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際.doc_第1頁
跨文化交際.doc_第2頁
跨文化交際.doc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化:文化是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所有物質(zhì)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為人所特有的,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質(zhì)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tài)的部分,其涉及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跨文化交際: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 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通俗來說就是如果你和外國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應該注意什么問題,應該如何得體地去交流。感知:感覺與知覺的統(tǒng)稱,指客觀事物通過感官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應。感覺:感覺是客觀刺激作用于感覺器官所產(chǎn)生的對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一種感覺是外部感覺,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膚覺五種,這類感覺的感受器位于身體表面,或接近身體表面的地方;另一種感覺是內(nèi)部感覺,其反映機體本身各部分運動或內(nèi)部器官發(fā)生的變化,這類感覺的感覺器位于各有關組織的深處(如肌肉)或內(nèi)部器官的表面(如胃壁、呼吸道),這類感覺有運動覺、平衡覺和機體覺。世界觀:世界觀是社會實踐的產(chǎn)物和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它建立于一個人對自然、人生、社會和精神的科學的、系統(tǒng)的、豐富的認識基礎上,它包括自然觀、社會觀、人生觀、價值觀、歷史觀,是一個人對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正確的、科學的世界觀可以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提供正確的方法,錯誤的世界觀則會給人們的實踐活動帶來方法上的失誤。人生觀:人生觀指人對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對于人類生存的目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是在人們實際生活過程中逐步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人生觀是由世界觀決定的,其具體表現(xiàn)為苦樂觀、榮辱觀、生死觀等。人生觀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一定社會歷史條件或社會關系的產(chǎn)物,不同社會或階級的人們有著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價值觀是人們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是社會成員用來評價行為、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自己合意目標的準則。價值觀通過人們的行為取向及對事物的評價、態(tài)度反映出來,是世界觀的核心,是驅使人們行為的內(nèi)部動力。它支配和調(diào)節(jié)一切社會行為,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文化語境:(culture context)指與言語交際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它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文化習俗,指人民群眾在社會生活中世代傳承、相沿成習的生活模式,是一個社會群眾在語言、行為和心理上的集體習慣,對屬于該集體的成員具有規(guī)范性和約束辦。二是社會規(guī)范。指一個社會對言語交際活動作出的各種規(guī)定和限制。高語境文化:Gudykunst等根據(jù)霍爾的理論,把12個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按高語境到低語境的方式排列為:中國-日本-阿拉伯-希臘西班牙-意大利-英國-法國-美國-斯堪德納維亞-德國-瑞士。