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坑礦區(qū)建筑用石灰?guī)r資源儲量核實報告.doc_第1頁
松坑礦區(qū)建筑用石灰?guī)r資源儲量核實報告.doc_第2頁
松坑礦區(qū)建筑用石灰?guī)r資源儲量核實報告.doc_第3頁
松坑礦區(qū)建筑用石灰?guī)r資源儲量核實報告.doc_第4頁
松坑礦區(qū)建筑用石灰?guī)r資源儲量核實報告.doc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3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東省惠東縣松坑石灰石礦水泥用石灰?guī)r資源/儲量地質簡測報告廣東省惠東縣松坑礦區(qū)建筑石料用(粉料)石灰?guī)r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惠東縣凱澤石料有限公司二O一O年三月 4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九三八隊 廣東省惠東縣松坑礦區(qū)建筑石料用(粉料)石灰?guī)r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廣東省惠東縣松坑礦區(qū)建筑石料用(粉料)石灰?guī)r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 項 目 負 責:覃 忠 報 告 編 寫:覃 忠胡孝奎劉利琴 審 核:黃瓊芳 技術負責人:黃瓊芳 隊 長:馮 全 勘 查 單 位 :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938隊報告編寫單位: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938隊報告提交單位:惠東縣凱澤石料有限公司提交報告時間:2010年3月目 錄第1章 概述11.1 工作目的和任務11.2工作區(qū)交通地理位置11.3 自然地理與經濟概況11.4前人地質工作及開采情況41.5本次工作及主要地質成果4第2章 區(qū)域地質特征簡述及礦區(qū)地質特征52.1區(qū)域地質概況52.1.1地層52.1.2構造52.1.3巖漿巖72.2礦區(qū)地質72.2.1地層72.2.2構造82.2.3巖漿巖82.2.4礦床地質特征82.2.4.1礦體產出位置、形態(tài)、產狀及規(guī)模82.2.4.2礦石礦物組合92.2.4.3礦石化學化學成份92.2.4.4礦石放射性含量92.2.4.5礦石質量92.2.4.6礦床的成因9第3章 礦石加工技術性能93.1石灰?guī)r粉料的生產工藝流程103.2礦石加工技術性能評價10第4章 礦床開采技術條件114.1 自然地理條件114.1.1氣象水文特征114.1.1.1氣象特征114.1.1.2水文特征114.1.2地形地貌特征114.2 水文地質條件124.2.1含(隔)水層特征及對礦床開采的影響124.2.2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及其變化特征134.2.3礦區(qū)供水條件134.2.4礦床充水條件及礦坑涌水量預測134.3工程地質條件154.3.1工程地質層位劃分及其工程地質特征154.3.2不良工程地質問題164.4 環(huán)境地質條件164.4.1地震烈度164.4.2礦區(qū)環(huán)境地質問題174.4.3放射性檢測174.4.4礦山開采對環(huán)境的影響174.5 礦床開采技術條件小結174.5.1 結論174.5.2 建議18第5章 地質勘查工作及其質量評述195.1勘查工作方法195.2地質填圖工作及其質量評述195.3采場檢查、圖切剖面工作及其質量評述195.4采樣及化驗工作205.5工程揭露及編錄205.5.1工程揭露205.5.2地質編錄205.6測量工作215.6.1測區(qū)概況215.6.2主要作業(yè)依據215.6.3 控制測量225.6.4 1:1000地形測量23第6章 資源儲量估算236.1工業(yè)指標236.2估算范圍、對象246.3估算方法選擇依據246.4估算參數確定246.5礦體圈定原則256.6采空區(qū)邊界圈定256.7塊段劃分256.8資源儲量類型確定256.9資源儲量估算結果256.10資源儲量變化情況評述28第7章 礦床開發(fā)經濟意義研究287.1礦產資源的利用狀況287.2礦床的開發(fā)利用性能287.3礦山的建設條件297.4經濟意義評價297.5礦床開發(fā)利用綜合評價29第8章 結語30附圖目次圖號順序號圖 名比例尺11惠東縣松坑礦區(qū)建筑用石灰?guī)r礦地形地質圖1:500022-7惠東縣松坑礦區(qū)建筑用石灰?guī)r礦剖面圖1:50038惠東縣松坑礦區(qū)建筑用石灰?guī)r礦儲量估算剖面圖1:100049-11惠東縣松坑礦區(qū)建筑用石灰?guī)r礦水文用圖(3幅)1:50001:250512-28惠東縣松坑礦區(qū)建筑用石灰?guī)r礦鉆孔柱狀圖(17幅)1:200附件目次順序號附 件 名 稱頁數1檢驗報告(放射性)12巖石抗壓強度實驗報告13檢測報告(小體積質量、白度、化學分析、水樣分析 )3 31 第1章 概述1.1 工作目的和任務惠東縣凱澤石料有限公司因辦理采礦權變更、延續(xù)手續(xù),特委托我隊大致查明工作區(qū)內地層、構造、巖漿巖等基本地質特征,大致查明石灰?guī)r礦體的空間分布、規(guī)模、厚度、產狀、礦石質量以及開采地質條件,核實已消耗資源情況,為采礦權變更、延續(xù)手續(xù)以及石料的開采提供依據。