有人接應,最有可能的是門吏。1、正在 2、陷害 3、遇到 4 、距離;就 5 、企圖;僥幸譯文:武行德任洛京留守時,國家正在實施鹽法,規(guī)定凡能捉獲販鹽一斤以上者,心加重賞。當時一些為非作歹的人,常常用私鹽來陷害人。曾有一個村童,背菜進城,路上遇到一個尼姑,從河陽來,與他同行。快到城時,尼姑卻先走了進去,一會兒,守門的吏卒前來搜查,在村童的菜籃中查獲了私鹽數斤,便把村童捉了起來,送到府中。武行德取過鹽查看,見外面裹著白紗手帕,而且有一股襲人的龍麝香氣,驚異地說:“我看村童破衣爛衫,甚為窮困,怎么會有薰香手帕呢?一定是壞人干的勾當?!庇谑菃柎逋f:“你離家以后,曾與什么人同路而行?”村童如實作了回答。武行德聽了,高興地說:“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這一定是天女寺的尼姑與守門吏卒企圖僥幸謀求賞金啊?!北銌柮髂峁玫男蚊?,命令親信去逮捕,即日捕獲。經過審問,此事果然牽涉到守門的吏卒,村童獲得了釋放。從此官吏們對武行德又懼又怕,又佩服,不敢再有所欺蒙,整個洛京為之肅然。(一七)李惠拷皮正文:后魏李惠,為雍州刺史。人有負鹽負薪者,同釋重擔,息于樹陰。二人將行,爭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萸矤幷叱?,顧州綱紀曰:“以此羊皮拷知主乎?”群下以為戲言,咸無應者?;萘钊酥醚蚱は希哉葥糁娚冫}屑,曰:“得其實矣。”使爭者視之,負薪者乃服而就罪。問題:爭羊皮的兩個人是哪個兩個人?設想:李惠對州綱紀(即州主簿)說出了斷此案的辦法,你知道是什么辦法嗎?詞句:解釋加橫線的字。1 ,各言藉背之物 2 ,惠遣爭者出 3 ,以杖擊之 4 ,使爭者視之 5 ,負薪者乃服而就罪答案:問題:兩人是負鹽者和負薪者。1 ,墊、的 2 ,打發(fā) 3 ,它,指羊皮 4 ,它,指羊皮 5 ,才譯文:北魏的李惠任雍州刺史時,有一個背鹽的和一個背柴的人,同時放下重擔,在樹蔭下歇息。二人將行,爭奪一張羊皮,各說是自己墊背的東西。李惠打發(fā)兩個爭皮的人出去,回頭對州主簿說:“拷打這張羊皮能知道它的主人吧?!笔窒卤娎羧艘詾槭蔷渫嫘υ?,都沒有回答。李惠命人把羊皮放在席上,用杖打它,見有少許鹽屑落下,說:“查明實情了?!弊尃幤さ膬蓚€人來看,背柴的人才招認服罪。(一八)張楚金解字正文:唐垂拱年,;羅織事起。湖州佐史江琛,取刺史裴光判書,割取其字,湊合成文,以為與徐敬業(yè)反書,告之。則天差御史往推。光供稱云:“書是光書,語非光語。”前后三使,皆不能決?;蛩]張楚金能推事,乃令再劾,又不移前欸.楚金憂悶,僵臥窗邊,日光穿透,因取反書向日看之,乃見書字補葺而成,平看則不覺,向日則皆見。遂集州縣官吏,索水一盆,令琛以書投于水中,字字解散。琛叩頭服罪。敕決一百,然后斬之。此非智算所及,偶然見之耳。荀卿有言:“今夫亡針者,終日求之而不得,其得之非目益明也,眸而見之也。”心之于慮亦然,要在至誠求之不已也。楚金之求獄情,何以異于此哉?是亦盡心之效也。問題:裴光、江琛、張楚金三者是什么關系?裴 光與徐敬業(yè)是什么關系?設想:裴光承認筆跡是他的,卻不承認反書是他寫的。如何解開這個謎呢?你有辦法嗎?評述:此案斷結,雖系偶然,但張楚金所為有無稱道之處呢?詞句:補出下列句子的主語1 ,以為與徐敬業(yè)的反書 2 ,告之 3 ,又不移前供稱答案:答案:裴光是被告、江琛是原告、張楚金是辦案人。裴光與徐敬業(yè)毫無關系,所謂反書是羅織的罪名。1 、江琛 2 、江琛 3 、裴光的交代欸譯文:唐朝垂拱年間,羅織之事興起。湖州的佐史江琛,竊取了刺史裴光寫的判書,把字挖割下來,拼湊成文,偽造成一封寫給徐敬業(yè)的謀反信。武則天派御史前去審查,裴光供稱:“字是我的字,話卻不是我的話。”前后共去了三個御史,都不能斷決。有人推薦張楚金善于辨案,武則天便命他再去核查。裴光仍不改變先前的供辭。張楚金憂愁煩悶,仰臥在窗邊,見日光穿過窗戶,透射進來,便拿了謀反信對著日光看,結果發(fā)現信上的字都是修補粘貼而成,平看看不出來,對著日光看就都看清了。于是把州縣的官吏召集在一起,要來一盆水,命令江琛把謀反信扔到水中,結果字字解散,江琛叩頭認罪。武則天命令將江琛先決杖一百,然后斬首。這不是靠機智地推測案情所能解決的,只是偶然發(fā)現罷了。荀卿說過:“如今有人丟了針,找了一天也未找到,后來找到了,并不是因為眼睛變得更加明亮了,而是偶然低下眼睛看到了它。心對于所思慮的事情也是如此,關鍵在有一片誠心,求之不已。張楚金的研究案情,與此有什么不同呢?這也是他盡心于事的結果呀。(一九)李德裕劾僧正文:唐李德裕鎮(zhèn)浙西。