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 唐詩繁榮的原因 清代編輯的全唐詩收錄作品四萬八千九百多首、詩人二千二百多家,這不失為唐詩繁榮的寫照,但唐詩之所以能在我國古代詩歌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居于顯赫地位,主要原因不在數量之巨,而在質量之精。因而,應從質量著眼來審視唐詩的繁榮。 唐詩的繁榮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唐詩不僅擁有一支聲勢浩大的作者隊伍,更重要的是這支隊伍中名家輩出,巨匠迭現,因而其“尖銳”的程度,是前代和后代都無與倫比的。無論是詩歌體制的完備,還是技巧的成熟,無論是意境的高遠,還是韻律的精嚴,無論是揭示生活的深度,還是反映現實的廣度,都已經達到殆難后繼、不可逾越的地步。尤為可貴的是,唐代許多優(yōu)秀詩人還不斷將探求的視角和耕耘的犁頭伸向新的未經開拓的領域,努力出以嘎嘎獨造的藝術風貌,讓人們聽到自己獨具音色的引吭高歌,而不愿隨人作計,拾人余唾。正因為題材、風格和形式的多樣化,唐詩不僅以其所表現的積極向上的生活理想和精神風貌給后人以感染,而且以其所顯示的異彩紛呈的藝術畫面和審美情趣給后人以陶冶。 詩歌的高度繁榮局面,之所以出現在唐代,既有社會方面的外因可究,也有文學自身方面的內因可尋: (一)唐代空前發(fā)達的經濟和空前高漲的文化,為唐詩的繁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發(fā)達的經濟造成了強盛的國力和繁榮的社會氣象,并極大地影響于詩人們的創(chuàng)作心理,激發(fā)起他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 (2)發(fā)達的經濟為詩人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條件和創(chuàng)作條件,使他們得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3)發(fā)達的經濟帶來了中外文化的廣泛交流,促進了與詩歌密切相關的音樂、繪畫、書法、舞蹈等各種藝術門類的發(fā)展。 (4)從總的方面,我們承認唐詩的繁榮是以經濟的發(fā)達為基礎的,但并不是說經濟的發(fā)達直接、簡單地導致詩歌的繁榮,我們并不否認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唐詩的發(fā)展同經濟發(fā)展水平之間的不平衡。 (音樂、繪畫等藝術門類的發(fā)展會對唐詩直接發(fā)生影響,促致它的繁榮: 名目繁多的外來樂曲傳入以后,需要配上歌詞才能演唱于朝會廟堂和歌樓酒肆,這自然會刺激詩人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并使他們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自覺注意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以適應入樂演唱的需要。音樂不但影響于詩歌的韻腳、平仄、節(jié)奏,而且隨著音樂的發(fā)達,還出現了許多直接以音樂為描摹對象的詩篇。繪畫藝術的發(fā)達,則有助于創(chuàng)造和深化詩的意境。山水畫的產生使詩與畫之間原先所具有的外在關系轉變?yōu)閮仍诘年P系,即不僅在立意、構圖、描繪、渲染等創(chuàng)作原則或具體技巧上相同或近似,而且在本質上趨于同步,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繪畫藝術的發(fā)達,還帶來了題畫詩的興盛。) (二)唐王朝的統(tǒng)治者所實行的儒釋道并存、廣開言路、以詩賦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唐詩繁榮的又一重要的社會原因。 