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與大腸病辨證.doc_第1頁
肺與大腸病辨證.doc_第2頁
肺與大腸病辨證.doc_第3頁
肺與大腸病辨證.doc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jié)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肺與大腸病辨證 肺居胸中,與大腸相表里。肺主氣,司呼吸,知嗅覺,發(fā)聲音,主皮毛,主治節(jié),主宣發(fā)肅降。肺能通調(diào)水道,為水之上源。肺開竅于鼻,涕為肺之液。肺在聲為哭,在志為悲。其肺病證型如下: 肺氣虛 癥狀:氣短喘促,咳痰無力,自汗怕冷,面色蒼白,痰多清稀,舌淡苔白,脈虛弱。 病因病機:本證多系久病喘咳,耗傷肺氣,或稟賦不足,或其他臟腑病變影響等所致。 肺陰虛 癥狀: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稠,或痰中帶血,午后潮熱,顴紅盜汗,五心煩熱,或口干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病因病機:此病或由久咳傷肺,或由邪熱戀肺,耗損肺陰,或因勞損等所致。 風寒束肺 癥狀:咳嗽聲重有力,吐痰稀白,鼻塞流涕,惡寒發(fā)熱,頭痛,無汗,苔薄白,脈浮緊。 病因病機:此證由外感風寒,邪襲肺衛(wèi)所致,肺合皮毛而主衛(wèi)外,風寒外襲,則營衛(wèi)不利。 風熱犯肺 癥狀:咳嗽氣粗,痰黃而稠,口渴,咽紅疼痛,頭痛,身熱惡風,苔薄黃,脈浮數(shù)。 病因病機:此系外感風熱之邪,侵犯肺衛(wèi)所致。風熱犯肺,肺失宣降。 痰熱壅肺 癥狀:咳嗽喘促,呼吸氣粗,發(fā)熱胸痛,口渴,尿黃,便秘,甚則鼻翼煽動,咯痰黃稠,或咳唾膿血腥臭,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病因病機:本病多由風熱犯肺,或寒郁化熱,火熱煉液成痰,熱與痰結(jié),壅阻于肺而成。 痰濁阻肺 癥狀:咳嗽氣喘,痰多泡沫或白色而粘,易于咯出,胸悶,喉中痰鳴,甚則不能平臥,苔薄白,脈滑。 病因病機:此多因長期咳嗽,損傷肺氣,肺不布津,聚液成痰?;蛴善⑻撋鷿?,凝而生痰,上漬于肺所致。 燥邪犯肺 癥狀:干咳少痰,痰粘難咯,或喘咳唾白沫,鼻燥咽干,咳甚則胸痛,舌干苔薄而少津,脈細數(shù),或兼有發(fā)熱,惡風寒,頭痛等表證。 病因病機:多由秋季感受燥邪,耗傷肺津所致,亦有因風溫諸邪傷津化燥而成。 大腸濕熱 癥狀:發(fā)熱,腹痛,腹瀉,肛門灼熱,或大便膿血,里急后重,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病因病機:多因飲食不節(jié),過食生冷,或飲食不潔,致暑濕熱毒之邪侵及腸胃,濕熱蘊結(jié),下注大腸,損傷氣血而成。 大腸津虧 癥狀:大便干結(jié),甚如羊糞,口干咽燥,舌紅少津,苔黃燥,脈細。 病因病機:多見于老年人或產(chǎn)婦,或由陰虧血虛,或由熱病傷津耗液所致。 脾與胃病辨證 脾處中焦,與胃相表里。脾主運化,布津液,主肌肉和四肢,主升,統(tǒng)血。脾喜燥惡濕,開竅于口,其化在唇,涎為脾之液。脾在聲為歌,在志為思。其脾病證型如下: 脾氣虛、中氣下陷 癥狀:食少納呆,食后脘腹脹滿,少氣懶言,四肢倦怠,面色萎黃,形體消瘦,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緩弱。