有甘露寺主僧,訴交割常住物,被前知事沒金若干兩,引前數輩為證,遞相交付,文籍在焉。新受代者已服盜取之罪,未窮破用之所。德裕疑其非實,僧乃訴冤曰:“居寺者樂于知事,積年以來空交分兩文書,其實無金矣。眾人以某孤立,不狎流輩,欲乘此擠之?!痹5聬湃辉唬骸按瞬浑y知也?!蹦艘远底訑党?,命關連僧入對,坐兜子中,門皆向壁,不得相見。各與黃泥,令模前后交付下次金形狀,以憑證而形狀皆不同,于是劾其誣罔,一一服罪。知事僧:主管寺內日常事務的僧人。問題:甘露寺發(fā)生了什么事?被告是誰?原告是誰?他們是什么關系?設想:李德裕怎樣從原告的話中找出審案的突破口,替被告審冤?詞語: 解釋下列加橫線的詞。1 ,訴交割常住物 2 ,被前知事僧沒金若干兩 3 ,遞相交付 4 ,新代受者已服盜取之罪 5 ,未窮破用之所 6 ,僧乃訴冤 7 ,不狎流輩 8 ,用憑證據 答案 問題:盜竊案;原告:現任主僧,被告:前知事僧。被告是原告的前任知事。1、控告 2、吞沒 3、一個接一個 4 、新卸任的知事 5、落實 6 、才 7 、親近 8 、依靠、依據譯文:唐朝的李德裕鎮(zhèn)守浙西時,有個甘露寺的寺主,控訴移交常住物時,被前任知事僧吞沒了黃金若干兩,并引以前幾任知事僧作證。他們一任接一任地往下移交,都有文書帳簿。新卸任的知事僧已經承認了盜取黃金之罪,尚未落實破用之所。李德裕懷疑他說的不是實話,僧人才訴冤說:“住在寺里的僧人,樂于做知事。多年以來,移交的分兩文書都是空的,其實早就沒有黃金了。眾僧人因為我孤立,不親近他們,想借此陷害我。”李德裕同情地說:“這是不難查明的。”便備了幾乘便轎,命令有關的僧人,入見對質。讓他們坐在便轎里,轎門都朝著墻壁,互相之間不得見面。各給一些黃泥令他們捏出先后交付下一任知事的黃金形狀,用以做為憑證。結果,他們捏出的黃金形狀都不一樣,于是揭明了他們的誣陷。眾僧人一一認罪。(一一)蘇渙疑奸正文:蘇渙郎中知衡州時,耒陽民為盜所殺,而盜不獲。尉執(zhí)一人,指為盜。渙察而疑之,問所從得,曰:“弓手見血衣草中,呼其儕視之,得其人以獻?!睖o曰:“弓手見血衣,當自取之以為功,尚何呼他人?此必為奸?!庇嵵K展谜姹I。問題:懸尉捉到的這個人你認為是否是真兇?為什么?蘇渙已經知道盜賊是誰,你知道了嗎?推想:為什么是弓箭手?解釋上文中加橫線的詞和句子。答案:問題:不是,文中說“而盜不獲”,是弓箭手。詞語:任知州 ; 問從哪里抓到的 ; 同輩、同類人 ; 捉到了這個人獻上譯文:蘇渙郎中任衡州知州時,耒陽縣有個人被盜賊所殺,但盜賊沒有捕獲??h尉捉來一人,指控他是殺人的盜賊。蘇渙觀察后覺得可疑,問是從哪里捕到的。縣尉回答說:“弓箭手發(fā)現草叢中有血衣凡招呼同伴們去看,捉到了這個人,并獻上?!碧K渙說:“弓箭手發(fā)現草叢中有血衣,就應當自己取了去請功,又何必招呼他人呢?這一定是在弄鬼。”于是審問弓箭手,弓箭手服罪。后來捕獲了真正的盜賊。(一一一)張詠察奸正文:張詠尚書鎮(zhèn)蜀日,因出過委巷,聞人哭,懼而不哀,亟使訊之。云:“夫暴卒。”乃付吏窮治。吏往熟視,略不見其要害。而妻教吏搜頂發(fā),當有驗。及往視之,果有大釘陷其腦中。吏喜,輒矜妻能悉以告詠。詠使呼出,厚加賞勞,問所知之由,令并鞠其事。蓋嘗害夫,亦用此謀。發(fā)棺視尸,其釘尚在,遂與哭婦 , 俱刑于市。問題: 1 ,張詠在委巷遇到了什么人? 2, 此人犯了什么法? 3, 張詠怎么知道此人有犯罪嫌疑? 4 ,張詠賞勞了什么人? 5, 這個人后來又受到怎樣對待?推斷:吏之妻在張詠的盤問下說出了什么話?詞語:解釋句中加橫線的詞。答案問題: 1、遇了一個女人2、犯了謀殺親夫罪3、哭聲“懼而不哀4、賞勞了吏的妻子5、此人后來又受到張詠的審訊詞語: 1 ,鎮(zhèn):鎮(zhèn)守 2 ,委巷:偏僻小巷 3 ,卒:死亡 4 ,窮治:徹底查究 5 ,熟:仔細 6 ,略:絲毫 7 ,矜:夸耀 8 ,由:原因 9 ,鞠:審訊推斷:她原來就是用同樣的方法害死親夫的。譯文:張詠尚書鎮(zhèn)守四川的時候,因為外出路過偏僻小巷,聽到有人哭,哭聲恐懼而不悲哀,馬上派人去訊問??拚哒f:“丈夫得暴病死了?!睆堅伨头愿老旅娴墓倮魪氐撞榫窟@件事。官吏反復而又仔細地檢查了死者,絲毫也沒發(fā)現有什么他殺的痕跡。官員的妻子教他去搜死者的頭發(fā),應當會有證據。官吏再去查驗,果然發(fā)現有一枚很長的鐵釘釘入大腦中。官吏很高興,就想夸耀妻子的能耐,把經過全部告訴了張詠。張詠叫來了官吏的妻子,先重重的獎賞她,然后問她是怎么會知道這種殺人的方法的,命令與前殺夫的女人一起加以審問。