這些政策措施,不僅打破了把思想“定于一尊”的僵化狀態(tài),造成了詩人們博覽百家、遍觀群書的風氣,開闊了詩人們的藝術眼界,啟發(fā)了他們的藝術思維,從而促進了各種流派、各種風格的形成,而且使詩人們敢于直抒已見,放言無忌,較為自由地選擇題材和提煉主題;此外,還大大提高了詩歌的實用價值,對于重視詩歌、愛好詩歌的社會風尚的形成及藝術經驗的積累,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隨著庶族地主階層的興起,詩歌從宮廷和貴族的壟斷中解放出來,轉移到庶族地主階層的知識分子手中,這也是唐詩繁榮的一個重要社會原因。 在唐代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下,唐代庶族階層的知識分子形成了一些新的心理特點。這些心理特點融入唐詩,便給唐詩帶來了許多富于積極意義的內容,使之呈現出煥然一新的精神面貌。 在唐代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下,唐代庶族階層的知識分子形成了一些新的心理特點:特點之一是他們大多生氣勃勃、奮發(fā)向上、富于理想和熱情、渴望建功立業(yè),澄清天下。唐詩所表現出的昂揚的情調、明麗的畫面及獨特的生活理想,正根源于此。特點之二是大多關心民生疾苦,同情人民的災難和不幸,敢于為之吶喊、呼吁。特點之三是他們大多恃才傲物、蔑視禮法,敢于直斥權貴、抨擊執(zhí)政,揭露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黑暗現象,積極從事改革弊政的斗爭。庶族地主階層的知識分子不僅是唐詩的基本作者隊伍,而且把自己的心理特點融入唐詩,給唐詩帶來了許多富于積極意義的內容。 (四)從詩歌發(fā)展史的角度看,唐詩的繁榮則是在特定的社會條件下文學自身演變的結果,它與繼承過去文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分不開的。 社會方面的外因只有與文學自身方面的內因結合才能發(fā)生作用,促成這種結合的是唐代一大批優(yōu)秀詩人的努力。這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的時代。他們努力以南朝的“文”來裝飾北朝的“質”,以北朝的“質”來充實南朝的“文”,從而創(chuàng)造出中國古典詩歌最健美的典型。從這個意義上說,唐詩的繁榮是長期分裂、隔絕的南北文學成就在全國統(tǒng)一的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匯合和發(fā)揚光大;而以李白、杜甫等人為代表的一大批優(yōu)秀詩人則以艱苦的努力完成了使之匯合和發(fā)揚光大的使命。第二章 唐詩的分期 (一)最早對唐代文學進行分期的是北宋宋祁新唐書文藝傳序提出的“唐文三變”說,但其主旨在于論文而非論詩。 南宋嚴羽淪浪詩話依時代先后分唐詩為五個階段,在對唐詩進行分期的宋人中最有代表性,也最具影響。后人論唐詩分期,皆追溯于嚴羽。 (1)以時代先后分:沈、宋、王、楊、盧、駱、陳拾遺(子昂)之詩;開元、天寶諸家之詩(包括李、杜二公之詩);大歷十才子之詩;元和之詩;晚唐之詩。 (2)論“詩體”,從“以時而論”角度分:唐初體唐初尤襲陳、隋之體;盛唐體景云以后,開元、天寶諸公之詩;大歷體大歷十才子之詩;元和體元、白諸公;晚唐體。 明代高棅唐詩品匯將唐詩明確劃分為初、盛、中、晚四個時期,并對分期時限、發(fā)展狀況和代表作家作了概括說明。初、盛、中、晚四期自具始終,同時其間又包含著盛衰起伏、正變主次等各種交互錯雜的變化。后人研究唐詩分期,大致都贊同和采用高棅的四分法。 (二)采用高棅初盛中晚的唐詩分期,除了其時限不宜拘泥固執(zhí)等以外,還應注意: 1、唐詩分期中的初唐與盛唐,同歷史分期中的初唐與盛唐并不一致,兩者不能混同。 2、高棅舉初、盛、中、晚之名,用意在于勾勒出唐詩發(fā)展的大體趨勢,每個時期的時限是長短不等的,甚至是非常懸殊的。 3、中唐和盛唐,是唐詩繁榮的兩個高峰期,無須輕分軒輊。因而,對中唐之“中”,不應有所誤解。 “詩到元和體制新”,在風格流派、題材體制以及藝術技巧等方面,中唐都有著重大的開拓和創(chuàng)新,后世無不矚目。