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人體器官移植的社會倫理思考」.doc_第1頁
「關于人體器官移植的社會倫理思考」.doc_第2頁
「關于人體器官移植的社會倫理思考」.doc_第3頁
「關于人體器官移植的社會倫理思考」.doc_第4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人體器官移植的社會倫理思考摘要: 21世紀是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的時代,新技術,新工藝,新成果層出不窮,器官移植對于挽救器官功能喪失或衰竭的病人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意義。近幾年該技術發(fā)展迅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進步,大量在過去難以治愈的器官衰竭者重獲新生,其正面效果自不待言,但這一技術在恩澤人類,給人類帶來莫大福祉的同時,也引發(fā)了空前的倫理沖撞,使患者、捐獻者及病人家屬、醫(yī)生都陷入了不同的倫理困境。同時,這一系列的倫理難題也使人類倫理背負起了沉重的十字架,如果我們對此置若罔聞,社會將有可能陷入混亂、災難之中。因此,本文針對以上難題,從多方面并試圖在實踐倫理層面上尋找其解決途徑,引導人們以理性的態(tài)度去對待新出現(xiàn)的倫理問題,這不僅十分必要,同時又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器官移植,來源,倫理問題,倫理對策器官移植是將健康的器官移植到另一個人體內使之迅速恢復功能的手術,是代償者相應器官因致命性疾病而被損害、喪失的功能而無法挽救的器官的醫(yī)療手段。器官移植是醫(yī)學的進步,更是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然而隨著該項醫(yī)療技術從實驗階段到目前的廣泛應用,器官移植醫(yī)學的發(fā)展與人們傳統(tǒng)的觀念、道德、倫理沖突逐漸暴露出來,同時也改變著人們對生命的價值觀和幸福觀 。因此我們不得不對其進行新的審視和認知,認真反思我們已有的器官移植的倫理問題是否完全解決;隨著器官移植技術的普及,認真反思其給人類帶來的利弊、以及新的問題和挑戰(zhàn)。在此,將從哲學的視角來對其進行辯證分析,引導人們以理性的態(tài)度去對待新的倫理問題。一、 器官移植的發(fā)展歷史及其必要性(一) 器官移植的含義在明確什么是器官移植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什么是器官。辭海是這樣規(guī)定的:“在多細胞生物體內,由多種組織構成的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結構單位,具有一定的形態(tài)特征,能行駛一定生理功能”。知道什么是器官后,我們就比較好理解什么是器官移植了;目前為止,醫(yī)學界和學術界還未對其有一個明確的界定,百度給出的答案是:“器官移植(Organ transplant)是將一個器官整體或局部從一個個體用手術方式轉移到另一個個體的過程。其目的是用來自供體的好的器官替代損壞的或功能喪失的器官。提供器官的一方為器官移植的供體,可以是在世的人,也可以是剛剛去世的人。接受器官的一方為器官移植的受者。當然,學術界其他人士也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界定,如:器官移植是通過手術等方法,替換某一個個體體內已損傷的、病態(tài)或衰竭的器官移位?;蚱鞴僖浦彩怯谜?、健康器官置換損壞而無法醫(yī)治的同類器官,以治療疾病、延續(xù)生命。綜合來看,雖然各界對器官移植含義作出的總結不同,但總的來說大家都包含了器官移植的基本內容。因此,綜合各方面總的來說,所謂的器官移植就是指在醫(yī)學上,以挽救人的生命和提高生存質量為目的、以手術為手段,將一個保持生命特質的、健康的人體器官移植到病人體內,使病人身體重新康復的醫(yī)療方法。(二) 器官移植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很久以前人們就認識到,人的生命不能維持,往往不是因為機體所有器官受損,而是因為部分組織或個別重要器官功能喪失。