1.2工作區(qū)交通地理位置礦區(qū)位于惠東縣城北東60方位,直距約33.0km,在松坑鎮(zhèn)北面1.5km,河北村石背嶺中。變更前礦區(qū)范圍地理拐點坐標(北京54坐標系): X=2566156.127,Y=38593284.362; X=2566251.128,Y=38593441.362; X=2566444.127,Y=38593352.361; X=2566815.127,Y=38593207.360; X=2566791.127,Y=38593111.360; X=2566404.127,Y=38593187.361;面積約0.0948km2。變更后礦區(qū)范圍地理拐點坐標(西安80坐標系): X=2566318.5749,Y=38593133.0862; X=2566346.2694,Y=38593160.3155; X=2566307.4394,Y=38593338.6799; X=2566037.2765,Y=38593489.8667; X=2565964.3381,Y=38593345.0381;X=2566217.3037, Y=38593157.5699。面積約0.0684km2,礦區(qū)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45440,北緯231136,礦區(qū)位于松坑鎮(zhèn)北面,有簡易公路通至松坑,松坑有縣道通至惠東縣城,交通便利(見交通位置圖)1.3 自然地理與經濟概況工作區(qū)地處低山丘陵地帶,位于石壁牙南側山坡,區(qū)內最高標高240.31m,最低標高(老采坑地步)170m.05m,地表絕大部份被洪沖積、殘坡積土覆蓋,植被較發(fā)育。礦區(qū)位于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區(qū),受海洋季風的影響,氣候溫暖潮濕,雨量充沛,夏季濕熱,多臺風暴雨,冬季干燥,有冷空氣侵襲,多年平均氣溫21.9C,最高氣溫38.3C,最低氣溫0.1C,偶有霜凍,結冰現(xiàn)象。多年平均降雨量1991mm,雨季為4-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雨量的78%左右,蒸發(fā)量平均1697mm,相對濕度達82%,年日照時數為1900小時左右,日照率43%。多年平均風速2.1m/s,最大風速33-38m/s,根據多年統(tǒng)計資料,平均每年有34松坑礦區(qū)次710級臺風侵襲本地區(qū),最多的年份有5次。本區(qū)地震基本裂度為度區(qū),未見有危害性的滑坡、泥石流現(xiàn)象。當地屬經濟較落后地區(qū),經濟類型以農業(yè)經濟為主,電力資源豐富,水源較充足,區(qū)內礦產資源豐富,有松坑黃泥塘鐵礦等。1.4前人地質工作及開采情況礦區(qū)以往沒有做過系統(tǒng)的地質工作,礦區(qū)僅有1:200000區(qū)調資料。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地方曾開采石灰?guī)r用作建筑石料及燒制石灰,并留下2個露天采坑,采坑最大寬度95米,平均深45米。近年,有個體經營者施工部分鉆探工程并登記采礦權,但由于其他原因沒有進入實質性開采,也沒有形成地質報告及留下地質資料。1.5本次工作及主要地質成果在2009年12月3日接受凱澤石料有限公司委托后,我隊組織專業(yè)技術力量對礦區(qū)開展了勘查工作,并于2010年1月30日完成全部工作并提交資源儲量報告,本次工作采用路線穿越追索觀察、礦體露頭及采場檢查相結合的方法,對工作區(qū)進行了一系列的工作,同時調查收集當地同類礦石的生產加工資料進行了類比研究,具體工作量如表1。 表1工作項目計算單位工作量一、地質測量(專項)1、水文地質剖面1條km1.312、圖切剖面6條km1.218二、巖礦實驗一般巖礦分析1、巖礦鑒定個52、化學分析個123、水樣分析個44、放射性樣分析個15、物性測定(白度)個1556、抗壓強度試驗樣個67、小體重測定個6三、鉆探 地質巖芯鉆探m683.22m(6孔)收集利用老資料m883.71(11孔)通過上述工作取得了以下主要地質成果1、大致查清松坑礦區(qū)建筑石料用石灰?guī)r地質特征,初步評價了面積約0.1km2范圍內石灰?guī)r礦體的厚度、品位(白度)、礦石量、估算資源/儲量110米以上塊段:(332)為6024kt,平均白度87.65%。(333)為8210kt,平均白度87.65%。2、檢測到一條走向北西南東的斷層F1,走向約165,傾向北東,傾角6580。3、大致查明了石灰?guī)r開采范圍內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及環(huán)境地質特征。4、圈出礦體開采范圍,為礦山總體規(guī)劃和礦山建設設計提供地質依據。第2章 區(qū)域地質特征簡述及礦區(qū)地質特征2.1區(qū)域地質概況礦區(qū)位于永梅惠陽坳陷帶中段,華陽北東向斷裂帶北西側,羊草崗花崗巖體北緣接觸帶。2.1.1地層區(qū)域內出露的地層主要有:泥盆系中統(tǒng)桂頭組(D2g)、上統(tǒng)天子嶺組(D3t)、帽子峰組(D3m)、石炭系下統(tǒng)大塘階(C1dc)、中上統(tǒng)壺天群(C2+3ht)、三迭系上統(tǒng)大頂組(T3d)、小坪組(T3xp)、和第四系全新統(tǒng)(Qh)。