因此高棅也認為中唐是盛唐之后的“再盛”。中唐和盛唐,同是唐詩繁榮的兩個高峰期。 高棅提到的中唐詩歌有兩層意義:一是中唐之再盛,二是晚唐之漸變。 (三)如果對唐詩初盛中晚四個時期的狀況作一鳥瞰,不難發(fā)現各時期的主導趨向。 初唐詩歌:初唐是唐詩的開創(chuàng)期,是唐詩繁榮的準備階段或先行階段。初唐詩歌對日后唐詩的發(fā)展,有兩點特別重要:一是轉變詩風,二是改進詩體。初唐四杰及稍后的陳子昂,在這種歷史轉變中起了突出作用。王績、王梵志、杜審言、張九齡、張說等也是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 初唐四杰一方面不廢棄齊梁,他們作詩也著意排偶,點染詞藻;但一方面又擺脫故態(tài),有所超越。他們的筆觸從狹小的宮廷臺閣,轉移到了喧鬧的市井和遼闊的江山塞漠,并為沉寂的詩壇注入了活躍的生命與節(jié)奏,實現了詩風的初步轉變。王、楊工于五律,盧、駱擅長七言歌行。 陳子昂倡寫“漢魏風骨”,大力掃除“興寄都絕”的六朝浮艷文體,從而完成了新舊詩風的過渡。他的詩文改革是預示唐詩繁榮局面的一聲春雷,并由他結束初唐而下開盛唐。其感遇詩38首直追漢、魏,登幽州臺歌呼喚人的歷史覺醒,是“人間萬感”之中最深沉的人生感觸。 張若虛其春江花月夜聲調和諧,文辭洗練。 王績隋唐之際風致蕭散、安于“醉鄉(xiāng)”。 王梵志寫作通俗詩篇以勸善諷世。 杜審言杜甫祖父,杜甫稱為“詩是吾家事”。 張九齡首倡清淡之派。 張說作詩“得江山之助”。 盛唐詩歌:盛唐是唐詩的黃金時期,唐詩臻于極盛。代表盛唐詩歌最高成就的是李白和杜甫。李白的詩表現了在精神上睥睨帝王、揮斥權貴的高度自信與優(yōu)越感,懷才不遇是其詩歌的基本主題,而豪邁奔放和富有氣魄,則是他的詩風的顯著特色。杜甫在藝術上是集大成者,沉郁頓挫,眾體兼?zhèn)?,歷來被稱為詩中圣哲。他在安史之亂中寫下的喪亂記實之作有“詩史”之稱。在李白、杜甫雙峰并峙之際,以孟浩然、王維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和以岑參、高適為代表的邊塞詩派亦同時并起,映帶左右。 山水田園詩派以孟浩然、王維為代表,因而又稱“王、孟詩派”, 王、孟之作偏重于境界幽邃、旨趣閑寂。孟浩然一生不仕,他的山水詩為王維作先行,風格恬淡孤高,與他的高士、隱士生涯相結合。王維山水詩與山水畫風格一致,都與禪學相表里,往往著墨無多,卻創(chuàng)作出“象外之象”的深遠而優(yōu)美的境界。蘇軾說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儲光羲、常建也屬于山水詩派。 邊塞詩派以岑參、高適為代表,所以又稱“高、岑詩派”。王昌齡、王之渙、崔灝、李頎,也是盛唐邊塞詩的重要代表。 中唐詩歌:中唐是唐詩的再盛時期,同時又是唐詩的轉變時期。韓孟詩派和元白詩派,是中唐詩歌的兩大流派,各以所長,相輕所短,其影響亦多不同。李賀的詩風與韓孟詩派相近,他以齊梁體的艷麗和騷體的靈異奇幻相結合,在藝術上獨創(chuàng)一格。劉禹錫詩長于律絕,精警含蓄。柳宗元的山水詩借山水詩以抒情寄憤,五言尤以簡古淡遠見勝。中唐詩人的多種風格的爭奇斗勝,使唐詩更趨于豐富多彩。 與杜甫相銜接的有大歷、貞元間詩人,劉長卿號稱“五言長城”,韋應物閑靜清雅,后與柳宗元并稱韋、柳?!按髿v十才子”。其中李益、盧綸的邊塞詩,猶有盛唐余響。 韓孟詩派以韓愈、孟郊為代表,還包括賈島、盧仝、劉叉等人。李賀的詩風與這一派相近。韓愈以古文筆法入詩,橫放奇崛,復近險怪。他的“以文為詩”還下開宋詩風氣。孟郊所作多樂府古體,寫詩以苦吟著稱,古拙而又奇警。賈島亦為苦吟詩人,作詩清奇僻苦,蘇軾把他與孟郊并稱“郊寒島瘦”。 李賀長于樂府古體和絕句,詩風幽冷凄婉,偏重于感性印象,意象之間往往有很大的跳躍性。(中唐樂府詩從源流上說可分為三類:孟郊遠承漢魏,李賀中學齊梁,白居易近學杜甫的新樂府。) 元白詩派以白居易為首。平易通俗是元、白詩的共同特點。張籍、王建也以樂府詩著稱,被稱為“張、王樂府”。 劉禹錫詩風平易,近于白居易,世稱“劉、白”。柳宗元的山水詩借山水以借情抒憤,五言尤以簡古淡遠見勝。 