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開啟心靈如意寶藏(一)這是師父今年3月應邀為放光寺出家在家四眾弟子所作的關于“開啟心靈如意寶藏”的專題講演,其中就學佛如何明白發(fā)心,如何把握當下,如何提高學佛質量,如何認識凈土法門及其清凈傳承等問題作了明晰的開示,在此供養(yǎng)給大家,同時回答德豫居士關于“如何認識當下”的請法。最后,當您讀到這些激蕩人心啟迪人智慧的文字時,別忘了感謝將錄音整理成文字的信行居士、后期編輯校對的昌印居士,再次感謝他們付出辛勤勞動. 開啟心靈如意寶藏(一)慈法法師講于2006年3月20日我們的心靈就是一個法界。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觸動著法界,但我們卻很少去了知它。開啟心靈如意寶藏,是我們共同的愿望,是從光明、喜悅和感激心智中自然坦露的一個愿望。心靈,實不屬于任何人;如意,實不屬于任何人;寶藏,亦實不屬于任何人,只是說誰來開啟罷了。故所謂開啟,并不是我們真能從內在生起個什么,或從外在得到個什么,這實際是一個關于“本具”的話題,這個話題十分清凈平實。佛法就是用來開啟我們心靈本具之如意寶藏的,這個如意寶一旦打開,是無盡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本具的開啟,是十分難遇難得的機遇,希望我們大家能真正尊重這個機遇。此尊重,不是他人需要,而實在是我們自身法界之緣起,實應該尊重;這個尊重,不是來自于外面,也不是來自于內在,就看我們如何取用這個如意寶了。 心、心智與心識凡夫有情,不用心智,就會用心識,智識二法是凡圣之別。例如,當我們念釋迦牟尼佛時,通過佛陀所證不共法則的慈悲加佑,會顯示出無盡藏,我們會體會到清凈平等的心智在放光;而一旦開始分別執(zhí)著,心識就生出來了。智識一心,不管用智,還是用識,都離不開這個心,實際就是我們所稱之如意寶。用智,它是如意的;用識,它也是如意的,故說心靈如意寶是本具、無須造作的,而眾生有情所謂的苦,其實是無端造作的妄執(zhí)結果!這個心,會生出凡圣,因為心是本具的,所以不是說誰是凡、誰是圣,而是看我們各自從心中取用什么。所謂圣,有四大類:佛、菩薩、獨覺、聲聞;所謂凡,包括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四生九有之類。四圣取用的是覺,各有所悟,稱為覺悟者;三界中取用的是迷,各有所執(zhí),稱為迷執(zhí)者。不論是覺是迷,都沒有離開心,也就是說沒有離開“如意寶”。這個心,生十法界,不管在凡在圣,如意寶須臾未離。若識得于此,即認取此點,我們就是佛教徒了,如意寶就容易啟開了。無須認為自己必須改變什么后才能學佛,而可以就現(xiàn)緣開始學佛了。何以故?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人往往羨慕圣者,而實在是不知自己的本位優(yōu)勢。對于這個本位優(yōu)勢,宗下人講的比較親切:就路還家。我們不需要改變什么,但知凡、圣都沒有離開如意的心智,這樣我們就可以在本位上就路還家了,從而離開無端造作之苦。認為要把自己改變成什么樣后才能學佛,這樣偏離了本具的心,如意丟失于當下,實在可惜!佛教之所以展現(xiàn)在世間,許多人之所以把自己的生命,把社會上種種生活娛樂都舍棄了,就是為了一個目的:真正地了解我們的人生,或者說了解生命,了解這個世間。若要了解,真是離不開這個“心”。但許許多多的學佛人,就是在這兒走錯了路,我們稱為緣起不清凈、不真實了,在迷執(zhí)、分別、偏執(zhí)、污染的狀態(tài)下去找一個緣起,結果不得自心、不明自心、失心修法。 主動把握當下如意心寶從來沒動搖過、沒染污過、沒減損過,在佛不增,在凡不減,這正是如意寶之安樂守護所具足的實質內容。是將其開啟,還是將其蒙蔽?這就是一個學佛者覺與迷的問題了,而無論是覺或迷,都離不開當下一念。很多人雖在談論交流佛法,但往往主動放棄了“當下”這個權利,去尋找自己假設的一個未來的、更好的發(fā)心、機遇或緣起,所謂“江南江北覓菩提”,這山望著那山高,結果帶來許多困惑的延續(xù)?,F(xiàn)在學佛人中,有兩種困惑很突出。一種是對未來期盼的困惑。很多念佛人說,因為現(xiàn)在還沒達到什么狀態(tài),所以我不能往生,所以他不能往生,所以我們不能成就等等。一種是對過去宿緣的困惑。有人說,善知識宿世善根成熟,聞佛法即得契入,而善根不成熟的人宿緣不具啊,于是就推導出兩種心態(tài):要么過分高舉自心,感覺自己比別人強,比別人善根好、因緣好;要么就是卑劣自己,認為別人宿緣深厚、福德深厚,法緣深厚,而自己不行,得慢慢來啊!這兩種困惑,皆產生于當下,但因為我們被蒙蔽在對過去和未來或高舉或卑劣的感知中,放棄了當下了知并抉擇的權利,所以,開啟心靈的機會也就丟失于當下!這個權利或機會,沒有任何人能給予我們,也沒有任何人能奪走,只有我們自己來運用它,所以說佛法是十分公正的。凡夫有情迷失在當下,而諸佛如來、一切智者就覺悟于當下。開啟心靈如意寶藏的真正機遇,的的確確在當下,就在石火電光的這一剎那,這是十分珍貴的機遇,我們怎么來識得它、把握它、運用它呢?在佛教中一般稱為悟、明,這兩個字其實是很平白的一個事情:一旦了解這個“當下”的機遇,我們就有所悟;要是認為未來怎么樣、過去怎么樣,那就丟失了悟機。實際上,開啟也就是個悟機罷了,是明白自心的機會,也是證悟的機會。這樣的機會遇一旦現(xiàn)前,我們就可以從現(xiàn)緣中的每一個當下來延續(xù)它,我們就會變得主動、簡單、明快而徹底。 把握當下的角度:關于佛性、秉性、習性我們每個人都有三性:佛性、秉性與習性。佛性,又稱本心、自性;秉性,即宿緣、宿習,是業(yè)流延續(xù)相之表達,例如對某事物喜歡或不喜歡之表現(xiàn);習性,是現(xiàn)世所養(yǎng)成的習慣,例如對某事物適應或不適應之表現(xiàn)?,F(xiàn)在學佛人,多從習性、秉性下手,這樣難免有好惡之說,一旦好惡就有對待。