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詁學教案定稿.doc_第1頁
訓詁學教案定稿.doc_第2頁
訓詁學教案定稿.doc_第3頁
訓詁學教案定稿.doc_第4頁
訓詁學教案定稿.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訓詁學講義李振東哈爾濱師範大學文學院緒 論第一章 訓詁學的性質和任務第一節(jié) 什么是訓詁學一、什么是訓詁學?我們研究訓詁學,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訓詁學,它的研究對象是什么?1、傳統(tǒng)語言學的構成明代方以智通雅小學大略:“小學有訓詁之學,有字書之學,有音韻之學。”又云:“歐陽永叔曰:爾雅出于漢世,正名物講說資之,于是有訓詁之學;許慎作說文,于是有偏旁之學。篆隸古文為體各異,學者務極其能,于是有字書之學;五聲異律,清濁相生,而孫炎始作字音,于是有音韻之學。”因此,我國的傳統(tǒng)語言學向來分為三個部分:文字學:文字形體 音韻學:研究語音 訓詁學:研究語義。訓詁學是我國傳統(tǒng)語言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要懂得什么是訓詁學,先要懂得什么是訓詁。2、前人關于“詁”、“訓”的說法“訓詁”最初單稱“詁”、“故”、“訓”。對于這幾個字,從前有各種解釋。例如:許慎說文:“訓,說教也?!薄霸b,訓故言也?!倍巫⒃唬骸罢f教者,說釋而教之,必順其理,引申之凡順皆曰訓。”“故言者,舊言也,十口所識前言也。訓者,說教也。訓故言者,說釋故言以教人,是之謂詁?!睆堃倦s字:“詁者,古今之異語也?!薄坝栒?,謂字有意義也?!惫睜栄抛⑨屧b第一條:“此所以釋古今之異言,通方俗之殊語。”孔穎達毛詩周南關雎詁訓傳疏:“詁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訓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币陨线@些說法,都是利用“聲訓”推求“詁”“訓”兩個字的語源。雖然在某些地方還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對兩個字涵義的理解基本是一致的。由此可知,“詁”“訓”兩個字的涵義的不同,它們是解釋語言的兩個不同的法則。二、關于“詁”、“訓”的含義和作用1、詁: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是指古書中“異言”的解釋,其中的主要是古今異言,即同一事物因時代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稱呼。如:爾雅釋天:“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痹娦l(wèi)風芄蘭:“芄蘭之支,童子佩觿” 。 “ 觿 ”是古代一種骨制的解繩的錐子,也用為佩飾。說文卷四下角部:“ 觿,佩角銳耑,可以解(gi)結。詩曰:“童子佩觿 ”。也就是現在說的“解(gi)錐”。由地域不同而產生的異言,亦即方言。也包括在“詁”的范圍以內,用當時具有標準語性質的“雅言”去解釋異言,也是“詁”。如:方言第一:“嫁、逝、徂、適,往也?!惫弊ⅲ骸笆牛貢x語也。徂,齊語也。適,宋語也。往,凡語也?!狈舱Z,就是普遍通行的詞語,即“雅言”中的詞語。雅言,就是春秋時期普遍通行的詞語。論語述而:“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币簿褪钦f“孔子也有用普通話的時候,讀詩、讀書、行禮,都用普通話?!泵鳁钌鞯ゃU續(xù)錄卷三阿堵:“晉書云:王衍口不言錢。晨起見錢堆床前,曰:阿堵。近世不解此,遂謂錢曰阿堵,可笑。晉人云阿堵,猶唐人曰若箇,今曰這個也?!?2、訓: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指用通俗的話去解釋古書語詞的含義。如: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辈恢皇怯迷~來解釋詞,還對古書語詞進行形象的描繪和說明。即孔穎達所說:“道物之貌以告人?!比纾籂栄裴屍鳎骸笆抑兄^之時,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門外謂之趨,中庭謂之走,大路謂之奔?!薄暗牢镏惨愿嫒??!睜栄裴層枺骸叭缜腥绱瑁ㄖ喂窃磺?,象曰磋),道學也。如琢如磨(玉曰琢,石曰磨),自脩也。瑟(莊嚴)兮僴(寬大)兮,恂栗也。赫(威嚴)兮咺(威儀)兮,威儀也。有斐(文彩的樣子)君子,終不可諼(忘)兮。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美無斑。態(tài)度莊嚴胸寬大,既有威儀又文雅。這個文雅的君子,教人始終難忘他!”這段例文幾乎對詩淇奧的全篇進行了解釋,可以從中概括出以下幾方面內容:第一、對詞語具體含義和感情色彩的說明。第二、對古書句子結構的分析。第三、對修辭手法的描述。第四、對古書思想內容的闡發(fā)。并且像爾雅釋訓這部分的特點,也很能說明,“訓”“詁”確是互不相同的訓詁法則。3、關于“詁”、“訓”的關系“詁”、“訓”雖然有區(qū)別,但是,在對古書進行訓釋時,“詁”、“訓”的界限是不容易分清的。段玉裁曰:“分之則如爾雅析“詁”、“訓”、“言”為三,三而實一也?!瘪R瑞辰毛詩詁訓傳名義考:“蓋散言則故、訓、傳俱可通,對言則故、訓與傳異,連言故、訓與分言故、訓又異?!币簿褪钦f“詁”、“訓”籠統(tǒng)地說或連在一起說是沒有分別(散言、連言),但辨析地說或分開來說是有分別的(對言、分言)。三、訓詁和訓詁學的性質正是因為“詁”、“訓”意義有相通的地方,所以兩字可以連文?!