若中氣下陷(亦稱脾氣下陷),則兼見脫肛、胃下垂、子宮脫垂等,或小便頻數(shù)等。 病因病機:病由勞倦傷脾,或飲食失節(jié),或吐下太過,損傷脾氣,或素體虛弱,久病虛損所致。 脾不統(tǒng)血 癥狀:便血,肌衄,或婦人月經(jīng)過多,崩漏,以及其它出血癥。同時兼可見脾氣虛或脾陽虛的證候。 病因病機:此多因久病脾氣虛弱,或勞損傷脾等所致。 脾陽虛 癥狀:納減腹脹,大便溏薄,四肢不溫,或脘腹隱痛,喜溫喜按,或見面肢浮腫,小便不利,或婦人白帶清稀而多,舌質(zhì)淡嫩,苔白滑,脈沉細或遲弱。 病因病機:此證多由脾胃氣虛發(fā)展而來,或久病傷脾,或飲食失調(diào),過食生冷或過用寒涼藥物損傷脾陽所致。 寒濕困脾 癥狀:脘腹脹悶,不思飲食,泛惡欲吐,口粘不爽,腹痛溏泄,頭重身困如腫,苔白膩或舌胖嫩,脈濡緩。 病因病機:多由貪涼飲冷,致寒濕停于中焦,或冒雨涉水,居住潮濕,寒濕內(nèi)侵脾胃;或素體濕盛,脾陽受遏,以致寒濕中生。 脾胃濕熱 癥狀:脘腹脹滿,惡心欲吐,厭油膩,口粘而甜,肢體困重,大便溏泄不爽,小便短赤不利,或面目肌膚發(fā)黃,或有身熱起伏,汗出熱不解,苔黃膩,脈濡數(shù)。 病因病機:此證多因感受濕熱之邪,或過食肥甘厚味,濕熱內(nèi)生,或飲食失節(jié),損傷脾胃,濕郁化熱所致。 胃寒證 癥狀:胃脘冷痛,輕則綿綿不已,重則拘急劇痛,遇寒則甚,得溫則減,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食后作吐,腸鳴漉漉,舌淡苔白滑,脈弦或遲。 病因病機:多因胃陽素虛,復受飲食寒涼之侵,或偏嗜生冷,或脘腹受寒而致寒凝于胃。 胃火熾盛 癥狀:胃脘灼熱疼痛,渴善冷飲,消谷善肌、泛酸、食入則吐,口臭,牙齦腫痛,或潰瘍出血,大便秘結(jié),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病因病機:本證多由邪熱犯胃,或情志不遂,肝火犯胃,或過食辛辣,胃火素盛等所致。 食積胃脘 癥狀:脘腹脹滿或疼痛,噯腐吞酸,厭食,嘔吐,失氣酸臭,大便秘結(jié)或瀉泄,舌苔厚膩,脈滑。 病因病機:此證多由飲食不節(jié),食入過多所致。食滯胃脘,胃失和降。 胃陰不足 癥狀:口舌干燥,饑不欲食,或干嘔呃逆,胃痛嘈雜,或脘痞不適,大便干燥,舌紅苔少或無苔少津,脈細數(shù)。 病因病機:病多因濕邪久羈,或肝火犯胃,內(nèi)熱傷陰等所致。 腎與膀胱病辨證 腎位于腰部兩側(cè)左右各一,與膀胱表里。腎藏精,主生殖,主水,主納氣,主骨生髓,為先天之本。腎司二陰,開竅于耳,其華在發(fā)。唾液為腎之液,在聲為呻。其腎病證型如下: 腎陰虛 癥狀:頭暈目眩,耳鳴,腰膝酸軟無力,低熱,顴紅,口干,盜汗,手足心熱,舌紅,脈細數(shù)。 病因病機:本證多由房事不節(jié),耗傷腎精,或因其他臟腑之陰虛導致腎陰虧虛。 腎陽虛 癥狀:畏寒肢冷,腰膝冷痛,男子陽萎,早泄,女子宮寒不孕,小便清長,夜尿多,或尿少浮腫,舌淡苔白,脈沉遲,尺部弱。 病因病機:此證多由稟賦不足,素體陽虛,或年老體弱,陽氣虛衰,或房事過度,陰損及陽等所致。 腎氣不固 癥狀:精神疲乏,腰膝酸軟,小便頻數(shù)而清,尿后余瀝不盡,夜尿頻多,甚或遺尿,小便失禁,或滑精,早泄,婦人白帶清稀,胎動易滑,舌淡苔白,脈沉弱。 病因病機:此多由年老腎氣衰弱,或幼年腎氣未充,或久病勞損傷腎等致腎氣虧耗,無力封藏,固攝所致。 