而從本性,或說佛性角度,來揭示我們的當下,就顯得清凈平白,徹底究竟,就沒有情緒化。所以說動機或發(fā)心是主導。當心被習性和秉性主導時,我們所學的,不管是大乘法、聲聞法,一切善法都變成習性秉性的依附品了,結果仍是繼續(xù)流轉之因。如果我們的動機,真正是為了開顯本具的如意寶藏,那就能使一切世間法亦變成依附佛法而表現(xiàn)出來的種種善巧,能促生無盡的功德。把握當下的基礎:樹立正見如何運用自己當下的心念,如何識得正見延續(xù)的機制呢?所謂見,就是所依之發(fā)心。樹立正見是修法的根,是指導我們把握當下、延續(xù)生命的根。在學佛八正道中,首要一個就是正見,而我們前面講的所有的“當下心”,所有的“開啟”,所有的“不迷失”,都是為了樹立正見的一個表述、一個回歸、一個認取。我們說十法界各個有情,就其所知分,即現(xiàn)量來說,都是知見。比如,一只鷹有一只鷹的知見,一條狗有一條狗的知見,一個僧人有僧人的知見,一個孩子有孩子的知見,但從究竟覺說,五智具足是佛陀的知見,是正知見。五智,包括大圓滿鏡智、法界體性智、妙觀察智、平等智和成所作智,前四智是俱生智,即生來具足,無需造作;成所作智是后天修德,例如不空成就是釋迦佛所示現(xiàn)的應化身,這是后天之修德智。所謂“轉識成智”的轉,實際就是切換角度:我們換一個角度,就產生智了,換另一個角度,就成識了。好比我們一執(zhí)著,第七識出來了,平等智就換成了執(zhí)著之識;又如第六識的分別,我們一轉換,就成了妙觀察智,因為本來是俱生的,但表現(xiàn)出智與識的異,稱為“同體異用”,這實際也是為了交流、除疑惑而強說的。所以說,正見是我們動機暢明的過程。動機一旦暢明,正見就會確立。有了正見,就會有正思維、正語、正業(yè)、正命,然后正念會現(xiàn)前。正見與正念之間有一定距離,不過這也是人為設立。正念,是生起即為利益世間,生起即為純凈,生起即無有差別,生起即是本源所在。而正見,則可分為七個進趣:第一、 顛倒凡夫知見為顛倒知見。顛倒知見細分無量無邊,四生九有之類莫不在倒見之中,無一能出離。斷,是一種強執(zhí),即執(zhí)空,這樣的人多肆無忌憚;常見也是一種強執(zhí),即執(zhí)有,對天地之間萬事萬物都以為常,固執(zhí)事情一定如此。諸佛如來出興于世,就是為我們講正見,說本心本來清凈、本來具足,這個“本來具足”表現(xiàn)在諸法因緣上,遮止斷常二見;又說無常、無我、寂靜涅槃,講無自性性,駁倒斷常二見。讓我們先了解顛倒,然后進趣正見。第二、 困惑斷常二見撥開后,我們已經隱約感到這個對待的心可能是錯了,但是不是真錯了?因為我們還不清晰斷常二見與無自性性正見之間的差別,所以還不能抉擇,就會產生困惑。第三、 非量因為困惑,就會否定自己,產生非量。第四、比量因為不愿意困惑,就開始對比,來觀察正見與所謂顛倒見的差異。觀察時,往往產生徘徊,不能馬上確定哪個是正見,哪個是顛倒見,一時不能抉擇,這個叫比量。第五、 現(xiàn)量通過比量不斷對比,逐漸成熟后,心智開始抉擇,即產生擇法的現(xiàn)量。這時候,我們可以觀察自己對正見是在什么樣的機遇下、怎樣來延續(xù)的?現(xiàn)量的安住為延續(xù)。第六、 證量對現(xiàn)量最終的抉擇,或說無可動搖的抉擇,一般稱為證量。這時我們真正了解了無自性性,無常無我、苦空之真實,是諸佛清凈見地修持之不可思議之證實,是我們本源清凈之所現(xiàn),以此來印契自心,真正在此抉擇。第七、 圣量。抉擇成就了就稱為圣量。所以,進趣關于當下應該用怎樣的心智?應該怎樣來延續(xù)?我們往往就是由顛倒的困惑逐漸產生對比,然后通過對比的細微觀察,產生一定現(xiàn)量的安住,現(xiàn)量的安住給我們帶來了證實法則的抉擇,乃至真正隨順親證了佛陀所證實的量。在凈土教言中,則是直接取用了圣量,依果地覺為因地心,是以圓覺心觀察世間之漸次,即以圓滿見于次第。這是凈土法門一個特殊的、標志性的教言,即果地教言,在藏傳佛教中運用的比較多,在漢地的如來藏性教或過去的唐密等東密教言中也有用。這是很難宣化的一個法則。若依證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來修持進趣一個法則,這是漸次教,要以正見的進趣次第為方便,以次第進趣次第。這兩個法則實際不相違背,可以互用。在漸次進趣法則中,因為是現(xiàn)前的延續(xù),相對緩沖一些,可以不斷去感知、思維,孜孜不倦、著而不舍的人一樣可以得到安樂,但如果中間出現(xiàn)問題,經常掉板,所謂被見思二惑困住,就不得安心了。如果運用“以果地覺為因地心”,那就需要于每個當下抉擇!這個抉擇也十分干凈,運用成熟后,用果地覺來看因地法則就會有俯視的感覺,非常清晰。這是兩種用心方法,所謂因地、果地,實際都是名字,是為了設一個交流方便,正如世尊講“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復無法時,法法何曾法?!?凈土法門之修持八萬四千法,皆是為了正見的樹立,對于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凈土之正見是相對好觸摸到的。對凈土法門的認識,我們可分為兩個法則:一是以果為因,即稱以果地覺為因地心;一是以因為因。兩個法則,實際是兩種發(fā)心,即正見的抉擇問題。以因為因的修持,產生了五個次第,即資糧、加行、見道、修證和息用。而以果為因,不這樣修持,是以無為為根本,無為即息用,也就是說果地覺直接發(fā)起現(xiàn)前之大用,這是十分難以聽聞的!在藏傳佛教,聽聞和宣化這樣的教言,需要有深厚的資糧和見道的善巧,而在我們漢地凈土法門中,直接就宣化暢明了。作為一個念佛人,該怎樣來修持呢?關鍵在于我們現(xiàn)前的動機,又稱為發(fā)心、愿望或正見。如果選擇以因為因法則,是漸教修持,即說“我是個凡夫,我要達到一心不亂,要常行善法,持戒精進”這是以因為因而成就菩提的一種修法,乃至舍報往生阿彌陀佛國土,若生化土、報土、法性土都是可以的,但在資糧、加行、見道、修證、息用五個次第中,若從因來修持,就要有廣大延續(xù)的時間,一般稱三大阿僧祗劫的修持,此生了生死是不得的。