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近海Porcupine盆地中的油氣運移:流體包裹體研究中的證據(jù).doc_第1頁
愛爾蘭近海Porcupine盆地中的油氣運移:流體包裹體研究中的證據(jù).doc_第2頁
愛爾蘭近海Porcupine盆地中的油氣運移:流體包裹體研究中的證據(jù).doc_第3頁
愛爾蘭近海Porcupine盆地中的油氣運移:流體包裹體研究中的證據(jù).doc_第4頁
愛爾蘭近海Porcupine盆地中的油氣運移:流體包裹體研究中的證據(jù).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愛爾蘭近海Porcupine盆地中的油氣運移:流體包裹體研究中的證據(jù)摘要:對愛爾蘭近海Porcupine盆地侏羅和白堊系地層中的流體包裹體的巖相學、顯微測溫研究與對含烴流體包裹體的改進性的熒光壽命的測定結合起來研究與成巖、后成巖過程中流體運移有關的流體的成分以及烴類和水的運移路徑的范圍。巖相學分析表明侏羅系地層是烴類流體運移的主要路徑,烴類的運移發(fā)生在砂巖成巖作用的晚期。紫外線熒光以及熒光壽命的測定發(fā)現(xiàn)至少存在兩組具有不同壽命波長分布(-)的化學成分不同的烴類(1a和1b),這表明至少存在兩種具有不同烴源巖的烴類。自生膠結物中的第一期含水包裹體表明白堊系中的膠結作用發(fā)生的深度較淺、作用溫度較低(50),而侏羅系地層中的膠結作用發(fā)生的深度較深、作用溫度較高(70-120)。粒間空隙中的含水流體包裹體表明膠結作用后的流體運移發(fā)生的溫度較高(可達175)。人們認為這些高溫狀態(tài)的流體運移與北大西洋活動過程中的地?;顒佑嘘P。關鍵詞:Porcupine盆地,流體包裹體,熒光壽命,烴類運移前言Porcupin盆地是沿北大西洋大陸邊緣分布的中生代沉積盆地的一部分,從挪威中部近海一直到紐芬蘭的近海。由于潛在烴源巖和儲層的存在以及與北大西洋其他產(chǎn)油盆地的相似性,Porcupine盆地在油氣勘探上有很重要的意義。盡管在侏羅系、白堊系以及新生界各地層中發(fā)現(xiàn)過油氣的證據(jù)(Croker & Shannon 1995),但大多數(shù)烴類和水流體的運移的信息大多是建立在間接證據(jù)上的,比如數(shù)學建模、地震數(shù)據(jù)以及遠處的井數(shù)據(jù)(Naeth et al. 2005; Shannon et al. 2007)。這些研究表明烴類在白堊紀生成于上侏羅系地層中,緊接其后的油氣運移由于Porcupine盆地中普遍存在的橫向與縱向運移路徑而較為容易實現(xiàn)。流體包裹體是沉積盆地中流體運移過程中被捕獲的微觀流體樣品。對流體包裹體的分析可以研究成巖過程和成巖后流體活動中的流體成分。對流體包裹體進行特殊研究可以用于研究古含油氣系統(tǒng)。在本次研究中,對選定的白堊系和侏羅系的砂巖中的流體包裹的的巖相學研究和顯微測溫分析,以重建愛爾蘭西部的Porcupine盆地的流體運移史并研究油氣的橫向與縱向運移路徑。另外,應用烴類包裹體(HCFI)的改進型的熒光壽命顯微測定技術(FLIM)以分析烴類流體的組成及具有不同成熟度和烴源巖的油氣在運移上的不同特征。傳統(tǒng)的大視域的熒光顯微測試技術是基于明顯的熒光顏色(有時候是主觀評價)的不同來區(qū)分流體包裹體,而FLIM是一種用于測量熒光射線壽命的更好的定量方法。