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論釋第五品不放逸第五十六.doc_第1頁
入行論釋第五品不放逸第五十六.doc_第2頁
入行論釋第五品不放逸第五十六.doc_第3頁
入行論釋第五品不放逸第五十六.doc_第4頁
入行論釋第五品不放逸第五十六.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入行論釋善說海講記第五品不放逸第五十六(索達吉堪布講)第五十六節(jié)課思考題416、作為大乘修行人,平時是否可以跟別人談?wù)撥娛隆⒄?、?jīng)濟等世間話題?為什么?417、我們?yōu)槭裁床荒茈S便割草挖地?有些人認為就算觸犯了,也不過是一個輕罪,應該沒有太大的過失。這種想法對嗎?為什么?418、如果遇到能讓自己生起猛烈貪心或嗔心的對境,這時你會怎么做?這節(jié)課的公案對你有何啟發(fā)?癸二(觀后當控制)分三:一、中止非事;二、行持應事;三、修未如是行之對治。子一(中止非事)分三:一、斷除貪執(zhí)散漫;二、斷除無義之事;三、斷除煩惱引發(fā)之事。丑一、斷除貪執(zhí)散漫:無義眾閑談,諸多賞心劇,臨彼境界時,當斷意貪著。當介入各種各樣的閑言碎語、無稽之談中,或者欣賞豐富多彩的戲劇、電視、電影等節(jié)目時,應觀之如幻如夢,不要對此耽著不舍。學習大乘佛法的人,首先應學會隨順眾生,從有些菩薩的傳記中可以看出,他們在度化眾生的過程中,通過談一些軍事、科技、政治、經(jīng)濟等世間話題,可以將不信佛的眾生引入佛門。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作為修行人,不要認為“我一定要如如不動地閉關(guān),不能跟別人交往”,從而撇開一切外緣,這是不合理的。按照大乘論典所講,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要觀察自己的發(fā)心對眾生有沒有利益,如果有利,縱然表面上行為不太如法,講些無關(guān)的語言,有時候也有一些開許(此問題昨天已解釋過)。但作為一般的凡夫人,在沒有能力的情況下,應盡量斷絕各種閑談以及觀看散亂自心的節(jié)目、欣賞娛樂活動等。因為凡夫的心很容易被外境誘惑,一旦生起貪嗔煩惱,自己今生來世的善根會毀壞無余。所以一般來講,最好不要接觸這些外境,假如實在無法避免,也應以正知正念來約束自己,千萬不要耽著這些。此處有兩方面內(nèi)容:一是對毫無意義的閑談,最好不要貪執(zhí)。關(guān)于這方面,我們講君規(guī)教言論時有一個公案:從前有兩個魔鬼,一個皈依了三寶,另一個未皈依。一天它倆遇見兩位行路的比丘,未皈依者準備奪取他們的性命。皈依者說:“別急,我們先去觀察一下,看他們講不講佛法,如果他們講的話,請不要害他們,否則再下手也不遲。”它們便一直尾隨其后。那兩位比丘很散亂,一路上都是談?wù)撌朗拢瑳]談一句佛法,到了分手時才互相祝愿:“慎勿放逸!”未皈依者說:“看!他們始終未講一句佛法,可以害他們了吧?”皈依者說:“不能,他們已經(jīng)講了甚深的佛法,只是你不懂而已?!苯又б勒咧v述了:何為身不放逸,何為語不放逸,何為意不放逸。未皈依者聽它講得言之有理,生起了極大的信心,并發(fā)心皈依三寶。由此公案也可看出,我們平時在交談過程中,如果一直講跟佛教無關(guān)的話,邪魔鬼神很容易侵害你,但若經(jīng)常以正知正念來談?wù)摲鸱?,縱使非人也無法危害。所以,我們平時不要無義閑談,即使不得已要說一些閑話,最好也不要耽著它,不要把它執(zhí)為實有。有些人愛講一些色情暴力的話題,對這些毫無意義的事情津津樂道,始終也不厭煩。