2.1.2構造區(qū)內褶皺構造不發(fā)育,中、東部發(fā)育走向北西,傾向北東的單斜構造,傾角25-55。斷裂構造發(fā)育,主要有北東向、北西向和近東西向三組,北東向斷裂礦區(qū)區(qū)域地質圖主要為華陽斷裂,由多條壓性及張性斷裂組成。北西向斷裂主要有松坑斷裂、桃子窩斷裂等,為壓性斷裂。近東西向斷裂,僅見一條,分布于南部的將軍帽巖體北面,為壓性斷裂。、斷裂:礦區(qū)內中部存在1條北西南東走向的斷裂F1,實測產狀: 7575,斷裂帶寬度大于30m,斷裂帶巖性為蝕變砂巖絹英千糜巖。2.1.3巖漿巖巖漿巖:區(qū)內廣泛分布燕山三期中粗粒黑云母花崗巖、二長花崗巖(、),羊草崗巖體是離礦區(qū)較近的巖漿巖巖體。此外,區(qū)內還零散分布有燕山四期細中粒黑云母花崗巖(),大部分呈巖株或巖脈形式侵入燕山三期花崗巖中,小部分侵入于侏羅系上統(tǒng)高基坪群中。2.2礦區(qū)地質2.2.1地層礦區(qū)內出露的地層有石炭系中上統(tǒng)壺天群(C2+3ht)、三疊系上統(tǒng)大項組(T3d)及第四系地層:1、石炭系中上統(tǒng)壺天群(C2+3ht)石灰?guī)r本層為本區(qū)的主要礦層,分布于礦區(qū)中部,地表出露寬度100-300m。呈 325方向展布,傾向北東,傾角35。北東以F1為界,大部為第四系掩蓋,僅在礦區(qū)中部老采坑有分布,但為水淹沒,屬以石灰?guī)r為主的淺海相碳酸鹽建造,由于變質作用,部分石灰?guī)r已變?yōu)榇罄韼r,巖性以白色、淺灰白色、暗灰色石灰?guī)r為主,夾大理巖化灰?guī)r和少量大理巖,呈巨厚層狀,中粗?;虿灰?guī)則粒狀變晶結構,層狀構造,石灰?guī)r主要由方解石(90%)、白云石(8%)及絹云母、粘土礦物(2%)組成。方解石呈等軸鑲嵌變晶結構、不等粒變晶結構,粒徑0.13mm,多以0.20.3mm為主。白云石呈半自形粒狀,粒徑大小與方解石相近。石英呈粒狀,分散分布于方解石粒間,粒徑0.050.15mm。絹云母、粘土礦物呈微細片狀,粒狀分散分布于方解石粒間。2、三疊系上統(tǒng)大項組(T3d)砂巖分布于礦區(qū)北東部,南西以F1為界,地表出露寬度150m。巖性為灰白色厚層狀石英砂巖、長石、石英砂巖組成。走向約325,傾向北東,傾角56。3、第四系(Q)洪沖積層,殘破積層 分布于礦區(qū)西南低洼地區(qū),主要由粉砂質粘土、砂卵礫石組成,根據鉆探揭露厚8.8535.65m。2.2.2構造區(qū)內主要的構造有:1、褶皺構造 受區(qū)域構造控制,本區(qū)的褶皺構造表現(xiàn)為走向北西南東、傾向北東的單斜構造。2、F1斷層:走向北西南東,走向約165,傾向北東,傾角6580,橫穿礦區(qū),并使石炭系中上統(tǒng)壺天群(C2+3ht)石灰?guī)r和三疊系上統(tǒng)大項組(T3d)砂巖呈斷層接觸。3、節(jié)理根據地質簡測及鉆探可知,節(jié)理主要類型為有三組:第一組,走向北西,傾向南西,傾角60;第二組,走向近東西向,傾向北,傾角80;另一組傾角30,走向傾向不明。2.2.3巖漿巖礦區(qū)以北、以南均有中粒黑云母花崗巖()出露,淺肉紅色,中粒結構,似斑狀結構,塊狀構造,主要成分:石英,鈉長石,斜長石以及黑云母。石英含量90%95%,不等粒,粒徑約0.020.5mm。2.2.4礦床地質特征2.2.4.1礦體產出位置、形態(tài)、產狀及規(guī)模礦區(qū)內只有一個礦體,礦體產于石炭系中上統(tǒng)壺天群(C2+3h)晶粒石灰?guī)r中,根據鉆探結果,礦體呈北西南東展布,層狀產出,傾向北東,傾角35,寬約100300米,長度已控制342米,垂直厚度大于100米。礦體地表為洪沖積層、殘破積層覆蓋,覆蓋厚度535.65m。礦體以灰淺灰色石灰?guī)r為主,次有淺灰白色大理巖化石灰?guī)r,硅灰石化石灰?guī)r、局部夾大理巖,北側(頂板)圍巖為三疊上統(tǒng)大頂組砂巖,與礦體界線較為清晰,一般以F1斷層面為界;南側為壺天群灰?guī)r延伸至礦區(qū)外(礦區(qū)內未見底板)。2.2.4.2礦石礦物組合礦石為石灰?guī)r,呈白色,灰白色,不等粒變晶結構,厚層塊狀。礦石自然類型為灰白色晶粒石灰?guī)r。礦石礦物成分簡單,主要由方解石組成(75%90%),少量白云石(5%10%和少量泥質(5%15%),局部滑石化,未見有石英(或燧石)及硫化物礦物;方解石呈自形半自形晶,粒徑0.052mm,少量達2mm以上。2.2.4.3礦石化學化學成份礦石主要化學成分含量為:CaO(39.24%54.96%)、MgO(0.70%15.25%)、SiO2(0.484%2.95%),礦石白度(59.8%90.4%);平均值分別為CaO50.97%、MgO3.76%、SiO21.63%,白度87.65%。2.2.4.4礦石放射性含量在鉆孔內采取巖樣送國土資源部放射性礦產資源監(jiān)督檢測中心廣東省礦產應用研究所檢測,分析結果(見附件),IRa=0.079,Ir=0.060,符合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2001)要求,其產銷與使用范圍不受限制。2.2.4.5礦石質量根據野外觀察測量,礦石多組節(jié)理發(fā)育,有不同程度的蝕變,且晶粒粗細不一,估測開采飾面石料荒料率約20%,成材率低,故礦石不宜作為飾面石材開采。據鄰近礦區(qū)同類礦石的生產加工經驗,礦石適合建筑用石料(粉料),工業(yè)類型屬建筑用石料(粉料)石灰?guī)r。