在紫外線的刺激下,芳香族化合物能夠產(chǎn)生熒光,而烴源巖和溫壓史(PT)能夠對HCFI中的芳香族化合物的類型產(chǎn)生強烈的影響,這些影響能夠反映在熒光壽命的測定上。用FLIM可以區(qū)分來自不同源巖的油氣(Blamey & Ryder 2009)。地質(zhì)背景 愛爾蘭西部大西洋大陸邊緣下伏多個沉積盆地,主要有Rockall, Slyne, Erris and Porcupine 盆地。這些盆地的沉積歷史很長,可以追溯到晚古生代(Shannon 1991),它們組成了一系列共同演化的中生代盆地的一部分,這些中生代盆地從挪威大陸邊緣延伸到英國西部和愛爾蘭,從格陵蘭島延伸到紐芬蘭島。這些盆地有很多地質(zhì)相似性,它們代表了早于始新世北大西洋開裂的周期性拉伸的很長一段歷史(Spencer & MacTiernan 2001)。人們已經(jīng)在6個不同的盆地中找到了含油氣系統(tǒng):愛爾西部的Porcupine盆地,靠近FaroeShetland盆地的Slyne盆地位于大不列顛西部和北部的北海西北部的Erris盆地,挪威海岸的Halten臺地以及紐芬蘭大陸架的Jeanne dArc 盆地(Spencer & MacTiernan 2001)。除Slyne-Erris盆地外,這些含油氣系統(tǒng)的特征是以侏羅系地層為源巖,以侏羅系、白堊系、晚第三系的砂巖為儲層(Spencer & MacTiernan 2001)。Porcupine盆地位于愛爾蘭西南大陸架的深水中(200-3500m)(圖1)。這個盆地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斷陷活動以及活動間歇期的熱沉降,形成了厚達13km的上古生代到新生代的沉積物(Shannon 1991;Shannon & Naylor 1998;圖2)。Porcu -pine盆地的沉積從上石炭系斷陷三角洲開始直至淺海沉積系列(包括砂巖、泥巖以及薄層煤系地層)。緊接著形成小裂陷盆地二疊-三疊紀的斷陷,這個盆地在中到上侏羅紀經(jīng)歷了E-W方向的拉張(Shannon1991)。這次斷陷中形成了中侏羅紀德三角洲砂巖沉積。在上侏羅紀,海底扇砂巖以及偶爾出現(xiàn)的湖相粉砂巖、泥巖構成了一個向北進積的海侵層序。地殼拉張的后期,熱沉降過程中形成了白堊系和第三系沉積物(不整合上覆于侏羅系之上)包括泥巖、膏灰?guī)r和三角洲砂巖(Moore & Shannon 1995)。 Porcupine盆地中大約已經(jīng)鉆探了30口井,發(fā)現(xiàn)了Connemara油田并在大量其他井中發(fā)現(xiàn)了油氣顯示。盡管潛在烴源巖可能分布在石炭系到新生界,但可能的烴源巖應該是上侏羅紀海相頁巖(TOC含量達3-4%;Croker & Shannon 1995)和中侏羅紀泥巖(平均TOC含量達1.8%)。這些烴源巖與紐芬蘭大陸架的Jeanne dArc 盆地的烴源巖類似。Naeth 等 (2005)對油氣的生成和運移進行了數(shù)學模擬,模擬表明油氣于晚白堊紀開始在侏羅紀烴源巖中生成,盆地翼部的油氣生成至今仍在繼續(xù)。作為油氣潛在運移路徑和儲層的砂巖在中生代和新生代井段中廣泛分布。本次研究以侏羅和白堊紀儲層砂巖段作為研究對象以確定油氣運移路徑。方法用巖心和巖屑樣品制取雙面磨光的薄片用于本次研究。從15口井中共研究了33塊侏羅紀的砂巖與15塊白堊紀的砂巖。巖相學研究確定了流體包裹體的分類方案及其共生特征(表1)。流體包裹體巖相學研究采用了Goldstein(2003)年提出的流體包裹體群(FIA)的概念-一種將流體包裹按照形成時間的相似性將其分為一群的方法。