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北京大學月刊發(fā)刊詞》.doc_第1頁
蔡元培《北京大學月刊發(fā)刊詞》.doc_第2頁
蔡元培《北京大學月刊發(fā)刊詞》.doc_第3頁
蔡元培《北京大學月刊發(fā)刊詞》.doc_第4頁
蔡元培《北京大學月刊發(fā)刊詞》.doc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蔡元培發(fā)刊詞一、教學目標1把握本文論述的主要觀點。2把握蔡元培“兼容并包主義”的教育主張。3了解“五四”新文化運動初期論說語言的特點 二、教學要點1. “發(fā)刊詞”體論說文的文體特點。2. 文中所闡發(fā)的作者的辦學原則即其大學理念的精義。3. 平和懇摯的態(tài)度及行文樸實、措辭嚴謹?shù)奈娘L。三、作者的生平及創(chuàng)作情況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孑民,號鶴庼。浙江紹興人。民主主義革命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清光緒年間進士,1892年補授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補編修,有深厚的漢學功底。1894年中日戰(zhàn)爭后,開始接觸西學,受民主革命思想影響,立志舉辦新式教育。1898年起歷任紹興中西學堂監(jiān)督,上海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先后參與發(fā)起成立中國教育會、光復會,親任會長。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上海分部負責人。1907年赴德國留學,進萊比錫大學攻讀哲學、倫理學、文學等課程,接受進化論觀點,主張教育救國。辛亥革命后回國,出任南京臨時政府第一任教育總長,仿照西方教育制度建立我國近代的教育體制。1915年與吳玉章等人組織留法勤工儉學會和華法教育會。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在主持北京大學工作期間,主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為新文化、新思想的傳播開拓道路,并實行民主管理和教授治校,提倡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這些革新思想與措施不僅推動了北京大學使之成為當時新文化運動的發(fā)源地與中心,而且對我國近代教育產生深遠影響。1927年離開北京大學,先后任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監(jiān)察院院長,北平圖書館館長,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副主席,國際反侵略大會中國分會名譽會長。蔡元培教授畢生從事民主革命和現(xiàn)代教育事業(yè),為之做出了重大貢獻,被中國共產黨譽為“現(xiàn)代知識界的卓越前驅”。博學多識,對哲學、美學、倫理學、教育學等學科,均有研究和建樹,論著約300萬字,都收入蔡元培全集。四、文本分析 本文是北京大學歷史上第一份學術性??本┐髮W月刊的發(fā)刊詞。它旨在說明北京大學月刊創(chuàng)辦的宗旨和意義,而同時還重點闡發(fā)了作者對大學的看法、他的辦學原則,也即蔡元培大學理念的精義。 蔡元培是中國現(xiàn)代最偉大的高等教育家,他的大學教育思想是中國現(xiàn)代思想的寶貴財富。而本篇即是其大學理念的最早的也是最集中的闡發(fā)。 蔡元培的大學理念有一個形成過程。他在前清本已取得人所欽羨的翰林功名,然而, 1894 年 7 月的甲午中日之戰(zhàn),使其思想開始變化:“孑民是時持論,謂康黨所以失敗,由于不先培養(yǎng)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數(shù)人弋取政權,排斥頑舊,不能不情見勢絀。