晚唐詩歌:總的趨勢呈現衰落景象。成就最高的是杜牧和李商隱。杜牧慷慨有大略,其絕句與王昌齡、李白并稱三大家,以明朗俊爽為特色;詠史諸作善于將史論與詩情詩趣結合起來;寫景抒情的小詩則風流灑脫,韻致獨特。李商隱七律典雅精麗;七絕亦屬高手,才情風調,卓爾不群;無題詩則是唐詩中的一種新創(chuàng)造,其中有的是深情綿邈的愛情詩,有的則借美人香草之辭以作寄托,以至后人有“一篇錦瑟解人難”之嘆。 溫庭筠和李商隱當時合稱為“溫、李新聲”。 晚唐還有一些詩人承襲白居易的新樂府精神,如皮日休、聶夷中、杜荀鶴等。 (四)高棅分唐詩為初、盛、中、晚四個時期,使初盛中晚逐漸成為有特定含義的術語,但這并不是說唐詩的分期僅此一端,不能作別的嘗試。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院研究所編纂的唐詩選將唐詩的發(fā)展劃分為八個階段,更見詳密細致,這當是一種有益的嘗試。第四章 唐詩要籍 唐人詩集,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崇文總目、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等公私書目皆有著錄。但宋時亡佚已多。明時所傳更少,清時唐人詩集概見于四庫全書總目及乾嘉以后南北諸藏書家書目。一九七九年中華書局出版萬曼唐集敘錄,對有傳本的唐人詩集、文集、詩文合集一百零八家,考其版本源流、編次體例及歷代流傳情況,頗見精審。至于歷代唐詩選本,據初步統(tǒng)計,大約有六百多種,今存三百余種。本章就唐詩的別集和總集兩類,擇其要者,略作敘說。后世一些研究唐詩的重要文獻資料專集,則附錄于后。 (一) 唐詩別集 陳子昂陳子昂文集 孟浩然孟襄陽集 王維王右丞集 高適高常侍集 岑參岑嘉州集 李白李翰林集 杜甫杜工部集 孟郊孟東野集 韓愈昌黎先生集 李賀李長吉歌詩 劉禹錫劉賓客集 張籍張司業(yè)集 白居易白氏長慶集 元稹元氏長慶集 杜牧樊川文集 李商隱李義山集 (二)唐詩總集 唐人選唐詩十種(明嘉靖年間佚名所輯):收有佚名唐寫本唐人選唐詩、元結篋中集一卷、殷璠河岳英靈集三卷、芮挺章國秀集三卷、令狐楚御覽詩一卷、高仲武中興間氣集二卷、姚合極玄集二卷、韋莊又玄集三卷、韋轂才調集十卷、佚名搜玉小集一卷。 洪邁萬首唐人絕句(洪邁于南宋孝宗、光宗年間所輯) 高棅唐詩品匯:明洪武二十六年編成正集90卷,共選作者620人,詩5769首,分體編排。洪武三十一年,搜補作者61人,詩950首,為唐詩補遺十卷,附于書后,足成百卷之數。分唐詩為初、盛、中、晚四期,其論詩以盛唐為宗。 全唐詩(明正德間,吳中袁氏匯刻唐百家詩。全唐詩最早的本子,是康熙四十六年揚州局本,120冊。) 沈德潛唐詩別裁體(初編于康熙五十六年,重訂于乾隆二十八年。選錄唐詩20卷,270余人,詩1928首。) 孫洙唐詩三百首(六卷或作八卷,選錄唐詩77人,詩310首。分體編排。) 附錄: 計有功唐詩紀事(成于南宋。81卷,收唐代詩人1150家,是研究唐詩的重要文獻資料 集。) 辛文房唐才子傳(原本十卷,總397人,成于元大德八年。)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第五卷至第二十四卷皆論唐詩,論杜甫者多達九卷。) 胡震亨唐音癸鑒(明胡震亨總覽唐詩基礎上的研究成果,凡三十三卷,反體凡、法微、評匯、樂通、詁箋第五章 唐詩與佛教 佛教對詩歌的影響并非自唐代始,但佛教對唐代詩歌的影響,卻更為深刻而廣泛。 (一)在儒釋道三教并重的唐代,佛教的興盛遠逾前兩代。唐代的佛教有許多新的特點。通過佛教的玄學化、儒學化等步驟,產生出與儒教并行不悖的中國化的佛教禪宗。而對唐詩發(fā)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的,主要正是禪宗。 隋唐時期佛教形成的新的特點: 其一,不僅由流派發(fā)展為宗派,而且各宗派都有自己獨立的寺院經濟、勢力范圍以及獨特的宗教理論體系、宗教軌范制度。 其二,隋唐佛教各宗派,除法相宗外,都是適應當時的經濟基礎及政治需要而產生的。 其三,隋唐佛教宗派哲學對南北朝的佛性問題有所發(fā)展,構成了完整的宗派唯心主義的哲學世界觀體系。 