雖然我們作為凡夫人,說話不可能像阿羅漢、菩薩一樣,內(nèi)容全部圍繞著自己修行或弘法利生,但一般來講,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皈依了佛門,并受了不同層次的戒律,對平時的語言還是值得觀察,看自己說的話有沒有意義,對一些事物是否耽著?有些人一提起自己的怨敵,就怒不可遏,邊哭邊生極大的嗔恨心;一講到自己以前感情的經(jīng)歷,又開始生起強烈的貪心,仿佛回到了過去時光。這種現(xiàn)象對修行人而言是不合理的,你可以談?wù)?,但不要太?zhí)著,說話應該注意這一點。第二個問題,當我們欣賞種種精彩動人的戲劇時,也要以正知正念攝持相續(xù)。作為一個凡夫人,最好不要去那些對護心無利的場所,否則你剛開始的動機比較善妙,但這些外境對凡夫的誘惑極大,可能最后你就沒辦法控制了。就像有些小孩,最好不要讓他出去玩,不然他出去以后,自覺回來的非常少。同樣的道理,我們最好不要去那些場合,因為能以正知正念來護持相續(xù)的人并不是特別多。當然,若是最后有者1的話,那就另當別論了。毗奈耶經(jīng)有這樣一個公案:佛陀的兩大弟子舍利子和目犍連,生于印度特別富貴的家庭,在沒有出家前,舍利子叫涅甲,目犍連叫邦納杰。因為他們是最后有者,故對色聲香味等世間欲妙沒有多大興趣。(我們有時也可以看出,有些居士或者出家人,平時也是對世人比較羨慕的對境無有興趣,而對佛法方面或是對三寶的功德,起非常大的信心,這就是自己即生中可獲成就的一種相兆。)二人本來不愿去一些娛樂場合散亂,但有一次當?shù)嘏e行了異常隆重的娛樂活動,在父母的強迫下,他們不得不硬著頭皮去參加。當時,二位尊者無論是人格魅力還是智慧等各方面都非常出名,彼此久聞對方大名,非常仰慕,但一直沒有見過面。當天恰巧他們坐到一起,舞臺上人們盡情表演,各種節(jié)目豐富多彩,但他們兩位興趣索然,并沒有像別人那樣津津有味。旁邊有些人認為他們非常愚笨,不懂得享受快樂;有些人認為他們可能精神有問題。表演到了中間,邦納杰問旁邊的涅甲(此處跟廣釋略有不同):“今天的節(jié)目你看了沒有?聽了沒有?”涅甲回答說:“我看了也聽了?!薄澳悄愀杏X怎么樣?”“舞臺上的那些人,全部以死人尸體般的姿態(tài)在展現(xiàn),通過他們的表示,召集著許多接近死亡的眾生,除此之外并沒有什么精彩之處?!卑罴{杰對此非常贊同,便問:“您是不是鼎鼎大名的涅甲?”對方答言:“當?shù)厝耸沁@樣稱呼的?!比缓?,涅甲問邦納杰:“你覺得今天表演的節(jié)目怎么樣?”“我看了也聽了,但感覺這里所有的裝飾品全部是一種包袱,所有的舞蹈都是虛假的相,所有的歌聲是瘋狂的呼聲,所有的色法全部是無常的,因此我也沒有什么興趣?!薄鞍?!您是不是赫赫有名的邦納杰?”“世間人是這樣稱呼的。”(他們兩個都比較好玩?。拇酥?,他們有了共同的語言,后來出家都證得了圣果。所以,我們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假如參加這樣的場合,眼前出現(xiàn)各種眼花繚亂的對境,也不能好像入迷了一樣,開始拼命地貪執(zhí)?,F(xiàn)在有些出家人或在家人,看電視連續(xù)劇的時候,整個身心非常投入,不吃不喝地一直盯著。旁觀者看到這副模樣“噢,不要說他是最后有者,就連修行人也不合格?!彼麄兊男耐耆粚车拿曰蔑@現(xiàn)所控制,一點自由也沒有,所以我們遇到這些對境時,理應斷除貪執(zhí)。這一點對凡夫人來講,當然比較困難,但只要懂得入行論的內(nèi)容,不要只停留在口頭上,而應于不同場合中自覺串習,這樣一來,當你遇到外境時,才會用得上對治法。