此后北京政府,無可希望。故拋棄京職,而愿委身于教育云”(傳略(上) 。 1898 年 10 月,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創(chuàng)辦。三個月后,蔡元培出任紹興中西學堂監(jiān)督,由此他與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 1901 年 9 月,他在上海南洋公學任特班 ( 相當于大專培訓班 ) 總教習。 1904 年 9 月,任京師大學堂譯學館教員,首次與北大結緣。次年 5 月,他赴德留學?!霸诎亓忠荒?,習德語外,并編書”,“第二年,遷居來比錫,進大學聽講,凡三年。于哲學、文學、文明史、人類學之講義,凡時間不沖突者,皆聽之。尤注重于實驗心理學及美學,曾進實驗心理學研究進世界文明史研究所,研究比較文明史?!保▊髀裕ㄉ希┻€翻譯了柏 林大學 教授巴留岑德意志大學一書的總論部分。在德國的四年,蔡元培的大學理念漸趨成型。 1912 年 1 月,他回國就任民國政府第一任教育總長。同年 10 月,他起草并頒布了教育部部令大學令,規(guī)定“大學以教授高深學術,養(yǎng)成碩學閎材,應國家需要為宗旨”;“大學為研究學術之蘊奧,設大學院”。這是蔡元培大學理念的最初表述。后因袁世凱稱帝、北洋軍閥混戰(zhàn),政局不靖,蔡元培無法實踐其大學理念,遂辭去總長一職,二度赴德,次年又赴法,進一步考察和 研究歐陸高等教育。 民國初年,中國的近代高等教育剛剛誕生,近代大學理念尚未確定。 1916 年 12 月 26 日,回國后的 蔡元培被正式任命為北大校長, 1917 年初,正式出任執(zhí)掌校務。他后來在 傳略(上)中 回憶說: “其時北京大學學生,頗為社會所菲薄。孑民推求其故,以為由學生之入大學,仍抱科舉時代思想,以大學為取得官吏資格之機關。故對于學理,毫無興會。而講堂以外,又無高尚之娛樂與學生自動之組織。故學生不得不于學校以外,競為不正當之消遣。此人格所由墮落也?!币虼恕暗谝灰母锏?,是學生的觀念”。北大舊人馮友蘭回憶說:“清朝末年,廢除了科舉,但到了民國初年科舉的余毒還沒有清除。人們還是把當時的學堂的等級比附為科舉中的等級。人們把京師大學堂的畢業(yè)生比附為進士。清末成立的京師大學堂就是北大的前身。我進北大的時候,北京的人還稱它為大學堂,當時北大的大部分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們,都還認為上北京大學就是要得到一個進士出身,為將來做官的正途。當時的北大學生都想著,來上學是為了混一個資格為將來做官做準備。北大無形中是一個官僚養(yǎng)成所。當時法科是一個熱門,因為人們認為上法科到做官是順理成章的,文科是一個最冷的冷門,因為人們都不清楚文科究竟是干什么的?!?(我所認識的蔡孑民先生) 面臨此種風氣,蔡元培明白,欲加以徹底改造,勢必需要首先從觀念上厘清何為大學、大學何以為大。作者兩度赴歐考察,結合中國實際,可以說已經基本形成了成熟的大學理念。 所以, 1917 年 1 月 9 日,他到校后第一次演說,即針對舊北大“了無宗旨”的致命缺陷,向學生明確提出三項要求,為:“抱定宗旨”,“砥礪德行”,“敬愛師友”。他指出,“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敗,以求學于此者,皆有做官發(fā)財思想”,而“諸君來此求學,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與否,必先知大學之性質”。于是明確點明:“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可見其大學理念的首先一環(huán),是大學性質的闡述。大學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fā)財之階梯。他告誡學生:“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宗旨既定,自趨正軌?!?(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 次年, 作為北大第一份學術??