2.2.4.6礦床的成因本區(qū)石灰?guī)r礦體呈層狀分布,礦床的成因類型屬海相沉積巖礦床,受后期熱液改造形成少量大理巖化石灰?guī)r。第3章 礦石加工技術性能石灰?guī)r大多用于生產水泥、石灰、建筑用石料(粉料)等,如今,惠州到惠東段,正大興土木,石灰?guī)r的加工有較好的前景。以下著重介紹石灰?guī)r粉料的加工工藝。3.1石灰?guī)r粉料的生產工藝流程目前粵東地區(qū)以石灰?guī)r為原料生產石灰?guī)r粉料一般采用干法加工工藝。其生產工藝一般為:原礦石經粗碎后水洗風干,再中碎、細磨至空氣分級制成微細超細石灰?guī)r粉,設備主要有雷蒙機、高速機械沖擊粉碎機、旋磨機等,生產流程見圖3。上述生產流程獲得石灰?guī)r粉料的產率為80左右(相對于原礦石)。3.2礦石加工技術性能評價據一些石灰?guī)r粉廠的生產經驗,以石灰?guī)r礦加工磨制石灰?guī)r鈣粉的工藝流程簡單,產品產出率較高,礦石加工技術性能良好。本區(qū)礦石類型及礦石質量較好,可認為松坑石灰?guī)r礦用于磨制石灰?guī)r粉料的加工技術性能良好。原礦粗碎水洗風干中碎細磨600目以上微細石灰?guī)r粉料1200目以上超細石灰?guī)r粉料顎式破碎機超細環(huán)輥機5R雷蒙機4R雷蒙機圖3 微細超細石灰?guī)r粉料生產工藝流程圖第4章 礦床開采技術條件4.1 自然地理條件4.1.1氣象水文特征4.1.1.1氣象特征本區(qū)屬來亞熱帶季風區(qū)氣候,氣候溫和,無霜凍或短期霜凍。雨量充沛,且多集中在4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78%),經多年統(tǒng)計年最大降雨量為2376mm;最小為146.4mm,多年平均降雨量1991mm。多年平均年蒸發(fā)量1697mm,年平均氣溫21.9,一月份平均氣溫14,七月份平均氣溫28,極端日最高溫度38.3,最低溫度0.1,年平均霜凍2次,相對濕度82%。風向具明顯的季節(jié)性,春夏、秋初多吹東南風,秋末和冬季多吹西北風。每年有34次7-10級臺風侵襲。4.1.1.2水文特征礦區(qū)面積小,區(qū)內有一間歇性沖溝外,在礦區(qū)西南面有一條三坑河,為常年性小溝,小溝長約500m,流量5.1l/s,流向由西北向東南,流經礦區(qū)西南面而后經松坑圩流入松坑河,最后至多祝后注入西枝江河。區(qū)內地表水來源是接受匯水面積的大氣降水和地下水的補給,徑流量受季節(jié)性影響較大,每年的5-9月份為洪水期,11月至來年的1月份為枯水期,其它月份為平水期。其水質類型為HCO3-Ca型水、pH值7.3度,總礦化度38.20。水質透明、無色、無味、屬級地表水。區(qū)內還有兩個露天的老采坑,形狀為橢圓形和不規(guī)則多邊形。儲水量分別為5500 m3和15000m3。4.1.2地形地貌特征礦區(qū)地形比較簡單,北東高南西低。礦區(qū)僅北東面小部分地段為三迭上統(tǒng)組成的丘陵山坡地,地形坡度較緩,地形坡度為10-30,山體走向北西,中部及西南部低為第四系沖洪積的山間河谷盆地。附近最高地形石壁牙海拔標高501.0 m,當地侵蝕基準面標高209.5m。相對高差291.5m。礦區(qū)植被不發(fā)育,坡面地面均長雜草。地形地貌有利于地表水徑流和排泄。4.2 水文地質條件4.2.1含(隔)水層特征及對礦床開采的影響礦區(qū)出露的主要地層有三迭系上統(tǒng)大頂組(T3d),石炭系中上統(tǒng)壺天群(C2+3ht)以及第四系沖洪積層(Q)。根據礦區(qū)的巖土層(體)的不同富水性和地下水的埋藏條件及水力性質,將礦區(qū)含(隔)水層分為第四系孔隙含水層、上三迭統(tǒng)大項組的石英砂巖、長石石英砂巖等為相對隔水層、石炭系中上統(tǒng)壺天群石灰?guī)r巖溶溶洞裂隙含水層和斷裂構造脈狀水,分述如下: 1、第四系孔隙含水層此層主要分布于礦區(qū)除北東角山坡地外的大部分地段。厚度535.65m,平均厚度15.87m。主要巖性為砂、卵、礫石夾粘土,分選性差,透水性強、富水性中等,空間分布較連續(xù)。動態(tài)變化隨季節(jié)性變化較大。水質類型為HCO3MgCa型水,pH值為67.85。此層直接覆蓋在礦體之上與礦體裂隙含水層有水力聯(lián)系,對礦床開采有直接影響。2、石炭系中、上統(tǒng)壺天群石灰?guī)r、大理巖巖溶溶洞裂隙含水層此層廣泛分布于第四系下伏,底部及其四周與F1斷裂接觸,屬隱伏石灰?guī)r巖溶含水層。巖性為灰色石灰?guī)r、白色及灰白色的大理巖化灰?guī)r、局部白云質大理巖,石灰?guī)r巖溶裂隙、溶蝕現(xiàn)象、溶洞等較發(fā)育,而在構造帶和不同巖性接觸帶中也有發(fā)育,據統(tǒng)計揭露到石灰?guī)r的鉆孔共17個,鉆孔為不完全揭露。在ZK9-5、ZK7、ZK39鉆孔見有溶洞,溶洞可見率17.65%,共見溶洞3個,半充填至無充填。溶洞發(fā)育帶主要分布在標高102.04208.4m。而深部溶蝕減弱以至消失。裂隙僅斷續(xù)可見3045一組、7080兩組,裂面閉合狀。由于本次抽水試驗鉆孔選擇在巖溶極不發(fā)育的鉆孔,其涌水量為30m3/d,單位涌水量為0.0058L/sm,不能代表礦區(qū)內灰?guī)r的富水性。表4-1 溶洞統(tǒng)計表孔號標高(m)洞高(m)性質巖心情況備注ZK9-5126.9-132.855.95溶洞不完整ZK7205.96-207.261.3溶洞不完整ZK39192.5-194.01.5溶洞不完整3、上三迭統(tǒng)大項組的石英砂巖、長石石英砂巖等為相對隔水層。