于是,人們便產(chǎn)生了更換受損組織或器官,以治療疾病延長生命的設想。從古老的中國和印度傳說到希臘羅馬神話,都可以找到人們幻想移植器官甚至移植動物器官的記載。然而,這種愿望只有到近代實驗醫(yī)學產(chǎn)生后,才有了實現(xiàn)的可能,直到20世紀醫(yī)學發(fā)展進入到高科技時代才得以實現(xiàn)。19世紀的歐洲,人們開始進行器官移植實驗。據(jù)醫(yī)學文獻記載,由于使用了乙醚麻醉方法和外科無菌操作技術,這一時期的皮膚和角膜移植開始用于臨床、肌腱、軟骨、甲狀腺等十幾種組織或器官的移植也有實驗記錄。盡管當時的許多實驗還是在動物身上進行的,但人類畢竟邁出了器官移植的第一步。從最初腎移植開始到后來的心臟移植、肺移植、以及胰腺和小腸移植等再到今天的多器官聯(lián)合移植,逐漸發(fā)展而來?,F(xiàn)代的器官移植歷史從美籍法國外科醫(yī)生阿歷克西斯卡雷爾的工作算起。1905年他把一只小狗的心臟移植到大狗頸部的血管上,并首次在器官移植中縫合血管成功。結果小狗的心臟跳動了兩個小時,后由于血栓栓塞而停止跳動。這位最早嘗試移植心臟的先驅者,因他的多項研究成果而榮獲19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從1951年到1953年,休姆在美國進行了把9個尸體捐贈者的腎臟移植到人體上的手術,最長的存活了6個月。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取得部分成功的人體重要臟器移植手術。1954年12月,美國波士頓醫(yī)生默里成功地做了世界上第一例同卵雙胞胎之間的腎臟移植手術,使接受手術者活了8年。自1954年腎移植在美國波士頓獲得成功以來,人類已能移植除了人腦的幾乎所有重要的組織和器官。其中,心臟移植一年以上存活率在70%以上,肝臟移植則達88%,接受移植后最長存活時間為31年。1967年12月4日,南非開普敦的巴納德醫(yī)生,首次成功地完成了人類異體心臟移植手術。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器官移植的療效大為提高。1989年12月3日,世界首例肝心腎移植成功,美國匹茲堡大學的一位器官移植專家,經(jīng)過21個半小時的努力,成功地為一名患者進行了世界首例心臟、肝臟和腎臟多器官移植手術。截至2008年,中國累計完成腎移植86800例;肝移植14643例;心臟移植和肺移植分別為717例和165例;小腸移植17例;胰腎聯(lián)合移植209例。(三) 器官移植倫理問題的研究及現(xiàn)狀器官移植的倫理道德問題是伴隨著器官移植技術而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因此關于器官移植的倫理學討論也經(jīng)歷了最初的單純關注器官移植本身的合理性問題,到關注供體受體雙方利益以及醫(yī)護人員在器官移植中的角色問題,再到今天關注器官移植后相關的倫理問題,比如異種移植的倫理問題,受體的術后人格問題等。器官移植技術的臨床應用初期的生存率并不是很理想,單數(shù)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完善和免疫抑制劑的發(fā)明使用,移植后患者的生存率大大提高。因此器官移植技術也開始在臨床上推廣應用,但是隨著手術量的增加,新的倫理問題就不斷出現(xiàn)。首先是供體和受體之間的不平衡,畢竟人體是不可再生資源,我們不能為了拯救一個人而去殺害另一個人,無論是從道德上還是法律上都是不允許的。在倫理爭論的過程中,器官移植醫(yī)療技術在不斷地發(fā)展和產(chǎn)生新的倫理問題,也促進倫理問題的盡快解決,并建立了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來約束和規(guī)范器官移植這一醫(yī)學行為,協(xié)調倫理問題的解決。二、 器官移植面臨的倫理困境及問題 器官移植技術及其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開創(chuàng)了世界醫(yī)學史和科學技術史上的新篇章,挽救了成千上萬因器官損壞二瀕于死亡的人的生命,使許多本來難以恢復健康的熱病人得以康復。但與此同時,器官移植的發(fā)展也遇到了倫理方面的難題,這些問題涉及:(1)器官來源;(2)關于器官移植的衛(wèi)生資源分配;(3)關于異種器官移植。