在這個排序中,中國屬于典型的高語境國家,美國等屬于低語境國家。高語境文化中,人們交際時信息的意義不僅借助言語和詞匯,更需要借助環(huán)境和其它因素來判斷講話者的真實意圖,即主要的信息要么存在于物質(zhì)語境中,要么內(nèi)化于個人身上,很少存在于編碼清晰的被傳遞的信息中。因而,在高語境文化中,由于歷史及傳統(tǒng)的原因,其內(nèi)容變化不大,言語不是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人們對微妙的環(huán)境提示較為敏感,諸如空間、手勢、沉默、穿著、談吐風格等,都能給交際者帶來所需信息。低語境文化:低語境文化中,講話者的真實意圖通過言語的意思,包括詞句,語音,語調(diào),身體語言等,就可以表達得很清楚,不需要以環(huán)境去揣摩推測,即交際過程中信息的大部分由顯性的語碼負載,只有少量的信息蘊涵在隱性的環(huán)境之中。因而,在低語境文化中,人們側重用言語本身來進行交際,每次都需要詳細的背景知識,大多數(shù)信息都必須明明白白地表達出來,而語境本身及參與者身上所隱含的內(nèi)容幾乎不起任何作用。語言:語言是思維工具和交際工具,為人所創(chuàng)造,是人類與動物區(qū)別的標志之一。人們借助語言保存和傳遞人類文明的成果。語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一般來說,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是世界上的主要語言,也是聯(lián)合國的工作語言。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語境:語境這一概念最早由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在1923年提出來的。他區(qū)分出兩類語境,一是“情景語境”,一是“文化語境”。也可以說分為“語言性語境”和“非語言性語境”。語言性語境指的是交際過程中某一話語結構表達某種特定意義時所依賴的各種表現(xiàn)為言辭的上下文,它既包括書面語中的上下文,也包括口語中的前言后語;非語言性語境指的是交流過程中某一話語結構表達某種特定意義時所依賴的各種主客觀因素,包括時間、地點、場合、話題、交際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際目的、交際方式、交際內(nèi)容所涉及的對象以及各種與話語結構同時出現(xiàn)的非語言符號(如姿勢、手勢)等。漢英文化中褒獎行為的相似點1注重禮貌待人言語交際中所體現(xiàn)的禮貌程度,在一定意義上標志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反映著一個民族的精神風貌。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在人際交往中,人們極為重視謙虛、恭敬的態(tài)度和禮貌的語言。 英語文化中也充分體現(xiàn)了對言語行為中禮貌原則的體現(xiàn)。利奇(Leech ,1983)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語用學和人際交往中修辭的角度,對交際活動中的禮貌原則進行了新的歸納和分類,即由得體準則(tact maxim)、慷慨準則(generosity maxim)、贊譽準則(approbation maxim)、謙虛準則(modesty maxim)、一致準則(agreement maxim)和同情準則(sympathy maxim)等六個準則構成。 后來的一些東西方學者相繼從不同角度對言語交際中的禮貌現(xiàn)象進行了探討,使禮貌成為語用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禮貌原則反映到行為中,在稱贊、感謝等表達上,漢語和英語存在著不少相似之處。如, (1) 你做的飯真好吃。 (2)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2. 提倡謙虛態(tài)度 一般認為謙虛是中國文化所具有的美德,但是,在英語文化中也是一個重要的內(nèi)容。在漢語的謙虛表達中,對于來自對方的稱贊和評價,一般不采用全面贊同的應答,而采取“縮小規(guī)?!眮肀硎就獾牟呗浴H?, (1) 甲:你剛才唱歌唱得真好聽。 乙:是嗎?不過我覺得我沒大放開。 (2) A: You have a nice one-room apartment. B: Yes. The rent is expensive. It is a burden. 說話人通過贊同、認可來稱贊對方的行為,聽話人通過謙虛、禮貌的態(tài)度來應答,從而創(chuàng)造出“和”的氣氛,這是漢英語言在會話中的典型表現(xiàn)。褒獎行為帶上了社交禮節(jié)的特點,在日常生活中維持了人們之間的圓滿關系。 3講究協(xié)調(diào)和諧很多東方國家包括中國有史以來在社會結構上一直是家族式的,形成一種聚合模式,其特點是從眾意識較強,不想突出個人,注重與他人“和為貴”。