凈土一法,就佛的愿望來說,是頓出橫斷。在藏傳佛教中,徹卻、脫嘎二法用的是頓出橫斷。而漢地凈土教言中,依釋迦佛所述無量壽經來看,也純粹是用頓出與橫斷法。這是不是在高抬凈土呢?實在不必高抬。佛在經典中講凈土是大海,一切法為河流,皆歸此海之中。大寶積經-如來壽量品中講,諸佛如來會就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就是無量壽如來會,而一切諸佛世尊為無量壽,因此實際上愿往生彼國,就是愿意如來會,愿一生成就菩提。因此,凈土一法,我們依止的是阿彌陀佛的果地教言、果地回施,現(xiàn)前以無為息用發(fā)起清凈的緣起,于清凈平等覺中延續(xù)業(yè)相,而逾越了資糧、加行、見道、修證四次第。依佛愿力,無疑無慮,這是依他法則中產生的善巧,直接息用了我執(zhí)與法執(zhí),但顯愿力善巧,直指果地!這是不可思議的!因地覺,就是認為有眾生可度;果地覺,就是認為已度盡眾生,如金剛經中說,我令無量眾生入無余涅槃而實無眾生得度者。這兩種見,若頓出若漸出,若橫斷若豎斷,沒有對錯,取用有異而已。取用,就是我們當下,現(xiàn)前心智的抉擇、動機、愿望或發(fā)心,正見就是動機暢明的過程,動機暢明了,正見就會現(xiàn)前,動機問題一旦解決了,修持問題也就變得方便了。 把握當下須依清凈傳承我們怎么認識當下呢?怎么認清自己的動機呢?怎么認取“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呢?為什么我們中國人的疑慮心大?為什么我們漢地佛教培養(yǎng)出這么多驕慢邪見的人?這實際都是關于“第四心”的抉擇問題,也即清凈傳承的問題。凈土法門之傳承是最清晰的一個傳承。為什么說“最”清晰?因為阿彌陀佛是今現(xiàn)在佛,即住世之佛,于此過十萬億佛土,在極樂國土中現(xiàn)在說法,坐于七寶光明堂中,大光普照、圓攝普化十方法界,其國土又稱“無量光佛剎”,這標志什么呢?即最清晰的一個傳承,所以釋迦佛,乃至十方諸佛,不假方便了,直接把一切眾生交付給阿彌陀佛欲使十方眾生往生彼國,一生成佛?!巴币辉~,有時很讓人“頭痛”。一笑話說,有位法師問大家:“我有一個方法能讓大家馬上往生,愿意往生的人站出來?!苯Y果沒有人站出來,因為在大家的概念里,往生就是死亡,這是一個普遍的誤區(qū)。在阿彌陀佛這個最清晰的傳承中,往生即是:若聞阿彌陀佛的名號,若知彼國,知阿彌陀佛殊勝愿望,愿生彼國,此人必得成佛。這里實際彰顯了自性傳承之清凈、徹底。傳承不是多么高妙的事情,最主要是看是否清凈,是否徹底?清凈傳承,令徹見本源,徹見自心,徹見自性,徹見諸佛所證果德。所謂自性,就是一切眾生本源心地所擁有的動力,或愿望。凈土法門中用一個名詞來表達本愿。因為自性周遍,諸佛親證,眾生不知,而阿彌陀佛的誓愿力,徹彰了自性之法,也就是說這個本愿由彌陀所完成,眾生所擁有,正如釋迦佛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惫省伴_諸眾生,悟入佛之知見”,這是一切諸佛如來出興于世的唯一傳承,并由歷代祖師所傳,決定抉擇,不會令眾生卑劣,也不會令眾生高慢,清凈平等。無量壽經講清凈平等覺性,就是講傳承。因此,凈土法門之傳承,就是以阿彌陀佛果地覺彰顯一切眾生自性清凈之法則。過去很多大善知識成就后,聞到凈土法門,心就砰砰的,為什么?突然得見自性,本性抉擇,無疑無慮,其動機全體現(xiàn)前,一切造作一時停止。再生起的造作就是習氣了,此時再修正這些造作,則產生大方便,得清凈善巧。說“第四心”,也是強安的。因為金剛經講“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都不可得,第四心怎么會出來呢?肯定也是不可得的。但“不可得”令眾生不可依從,凡夫總要抓個東西,需要有法則指導,所以佛持清凈教言傳承令眾生依法認識自心。佛怎么教導就怎么做,如此而得的心,我們就稱作“第四心”,即三心不可得而得的心。三心不可得,實際是袒露自心性,即法無自性性,法無自性性表現(xiàn)在不可得處。因三心都是被污染的心,用污染心學佛,不是清凈傳承,故不能成就無上菩提。而我們守護教法、依教奉行,如許多經典中說“歡喜奉行”,就是第四心了。我們現(xiàn)在人往往丟失在這一處,自己胡亂想,用污染心去修持,結果把法污染了,把未來因緣也污染了。若是對一個法則的傳承不認取的時候,我們就會不敢修持、或不愛樂、不能深入實踐。歷代善知識,實際就是把這個本源處,清晰、無遮蓋地表述出來了,令我們看到本源所在,令我們放心。釋迦佛在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經中提示的都是這一個話題,即:我們如何來回歸到阿彌陀佛的教言之中,來依止阿彌陀佛的誓愿回歸到彼國、成就無上菩提。這里,彼國就是第四心,其愿望就是第四心,其不可思議的圓滿究竟覺就是第四心,認取此處,我們就得到了阿彌陀佛的傳承,就可以稱其“本師阿彌陀佛”了。很多人向往藏傳佛教的灌頂說,其實就是種子,也就是第四心的一個提示。又如藏傳佛教中的本尊法中有自心觀,先觀種子字,種子字出來放大光明,然后出現(xiàn)本尊之相普照大千,就是用這個種子字來作第四心,代表佛陀等無有異,令我們生起一個所緣境,來消融一切執(zhí)著。 凈土清凈傳承之眼目經、論、祖師是傳承的眼。經,是根本,佛之遺教,是不能動搖的;論,是祖師菩薩對法則的清晰剖析,以利于我們取用;祖師,來自于經論二法,并有與之相應的證量,得到了清凈心智的本源,依此才能使法一代一代傳播下來。凈土法門之清凈傳承,由阿彌陀佛傳給釋迦佛,然后到龍樹菩薩、天親菩薩、菩提留支,之后傳到中國,經遠公大師直到近代印光大師,一代一代,傳承的是清凈、平等、自性真實,是佛的親證覺圓滿,是要我們如實念佛隨順,念佛觀想,念佛得度。所依經論,說三經一論也好,五經一論也好,都沒有混亂這個傳承。凈土傳承,中國歷代祖師面對面?zhèn)鞑サ暮苌伲际侨ナ篮蟠蠹夜J的。比如我們稱印光大德為十三祖,是不可思議大勢至再來,何以故?因印光大師是如此抉擇的,一生專念阿彌陀佛,顯現(xiàn)無邊光之身,普照一切有緣,令其一生成辦菩提心智。