就像軍人沒有上戰(zhàn)場時,天天訓練制敵之術(shù),一旦遇上了真正的對境,原來那些熟練的本領(lǐng)就能派上用場,完全可以戰(zhàn)勝對方。所以大家聽完這部法以后,自相續(xù)應該稍有改變,倘若一點改變都沒有,還是跟往昔一模一樣,那除了有一點聞法功德外,意義也不是特別大。其實這次宣講入行論,我每天也可以講十幾個頌詞,字面上一過也比較簡單,但我還是想憑自己的智慧和經(jīng)驗對每個問題詳詳細細地闡述,講完了之后,希望這次學習的人,也不要為了完成任務(wù)隨便應付一下,應該為自己和眾生的利益好好地思考、好好地修持,這一點非常重要!丑二、斷除無義之事:無義掘挖割,于地繪圖時,當憶如來教,懼罪舍彼行。發(fā)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假如在毫無意義的情況下,進行挖地、割草,在地上畫畫、插樁子,這些行為是不如法的,最好不要做這種散亂之事。假如非要做的話,應憶念大乘經(jīng)典中“斷除一切無利于眾生之事”的教言,以懼怕違越佛制戒而墮落惡趣的心態(tài)立即予以放棄。當然,在有意義的情況下挖地割草,比如修經(jīng)堂、造佛塔、建修行茅棚,以及在地面上畫壇城、繪佛像等,佛在有關(guān)經(jīng)典中也是開許的。但沒有意義的寫寫畫畫,在地上東挖一塊、西挖一塊,這在戒律中不允許。有人可能想:“不能挖地割草,這是比丘守持的戒條(別解脫戒中這些屬于墮罪),為什么在大乘佛教中也要遵守這些小乘戒律?”這些雖然在小乘中被嚴格遮止,但作為大乘菩薩,出家菩薩當然要按別解脫經(jīng)所制定的去行持,在家菩薩也不能違背如來教言,倘若明白這些道理后還要明知故犯,故意違背佛制戒,那將招致痛苦的果報。涅槃經(jīng)云:“三世因果,循環(huán)不失?!比绻p視如來教言,來世一定會成熟苦果。以前迦葉佛教法中有位比丘,一次在途中,一棵翳羅大樹刮了他的法衣,他勃然大怒,無視佛陀的教言(比丘不能砍樹)而砍了那棵樹,后來轉(zhuǎn)生為一條大龍。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它以轉(zhuǎn)輪王的身相來到佛陀面前,遭到佛陀呵斥,要求它現(xiàn)出原形只見它被頭上長的一棵翳羅大樹重重壓著,樹根的部位昆蟲彌漫,感受著巨大痛苦。由此可見,即便違犯了細微學處,也會導致無窮后患。因此大家千萬不要輕視如來教言,隨隨便便去挖地割草,認為“這是出家人的戒律,我是在家人不用守,就算犯了也是一個輕罪,沒有多大關(guān)系”,這種想法是不合理的。佛陀為什么不讓挖地呢?因為這種放逸行為對眾生沒有絲毫利益,甚至會傷害蚯蚓、螞蟻等小蟲的生命。以前梁武帝有一個師父,他修行很好,平時梁武帝對他非常恭敬。有一次梁武帝派人把他請來。請來時,梁武帝正和朋友下棋下得起勁。侍者問他師父請來了怎么辦,他沒有聽見,正好在下棋時說“殺掉”(我沒有下過棋,也不是特別懂,但史料里是這么講的),侍者就出去把那個師父殺掉了。后來回來稟報時,梁武帝非常后悔,便問:“他臨死時有沒有說什么?”“他說前一劫的時候,他是個小沙彌,在挖地時不慎把一條蚯蚓挖成了兩段。誤殺對誤殺,這一輩子受報是應該的!”表面上看來,挖地殺蚯蚓也不是什么特別大的事情,但因果確實不虛,自己造什么業(yè)肯定會親身受報的,百業(yè)經(jīng)中說:眾生所造的業(yè),不會成熟于外面的地水火風上,也不會成熟于其他相續(xù)中,而是成熟于自己的界蘊處。我們每一個人,小時候或還沒有信佛時,故意或無意殺害的眾生肯定很多,現(xiàn)在若沒有勵力懺悔,來世要用生命一一償還,這是沒有任何懷疑的。我有時候這樣想:學院平時有一些建設(shè),包括我自己為了弘揚入行論而做修建,這個過程中可能殺了很多蚯蚓、螞蟻之類的小含生,今后果報會怎么樣也不好說。