本┐髮W月刊籌辦,蔡氏應邀撰寫發(fā)刊詞,于是借此機會,進一步地、更明確地闡發(fā)了他的大學思想。 文章開頭部分,簡略說明北京大學月刊創(chuàng)辦的緣起。后半部分,則分三個要點闡述了辦刊的必要性,同時論及近代大學的三項要義。關于月刊的宗旨和必要性,作者講了三點:發(fā)表學校師生的研究成果,以盡學術貢獻之責任;刊載各學科學說,破除學生固守專業(yè)、抱殘守缺的舊習;發(fā)表各家各派的見解,消除校外學者的懷疑。與此同時,他特別還論及近代大學的三項要義:第一,大學為研究學術之機關,應貢獻于學術;這種研究,既不是單純輸入歐化,也不是一味保存國粹,而是要用科學方法揭示傳統(tǒng)學術的真相,在近代學術的基礎上作進一步的發(fā)展。第二,大學學生不應以獲取畢業(yè)證書為目的,應于專精之余,旁涉各種有關學科的學理,成為一定意義上的通才,而避免偏狹。第三,大學是包容古今中外不同學術派別、典籍、思想,廣泛延攬各家各派學者的研治學術的機關,應循思想自由原則,行兼容并收主義。 以上所論大學理念之三要義,第一項是論大學之性質。此前, 1917 年 2 月 5 日 ,蔡元培對大公報記者談及其“大學之計劃”時,就說過:“大學生向來最大之誤解,即系錯認大學為科舉進階之變象,故現(xiàn)在首當矯正者即是此弊,務使學生了解于大學乃研究學術之機關,進大學者乃為終其身于講學事業(yè)。學生如此,教授亦如此,蓋大學教授須一面教人,一面自家研究也?!保▽Υ蠊珗笥浾哒勗挘┐髮W應“以研究為本位”, “研究學術”,也即研究“ 高深學術 ”,研究“高深學問”。而何為 “高深學問” ? 1920 年8 月31 日 ,蔡元培在北大一項典禮上說:“大學宗旨,凡治哲學、文學及應用科學者,都要從純粹科學入手”;“大學為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不可視為養(yǎng)成資格之所,亦不可視為販賣知識之所”。 1918 年4 月15 日 ,蔡 元培在與人討論大學學制說:“鄙人之意,學與術雖關系至為密切,而習之者旨趣不同。文、理,學也。雖亦有間接之應用,而治此者以研究真理為的,終身以之?!薄氨扇艘詾橹螌W者可謂之大學,治術者可謂之高等專門學校。兩者性質有別,而不必有所限與程度之差。在大學,則必擇其以終身研究學問者為之師,而希望學生于研究學問以外,別無何等之目的?!?(讀周春嶽大學改制之商榷)可見其所謂“高深學問”,大抵指以人文和自然科學為主的基礎學科、純粹科學。 1919 年 9 月 20 日 ,蔡元培在北京大學第二十二年開學式演講詞中,重申“大學的教育方針”:“大學并不是販賣畢業(yè)證書的機關,也不是灌輸固定知識的機關,而是研究學理的機關”;“既然認定大學是研究學理的機關,對于純粹學理的文理科,自當先作完全的建設。”明乎此,我們對“高?!薄ⅰ皩W院”紛紛爭升“大學”之弊,自會有所認知,更對大學師生之職任,有新的體會。 第二項實際是論大學的通識與通才教育。蔡元培提出的是文理滲透,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的主張。在北大的改革中,他大力擴充文理兩科,加強基礎學理的研究。在北大二十周年紀念會演說詞中,他提出“于文、理兩科特別注意,亦與德國大學哲學科之發(fā)達相類。”在向國立高等學校校務討論會提交“大學改制”議案時,他再次提出“大學專設文、理二科”,并提出應溝通文、理兩科,認為文、理兩科之截然劃分,與近代科學的精神相悖(大學改制之事實與理由) 。他說:“我又有一個理想,以為文、理是不能分科的。例如文科的哲學,必植基于自然科學;而理科學者的最后的假定,亦往往牽涉哲學。從前心理學附入哲學,而現(xiàn)在用實驗法,應列入理科。教育學與美學,也漸用實驗法,有同一趨勢。地理學的人文方面,應屬文科,而地質地文等方面屬理科。歷史學自有史以來,屬文科,而推原于地質學的冰期與宇宙生成論,則屬于理科。”(蔡元培全集第 7 卷第 503 頁) 1918 年 9 月 20 日 ,在北大一九一八年開學式演說詞中,他又說:“近并鑒于文科學生輕忽自然科學、理科學生輕忽文學、哲學之弊,為溝通文、理兩科之計畫”,以徹底根除“專己守殘之習”。