霸b”、“訓”連文始見于漢代毛亨毛詩詁訓傳??追f達疏曰:“詁訓傳者,注解之別名?!?“詁訓者,通古今之異辭,辨物之形貌,則解釋之義盡歸于此。”“詁訓”即“訓詁”漢代也叫“訓故”、“解故”等。如:漢書揚雄傳:“雄才而好學,不為章句,訓詁通而已,博覽無所不見?!睗h書劉歆傳:“初左氏傳多古字古字,學者傳訓故而已。”漢書藝文志:“書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卷。”漢代以后,“訓詁”已經成為一個專有名詞了。(一)訓詁:就是對古書語詞文意的解釋闡發(fā)。近代學者黃侃在文字聲韻訓詁筆記中說:“詁者,故也,即本來之謂。訓者,順也,即引申之謂。訓詁者用語言解釋語言之謂。若以此地之語釋彼地之語,或以今時之語釋昔時之語,雖屬訓詁這所事,而非構成之原理?!边@段話之中,談了詞的“語源”、“本義”、“引申義”等問題,指出“用語言解釋語言之謂。若以此地之語釋彼地之語,或以今時之語釋昔時之語”只是訓詁學的任務,并不是訓詁學的構成原理?!坝栐b學”雖然可以簡稱作“訓詁”,但二者并不能等同。“訓詁”的目的,就是使讀者能讀懂古書。如:清陳澧東塾讀書記卷十一:“詁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蓋時有古今,猶地有東西,有南北,相隔遠則言語不通矣。地遠則有翻譯,時遠則有訓詁。有翻譯,則能使別國如鄉(xiāng)鄰,有訓詁則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謂通之也。訓詁之功大矣哉!”這句話很好地概括了訓詁的作用。訓詁的成果有兩類:隨文釋義的注疏。也就是隨原文解釋詞句的意義,注重詮釋特定語境中的具體意義。如詩衛(wèi)風氓:“氓之蚩蚩”毛傳:“蚩蚩,敦厚貌”。通釋語義的專著。也就是脫離詞語的使用語境,概括詞語應有的意義加以解釋。一般表明詞的概括意義。如爾雅、方言等著作。這兩類豐富的資料,是訓詁學得以產生的基礎。(二)訓詁學:則是研究訓詁規(guī)律的科學,它要從大量的訓詁資料中概括出規(guī)律,從前人用語言解釋語言的實踐中總結出法式和條例,并把它系統(tǒng)化、理論化。如:黃侃在文字聲韻訓詁筆記中說:“真正之訓詁學,即以語言解釋語言。初無時地之限域,且論其法式,明其義例,以求文字之系統(tǒng)與根源也。”黃侃的話是很有創(chuàng)見性的。他認為,訓詁學的主要任務就是研究用語言解釋語言的方法、條例,進而探討語言文字的系統(tǒng)和根源。這個任務要比“釋古今之異言,通方俗之殊語”困難得多,也重要得多了。語言的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語言中的各要素是有系統(tǒng)的。如: “摶”字的本義指雙手將散在的東西團成圓形。說文手部:“摶,以手圓之也?!?表示。后來又引申出凝聚義、盤旋、環(huán)繞義等。此外還有把東西卷緊、專一等義。說文寸部:“專,紡專?!?古借作“?!??!皳弧薄?“?!惫艦橐蛔?,“摶”為后起字。甲骨文作: (甲二八六三);(粹四五八);(鐵二一六三)正像紡磚之形。甲骨文又作:(一期粹一四九);從又從,示以手旋紡磚之意,為“轉”之本字。故“?!庇行D、盤旋之意。三國魏曹植玄暢賦:“希鵬舉以摶天,蹶青云而奮羽。”北周庾信晚秋:“濕庭凝墜露,摶風卷落槐?!奔椿匦⒈P旋之義。其上“”代表三股線,紡磚旋轉,三線即成一股,故“摶”又有凝聚、聚結義。如管子霸言:“摶國不在敦古?!币伦ⅲ骸熬垡??!眱葮I(yè):“摶氣如神,萬物備存?!弊ⅲ骸敖Y聚也。”儀禮特牲饋食禮:“佐食摶黍授祝。”胡培翚正義:“摶,聚也?!鄙叹龝r戰(zhàn):“凡治國者,患民之散而不摶也?!弊ⅲ骸皳?,聚而凝也?!?三線成一股,即是纏絞在一起,故“摶”字還有縛、束、卷起的意思。廣雅釋詁三:“縳,束也?!敝芏Y冬官考工記鮑人:“卷而摶之?!编嵄娮ⅲ骸皳蛔x為縳一如瑱之縳,謂卷縳韋革也。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幣錦二兩縳一如瑱。”杜預注云:“縳,卷也。” 由此,“摶”就構成一個詞義系統(tǒng)。這其中有本義、引申義和假借義等。古代的訓詁家致力于推求詞的本義,而在其他兩種意義上很少用力,因而他們往往知古而不知今。黃侃則認識到,訓詁不僅要知“古”,而且要識“今”。應該通過探求字的本義,進而探索字的引申義和假借義。也就是探索出由本義、引申義、假借義組成的“詞義系統(tǒng)”。實際上,訓詁學就是對訓詁規(guī)律的總結,也就是對漢語語義系統(tǒng)的研究,最根本的任務是對漢語語義發(fā)展規(guī)律的研究。黃侃說:“訓詁學要求語言文字之系統(tǒng)與根源,”是對訓詁學根本任務很精當深刻的闡發(fā)。這樣,“訓詁”才上升為“訓詁學”,使該門學科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第二節(jié) 怎樣研究訓詁學一、為什么學習訓詁學?1、訓詁學是個工具性學科。如:鄭伯克段于鄢:“莊公寤生?!本?,歷來學者眾說紛紜,不好理解。后來清人黃生在義府寤生中說:“左傳: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杜注云:寤寐而莊公已生。此說非也。寤而已生,此正產之極易者,何必反驚而惡之。予謂,寤當與牾通,牾,逆也。凡生子首出為順,足出為逆,至有手及臂先出者,此等皆不利于父母,或其子不祥,故世俗惡之。莊公寤生,是逆生也。逆生則產必難,其母之驚且惡也宜也矣?!?、訓詁學同其他學科有著緊密的聯系。如哲學、文學、歷史學、天文學、地理學、數學、醫(yī)學都有很密切的聯系。3、訓詁學資料包含著豐富的各方面的知識。二、研究訓詁學的方法1、要吸收古今中外的語言學成果,尤其是現代語言學理論成果。