因為官吏的妻子曾經謀害過前夫,也用的這種方法,開棺驗尸,死者頭上的那顆釘子還在。于是與那個哭婦一起在刑場斬首。(一一二)金貓案正文:宿遷貧民有控掘地得金貓,斷一爪,換得錢十余千,以其貓寄鄰母家,鄰母后不認,求為追究者。堂訊時,甚言其金睛炯炯,光滿一室。并有紳士來言,某子掘寶之地往往夜來常見光彩云。公不能不信,疑婦乾沒,頗刑某婦。某婦妄云藏在床底,公往臨掘,無有也。詰婦,婦又妄云埋在廚房。及掘之,又無有。公知婦冤令泥塑一貓,涂以金。復訊時,置案上,謂原告曰:“是汝否?”某狂喜曰:“此正我所掘獲之貓也。”叩首具領。公笑曰:“汝云已斷一爪,何以四足俱全?”某無言,乃笞之,( )而深悔刑婦之非也。注釋:乾沒:吞沒問題: 1 ,原告是誰? 2 ,被告是誰? 3 ,這樁案件是否是冤案?為什么?設想:公將怎樣審理此案?詞語:文中括號里填上省略的成分。注釋:乾沒:僥幸取利。答案問題:原告是貧民;被告是鄰母;有可能是,因無物證,且婦說不出贓物埋藏之處。詞語:公。譯文:宿遷有一個貧窮的人,控訴說,他曾在挖掘土地的時候得到金貓一只,其中的一個爪斷了,換得十余千錢,他把那只金貓寄放在鄰居老母的家里,老太太后來不認帳了,求官府追究老太太的責任。審堂的時候,窮人大講特講那只金貓的金眼炯炯有神,光滿一室。而且有紳士來說,那個人掘出金貓的地方,夜里常能見到光彩。公不能不相信,懷疑那位老太太要僥幸吞沒這只金貓。就對那老婦人用了很多刑。那老婦人就亂說金貓藏在床下,公前往現場親自監(jiān)督挖掘,沒有。又責問老婦人,又說藏在廚房。到那里挖掘,又沒有。公知道老婦人是冤枉的。就叫下人用泥塑成一只貓,用金粉涂在外面。再訊時,把金貓放在案桌上,對原告說:“這貓是你的嗎?”那個原告狂喜地說:“這正是我所掘獲的貓啊?!庇谑沁凳渍J領。公笑著說:“你說那貓已斷了一爪,可這只貓為什么四足俱全呢?”那人無話回答。公命鞭打他,而自己又深深后悔當初對老婦人用刑是用錯了。(一一三)和氏璧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工相之,玉人曰:“石也?!蓖跻院蜑檎N,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蓖跤忠詾檎N,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璞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蓖跄耸褂袢死砥滂?,而得其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弊⑨岃保?p ):未經雕琢的玉石。誑( ku ng ):欺騙。刖( yu ):砍掉。 薨( h ng ):死。 奚:為什么。1.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 )王以和為誑 ( 2 )及厲王薨,武王即位( 3 )子奚哭之悲也 ( 4 )吾非悲刖也2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文言句(任選兩句)。( 1 )奉而獻之厲王。( 2 )和乃抱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3 )泣盡而繼之以血。3 .卞和為什么大哭?(用原文句回答)4 .根據短文內容,在下列空白處填寫適當的詞語。卞和得玉 被刖雙足5 .自選角度,簡要評價這件事。(一一四)北人不識菱1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殼入口?;蛉眨骸笆沉忭毴ぁ!逼淙俗宰o所短,日:“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日:“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日:“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日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注釋 菱:俗稱菱角,水生植物,果實可以吃。 坐:因為。1 .理解文中加點詞語,完成題目。( 4 分)( 1 )下列與“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 .