用奧林巴斯BX51顯微鏡和隨帶的奧林巴斯DP71相機以及可見光源與紫外線光源觀察確定烴類包裹體。紫外線有高壓貢燈提供,波長大約為365nm。一個波長高達420 nm的熒光阻礙裝置是的只有長波熒光能到達接收器。實驗要進行仔細檢查以防止人工產(chǎn)物比如假的油氣包裹體的混入影響實驗結果(cf. Dutkiewicz & Ridley 2003)。為了客觀的測定油氣包裹體的熒光顏色,實驗中采用JPEG圖像格式,它們的光譜響應由基于1931年CIE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lclairage 1971; 1986)色度圖的三原色值X和Y描述,并且繪制成二元圖。( McLimans 1987; Blanchet et al. 2003; Alderton et al. 2004; Schubert et al.2007)。流體包裹體的顯微測溫用經(jīng)過標定(用合成水與CO2標準,在-56時誤差在0.2左右,在300時誤差為0.5)的Linkam THMS600冷熱臺實現(xiàn)。水包裹體的流體鹽度用冰全部融化時的溫度測算(Bodnar 1993)。一定數(shù)量的油包裹體的熒光壽命的測定用于區(qū)分被捕獲的油氣的來源和成熟度的不同。阿爾法熒光壽命成像顯微鏡(FLIM)系統(tǒng)(ISS股份有限公司,美國伊利諾州)基于一個豎直的奧林巴斯BX51顯微鏡之上并裝有一個可調(diào)的(1-200MHZ)405nm的激光二極管振源,熒光壽命正是采用基于該系統(tǒng)調(diào)相技術測定(Lakowicz 2006)。檢測模塊裝有一個直徑18mm的尼康立方支架過濾器和二元檢測器,該模塊可以同時產(chǎn)生不同波長的脈沖信號。選擇帶有不同濾光片的濾光器以使不同波長的脈沖信號通過。Ryder在2005年重新解釋了油氣熒光壽命的測定原理,Blamey和Ryder在2009年重新解釋了測定結果的運用。用一個50倍的物鏡可以產(chǎn)生一個小圓點使得單個流體包裹體的分析成為可能。應該通過測量儀器對一系列的已知的標準熒光壽命產(chǎn)生的相和相變的頻率對儀器進行調(diào)整(Owens et al. 2008)。最后產(chǎn)生的所有的壽命數(shù)據(jù)都是通過測量單個的多次冪衰變的相態(tài)變化數(shù)據(jù)計算的平均數(shù)(Owens et al. 2008)。在這項工作中,用了兩類不同的壽命數(shù)據(jù)進行油氣的分析。第一種是裝有允許長波(420-835nm)通過的濾光器的儀器發(fā)射出的所有可探測的波的平均壽用于快速識別油氣的不同。平均熒光壽命(FE-AFL)較短的表示高成熟度原油,較長的表示低成熟度石油(Ryder et al. 2002; Ryder 2005)。第二類平均壽命是用孤立的熒光波長數(shù)據(jù)(between c. 420 nm and 650 nm)測定的,由此產(chǎn)生壽命-波長(-)圖用于區(qū)分不同成熟度和來源的油氣流體之間的更細微的差別。樣品描述一共收集了11塊巖心樣品和38塊巖屑樣品,代表了可能的砂巖儲層井段。這些砂巖主要含有石英、長石及巖屑,可以被劃分為巖屑砂巖或鈣質(zhì)巖屑砂巖。石英顆粒邊緣常見作為加大邊的石英膠結物。在一些樣品中見有碳酸鹽膠結物,這種膠結作用晚于石英顆粒的沉淀,并通過占據(jù)空間的方式減小了孔隙度。另外,34/15-1 and 35/19-1井中侏羅紀和白堊紀的樣品中見有鈣質(zhì)膠結。