此層主要分布于礦區(qū)北東部。地表及淺部巖石均已風化,呈粘土和粉質粘土,透水性差、富水性弱。中深部巖石裂隙較發(fā)育但多被石英脈充填,幾乎不含水。泉水稀疏出露,水量隨季節(jié)性變化大,每年旱季泉水干枯。4、斷裂構造脈狀水區(qū)內主要斷層有一條北西南東走向的斷層F1,產狀為7575,斷裂帶寬度大于30m。斷層在礦區(qū)東北部通過,透水性好、富水性強,延伸較長,與礦體直接接觸,水力聯(lián)系密切,對礦床開采影響較大。4.2.2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及其變化特征地下水的補給來源靠大氣降水、河流和老采坑坑水的滲入,地下水位與大氣降水變化曲線形態(tài)一致,雨季滲入補給量大,地下水位上升。旱季降雨量小,氣候干燥,蒸發(fā)量大,滲入補給小,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位變化幅度0.55.10m。地下水以沼澤地及泉水形式排泄補給地表水,使礦區(qū)主要沖溝常年流水。石灰?guī)r是隱伏型的巖溶含水層,分布于礦區(qū)大部分地段,地形低洼,有利于接受區(qū)內其它含水層地下水的補給。沿三坑河及其兩岸局部第四系松散層堆積物較厚,砂石分選性孔隙性較好,透水性較強。為地表水滲入和補給,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在天然狀態(tài)下,巖溶地下水主要接受地表水通過第四系地層孔隙滲透補給,補給源充足。礦區(qū)鉆孔水位,從礦區(qū)北西往礦區(qū)南東方向傾,其天然徑流排泄方向由北西向南東方向運動,通過含水層或天然露頭泉排泄,補給排泄條件良好。4.2.3礦區(qū)供水條件流經礦區(qū)西南面的三坑河,屬常年性溪水,流量5.1L/s,根據取得水樣進行水質分析(分析結果見sh1、sh2、sh3水質分析報告),水質良好,有害元素含量均未超過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可考慮作為未來礦區(qū)的生產、生活用水。但在選用此水源時,應對其進行流量的長期觀測和水質細菌分析,以確保水源水在枯水期能保證供水。4.2.4礦床充水條件及礦坑涌水量預測1、開采方式根據礦床的埋藏特征和業(yè)主的要求,未來礦床的開采方式將采用凹陷式露天開采。2、礦坑充水水源根據本區(qū)未來開采的開采方式和礦床水文地水文地質特征,礦坑的主要充水水源有:巖溶承壓水;大氣降水。第四系孔隙水、斷裂構造脈狀水和地表水(三坑河)都是巖溶承壓水的補給來源。3、礦坑涌水量預測礦床未來開采方式為凹陷式露天開采,礦床充水來源主要為大氣降水及礦體灰?guī)r本身的巖溶裂隙水。所以礦坑涌水量(Q)應由礦坑地下水(A)和大氣降水(B)組成。即:QAB(1)巖溶裂隙水涌水量(A)預測由于本次勘查抽水試驗鉆孔的涌水量未能代表礦區(qū)灰?guī)r的真正富水性,所以利用同一礦山的開采涌水量進行水文地質比擬法計算,預測不同開采中段的礦坑涌水量,這種方法在本礦區(qū)預測計算是比較實際可行準確的。預測成果見表5-2。根據本礦區(qū)老采坑多年的抽水情況,進行預測礦坑涌水量。礦山現(xiàn)在開采水平高程是+170m,老采場面積約為12815m2,水位降深45m,旱季和雨季的坑道排水量分別為1024m3/d、3028m3/d;設計最終開采水平高程為110m,開采礦床面積約為68400m2。采用水文地質比擬法預測礦床終采時的礦坑涌水量。選擇計算公式式中:Q1設計礦坑涌水量(m3/d);Q0現(xiàn)在礦山涌水量(m3/d);F1設計礦坑開采面積(m2);F0現(xiàn)在礦山開采面積(m2);S1設計礦坑水位降深(m);S0現(xiàn)在礦山水位降深(m);計算參數和計算結果見表5-2。因巖溶發(fā)育的極其復雜性,礦坑涌水量的大小不但取決于礦坑所直接揭露到巖溶洞穴、巖溶裂隙的大小、連通性,還取決于這些巖溶洞隙和鄰近地表、地下含水體的儲水量,還與區(qū)域地下水的動力補給量有密切關系。所以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表4-2 水文地質比擬法計算成果表計算開采深度(m)實測坑道涌水量Q0(m3/d)實測礦坑面積F0()實測水位降深S0(m)實測單位涌水量q。(m3/dm2)預測礦坑面積F1()預測礦坑水位降深S1(m)計算結果Q1(m3/d)豐水期枯水期豐水期枯水期豐水期枯水期453001009378450.000710.0002468400452185738.7757536421231.21001004856.41641.6(2)短歷時各時段礦坑最大積水量(B)估算根據淡水約場水文觀測站的資料表明,本區(qū)短歷時降雨量甚大,假如采場周邊設有排水設施、并確保采場外的地表水和大氣降水不匯入采坑,便能大致算出礦的短歷時各時段的最大礦坑積水量。采坑面積按礦區(qū)面積0.0684km2計算.,計算結果見表5-3。表4-3 短歷時各時段礦坑最大積水量(B)估算表時段30分鐘60分鐘180分鐘360分鐘720分鐘降雨量(mm)64.478130163208采坑面積(m2)68400積水量(m3)4404.965335.2889211149.214227.2排水量(m3/min)146.8388.9249.430.9719.76(3)礦山可以根據上面估算的地下水水量和大氣降水量,進行配備合理的排水設施。綜合上述,礦區(qū)水文地質勘探類型屬水文地質條件中等的以溶洞為主的巖溶充水礦床類型,即第三類第二亞類直接充水礦床第二型。