腎不納氣 癥狀:氣短喘促,呼多吸少,動則喘甚,聲低氣怯,咳逆汗出,腰膝酸軟,四肢不溫,面部虛浮,舌淡,脈虛。 病因病機:此證多由久咳傷肺,由肺及腎,或因房勞傷腎,氣不歸元,腎失攝納所致。 膀胱濕熱 癥狀:小便灼痛,尿頻,尿急,或見血尿,或尿液渾濁,或有砂石,苔黃膩,脈滑數(shù)或濡數(shù)。 病因病機:病多由外感濕熱,蘊結(jié)膀胱,或飲食不節(jié),濕熱內(nèi)生,下注膀胱所致。 膀胱虛寒 癥狀:小便頻數(shù)而色清,或小便淋漓失禁,或周身浮腫而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脈虛弱。 病因病機:此證多由腎氣虛而不固或腎陽虛而不化水所致。臟腑兼病 凡兩個以上臟器相繼或同時發(fā)病的,稱為臟腑兼病。 心脾兩虛 癥狀:心悸健忘,失眠多夢,飲食減少,腹脹便溏,面色萎黃,倦怠乏力,或皮下出血,婦人月經(jīng)過多色淡,或經(jīng)少經(jīng)閉,舌淡,脈細弱。 病因病機:此多因病后失調(diào),慢性出血,思慮過度,或飲食不節(jié)等所致。 心腎不交 癥狀:虛煩失眠,心悸健忘,眩暈耳鳴,腰膝酸軟,夢遺早泄,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病因病機:此系久病勞傷,或恣情縱欲,或多思妄想,損傷心腎之陰而致。 心腎陽虛 癥狀:形寒肢冷,心悸怔腫,尿少身腫,唇甲青紫,舌質(zhì)青紫暗淡,苔白滑,脈沉微。 病因病機:本證多因久病不愈,或勞倦內(nèi)傷等而致。 心肺氣虛 癥狀:心悸氣短,咳喘少氣,胸悶發(fā)憋,自汗乏力,動則愈甚,面色蒼白或暗滯。甚則可見口唇青紫,舌質(zhì)暗淡或見瘀斑,脈細弱。 病因病機:此多因勞倦過度,或久病咳喘,耗傷心肺之氣所致。 肝脾不調(diào) 癥狀:脅肋脹痛,胸悶嘆息,煩躁易怒,飲食減少,腹脹腸鳴,大便溏薄,或腹痛即瀉,婦人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前乳房脹痛,苔白,脈弦緩。 病因病機:本證多是情志不遂,肝氣郁結(jié),橫逆犯脾,造成脾氣虛弱。 肝胃不和 癥狀:胸脅悶脹,煩躁易怒,胃脘脹痛,痛引兩脅,噯氣吞酸,苔薄黃,脈弦。 病因病機:此證多因情志不遂,氣郁傷肝,橫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 肝火犯肺 癥狀:胸脅灼痛,急躁易怒,頭暈目赤,煩熱口苦,咳嗽陣作,甚則咳血,舌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 病因病機:此系情志郁結(jié),或邪熱蘊結(jié)肝經(jīng),郁而化火,上灼于肺所致。 肝腎陰虛 癥狀:頭暈目眩,耳鳴脅痛,腰膝酸軟,咽干口燥,五心煩熱,顴紅盜汗,男子遺精,女子經(jīng)少,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病因病機:病多由久病陰血內(nèi)耗,或房勞過度,腎精虧虛,或早婚多育,精血虧損等所致。 脾肺氣虛 癥狀:短氣乏力,咳喘痰多而稀,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甚則面足浮腫,舌淡苔白,脈細弱。 病因病機:病多由久病喘咳,肺氣虛弱,損及于脾;或脾氣久虛,精微不足,而肺氣虛弱所致。 