同年 10 月,他正式提出“融通文、理兩科之界限:習文科各門者,不可不兼習理科中之某種 ( 如習史學者,兼習地質學;習哲學者,兼習生物學之類 ) ;習理科者,不可不兼習文科之某種 ( 如哲學史、文明史之類 ) ”(在北京專門以上學校校長會議提出討論之問題) 。 1919 年,根據文理溝通的革新設想,他在北大撤銷文、理、法三科界限,實行學系制。同時制定制度,使學生有一定的選課自由。而不知從何時起,今之中國學校,不但高等教育分屬一級學科、二級乃至三級,中學亦且強分文理,其謬甚矣。 第三項,則論學術自由原則。 1912 年 2 月 8 日 ,蔡氏任教育總長時,在對于新教育之意見中,即指出清末教育宗旨中“忠君”、“尊孔”之說,與共和政體不合,與信教自由相違,教育應“循思想自由言論自由之公例,不以一流派之哲學一宗門之教義梏其心”。在 1919 年新文學運動高潮時發(fā)生的著名的“林蔡之爭”中,蔡元培在致公言報函并答林琴南函中,更明確宣布:在大學中,“ ( 一 ) 對于學說,仿世界各大學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無論為何種學派,茍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達自然淘汰之運命者,雖彼此相反,而悉聽其自由發(fā)展。此義已于月刊發(fā)刊詞言之”;“ ( 二 ) 對于教員,以學詣為主。在校講授,以無背于第一種之主張為界限。其在校外之言論,悉聽自由,本校從不過問,亦不能代負責任。公私之間,自有天然界限?!痹僖淮蚊鞔_了 “ 循 思想自由 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 ” 的堅定意念。他還舉例證之:“例如復辟主義,民國所排斥也,本校教員中,有拖長辮而持復辟論者,以其所授為英國文學,與政治無涉,則聽之?!蹦鞘侵复竺ΧΦ墓鉴欍?。辜氏在蔡氏掌校前入北大,蔡元培到任后,并未立即將他趕走( 1920 年,辜因“教學極不認真”而被解聘),而將重點放在延聘新派人物上。 蔡一到北大,首先聘新青年雜志主持人陳獨秀為文科學長,引起轟動。接著又陸續(xù)聘請許多知名學者任教,其中文科變化最大,大批學有所長的新文化人士被延聘入校,陳獨秀、李大釗、高一涵、周作人、李石曾、章士釗、黃節(jié)、胡適、吳梅、劉半農、楊昌濟、劉師培、何炳松、王星拱、劉叔雅等等,而不論其學術背景、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個人德行如何在這些方面,上述諸位確是有所不同,甚至迥然有異。在年資方面,有六七十歲的老師宿儒,也有初露頭角的青年才俊,以致有些教師比學生年紀還小。在學歷上,最典型的例子是梁漱溟,沒念過大學,因蔡元培之慧眼識珠,而得以進北大執(zhí)教鞭。學術,高深學問,成為唯一的價值標準,完全不講論資排輩那一套,真正做到了不拘一格。正所謂 “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 。這造就了北大的一時之盛,算得上是 “ 群賢畢至 ” ,也對應了 “ 少長咸集”,即 “ 對于老中青的兼容并包 ” (馮友蘭我所認識的蔡孑民先生)。 當然,所謂兼容并包,并非毫無取舍,其明顯向新派傾斜,也是題中應有之義。這一舉措,使校中現(xiàn)代學術空氣日濃,對整頓校政、學風至為關鍵,而大學作為研究、傳授學術之所的特質也因之凸顯。 三項要義之中,“思想自由原則,兼容并包主義”是作者最為著名的教育主張,在中國現(xiàn)代教育史上影響深遠。思想自由,不但指個人應該可以不受各種控制地自由思考,而且特指教員與學生在高等學府中可以自由地發(fā)表個人見解?!凹嫒莶币卜Q“兼容并收”。在作者看來,大學是“學府”,即“囊括大典,網羅眾家”的學術教育機構;在這樣的學術重地之中,無論是哪種學派,只要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是真正意義上的學術,均應予以包容,允許其存在,聽任其自由發(fā)展 ( 參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經驗 )。 