凈土五經一論,要剖析五經,一論必熟,否則五經無處下手,這里沒有絲毫含糊,歷代凈土人都如是交流。往生論,天親菩薩所造,名無量壽經優(yōu)婆提舍愿生偈,偈有96句,480字,雖是翻譯的,但其文字至善至美,不可增一字,亦不能減一字,故說“優(yōu)婆提舍”,即如世尊之論述。如果對“一論”有了了解,凈土就十分簡單、透徹了。往生論主要通過五念門修法,也是出入五次第的運用,來講亦因亦果。五種念門表達了我們最初的緣起為生彼國意。下手處即是“意”,即是正知見,把眼耳鼻舌身放在一邊了,把第八識也放在一邊了,而把第六識提出來,讓我們用第七識直接審觀第六識。第一念門禮拜門,何以禮拜呢?“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為生彼國意?!辈皇钦f身體禮拜,最主要是生起往生彼國意。這是因門,種下了種子,禮拜磕頭供養(yǎng),一切都是為了往生彼國意,這個意的建立就是正見的建立。正見建立了,下面才說第二念門。由于在果門,即五成就門中講:愿生彼國,即生彼國。這是因果同時的法則,剝通了所謂的漸次心智。所以,在第二念門贊嘆門中,“口業(yè)贊嘆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依彼光明如是修持?!焙我怨??愿生即得生,即見阿彌陀佛清凈光明,普照十方,以心智相應,作為稱念。往生論對我的啟示很大。遇到往生論之前,我依藕益大師的“持戒念佛”法則進行實踐,感覺到身心安泰,對佛陀三寶的感激無以言表。持戒念佛有個前提:持戒清凈,念佛相應。用此方法很容易得到寂滅安樂,因為持戒是以無漏為體,是無漏之守護,持戒過程中基本摒棄了自己的愿望,自己的造作,而依平白心、無造作心念佛,就生起了樂。這個樂是難以言表的感激,我們稱為無我喜悅,或無漏喜悅。很多人很煩惱,為什么呢?造作的心、業(yè)、緣不相應故,如果心中寂滅,還有什么煩惱可言?在持戒念佛過程中,可以產生很大的自利安穩(wěn)的抉擇,但因與外界不發(fā)生關系,過分之后,往往不具利生方便,更不具廣大。而學習往生一論后,徹底剖析了因果二法,即因地修法與果地修法,這時就對凈土法門,于其廣大性、方便性上,對二法生起了抉擇,心智就徹底松開了。此時再讀世尊初轉法輪經中所說“眼、識、智、悟、光皆苦”,了無掛礙!有人說他有證悟,有人說他有智慧,有人說他有見識,有人說他眼界很開闊,有人說他已證得光相善巧了,在這里,只能說“皆苦” !就是說,雖然你有持戒念佛,自受用很好,若染守護執(zhí)著,亦是苦!自利安樂亦不可得!在此徹底審觀了一切法之苦源,即執(zhí)著之苦源,從而得到一個不共的安樂,即感覺到了廣大、方便,這種安樂的確是不可思議的。因此,不管之前再有所悟,比如突然覺悟到大地山河,一切萬事萬物,自性光明,時刻坦露,這個地方是很大的喜悅,不可言表的喜悅。但讀了世尊的初轉法輪經,了解到一切皆苦后,這個喜悅也歸于平淡了。這個階段,一說“平凡”兩字,就極為安樂。這是學佛的一個過程,一旦在這個因緣中產生平凡的感知后,心智就不再迷失了,于八正道的次第中(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yè)、正命、正念、正定、正智),正念現(xiàn)前了,再沒有迷失的機會了。這就是往生論給我的一個告慰。信順、平凡下來了,然后開始接觸南傳及藏傳很多法,但不是那種認為以前學的法不行、不圓滿、沒達到什么法則利益而學這些法,只是感到這是愛樂佛法,守護佛法的一個延續(xù)罷了,是很平凡的一個事情。再看別人的污辱、詆毀、贊嘆,或如實或不如實,知道皆是有情現(xiàn)緣所表,實在與自性不相干,不管它怎么表現(xiàn),現(xiàn)緣所受用,也就是對方的受用,可取或不取。所以在此沉淪不可得,成就菩提不可得。不是故意說不可得,是不可得的信心建立了;也不是要造作一個不可得,是它自然生起來了。 依尊重與感恩心清凈守護傳承凈土一論由天親菩薩所造。后人評判天親菩薩是十住位菩薩,為什么這一論對我們有這么大的加持呢?為什么這一論能啟開一個法門的法系呢?為什么整個法系的教言都維系在這個地方呢?十住位菩薩,我們稱為賢位菩薩,即斷伏二法中的伏煩惱者;圣位菩薩,是入地菩薩,即斷煩惱者。賢位菩薩只是伏住煩惱了,怎么能暢明諸佛心智呢?關于凈土的論很多,為什么中國凈土法門中唯依這個論作為根本教典呢?我們如果對此沒有引起高度重視,就很難契入凈土一法。在漢地,我們缺少對祖師的頂戴、對大菩薩們的悲心的頂戴。在尊重不夠的時候,我們就會用分別心來觀察這個論,結果丟失了清凈心,丟失法的依止,沒有尊重心,不負責任,只是暢快自己的心識,于是就產生了一個個無有傳承力的造作法則!這是我們漢傳佛教一大弊病。凈土法門在中國傳播的時候,一人一套,好象講的都很好:你要理一心、事一心,功夫要成片,你要達到什么樣的三昧,才能往生如果沒有依從怎么來證三昧? 我聽過許多善知識講凈土法門,我感到我們要依世尊所說的經,依善知識所傳的論,再來審觀自己的心智生起的剎那與它們相應不相應?抉擇之后,再去講凈土、修凈土、運用凈土、交流凈土,這樣就有一個善緣,或說凈緣,否則大家就會相互侵害、相互擠壓,就會說這是正法、那是邪法。其實只要是念佛人,不管怎么念,都不可思議,對于是不是凈緣?是不是善緣?是不是清凈的傳承因緣,這個地方參差不齊。如果我們依經依論來審視自己現(xiàn)前的心念與之是否契合了,然后再來修證佛法,修證凈土,就是傳承清凈,就有依有據(jù)了,而很難表述于某個人、某個派系、某個說法。歷代凈土祖師、善知識,對這個依據(jù)從來不混亂,雖然有的是證后的依據(jù),有的是悟前的依據(jù),有的是順教的依據(jù),有的是自己在法則上抉擇的依據(jù),但是都沒有離開經論二法。經、論、祖師是傳承的眼,希望在這個眼目中,我們大家能夠看得清楚,通過學習實踐,使我們的心智真正調柔了、清凈了、簡單了,具足悲智了。煩惱薄少,是衡量法則相應不相應的標準,這是我們必須關注的。煩惱逐漸薄少,慈悲心逐漸升起,身心就調柔了,這是必然的結果。我們說調柔,不是說強大起來,這樣就不貢高也不下劣,所謂平等也好,清凈也好,這樣的心智就會照耀世間。