這些方面的倫理問題不能解決,將會影響器官移植的進一步發(fā)展。(一) 器官的來源 很多對器官移植進行統(tǒng)一管理的國家,在公布器官移植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中,一定會有一組關于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的統(tǒng)計數(shù),包括等待中死亡病人的比例、等待移植的時間變化等,這些數(shù)字顯示出器官移植需求增長的狀況。以美國為例登記等待移植的病人的總數(shù),1991年為23901人,1995年為43333人,2000年達到76115人。等待名單上的病人,1991年有50%等待的時間少于1年;到2000年底,只有38%等待的時間少于1年。例如,1991年美國實施腎臟移植手術為9674例,當時的等待名單上有19046為病人;2000年。實施腎臟移植手術13372例等待名單上的病人達到47831人。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器官移植是一個供不應求的高技術市場,有許多人在等待中死去。1、 死后自愿捐獻器官解決器官來源最值得首肯的辦法是人們自愿在死后將器官捐獻給親屬或者他人,自愿捐獻將鼓勵自愿和知情同意作為提供器官的基本原則。許多國家為促進自愿捐獻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美國在1987年的建議性統(tǒng)一組織器官捐獻法案規(guī)定,在駕駛執(zhí)照上注明是否愿意死后捐獻器官或是貼上器官捐獻卡。在一些歐洲國家,如荷蘭和英國,由政府或是鼓勵捐獻器官的社會組織進行人體器官、組織捐贈的調查工作或是散發(fā)捐獻卡,由政府或是社會團體組織的類似活動都是為了鼓勵人們自愿捐出器官,增加移植器官的來源自愿捐獻在中國面臨著另一種文化背景下的倫理難題。中國古代對人體的認識,基本上源于秦漢時代的陰陽五行說。“例如中醫(yī)的臟腑理論,主要是功能整體。并非解剖意義上的器官實體。盡管與器官實體也有聯(lián)系,它重視的是這些功能之間的序列關系和結構聯(lián)系,不是某些器官的孤立的實體情況”這種人體是“統(tǒng)一和諧”的“一體”的觀念潛在地決定了我們的生命倫理觀,從古至今一直延續(xù)下來。因此,“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自然就表現(xiàn)為一種實踐性的道德要求。然而,不可否認,在我國,人們的倫理道德觀念已經(jīng)或正在發(fā)生著巨大變化,社會學家對這些問題的調查,統(tǒng)計和分析可能也會得到樂觀的結果。但是假設我們的病人在進入醫(yī)院后,要履行一個“常規(guī)詢問”,問及是否愿意捐獻器官;或在病人臨死或死亡之后有一個“必須要求”,詢問病人家屬是否愿意捐獻死者的器官,對此,我們沒有多大把握可以得到肯定的答復。人們紫云做出捐獻器官的決定,是他們對人生、對生命意義的一種回答;人們對人生,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始終是多樣化的,離不開特定的文化、倫理傳統(tǒng)觀念。在自愿捐獻器官的問題上,我們期待著有更多的人轉變觀念。2、 推定同意死后自愿捐出器官推定同意是指公民在生前沒有做出不愿意捐獻器官表示的,都可以被推定為在死后自愿捐出器官,這意味著只有病人或家屬的主動表示行動才能撤銷這種推定同意。但是,推定同意必須通過法律認定!1978年,新加坡頒布了人體器官移植法,規(guī)定年齡在2160歲之間的所有新加坡公民和在新加坡長久居住的公民和新加坡長久居住的公民,在意外事故喪生后,如果生前未有不愿捐出腎臟之表示的,都可被認為是自愿捐出腎臟者。該法就體現(xiàn)了推定同意原則。之后歐洲許多國家,如德國,法國,希臘,瑞典,西班牙等國的器官移植法,都采用了推定同意原則。推定同意最大份難點是很難體現(xiàn)自主性和知情同意原則。在尊重自主性和貫徹知情同意原則上,推定同意在倫理學上的辯護不如自愿捐贈那么有力。自愿或推定同意死后捐贈所獲得的器官都屬于尸體器官。尸體器官來源的多寡與腦死亡標準的確立以及法律對腦死亡標準的認定直接相關。1986年,哈佛醫(yī)學院一個特別委員會首次使用“不可逆的昏迷”來定義腦死亡。而維系腦死亡病人的生命會產(chǎn)生醫(yī)療資源分配的不公平,而接收腦死亡概念和標準可緩解器官供應的不足,但是,即使法律認可了這些標準,但法律不會授權醫(yī)生可以自動摘取死者的器官。