這種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原則,是北京大學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鎮(zhèn),成為中國最高等學府的根本原因。而在這篇文章中,這一原則第一次得到了集中、詳盡的闡述。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二者互為前提又互為因果,即“思想自由”是“兼容并包”的基本認知條件,“兼容并包”是“思想自由”在學術上、校風上的最重要的體現(xiàn)。 由此發(fā)刊詞為引線,蔡元培拉開了北大改革的序幕,他陸續(xù)推出學科、體制、教學等方面的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其大學理念在北大付諸實踐。蔡元培雖然 “ 居北京大學校長的名義,十年有半;而實際在校辦事,不過五年有半 ” (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歷) 。以四、五年之力,就 “ 把北大從一個官僚養(yǎng)成所變成名副其實的最高學府,把死氣沉沉的北大變成一個生動活潑的戰(zhàn)斗堡壘 ” (馮友蘭我所認識的蔡子民先生)。 1927 年 10 月,他總結北大改革經驗時仍然強調:“北大特色,余意有二點:一是研究學問。二是思想自由?!逼溥M步的、堅定不移的大學理念,在北大發(fā)展進步中起到的作用是關鍵性的。如梁漱溟所言,他 “ 開出一種風氣,釀成一大潮流,影響到全國,收果于后世 ” (紀念蔡元培先生)。蔡元培的繼任者蔣夢麟校長在蔡先生不朽中,將蔡的精神概括為“學術自由”、“寬容大度”、“安貧樂道”、“科學求真”。他說,“精神不死,是謂不朽。先生死矣,而先生之精神不朽”。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學理念,深刻影響和引導著中國現(xiàn)代大學的路向,成為現(xiàn)代中國大學共同的最可寶貴的精神象征。在當下,蔡元培的大學理念,仍然顯示其“不朽”的精神力量和生機,對方興未艾的中國大學的改革與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本文在文風上的特點也是很明顯的。 首先,作者的態(tài)度平和懇摯。文章作者當時是具有崇高地位的中國最高學府的校長,是辛亥革命和國民黨的元老,又是前清翰林,無論于新于舊,都有很高的身份。而他所闡發(fā)的則是一些很重要、很深刻的觀點,是以前人們聞所未聞的;不但對于北京大學,而且對全國高等教育的方向與發(fā)展,都具有非同一般的分量。但出乎一般人的想象,作者只是平靜而不乏謙和地講述道理,毫無劍拔弩張、咄咄逼人之氣,更無輕佻浮泛之言。采取的完全是是一種平和、誠懇、真摯的態(tài)度。這是我們可以從本文閱讀中很明顯感受到的。 其次,從整篇文章來看,行文樸實,措辭嚴謹,層次清晰,表意明確。作者似乎只是平直地說理,并不過多地引經據典;即使偶爾所引,亦是當時讀書人所熟悉的經典,如明引中庸、暗引莊子;也并不專意使用各種修辭手段,只在第三要點的闡述中,用人體來比喻說明大學中各學派相反相成的道理,質樸平實。其詞語的選用,準確、嚴謹,不會產生歧義。文章結構嚴密,層次清晰:緣起、三要點、結尾,次序井然;每個要點的闡述中,又有若干層次。如第三要點中,先引古語說明大學的性質,又用人體作比,講說學派分立的必然,接著先舉其他國家大學兼容各派的實例,再述校外學者對北大偏袒某一學科或學說的懷疑和實際上的情形,最后以月刊宣示兼容并包的作用作結。全文邏輯嚴密,說理明晰,作者的觀點表述得很清楚、也很堅實。 上述平和懇摯、樸實嚴謹?shù)奈娘L看似簡單,但實不易得?!拔娜缙淙恕边@句人所共說的話,于此有鮮明的體現(xiàn)。這種文風,是作者內在的人格精神的外在表現(xiàn)。作者以忠厚長者聞名于世,又講求思想、學術上的寬容、平等,但他卻又不是“好好先生”,他是有著深厚學問功底的美學家、倫理學家和教育學家,是有著堅定明確的文化立場和是非原則的思想家。這些特質渾然相融,凝結成他的人格精神: 誠懇、 寬厚、溫潤、恬淡、堅定、從容, 春風化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