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加強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思考.doc_第1頁
關于加強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思考.doc_第2頁
關于加強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思考.doc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加強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思考摘要 生命教育是引導大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熱愛生命的教育活動。本文從大學生的生命教育現(xiàn)狀入手,闡述了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含義及主要內容,分析了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進一步提出了提高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幾點措施。關鍵詞 大學生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措施一、我國大學生生命教育現(xiàn)狀近些年來,大學生的生命教育開始逐漸受到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關注,這是現(xiàn)代教育進一步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的一個重要趨向。大學生的生命教育是引導大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熱愛生命的教育活動。教育的價值在于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而健康的價值在于提升大學生的生命意義與境界。從這個意義上講,關懷生命是現(xiàn)代教育的核心價值,尤其是在當前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背景下,意義更為重要。部分大學生對生命的輕視彰顯了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缺失。教育大學生理解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學會尊重、敬畏生命,已刻不容緩。據有關資料介紹,全國各地高等院校,每年都有大學生自殺、自殘現(xiàn)象發(fā)生。同時,中小學生自殺身亡的事件也時有發(fā)生,加之交通事故、結伴下河、下海游泳溺水死亡等非正常死亡事件以及類似馬加爵殺害他人的事件發(fā)生,一樁樁血的教訓觸目驚心。一些人特別是大學生對自己的生命、對他人的生命不尊重、不珍惜,使得大學生的生命教育迫在眉睫。二、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含義及主要內容(一) 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含義大學生生命教育主要是圍繞有關大學生的生命問題、生活問題、人生問題進行的知識傳授過程,教育的目的是讓大學生理解生命、珍惜生命、關愛社會和他人的生命,并獲得生命發(fā)展的正確方向。對于這個概念的含義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加以理解:1. 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是生命教育的目標。它是從生理、心理和倫理三個層面關懷大學生的生命歷程,讓大學生認識到生命的意義,感悟到生命的可貴,珍惜生命的每一天,關懷和尊重他人的生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促進他們健康成長。2. 大學生生命教育是在大學生生命的歷程中進行的。一個健全的生命是在社會、在自然、在內心自我之中獲得養(yǎng)料和力量,繼而成長和發(fā)展的。生命向內探索構成了生命與自我的關系,生命向外探索構成了生命與社會的關系和生命與自然的關系。對生命的理解、珍愛、關懷、敬畏與欣賞是在生命與自我、生命與社會、生命與自然這三種關系中得以體現(xiàn)。因此,生命教育要致力于幫助學生建立生命歷程中的這三種和諧關系。(二) 大學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內容1. 對大學生進行關愛生命的教育生命是人生最寶貴的東西,只有生命的存在才會有人的其他價值的創(chuàng)造,實現(xiàn)和評估。關愛生命. 首先要珍視生命的本體價值。大學生對生命的本體價值已有較清晰的認識,但發(fā)生在大學生中的自殺、殺人、殘害動物事件時有發(fā)生。其根源之一在于關愛生命的另一方面敬畏生命。生命教育必須使大學生懂得生命的權力性和神圣性,對大自然的一切生命持敬畏的態(tài)度。從根本上說,任何生命都有存在的權利。生命只有在相互關愛中才有可能存在和延續(xù)。人類必須敬畏生命,懂得其他生命的意志,并與之休戚與共,善待他人的生命、善待一切自然的生命。2. 對大學生進行直面死亡的教育死亡是一個與人類同齡的話題。死亡教育的最基本目的是介紹死亡的知識,使大學生了解死亡的過程及不可抗拒性,了解死亡對親人、朋友的傷害,并使其對各種與死亡相關的打擊挫折、損失有所準備。首先,死亡在否定生命的同時,對人生的價值進行著最后的評定,并以嚴酷的現(xiàn)實促使人們努力實現(xiàn)人生價值。死亡在否定生命的同時,又肯定著生命。其次,死亡要光榮、有尊嚴,要死得其所。任意地處置自己的生命,是輕賤生命. 也是踐踏死亡,沒有意義,更沒有尊嚴。對于大學生來說. 死亡的事實深刻地提出生命的意義問題。意識到死,才會只爭朝夕,充實自我,努力奮斗,讓生命煥發(fā)光彩,提升生命的價值,把對死亡的追問作為對生命意義的特別解讀。3. 對大學生進行生命價值教育大學生的生命價值教育,必須順應大學生生命觀念的發(fā)展趨勢,對生命的價值作現(xiàn)實的解析。首先,生命原本是一種對父母、親友、社會、也是對自己的承諾,是一種責任。在任何挫折與不幸面前,個人都沒有任何權利草率地處置自己的生命。其次,生命是一個過程,自然會遇到許多艱辛挫折、困頓,這些苦難和幸福一樣,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無法選擇的。學會挑戰(zhàn)苦難磨練生命的意志,生命才會有價值。最后,個體生命的存在客觀上影響著社會和他人,這種影響是人生價值實現(xiàn)的重要指標。