清凈地守護傳承,這比任何都重要。如果我們有傳承,談論佛法的時候就是調柔的、清凈的、除對方疑惑的。若把這個傳承真正守護起來,即使是個愚者,生死也侵害不了我們了。否則,猶如善星比丘,隨釋迦佛學了22年,會講三藏十二部,仍是身墮地獄,就是因為丟失了自己的信愿,沒有傳承感恩清凈的法則,成了佛法中的賊,偷了一大堆佛法,去創(chuàng)立自己的輪回王國,無法得到究竟解脫!我們現(xiàn)前學佛的人一定要注意這個地方!若從初發(fā)心不注意,后面延續(xù)的業(yè)果就十分有問題了!社會上在為衣食、為名利、為攀比奔波,而我們有環(huán)境、機遇,遠離名利的侵害,遠離衣食的逼迫來學佛,真正來剖析自己的心理,解決自己的疑慮,成就無上菩提,實在是很難得的。今天,乘著大家清凈的愿望,給大家做了一點供養(yǎng)與提示,希望我們在佛法中洗滌自己的心垢,消融自己的煩惱,生起慈悲,愛樂佛法、守護道場、廣利有情!開啟心靈如意寶藏(二)慈法法師講于2006年3月21日心靈,佛教圍繞著這兩個字,來啟發(fā)我們生命的根本依止點,如果沒有這個根本依止,我們做人做事就沒有把握和運用的參照體系,佛教的法則就是為我們建立一個體系,讓我們來清晰自己的心靈,了解自己的生命。心靈,不屬于哪一類人,不論凡圣、男女、出家在家、學佛學外道,心靈的機制可以說是整個生命的機制,不論從宗教上,從人性上,還是從我們自己的需求上,都比較容易下手認知,希望在此大家都有啟發(fā)出愛樂與平等的機遇。開啟心靈如意寶藏,這是人人都應該關注的大問題。在佛教中,我們圍繞心性,講順性、逆性,這是覺與迷的問題,也就是如意與不如意的問題。如意的面廣泛與否、深入否,則是寶藏的問題,因為當我們被煩惱制約的時候,本來具有的寶藏都會變成阻礙或制約的障緣,不過它們同體是寶藏。如何開啟心靈之如意寶藏?開啟我們本來所擁有的智慧、慈悲與善巧?在甚為短促的人生中把心靈寶藏恰如其分地運用出來?對于每個人來說,都顯得非常迫切和重要。凈土三心我們先依止往生論,談一談凈土三心:無染清凈心、安清凈心、樂清凈心。這三心,是從三個角度談“清凈”二字。一般我們對自心的認識,實際十分模糊,這三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實用的參照。凈土教言,其下手處就是清凈。無染清凈心、安清凈心、樂清凈心,可以說是順菩提心,與其相對,稱為三個違菩提心。違菩提心是凡夫本份,也就是說人人都具足,是我們時常所表現(xiàn)之心。違菩提心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為自求,不管是身心世界之舉心動念,還是各種作為得失,莫不是為自求。為自求的心,是猥劣的。為什么要為自求?因為認為實有,比如說我的這個“色身”、我的“知見”、我的“業(yè)緣”,都以為是實有的,這是違菩提心的根本所在。三清凈心,與“違”相對立,實際是我們根本的、真實的心智。這是從對待法上講,否則我們就不辨于真?zhèn)瘟恕1热缛绻恢v無自性正見,我們就不知道什么叫邪見,就會把自己的斷常二見當作真實了。在此,我們可以分辨、透視一下順菩提心與違菩提心之真與偽。無染清凈心。“無染”二字,很簡單,我們都能理解,但一理解,都是用有染著的心,也就是說,我們腦袋里一生起來“無染”兩個字,就會出現(xiàn)一個染著,因為這是對法中所生的對待感知,所以這個理解是逃不出識染的。無染心,究竟該如何表達呢?這是我們學佛的一個關鍵下手處。無染心是本凈的、不假造作、遠離對待的心,稱為究竟覺比較好理解一些,它不是我們擇取的,而是本然如是。當我們用不造作、不對待、平凡的心智去觀察一個事情時,就很容易體會到這個所謂的本凈或無染,但這一念一般很難用起,因為我們被自己的分別執(zhí)著蒙蔽得太久了,這里是需要真正地實踐體驗的。通過認識無染心,我們就會知道:心靈的蒙蔽障礙是來自于我們自己的造作與分別。舉個例子:一個素不相識的人過來,因為沒有利害關系,我們心里一般不會生起好壞的分辨,但很容易去辨別他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美是丑?這種分別意識的生出是很自然的,這時能不能算染著呢?還不敢運用染著二字,這只是開始分別,但分別的持續(xù)就開始有染著了,我們可以看一看教中對“三細”、“六粗”名詞的解釋。就比如認識這個人了,我們就知道他以前對自己是好還是壞啊,是幫助過還是危害過自己啊,是朋友還是敵人啊,只要一以為實有,就會產生愛憎,愛憎后面就有親疏取舍,喜歡就親切,憎就排斥,這樣我們的心就開始被染著了,我們稱為識心所染,即執(zhí)著之染著。去除這個蒙蔽,的確是很要緊的事。許多學佛人對這個蒙蔽不在意,結果就經常被蒙蔽,大家相處一段時間后,就用愛憎、親疏等對待心智來交流,而不是用無染的心、本凈的心交流。用本凈心交流得越久,心智就越清凈、越安樂、越能原諒有情,何以故?因為所有的實有假設都是邪見所生,是染污心蒙蔽的結果,是愛憎取舍所造作的苦。其實,心是本凈的,我們看到一個人、一個物,其本質沒有什么好壞。我們如何來去除這個蒙蔽,去除這個實有的知見,從染著里走出來,回到本凈心中呢?這就需要一個學習、實踐的法則。唯識宗有河流觀,可以幫助我們走出以為實有的蒙蔽,或說愛憎取舍的蒙蔽,從而揭示出這個無染的心、本凈的心。對于一條河流,眾生的見聞覺知差別很大:天人看到河流中的水是琉璃寶地,可以在上面行走;修羅可以使用水做武器;人,用水來飲用或洗滌;魚,把水作為自己的房舍,在其中安住了;而餓鬼,看到的則是膿血與烈焰。依此水是沒有實質的。水不過是一個表達,萬事萬物都是這樣的,“萬法唯識”啊。也就是說,雖然面對同一問題,但我們的生命不一樣,感知不一樣,果報所承擔的差異也不同。所以,“實有”這個概念是錯誤的,是不正見。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心所緣,我們的意識感知,不過是當時果報的一個量罷了。我們現(xiàn)在所有的認取都是如幻的,所謂如夢亦如幻。但實際很少有人在如幻上真正確認,若在如幻的抉擇上有一次認取,那我們就不會當真了,也不會當假了,就會比較如實地運用我們這顆本凈的心,就會變得有智慧了。