流體包裹體研究含烴流體包裹體在22塊侏羅系樣品和一塊白堊系樣品中發(fā)現(xiàn)了第一種類型的含烴流體包裹體(表2)。這種類型的包裹體大部分都是次生的,主要分布于顆粒內(nèi)與顆粒間(圖3a)。膠結過程出現(xiàn)的包裹體可以在26/27-1B和26/28-2井中發(fā)現(xiàn)??傮w來說,含烴流體包裹體較?。?m),但是也有相對較大的包裹體(大約20m)。無論單相包裹體還是兩相包裹體,包裹體充滿度的變化時非常普遍的,但是,流體包裹體群(比如沿封閉的微裂隙分布的包裹體群)的氣液比是相對恒定的,這說明包裹體形成后沒有經(jīng)過重大的改造作用。另外,在26/29-1井中的少量包裹體同時包含烴類和水(第2種類型)。當用紫外線照射含烴流體包裹體時,熒光的顏色可以表示油氣流體的成分(George et al. 2001),也可以反映烴流體的成熟的(短波、藍色的熒光代表低密度、高成熟度的油;Bodnar 1990; Oxtoby 2002)。或者是,熒光的顏色譜石油源巖控制的(Allan & Wiggins 1993),無論成熟度如何,在缺少熒光制冷聚集的源巖的排烴處具有藍色的熒光。圖4、圖5是把來自八口井的111個樣品的紫外熒光顏色點在CIE-1931色品圖的x與y坐標上的得到的圖件。它們表示含烴流體包裹體的熒光顏色譜很寬,可以從藍色到黃色。26/29-1, 35/2-1, 62/7-1井均含有綠色(1a類型)和藍色(1b)的熒光,在同時出現(xiàn)綠色和藍色熒光的樣品中綠色熒光的包裹體出現(xiàn)時間早于藍色熒光包裹體時間。對5口井(26/28-1, 26/28-2, 26/29-1, 35/8-2 and 62/7-1;見表2)的8個樣品的72個兩相(L烴+V烴)含烴流體包裹體進行了顯微測溫。含烴流體包裹體表現(xiàn)出了很寬的均一化溫度譜(從65.4到166.8)。另外,其他井中的單相流體包裹體的均一化溫度小于50。均一化溫度的變化可能反應了Porcupine盆地包裹體形成時眼里的變化:高均一化溫度代表低壓,單相的含烴流體包裹體表示超壓(Brruss 2003)。水包裹體 在所有的砂巖樣品中都發(fā)現(xiàn)了水包裹體,可以劃分為類型3與類型4。類型3包裹體存在于硅質(zhì)與鈣質(zhì)膠結物中,最大可大于5m。白堊紀砂巖膠結物中的類型3包裹體椎間盤每個主要是單相流體,且形成溫度較低(50,Goldstein & Reynolds 1994)。侏羅紀砂巖膠結物種的類型3包裹體是兩相的(氣相+液相),均一溫度在70-120(圖6)。硅質(zhì)膠結物和鈣質(zhì)膠結物中的類型3流體包裹體的均一溫度(TH)沒有明顯的區(qū)別。顆粒完全融化時的溫度(TLM)用于計算流體的鹽度,發(fā)現(xiàn)類型3包裹體流體鹽度的范圍是0.71到19.8個eq. wt% NaCl(圖7)。在5塊白堊紀砂巖樣品及侏羅紀10塊樣品中發(fā)現(xiàn)了兩相的(L+V)類型4包裹體。它們出現(xiàn)在切過碎裂顆粒邊緣的退火微裂縫中或自生膠結物中(圖3d),大小從2m到10m。顯微測溫學顯示它們的均一溫度從57.1到174.6(平均110;圖6)。TLM值從-0.2到-13,與之對應的鹽度為0.53到16.89個eq. wt% NaCl(圖7)。熒光壽命顯微技術目前,研究含烴流體包裹體的最主要的熒光方法還是基于對紫外線照射產(chǎn)生的熒光的顏色的各種觀察,這些方法最多是定性的。