其四,由于唐代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亞洲佛教傳播的中心已由印度轉移到中國,當時國際著名的佛教學者都是唐人。 禪宗提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頓悟說,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用通俗簡易的修持方法,取代佛教其他各宗的煩瑣義學,因而很適合中國封建士大夫的口味。 (二)唐代許多優(yōu)秀詩人都信奉佛教,如王維、白居易、柳宗元、劉禹錫等。之所以如此,既與佛教在社會上的盛行有關,又有著其各不相同的主觀原因。 (三)盡管唐代詩人走上奉之路的動因各自有別,一旦奉佛,卻都把佛教思想當作重要的精神支柱,這樣,佛教思想便不可避免地會在他們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留下深刻的印記。就消極的一面說,它帶來了如下不健康的傾向:其一、祈靈如之清凈,絕是非之臧否。其二、厭現實之煩憂,羨僧侶之逍遙。其三、贊佛家之法力,賞禪理之妙趣。 (四)如果說佛教對唐詩思想內容的滲透和影響多屬消極、毫無可取的話,那么,它在藝術形式方面對唐詩發(fā)生的作用則是功過參半,未可一概貶斥。 佛教對唐詩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可以區(qū)分以禪語入詩、以禪趣入詩、以禪法入詩三種情況,其中,富于積極意義的是以禪法入詩。 以禪語入詩,就是把表現禪學理論、概念的詞語應用于詩中。以禪趣入詩,與搬弄禪語有別,“禪趣”是指進入禪定時體驗到的那種空寂恬靜、閑淡自然的意味,用以表現山水田園,有助于突出清幽、靜謐的自然美。以禪法入詩可以大大豐富詩歌的構思方法和表現方法。 (五)考察佛教與唐詩的關系,還有兩個現象值得注意: 其一是作為佛教與唐詩發(fā)生聯系的紐帶,在唐代出現了大量的詩僧和僧詩。 其二是唐代佛教的盛行促成了佛教文化藝術的高度繁榮,而高度繁榮的佛教文化藝術也對唐詩的發(fā)展不無禆益。唐代佛寺壁畫對韓愈詩歌的影響便是顯例。 唐代著名的詩僧有寒山、皎然、齊己、貫休等。唐代詩僧和僧詩的藝術風格也較為豐富多彩,或明快,或清淡,或尖冷,不乏獨樹一幟者。初唐時的寒山,是明快風格的代表。他的詩往往用口頭語寫眼前景,淺切易懂而又活潑自然,讀后令人感到一股明快清新的氣息撲面而來。生活在盛唐和中唐之際的皎然,是清淡風格的代表。他的詩為時風所染,竭力創(chuàng)造一種閑淡悠遠的意境。唐末的貫休則是尖冷風格的代表,為詩往往奇險尖冷,多所諷刺。 唐代佛寺壁畫對韓愈詩歌的影響:(1)佛寺壁畫的“奇蹤異狀”,在一定程度上牽制著詩人的藝術創(chuàng)造,促使他努力去表現那些“奇蹤異狀”。(2)因為嗜好搜索壁畫中個中奇異的事物,韓詩的意境往往便蒙上一層宗教式的想象。(3)從總體上看,韓愈受這類壁畫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作品所體現的美感特征方面,韓愈的一些作品,素有“狠重奇險”之稱。、談叢、集錄七卷。)第六章 唐詩與道教 (一)通常所說的“儒釋道”的“道”,包括道家與道教兩個部分。在歷史上,作為學派的道家和作為宗教的道教,帶給中國詩人不同的審美情趣和藝術思想習慣。 道家指以先秦老子、莊子關于“道”的學說為中心的學術派別。道教責指漢民族固有的一種宗教。它淵源于古代的巫術。東漢張道陵倡導“五斗米”道,為道教定型化之始。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老子為主要經典,另尊張道陵為“天師”,故又名“天師道”。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作為學派的道家和作為宗教的道教,對中國文學的作用和影響是相關而又相異的。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帶給中國詩人的是一種寧靜恬淡的情感;在其影響下,形成以自然淡泊樸素寧靜為美的審美情趣與重在內心體驗的藝術思維習慣。