4.3工程地質條件4.3.1工程地質層位劃分及其工程地質特征礦區(qū)內巖土層主要有第四系沖洪積層、第四系殘坡積層和石炭系中上統(tǒng)基巖,其工程地質巖性,組合比較簡單。根據巖石的風化程度,裂隙發(fā)育程度,巖石的完整性、穩(wěn)定性及其成因,將礦區(qū)內的巖土層劃分為:第四系沖洪積層、第四系殘坡積層和中微風化層三個工程地質層位,由上而下分述如下:1、第四系沖洪積層礦區(qū)ZK1ZK6、ZK9、ZK9-1ZK9-5、SWK號孔分布,層頂標高210.99225.56m,層厚535.65m,平均厚15.76m,由砂、卵、礫石組成,中密密實狀。此層層位穩(wěn)定,厚度較大,工程地質性能較差,是礦區(qū)未來開采的開挖對象,因此此層也是未來開采后形成的人工邊坡,對礦床開采影響較大。2、第四系殘坡積層僅ZK7、ZK8二個鉆孔揭露,層頂標高227.75227.76m,層厚14.519.00m,平均16.75m,由褐黃色粘土夾少量碎石組成。此層局部分布,層位穩(wěn)定,結構疏松,強度稍低,擾動后穩(wěn)定性較差。是礦區(qū)未來開采的開挖對象,因此此層也是未來開采后形成的人工邊坡,對礦床開采影響較大。3、中微風化石灰?guī)r層隱伏于第四系殘積、沖洪積層之下,為石灰?guī)r,也是未來開采的礦體。不規(guī)則粒狀變晶結構,鑲嵌結構,層狀構造。巖芯呈短長柱狀,裂隙不發(fā)育,礦體分布地段,局部溶洞較發(fā)育。測得抗壓強度為41.099.20MPa中微風化層,層位穩(wěn)定,厚度大,抗壓強度大。4.3.2不良工程地質問題1、由于礦區(qū)第四系沖洪積和殘坡積層較發(fā)育,厚度較大,穩(wěn)定性差,露天開采時,如不按規(guī)定放坡,容易使巖體失穩(wěn),發(fā)生滑坡或崩塌。建議邊坡角45,高陡邊坡應采取工程治理。2、礦區(qū)內的礦體和圍巖均為石灰?guī)r,局部溶洞發(fā)育,開采時易引起突水突泥。建議開采時一定要嚴格執(zhí)行“有疑必探,先探后挖”的探采原則,充分利用水平鉆孔超前探明巖溶水和裂隙含水情況,以起到預防礦坑突水和先期疏干作用。綜上所述:礦區(qū)工程地質勘探類型,屬第四類中等型礦床。4.4 環(huán)境地質條件4.4.1地震烈度礦區(qū)位于我國東南沿海地震活動帶。根據廣東省地震烈度區(qū)劃,礦區(qū)為地震基本烈度6度區(qū),在礦床開采建設中要求提高12度設防。據我省歷史地震記錄,如以廣州為中心300km,范圍內震級s級地震,自1372年以來共發(fā)生40多次,但地震中心沒有一次發(fā)生在惠東縣(距廣州160公里)所轄地區(qū)。我省地震部門目前所劃分的廣東省10個潛在震源范圍也未列入惠州和惠東縣地區(qū)。4.4.2礦區(qū)環(huán)境地質問題礦區(qū)無熱害、氣害和放射性異常,地表水質良好,依據中國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判定,目前礦區(qū)內之地表溪溝水質標準基本項目標準限值均達到類標準。對附近工農業(yè)生產及生活用水無影響。 4.4.3放射性檢測在鉆孔內采取巖樣送至國土資源部放射性礦產資源監(jiān)督檢測中心廣東省礦產應用研究所檢測,分析結果(見附件),IRa=0.079,Ir=0.060,符合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2001)要求。4.4.4礦山開采對環(huán)境的影響礦山采礦不會對周邊的水體及空氣產生污染。但由于采礦形成的棄土或廢渣堆放后易造成水土流失。因礦坑排水,造成局部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露天開采占用和破壞土地資源;易引起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綜上所述,礦區(qū)地質環(huán)境質量為中等類型。4.5 礦床開采技術條件小結4.5.1 結論一、礦體埋藏在侵蝕基準面以下。地表水三坑河流量小,但直接流經礦區(qū),地表水與地下水的水力聯(lián)系較好,地下水補給條件好。礦體和圍巖構成同一含水層,但富水性較好,均一性較差,礦區(qū)水文地質勘探類型屬水文地質條件中等的以溶洞為主的巖溶充水礦床類型,即第三類第二亞類直接充水礦床第二型。二、礦區(qū)內構造斷裂不太發(fā)育,礦體圍巖多為中風化和微風化巖,裂隙不很發(fā)育,巖石較完整堅硬,抗壓強度一般,工程地質性能好。但由于礦體和圍巖都是灰?guī)r,局部發(fā)育大小不一的溶洞,有的溶洞半充填,所以,礦山在坑道施工時僅需注意突水突泥以及邊坡的不穩(wěn)定性。綜上所述:礦區(qū)工程地質勘探類型,屬第四類中等型礦床。三、礦區(qū)環(huán)境地質問題,礦區(qū)無熱害、氣害和放射性異常,地表水質良好。采礦活動過程中排放的廢渣和礦坑水,對附近環(huán)境和水體影響較小。但由于露天開采,未來開采時會引起局部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占用和破壞土地資源,易引發(fā)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質災害。綜上所述,礦區(qū)地質環(huán)境質量為中等類型。四、綜上所述:礦床開采技術條件復雜程度的綜合類型為4型,即開采技術條件中等,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huán)境地質問題為主的礦床。