脾腎陽虛 癥狀: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腰膝或少腹冷痛,納減便溏,或下利清谷,甚則五更泄瀉,或小便不利,面肢浮腫,甚則水臌脹滿,舌淡腫,脈沉弱。 病因病機:此證多因久病耗氣傷陽,水邪久踞;或脾虛久瀉,以致腎陽虛衰所致。 肺腎陰虛 癥狀:咳嗽痰少,或痰中帶血,口燥咽干,或聲音嘶啞,腰膝酸軟,心煩少寐,骨蒸潮熱,盜汗顴紅,男子遺精,女子月經(jīng)不調(diào),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病因病機:本證多因久咳傷肺,肺虛不能布津滋腎;或房事、勞倦太過,腎陰虛竭,以致陰津不能上承,或虛火灼肺,而致肺腎陰虛。 臟腑辨證,是根據(jù)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現(xiàn)、結(jié)合病因、八綱、氣血津液等理論,將四診所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歸納,借以推究病因病機,判斷疾病的部位、性質(zhì)、邪正盛衰狀況的一種辨證方法,是中醫(yī)辨證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五臟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臟腑之間也存在著表里相合關(guān)系。因此,腑腑病證之間具有相互傳變、交叉錯雜的特點,從而可以形成各種各樣的臟腑同病、數(shù)臟合病的證候。 臟腑辨證具體來講,可以從心與小腸病辨證、肺與大腸病辨證、脾與胃病辨證、肝與膽病辨證、腎與膀胱病辨證和臟腑兼證幾方面探討。 心與小腸病辨證 心位居胸中,與小腸相表里,心主神明,主血脈,主汗液,主火,開竅于舌,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聲為舌。其心病常見證型如下: 心氣虛、心陽虛 癥狀:二者共同脈癥為心悸、氣短、活動時加重,脈細弱或結(jié)代。兼見面色蒼白、神疲體倦、自汗少氣、舌淡苔白等癥者,為心氣虛;若見畏寒、肢冷不溫、面色滯暗、胸悶痛、舌淡、紫暗而胖嫩者為心陽虛。若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脈微欲絕、神志模糊甚至昏迷者,為心陽虛脫之危癥。 病因病機:多由久病體虛,或年老臟氣衰弱,或汗下太過,或暴病傷陽耗氣,或稟賦不足等所致。 心血虛、心陰虛 癥狀:二者共同癥狀為心悸、健忘、失眠、多夢。若兼眩暈、面色不華、唇舌色淡、脈細弱,則為心血虛;若兼五心煩熱、口咽干燥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則為心陰虛。 病因病機:多由于生化之源不足,或發(fā)于失血之后,或熱病傷陰,或七情內(nèi)傷,陰血暗耗等所致。 心火亢盛、小腸實熱 癥狀:心中煩熱或失眠、口渴飲冷、尿黃赤、舌尖紅、舌體糜爛、脈數(shù)。小腸實熱還可見尿血、尿道灼熱疼痛等。 病因病機:本證多因情志刺激,或六淫郁而化火,或過食辛辣、溫補之品等所致。 心脈痹阻 癥狀:心前區(qū)或胸骨后刺痛或憋悶、心悸,甚則面青、唇紫、四肢發(fā)涼、舌質(zhì)暗紅或見瘀斑、脈細澀或結(jié)代。 病因病機:本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