你們有時候為了僧眾、為了私人,也可能無意或故意中造過一些罪業(yè),假如來世用寶貴的生命償還,那是相當可怕的。所以不管是外面的聽眾,還是我們在座的人,無始以來到現(xiàn)在,或者今生到現(xiàn)在,可能殺害過很多眾生,為了懺悔這些罪業(yè),現(xiàn)在一起念金剛薩埵心咒:“嗡班雜兒薩埵吽”好!從今以后,希望大家在短暫的人生中,盡量不要故意殺生。做到這一點也不是特別困難,現(xiàn)在有很多漁夫屠戶,看了一些佛經(jīng)和因果報應錄后,放下屠刀,下決心再也不殺生。其實在這個世界中,生存的方式多種多樣,不一定非要靠殺生過活。所以,我很希望所有的聽眾,包括電視面前的佛友,你們能不能在心中默默發(fā)愿:從現(xiàn)在起乃至生生世世,寧舍生命也不故意殺害眾生?如果有了這樣的決心,以前的殺生罪業(yè)也會得以清凈,自相續(xù)中不會再有這種染污。我想這對每一個人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丑三(斷除煩惱引發(fā)之事)分三:一、略說;二、廣說;三、攝義。寅一、略說:若身欲移動,或口欲出言,應先觀自心,安穩(wěn)如理行。這個頌詞也特別重要,我覺得入行論的每一個頌詞,對大乘修行人來講都非常珍貴。此頌的意思是,無論身體要移動做事,還是口中要發(fā)言講話,首先必須觀察自心的動機是善、是惡,還是無記?對自他有利益還是沒有利益?有損害還是沒有損害?方方面面觀察完以后,作為發(fā)了菩提心的安穩(wěn)者2,絕不能隨煩惱所轉(zhuǎn),務(wù)必做到穩(wěn)重如理地奉行善法。這一點對修行者來講相當重要。比如我想去旅游朝拜或者出差,身體需要前往那里,在沒有去之前,應當好好觀察地自己,這次去的動機好不好?去了以后有沒有意義?有意義的話,那是自己的利益,還是眾生的利益?是善法方面的利益,還是世間方面的利益?現(xiàn)在有些在家人,在學習這部論的過程中,遇到的違緣比較多,經(jīng)常有單位、家里、親朋好友的事情,讓自己不得不中間離開。但是離開的話,你首先要觀察:到那里對自他有沒有利益?如果沒有利益,完全是一種散亂心、湊熱鬧的心,那能不能盡量不要去?同樣,你要說話的時候,比如到某地去演講,發(fā)表一些自己的看法,那要先看這話說好還是不說好?說了的話,是為了眾生還是為了自己?如果是為了自己,后果是善還是惡?依照龍猛菩薩在寶鬘論里的標準“貪嗔癡所造的業(yè)為不善業(yè)”,反反復復地觀察自心。世間當中,為什么有些人叫智者,有些人叫愚者?因為愚者不會這樣觀察,做什么事情都盲目而行。而智者隨時能以正知正念來觀察自己,如此的結(jié)果也非常圓滿。因此,我們身體無論做什么事,口里無論說什么話,一定要先觀察自己的心,然后再進行操作。以前上師如意寶說過,麥彭仁波切有一位大弟子堪布律登,他一生中修行非常好,每次傳講佛法時,都以“應先觀自心,安穩(wěn)如理行”為開卷語,念完這句后,再讓弟子發(fā)菩提心。不僅僅是堪布律登,藏傳佛教中也有許多高僧大德用這個偈頌作為開篇偈,講經(jīng)之初就先念一遍。以前我大概七八歲時,身邊有位老出家人,他的言行舉止對我佛教方面的修養(yǎng)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當時我自己感覺不到,現(xiàn)在回想起來,在佛法上他確實為我打下了堅實基礎(chǔ)。(當然,這也可能跟我前世的習氣有一定關(guān)系,我自己感覺,不管是前世中的哪一世,我肯定跟佛法結(jié)過緣。小時候?qū)⑸确欠ㄐ袨闆]有多大興趣,別人做的時候,自己也是特別害怕,拼命地想去救。