無染的心現(xiàn)前,我們就不會那么執(zhí)著,天的執(zhí)著,修羅的執(zhí)著,人的執(zhí)著,魚的執(zhí)著,餓鬼的執(zhí)著,說這就是水!就是火焰!就是房舍!就是武器!這里無論怎么爭論,都是應各個因緣下的量,而表現(xiàn)出相應的認取罷了,所以說,這里沒有對錯,只是應量而顯,應心量擇取而已。法無自性,不要忽略了這種觀察,否則我們還會用實有的心去當真當假,去受虛妄的果報,而不能出離輪回。我們的輪回,實在是我們虛妄的,實執(zhí)的執(zhí)著所產生的虛妄果報,這個果報在圣者中,不管是聲聞緣覺菩薩和諸佛如來,已得到了解脫,而六道輪回眾生還沉淪于此中。我們能不能在這個如幻的業(yè)緣中得到解脫呢?就在于我們是否有正見的抉擇。一開始要有正見,慢慢才能在法則上、業(yè)報上來轉換它,如八正道中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yè)、正命之次第。如果是我們沒有正見的實踐與觀察力,事情來了,還是枉受其苦。唯識觀中,把法無自性、如幻的現(xiàn)量給我們做了一個提示,希望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本凈心,通過這個正見表達出來,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出來。無染清凈心是本來具有的,是不假造作的,是不對待的,萬法唯識所現(xiàn),以此來透視我們的本心,我們就不再假自己的識與量來套現(xiàn)緣,來限定自己,于是我們就會得到自足,從而生起第二個心安清凈心。如果安一顆這樣的心,或者說啟發(fā)出一顆這樣的心,我們就會做一個清凈的人,在這個世俗社會中,減少很多在愛憎取舍得失對待中產生的煩惱。我們一旦對待,就會產生煩惱,而從每個對待煩惱中走出來,我們就得到一顆安清凈心。因此,修行的確就在每個當下,學佛不要復雜化,也不要簡單化,能否讓清凈心如實地在我們每個現(xiàn)緣中運用,這是最重要的。若不能運用,即使把三藏十二部說完,我們還是在受煩惱的逼迫與侵害,還是在沉淪受苦,那我們就丟失了自己學佛的機遇,學佛也就有其名無其實了。一旦安清凈心在我們心中真正產生了力,第三個心樂清凈心也就會表現(xiàn)出來。這個“樂”,可以主動地做,我們稱為“意樂”,也就是說,可以激勵自己喜歡這個本凈的心,比如說:我愿意、我要主動地用無染清凈心做事情,用安清凈心做事情,用樂清凈心做事情主動一詞,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因為我們一般在業(yè)力、煩惱、生死逼迫下,才想去學些什么東西,就象有了疾病后不得不去拿藥治病一樣,而很少主動地發(fā)揮自己生命的喜悅,也就是內發(fā)輕安。我們能否主動地運用意樂之心呢?這是每個學佛人是否掌握的修法主動權的問題。這樣的主動,在佛教中稱為“造作菩提心”。用造作一詞,說明我們大家都可以運用。本凈心無須造作,沒有對待;而這里,可以對待,凡夫可以用想象、意識、觀察力來造作,來鼓勵自己運用這個意樂的心。比如,在對待生起的時候,我們可以主動地感知無對待的喜悅,主動運用無對待的本凈,那么這個主動,即所謂造作的主動與喜悅,就使我們不再造作輪回,不再造作對待,不再造作親疏,不再造作煩惱了,而是造作對法的意樂,對本凈的守護。所以,意樂又稱為造作菩提心的一個心份。誓愿,是造作菩提心的另一個心份。立誓,對凡夫守護意樂、延續(xù)菩提心是十分重要的。在佛菩薩面前、在自己心智深處的需要中,都可以立誓。誓愿是一種承諾,也是一種外圍的鼓勵。例如我對大眾說,從今以后,只要有時間,我每天跟大家一起學兩個小時佛法,大家只要有這樣的意樂,我就來守護。大家就可以聽循這個誓愿來使自己對佛法的學習、實踐有個相續(xù)性。意樂和立誓,在延續(xù)菩提心方面,對凡夫有情特別好用,這里不是說給圣者用的,而就是針對凡夫說的!我們可以通過意樂和誓愿,主動鼓勵自己愛樂、守護本凈之心,遠離對待之苦,這樣,安清凈心、樂清凈心,也自然而然地在我們的生命中不斷實踐著、表達著、純熟著。所謂純熟,就是說我們慢慢地實踐透徹了,把這種良好的、引發(fā)輕安的習慣意樂,變成了純熟的菩提心,無造作的菩提心,于是本凈心自然坦露出來了。這在佛教中,稱為天性赤裸,即天性自然坦露,不假造作地表現(xiàn)出來。這個表現(xiàn)可以通過意樂與誓愿而實現(xiàn),對我們凡夫有情來說,就很好把握了。只是一開始可能不太熟,覺得這樣做還有點累啊,但它的確會產生喜悅與安樂的東西。因為對待是很痛苦的,親疏是很痛苦的,取舍的矛盾是很痛苦的,例如我們遇到親疏二法時,親者就牽制你,疏者就有排斥心;而愛憎二法更是讓人不能自拔,恨者恨之入骨,眷愛就欲得不舍;這都是很痛苦的一種徘徊。而我們一旦識得本凈之安樂,發(fā)起意樂與誓愿的守護后,這種相續(xù)就會使我們的邪見慢慢變生,智慧喜悅逐漸變熟,天然的自性就會坦露,心靈的如意寶藏就被開啟、表達出來了。因此,凈土法門所依止的三心修法,很簡單地把三種清凈心從我們本凈心中表達出來,使我們了知平時所習慣的對待心、煩惱心、愛憎心、凡圣心,都是染污的心,即違菩提心,從而讓我們認取“安”與“樂”的心,使我們的心靈寶藏不致被埋沒。把握心靈修持的主動權我們的心靈如意寶藏,莫過于本凈的表達,本凈之藏是無量無邊的,通過意樂和誓愿,可以主動啟發(fā)其無盡之妙用。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基本掌握了心靈修持與運用的主動權。在把握學佛主動權的過程中,去煩惱是十分重要的,除生死是十分重要的,利有情是根本重要的!我們是否做這些事情了?如果做了,我們學佛就對路!就能開啟如意寶藏。如果沒做,那就不對路!就一定會走彎路!學佛之人,如果不是為了把內發(fā)輕安,以及智慧、慈悲引發(fā)出來,實在就太遠離話題,太辜負自己的有限人生了。而此有限人生實在是難得,我們能否真正尊重其中的機遇,就看各人的福德因緣是否成熟。極樂世間,我們又稱其為莊嚴凈土。