我國傳統(tǒng)語言學發(fā)展到今天,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在新的歷史階段,為了促進訓詁學的新發(fā)展,必須吸收現代語言學的理論和先進方法。普通語言學一般地研究語言的本質、起源、發(fā)展,以及語音、語義、詞匯、語法等語言的各個方面。它對個別語言的具體研究,對個別語言某一方面的具體研究,是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它對訓詁學也有指導意義。當代訓詁學如果一味閉關自守,就會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傳統(tǒng)的研究方法也存在缺點和不足,如“因聲求義”的原則。如:重視詞源的研究,是我國訓詁學的傳統(tǒng)。漢代劉熙的釋名是詞源學的代表作品。清儒提出的“音近義同”、“因音以得其義”而“不限形體”的訓詁原則,也必須與詞源學結合,才能準確可靠,否則就會陷入唯心主義的臆斷。其結論也就難以令人信服。所以訓詁學要立足自身的語法體系,同時借鑒現代語言學的理論方法,以求得自身體系的完善與發(fā)展。對于訓詁學,歷史比較研究法可以借鑒。2、訓詁學研究,必須建立歷史的觀點。王力在龍蟲并雕齋文集新訓詁學中說:“前人所講字的本義和引申假借,固然也是追求字義的來源及其演變,可惜的是,他們只著重在漢代以前,漢代以后就很少道及。新訓詁學首先應該矯正這個毛病,把語言的歷史的每一個時代看作有同等的價值。漢以前的古義固然值得研究,于百年后新起的意義也同樣地值得研究。無論怎樣俗的一個字,只要它在社會上占了勢力,也值得我們追求它的歷史?!蓖趿Φ囊庖娛菍Φ摹J紫?,傳統(tǒng)的訓詁學“厚古薄今”,古代的注釋家只重視先秦兩漢的作品,對唐宋以后的作品很少過問,這是不對的。其次,訓詁學應當擺脫經學附庸的地位,建立隸屬語言學的新的訓詁學。古代學者也曾自覺不自覺地進行語言文字研究,但學界認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不太重視故沒有得到充分發(fā)展。漢代揚雄方言、劉熙的釋名、服虔的通俗文都是這方面的著作。后來,近人張相詩詞曲語詞匯釋、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等著作,對相關問題做了更進一步的探討。這些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以此為基礎,訓詁學才能在科學性的深度和廣度上,取得更大的進展。最后,古人重“正”輕“俗”,一般來說,對正體字研究較多,對俗體字不太重視。但“正”“俗”之間存在一個轉化關系。如:“躳”字,說文呂部:“躳,身也。從身從呂。躬,躳或從弓?!笨梢姡肮笔恰败p”的或體字,也可以說是俗字。但實際上,“躬”在漢代有很強的勢力,在漢碑中常見,大有取代“躳”的趨勢。如:漢桐柏廟碑:“匪躬匪力?!编M閣頌:“躬儉尚約?!北焙O嗑熬懀骸肮d讓?!?到了干祿字書中,兩字同時例為正體。漢字簡化以后,“躬”成了正字,“躳”則作為異體字被廢棄了。由此可見,“正”和“俗”的材料,在訓詁學研究中同等重要,正如王力所說:“無論怎樣俗的一個字,只要它在社會上占了勢力,也值得我們追求它的歷史?!笨傊?,正像王力所說:“我們必須打破小學為經學附庸的舊觀念,然后新訓詁學才真正成為語史學的一個部門?!?、要把語義、語音、文字和語法結合起來研究,不能孤立的研究。漢語詞語特點是形音義不可分離的統(tǒng)一體。因此,研究語義不能離開語音和文字。而語法又是確定具體詞義的,研究詞義也離不開語法。古人已經注意到形音義之間的關系,如:荀子正名篇:“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則謂之不宜。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眱x禮士相見禮:“問日之早晏?!弊ⅲ骸肮盼脑缱髟??!闭f文中的亦聲字。如:“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豊亦聲?!彼未跏ッ馈坝椅恼f”,認為漢字“其類在左,其義在右”。如: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歹之小者曰殘,貝之小者曰賤,如此之類皆以戔為義也。以后的學者又以此為基礎,提出“以形索義”和“因聲求義”的方法。如:段玉裁在廣雅疏證序中說:“小學有形、有音、有義,三者互求,舉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義,有今義,六者互求舉一可得其五?!钡窃谀承┓矫孢€有很大不足,尤其是對語法的重視不夠。古人在隨文釋義的過程也注意了一些語法現象,但沒進行過專門研究。例如:春秋公羊傳莊公二十八年:“讀伐者為客,伐者為主?!焙涡萁庠b:“伐人者為客,讀伐,長言之,齊人語也;見伐者為主,讀伐,短言之,齊人語也。”孔穎達毛詩周南關雎疏:“之、兮、矣、也之類,本取以為辭,雖在句中,不以為義,故處末者皆字上為韻。”清代王氏父子的成就很高,但因為他們在“語法”方面知識的局限性影響了他們的成就。如:史記淮陰侯列傳:“案齊之故,有膠、泗之地。懷諸侯之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齊矣?!?王念孫史記雜志云:“此當從游本作”懷諸侯以德”,今本“以”作“之”者,涉上兩“之”字而誤,漢書正作“懷諸侯以德”。, 實際上,史記原文不誤。史記中此處的“德”是感恩、感激的意思。史記中“懷”用的不是“安撫”義,而是“懷藏”、“懷抱”義,它同“之”一起構成“懷之”句式。這種句式是先秦常見句式,史記中也常用?!皯阎T侯之德”應指的是“人和”。韓信對諸侯有恩,諸侯自然要感激韓信,也就是說“天下服聽而歸德于齊”。擁有了諸侯的感恩,就做到了“人和”,這也是成就王業(yè)的一個重要條件。