道教帶給中國詩人的則是一種熱烈迷狂的情緒;在其影響下,形成中國詩人的另一種審美情趣馳騁豐富的想像力 (二)中國古代的楚文化帶有濃郁的幻想色彩。但漢代以后,隨著理性主義文化的發(fā)展,那種上天入地、奇詭神異的想象力,幾乎被趕出了詩歌的廟堂。只有在與南方巫文化密切相關的道教那里保存了大量楚文化因子。道教再度刺激了詩人們的想象力,并提供了構筑“想象的世界”的大量意象以及想象的方法“存想思神”。 道教在神話里編織神話,同時還提供了想像的方法“存想思神”,并大大發(fā)揮了繪畫、音樂、舞蹈的作用,齋醮時置身其間,人們有時的確會頭暈目眩、思緒萬千、浮想聯翩,甚至出現幻象,因此,在道教極為興盛的唐代,產生出一大批富于激情和想像的詩人詩篇,是不難理解的事情。 (三)道教要對唐詩發(fā)生作用和影響,需要憑借一定的土壤,而唐代的社會現實正好提供了這一土壤。開元、天寶年間,在士大夫中掀起了學道入道的熱潮。當詩人們也象道教徒那樣“存想思神”時,筆下便出現了神思飛揚、想象詭異的詩句。 李白是真正深得道教三味、真正具有非凡的想象力的詩人。李白把自己擺進神仙隊伍中,想像自己也上天入地,躡空凌虛,飄飄欲飛,他不僅真誠地相信道教的修煉方法,真誠地相信道教所描繪的那個仙境,而且他真正相信自己就是一個從天上貶謫下來的“謫仙人”。折中將自己的全部情感、理想、追求,甚至包括自己的肉體都融化在想像之中的迷狂與激情,使李白的詩歌想像顯得極為真誠。 (四)安史之亂以后,道教的影響并沒有消失,但士大夫這時的心理狀態(tài)已不同于開、天年間。他們有時也陶醉于幻景,但濃重的陰云卻始終縈繞腦際,使他們熱情衰退、充滿懷疑。在這種心理氛圍中,道教給詩人們帶來的想象力不免蒙上陰冷晦澀的色彩。盧仝、李賀、李商隱等人是突出的例子。 李賀更多的是對個人命運的絕望。他對道教相信太深、求之不得乃至徹底絕望之后的詛咒,這種絕望,使他的詩歌在奇特的想像中摻入了許多病態(tài)的心象。他病態(tài)的心理與灰暗的情緒使他的詩總是帶有陰冷孤僻的色調。 對李商隱而言,道教所網羅構筑的神仙世界,成了他表現內心隱秘的一層帷幕。在表面瑰奇華麗的神仙世界背后,是冷靜而痛苦的追憶。他一方面有著神奇而熱烈的想像,一方面對這種想像又持有冷靜的態(tài)度。這使他的想像帶有一種既蒙朧又獨特的色彩。 (五)唐詩中那些富于激情、富于想象的篇章,無論其色調是熱情的還是陰冷的,是明亮的還是灰暗的,是健康的還是變態(tài)的,都體現了道教影響下中國詩人想象力的再度恢復與高漲。但中唐以后,這種想象力卻在日益消退。這與文化意識領域中發(fā)生的巨變以及道教自身的變化有很大關系。 (六)在唐代優(yōu)秀詩人中,李白是受道教影響最深的一位。李白一生與道教有著不解之緣。道教不僅對他飄逸放曠的性格的形成發(fā)揮著作用,而且使其詩歌的想象變得更為豐富、熱烈和神奇。第七章 唐詩與科舉 唐詩與科舉,關系至為密切。一方面,科舉制度的實行為庶族階層的舉子打開了仕進之門,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他們的心理機制,并進而給唐詩帶來了煥然一新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最為時人所重的進士科舉以詩賦作為考試內容之一,又極大地刺激了舉子們潛心鉆研詩家三味、以期一舉登第的積極性,從而促進了詩歌技藝的普遍提高。 (一)所謂科舉,即設科取士。唐代科舉項目眾多。但通常所說的唐代科舉項目,主要是指進士、明經及制舉。其中,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視、后人所稱道。 (二)唐初進士考試以策文為主。后來逐漸演變?yōu)榧釉囋娰x。省試詩本身由于內容的限制和聲韻格律的拘牽,很難產生好的作品。但唐代以詩取士的“詩”,實際上并不局限于省試之詩,還包括行卷之詩。對唐人工詩及唐詩繁榮具有不可忽視作用的,正式行卷之詩。 所謂“行卷”,是指應試的舉子將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加以編輯,寫成卷軸,在考前送呈“當世顯人”,請求他們向主司推薦,從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 在試卷不糊名的這種制度下,將自己的作品送呈地位既高、學問亦富的人,希望得到他們的揄揚和教益,古以有之。