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族譜的輩分說明.doc_第1頁
孔氏族譜的輩分說明.doc_第2頁
孔氏族譜的輩分說明.doc_第3頁
孔氏族譜的輩分說明.doc_第4頁
孔氏族譜的輩分說明.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習資料收集于網(wǎng)絡,僅供參考孔氏族譜的輩分說明孔氏家族,作為“天下第一家”,是由同一始祖孔子繁衍下來的一個龐大家族。其中,衍圣公是孔子的嫡系后裔,世襲公爵,在家族中是大宗;其余旁系等則為小宗。 隨著孔子后裔的不斷繁衍,為數(shù)益眾。為便于管理,在孔氏家族內部建立起了一整套組織系統(tǒng)。最初曾分為“五位”,后又分為“十二派”,到明清兩代,發(fā)展到高峰時期,又增為60戶。每戶設有戶頭戶舉一至三人。清代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六十戶戶頭戶舉點名清冊中一一列舉了60戶的名稱,諸如:大宗戶、道溝戶、終吉戶、栗園戶、泗北戶等等。這60戶孔氏家族各設族長一人,負責管理全部孔氏族人,另設林廟舉事一人輔佐族長。族長是由衍圣公在孔氏族人中檢選的,在家族中德高望重,輩長年高??资献迦税炎彘L的辦事處叫做“族長衙門”,“族長衙門”和“知縣衙門”、“百戶衙門”、“管勾衙門”合稱“孔府四衙門”。60戶的戶頭戶舉則是“每戶族眾表率,必得老成持重,心地明白,衣冠整齊,為本戶所欽服者,始克充選?!?曲阜的孔氏家族自分為60戶以來,至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修譜時,僅在譜的人數(shù)就多達2萬多人,每戶約有數(shù)百人不等,人數(shù)多的達千人以上,只有極少數(shù)戶為數(shù)十人。孔府還要給族長約十大畝土地作為養(yǎng)贍,戶頭戶舉也撥給二、三大畝作為養(yǎng)贍,外地的戶頭戶舉則“各賜衣巾,賞給劄付”??鬃拥募亦l(xiāng)在曲阜,對于所有遷居外地的孔氏族人,均稱做“流寓戶”??资系牧髟艚?jīng)過多年來的遷徙,已遍及全國,他們分布于浙江、江西、山東、四川、江蘇、廣西、福建、河北、安徽、嶺南、湖南、山西、甘肅、吉林、青海、陜西、黑龍江、云南、貴州、湖北等20余省。這些流寓戶在異地一般都是聚族而居。孔氏家族還有一條規(guī)定,就是不準隨意取名,要嚴格按照皇帝賜給的行輩取名。孔府曾專門頒布過孔氏行輩告示:“立行輩所以分尊卑,定表字所以別長幼。邇來我族人滿數(shù)萬丁,居連數(shù)百里。豈唯目不能偏識,而且耳不能遍聞。若無行輩則昭穆易紊,無表字則稱謂不論。在前業(yè)經(jīng)奉旨更定。今依所定吉字開列于后,凡我族人俱當遵照后開行輩,取名訓字。有不欽依世次隨意妄呼者,不準入譜。”孔氏行輩字,明洪武年間定十字(自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希(士)、言(伯)、公(文)、彥(朝)、承(永),宏(以)、聞(質)、貞(用)、尚(之)、衍(茂)。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二月十七日定十字(自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興(起)、毓(鐘)、傳(振)、繼(體)、廣(京),昭(顯)、憲(法)、慶(澤)、繁(羽)、祥(瑞)。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定十字(自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后來,孔子七十六代孫、衍圣公孔令貽,報當時的北洋政府批準,又續(xù)了二十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這二十個字,定下了孔子第八十六代孫至一百零五代孫的行輩。