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 游褒禪山記 蘭亭集序 翻譯.doc_第1頁
赤壁賦 游褒禪山記 蘭亭集序 翻譯.doc_第2頁
赤壁賦 游褒禪山記 蘭亭集序 翻譯.doc_第3頁
赤壁賦 游褒禪山記 蘭亭集序 翻譯.doc_第4頁
赤壁賦 游褒禪山記 蘭亭集序 翻譯.doc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教版必修文言文翻譯 馬鞍山二中 wjpan赤壁賦翻譯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蕩著船兒,在赤壁下游玩。清風緩緩吹來,水面波浪不興。舉起酒杯,勸客人同飲,朗誦月出詩,吟唱“窈窕”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間。白蒙蒙的霧氣籠罩江面,水光一片,與天相連。任憑水船兒自由漂流,越過一望無際白茫茫的江面。江面曠遠啊,船兒象凌空駕風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么地方;飄飄然,又象脫離塵世,無牽無掛,變成飛升仙界的神仙。 這時候,喝著酒兒,心里十分快樂,便敲著船舷唱起歌來。唱道:“桂木做的棹啊蘭木做的槳,拍擊著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動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邊遙遠的地方?!笨腿酥杏袝刀春嵉?,隨著歌聲吹簫伴奏,簫聲嗚咽,象含怨,象懷戀,象抽泣,象低訴。吹完后,余音悠長,象細長的絲縷延綿不斷。這聲音,能使深淵里潛藏的蛟龍起舞,使孤獨小船上的寡婦悲泣。 我有些憂傷,理好衣襟端正地坐著,問那客人說:“為什么奏出這樣悲涼的聲音呢?”客人回答說:“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烏鴉向南飛翔,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句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這兒山水環(huán)繞,草木茂盛蒼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敗的地方嗎?當他占取荊州,攻下江陵,順江東下的時候,戰(zhàn)船連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臨江飲酒,橫握著長矛吟詩,本是一時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況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魚打柴,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駕著一只小船,舉杯互相勸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暫生命在天地之間,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嘆我們生命的短促,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愿與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長存。知道這種愿望是不能突然實現(xiàn)的,只好把這種無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調之中,在悲涼的秋風中吹奏出來?!?我對客人說:“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嗎?水象這樣不斷流去,但它實際上不曾流去;月亮時圓缺,但它始終沒有消損和增長。原來,要是從那變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連一眨眼的時間都不曾保持過原狀;從容不那不變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們本身都沒有窮盡,我們又羨慕什么呢?再說那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應有的東西,雖說是一絲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風,與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它,聽到的便是聲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沒有人禁止,享用它沒有竭盡,這是大自然的無窮寶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客人高興地笑了,洗凈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jīng)露出白色的曙光。游褒禪山記翻譯第一段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翻譯:褒禪山也稱為華山。唐代和尚慧褒當初在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為這個緣故,后 人就稱此山為褒禪山?,F(xiàn)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離那禪院東邊五里, 是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 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剝蝕、損壞近乎磨滅,只有從勉強能認得出的地方還可以辨識出“花山” 的字樣?,F(xiàn)在將“華”讀為“華實”的“華”,大概是(因字同而產生的)讀音上的錯誤。 第二段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雖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翻譯:由此向下的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一股山泉從旁邊涌出,在這里游覽、題記的人很多,(這 就)叫做“前洞”。經(jīng)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個洞穴,一派幽深的樣子,進去便(感到)寒氣 逼人,打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后洞”。 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個懈怠而想 退出的伙伴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庇谑?,只好都跟他退出來。我們走進去的深度, 比起那些喜歡游玩的人來,大概還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來此而題記的人已經(jīng) 很少了。洞內更深的地方,大概來到的游人就更少了。當(決定從洞內退出)時,我的體力還 足夠前進,火把還能夠繼續(xù)照明。我們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來,而未能盡情享受那游洞的樂趣。