熒光壽命測量法是定量的、沒有破壞性的、可以重復的,因此為油氣充注歷史的研究和勘探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方法((Blamey等,2007).熒光壽命的確定是通過4個侏羅紀砂巖樣品的14個含烴流體包裹體的一系列的波長(420650 nm)數(shù)據(jù)和FE-AFL數(shù)據(jù)得到的。包裹體的FE-AFL數(shù)據(jù)在表3中給出,包裹體的壽命-波長(-)關系有圖8顯示。因為FE-AFL的測量需要波長在420-830 nm的發(fā)射物產(chǎn)生的所有能夠影響壽命值的熒光譜系,所以給出的數(shù)據(jù)只是組成發(fā)生變化的一個粗略的表征,并且不同的HCFI會出現(xiàn)重疊(圖3)。如果要獲得對不同烴類的精確的表述,必須使用分散波長發(fā)射物產(chǎn)生的壽命數(shù)據(jù)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圖。類型1a HCFI的不同波長的熒光壽命顯示,隨著波長的增加,熒光壽命在增加(圖8c,d,e)。相反的,1b類型的HCFI(藍色熒光)的-圖顯示隨著波長的增加,熒光壽命保持平穩(wěn)或微量的變短(圖8a,b)。-分布圖與發(fā)射的熒光團(特別是多環(huán)的芳香族化合物)的數(shù)量-石油組成的一個影響因素-有關。特別地,油氣中鏈烴、環(huán)烷烴和芳香烴的比例決定了放射物的特征(Ryder 2005)。因為HCFI群的-分布特征不同,它們的熒光團數(shù)量也肯定不同,這反映了組成的不同。來自相同源巖的油氣有相似的熒光團并且產(chǎn)生相似的-分布圖,而不同來源的油氣,比如來自湖相和海相源巖原油則不會有相似的組成。諸如水洗等其他因素的影響不在本次研究范圍之內(nèi),它們不會對研究結果產(chǎn)生重要影響。討論油氣運移的相對時期油氣包裹體提供了相對于侏羅紀砂巖成巖歷史的油氣運移的相對時期。成巖作用早期,26/27-1B和26/28-2井中侏羅紀砂巖的HCFI形成于砂巖自生膠結物中,這兩口井都位于北Porcupine盆地,這個盆地中近期打的井都位于還沒有開發(fā)的Connemara油田。另外,Porcupine盆地中的HCFI限定在退火裂縫中,這表明油氣的運移主要發(fā)生在成巖作用后。已經(jīng)公開的35/8-2井的成巖作用序列表明大部分油氣的運移發(fā)生在成巖作用的后期(Robinson & Canham 2001)。包裹體巖相學研究表明大量的HCFI沿著切斷膠結物的退火微裂縫分布。這兩者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這表明在Porcupine盆地中沿著微裂縫進行的油氣運移是重要的一種方式。有微裂縫破裂作用控制的油氣運移可以在壓力達到幾個MPa時發(fā)生(Zhang等 1990),最近的研究在北大西洋陸架的其他砂巖中也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油氣運移(Parnell等 1999; 2001)。然而,正如Parnell等(2001)年所說,HCFI的豐度可能反映了微裂縫封閉過程中烴類的優(yōu)先封堵,而粒間空隙中的油氣沒有保存下來。油氣運移路徑HCFI基本上在侏羅紀砂巖中出現(xiàn),并且在膠結作用過程中或之后。除了在Porcupine盆地南部的Goban Spur的62/7-1井白堊紀砂巖中發(fā)現(xiàn)了沿裂縫的包裹體外,其他白堊紀砂巖沒有發(fā)現(xiàn)烴類包裹體。