這個莊嚴之法,實際就是無盡如意寶藏之內涵,因此,極樂世界的種種殊勝描述,其實就是為了引發(fā)我們心靈之莊嚴與妙用?,F(xiàn)在有他方凈土、唯心凈土之爭,這還是在對待門中、分別識中產生的教言,不是我們的課題,我們不妨先來處理自己的煩惱與生死、對待與沉淪。凈土教言是無對待的教言,也就是泯滅了對待的痛苦與執(zhí)著,讓我們了解本心之清凈、本心之無染,并在此來守護它、主動地實踐它、安住于此,也令一切眾生安住于此莊嚴妙用,引發(fā)一生成佛之不可思議功德。所謂一生,就是即生,就是現(xiàn)下的利益。我們不要對未來有什么期盼,也不要對過去有什么追憶,當下就要抉擇這個去煩惱、除生死、利有情的心智。而最終還是歸結到利有情上,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現(xiàn)前這一念,也是有情份所現(xiàn)罷了,不屬于任何人。我們這個五蘊身,實在無有實體,所以我們說利有情,令有情得安樂,也包括我們自己心靈的安樂與寧靜。這樣,我們的無染清凈心、安清凈心、樂清凈心,就可知可用、可依可從。當然,這是需要我們長時間串習的,也就是在每個當下一念,要不斷地去延續(xù)、守護它。菩提心的相續(xù)次第每個法門都有其自身的教言,上述“三心”,是凈土法門的特殊設置。凈土教言依止三心的修持,實際也就是菩提心的修持。如何相續(xù)菩提心的修持呢?龍樹菩薩為我們設置了一個次第法則:第一、 發(fā)菩提心。所謂發(fā)菩提心,就是對三心,即無染清凈心、安清凈心、樂清凈心的一個認識。這個認識,不是僅僅說“我知道了”,而是抉擇,是心底真正的確定,是我們必須守護之,且唯一守護之的心念的確認?!伴_啟”一詞,可以比較準確地表達“發(fā)”字的含義,菩提心是一切眾生不假造作的本凈心,所謂“發(fā)”,并不是說“我得到了什么”,或者說“我又剝去了什么”,而只是表達羅列出來罷了,這樣我們對發(fā)菩提心的感知就比較清晰了。在發(fā)菩提心上,一旦抉擇,“退失”兩字即不成立。若是成立,所發(fā)之心則不能稱為菩提心了。在菩薩次第中,有初發(fā)意菩薩,即指發(fā)菩提心這一類菩薩。為什么稱為菩薩呢?就是因為其心智已經退失不掉了。顯教教言一般都講八地以下菩薩都有退失的機會,而在真正發(fā)菩提心的抉擇教言中,說“初發(fā)心即成等正覺”,如果初發(fā)心會退失,則不名初發(fā)心。所以,我們說遠離對待的本凈心生起的一剎那,即名發(fā)菩提心,這樣我們就比較容易抉擇。一旦抉擇,就不會畏懼它會退失,發(fā)菩提心是了曉本具,開啟本具,在這個地方,得尚不可得,怎么能夠退失呢?這個畏懼“會退失”,本身造就了一個對待,造就了一個退失,所以就會產生矛盾,也就是產生所謂的畏懼。畏懼這個詞,會蒙蔽我們眾生的清凈心智。許多學佛的出家在家人,修行沒有得到一個法的抉擇時,就多在業(yè)習、煩惱、困惑、大小高下上不斷地用著畏懼心。我最初接觸佛法時,也有畏懼心,畏懼什么呢?別人的供養(yǎng)可是日夜三番,這么多人供養(yǎng)、磕頭,該怎么還債???來生作牛作馬,要作多少生???怎么還得起啊?整體沉浸在這里面,不敢吃、不敢睡,坐立不安,總是感覺不行、不行啊,實際還是在制造蒙蔽,雖然它會產生動力,但動力來自于畏懼,則不名初發(fā)心。初發(fā)心,是對菩提心、本凈的心生起了愉悅,或稱好樂的抉擇,這時才是真正地發(fā)菩提心。畏懼,不是發(fā)菩提心,而是一種厭離心、被迫心,是被動的。這個地方我們要是弄得懂,就不會怕說“當下”了。一說當下,很多人會顧慮:我在這個當下是清楚了,但一會兒會不會迷失掉?這種顧慮就造成了退失、蒙蔽的果報。但其實這是一個虛妄的假設,一旦我們從這個畏懼里走出來,就可以稱為初發(fā)意菩薩了,就生起了不退轉的喜悅與開啟的喜悅,就象閉著眼睛走路,什么也看不到,突然睜開眼睛后感到的喜悅。所謂蒙蔽,就如沒有眼目,看不到周邊的世界,突然睜開智慧的眼目,就是看到了我們的心與諸佛同一心源,本來清凈,本來具足,本來安樂,本具萬法的這個本凈的心,就是發(fā)菩提心。這個抉擇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一旦我們在這個地方抉擇,后面就方便了。第二、 伏菩提心。初發(fā)菩提心后,會產生什么效果呢?伏菩提心。我們知道,三賢位的菩薩是伏煩惱菩薩,能夠伏住煩惱。在菩提心的抉擇下,我們就會在清凈的延續(xù)中逐漸產生伏煩惱的善巧力。什么是力呢?可以說是效果、效應,或說征兆,我們說佛所行處,吉祥感征,這個力是十分值得關注的。當人閉關,心智比較相應的時候,很多動物就不怕人了,就會上前來看。這就是一種征兆,說明我們身上那種令動物恐怖的業(yè)力泯滅了。因為我們的殺業(yè)是令心智怖畏的,但通過閉關或念誦調柔自我身心后,“伏煩惱”的力產生事實了,就會令周邊有情得到安樂、喜悅與撫慰?!傲Α笔且环N量的表現(xiàn),來自于對發(fā)菩提心的抉擇,并不斷強化、運用和透徹它而產生的效應。這個量,對凡夫有情來說十分重要,但現(xiàn)在學佛人往往忽略它,只學了點口頭革命,而不知這個量別人是給不了的,需要我們不斷地實踐。不是說阿彌陀佛就直接把大果德給我們了嗎?這個果德中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阿彌陀佛成佛之時表達了這個真實功德,使我們可以直接啟用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佛性、本凈的佛性,否則我們無法將其表達出來。這是不可思議的,在果地教中,可以啟用自性,直接取用諸佛之果德,也可以取用人、天、修羅、圣者、凡者、愚者、智者一切功用,也即啟開了自性寶藏,但依自性不增不減不來不去如是一心故。因為這一切莫不是自性寶藏所延續(xù)、所廣泛表達的。第三、 明菩提心。第四、 正菩提心。第五、 具足菩提心。在伏菩提心不斷深入的過程中,會產生明菩提心、正菩提心,直到具足菩提心,即實現(xiàn)真正徹底的彰顯。這個力量是怎么培育出來的呢?