它同“案齊之故,有膠、泗之地”一起構成了排比句,即孟子所說的“地利”和“人和”。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具備了,還不能急于稱王,還要做出“謙讓”的樣子,以顯示自己高尚的品德。 蒯通認為韓信具備了上述有利條件,才極力勸韓信謀反的。史記、漢書編撰的指導思想不同,司馬遷寫作史記的指導思想是“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探索歷史發(fā)展是從人際關系、人事人謀、從歷史人物的具體活動中以及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角度,分析歷史興衰成敗的原因。班固卻用更抽象的“德”來解釋歷史的演變。漢書對一些具體的歷史事件,也從政治、經濟、民心著眼來分析和揭示,但他終究不會偏離 “以德為本”的指導思想。因此,漢書襲用史記時必然要做些變動, 以保持全書體例上的一致。故最終將“德”的“感恩”、“感激”義改為“恩德”、“恩惠”義。王氏父子??惫偶删妥恐?,但有時僅依靠版本、引文而校改原文的做法,并不一定妥當。有時又不能洞明語法,而妄改古書,更為后世學者所非議。裴學海指出:“王氏父子雖有語法觀念,然尚未窺全豹,故其校釋古書,多有因未能洞明句式與詞的用法而發(fā)生錯誤者。” 我們認為此例就是王氏不能洞明語法而發(fā)生的錯誤。楊樹達曾說:“余往曾言:治國學者必明訓詁,通文法。近則益覺此二事相須之重要焉。蓋明訓詁而不通文法,其訓詁之學必不精,通文法而不明訓詁,則其文法之學亦必不至也?!彼?,我們應從語言的整體中去研究訓詁學,立足于傳統(tǒng)的優(yōu)良方法,結合語法分析訓釋詞義,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總結規(guī)律性的認識,上升為理論,使訓詁學建立在更科學的基礎上。4、掌握大量訓詁材料,通過綜合對比,歸納出條例,探索其源流。我國訓詁材料非常豐富,尤其是隨文釋義的注疏。如何有效地分析這些資料,是一件很難的工作。因此,雖然也需要通論性訓詁學著作,但要想使訓詁學能有踏實的進步,應更好地做好基礎性工作。這就要求進行斷代研究。具體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漢語史專書研究。專門注釋家的研究。通過歸納整理材料,發(fā)現和解決問題。如:漢代王充論衡中有“真人”、“真正人”;“土人”、“土偶人”兩組詞。如:真人真正人王充的思想,主流是東漢時期盛行的黃、老哲學。所以,在論衡中大量使用“真”這個詞,構成了一系列以“真”為詞根的復合詞和詞組。如:真氣、真人、真是、真性、真正;真玉、真死人、真玉珠、真龍、真仙等。這樣,就產生了同形詞“真人”,如:1)道家相夸曰:“真人食氣?!保ǖ捞摚┲感薜莱上芍?。2)假使之然,蟬蛾之類,非真正人也。(無形)此指真實的人。書中為區(qū)別兩者的意義,避免混淆,在詞中間加上“正”字,成為“真正人”。另如:土人土偶人1)假令商姓食口五人,五人中各有五色。木人青,火人赤,水人黑,金人白,土人黃。(詰術篇)此處的“土人”指“秉有五行中土性之人”。2)為土偶人以像鬼神,令巫祝延以解土神。(解除)3)今解土之祭,為土偶人像鬼之形,何能解乎? (解除)4)象似布藉,不設鬼形;解土之禮,立土偶人。(解除)以上三例“土偶人”指用土做的偶人。5)今設土龍,雖知不能致雨,亦當夏時,以類應變,與立土人、土牛同義。(遭虎)這里的“土人”與“土偶人”同義。但是,通過對比可以發(fā)現,書中的“土人”表用土做的偶人時,不獨用,而是與“土人”、“土?!蓖F。如果單獨使用時,用“土偶人”表示。我們認為這也是分化同形異義詞的方式。通過漢語史專書研究,我們總結出論衡中已經采取一定的方法來分化同形異義詞了。臧琳經義雜記卷十瓠字假借作壺:“詩七月:八月斷壺。毛傳:壺,瓠也。此非訓壺為瓠,乃經借壺為瓠,故傳謂壺即瓠字,于六書為假借也。爾雅釋木:有壺棗。郭注云:今江東呼棗大而銳上者為壺。壺猶瓠也,借壺作瓠。與毛詩正同。釋文引孫炎注云:棗形上小下大似瓠,故曰壺。此即郭之所本,較郭語尤明。”總之,這項工作做得扎實,同漢語史的歷時性研究結合一起,“縱橫交錯”,進行承上啟下的研究,這樣才能明其源流變遷。第二章 訓詁學的產生和發(fā)展第一節(jié) 先秦時期訓詁學的萌芽 訓詁起源很早,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萌芽了。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周王朝衰弱,諸侯割據,國家開始四分五裂,語言也處于分裂的狀態(tài)。正如許慎說文解字敘中所言:“其后諸侯力政,不統(tǒng)于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為七國,田疇異畮,車涂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這種“言語異聲,文字異形”局面的出現,對社會的統(tǒng)一是不利的。語言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就是所謂“雅言”,也出現了今語與古語的不同。人們閱讀古代文獻也就產生了困難。戴震說:“昔之婦孺聞而輒曉者,更經大師轉相講授仍留疑義,則時為之矣。”于是解釋古今異語和各地方言的訓詁也就應運而生了。先秦的訓詁材料,主要散見于正文之中,涉及的范圍很是廣泛。如:解釋詞義。闡明語法。解釋具體事物。解釋抽象概念。探求語源。闡發(fā)用詞條例。就方式來說,聲訓、形訓、義訓各種形式都已萌芽。一、從聲訓方面來說1、用音同音近的字探求卦名的語源。例如:周易說卦:“乾,健也;坤,順也(柔順);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附著);艮,止也(靜止);兌,說也(悅)。”