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學校里,有些說話講究藝術性的老師批評學生時很講策略,如你的文章寫得很好,要是字再漂亮些就更棒了。老師把批評書法和稱贊文章結合起來,減弱了批評的味道,學生容易接受,對維護和諧的師生關系起到了良好作用。中國有以“和”為軸心的文化,中國人常常無意識地、微妙地運用這種“和”文化來相互理解,彼此達到和諧的關系。 英語國家大都是異族混居的國家,成為一種離散模式,其特征表現(xiàn)為相互疏遠,講究個體獨處。不過,他們的社會也并非沒有在“協(xié)調(diào)”上下功夫。西方語言哲學家及語用學家格賴斯(Grice)在1968年就提出了會話所需要的四個協(xié)調(diào)原則:(1)說直話,不要說沒有十分把握的話;(2)掌握信息數(shù)量,不要給予超出所需的信息;(3)說有關內(nèi)容的話,不要離題;(4)說話要明快、簡潔、條理清楚。這四個原則被認為是語言交際的一般會話原則。 漢英文化中褒獎行為的差異1褒獎方式的差異一個美國學生和一個中國學生應邀去日本朋友家做客,雖然過后中國學生對美國學生說日本飯菜并不迎合他的口味,但在吃飯及做客后告別時,他卻一直不停地在主人面前說飯菜如何地美味可口。美國學生覺得中國學生說了假話,讓人聽上去很虛偽。他認為如果是自己的話,他會說一些感謝的話,但同時也會率直地指出飯菜不合口味。對此,中國學生的解釋是說飯菜可口是感謝的一種表達,并不是虛偽的恭維。 英語文化中,人們習慣把對對方的敬佩和感激用不同的言語行為表現(xiàn)出來,假使要稱贊他們,也是采用評論性的、限制性的,而且是高姿態(tài)的稱贊方式;而中國人面對同一對象時,其稱贊、感謝的言辭是不帶評價的、全面肯定的、低姿態(tài)的,往往被西方人看成過分謙虛了,是虛情假意、恭維奉承的表現(xiàn)。 2褒獎范圍的差異及不同觀念漢英文化中不同的傳統(tǒng)和價值觀念導致了褒獎范圍的差異,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宗教信仰、收入、年齡等都是需要避諱的話題,如我們對此類問題進行稱贊會使話題陷入尷尬境地,影響雙方的進一步交流。和英語中的褒獎話語相對比,漢語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褒獎語涉及到對對方性格、內(nèi)在品德及精神的贊美和欽佩,如??梢月牭揭韵碌暮颜Z。 (1) 你脾氣真好,對孩子這么有耐心。 (2) 你起得總這么早! (3) 你學習真努力! 傳統(tǒng)和價值觀念的不同還體現(xiàn)在對于同一褒獎點人們的不同觀念。一種文化普遍認可或認為是具有價值的行為,在另一種文化中卻得不到承認,或加以擯棄;一種文化認為是文明的、適宜的言語,在另一種文化中卻被認為是落后的、無禮的行為。讓我們對以下幾個方面的話題進行探討,對此會有比較深刻的理解。 體重。這是一個在兩種語言中出現(xiàn)頻率都很高的話題。過去,中國人見面如果說對方“發(fā)福了”“胖了”是一種恭維,但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帶來了對健康及審美的需求,很多人反倒愿意聽別人說自己“瘦了”,可我們?nèi)圆荒芊裾J,在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下,說對方“發(fā)福了”“胖了”仍含有恭維對方生活條件優(yōu)越的含義,而說對方“瘦了”一般情況下也表達了對其身體狀況的關切;在英語文化中卻沒有這種含義,人們把體重超標看作是不健康的標志,所以說對方胖會被理解成暗指對方體質(zhì)下降,而說對方“瘦了”毫無疑問是句恭維話, 金錢。對中國人來說,稱贊對方的家庭背景、經(jīng)濟狀況是一種恭維,在很多情況下這種恭維還會帶有羨慕的成分;在英語文化中則不然,人們更看重個人通過努力而得來的財富,這種觀念在本杰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著作中得到了體現(xiàn)“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 友誼。漢英兩種文化背景下的人都重視友情,但中國人的人際關系取向以情感為中心,認為朋友,特別是好朋友之間應該互相幫助,互講義氣,所以我們常常會聽到“真夠意思”“夠哥們”“夠義氣”這樣的恭維,這在英語文化中是聽不到的。以英語文化為背景的人際關系取向以工作、志趣和活動為中心,朋友關系中仍然強調(diào)獨立、自主和競爭,相互之間沒有義務和責任。所以,一個人如果沒有給他身處困境中的朋友提供幫助是很正常、無可厚非的。 外貌。中國女性在公開場合或丈夫在場時受到異性對自己外貌的褒獎時,多數(shù)人會覺得不好意思,有時甚至會覺得不雅,有失體統(tǒng);英語中人們對女性外貌、化妝和服裝等的稱贊是很普遍、很自然的,而且自由度很大,基本上不受年齡、地位、場合和熟識程度的限制。 家庭成員。中國人傾向稱贊對方的家庭成員,尤其是對方的孩子;英語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傾向家庭成員之間互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