另外,在對該盆地的研究中,也沒有在石炭紀、三疊紀及新生代的砂巖中發(fā)現(xiàn)烴類包裹體(作者未發(fā)表數(shù)據(jù)),這表明侏羅紀砂巖是優(yōu)勢運移通道。同時期的水包裹體、油包裹體以及類型2三相含烴包裹體的存在表明這個系統(tǒng)可能是水濕的,并且代表了運移路徑(Parnell等,2001)。這些數(shù)據(jù)對該盆地未來油氣勘探是很重要的,因為以前對預期運移路徑的研究都是通過間接性數(shù)據(jù),比如數(shù)值模擬(Naeth等,2005)和地震數(shù)據(jù)(Shannon等, 2007). Naeth等(2005)的油氣生成與運移模型表明,晚白堊紀油氣在盆地的中心部位的侏羅系生成,然后被運移到盆地的邊部。Shannon等(2007)用3D地震數(shù)據(jù)(井數(shù)據(jù)約束)表明該盆地的運移路徑穿過了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地層。水平運移路徑(厚層滲透性砂巖相)和縱向運移路徑(斷層和構造滑脫面)都是這樣。正如研究中所言,侏羅紀地層中發(fā)育的良好的水平運載層促進了油氣從中上侏羅紀烴源灶運移到侏羅紀砂巖中。但是,縱向運移路徑很少是聯(lián)通的,這限制了縱向運移的有效性,這也是白堊紀砂巖中缺少HCFI的原因。Porcupine盆地油氣多次充注的證據(jù)Feely & Parnell (2003)首次在深埋(3000m)的侏羅系砂巖中發(fā)現(xiàn)了藍白熒光的HCFI并在較淺層的侏羅紀砂巖中發(fā)現(xiàn)了黃到綠色熒光的HCFI。此次研究至少確定了兩期HCFI的存在,即綠色熒光(1a類型)和藍色熒光(1b類型)的包裹體(圖5)。當兩類包裹體同時存在時,1a類型包裹體早于1b類型的包裹體,比如井26/28-2中,1a類型包裹體在硅質(zhì)膠結物中發(fā)育而1b類型的包裹體發(fā)育在切斷膠結物的裂縫中。熒光顏色的改變可能是同一烴源巖的油氣在運移過程中的演化(1a類型代表較低成熟度,1b類型代表較高成熟度),也可能是由于來自不同烴源灶造成的。為了確定1a類型與1b類型HCFI源自于不同的烴源巖,對流體包裹體巖相學和UV熒光與顯微熒光壽命測定數(shù)據(jù)一起進行研究。1a類型與1b類型的HCFI的平均熒光壽命是重疊的(表3),這表明兩者可能有相似的成熟度(Ryder等,2002)。所有熒光譜的壽命對于區(qū)分組成的不同只能提供一個粗略的指導,更精確的區(qū)分需要進行壽命-波長分析(-)。但是,兩種類型的HCFI的-表現(xiàn)出了明顯不同的特征(圖8)。類型1aHCFI顯示壽命隨波長的增加而增加(圖8c,d,e)而類型1bHCFI顯示隨波長的增加熒光壽命靜止或下降(圖8a,b)。這反映了兩種類型HCFI的熒光團(可以代表油氣組成)在分布上的更大的不同。這種熒光團數(shù)量的不同大多被解釋為油氣產(chǎn)生于不同的源巖造成的。如果還有后來的油氣從該烴源灶中排放,那么我們設想它的-分布圖與類型1a和類型1b可能十分相似。這是一種不大可能的情況,因此最可能的解釋是來自不同的烴源巖。油氣來自不同烴源巖的證據(jù)通過早期對潛在烴源巖和來自侏羅紀地層石油的地球化學研究得到了驗證。Scotchman (2001)運用氣相色譜技術、色譜質(zhì)譜技術以及碳同位素技術進行了分析,這些技術促進了油氣和潛在烴源巖聯(lián)系的研究。