4.5.2 建議一、嚴格按照有關規(guī)定進行放坡,建設邊坡角45,同時,要注意剝土的堆放,并采取擋土措施,以免在降雨的沖刷下,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引起下游河道淤積,河水泛濫,毀壞農田和掩埋農作物等災害。二、建議進一步進行勘查,查清灰?guī)r溶洞的富水性;查明F1斷裂的富水性及工程地質特征。三、建議對流經礦區(qū)的三坑河進行河底改造,河底改造方法可以用混凝土造底等方法,主要是要達到減少河流水對第四系含水層的補給的目的四、本礦區(qū)的主要含水層巖性是石灰?guī)r,屬碳酸鹽巖類巖石,溶洞很發(fā)育,預測礦山開采時礦坑涌水量大。而且由于巖溶發(fā)育的極其復雜性和隱蔽性,難以進行地下水動力學分析。礦坑涌水量的大小不但取決于礦坑所直接揭露到巖溶洞穴、巖溶裂隙的大小、連通性,還取決于這些巖溶洞隙和鄰近地表、地下含水體的儲水量,還與區(qū)域地下水的動力補給量有密切關系,所以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防止礦坑突水造成淹井停產等重大井下安全事故。建議嚴格執(zhí)行“有疑必探,先探后挖”的探采原則,充分利用水平鉆孔超前探明巖溶水和裂隙含水情況,以起到預防礦坑突水和先期疏干作用。同時建立健全的井下生產安全制度,及時全面掌握井下各種異常情況。建立突水事故應急系統(tǒng),應根據礦坑的最大涌水量在礦坑內規(guī)劃設計能滿足要求的大型水倉,并有預備的抽水設備,以防止涌水量突然增大,造成淹井。五、礦山業(yè)主和設計部門,對礦山可能引發(fā)或遭受的環(huán)境地質問題和地質災害,應進行專項調查,提出防治措施,并落實到設計和生產中。第5章 地質勘查工作及其質量評述5.1勘查工作方法礦區(qū)巖礦石大多為浮土覆蓋,構造條件較為中等,石灰?guī)r夾大理巖層狀產出,延伸及產狀穩(wěn)定,礦區(qū)勘查類型中等。本次工作采用礦體露頭、采場檢查及鉆探揭露相結合的工作方法開展工作。在全區(qū)1/1000比例尺地質簡測的基礎上,重點對石灰?guī)r礦體進行追索圈定,并通過采場檢查及一定間距的鉆探工程、圖切剖面分析計算,初步查明了灰?guī)r礦石質量及儲量。本次工作初步查明了工作區(qū)內出露地層、構造、礦體的分布、產狀、厚度及礦石質量等特征,同類型礦石生產加工經驗類比亦大致查明了礦石技術加工性能,同時對礦床開采技術條件進行了概略調查評價,基本上滿足地質勘查工作程度要求。5.2地質填圖工作及其質量評述地質填圖采用1/1000比例尺進行簡測,完成對礦區(qū)巖層界線的圈定。工作方法為路線穿越追索法,全部地質觀察點(包括實測剖面端點等)均采用手持GPS進行定位。觀察路線依垂直主體構造線方向布置,間距4080m,另布置地質觀察點,基本滿足工作程度要求。5.3采場檢查、圖切剖面工作及其質量評述礦區(qū)原有民間老采場2個,屬露天開采,采場最大寬度95m,掘進掌子面平均高度45m。本次檢查對采場開采邊界進行了圈定,對其中揭露的礦體、圍巖及斷裂構造的相互產出關系、巖性、產狀及礦石質量等進行了野外現(xiàn)場檢查。此項工作基本上查明了石灰?guī)r礦體地表淺部附近的賦存條件、厚度及產狀特征。本次工作在原采場及附近進行了1/500比例尺的圖切剖面分析, 3個剖面基本上控制了剖面附近礦體厚度、產狀特征。5.4采樣及化驗工作采樣工作包括巖礦鑒定5個、化學分析12個(含組合樣4個)、白度分析155個、抗壓強度測試6個、小體積質量測定6個、水樣分析4個及放射性檢測1個。其中抗壓強度及小體積質量測定、放射性檢測樣品選擇有代表性的礦石采集,基本分析樣品于各鉆孔布置采取,大部分采用連續(xù)劈心法采集,少部分鉆孔鑒于礦石野外目估白度較為穩(wěn)定,采用劈心法沿礦體厚度方向相對均勻地間隔布置采集,單樣品長度4m。巖礦鑒定由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938隊完成;白度分析、抗壓強度、水樣分析及小體積質量樣品的加工、化驗及測試工作,由廣東省地質局756地質大隊實驗室依照相關規(guī)范標準完成,放射性檢測工作由廣州市建筑材料工業(yè)研究所有限公司承當檢測。5.5工程揭露及編錄5.5.1工程揭露礦區(qū)用鉆探工程揭露礦體,鉆探工程質量按巖心鉆探規(guī)程執(zhí)行。1、礦體及其頂底板3 m5 m內的礦心、巖心平均采取率不低于80%;圍巖巖心的分層平均采取率不低于65%。穿礦孔徑不小于 56 mm。2、認真測量鉆孔頂角和方位角、做好孔深校正:孔深驗證每鉆進100m或遇主礦層、重要標志層、下套管前和終孔時,均用鋼卷尺丈量鉆具、驗證孔深;孔深驗證最大允許誤差為1/100,超過允許誤差時,及時消除。鉆孔彎曲度測量采用鮑林柯夫測斜儀,原則上每50m測量一次;鉆孔天頂角彎曲度每100m不超過2度,方位角偏離不超過勘探線間距的1/10。見礦點(及厚度大于30 m的礦體出礦點)測量鉆孔頂角和方位角。做好原始記錄、簡易水文觀測、靜止水位觀測、封孔和巖心保管等工作,封孔質量符合規(guī)程或設計要求。5.5.2地質編錄在編錄前,編錄人員先熟悉礦區(qū)的基本地質特征,包括地層及分布狀況、巖性組合特征、礦產種類及礦層(體)賦存狀態(tài)、褶皺、斷裂、礦帶分布及特征、礦區(qū)巖礦層劃分單元等;了解和熟練掌握原始編錄的有關規(guī)定、程序、要求、方法等;了解鉆孔施工設計。鉆孔編錄工作,做到隨鉆孔施工進度在鉆探施工現(xiàn)場及時進行,在預計見礦井段,編錄人員跟蹤指導,確保鉆探質量。