2、用音同音近的字詮釋字義,闡明論者的觀點和主張的。例如:論語顏淵:“季康子問政于孔子??鬃釉唬赫?,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庇帧胺t問仁,子曰:愛人。問智,子曰:知人。”荀子君道:“君者,何也?曰:能養(yǎng)也?!泵献与墓希骸扳哉?,養(yǎng)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倍Y記表記:“仁者,人也?!倍男斡柗矫鎭碚f利用解析文字來闡明自已的政治主張或哲學見解。例如:左傳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為武?!弊髠餍迥辏骸肮史凑秊榉??!表n非子五蠹:“古者蒼頡之作書也,自環(huán)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蒼頡固以知之矣。”左傳昭公元年:“于文,皿蟲為蠱。”這些都屬于形訓的范圍。但這些都是作者利用解析文字來闡明自已的政治主張或哲學見解,是按照自己的意圖和想法來分析的,不合文字構造原義。三、從義訓方面來說 辨析同義詞。例如:左傳莊公三年:“凡師一宿為舍,再宿為信,過信為次?!弊髠魑墓吣辏骸氨饔趦葹閬y,子外為寇。”以今語釋古語。例如: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也?!泵献与墓拢骸皶唬轰唷d?,洪水也。”以通語釋方言,或以方言釋通語。例如:左傳宣公四年:“楚人謂乳榖,謂虎於菟,故命之(子文)曰斗榖於菟?!惫騻骰腹吣辏骸胺傧糖?。焚之者何?樵之也?!焙涡葑⒃唬骸伴灾R人語。”標明義界。例如:孟子梁惠王下:“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闭f明該書用詞的條例。例如:左傳隱公三年:“書曰: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弊髠髑f公十一年:“凡師,敵未陳曰敗某師,皆陳曰戰(zhàn),大崩曰敗績,得儁曰克,覆而敗之曰取某師。”四、從其他方面來說 1、解釋名物的。地名:莊子逍遙游:“南溟者,天池也。”書名:莊子逍遙游:“齊諧者,志怪者也?!?2、闡明語法的。語法:谷梁傳襄公十二年:“遂,繼事也?!彼?,表示前后兩件事是相因相承的。左傳定公七年:“遂侵衛(wèi)?!倍蓬A注曰:“兩事故曰遂?!倍抛⑴c谷梁傳的訓解是一致的。語序:公羊傳僖公十六年:“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隕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飛。過宋都。曷為先言霣而后言石。霣石記聞。聞其磌然。視之則石。察之則五。曷為先言六而后言鹢。六鹢退飛。記見也。視之則六。察之則鹢。徐而察之則退飛?!碧撛~:春秋莊公七年:“星隕如雨?!?左傳莊公七年解之曰:“星隕如雨,與雨偕也?!卑醋髠鞯囊馑际牵盒请E如雨,就是“星落而且下雨”,“如”當“而且”講,“與雨偕也”,實際講了此義。 3、說解專書的。例如:易經周易系辭傳 春秋春秋三傳 儀禮禮記 陳澧東塾讀書記:“孔子作十篇為經注之始?!币资?管子牧民解明法解 韓非子解老篇喻老篇 由此可見,先秦時期的訓詁材料和專書注解,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解釋語詞。而是通過語詞的詮釋尋求立論的依據。專書注解,也不是逐字詮釋,只是通指其意而已。這與漢代以后的訓詁和傳注很不相同,從這一點上說,只能算作萌芽時期。第二節(jié) 兩漢時期訓詁學的興盛漢代崇尚經學,詩書易禮春秋立于學官,定為“五經”。在學校里講授經書,理應字斟句酌,故漢書藝文志說:“古文讀應爾雅,故解古今語可知也。”1、“爾雅”的意思?!盃枴笔恰敖钡囊馑迹弧把拧笔恰罢钡囊馑?,所謂“讀應爾雅”,就是講解應該正確。怎樣才能做到正確呢?就需要經師們做大量細致的訓詁工作。2、兩漢時期的訓詁的主要方式:隨文釋義;通釋語義。一、興盛的原因: 1、統(tǒng)治者尊經、博士講經,促進了訓詁的發(fā)展。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睗h武帝設立“五經博士?!?2、秦火之后,要搶救古籍。 楚漢戰(zhàn)爭中,蕭何曾收集秦所藏圖書。漢初的幾個皇帝重視古籍整理,廢除了秦朝的“挾書律”。漢文帝派晁錯向伏生學習尚書;漢文帝如集全國儒生整理古籍;漢成帝民間求遺書,命劉向等人校定全部圖書。 3、隸書通行,人們看不懂古文經籍,需要注解。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為了統(tǒng)一文字,早在周代,周宣王太史作史籀十五篇,這是一種筆畫繁復的字體,后世稱它為大篆或籀文。到了戰(zhàn)國時期,齊魯一帶又通行一種比大篆更為簡省的字體,漢代人稱它為古文、蝌蚪文或孔壁古文。秦統(tǒng)一后,采取“書同文”的政策,李斯以籀文、古文為基礎,規(guī)范為秦篆,也叫“小篆”。 而在民間,由于公事繁多,則采用另一種書寫更為簡便的字體隸書。儒家的經典都是用這種這種字體寫的,叫今文經。與之相對,用古文、蝌蚪文或孔壁古文書寫的叫古文經。二、興盛的表現: 1、儒家經典注釋大批出現。 據漢書藝文志所載,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書有九家,四百一十二篇;詩有六家,四百一十六篇;禮有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樂有六家,百六十五篇;春秋有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論語有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孝經有十一家,五十九篇。 