而在善法方面,每每聽到佛教念誦的聲音、見到一些唐卡,那種歡喜心簡直用語言無法形容。)當時我很小,還沒有讀書,平常到山上玩兒時,他就給我們念“應先觀自心,安穩(wěn)如理行”這句話,自己則經(jīng)常在那里坐禪觀修。當時,我們很多的小孩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3,但這個詞句都會背?,F(xiàn)在學習研究佛法之后,我才發(fā)現(xiàn)小時候的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如此重要?,F(xiàn)在有些在家居士也有自己的小孩,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給他灌輸慈悲愛心方面的佛教知識,從小就告訴他有佛菩薩的保佑,考不好就會造罪業(yè),好好祈禱佛菩薩就會得滿分、得小紅花,不管他平時做什么,常跟諸佛菩薩的加持連在一起,從小就在他腦海中種下這種概念,那長大以后,他再怎么樣也不會說佛教是迷信。反之,假如從小就覺得佛菩薩是迷信,到了二三十歲要轉(zhuǎn)過來是非常困難的。我們這里有些大學生、年輕人,以前一直學習唯物主義無神論,后來到了三四十歲遇到一些違緣而皈依佛門,但由于過去的見解根深蒂固,有些習氣是很難改過來的。如果從小就會拜佛念佛,現(xiàn)在便不會有這種困惑。我有時候到城市里去,看到有些居士的孩子,就教他們拜佛,那些孩子特別小,拜佛的樣子非??蓯?。當然,這不僅是一個可愛,可愛的話有些小動物也有,此舉對他們一生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這一點我倒覺得藏族的小孩特別幸運,他們父母沒有一個不信佛的,從小會叫“媽媽”時他們就會念觀音心咒了,這樣長大以后,不信因果、毀謗三寶的人幾乎沒有,這確實跟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和教育環(huán)境有關(guān)。當然,這個話題跟入行論的頌詞沒有特別密切的關(guān)系,只不過我想到哪里就說了出來,有時候離題千里,一不小心跑到小孩子的世界中去了。言歸正傳,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時時刻刻都應該觀自己的心,這是入行論從開始到現(xiàn)在寂天菩薩一直提倡的。歷史上的很多高僧大德為什么修行如此成功?原因就是他們經(jīng)常審察自己,身口意三門非常清凈。無量壽經(jīng)中說:“善護意業(yè),清凈無染?!奔偃缟朴谧o持自己的心念,所作所為就會清凈無染。當然,我們作為一個凡夫俗子,剛開始一定是有困難的,但若堅持不懈,久而久之就會達到這個目標。另外,在修行的過程中,還應依止一些具有修行境界的心靈導師。世間人稱老師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實際上真正具有法相的善知識,才是名副其實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依靠他們真實無偽、無我利他的教育,能引導無量眾生趨入解脫妙道?,F(xiàn)在很多人口口聲聲說利他,但這些所謂的“利他”,有時候也離不開“自利”的范疇。因此我們一定要調(diào)伏自心,讓自我的范圍越來越小,利他的范圍越來越大。雖然凡夫人開始時所作所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處處維護自己的利益,但只要將菩提心不斷推廣,這種利他的發(fā)心和行為會逐漸擴大的。