腦死亡法律和摘取器官是兩個不同的問題,很多人認為,腦死亡已經(jīng)法律認可,就會對器官來源匱乏的問題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這種看法現(xiàn)在看來還是太過簡單。3、活體摘取器官 器官移植的成功率,與器官供體是尸體還是活體有很大的關系?;铙w器官移植的成功率要大于尸體器官移植。如美國2002年腎移植成活總數(shù)為116677人,尸體供體移植成活的是5647人,活體供體成活的是6020人。然而利用活體器官移植存在許多問題,受到倫理的質疑,如單一器官移植像心臟的移植則不能來自活體,因為這樣做無異于殺死了另一個人; 活體移植的首要問題是,要健全知情同意,保護弱勢人群;其次,活體移植要強調生命價值原則,強調生命的神圣性和生命質量的統(tǒng)一性。但是,活體移植還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器官供應的不足,然而在非親屬之間進行的活體移植,有時很難避免器官買賣。4、死刑犯器官的利用為了增加器官來源,有人提出利用死刑犯的器官。這需要從倫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社會影響等方面來嚴肅考慮的問題。另外,死刑犯處于弱勢地位,他們對處置自己的器官的真正意愿難以公開表達,或者沒有機會能表達,因此,在完全知情后自愿表示同意在捐獻器官這一原則,很難在死刑犯身上得到貫徹;為了保護和保存死刑犯處決后的器官可用于移植,醫(yī)務人員可能需要在行刑前對死刑犯做一定的處理,這樣就會使醫(yī)務人員卷入司法執(zhí)行程序,有悖于醫(yī)務人員“不傷害”的倫理義務;其次,死刑犯處決后的器官進行移植有可能增加器官商業(yè)化的壓力,會破壞國際社會反對器官商業(yè)化得罪指導原則,也可能使醫(yī)務人員和執(zhí)法人員腐化,有可能給買賣器官的不法行為者提供有利條件,使一些不法分子乘機進行器官買賣的黑市活動;利用死刑犯處決后的器官移植,一時可能緩解可供移植器官供應的短缺,但反而會使正方器官來源的工作得不到重視;討論利用死刑犯處決后的器官進行移植的一個前提,是我國實行死刑,并且是國際上適應死刑較多的一個國家;利用死刑犯處決后的器官進行移植的做法,有悖于我國推進全面保護公民權利發(fā)展的宗旨,這在倫理上也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基石5、器官的商業(yè)化買賣為了緩解移植器官的來源不足問題有的國家設想建立器官市場,使器官商業(yè)化。器官商業(yè)化的一種辦法是病人在死亡前,可以同意出售他的一個或多個器官。然而,人們行使權力都有一定的限制,我們的道德直覺告訴我們,出賣自己的身體是有損人的尊嚴的,是某種社會不公平的后果。另器官買賣是否真的有利于用錢買到器官進行移植的病人?一般商業(yè)化活動的欺瞞醒行為大都只會造成財產(chǎn)損失,如果在器官買賣中隱瞞遺傳病史,行為異常等情況,將會對受體的身體和精神造成極大損害,對其家屬造成極大的傷害。因此很多國家都制定法律禁止器官買賣。根據(jù)我國現(xiàn)有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活體器官的接受人限于捐獻人的配偶、直系血親或者三代以內旁系血親,或者“有證據(jù)證明與捐獻人存在因幫扶等形成親情關系的人員”。這意味著,除了有血緣關系的親屬可以捐獻,非血緣關系的人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捐獻。這就是一個可能被操作的空間,屬于灰色地帶。 (二)關于器官移植的衛(wèi)生資源的分配高科技醫(yī)學技術的應用,如器官移植,可以挽救人們的生命、治療人們的疾病,使人們受益。但器官移植費用昂貴,這也是大多數(shù)人無法享受器官移植的好處而死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衛(wèi)生資源的分配反映國家衛(wèi)生政策的導向,取決于某種衛(wèi)生政策倫理學的基礎。 衛(wèi)生資源的宏觀分配,涉及國家相對于教育,國防等,有多少資源分配給醫(yī)療衛(wèi)生;衛(wèi)生資源中有多少分配給高科技醫(yī)療如腎透析,器官移植等;發(fā)達國家如美國,每年用于器官移植的費用達到全部醫(yī)療衛(wèi)生開支的1%,即使如此,費用還是很有限,但發(fā)展中國家,如中國,對這類費用仍然負擔不起。