兩漢時期出現了很多著名的注解家,如:毛亨、高誘、王逸、鄭玄,馬融等。其中鄭玄一人著書一百余萬字,號稱“鄭學”。許多先秦古籍就靠漢代的注解得以讀懂,這是漢代注釋家留下的豐富的遺產。 2、道家和其它著作也有一些注解。儒家著作以外,西漢人為之作注的只有老子一家。漢書藝文志載有老子鄰氏經傳四篇、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經說六篇、劉向說老子四篇。東漢時期學者注書的范圍擴大,錢大昭補續(xù)漢書藝文志所載甚詳。除此以外,老子國語戰(zhàn)國策史記漢書呂氏春秋楚辭以及緯書、術數之類都有人注解。這說明:訓詁開始擺脫經學附庸的地位;也反映出當時道家學說和讖緯迷信思想對訓詁學有很深的影響。* 讖書:是巫師方士炮制的隱語廋言,記載圖讖的叫讖書。如河圖、洛書。* 緯書:是方士化的儒生撰寫的書,以儒家經義,附會吉兇禍福,治亂興衰,多怪誕無稽之談。3、出現了通釋語義的專著。爾雅:是我國第一部詞典,匯集了春秋戰(zhàn)國以至秦漢以來訓詁研究的訓詁成果,至今仍是人們研究上古漢語詞義訓詁最重要的參考書。戴震爾雅文字考序:“古故訓之書,其傳者莫先于爾雅,六藝之賴是以明也。所以通古今之異言,然后能諷誦乎章句,以求適于至道?!标P于爾雅的作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其書在毛亨以后,大抵小學家綴緝舊文,遞相增益,周公、孔子,皆依托之詞。”爾雅的注家很多,主要有:犍為文學、劉歆、樊光、李巡、孫炎五家。十三經注疏中的爾雅注疏是晉郭璞注,宋邢昺疏。清人中以邵晉涵的爾雅正義、郝懿行爾雅義疏最為著名。方言:漢揚雄著,原名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它不僅是訓詁學的重要著作,而且是我國漢語方言學的第一部著作。全書包括兩方面的內容:1)絕代語釋;絕代語指殘留于當代語言中的古詞語。包括古通語和古方言。晉郭璞方言注序:“考九服之異言,標六代之絕語”?!傲敝更S帝、堯、舜、禹、湯、武王。2)別國方言。如:黨,曉,哲,知也。楚謂之黨,或曰曉,齊宋之間謂之哲。說文解字:東漢許慎著。訓詁學著作。它不是專釋語義的,而是對文字的形、音、義作全面說解。從前目錄書只把它歸入解釋字形的字書一類,是不全面的。同時它還是中國文字學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完備的字典。按許慎的說法,獨體為“文”,合體為“字”?!罢f”是解說的意思;“解”是分析的意思。故于獨體許氏側重釋義,于合體則既釋其義,又要分析其形體結構,并說明字音。“說文”與“解字”合而為一,概括了這部書的內容。全書十五卷,分成五百四十部,共收字9353個,重1163個。每個字都是先列小篆形體,然后進行說解,先釋義,后說形體結構。如:元,始也,從一從兀。說文解字的原本早已亡佚?,F在通行的是宋代徐弦和徐鍇整理過的,稱“大、小徐本”(“小徐本”也叫說文解字系傳)。徐弦校定說文時,加上了反切注音。但這注音是唐代孫愐的唐韻的反切,不代表許慎時代的讀音。清代研究說文的最有成就的學者有四位,分別是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六書音均表;王筠說文句讀說文釋例;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桂馥說文解字義證被稱為“說文四大家”。釋名:東漢劉熙著,運用聲訓的方法,探求事物的稱名的理據,開始了我國漢語語源學研究。如:釋名釋言語:“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薄罢Z,敘也,敘己所欲說也?!比?、兩漢訓詁的特點: 1、確定了隨文注釋和通釋語義的兩種基本形式。這個特點是訓詁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訓詁學在其萌芽階段,只是對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詞的意義逐字進行解釋,也就是常說的隨文注解。但這只是訓詁材料的積累。只有通釋語義的專著的出現,才是真正訓詁學的開始。這是因為,訓詁的第一要義是要揭示字、詞的抽象的、概括的意義。所謂通釋語義,就是概括詞義工作,如前所述爾雅。在漢代,隨文注解和通釋語義這兩種基本形式的確立,正是訓詁學走向成熟的標志。2、開始了由語文學領域進入語言學領域。語文學不同于語言學。語言學是指對文字或書面語言的研究,特別著重在文獻資料的考證和故訓的尋求。而語言學是指對語言自身規(guī)律進行研究的社會科學。有人認為中國在“五四”以前所作的語言研究大致是屬于語文學范圍的。這是不恰當的。我國語言研究的范圍很廣,除傳統(tǒng)的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以外,還包括著方言學、語法學、語源學等。各有自己的特色。下面我們就爾雅、通俗文、方言三部訓詁專著談談兩漢訓詁學從語文學領域進入語言學領域的情況。 爾雅:劉熙釋名釋典藝解釋爾雅說:“爾,昵也。昵,近也。雅,義也。義,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為主也?!睜栄胚@部書的寫作目的,就是要使方言接近標準語,使語言逐漸規(guī)范化。而不是專門為為解經,這本書問世以后,訓詁學就有由語文學領域轉向語言學領域的趨勢了。通俗文:東漢服虔著。省稱為通俗,這里的“通俗”和現在所說的通俗不同,是通向俗語的意思?!巴ㄋ住焙汀盃栄拧闭孟鄬??!盃栄拧币窖运渍Z接近“雅言”、“標準語”,而“通俗”卻要“雅言”、 “標準語”通向方言俗語。