衣食所安 B 謹食之,哩而獻焉 C 設酒殺雞作食 D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2) 下列與“欲以去熱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 今日存 , 明日去 B 去死肌 , 殺三蟲C 乃記之而去 D 俸去書來2. 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畫線的句子 .(4 分 )夫菱生于水而日土產 , 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3. 閱讀本文 , 說說你對北人“強不積壓以為知”的看法 . (2 分 )答案: 1 .( 4 分,各 2 分)( 1 ) D ( 2 ) B2 .( 4 分)菱角生長在水中卻說成是在土里生長的,這是因為他硬把不知道的說成說成知道的。(關鍵詞:日,土產,強,知)3 .( 2 分)得分要點,提出看法:提出看法 1 分,表述完整 1 分。(一一五)小石城山記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huán)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于此者?!被蛟唬骸捌錃庵`,不為偉人而獨為此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笔嵌?,余未信之。(選自柳河東集)1.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2. 下列詞語解釋不正確的是()A 自西山道口徑北(徑北:一直往北)B 其旁,出堡塢(出:從出來)C 不得一售其伎(伎:通技,技巧,這里指奇景)D 神者倘不宜如是(是:這樣)3. 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A 土斷而川分 B 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C 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 D 以慰夫賢而辱于此者4. 找出下列句中含意動用法的一句A 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 B 益奇而堅C 又怪其不為之中州 D 是故勞而無用5. 這篇文章的第一段寫小石城山的、和,第二段從小石城不處中州而“列是夷狄”來探討“造物者”的有無,以此抒發(fā)作者的感情。6. 翻譯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此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譯:。參考答案1 .作者是柳宗元 2.( B ) 3.( A ) 4.( C ) 5 .位置,形狀,奇麗景色,被埋沒于南荒的憤懣不平。6 .翻譯:我之才明白這座有人說:“這個地方的靈秀之氣,不創(chuàng)造偉大人物,而只創(chuàng)造這些景物,所以楚地的南部人才少而石頭多。(一一六)茍無民,何以有君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書未發(fā),威后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威后曰:“不然,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注釋:趙威后:趙惠文王妻 書未發(fā):國書沒有打開 歲:年成恙:憂患 茍:如果1 . 解釋文中加點的詞。( 1 )說: ( 2 )使: ( 3 )使: ( 4 )然:2 .下列句子與文中:“何以有民”句式完全不相同的一項是 ( )A. 子何恃而往 B. 賣炭得錢何所營C. 彼不我恩也 D. 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3 .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譯文:4 .文中趙威后的最后一句話連用了三個反問,強調了 的思想。參考答案1 、( 1 )通“悅”,高興 ( 2 )使命 ( 3 )出使 ( 4 )對 2 、 D 3 、哪里有舍棄主要的而問次要的問題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