我們作為大乘行人,應該關(guān)心整個世界、關(guān)心所有的眾生,而不是只關(guān)心“我”和“我”的親朋好友。這一點,不僅要從文字上了知,內(nèi)心也要這樣串習,若能如此,這也不是達不到的境界。寅二、廣說:下面廣說當我們產(chǎn)生一些惡心時,應該如如不動,“如樹安穩(wěn)住”。以下共有27種:吾意正生貪,或欲嗔恨時,言行應暫止,如樹安穩(wěn)住。什么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生起貪心或嗔心,理應自我警醒:若讓貪心爆發(fā)造作惡業(yè),后果必定不堪設(shè)想;若放縱嗔心肆意妄行,結(jié)局也是無法想象。因此,言語行為應暫時停止,如樹一樣安住不動。我們相續(xù)中經(jīng)常會生起煩惱,尤其是貪心和嗔心,是所有煩惱中最嚴重、最可怕、人們談?wù)撟疃嗟摹?、貪心:凡夫人遇到可愛悅意的對境時,不管是人、財、物哪一種,貪心都會自然生起。假如你隨著貪心而去,便會違背佛陀教言,甚至毀壞自己的戒律,最后墮入可怖的惡趣。2、嗔心:如果我們遇到不悅意、不可愛的怨敵或病魔等對境,相續(xù)中的嗔心就像熊熊烈火般盛燃,若未以大乘緣起空性或慈悲法門的甘露水來熄滅,很容易焚毀我們多生累劫所積累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的森林。因此,作為一個修行人,我們務(wù)必要觀察自相續(xù),一旦生起貪嗔之心,馬上以正知正念來強行壓制。以前上師如意寶也講過:“假如你遇到悅意的對境,產(chǎn)生特別可怕的貪心,或者遇到不悅意的對境,生起非常猛厲的嗔恨心,在那個時候,你應憶念諸佛菩薩的教言,只要保持十分鐘不動不言,就不會有什么不良后果發(fā)生?!北热缯f,你特別貪執(zhí)財物,想去偷別人的財產(chǎn),當生起這種念頭時,暫時把它緩一下“我暫時不能偷,要偷的話,對我的來世今世都不利”,過一會兒,貪心就可能減少很多。同樣,如果你遇到一些朋友,平時關(guān)系不錯,但今天有些語言沒有溝通好,兩人互相爭執(zhí)不息,此時若不壓制自己的嗔心,兩人吵起來、打起來,也許一方就會自殺。其實,世人發(fā)生一些大事,有時候原因非常簡單,不管是貪嗔還是其他煩惱所引發(fā),十分鐘之間就可能出現(xiàn)可怕的后果。所以,當我們產(chǎn)生猛烈的煩惱時,一定要想到諸佛菩薩的教言,暫時安住下來。有些人在非常激烈的吵架時,突然什么話都不說了,一直坐在那里,再過十幾分鐘,就慢慢恢復原來的狀態(tài)了??梢?,煩惱就像夏天的狂風暴雨一樣,驟然出現(xiàn)時風云變色,但過一會兒就萬里無云了。故而我們產(chǎn)生嚴重的煩惱時,務(wù)必要忍得了一時,這樣才不會有大的過失。德育古鑒中有一個“不可不可”的故事:有位陳醫(yī)生醫(yī)術(shù)高明,且有高尚的醫(yī)德。張先生家里一貧如洗,可卻患了非常可怕的富貴病,幸經(jīng)陳醫(yī)生悉心診治,才得以痊愈。陳醫(yī)生未收分文診金,還幫助了不少藥資,張先生一家感恩不盡。某日,陳醫(yī)生到遠地去出診,回家途中天色已晚,便在張先生家中借宿。當晚,張先生的妻子跑進房來,在陳醫(yī)生面前現(xiàn)出不太如法的行為,一直引誘他。深夜見此花容月貌的少婦,陳醫(yī)生也不禁心神蕩漾,正要墮落之時,猛然想起古德戒淫文中的教言,告誡人不能失去良知,便大呼“不可”。哪知張婦不肯罷休,上前擁抱,陳醫(yī)生又大呼:“不可!不可!”使勁把她推開,這樣一直掙扎到天明,他始終保持著清白,沒有被淫行染污。幾年后,陳醫(yī)生的兒子參加考試,考官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