二者殊途同歸,都是想溝通“古今異言”和“方俗殊語”。這就必然要推動訓詁學從語文學領域轉向語言學領域,因此,它也是訓詁學由語文學領域進入語言學領域的一個標識。方言:西漢揚雄著,是我國方言學的奠基之作。它以漢代人民口頭語言為研究對象,而且使用的方法就是到群眾中去,實踐調查取證,這和現代語言學者調查方言所用的方法并沒有什么不同。這是一部地道的語言學著作。揚雄已經把訓詁學推進到語言學領域中去了。3、把形、音、義三者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漢字是種形、音、義結合在一起的表意文字。但東漢以前人們并不明白這個道理,直到東漢許慎作說文解字,才從形、音、義三方面對漢字結構進行了分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敘,對許書的這種說解方法給予很高的評價,他說:“許以形為主,因形以說音義。其所說義與他書絕不同者,他書多假借,則字多非本義。許慎就字說其本義,知何者為本義,乃知何者為假借,則本義乃假借之權衡也?!庇终f:“許君之書,主就形而為之說解,其篆則形也。其說解則先釋其義。次說其音。必先說義者,有義而后有形也。音后于形者,審形乃可知音,即形即音也。合三者以完一篆,說其義而轉注、假借明矣;說其形而指事、象形、會意明矣;說其音而形聲、假借愈明矣。一字必兼者,三者必互相求?!比纾涸家?,從一從兀,兀聲。丕,大也,從一從不,不聲。段氏這段話,揭示了說文把形、音、義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的用心,能發(fā)現漢字的奧秘,啟示后學以治學的門徑。4、經今文學與經古文學之爭對訓詁的影響。漢代經學中今文學派與古文學派的斗爭,對訓詁影響極大,成為漢代訓詁的又一特色。今文經就是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寫的;古文經就是用古文書寫的。后來由于師承、家法、解經的方式的不同,變成兩個學術派別。今文經學:創(chuàng)始人董仲舒,代表作春秋公羊學。他是官方的御用學派。特點:根據當時統(tǒng)治者的政治需要,對先秦儒家經典進行訓釋。如:他們認為孔子是“托古改制”的,孔子所刪詩書禮樂春秋諸典籍中,有許多“微言大義”,今文經學的任務就是要闡發(fā)這種“微言大義”。因此他們常在注釋中大搞穿鑿附會,煩瑣考證。今文經學還大搞讖緯迷信,神化儒家經典,宣傳“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唯心論哲學。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相對,它反映了一些非當權的統(tǒng)治者的利益。特點:1)注重文字訓詁;2)按字義解經;3)不搞煩瑣考證;4、實事求是,不虛妄迷信。后代的學者稱這種學風為“樸學”。但古文經學在當時是受到排斥的,一直沒能列入學官。劉歆曾想把春秋左氏傳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立為學官,由于今文經學者們的反對,沒有成功。王莽改制,以周禮為依據,曾立古文經博士,后來改制失敗,博士也被取消。漢武帝想收攬古文經學派,立左氏春秋博士,后來也被廢除。漢明帝時準許左傳谷梁傳古文尚書毛詩四經公開講學,但不設博士。即使這樣,漢代古文經學派仍然有很大發(fā)展,有很多大師出現,許多著作相繼問世。如:許慎說文解字;馬融注孝經、論語、毛詩、周易、三禮、尚書等。馬融的弟子鄭玄成就最高,超過馬融。鄭玄注古文經,兼采今文說中有用的成分,把古今訓詁成就融為一體,時人稱之為“鄭學”。魏晉以后的儒學,都是從鄭學發(fā)展起來的。今古文之間的關系。二者盡管有區(qū)別,但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是一致的。但有時二者是交錯在一起的。今文經學章句繁多,說解混亂。當古文經學開始興盛時,就連主張今文經學的人也感到有必要“省章句”、“正經義”。漢章帝時,會群臣于白虎觀,講論五經異同,用皇帝的名義寫成白虎通義(白虎通或白虎通德論)。這是對今文經學的一個綜合性總結,是一部提要性的著作。這本來是要抬高今文經學的地位。但奉命寫作的卻是古文經學家班固。這是因為“今文博士一般只會記誦章句,不會概括大義。只能專講一經,不會兼通五經,要編通義就不得不求助于古文學者。”班固之后的賈逵、許慎等著名古文經學家,也同時兼講今文經學。漢學重家法。漢學還是重師承、講家法的。經有數家,家有數說,某一經由某一大師講授,大師的經說便成為師法,他的弟子照著去講,就叫守家法。如:詩有齊、魯、韓、毛“四家”。訓詁方法并不相同。詩關雎:“參差荇菜,左右芼之?!饼R詩關雎:“芼,草覆蔓。”魯詩關雎:“芼,騫也,取也?!表n詩關雎:“芼,作覒?!泵婈P雎:“芼,擇也?!苯佑|漢代經注,就要了解這種由于師承和家法所造成的訓詁上的分歧。在漢代,只有鄭玄“囊括大典,網羅眾家,刪裁繁誣,刊改漏失”,(后漢書鄭玄傳論三十五卷)成為一代宗師。要了解漢代經注,鄭玄是一位關鍵人物。第三節(jié) 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的訓詁沿襲時期 這個時期,魏晉南北朝約四百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動蕩的時期;經隋統(tǒng)一,唐代的興盛,共三百七十九年,社會重新鞏固。這前后八百年間,可以稱作訓詁學的沿續(xù)時期。一、擴大了訓詁的范圍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注解,仍然以儒家經典為主,但訓詁范圍有所擴大。1、經部:流傳至今的:王弼、韓康伯易注;杜預的春秋經傳集解;范寧谷粱傳集解;何晏論語集解。2、史部:裴骃史記集解;裴松之三國志注;酈道元水經注;韋昭漢書音義。