關于張姓與孔氏之世代恩親南朝劉宋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朝廷下令撥魯郡上民五戶給曲阜孔子后裔,為孔林掃灑戶。其中一戶因改隨主姓,名為孔景。五代后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天下大亂,孔景的后裔孔末殺害了孔子第四十二代嫡長孫孔光嗣,以孔子后裔自居。孔光嗣的獨子孔仁玉年方九月,其母張氏將他抱回娘家,被外祖父張溫藏匿起來,幸免于難。后唐明宗長興元年,孔光嗣之子孔仁玉稟明朝廷,唐明宗下令誅殺孔末,由孔仁玉主孔子祀,任曲阜縣主簿。兩年后又加封孔仁玉為“文宣公”。險些斷宗的孔子世家得以中興,孔氏后世尊稱孔仁玉為“中興祖”。孔仁玉為報母家救命養(yǎng)育之恩,奏請皇上恩準孔府認張家為世代恩親,張家的后人不管哪一代到了孔府,都必須以貴賓相待。關于內孔、外孔;真孔、假孔:在孔氏宗族史上,非圣裔的孔氏,希圖優(yōu)免地方差徭,享受特權,常常想方設法混入圣裔,引發(fā)多起偽孔冒宗現(xiàn)象。五代殘?zhí)茣r期發(fā)生的“孔末之亂”就是最嚴重的一次??啄┰强赘臑邞?,仆隨主姓而姓孔,兵荒馬亂之中,“承五季之擾,殺圣人子孫幾盡”,年僅9個月的孔子四十三代孫孔仁玉,在外祖母的拼力救護下,得以生還,直至后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明宗重新加封孔仁玉“文宣公”,才使斷了宗的孔子世家得以中興??兹视癖蛔鸱Q為“中興祖”。自此,孔仁玉的后裔稱為內孔、真孔,而孔末之后稱為外孔、假孔,兩者并非同祖同宗,其后代永為世仇??资献谧暹€有南宗、北宗之分。此事始于南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由于宋、金連年作戰(zhàn),中原被金人占據(jù),南宋遷都臨安。當時的孔子四十八代孫、衍圣公孔端友率部分族人隨皇帝高宗南渡,定居于浙江衢州,繼續(xù)襲封衍圣公,是為南宗。與此同時,偽齊劉豫政權封端友弟端操的次子孔璠為衍圣公;孔璠三子孔(左扌右思)的兒子孔元措又被金人封為衍圣公,從而出現(xiàn)了南北兩地的孔氏子孫,分別在三個敵對的朝廷任職的情況。元統(tǒng)一中國后,世祖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南宗孔子五十三代孫、衍圣公孔洙以“曲阜子孫守護先塋有功于祖”為由,讓爵位于曲阜(北宗)的孔氏,受到朝廷的嘉許,并為此做了一系列工作,明確要求南宗的孔氏子孫必須嚴格遵守官訂家規(guī),如有起而爭論者,將會制以“不忠不孝”的重罪。從此結束了南北兩宗并存的局面。為了把居住分散、血緣親疏的孔氏族人組成一體,進而達到“詳世系、聯(lián)疏親、厚倫誼、嚴冒紊、序昭穆、備遺忘”的目的,孔氏家族非常重視纂修家譜,并為此規(guī)定了嚴格的家譜條規(guī),違者將被除籍。因此,孔氏家族的家譜在我國歷史上延續(xù)時間最長、包羅內容最豐富,堪稱私譜之冠。宋以前的孔氏家譜只收錄直系長子長孫,北宋始合族修譜,支庶兼采,歷經(jīng)元、明、清和民國,沿修不輟。明代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大修譜時,將家譜由“筆抄”改為“刊印”,并規(guī)定每60年的甲子年一大修,每30年的甲午年一小修??资霞易V的最后一次大修是在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完成的。修譜時,孔府要先行條規(guī)、榜示,制定統(tǒng)一格冊和修譜誓詞,建立嚴密的組織機構,并選擇吉日舉行儀式。入譜手續(xù)和考察十分細密,格冊裝訂考究。譜成后還要舉行告祭儀式,宴犒有功人員等。除合譜外,流寓外地的孔氏族人所修的支譜必須獲得孔府的批準,嚴防外孔的濫入。孔氏家族家譜世系:-六世祖孔父嘉-五世祖木金父-高祖祁父-曾祖防叔-祖父伯夏-父叔梁紇-孔子-子孔鯉-孫孔伋-曾孫孔白-玄孫孔求-六代孫孔箕-七代孫孔穿-八代孫孔謙-九代孫孔鮒、孔樹、孔騰,漢高祖劉邦封孔騰為“奉祀君”-十代孫孔忠-十一代孫孔武-十二代孫孔延年-十三代孫孔霸,漢元帝封為“褒成侯”,賜食邑八百戶。