分析數(shù)據(jù)表明來自Connemara油田的原油表現(xiàn)出混源-中侏羅紀湖相成分以及來自早中侏羅紀的海相原油(Scotchman 2001)。數(shù)據(jù)表明這些原油有不同的運移歷史,油氣的混合是在進入圈閉之后發(fā)生的。另外,1b類型HCFI的藍色熒光可能代表了中侏羅紀的湖相組分因為藍色熒光不會代表湖相源巖。水流體和盆地演化白堊紀和侏羅紀砂巖膠結物中獲得的類型3包裹體的流體包裹體數(shù)據(jù)表明了該盆地膠結作用時間和起點的變化。這對說明這些地層是潛在的油氣和水流體的運移路徑是很重要的證據(jù),因為體積增長的膠結物可能阻礙流體通過粒間空隙。在侏羅紀砂巖樣品中,大部分類型3包裹體是單相流體。并且充注溫度較低(50,Goldstein & Reynolds 1994。因此,砂巖中的膠結作用可能發(fā)生在成巖作用早期。盡管Shannon等(2007)稱白堊紀地層也可以作為運移通道,這些砂巖早期的膠結作用可能是自生礦物與碎裂礦物中缺少HCFI的原因,因為地孔隙度使得油氣不適宜進行水平運移。侏羅紀砂巖樣品中的類型3包裹體是氣液兩相的,均一化溫度在70-120。溫度隨深度的變化并不十分明顯(圖9)且在鈣質(zhì)和硅質(zhì)膠結物中的差別也不明顯。這表明侏羅紀砂巖中膠結作用發(fā)生的溫度范圍是相似的。對35/8-2井(Robinson & Canham 2001)侏羅紀砂巖樣品的成巖作用研究表明自生石英膠結作用(油氣運移)發(fā)生在成巖作用晚期,這導致了類型3包裹體的高均一化溫度。這些砂巖的相對晚的膠結作用可能與成巖作用晚期的油氣運移相匹配,而造成了侏羅紀砂巖中HCFI的大量存在。然而,正如前面所述,大部分HCFI出現(xiàn)在退火微裂縫中,盡管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閉過程中裂縫對油氣的捕集作用,但它很明顯的反應了油氣在膠結作用之后進行。類型3包裹體的高寬度的鹽度可能反應了低鹽度的海水/大氣水(5 eq. wt% NaCl與高鹽度的盆地鹵水(10 eq. wt% NaCl)混合向下滲透。類型4膠結物切斷顆粒邊緣,硅質(zhì)和碳酸鹽巖膠結物反映了水流體在膠結作用之后進行。這些水流體的運移可能與其它大西洋邊緣的盆地,比如Jeanne dArc盆地(Parnell等, 2001)、Shetland西部(Parnell等,1999; Baron等 ,2008)以及Rathlin盆地(Middleton等,2001)的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水流體運移有關。Porcupine盆地中生代砂巖類型4包裹體的均一化溫度范圍很大(57.1-174.6)。Porcupine盆地的現(xiàn)今低溫梯度是34/km,這一數(shù)值是基于35/8-2、35/19-1及43/13-1井校正過的井底溫度得出的(Corcoran & Clayton 2001)。這些數(shù)值與通過鏡質(zhì)體反射率數(shù)據(jù)(Ainsworth et al. 1990; Corcoran & Clayton 2001)和磷灰石裂變徑跡分析(McCulloch 1994)計算出的中生代時期的平均地溫梯度相似(35左右)。類型4包裹體的均一溫度(最小的形成溫度)比通過地溫梯度預測的溫度要高(圖10),并且高溫好像不是由于沉積和埋藏作用導致的。另一種可能的情況是這些巖石受到了巖漿巖體的烘烤作用。然而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