第三段於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翻譯:對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益,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深刻而且廣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多;危險而又遠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雖然)有了志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支持,也不能到達??墒?,力量足以達到目的(而未能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這難道誰還能譏笑嗎?這就是我這次游山的收獲。第四段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翻譯:我對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嘆古代刻寫的文獻未能存留,后代的人使它的流傳文字弄錯而沒有人能說出它的真實情況的,哪能說得完呢?這就是學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謹慎地采取的緣故。第五段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翻譯:同游的四個人是: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至和元年七月,臨川人王安石記。蘭亭集序翻譯第一段 原文: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翻譯: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聚會,舉行祓禊活動。 原文: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翻譯:有賢德的人都來(到這里),年輕的、年長的都(在這里)會集。 講解:“賢”“少”“長”為形容詞活用為名詞,意為“有賢德的人”“年輕的人”“年長的人”;“至”“集”后都省略了介賓短語“于此”,作狀語。 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翻譯:這里有高大險峻的山嶺,茂盛高密的樹林和竹叢;又有清澈激蕩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輝映環(huán)繞。 講解:“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個短語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辭,翻譯時都需要調整?!坝场睘閯釉~“輝映”,“帶”為致詞“環(huán)繞”,其后省略了介詞“于”。 原文: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翻譯:(把水)引來作為飄傳酒杯的環(huán)形渠水,(人們)在它旁邊排列而坐,雖然沒有管弦齊奏的盛況,(可是)飲一杯酒,賦一首詩,也足夠用來痛快地表達幽雅的情懷。 講解:“引”后省略了賓語“之”,代“清流激湍”;“以”為承接關系的連詞,不譯;“列坐”后省略了介詞“于”;“一觴”“一詠”為動詞性短語“飲一杯酒”“詠一首詩”;“以”為介詞“用來”。 第二段原文: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翻譯: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微風和暖。 原文: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翻譯:抬頭觀望遼廓的宇宙,低頭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來放眼四望、舒展胸懷的(景觀),(都)足夠用來讓人盡情享受視聽的歡樂,實在快樂??! 講解:“之”為定語后置的標志;“品類”為名詞“世間萬物”;“所以”為固定結構“所用來的景觀”,“極”為動詞“盡情享受”。 第三段原文: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翻譯:人們彼此相處,俯仰之間(就是)一生。 講解:“夫”為助詞,不譯?!爸敝髦^之間的結構助詞,不譯?!案┭觥庇脙蓚€動作表示時間短暫。 原文: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譯:有的人從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東西,在室內(跟朋友)面對面地交談;有的人通過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懷所寄托的事物,在形體之外,不受任何約束地放縱地生活。 講解:“諸”為合聲詞“之于”,“之”代所言內容,“于”與其賓語“懷抱”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晤言”“放浪”后省略了介詞“于”,“于”與其賓語組成的賓語介賓短語作狀語;“因”為介詞“通過”,與其后面“寄所托”一起形成介賓短語作了狀語。 原文:雖趨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翻譯:雖然(人們的人生)取舍千差萬別,好靜好動,也不相同,但是,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暫時得意,快樂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將到來;待到他對于自己所到達的地方感到厭倦,心情隨著當前的境況而變化,感慨就會隨之而來。 講解:“取”有兩解,一為“趣”,一為“取”,這里取“取”意?!靶烙谒觥睘榈湫偷慕橘e短語作狀語的倒倒裝句,“所遇”為名詞性的所字短語。 原文: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翻譯:以前感到歡快的事俯仰之間已經(jīng)變?yōu)殛愛E,仍然不能不因此產生感慨,何況人壽的長短隨著造化而定,最后終將以生命的結束為最終結局。 講解:“之”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的結構助詞“的”,在句中譯為狀語,實因古今漢語習慣不同;“之”為代詞,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的情況;“修”為形容詞“長”;“期”為“以為最終結局”;“盡”為“生命的結束”。 原文:古人云:“死生亦大矣?!?翻譯:古人說:“死和生也是件大事??!” 原文:豈不痛哉! 翻譯:怎能不悲痛呢? 第四段原文: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 翻譯:每當我看到前人發(fā)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樣相合,沒有不面對著(他們的)文章而嗟嘆感傷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說明。 講解:“合契”:古代的契分為兩半,各執(zhí)其一,相合為信?!坝鳌睘閯釉~“說明”;“于懷”介賓短語作為后置了的狀語。 原文: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翻譯:(我)本來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誕的,把長壽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講解:“一”“齊” 為意動用法,意為“把看作一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