在編錄前,編錄人員詳細檢查鉆探班報表、包括“孔深校正及彎曲度測量記錄表” “鉆孔簡易水文觀測記錄表”中記錄的回次進尺、井深、有關水文觀測數據等是否齊全、準確。檢查整理巖礦心,仔細檢查巖心長度及編號是否正確,巖礦心擺放有無拉長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巖礦心順序有顛倒的,予以調整,發(fā)現(xiàn)破碎的巖礦心有人為拉長現(xiàn)象時,恢復到正常長度后重新丈量,并通知機場當班記錄員更正班報表。檢查巖礦心標簽,確保巖礦心標簽的孔深、進尺、巖心長度、回次號等數據準確無誤。檢查巖礦芯編號及標識是否正確對錯誤的及時糾正。在檢查、整理巖礦心后,將每箱巖礦心依次用數碼相機拍照存檔。編錄時,做到按礦區(qū)厘定的分層標準進行巖礦心分層。準確記錄回次數據,填寫“鉆孔回次記錄表”。正確處理殘留巖心,計算回次采取率,換層孔深,分層厚度和分層采取率,記錄分層數據。在仔細觀察巖礦心的基礎上進行地質描述,將觀察到的巖礦心中的礦層(礦化層)及頂底板,礦化蝕變帶、構造部位及分層界線等地質現(xiàn)象、測量的數據等記錄到 “鉆孔原始地質記錄表”中。巖礦石定名、巖石特征、蝕變特征、礦化特征、次生構造、古生物及遺跡化石等記錄描述準確,對標志面與巖心軸夾角準確測量并記錄。及時對鉆孔資料整理,對野外記錄的數據、素描圖數字化,核實各種數據,整理樣品、標本,填寫送樣單。同時編制鉆孔柱狀圖及編制原始地質編錄小結并提交了鉆孔原始地質編錄應提交的資料: a)相片記錄表、b)鉆孔概況表、c)孔深校正及彎曲度測量記錄表、d)鉆孔原始地質記錄表、e)鉆孔采樣登記表、f) 標本登記表、g)鑒定及測試成果、h)鉆孔柱狀圖、i) 巖礦心相片記錄載體、j) 鉆孔原始地質編錄小結、k) 鉆孔質量驗收報告、l) 孔位坐標定測成果。5.6測量工作5.6.1測區(qū)概況測區(qū)有村道通松杭圩,可行汽車,測區(qū)面積較小,大部處于山坡,相對高差不大;雜樹覆蓋不強,但測區(qū)存在兩個采坑,局部雜草較高,地貌隱蔽,測量難度較大。5.6.2主要作業(yè)依據、城市測量規(guī)范(CJJ8-99);、1:500、1:1000、1:2000地形圖圖式(GB/T7929-1995);、全球定位系統(tǒng)城市測量技術規(guī)程(CJJ73-97);、1:500、1:1000、1:2000地形圖要素分類與代碼(GB14804-93);、1:500、1:1000、1:2000外業(yè)數字測圖技術規(guī)程(GB/T14912-2005)。5.6.3 控制測量圖根控制測量是為滿足地形測量而布設的平面和高程控制點。根據本測區(qū)已有控制點的布設情況,以“石背嶺”、“石壁牙N0”、“石人洞N12”(見表5-1)為測量起算點(坐標為80西安坐標系),采用中海達V8 C0RS RTK在礦區(qū)引測六個圖根控制點(見表5-2)。已知控制點成果表 表5-1點名坐標(西安80坐標系)高程(m)X(m)Y(m)石背嶺2566733.37838593615.314282.013石壁牙N02568245.63938593259.770501.040石人洞N122567415.20138596994.410259.025惠東縣松坑礦區(qū)界址點放樣成果表 表5-2惠東縣松坑礦區(qū)界址點放樣成果表坐標系統(tǒng):1980西安坐標系高程系統(tǒng):1985國家高程基準測量時間:2009年12月點號設計坐標實測坐標高程(m)X(m)Y(m)S(m)X(m)Y(m)X(m)Y(m)S12566318.586938593133.09522566318.574938593133.0862210.943-0.012-0.0090.012S22566346.282438593160.33652566346.269438593160.3155211.5610.0130.0210.003S32566307.452438593338.68092566307.439438593338.6799243.374-0.0130.010.025S42566037.299538593489.88772566037.276538593489.8667220.0880.0230.0210.013S52565964.349138593345.05312565964.338138593345.0381214.387-0.011-0.0150.021S62566217.319738593157.58792566217.303738593157.5699209.8190.0160.0180.0345.6.4 1:1000地形測量以中海達V8 C0RS RTK為礦區(qū)引測的圖根點為測站,選用拓普康GTS-102N全站儀進行野外數據采集。野外數據采集每測站的工作順序為:a、測站點上安置儀器,進行對中,整平。檢查對中是否準確,其偏差不大于5mm,否則應重新對中整平。b、選擇附近另一控制點作為定向點進行定向,選擇第三個控制點進行方向檢查,其檢查方向偏差不大于2時,進入下一步作業(yè);當測站附近控制點只有一個通視時應對定向點進行距離和高程檢查、距離檢查較差應不大于7cm,高程檢查較差應不大于7cm。量取測站儀器高,量取至厘米。及時輸入測站點、定向點、檢查點點號。c、當上述檢查符合要求后進行碎部數據采集。碎部數據采集的反光鏡高量取至厘米。進行野外碎部數據采集時,于現(xiàn)場及時繪制草圖,并及時與施鏡者聯(lián)系確認所測碎部點反光鏡高是否變動,并作相應的修改。d、野外碎部數據采集,對次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