-十四代孫孔福,漢成帝綏和元年封為“殷紹嘉侯”-十五代孫孔房,褒成侯-十六代孫孔均,褒成侯-十七代孫孔志,褒成侯-十八代孫孔損,褒亭侯-十九代孫孔曜,奉圣亭侯-二十代孫孔完、孔贊,褒成侯-二十一代孫孔羨,宗圣侯-二十二代孫孔震,奉圣亭侯-二十三代孫孔嶷,奉圣亭侯-二十四代孫孔撫,奉圣亭侯-二十五代孫孔懿,奉圣亭侯-二十六代孫孔鮮,奉圣亭侯-二十七代孫孔乘,崇圣大夫-二十八代孫孔靈珍,崇圣侯-二十九代孫孔文泰,崇圣侯-三十代孫孔渠,崇圣侯-三十一代孫孔長孫,恭圣侯-三十二代孫孔嗣悊,紹圣侯-三十三代孫孔德倫,褒圣侯-三十四代孫孔崇基,褒圣侯-三十五代孫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兗州長史-三十六代孫孔萱,文宣公-三十七代孫孔齊卿,文宣公-三十八代孫孔惟晊,文宣公-三十九代孫孔策,文宣公-四十代孫孔振,文宣公-四十一代孫孔昭儉,文宣公-四十二代孫孔光嗣,泗水主簿-四十三代孫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縣令-四十四代孫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贊善大夫-四十五代孫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縣令歷代衍圣公-第46代衍圣公孔圣佑,文宣公兼知縣事、孔宗愿,宋仁宗改稱孔子嫡長孫為衍圣公-第47代衍圣公孔若虛、孔若愚、孔若蒙-第48代衍圣公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宗)-第49代衍圣公孔琥、孔璠、孔玠(南宗)-第50代衍圣公孔拂、孔摠、孔晉、孔拯-第51代衍圣公孔元用、孔元孝、孔文遠(南宗)、孔元措、孔元紘-第52代衍圣公孔之厚、孔之全、孔萬春、孔之周-第53代衍圣公孔浣、孔治、孔貞、孔洙(南宗)-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孔思誠、孔思許(南宗)-第55代衍圣公孔克堅、孔克忠(南宗)-第56代衍圣公孔希學、孔希路(南宗)-第57代衍圣公孔訥、孔議(南宗)-第58代衍圣公孔公鑒、孔公誠(南宗)-第59代衍圣公孔彥縉、孔彥繩(南宗)-第60代衍圣公孔承慶、孔承美(南宗)-第61代衍圣公孔宏緒、孔宏泰(字永實)、孔弘章(南宗)-第62代衍圣公孔聞韶)、孔聞音(南宗)-第63代衍圣公孔貞干、孔貞寧、孔貞運(南宗)-第64代衍圣公孔尚賢、孔尚乾(南宗)-第65代衍圣公孔衍植、孔衍楨(南宗)-第66代衍圣公孔興燮、孔興燫(南宗)-第67代衍圣公孔毓圻、孔毓垣(南宗)-第68代衍圣公孔傳鐸、孔傳錦(南宗)-第69代衍圣公孔繼濩、孔繼濤(南宗)-第70代衍圣公孔廣棨)、孔廣杓(南宗)-第71代衍圣公孔昭煥)、孔昭烜(南宗)-第72代衍圣公孔憲培、孔憲坤(南宗)-第73代衍圣公孔慶鎔、孔慶儀(南宗)-第74代衍圣公孔繁灝、孔繁豪(南宗)-第75代衍圣公孔祥珂、孔祥楷(南宗)-第76代衍圣公孔令貽(字谷孫),1877年(光緒三年)5歲時承襲衍圣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于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 -第77代衍圣公孔德成(1920年生),母王氏夫人。出生百日,奉徐世昌大總統(tǒng)明令,承襲衍圣公爵位。1935年,國民政府改封號為“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1936年,娶前清名宦孫家鼐孫女孫琪芳女士。1949年國民政府退守臺灣,孔德成隨其遷往臺灣,復建臺北家廟,歷任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考試院院長”、“總統(tǒng)府資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