不過到了唐代,舉子們更利用這種辦法來為爭取津市登第服務。這就使之形成一種社會風尚。行卷的風尚不僅是與當時最受重視的進士科緊密聯系著的,而且是與進士科的去取以文詞優(yōu)劣為標準緊密聯系著的。 (三)“行卷”是伴隨唐代科舉制度而產生的一種特殊風尚,而詩歌則是“行卷”的主要內容。行卷之詩與省試之詩是暫時統(tǒng)一在進士科舉這個母體中的對立物,其高下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唐人雖以詩取士而工詩,但其工是由于行卷,而不是由于省試。 行卷詩中的佳作:崔灝的黃鶴樓、王昌齡的出塞、戴叔倫的女耕田行、盧綸的和張仆射塞下曲、張繼的楓橋夜泊,還有李賀的雁門太守行、李紳的古風等。 (四)科舉對唐詩的影響,還表現在隨著科舉的興起,還產生了相當數量的送人赴舉、賀人及第及慰人下第的詩篇。這些詩篇有不少寫得聲情并茂,且富于現實內容和時代氣息。 據現有材料,唐人以詩送人赴舉的,最早要算劉希夷的餞李秀才赴舉。 賀人及第之作與下述習尚有關:唐代舉子及第后,往往不是馬上便留在京師應吏部試,而是先歸省父母,或去有關州府節(jié)鎮(zhèn)進行活動。當他們離京時,同科進士以及在京的友人往往宴集相送,賦詩相贈。 最堪諷詠的還是寫落第的作品。其中既有對自己久舉不第的感嘆,也有對友人不第失意的慰勉。對自己不第的詠嘆,似以高適別韋參軍最為膾炙人口。對落第的友人加以慰勉的佳作,則有李賀的送沈亞之歌。第八章 唐人詩論 唐人論詩之作,現存的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對詩的評論。(其中,有的已成專著,如皎然詩式、司空圖詩品等,有的則僅是單篇文字,像各家詩集的序跋、論詩的書札題記和論詩詩,它們雖是點點滴滴,卻不乏精辟之見,如杜甫戲為六絕句等即屬此例。)另是唐人的自選詩。(有殷璠河岳英靈集、高仲武中興間氣集等,它們通過自選一代之詩,標舉宗旨,進行另一種形式的詩歌批評。) 唐人詩論,就其發(fā)展過程而言,與唐詩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相適應,也大體可以分為初、盛、中、晚四個階段。 (1)陳子昂的詩歌主張:正面提出了追求“興寄”和“風骨”的口號。(陳子昂的論詩之說主要是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2)李白的詩學觀點:提倡恢復“風雅正聲”,力求“寄興深微”;反對雕琢失本,主張清新自然。(唐代詩風革新,從陳子昂揭開序幕,直到李白才真正完成這一偉業(yè)。) (3)殷璠河岳英靈集:以選評的方式,標舉一家宗旨,既反對單純從形式上去追求聲律,又推許大律與風骨兼?zhèn)涞淖髌?,并首先提出了作為審美范疇的“興象”一詞。(河岳英靈集是盛唐時代的名家詩選。) 高仲武中興間氣集:重申正統(tǒng)的儒家論詩原則,同時,強調運用比興諷諭之法,反映社會現實。(中興間氣集是唐代盛、中之交的詩選。) (4)杜甫戲為六絕句:就如何評論前代作家及處理繼承與批判的關系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意見;義精體新,開論詩絕句先河,并為后代詩話所宗法。(就如何評論前代作家及處理繼承與批判的關系等問題,他提出:首先,是如何對待六朝作家和“初唐四杰”。一是論文當縱觀全人,二是評價詩人不應脫離當時歷史條件。其次,是繼承和批判的關系。杜甫主張“不薄今人愛古人”、“轉益多師”。) (5)白居易(元結、元稹)等人的詩論:直接強調詩歌對政治的匡救作用,要求詩歌具有美刺的內容和質樸的風格,提倡“為時”、“為事”而作,對詩歌的審美特質則有所忽視。(是元結首先喊出了中唐現實主義詩論的先聲。白居易的詩論是陳子昂、李白、杜甫一派文學思想的總結,最全面、最鮮明地闡述了現實主義的詩學觀點。) (6)皎然詩式:以禪解詩,致力于探索創(chuàng)作和鑒賞中的藝術規(guī)律,提出了意境說和象外說。 (7)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的主要貢獻:對詩歌的風格、意境加以概括和分類;發(fā)揚了比喻的品題方法;標舉“韻外之致”、“象外之象”的批評標準。 作為詩歌的一種批評標準,無論是“韻外之致”、“味外之旨”,還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都是指文字聲韻以外的風格,要求的是,詩歌必須給讀者留下聯想回味的余地,反對現象的堆砌,有境而無思,有第九章 當代唐詩研究檢閱 (一)唐詩研究,作為一種專門學科,早在唐代便已發(fā)軔。宋、元、明、清,代有發(fā)展。對唐詩研究的歷史流程加以回溯和反思,可獲得必要的參照。 對于唐詩研究,唐人做了五項有意義的工作:一是編集,二是選詩,三是記事,四是評論,五是詩歌理論探討。 一入兩宋,唐詩已經走完了自己的道路,需要有人為之總結、評述,宋人便承擔起了這一使命,唐詩研究到宋代已經形成了熱潮。大量的唐詩別集,在宋代經人收集、鉤稽、輯錄、???、編纂,并加以刊刻。宋代又出現了許多較大規(guī)模的唐詩總集。與此同時,宋代的詩學理論的研究也蔚然成風,出現了“詩話”這種新穎的形式。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在宋代還出現了嚴羽滄浪詩話這樣的成體系的專門著作。 元明清時期的唐詩研究,在宋代的基礎上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首先,在理論研究上,不僅先后出現了格調說、性靈說、神韻說,而且各種流派之間不時進行論爭,各具宗旨,各抒己見。其次,各種類型的總集、合集相續(xù)編纂、刊行。(全唐詩的問世,標志著唐詩研究發(fā)展到了一個成熟時期。)第三,這一時期的唐詩箋注及評論,面既廣,量亦多,質且精。第四,唐詩研究專家及名家大量出現。(明代有高棅和二胡:胡震亨、胡應麟。清代的唐詩專家則有錢謙益、季振宜、葉燮、王士禛、沈德潛等人。) (二)唐詩研究,發(fā)展到當代,出現了更為興盛和繁榮的局面。這不僅表現在研究隊伍的龐大和研究組織的完善,而且表現在研究方法的更新和研究成果的豐碩。 在研究方法方面,不僅傳統(tǒng)的??睂W、考據學、訓詁學、箋釋學、鑒賞學的方法,得到進一步的發(fā)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茶葉品鑒會組織考核試卷
- 2025年墨汁及類似品項目建議書
- 罐頭食品企業(yè)供應鏈協同與優(yōu)化考核試卷
- 海洋工程船舶設計與動力系統(tǒng)考核試卷
-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實踐案例解析
- 數字智慧方案5481丨人力資源集團管控解決方案
- 藝術品市場危機應對策略考核試卷
- 《創(chuàng)業(yè)市場推廣》課件
- 2025年壬基酚聚氧乙烯醚項目發(fā)展計劃
- 產婦精神心理疏導課件
- GB/T 22082-2024預制混凝土襯砌管片
- 托幼機構安全應急預案制度
- 92槍械課件教學課件
- DB35T 1980-2021 居家醫(yī)療護理服務規(guī)范
- 產業(yè)園區(qū)可持續(xù)發(fā)展實踐白皮書-盛裕集團-2024-88正式版WN8
- 高低溫截止閥關鍵技術
- 小超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 老年人支氣管哮喘診斷與管理中國專家共識2020
- 全過程工程咨詢管理服務方案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6.2反比例函數的圖象與性質(第一課時)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北師大版數學九年級上冊
- DL∕T 1938-2018 垃圾發(fā)電廠爐渣處理技術規(guī)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