三、大學生生命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生命教育是幫助大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質量的一種教育活動。改革開放和經濟發(fā)展,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更為開放的環(huán)境。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發(fā)展,為廣大學生學習知識、開闊視野、增長智慧提供了寬廣的平臺。但隨之而來的消極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不良思想,導致部分學生道德觀念模糊、道德自律能力下降;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帶來社會階層的分化、貧富差距的擴大、離異家庭和弱勢群體家庭不斷出現(xiàn),使得部分大學生厭學情緒日益增長,價值觀念模糊、生命意識膚淺。此外,部分大學生性觀念開放、性越軌行為增多、校園暴力、網絡沉迷等事件也頻頻發(fā)生。以上種種原因導致了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缺失。四、加強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幾點措施,1. 對大學生進行科學性與人文性相融合教育生命是生物性和精神性的統(tǒng)一,既需要作科學的研究,也需要作人文的解讀。所有與生命有關的科學內容,都應該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對生命意義的認識,避免做純理性知識的傳授。所有與生命有關的人文內容,都應有科學和理性依據,不能作偽科學的傳播。2. 對大學生進行認知與體驗相結合教育生命教育既要對大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又要引導學生貼近生活、體驗生活,在生活實踐中融知、情、意、行為一體,豐富人生經歷,獲得生命體驗,擁有健康人生。3. 對大學生進行發(fā)展、預防與干預相結合教育生命教育既有關注每一個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發(fā)展性目標,也有防止禁止毒品、防止性傳播疾病、防止自殺和各類事故等的預防性目標,同時,對于已經發(fā)生的大學生危機問題進行科學的干預。預防是為了發(fā)展,發(fā)展是最好的預防,而合理、有效的干預也是發(fā)展的重要條件,三者有機結合,缺一不可。4. 學校、家庭與社會教育資源相整合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不用另起爐灶,要充分整合現(xiàn)有的教育資源。學校在課程教學、綜合實踐活動等方面落實生命教育的同時,要通過家長、學校等多種途徑,積極指導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培養(yǎng)子女健康的生活習慣、與人和睦相處的技能和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要充分利用社區(qū)資源,形成學校、家庭、社區(qū)的互動互補效應,為整體推進大學生生命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撐。五、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本質及意義生命教育起源于20 世紀60 年代的美國。1968年, 美國人華特士在加州創(chuàng)建! 阿南達村.學校, 開始倡導生命教育的思想, 并出版了生命教育一書。1979年悉尼建立了第一個生命教育中心; 1987 年英國的生命教育中心也開始運作; 1995年香港開始實施!生命教育行動計劃.; 20世紀末,我國的臺灣地區(qū)在學校學生開設生命教育課程, 并把2001年定為臺灣的! 生命教育年.。生命教育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個國家的高度認同和重視。生命教育雖然在我國起步較晚, 但近年來政府和有關人士已經著力于此方面研究, 并取得一定成果。所謂大學生生命教育, 就是指依據生命的特征, 遵循生命發(fā)展的原則, 以大學生自身潛在的生命基質為基礎, 通過選擇優(yōu)良的教育方式, 喚醒生命意識, 啟迪精神世界, 開發(fā)生命潛能, 提升生命質量, 關注生命的整體發(fā)展的活動。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目標就是要把大學生培養(yǎng)成為人格健全、理解生活、珍惜生命、善于生存的人。高校和社會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過程是一個長期的、系統(tǒng)的、復雜的工程, 它并不單是指大學四年的階段性教育,而應該是貫穿其一生的終身教育。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是一個造福國家、造福社會、造福家庭的偉大工程, 它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值得我們去思考, 去認真研究。六、結語對詞義擴展的原因,傳統(tǒng)的語義學理論更多地將它歸于歷史的、社會的因素。這些固然是詞義變化的重要因素,但它們只是外部因素。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決不完全是任意的創(chuàng)造,而是受認知環(huán)境(包括人的生理環(huán)境、人的認知能力等) 和社會環(huán)境的制約,在很大程度上是有理據的。語言是由客觀世界、人的認知、社會文化及其語用因素互動的象征符號系統(tǒng)。詞義發(fā)展和變化的內因來源于語言使用者的認知思維,詞匯意義的擴展就是通過人類認知手段(如隱喻,轉喻) 由一個詞的基本意義向其他意義延伸的過程,是人類認知范疇和概念化的結果。在英語詞匯教學時,應使學生認識到隱喻在認知思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便加深理解詞匯的多義現(xiàn)象及詞義的內在聯(lián)系,進而提高正確恰當運用所學詞匯表達思想的能力。參考文獻1Hester ,M. The meaning of Poetic Metaphor M .The Hague :Mouton ,19672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3Langacker , R. W. Concept , Image and Symbol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