3、子部:以道家的老子和莊子的注釋為最多。據隋書經籍志載,老子注疏有三十家,莊子注疏有十五家。這是魏晉崇尚玄學的反映。小說家有梁劉孝標的世說新語注。兵家曹操孫子兵法注。4、集部:郭璞楚辭注、子虛上林賦注。5、佛典:大乘經疏三百七十九卷;小乘律講疏二十三卷;雜論講疏一百三十八卷。到隋唐時期,四部的注解都有增加,其中對后世影響較大的有:李鼎祚周易集解;司馬貞史記索隱;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顏師古漢書注;李善文選注。二、出現了義疏和集解1、義疏:宋明帝周易義疏;陳周弘正周易義疏;晉皇侃論語義疏;梁簡文帝莊子講疏。2、集解:晉書鄭沖傳云:“初,沖與孫邕、曹義、荀顗、何晏共集論語諸家訓注之善者,記其姓名,因從其義,有不安者輒改易之,名曰論語集解”。又晉書杜預傳:“(杜預)既立功之后,從容無事,乃耽思經籍,為春秋左氏傳集解。又參考眾家譜第,謂之釋例,又作盟會圖、春秋長歷,備成一家之學,此志乃成。”這兩種集解是不相同的。孔穎達疏云:“杜言集解謂聚集經傳為之作解,何晏論語集解乃聚集諸家義以解論語,言同而意異也。”三、訓故新著的涌現 字書主要有:魏張揖的廣雅;陳顧野王玉篇;晉呂忱字林,這時訓詁專著的特點,就是研究俗字的漸漸多起來了。方言研究:郭璞方言注;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中的書證、音辭;唐李商隱蜀方言(亡佚)。四、重視少數民族語言和外國語言研究1、周代:翻譯官的設立。我國自周秦時代開始,就重視國內少數民族語言和外國語言的翻譯和研究。并為此設立了各種翻譯官。禮記王制篇:“五方之民,言語不通, 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唐代:譯經需要。到了唐代,和尚們出于譯經的需要,他們既鉆研梵語,又精通漢語訓詁,給我們留下了一些在價值的專著。如:釋玄應一切經音義:釋慧琳一切經音義:釋慧苑華嚴音義:這些書里,在解釋佛經時,引用了很多古書資料,我們可以從中找到許多古書佚文,還可以用來??保私庵泄艜r期語言文字音義變化的一些足跡。產生上述情況的原因:佛學傳入,儒釋道三家互相影響;統(tǒng)治者為了麻痹人民而提倡講經;上距漢代幾百年,漢人訓詁已為難懂文字,需要新注;由于國家長期分裂,人民遷居異地,語言往往不通,需要學習當地的方言和某種兄弟民族的語言。第四節(jié) 宋代的訓詁變革時期宋代開國之初,進行大規(guī)模的文化建設。改進科舉制度;置譯經院,翻譯佛經;建崇文院,收藏大量當代和古代的圖書資料;編制類書:如太平御覽冊府元龜。宋人的訓詁,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展開的。一、宋代訓詁的概況宋太宗年間:論語注疏;孝經注疏;爾雅注疏;孟子注疏; 加上唐人的九經,稱作十三經注疏。通釋語義:陸佃埤雅;羅愿爾雅翼;王安石字說。徐鉉校定說文陳彭年重修廣韻;顧野王玉篇。遼代僧行均龍龕手鏡二、宋代訓詁的特點理學思想占統(tǒng)治地位,注疏由樸學變成宣傳理學的工具;宋代,理學盛行。以北宋程頤和南宋朱熹為代表的程、朱學派,就是這種理學的傳播者和發(fā)展者。程朱理學:是一種在道家、佛家思想影響下產生的儒家新學派。其內容主要講正心誠意,致知格物的心性之“理”,它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的思想體系。經學史上,“漢學”和“宋學”之分。漢學:漢代經學家有關語言文字訓詁和各種名物制度考證的一套學問。漢學家在訓詁和考證中,學風比較踏實,不尚空談,也不過于繁瑣,故后人稱之為樸學。宋學:指宋儒的理學。宋儒反對漢代的樸學。他們也搞訓詁,但常常大談義理,把注疏變成了宣傳理學的工具。三、宋代訓詁成就 1、敢于創(chuàng)發(fā)新義,開一代疑古風尚。劉敞撰七經小傳和春秋權衡,擺脫傳統(tǒng)束縛,開宋儒批評漢儒先聲。歐陽修詩本義:“爾雅非圣人之書,不能無失??计湮睦?,乃是秦漢之間學詩者纂集說詩博士解詁?!贝蚱屏藸栄攀侵芄骰蚩鬃蛹捌溟T徒所作的傳統(tǒng)說法。王安石字說;朱熹辨?zhèn)喂盼纳袝?。宋儒的疑古,不一定全對,但他們提出了一些漢唐舊注中不能提出的問題,值得我們研究。 2、創(chuàng)立“右文說”,為研究語音與語義的關系提供了重要線索。王圣美說:“凡字,其類在左,其義在右?!睂φZ音和語義的關系有深刻闡發(fā),給“因聲求義”的訓詁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線索。3、對語法有進一步認識。在中國語言學史上,語法觀念的發(fā)生是很早的。戰(zhàn)國時期,提出“詞”或“語詞”、“語助”的概念。唐代又提出了“義類”,但這個名稱不太通行。宋人稱其為“實詞”,通行以后,把以前的“詞”、“語詞”、“語助”稱為“虛詞”或“虛字”。從宋代開始,詞分虛實兩類開始固定下來。當時的文人蘇軾、朱熹、陸九淵都非常重視虛詞的研究,足以證明語法研究在當時已經是不容易忽視的學問了。4、利用金石學成就,使訓詁學與金石學結合起來。金石學始于北宋嘉祐年間。先是歐陽修收集歷代石刻跋尾四百余篇成集古錄。薛尚功收集商周、秦漢金石文字成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貼。趙明誠金石錄;洪適隸釋、隸續(xù),使訓詁學獲得了新的材料。這就使訓詁學與金石學結合起來,開創(chuàng)了訓詁學的新局面。第五節(jié) 元明時期衰落時期1、語助:元盧以緯著,是研究虛字的最早的專著。2、駢雅:明朱謀瑋著,搜集古書中的雙音詞,依爾雅體式分章解釋??梢哉f是一部聯綿字典。3、通雅:明方以智著,該書取材于先秦諸子、史書、方志、小說,考證古音古義,兼及方言俗語,分門別類,加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