一般在決定什么人可以得到某種資源時,會有各種方案,一是按支付能力來決定衛(wèi)生資源的享用,其結果是窮人得不到稀有資源,也有主張對某些資源有意保持短缺,以免造成浪費。社會標準是根據(jù)相關社會因素加以選擇,如年齡,社會貢獻,社會應付能力,病人配合治療的能力,經(jīng)濟支付能力,家庭生活環(huán)境的支持,這些標準往往都取決于不同社會的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觀(三)異種器官移植 異種器官移植的發(fā)展,部分是由于同種器官移植技術的成功而促成的。動物器官來源方便,價格低廉,在設法擴大人體器官來源遇到越來越大的困難時,人們自然而然想到利用動物的器官。 異種器官移植是將器官,組織,或細胞從一個物種的機體內取出,植入另一個物種體內的技術。人類很早就幻想異種器官移植,20世紀,人們開始將這個幻想付諸實現(xiàn),1905年,法國醫(yī)生進行了世界上第一例臨床異種移植手術,在最近20年,許多病人接受了豬心瓣膜,豬胎神經(jīng)組織等移植,我國在異種器官移植領域也進行了多年的研究。然而臨床醫(yī)學研究首先應關注安全性和有效性,大多數(shù)的研究還還停留在初期階段,不能為了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充足的數(shù)據(jù),除此之外異種移植還面臨兩個嚴重的問題,即免疫排斥和跨物種感染。 然而從維護人類,人類的社會本性和價值以及人的尊嚴出發(fā),異種移植還存在許多問題。如將動物器官,組織等移植進入人體!除了要克服排斥的幾道障礙外,更嚴重的問題是跨物種感染,雖然還沒有確切的證據(jù)證明異種移植中跨物種感染是否存在,但目前有證據(jù)表明,艾滋病很可能是從靈長類動物傳染給人的。從公共衛(wèi)生的角度看,異種移植可能給一部分人帶來利益,但隱藏著將異種病源傳播到人群中,極大威脅公共衛(wèi)生安全。其次,很多國家有專門的法律禁止虐待動物!即使做實驗也受到很多限制,特別是猩猩等與人類有親緣關系的靈長類動物,出于人們的心理和倫理因素的考慮,更受到保護,目前,國際移植界已經(jīng)放棄用靈長類動物作為移植供體實驗。最后當不能做到這些時,怎樣評價特定情況下接收異種移植病人的利益,是一個需考慮的重要問題。三、走出困境的方法和途徑 (一)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 器官移植能夠在近20年中在世界各國迅猛發(fā)展,既是科學進步和人類社會文明發(fā)展的結果,更與器官移植法律的完善分不開。在我國,存在著器官移植相關法律不完善,器官移植缺乏監(jiān)管,捐獻器官的供體匱乏等問題,只有加強立法,才能使這些問題得到根本解決。二零零七年三月二十一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我國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二零一二年將完成對該條例的最新修改,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器官捐獻體系。從法律的角度,保證了器官移植雙方的合法利益。 (二)樹立新的倫理觀念: 由于人們還自覺不自覺地受到舊的落后觀念和各種偏見的影響,自愿貢獻器官者仍為數(shù)很少,而這對器官的來源又至關重要,這就需要廣泛利用宣傳力量,加大宣傳力度,從輿論導向、政府行為、社會公益、精神文明、學校教育等多個層次,宣傳醫(yī)學知識,樹立新的倫理道德觀,形成自愿捐獻器官的風氣。管理部門應堅持不懈的宣傳器官移植、遺體捐獻的意義,向社會公開其工作性質及工作程序,熱忱為自愿捐獻者服務。另外,可借鑒發(fā)達國家的做法,如發(fā)放自愿捐獻卡片,在駕駛執(zhí)照、身份證或工作證上增加一項“是否愿意死后捐獻器官”;當某病人需作器官移植的時候,必須將自己身后器官捐獻給他人作為條件;在存在反對“腦死亡”的現(xiàn)實條件下,先承認兩種死亡定義,由病人或其家屬來選擇;在鑒定“腦死亡”標準有困難的地方,先在大城市和發(fā)達地區(qū)實施等。.2以教育樹立器官移植倫理新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