是我們在發(fā)菩提心、伏煩惱的過程中,對本來具足萬法、本來具足功用、本來具足莊嚴、本來具足清凈的抉擇,這個抉擇的過程由粗到細,由淺到深,由深入到周遍,一直完成具足、徹底彰顯,即是如來,我們稱這個過程為發(fā)菩提心的次第,是龍樹菩薩在其教言中給我們的一個觀察次第,所謂從初發(fā)心一直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而如前面提到的:初發(fā)意菩薩必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初發(fā)心一直到成佛,無二無別抉擇故,只是其中的細微、廣大、周遍性是有差異的。我們若是在此抉擇,不退二字在心中生起,就不會有畏懼了,就會在發(fā)菩提心的抉擇上,在伏、明、正、具足次第上真正地表達出來。一旦得到一個法則的感知與抉擇,我們就要去實踐它,這樣才會產生力量。能真正把這種力量拿出來,把它運用在生命過程中,那真是十分有意義了。希望大家不斷地發(fā)菩提心、明菩提心,來伏煩惱,證菩提,真正地使自性寶藏延續(xù)在我們生命周邊,而不是被煩惱覆蓋,這樣我們對心靈寶藏,或者說自性寶藏,就感到十分親切了;對諸佛所證的佛果,就感到具體了;對人人具足,就感到安樂,沒什么畏懼了。佛果表達出了我們的自性,自性就是心地妙用,而因為人人都是具足的,我們就沒有什么不可以實踐的了,這樣,我們人人都有了成佛以及運用佛法智慧的機與現(xiàn)緣。這個“現(xiàn)緣”太重要了,我們對此往往認識不清、表達不清,而說無為法中,了成自性,何談因緣啊?自性坦露,不假因緣啊?自體發(fā)光,還需那么麻煩嗎?如果我們真正延續(xù)到了這個地方,那一切言說就都散壞,一切言說都成為莊嚴,的確就沒什么可羅嗦的了。關鍵是看我們這種自性之體會不會真正地發(fā)光呢?會不會在每時每刻照耀著世間,令世間有情得安樂呢?在印度有一個塔叫自體之光,即表達一切有情之自體之光從未泯滅過。在此提倡大家讀一讀大方等如來藏經,此經是我們漢傳佛教的一個寶藏,其中有九喻說,皆是用來表現(xiàn)我們自性之光的,沒有任何遮蓋。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對貪嗔癡慢疑中的疑,往往很難除干凈,我們有時候白天還清楚,但睡一覺后就又徘徊了。疑慮一旦生起,就是被自己的知見塵埃所蒙蔽,而此時我們如果用經典來給自己的心作一個安慰、印許,就會特別安樂。人生日夜參半,所以徘徊,也就是感到自己忽明忽暗的,基本上是我們的天性,我們如何掙脫出來,明明白白地把自己的心靈延續(xù)好呢?所以這里就需要一個法門的修持了。稱名念佛及念佛三昧有人問,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干什么???在講之前,大家先回答一個問題:我們不念佛時,念的是什么?各自問問自己,是不是差不多都是妄想紛飛?這里讓我們稱名念佛,當然也有實相念佛、觀想念佛、依佛愿力念佛等其他很多方法,而稱名念佛有什么意義呢?這是特別大的一個問題,一旦解決,我們就有一個法門可修持了,我們每天的徘徊和妄想紛飛,就可以得到解決了。佛者是一切智者,是具足者,是不可思議成就者。阿彌陀佛用了四十二劫看,看什么?看二百一十億佛都在干什么,他們怎么度眾生?怎么方便教化?什么方法最簡單?然后用了五劫思維,最后找到了一個方法:假設我成佛,我就立個名,只要人稱這個名,我就讓他成佛!這話不是有點夸張了?不是,這就是聞解脫、聞成就的教言。聞解脫,并不難理解,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聽到寺院打板,我們就知道要吃飯了;一聽到晨鐘暮鼓響,我們就知道該干什么了,這就是聞的力量。這個“立名”,就是阿彌陀佛五劫思維出來的善巧,阿彌陀佛成佛,就將其所有的功德善巧與不可思議力,全部集中在這個名字上了。所以,我們在稱名念佛時,聞即得到法的抉擇,聞而得到法性的回歸,聞而得到真實利益的運用,這就是總持法門。釋迦佛給十方剎土云集來的菩薩說,諸菩薩,不光你們,十方諸佛菩薩都贊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之功德名號,若有眾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鹽城幼師考編試題及答案
- Z世代消費心理洞察:2025年新消費品牌情感價值塑造策略報告
- 天然氣勘探開發(fā)技術創(chuàng)新與市場前景分析報告
- 能源與資源行業(yè):能源行業(yè)供應鏈風險管理研究報告
- 班組自查報告
- 新消法考試題及答案
- 江蘇省蘇州市昆山市、太倉市2025年第二學期普通高中半期考試初三數(shù)學試題含解析
- 四川省廣元市重點中學2024-2025學年初三(普通班)下學期期末考試生物試題試卷含解析
- 安全管理與施工效率的關系試題及答案
- 木工畫圖考試題及答案
- 基于深度學習的圖像修復算法研究
- 隱私與保密信息管理制度
- 《隧道防火保護板系統(tǒng)技術規(guī)程》
- 2025年安徽黃山旅游集團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中銅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沖刺題2025
- 商演服務合同
- 《建筑采光分析》課件
- 海洋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知到智慧樹章節(jié)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哈爾濱工程大學
- 上海市境內旅游合同 示范文本(2013版)
- 鋼構制品加工協(xié)議
- “煎炒烹炸”與中藥療效(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知道智慧樹章節(jié)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